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黔南

找到约44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贵州黔南:守住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家园

贵州都匀绿博园试运营当天,游客们在景区内拍照留念 冯小东摄

2020年“十一”黄金周,国庆献礼影片《我和我的家乡》在全国热映,作为贵州篇章主要取景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凭借其秀美风光与民俗风情,受到广泛好评。

事实上,黔南的这份美丽来得并不容易。94%的国土面积属石漠化片区,面对石多土少、生态脆弱、贫困人口集中、发展基础差的现实难题,黔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精神,致力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深挖“金银”效益,打造了一份“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样本。

废矿区成后花园

出都匀市区一路向北,不多远便来到三江堰湿地公园,每到节假日,这里的游人总是络绎不绝。公园地处三条河流交汇之地,水面清澈如镜,远处山林葱茏,亭台楼阁点缀其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以前这里生态环境不好,是大家避之不及的地方。”罗琦是都匀市水务局规划计划科负责人,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她对于发生在这里的变化感触颇深。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流上游分布着许多小煤矿,矿山渐渐废弃后,每到雨季,废矿里不断地流出污水,延绵数公里的河道也染成了黄色。“不仅污染了水体,生态也遭到了破坏,河里连鱼虾的踪影都很难见着。”罗琦告诉记者,尽管都匀市历年都在治理污染,却效果甚微。

从2015年开始,都匀市决心实施一场“大手术”,根治污染问题。在对废矿进行治理的同时,建立拦河堰工程对河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沉降,并通过打造湿地公园修复陆生生态与水生生态。短短数年,污染问题得到根治,这里化身为城市“后花园”。

都匀市的蜕变是黔南治污的一个缩影。作为亚洲最大的磷肥生产基地,长期以来,涉磷污染一直是黔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痛点。近年来,全州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3亿余元,并配套一系列政策措施,倒逼企业解决传统磷化工产业存在的占地、污染等问题。2019年,黔南磷石膏资源利用处置率达95%,特别是重安江和瓮安河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消除了存在20余年的劣Ⅴ类水体问题。

“森林覆盖率达到65.8%,主要江河出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黔南州州长吴胜华介绍,随着绿色黔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美丽黔南林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等举措的启动实施,全州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胜利,为可持续发展构筑起了更加稳固的生态屏障,踏上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

伐木工变护林员

地处贵州南部的群山之间,荔波县小七孔景区虽位置偏远,却早已声名远扬。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第三天,刚到上午8点半,景区就发布当日门票售罄通告,提醒游客错峰游览其他景区。在黔南,越来越多的景点正在成为“网红打卡地”。

斗篷山、云雾山、龙架山……黔南多山,峰峦千姿百态,峡谷曲径通幽,每一座山峰就是一幅画卷;都柳江、江界河、红水河……黔南多水,或婉约灵秀,或气势磅礴,每一片水域就是一道风景线。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黔南把绿水青山做成了最突出、最响亮的品牌,推动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一场秋雨洗礼,贵定县甘溪林场弥漫着淡淡清香,满眼皆是苍翠欲滴的绿。“以前林场靠伐木为生,树砍了不少,可谁也没富起来。”46岁的唐廷斌曾是甘溪林场的一名职工,在他印象里,靠山吃山就是砍树卖木材,林场职工的待遇上不来,更无力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2011年,甘溪林场作为黔南州国有林场改革的试点单位,实现了从生产销售木材到培育管护森林资源,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转变。职工变成护林员,大家在林场里栽种了大量花草供游客欣赏,培育风景植物树苗。此后,甘溪林场顺利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等荣誉称号。

“生态好人气自然足,林子就是我们的财路。”唐廷斌在景区周边开了家农家乐,一开张生意就十分红火,也带动了不少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甩掉“木头经济”的老路,林场走上了森林旅游发展新路,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

除了拥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和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黔南还有大量特色村寨与传统村落,2019年接待游客达900万人次,旅游业保持着年增长40%以上的高速度。守着好山好水好风光,黔南正以综合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推动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

小瓜果铺致富路

2020年9月22日上午,惠水县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佛手瓜产业发展问题。这场会议通过中文、英语、西班牙语面向全球直播。

一个西部县种佛手瓜,为何能引起世界关注?惠水县山多地少土层薄,传统农业产业难以可持续发展,老百姓靠种地迟迟不能脱贫致富。近年来,惠水县依托自然条件、区位优势,探索出以佛手瓜为代表的山地高效特色产业,并作为主导产业在全县推广5.2万亩。

“一亩地收入近万元,在以前真不敢想象。”52岁的颜桥珍是好花红镇弄苑村村民,从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一步步将佛手瓜种到了18亩,一家人因此过上了殷实富足的生活。今年,在贵阳上班的儿子汪军干脆辞职回乡,准备把家里的瓜地再扩大100亩,用自己学到的信息技术,把产品卖到更多大城市。

浑身是刺,吃起来又酸又涩,刺梨在贵州曾无人问津。如今,在龙里县,这种其貌不扬的小果子却成了“香饽饽”——种植面积达10.5万亩,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开发出刺梨干、刺梨酒、刺梨汁及刺梨保健品等20余种产品。目前,龙里已成为贵州乃至全国人工种植刺梨规模最大、品种最优、产量最高的生产基地之一,种植受益农户达7917户,户均增收8000元。

跻身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都匀毛尖是黔南茶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是帮助群众发家致富的重要产业。全州12县市均产茶,现有茶园超过161万亩,茶叶从业人员达38.83万人,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36746人。除了产茶,各地也在探索茶旅一体化融合发展路径,吃茶宴、住茶山、游茶园、体验制茶,茶区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景区。

如今,黔南各地都在积极行动,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衔接,立足山地资源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以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为主导的生态产业,正源源不断地释放绿色红利。

“把生态保护好、建设好、管护好、利用好,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黔南州委书记唐德智表示,将以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在黔南举办为新的起点,不断擦亮“生态之州”的亮丽名片,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

(来源:人民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人间至味在黔南,发展茶产业,黔南有“秘籍”!

山水如画卷 茶香引客来——2020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开幕侧记

秋意浓,茶飘香。10月20日,以“请喝一盏都匀毛尖茶”为主题的2020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在都匀开幕,来自五湖四海的茶人汇聚一堂,在黔山秀水间,品香茗、论茶道、话发展、谋合作。

茶会逢绿博,共推产业兴

自2016年以来,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已成功举办四届,旨在为各地爱茶之人搭建沟通交流合作的良好平台。今年的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尤为特别,它与第四届绿博会一同开展。当茶香遇见盛会,碰撞出来的是不一样的火花。

为让远方的客人喝上一盏毛尖茶,茶产品展销活动搬到了绿博园里,茶香四溢,让秋日里的绿博园显得更加诗意,山水也灵动了起来。

“作为黔茶正源的都匀毛尖茶,有‘杯中芭蕾’的浪漫身姿和‘芳不愧杜蘅’的诗意气质,有‘北有茅台,南有毛尖’的传奇佳话和‘中国十大名茶’的傲人殊荣,更承载着黔南人民‘以茶兴业、以茶惠民、以茶养文’的美好期待。”州委书记唐德智的致辞里,讲述了都匀毛尖的重要性。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在产业扶贫的工作中,茶叶应有一笔。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黔南成功培育了茶产业,成为黔南发展重要“法宝”。小茶叶成大产业,这片长于荒山之上的小叶子,成为了助力黔南发展的大产业,带领了无数茶农脱贫增收。

罗甸县上隆春茶开采 张良静 摄

看黔南,161.8万亩茶园装点莽莽群山,4.5万吨产量、73.8亿元产值助推经济发展,35.3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40万各族群众以茶为业,5万贫困群众依托茶产业圆了脱贫梦!

望贵州,截至目前,贵州省茶园面积700万亩、排名全国第一,全省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5705家,贵州作为中国茶叶原料基地与加工中心基本形成。上半年贵阳海关出口茶叶量、出口额分别增长20.3%和96.3%。截至2020年9月底,贵州省生产茶叶40.1万吨,产值47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1%、9.88%。

以茶谋篇,推进乡村振兴

盛世兴茶,是一个历史规律。

都匀毛尖的好,在于“三点一卷”。州政协主席魏明禄在茶人会上,对都匀毛尖进行了详细的推介,这杯好茶,应为天下知。

都匀毛尖的优点,优在品质。明前雨露的滋润,高山云雾的滋养,造就了都匀毛尖不可复制的品质。近年来,都匀毛尖牢牢守住“干净”这条底线,加强“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监管,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州已创建10万余亩欧标茶出口示范区,2019年,茶叶出口额达到1.51亿元。

景色迷人的都匀螺蛳壳茶山 徐朦 摄

都匀毛尖的特点,特在品貌。应时而采,适时而制,“火中取宝,一气呵成”的炒茶技艺,成就了6万个芽头制成一斤毛尖好茶的传奇,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毛尖”形象。茶学泰斗庄晚芳先生由衷抒怀:“雪芽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爽味,心旷神怡攻关灵!”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写诗赞道:“香飘滇黔五千里,味占云贵第一家”。

都匀毛尖的亮点,亮在品牌。在中国茶界,响当当的茶叶品牌不少,但像都匀毛尖这样古今中外占齐的却是屈指可数。从古到今,国内国外,都匀毛尖驰名遐迩,香飘四海,都匀毛尖得到了茶人茶界的逐渐认可,影响力、知名度逐年攀升,都匀毛尖区域公共品牌价值从2010年的13.78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35.28亿元。

平塘县大塘镇十年磨一产业,茶叶年产量1568吨,茶叶总产值4.56亿元,涉茶人口1万人以上,带动贫困户733户,户均增收2.3万元以上,摘掉了“极贫乡镇”帽子。都匀市螺丝壳茶园基地,走出“茶旅融合”路子。2019年,全市茶旅融合接待游客20万人(次),茶旅综合收入1.9亿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让人们看到了茶叶带来的效益与生机。

“黔南都匀就是贵州以茶兴业、以茶致富,通过贵州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繁荣助推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和最好例证。”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沈立江说。

“都匀毛尖是贵州茶产业的名片,是贵州茶人的骄傲。”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胡继承说,黔南州是贵州茶叶的重要产区,都匀毛尖是贵州茶叶的第一品牌,在贵州茶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些年贵州茶产业快速发展进程中,黔南州聚焦都匀毛尖品牌,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创新,都走在全省各大茶区前列,为贵州茶产业的发展贡献了黔南经验、黔南做法。

品牌引领,推动茶产业发展

以茶为媒,共谋发展。

茶人会开幕式上,举行了三轮签约仪式,18个茶产业招商项目正式签约,协议引进总投资5.47亿元。

与都匀市人民政府签约的湖北随州神农茶业集团总经理付随兵表示,今年将加大与都匀市的合作,增加茶叶采购量,争取达到3000吨。

都匀市匀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品牌“匀山”,都匀市高寨水库茶场有限公司品牌“摆忙高寨”,贵州经典云雾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品牌“黔枝御叶”等品牌获得“都匀毛尖十佳企业品牌”称号。

少数民族姑娘茶山采茶忙

都匀茶人会的主题是“荟茶·汇人·惠天下”,荟茶就是要让都匀成为名茶荟萃之地,建立都匀毛尖茶城,让黔南州不仅是茶叶生产基地,更成为茶叶交易中心。

把都匀毛尖茶品牌打出去。近年来,黔南以实际行动肩负起引领“黔茶出山”的重任,按照“绿色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思路,出台促进茶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地方标准,推行立法保护,推动都匀毛尖创品牌、上规模、提品质,努力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黔南州以‘都匀毛尖’品牌建设引领全州茶产业发展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典型。”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慕德贵在讲话中说,全省各地将进一步学习借鉴“都匀毛尖”的做法,以大幅提高“贵州绿茶”地标的使用率为抓手,倒逼全省茶行业改进生产方式、优化生产结构,全面提高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

龙里县湾滩河镇摆省社区果里村群众刚采摘下来的春茶 龙毅 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后发赶超的优势所在。贵州茶产业全面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方式,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确立地位”的战略思路,促进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创造、贵州品牌的协同发展,定位做干净茶和大众好茶,全产业链推进贵州茶提升转型、跨越发展,创造了中国茶产业发展的“贵州速度”。

“都匀毛尖茶品牌的发展潜力无限,我们将再接再厉,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为突破口,全方位推动“种、管、养、采、加、包”各环节提质增效。”唐德智在讲话中说,黔南将努力打造更加稳固、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让全州各族人民进一步分享茶产业发展红利。

来源:黔南日报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黔南茶山的天籁吟唱——都匀毛尖

云贵高原多山地,黔南之地多丘陵。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懂得山,懂得茶,懂得人与茶之间的关系。

在贵州黔南的大山里,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断克服硗薄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产条件,以勇敢、勤劳和智慧拥抱生活,让子孙后代得以生生不息,繁衍发展。所以,当我们走进茶山,走近苗族、瑶族、布依族、水族等传统文化中展现的各种风情风俗时,犹如在聆听来自远古的经验与教诲,那就是如何与大山相处,与茶树相处。

高山大川形成的地理空间,造就了黔南农业的多元空间分布。正是那些星罗棋布的传统民居和村落,为我们的茶园保留着本真的风貌。我们走进茶山中,围坐在苗家的炉子边,泡一杯毛尖茶,听长者摆古;我们流连茶园里,看事茶的村民在说来就来的夏雨中劳作。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茶已成为黔南发展变化的印记与见证。如今,黔南茶产业以都匀为核心,覆盖贵定、平塘、瓮安⋯⋯辐射全州,成为有历史底蕴的茶文化高地。茶,早已贯穿在每一个黔南人的生活脉络里。

当你走进自然风光神奇秀美的都匀,驻足于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的瞬间,那历经千年仍浓郁芬芳的茶树香味已经在你的鼻息间缓缓的流淌。头顶“贡茶”的光环,身挂巴拿马世博会的金奖,毛主席定名,习总书记点赞⋯⋯都匀毛尖如今已成为黔南茶乃至贵州茶的典范。161.8万亩的种植面积,29.9亿元的公共品牌价值,45.6万人的从业人口,“都匀毛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茶叶品牌,它的身后,是各级政府和千千万万茶人齐心合力共同打造的助力脱贫攻坚、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支柱产业。

苏轼曾说:“试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贵州文人刘隆民用艺术家的口吻告诉我们:“贵定云雾茶,是贵州的维纳斯。”把壶细品云雾茶,绿尘翠涛,扶风情思,黔灵夜话,隆民先生感慨万千:“有云雾茶喝,会喝云雾茶,不仅仅是一种清福⋯⋯”那惜墨如金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他对云雾茶真挚的厚爱和由衷的赞美。他从爱神维纳斯的身上,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诗句中,找到了云雾茶超凡脱俗的“神、魂”精髓之所在。好山好水孕育了磅礴发展的贵定茶产业,如今通过外部平台闯市场,加上政府支持本土电商企业自建平台谋出路,贵定云雾茶远销外地,山坳坳里的绿叶成了都市人的香茗。

早在唐代,茶就被陆羽称为“南方嘉木”。地处贵州省黔南州南端的平塘是“南方嘉木”的绝佳生长地之一,素来有“玉水之乡.金盆宝地”的美称,又有“平塘出玉水,玉水育好茶”之说。高海拔、无污染、寡日照,独特的气候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平塘甲茶独秀一方。如今“天眼”落户平塘,让平塘县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相互促进,平塘茶产业和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融合发展,实现了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全县百姓之福。

一叶一知心,一茶一匠心。千年古邑茶香四溢,在瓮安茶人的心中,坚守做“欧标茶”,是历史使命、是产业目标、是行为准则,是以匠心精神为世界奉上一杯干净的好茶。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严格执行欧盟有机标准,精细化分工,以大户带动、群众参与、企业加工、订单生产的模式,瓮安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其他茶区的发展道路。

如今,无论是平塘甲茶、贵定云雾茶还是瓮安欧标茶,现在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都匀毛尖。黔南一改过去品牌杂、规模小、茶农积极性不高、“墙内开花屋内香”的困境,统一认识聚合力,统一标准扩规模,统一品牌增位次,统一经费抓宣传,统一擂台强品质,统一力量增实力,举全州之力把“都匀毛尖”品牌打出去。

都匀毛尖茶,是回荡在黔南茶山中的天籁吟唱。在塑造绿色符号的过程中,这些音律贯穿着多种诠释,该怎样去认识、去品味、去感悟、去探秘、去研究这独具特色的黔南茶⋯⋯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贡品名饮,都匀毛尖及周边香茗,非但没有因岁月更替变成过去,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香郁。这是生活在黔南茶区各族同胞世世代代精心呵护的结果,这是黔南州历届政府齐心合力完美接棒的谋略。这片芳香千年的绿叶,经一代代传承相沿,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动人的故事传说。

 

找到约44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