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秀清香七子饼茶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普秀清香七子饼茶产品

茶友测评丨2018年普秀困鹿山熟茶品鉴报告

一、缘起


2019年3月25日,新茶网发布了一个“2018年普秀困鹿山(熟茶)357克”试用评测的信息。我看到是新茶网上的一个新的普洱茶山头,并且估价都在四五百元一饼,我想了解这个山头的普洱茶特色。但是没有抱什么希望,我就回复了“好茶。”



普秀困鹿山茶饼


二、收茶


征集时间结束,我也没有关注过自己是否得茶,只是每天去申请新征集的茶,直到别人微信告诉我,我才知道自己得了这个茶。其实,我对普秀并不熟,对困鹿山也还陌生,既然得到了这个茶,我就应该关注。普秀是云南普洱茶集团的品牌,提出“普洱天下,秀出班行”,有普秀和美团圆、福满金秋七子饼、景迈山乔木七子饼、普秀普洱茶、国色天香、板山春七子饼、柏木林千年古茶、普秀原味普洱茶、益寿茶、普秀女儿茶、普秀宫廷普洱茶、普秀春蕊等,困鹿山这款应该是新开发的。提起困鹿山,也许知道的人很少,但是说起无量山,喝普洱茶的人大部分都知道,困鹿山是无量山的一支余脉,处于普洱市宁洱县宁洱镇宽宏村困卢山自然村。



茶饼特写正面



茶饼特写背面


2019年4月4日,我中午刚吃完饭,收到快递的信息,去代收点才知道是困鹿山的茶到了。这本茶非常的紧,摸上去超薄,就是一个铁饼。我收到过很多的熟茶,压饼都比较松弛,这饼却非常的紧,最厚的地方不到两厘米,边缘地方不到一厘米。



带内扉的裸茶饼



裸茶饼正面



裸茶饼背面


人生有很多巧合,也有很多重逢。我两天前喝茶认识了一位肖总,她做普洱茶生产和销售,那天见面之后,它约见面。正是今天,我五点之后前往相约的地点星沙,见面聊起她的茶产的茶山,她告诉我,就是困鹿山。我知道困鹿山的古茶树群落有10120亩,地跨凤阳、把边两乡,分为东、南、西、比四个部分。这是清代的皇家茶园,有400多年的栽培史,当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在宁洱镇成立贡茶以春芽女儿茶制作成条砖和茶膏进贡给朝廷。我们在聊茶的时候,那就更加的亲切了。


三、拆茶


本来打算拿到茶就拆开,醒几天就开汤。那天晚上回家已经十二点多,就没有急急忙忙拆茶了。


直到第三天晚上,吃过晚饭。闲下来,取出去掉包装盒的茶饼。普秀困鹿山的整体色调是采用紫灰色为基调,加上五龙戏珠和腾飞为场景的一个整体设计模式。作为产品名的“普秀困鹿山”是采用“普秀”加框烫红和“困鹿山”竖排烫黑结合的居中的烘托型模式,非常吸引眼球。除说明的“普洱茶(熟茶)”、“净含量:357克”、“批次1801”外,其他的文字也是紫色。产品名上有商标“普秀”,不仅有英文,还加了创立年代,图腾是大臣向皇帝进贡普洱茶得到素描画像,两旁各四个字,连起来是“普洱祖庭  贡茶之源”。产品名下标明是“大树茶”,再下是那半圈黑字,接着是企业“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及标志,还配有英文翻译。


翻到背面,才知道这是白棉纸。扯开绵纸上的商标,绵纸上还有一些简单的商品文字介绍。包括产品名称、配料、产地、净含量、批次、产品执行标准、生产许可证号、储存条件、保质期、制造商、生产地址、电话、生产日期等,标明的生产日期是2018年10月24日。

拆茶


拆开绵纸上的标签,有一页内飞,介绍普秀的“普秀普洱茶”,并有英文翻译付下。茶饼拿在手里很沉,两面都感觉压得非常的紧凑,上表比较光滑,漆黑色中杂有黄色,仔细辨认,多是那些毫多的芽尖。背底不太光滑,颜色却比较统一,浅黄色分布均匀,形成黄褐色。唯一无法理解的是茶饼的边缘坎坷不平,茶芽之间沟壑丛生。


四、剥茶


我看着这些情况,因为它比松,就没有拿茶刀、茶针,还是想一根根的扯下来,但是我扯了几次,都没有扯一根完整的茶出来,茶芽不是很干很脆,还是比较绵。仔细的剥了十多分钟,却没有剥出好茶,就没有耐心。

我就开始掰,不敢用力,怕全部掰断。就只能轻轻的掰,又把周边的地方也掰动一下,几次下来,还是掰断了一小块,茶叶加起来大概8克左右。


醒茶


我拿出盖碗,搽拭干净碗中的水滴,把拆好的熟茶倒入盖碗。总结了一些醒茶的经验,我就不想醒得太快,让时间来回答。在倒入盖碗之后,不是敞开,还是加上碗盖,放在敞开的地方,让茶芽与少量的空气充分接触,慢慢发生作用。



醒茶  


这次醒茶,我的目的是让它醒一个星期以上,最好是醒十天。在一周结束的时候,我很想开汤,但是又考虑到这种贡茶产区的茶来之不易,坚持还等几天,让它醒到十天再开汤。


洗茶


4月15日下午,天气渐渐凉下来,普秀困鹿山已经醒得差不多,正好可以开汤。


对于熟茶,我是很喜欢的,不喜欢的有两点,一是它的颜色容易成为酱油的颜色,二是环节太多,很多不可控,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洗茶就是我对这两个问题的一个检测,看它会不会出酱油的颜色。尽量洗茶时间长点,让这款茶的叶舒张,把一些杂质浮起来。这次注入开水,洗茶的时间大概15秒,酱油的颜色非常明显,在茶叶经过水洗之后,出现一种黑油油的亮光。



摆图



洗茶后的茶底  


试茶


遵从茶的本质,为了排除单一器皿对茶的口感的影响,让这次试茶更加准确和公众认同,为了味道描述更加客观,试茶时采用比较法,即对同一泡茶用不同杯具的味道来区分描述,不同一泡茶在味道上的不同变化,真实客观的记录一切。


此次试茶的器具,有100毫升的薄瓷蓝花盖碗,一个为宝绿色敞口瓷碗,一个为米黄色敞口瓷碗。开水用过滤纯净水电烧壶烧1000毫升。倒茶顺序是米黄色瓷碗、宝绿色瓷碗。品茶顺序是米黄色瓷碗、宝绿色瓷碗。每泡每碗只喝两口,如果两口还没有感觉到味道,就继续喝第三口和第四口,绝不超过四口。没有喝完的茶汤直接倒掉,不再储存,也不综合试味。



第一泡茶



第一泡茶汤


第一泡。开水烧壶的壶嘴对准盖碗的边沿,让开水沿盖碗边沿缓缓注入碗内。注入开水五分之四以即止,出汤时不用滤网,也不经过公道杯,还是直接倒入两个茶碗。为了操作方便,出汤时加碗盖防止茶叶随汤流出,也放置茶汤烫手。开水倒好之后,不用碗盖催茶。茶叶卷曲的有所松动,有少量微小的气泡,均为附着在茶叶上。叶片、茶梗的舒张度不进行观察。茶汤3秒即出。先倒入米黄色瓷碗,汤呈酱红色,半透明,碗底中心呈现黑色。再倒入宝绿色瓷碗,汤呈酱黑色,接近半透明,碗底中心呈现黑色。先喝米黄色瓷碗,有涩味,微苦,陈香味饱满,香气高扬,口腔舒适度极好,无任何不适,吞咽顺畅。再喝宝绿色瓷碗,无涩味、苦味,陈香味悠远,香气低沉,渐弱,口腔舒适度好,无任何不适,吞咽顺畅。



第二泡茶



第二泡茶汤



第二泡茶底  


第二泡。开水烧壶的壶嘴对准盖碗的边沿,让开水沿盖碗边沿缓缓注入碗内。茶叶卷曲成波纹状,有少量微小的气泡,均为附着在茶叶上。叶片、茶梗的舒张度不进行观察。茶汤2秒即出。先倒入米黄色瓷碗,汤呈酱红色,透明,碗底中心呈现黑色。再倒入宝绿色瓷碗,汤呈酱红色,半透明,碗底中心呈现黑色。先喝米黄色瓷碗,无涩味、苦味,陈香味减淡,香气舒宽,口腔舒适度好,无任何不适,吞咽顺畅。再喝宝绿色瓷碗,香味渐无,有鲜味,且渐升,口腔舒适度好,无任何不适,吞咽顺畅。



第三泡茶



第三泡茶汤


第三泡茶底


第三泡。开水烧壶的壶嘴对准盖碗的边沿,让开水沿盖碗边沿缓缓注入碗内。茶叶叶片成筒。茶汤3秒即出。先倒入米黄色瓷碗,汤呈酱红色,透明,碗底中心无黑色。再倒入宝绿色瓷碗,汤呈酱红色,半透明,碗底中心呈现黑色。先喝米黄色瓷碗,香气很弱,有爽滑感,可体会到稠,口腔舒适度好,无任何不适,吞咽顺畅。再喝宝绿色瓷碗,香味很淡,有微鲜味,口腔舒适度好,无任何不适,吞咽顺畅。


第四泡。开水烧壶的壶嘴对准盖碗的边沿,让开水沿盖碗边沿缓缓注入碗内。茶叶叶片成指掌伸展形。茶汤



第四泡茶



第四泡茶汤  3秒即出。先倒入米黄色瓷碗,汤呈浅酱红色,微通透,碗底中心有亮度。再倒入宝绿色瓷碗,汤呈浅黑酱红色,不同透,碗底中心呈黑底。先喝米黄色瓷碗,鲜度甚高,有润滑感,口腔舒适度好,无任何不适,吞咽顺畅。再喝宝绿色瓷碗,有淡水味,无鲜味,有爽口,润滑感不错,口腔舒适度好,无任何不适,吞咽顺畅。



第五泡茶


第五泡茶底  


第五泡。开水烧壶的壶嘴对准盖碗的边沿,让开水沿盖碗边沿缓缓注入碗内。茶叶叶片舒平形,叶杆有凹槽。茶汤3秒即出。先倒入米黄色瓷碗,汤呈浅酱红色,较通透,碗底中心有亮度。再倒入宝绿色瓷碗,汤呈浅黑酱红色,不同透,碗底中心呈黑底。先喝米黄色瓷碗,茶汤滑爽,柔嫩润软,口腔回荡时常抵舌中,吞咽顺畅。再喝宝绿色瓷碗,茶汤滑爽,柔嫩润软,口腔回荡时常抵舌中,吞咽顺畅,落喉十秒之后,有回甜,口腔出现清爽、宣畅的感觉。

五泡之后,没有再继续,因为茶的香味渐无,茶还可以冲泡。


等完全晾凉之后,再去冲泡,有糯米茶的清香,改600毫升的大壶冲泡,两三泡还很好。


茶底

八、总结和建议

 

此茶品质好,叶料不错,却被切碎。叶料太油亮,影响茶汤颜色,特别是汤与叶底共处的颜色,茶梗较多,汤色较深,适合于大壶冲泡,量要少之又少。茶汤呈酱红色,饱满强列,陈香明显,味醇沁甜,变化有度,润喉有声,滑爽流涌,透明度好,吞咽顺畅。耐泡有味,醒茶要久。(2019.4.15-18)

贡茶时代,易武茶的贵族荣光


20世纪60年代,北京故宫整理茶叶库房的时候,清点出一大批没有消耗的清宫贡茶2吨之多。当昔日名山绿茶都已多数炭化,却唯独有一种团茶“不霉不坏,保存完好”,它们“大者如西瓜,小的如网球、兵乓球状,茶色褐黑”。

这些就是数百年前,由滇南山民一路人背马驮,从古六大茶山深山运抵思茅厅,再汇总于普洱府,随后进入昆明,最后一路北上进京的普洱贡茶之一种(当时清点出的有金瓜贡茶、女儿茶、茶膏等不同品类,此为金瓜贡茶)。20世纪60年代,因茶叶减产,内销市场供应不足,于是这批故宫普洱团茶,最后都被打碎筛细,拼入散茶卖掉了。

今天,在网罗奇珍、国宝汇聚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所剩能供后人追忆的普洱贡茶藏品已经不多。但这为数不多的几件绝世珍品茶上,所凝结的那一百多年的贡茶史,以及这一百多年对于后世今人、对整个普洱茶发展史的影响,早已经渗透在普洱世界如网密布的“毛细血管“里。

▲故宫博物馆藏的清宫贡茶

(图片由刘宝建老师提供)

1、一场影响深远的“普洱茶变革”

云南,世界茶叶的起源地,关于茶树的种植、栽培和饮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六大茶山孔明兴茶的传说至今仍被当地少数民族所信奉。但在成为清朝贡茶而闻名于世之前,云南茶叶其实长期是一种默默无名的存在。

关于云南茶的历代记载,唐朝樊绰的《蛮书》写遥“散收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宋朝的《续博物志》一书也有相似记录。一直到了明朝《滇略》中,作者谢肇淛的记录依然是:“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沦作草气,差胜饮水耳。”(普茶,即普洱茶也,普洱茶的名称首次开始见诸史料。)

总而言之,釆制之法不得要领,略微比喝水强一点,这是云南茶一直到明末的普遍状态。但作为地方特产,“九土述职,各贡方物,以效诚耳”,在封建王朝朝贡体制的背景之下,普洱茶仍时常作为“地方方物”敬献皇庭,这也是不少学者认为的普洱茶的“土贡”时代。

而普洱茶以尊贵身份进入帝廷,根据相关资料,最早应该是从康熙年间就已经开始了。“自康熙朝始,云南督抚派员支库款,釆买普洱茶5担运送到京,供内廷作饮”。目前可査的文献中,也有大量康熙年间云南督抚及地方官员向皇帝进贡普洱茶的记载。有着肉乳饮食传统的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很快在各地进贡而来的众多贡品佳茗中,发现普洱茶“最能化物”。随后,“遂成定例,按年进贡一次”。

雍正改土归流之后,朝廷正式将普洱茶列入《贡茶案册》。而宫廷的指定需求,以及官方的介入督办,开始对普洱茶提出了更高的工艺和品质要求。可以说,这对于整个普洱茶产业,都有着奠基性的时代意义。

到了乾隆中期,《滇南新语》中已有记录:“普洱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就是雨前所釆散茶,芽茶较毛尖稍壮,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可见清朝时期,对普洱茶的釆摘时间、嫩度、等级等都有了很多讲究。

八色贡茶的制作,更是丰富了普洱茶的诸多加工方式。“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普洱茶有了诸多的“打开方式”。

贡茶制度的不惜人力、不惜工本、选料精细、标准严苛,相对此前粗犷随意的土法制茶,堪称一次历时一百多年的“基因改造”。

这场“改造”的影响至深,甚至延续到了今天我们对普洱茶茶园管理、工艺制作、品饮品味等各种认知的方方面面。

以易武茶为核心六大茶山地区,逐渐形成了“高香甜、低苦涩”的滋味特征,这与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传统以“苦”为尚的风味审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香甜醇厚的易武茶,树立了普洱茶的基础价值审美,“清香独绝”“味最酽”,酽者,即汤厚也,乾隆皇帝写诗称赞“独有普洱号刚坚”。

雍正年间颁布的“云南茶法”,则奠定了“七子饼茶”的基础雏形。“系七圆为一桶,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饬发各商行销办课,作为定额,造册题销”。虽然彼时老斤度量衡计重与后来的市斤略有差异,但“七两一圆,七圆一桶,每百斤为一引”(老斤一百斤约合今天120市斤,60公斤)的定例却传承了下来,成为后世人们所熟悉的“七子饼茶”(亦谓“七子圆茶”)。

七子圆茶作为清代普洱茶里的“国标茶”,因为有官方监督,在加工规范、品质质量上都稳定可靠,一路传承到了民国商茶时代,茶庄茶号们彼时加工和销售的茶品几乎都是七子饼茶。《傣族史》记载:“茶市有江内江外两区,江内以易武为中心;江外以勐海为中心。江内以制造圆饼茶为主,即一般所谓普洱茶……江外以制造藏庄紧茶及砖茶为主……”

后期,它们随着贸易的流转销往广东、香港以及东南亚各国,几乎等同于海内外消费者对普洱茶基本形态和声誉口碑的认知,谱写出一曲海内外传唱百年的“七子之歌”,影响可谓深远。

2、易武贡茶时代的中流砥柱

今天,“瑞贡天朝”仍然是普洱茶爱好者津津乐道的故事,清朝皇帝曾先后多次赏赐“瑞贡天朝”的匾额至易武,一说有宝匾五块,一说有三块。其间因历史原因各有损毁,目前仍存世一块。

▲藏于易武茶文化博物馆中的“瑞贡天朝”牌匾复刻版

关于这些牌匾流传着多个版本的故事,最有名的是道光皇帝版。据称道光帝饮罢所献的易武茶,连赞此茶“汤清纯、味厚酽、回甘久、沁心脾,乃茗中之瑞品也”,遂赐牌匾“瑞贡天朝”。

今天的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的金字招牌已经被广大茶人所熟悉。但易武的成长史,却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事实上,在改土归流之前,六大茶山第一阶段的“中心”是围绕莽枝茶山展开的。六大茶山元明时期早已茶园成片,明末清初,就有汉籍茶商进出茶山买卖茶叶。到了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经是六大茶山北部主要的茶叶集散地。而改土归流的导火索,也是因为一帮江西商人入山买茶,最后在牛滚塘因风流韵事酿就惨案,成了清军进军车里宣慰司(西双版纳旧称)的借口。

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归流战事结束,清政府成立“普洱府”,六大茶山纳入中央政权的直接管控,同时在思茅设立“总茶店”垄断茶叶。自此,由土司纳贡,变成官方直接督办的普洱茶贡茶时代也就此正式拉开序幕。

因倚邦土千总曹当斋在改土归流中平定有功,颇得清廷倚重,成为第一任的“贡茶主办官”。在贡茶时代的头几十年里,基本由倚邦进行主办(倚邦土司管理倚邦、莽枝、革登、蛮砖等茶山),易武负责协办(易武土司管理曼撒、易武、曼腊等地茶山),倚邦釆办贡茶15000斤(老斤),易武釆办贡茶66666斤(老斤)。

曹当斋是为普洱茶发展史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如今倚邦老街不远的官坟梁子上曹氏家族墓地仍在,墓侧有乾隆二年御赐功德碑一块,记载了其治理茶山的功绩。曹当斋主政的几十年里,茶山安定,民族和睦,茶业繁荣,人口兴旺。因此,政治、地缘等因素,使倚邦成为这个阶段六大茶山的中心。这个时期,四川、楚雄、石屏等地汉人也陆续进入倚邦,开发茶山。

同一时期,因为贡茶采办量巨大,与曹当斋同时受命的易武土把总伍乍甫招募了大量石屏人到易武广开茶园。一时,数万汉人涌入茶山,拓垦种茶,汉人先民们带着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水平进入茶山,建设易武。“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虽有夸大之嫌,但对于今天也才一万多人口的易武来说,确实是一片难以想象的繁荣景象。

▲位于倚邦官坟梁子的曹当斋墓

好景不长,18世纪末乾隆中后期,因为官员盘剥、边患侵扰、瘟疫横生等各种天灾人祸,六大茶山各地人口锐减,而贡茶釆办量巨大,茶山常常难以撑持。而易武由于伍乍甫的先见之明和时运眷顾,在数十年耕耘开拓的准备酝酿下,易武茶品量俱优,锋芒初露。

1773年曹当斋去世后,易武土千总伍朝元(伍乍甫之子,乾隆中期因军功升土千总,而承袭爵位的曹当斋之子曹秀为土把总)承担起贡茶釆办主要责任,普洱茶的重心逐渐由倚邦向易武转移。李拂一的《镇越县新志稿》记载:“嘉道时期,易武茶区(包括易武茶山和曼撒茶山)年产晒青毛茶七万担,倚邦茶区(倚邦茶山、蛮砖茶山、革登茶山)年产两万担。”易武已经是六大茶山绝对的中流砥柱,六大茶山,易武居其大半,是以成为六大茶山之首。

这个时期,普洱茶也逐渐走向顶峰。从嘉庆四年(1799年)的《滇海虞衡志》中“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到道光五年(1825)的《普洱茶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因贡茶之名,普洱茶誉满天下,这也加速了普洱茶号级茶商茶时代的到来。

作为贡茶指定釆办地的易武,在贡茶时代扮演着重要的核心角色。其历时之久、纳贡之巨、制作精良、身份显贵,在整个中国茶史中也难得一见。而这种影响力又随着商茶时代的到来,不断地扩散、加深、甚至固化印象——易武茶,最后成了六大茶山的代言人,并将在随后的风云百年里独领风骚。

3、普洱贡茶的时代价值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王朝大厦将倾,地方混乱、盗贼四起,贡茶运输途中已发生数次被劫事件,而朝廷又无力追讨,遂不了了之,普洱茶的贡茶时代落下帷幕。

一个时代步入尾声,但那贡茶的荣光,“加冕”的骄傲,留下的烙印,都深深影响了整个普洱茶的历史。

▲现存于易武茶文化博物馆内的清代断案碑与执照碑

这是一段关于普洱贡茶的历史,但又远远不止于贡茶。改土归流,普洱入贡,六大茶山有了相对安定的生存环境,三百余年间,上千年种茶历史的古老茶山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从“茶在深山人不识”,到“燕都(北京)茶品之藉藉盛行者,普洱茶为第一……”。作为世界茶叶起源地的云南茶,沉寂了数千年之久,终于为世人所侧目。而后的云南茶产业逐步兴起,成为造福一方的重要支柱,云南成了全世界所公认的优质茶叶的主产区。

▲乾隆皇帝留下“独有普洱号刚坚”的诗句,是对普洱茶品饮风格较早的点评

“每岁入贡,民间不易得”,清皇室的青睐与“加冕”,奠定了普洱茶的显贵身份。清朝的皇帝们不仅自己爱喝普洱茶,屡次为普洱茶“加持”之外,上用其祭祀祖宗,下则赐予宗亲显贵,内赏有功之臣,外赠邦交使节,普洱茶从此蔚然成风。乾隆晚年,东西方帝国的第一次对话中,获赠普洱茶的但顿勋爵(马嘎尔尼的副使)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此为中国最贵重之品”。乾隆、道光、慈禧都是普洱茶的深度爱好者,末代皇帝溥仪就曾对老舍说:“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

自上而下的普洱茶风潮,也让其独特风味与健康功效逐渐被世人所知,加速了普洱茶的基础价值普及。“味最酽”“极浓厚”“能治百病”“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最能化物”的普洱茶,在乾隆晚期的小说《红楼梦》中已被多次提及。

贡茶时代把“不得采造之法”的普洱茶,一步步推上了“皇家标准”的高度,将一个王朝在茶叶领域的最高生产标准和审美要求都注入其中。如同陶瓷发展史中的“官窑”一般,对推动当地的工艺水平、审美能力和产业发展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并让这样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一言蔽之,贡茶时代,启发了普洱茶的觉醒,形成了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基础,更见证了普洱茶从“初识”到“初恋”的过程。

文章来源于:茶贵人,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六大茶山为什么有7座?都是哪些山头?

说到普洱茶的品质,很多茶友们都会以山头论好坏,而在普洱茶众多山头中六大茶山更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古六大茶山是普洱茶重要的原产地,是七子饼茶的故乡,而从古至今六大茶山又分为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

今天咱们就来看一看古六大茶山都是哪六山?它们所产的普洱茶口感如何?

古六大茶山定义

关于古六大茶山的定义有两个版本,初代古六大茶山为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而如今的古六大茶山则是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易武。

清乾隆进士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

而现在这版古六大茶山中的易武,则是在曼撒经历大火之后,将其取而代之。

古六大茶山特点

攸乐

攸乐山为历代古六大茶山之首,现在被叫做基诺山,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乡境内,也是是唯一一座不在勐腊县境内的古茶山。

攸乐山海拔575-1691米,平均气温18-20℃,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

历史上攸乐山不制作紧压茶,晒青茶毛料主要提供给倚邦、易武、景洪等地去加工,相传著名的“可以兴”茶砖就是用攸乐茶制作的。

攸乐山的茶,干茶条索黑亮紧结、身披银毫;冲泡后,汤色金黄透亮、茶香清香高扬,汤质苦涩显,茶性稍烈,入口冲击力强,但回甘较好,汤质较滑厚,适合喜欢“野烈型”的茶友。

革登

革登为布朗语,意思是“很高的地方”,其山位于勐腊县象明乡境内,海拔1080—1500米,拥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

革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在古六大茶山中是古茶园面积最少的,主要是因为清朝咸丰年间莽枝古茶山民族动乱波及于此。

虽然茶园面积小,但是革登的名气却是古六大茶山中最大的,主要是因为当地有着一棵相传由诸葛孔明种植的茶王树。

《思茅厅志》及《普洱府志》中就曾记载:“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独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

革登山的茶,干茶外形粗壮,条索黑亮;冲泡后,汤色橙黄透亮,香气持久;入口有独特的山野气息,茶气强烈,回甘生津快,汤质顺滑细腻。

倚邦

倚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最北部,在傣语中被称为“唐井”,即茶井的意思,茶山面积约360平方公里。

倚邦几乎全是高山,并且是海拔最高的古茶山,当地海拔落差极大,最高达到1950米,而最低的地方只有565米。

《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中记载“旧传武侯孔明遍历六茶山……置木梆于倚邦”,说明倚邦兴起之年不晚于蜀汉时期。

清朝雍正年间,倚邦被选为贡茶,可以说是倚邦茶区的鼎盛时期,直到光绪末年,贡茶征收被迫停止,倚邦开始逐渐衰落。

倚邦山的茶,干茶条索黑亮,芽头较小;冲泡后,汤色黄绿,汤质饱满,口感苦中带甜,回甘快速且持久,山野气韵足,饮后杯底留香,叶底黄绿。

莽枝

莽枝位于勐腊县象明乡,与革登茶山、孔明山相连,海拔多在1100~1450之间,相传诸葛亮当年曾到此埋下铜莽而得名。

莽枝山茶叶种植、收集和交易主要集中在牛滚塘,清康熙初年,牛滚塘已经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不过由于战乱等原因,莽枝茶山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茶农出走,茶园大面积荒芜,直到八十年代才又开始慢慢恢复生机。

目前莽枝山还有许多成片成林的古茶园,面积约为970亩,主要分布在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竜夺等老村寨。

莽枝山的茶,干茶粗壮肥硕,茶毫显露;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入口较苦涩,回甘猛烈、生津快,鲜爽浓醇,带着淡雅清冷的花香。

蛮砖

蛮砖位于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历史上蛮砖茶主要卖给易武茶号加工,《本草纲目拾遗》和《滇海虞衡志》中曾提到六大茶山的茶“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

蛮砖茶区包括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一带,明朝末年至清朝末年,蛮砖茶山的茶叶集散地和中心大镇主要为现在的曼庄村。

如今蛮砖古茶山仍保存有2930亩古茶园,是古六大茶山中古树资源保存最好的茶区。

蛮砖山的茶,干茶芽叶肥,色泽较深;冲泡后,汤色金黄明亮,甜香浓郁持久;汤质饱满、清甜甘润,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强烈。

曼撒

曼撒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东北,茶区地形复杂、落差大,最高海拔1950米,最低为750米,是古六大茶山发展最早的。

清代前期是曼撒茶山最繁荣的时代,这个时候的曼撒茶山年产茶达万担以上,是当时易武片区的茶叶集散中心,是滇藏茶马旧道之泉源。

同治十二年、光绪十五年、光绪二十年,曼撒曾接连遭受三次大火,也正是因此当地居民不得不迁离家园,导致曼撒茶区日渐荒凉。

光绪二十一年,普洱府重修府志,新编纂的《普洱府志》里古六大茶山的排名便由曼撒更换成了易武。

曼撒的茶,干茶条索肥硕、紧结;冲泡后,汤色金黄透亮,汤质顺滑柔和,香高水柔,蜜香中透着一股幽兰香,口感微甜蜜,微苦涩,回甘强烈。

易武

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东部,紧靠中老边境,茶园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海拔656-2023米之间,是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茶山。

易武为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当地有个花蛇洞由此而得名。清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中有曼撒无易武,到光绪年间《普洱府志》则将曼撒换为易武。

据史料已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易武山每年产干茶70000余担,尤其在清朝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热闹繁的茶叶加工与集散中心。

如今易武茶区老树茶分布比较多的地区有易武、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等地。

易武的茶,干茶条索黑亮;冲泡后,汤色金黄明亮,花果香浓郁;口感甘甜,入口绵柔、回甘较好,久泡之后甜韵犹在。

本文章来源自懂茶帝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