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是谁改的

找到约100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茶叶市场积重难返,是谁炒坏了云南普洱茶?

  20年,冰岛老班章价格翻了上千倍。

  今天,老班章价格1.5万元/公斤,冰岛老寨4.5万元/公斤。

  然而,除了这两个名寨,如今的普洱茶:价格虚高,库存庞大。市场混乱,遍地名山古树,让人难辨真假。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资本过度炒作。

  


 

  - 01 -

  港台商人,炒作越陈越香

  1999年,台湾普洱茶崩盘,港台资本看上了大陆市场。

  一群商人辗转到版纳的时候,茶山还是一片刀耕火种。

  他们提出要回收老茶时,淳朴的茶农以为普洱茶只有两年保质期(云南当时以花茶、绿茶为主),当着商人的面,把一堆老普洱茶倒进了河里。

  失去一堆老茶,他们却得到了更有价值的信息:原产地普洱茶,信息已经出现断层,大陆市场对普洱茶几乎一无所知。炒作又可以复盘了。

  

 


  把普洱茶推上神坛之前,港台资本进行了3年的布局。

  2000年开始,用低价回收完民间普洱茶。随后推动茶厂重组,用资本控制当时半死不活的云南普洱茶企业。

  控制生产资料后,炒家每年砸2亿元包装普洱茶,千方百计把普洱茶推向神坛。

  

 


  2004年2月,鲁迅收藏的3克普洱茶膏,被其子周海婴拍出1.2万元,一时间,普洱茶名声大噪。

  吃瓜群众纷纷感慨,1克普洱4000块,要是10斤,可以买房了。然而,市场上根本没有普洱茶了。

  吃瓜群众感慨之余,港台商人化身大师,纷纷登场,宣传普洱茶文化,评选普洱茶形象小姐,全球茶人之类的活动。

  


 

  所有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马帮进京:2005年5月1日,一支云南马队,历经5个多月,于10月10日进入北京。

  穿着云南民族服饰的小伙子,拉着骡子,驮着普洱茶出现在帝都的街头,这新闻,夺得2005全国最热新闻事件之一。

  各路媒体纷纷报道云南马帮,普洱茶这三个字,就这样印在了大家的心里。

  2006年,普洱茶坐上瑞典邮轮,打算航行世界;

  2007年4月8日,百年贡茶回归故里。几十辆豪车护送2.5公斤光绪年间的普洱茶,返回云南老家。

  


 

  经过一场场活动营销,普洱茶备受追捧。云南做花茶、绿茶的企业,纷纷改做普洱。

  普洱茶最火热的时候,从大茶厂退休的老茶工,被请出来3次,指挥工艺。

  在风风火火的普洱茶热潮中,普洱茶产量一路飙升,从2000年的0.98万吨,飙升至2007年的9.9万吨。

  这些普洱茶制出来后,在资本的吸引下,源源不断地拉进了广东的大茶仓。

  


 

  从2003-2006年,大约200亿民间资本进入普洱茶。

  2007年,韭菜长成,庄家开始疯狂拉升茶价,老牌7542,从2006年的4000多一件飙升至16000元,随后22000元/件。

  有时候,普洱茶甚至一天涨价三次。普洱茶老板,半夜三更醒来,又涨了。昨天的价格,永远买不到今天的普洱,是当时茶商的口头禅。

  价格越涨越高,更过的热钱涌入普洱茶,为了营造普洱茶供不应求的局面,炒家果断开着车,到自己的茶庄收茶。

  

 


  短暂的狂欢后,2005年4月末,庄家开始有计划地抛货,源源不断的普洱茶从仓库拉到市场,换成热钱。

  价格高,货源不断,资金盘撑不住这么多货。5月,广州芳村,7542率先暴跌,3天时间,从22000/件跌到8000块。

  一个月之后,普洱茶全线受到牵连。6月,普洱茶市场崩盘,市场蒸发150亿。

  港台商人的时代,也随之结束了。

  

 


  、

  港台商人炒作普洱茶,唯一的功劳是:让普洱茶从默默无闻的边销茶种,变成了炙手可热的茶。

  然而,带来的伤痛也余留至今。庞大的莞藏普洱,去往何处,几乎是无解的。

  很多人抱着毕生的积蓄冲进普洱茶,最后成为高价接盘者,一堆茶叶躺在仓库,再也无法出手。这一群人,提起普洱茶,至今都还咬牙切齿。

  

 


  - 02 -

  名山古纯,疯狂还是传奇?

  2011年1月6日晚上9点多,冰岛老寨的茶农聚在屋外,操着最纯正的云南方言,磕着瓜子,喝着茶水。

  他们要上诉。

  有老板想承包他们的茶树,但政府为了普洱茶长期发展,并不希望茶树承包出去,希望留在茶农手里。

  然而,世世代代苦够了的茶农,他们更想要钱。为此,冰岛老寨的茶农想要上诉。

  

 


  哪怕到今天,还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不希望茶树承包出去?

  2009年,有人打出了名山古纯的口号,简单地说:普洱茶都能越陈越香,但喝古树茶才高级。

  茶商承包茶树,肯定不仅仅是为了采点茶叶,卖了赚钱。一旦茶商垄断了古茶树资源,自然会把茶价炒高。

  那天晚上,冰岛茶农俸先生说:政府考虑的肯定很长远,我们要相信政府,但是,我们也要盖房子,需要政府,也需要老板。我们可以签个协议,在政府允许的框架内做这件事情。

  最后,冰岛老寨80%以上的古茶树被承包出去。

  

 


  不仅冰岛老寨,版纳和临沧,很多地方的茶树,都被茶农承包给了茶商。

  茶树一包就是三五年,茶商控制了稀缺茶树,刚好又是自媒体的兴起,只需要一个茶树拍卖,就能博人眼球。

  自媒体狂吹古树茶的同时,前前后后,韩国商人,东南亚商人,本土商人的轮番进攻,山头茶价格一路飞涨。

  2011年,正气塘的茶叶5块钱一公斤,如今,已经1800块/公斤。

  2000年,勐海茶厂收老班章的茶叶,8块钱一公斤,如今,老班章茶叶涨到了15000元/公斤,翻了1875倍。

  冰岛茶的价格走势,更是一路狂飙,如今已经4.5万元/公斤。

  名山古纯时代,让普洱茶更加有名,让更多的人喝普洱茶,也让中小企业凭着茶叶质量,在市场中分到一杯羹。然而,少数寨子茶价急速飞涨的背后,普洱茶,已经积重难返。

  


 

  分不清名山真假

  中国茶叶,炒作之后,都毁在泥沙俱下。铁观音,9块9到9999都有,但无法分辨真假,躺下了。

  7万个芽头制一斤金骏眉,然而,不法商人为了利益,用绿茶原料代替正山小种,金骏眉也躺下了。

  资本炒出了冰岛和老班章,但资本没有解决市场的信任。哪怕到了茶叶源头,也曝出有人把鲜叶混进名寨的花边新闻。名山茶的真假,根本理不清。

  如今,为了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只能花巨资投入区块链,解决山头信任危机。

  


 

  伤害了大多数茶农

  茶叶价格被炒高之后,围绕着冰岛、老班章,周围的茶价也逐渐升高,譬如冰岛五寨、昔归,正气塘、磨烈、老曼峨、易武等。

  但是,点得出名的寨子,最多也就100来个。这些名寨茶叶,垄断在少数茶农手中。

  冰岛老寨52户人家,老班章114户人家,两个顶级名寨的古树茶,垄断在100多户人手里。然而,云南有600万茶农。仅普洱市就有涉茶农户22万户,约116.6万人。

  他们手里的茶叶,只能用茶贱伤农来形容,有的几块钱一公斤,有的因为茶价太低,茶农直接弃采。

  


 

  资本炒作,的确富了极少一部分茶农。但大部分茶农,只够温饱。

  两个天价名山茶的背后,其实是数百万茶农的辛酸。

  云南是茶叶大省,很多地方靠茶脱贫。然而,整个普洱茶行业的资源都流向了金字塔顶端的冰岛老寨,政府只能投入重金,拆了。

  


 

  绑架了中小茶商

  做名山古纯的企业,几乎是中小茶企。如今,茶叶价格虚高,已经让中小茶商骑虎难下。

  春茶,50%的产量,撑起了茶商70%的收入,对中小茶商来说,无论想不想做,春茶必须做。

  如今的名山春茶,价格被炒高。中小茶商,只能硬着头皮收鲜叶,辛辛苦苦做茶,凭着古树茶质量,在茶叶市场,谋一个活路。

  只是,茶难卖的大背景下,中小茶企资金本就不足,赚的钱交给了名山茶农,年复一年,库存一大堆,就是没有现金流。很多茶商,甚至被库存拖垮。

  老老实实做古树茶的中小茶企,成了古树茶炒作的接盘者。

  


 

  写在最后:

  资本能创造很多东西,但资本改变不了规律:

  万物讲究守恒,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东西,永远比资本炒作起来的可靠,这是永远不变的铁律。

  一个产业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也如此,绕不开规律:40年前,我们父母一辈,辛辛苦苦守工厂,为发达国家做衣服。

  还要面对国内公知的质疑:人家一架飞机赚几亿,我们一件衣服赚1美元,甚至几美分。

  一个国家的发展,只能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看不上的纺织业,一件衣服赚1美元,通过低端产业慢慢完成资本积累。

  然后,再造稍微有技术含量的电视机等轻工业,把这些都吃透了,国家也有钱了,才能有资金有技术研究重工业设备,抢过低端发达国家的钢铁、造船业,慢慢积累尖端技术。

  1代人吃了几代人的苦,40年如1日的积累,才有了今天5G和半导体的冲刺。

  


 

  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才是自己的,明白了一个国家的艰难,更能理解一个产业的不容易。

  普洱茶虽然好,但顺应市场规律,慢慢积累崛起,底子稳了,才能站得更久。

  茶叶炒作,短时间内赚快钱,但炒作之后的一地鸡毛,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解决。

  

 


  如今,又想起2011年1月的夜晚,试想:如果冰岛老寨的茶园,没有被承包出去。如今的普洱茶,又是怎样一番局面?

  但是,没有如果,人生没有退路,我们必须面对:已经积重难返的普洱茶市场。

  然后,让普洱茶变得更好。


来源: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不同年代的人都是怎么喝茶的?

茶,静默不语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息不止,为人类所用。让我们跟随这片叶子穿越时空,去感受下古人的喝茶方式吧!

图片描述  


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过程简单的梳理成一个时间表:

一、神农时代:神农时代利用含嚼茶叶鲜叶,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二、西周、东周:开始把茶叶当菜食。


三、秦代: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四、汉代:茶开始商业化,茶叶的简单加工出现,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五、唐代:受经济、文化的影响,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六、宋代:把“品香、斗茶、插花、挂画”,称为“四大雅事”


七、明代:因为朱元璋废团改散,出现了大量的散茶


八、清代:喜用盖碗喝茶,在明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


图片描述  

  历史上有记载的吃茶鼻祖是上古时期的神农氏。《神农本草》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茶了。


  先秦时代的人在神农氏的引导下,估计是拿茶当作一种保健食品来吃,他们会把茶叶直接放进嘴里嚼,虽然入口苦苦的,但到后面竟然可以生津,而且可以消除劳累之后的疲乏。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采摘茶树枝条和芽叶,一起放在水中烧煮,然后将茶汤一饮而尽,这就是古人说的“粥茶法”,即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


        别误会,不是把茶叶和米放在一起熬粥哦。《膳夫经手录》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到了西汉时期,人们觉得之前的那种茶汤饮起来比较苦涩,于是想着怎么改良粥茶法。他们会将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和茶叶一起熬煮,用这些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来掩盖茶叶的苦涩,其实就是加了些调味品的粥茶法。


      这让昆仑想起了现代还在饮用的擂茶,主要流传于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以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入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文章叫《荈赋》,诞生于晋代,是由品茶大神杜育所写。“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看看这句美轮美奂的句子,不把茶叶碾成粉末熬煮怎么出来这个效果呢?从此,饮茶之风慢慢进入上流社会,孙皓、桓温、左思、刘琨等都留下了与饮茶有关的轶事。


  茶就这么走进了唐代,时代也成就了一位茶圣陆羽和他写的《茶经》。书中记载了“煎茶法”,即先在风炉上的茶釜中煮水,等水微沸之后,就将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即刻用特制的竹笑搅动,可以适当加入盐来调和茶的苦涩味,等到茶沫满溢之后,将茶汁酌入茶碗中饮用。


      用煎茶法饮茶时,以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是为了口渴而饮,那就可以作罢了。


  在《茶经》中,陆羽开始说了不少器皿,尤其是他所设计的风炉。其状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多为铜或铁铸造。炉内为泥壁,炉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风,因而称为“风炉”。


  在制茶方面,唐朝人开始玩新花样了,制作一款茶样要经过七道工序,分为采、蒸、捣、拍、焙、穿、封。


        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阳还没升起,露水未干之时,“采’’下茶口十,放进专用的甑釜中“蒸”煮,随后将蒸好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成团饼“焙”干,最后将茶饼“穿”起,“封”存。


  唐朝拍制茶饼,必须使用相应的模具,称为“规承”。这其中,“规”为铁制,形状为圆或方,“承”也称“台”,一般用石头做成。如此复杂的工艺,称为“贡茶”,就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喝的。

 

        到了唐代后期,一种更为新颖的饮茶方法被创造了出来,就是将茶末置于茶盏之中,另在茶瓶之中煮水,待水煮沸后,再持茶瓶注入茶盏中冲点,此法被称为“点茶法”。


  点茶法格外重视点汤的技法,强调注水时水流的通畅、水量的适度和落水点的精准。在点茶的过程中,还要用特定的工具不停地击拂,以求生成浓郁而悬浮的泡沫,如细腻的积雪般覆盖在茶面上,经久不散。


  我们看宋代的一些古画,如宋徽宗的《文会图》,就重现了当时宫廷盛行点茶的种种画面,继而在宋代民间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之中流行一種叫“斗茶”的茶事活动游戏。


       当然,那时的斗茶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斗茶完全是两个概念。现代人拿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昂贵的茶,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的所谓“斗”,最后往往以价格和稀缺成了斗之结果。


      而古人“斗茶”比的是三昧手、安静心和在这个基础上的点茶技术: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越白越厚越好;


      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出现水痕的快慢,汤花紧贴盏壁不散退叫“咬盏”,汤花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叫“云脚散”,为了延长“咬盏”时间,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


      谁先现水痕便输了“一水”,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以上两条标准以第二条更为重要。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


      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黄、乌龙、黑茶。


  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


      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 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就拿清宫皇帝最喜欢饮用普洱贡茶来说,主要采取两种清茶饮法,即普洱茶与水的融合,这与宫内饮绿茶、花茶等茶品一样,只需沸水冲泡、帝后日常生活中,由御茶房或后妃等人各自茶房的太监,预先备开水与茶叶,传唤后随即烹茶以侍奉主人饮茶。《宫女谈往录》中提到:


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可知这就是饮清茶。


有时,皇帝亲自将普洱茶烹成清茶而饮。乾隆登基不久,在一次试茗活动中用雪水烹制普洱茶,边饮边吟诗作赋,字里行间对普洱茶赞赏有加就是一例。


清茶的饮法,也常见于宫内举行活动,皇帝赐茶之中。乾隆五十五年(1790),在圆明园举行的万寿庆典,一些外国使臣有幸安排看戏,当他们正兴致勃勃观看着戏剧时,皇帝对入宴者赏赐吃食与茶叶。


其中朝鲜使节“臣仁点、臣浩修各赐苹果一碟,普洱茶一壶,茶膏一匣;臣百亨赐苹,普洱茶一壶”。普洱茶是可以带走的赏赐物,无需现场饮用。


      清宫饮普洱茶的多样方式,使普洱茶的品质、功效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也为后人合理、多重地使用普洱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作为清宫特有的茶品,普洱茶一直在此扮演着重要角色,加上清朝皇帝深受汉文化熏陶,很快饮茶就上升为茶文化活动。

      至此可以说,我们如今的泡茶方式,已经是把茶的生活化、大众化和品饮艺术结合为一体了。

普洱之父:智慧的劳动先民 问道普洱

谁发明了普洱茶?这是一个有些尴尬的问题,很多云南的茶商,茶农,甚至是茶叶专家,都想将普洱茶发明者的身份交给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毕竟“七擒孟获”的故事脍炙人口,很多人都愿意相信诸葛亮当年曾率领大军到过云南,并教会这里的人们耕种织布、种茶制茶,而普洱茶正是在此时发明的。

这一说法流传甚远,云南至今还有很多地区供奉有诸葛亮的塑像,一些茶山在祭祀茶祖时(尤其是商业性质),也愿意将诸葛亮的牌位与茶祖帕艾冷,茶圣陆羽放在一起。

遗憾的是,诸葛亮并不是普洱茶的发明者,更不是云南种茶制茶的奠基人,二者从时间上完全对不上,所以将诸葛亮称为普洱茶发明人是不合理的,普洱茶因此还受到了抹黑者的嘲讽甚至谩骂。

既然创始人不是诸葛亮,那有没有可能是当地少数民族先民所创制的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茶山先民对茶叶的原始图腾崇拜历史。


茶山先民的茶叶崇拜

早在农耕文明前期,布朗族、德昂族等藏缅语系族群,就会以古老的茶树为原始崇拜对象,并尊称其为茶树之母、茶祖、以及茶王。

布朗族古经文《奔闷》中就提到了茶祖帕哎冷的遗训:给你们牛马怕遭灾死光,给你们财宝怕用完吃光,那就给你们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茶树啊。

德昂族的创世神话《达古达楞格莱标》也提到,是始祖茶树创造了日月和万物,并以102片茶叶化作人形,大地上才有了生灵。


除此之外,佤族的《新谷颂词》、拉祜族的《种茶歌》,以及哈尼族的创世传说中,都记录着自家祖先们与茶的接触和生活。

遗憾的是,我们虽然能找到大量有关少数民族种茶的史料,但却少有关于制茶方面的记载,尤其是与现代六大茶类接近的制茶工艺。


还有学者曾考证过茶山各类特色茶与普洱茶的联系,如烤茶,哈尼族的土锅茶与煨酽茶,布朗族的酸茶,基诺族的凉拌茶等,结果却发现两者并无关联。

到这里,普洱茶创始人的探究似乎陷入了僵局,没关系,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诸葛亮这一云南农耕的“代言人”上,寻找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联系。

云南族群的融合发展

距今四千年多前,中国的西南地区生活着一个名叫“孟高棉”(即考古界认定的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原始大部落。

当时生产力落后,人口的不断增加,让当地环境无法承载这么多人的生活,许多孟高棉族群就顺江而下,迁徙到了更加宜居的中印半岛,在此建立新的家园。但还有一些部落在海边迷失了方向,又被灼热的太阳逼回了云南,有研究认为,到春秋战国时期,这部分人和“百越”族群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古濮人”。

云南的保山地区,就是古濮人活动的核心地区,他们部族众多,分布广泛,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其中一支后裔就是现今的布朗族先民。布朗族先民最早生活在勐些地区(今昆明滇池附近),后来屡次迁徙,至布朗山一带,这也是布朗山一名的由来。

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明朝大将蓝玉、傅友德和沐英等人率大军平定云南后,不仅在此地驻兵屯田,还陆续移民过来近300多万汉人,稳定边疆。

汉人与当地人一同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云南农业飞速发展,也在这里研制了许多特色茶类,如昆明的太华茶、大理的感通茶、以及车里的“普茶”。

公元1383年(明洪武十六年),朝廷下令将“普日”改为“普耳”,明朝万历年间,又改“普耳”为“普洱”,而这里产出的茶叶,就称为普洱茶。

此时普洱茶不仅得到正式命名,而且已形成了“蒸而成团”紧压工艺,之后更是蓬勃发展,出现在了一众历史文献中,逐渐成为了云南茶的代表。

“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有车里一头目居之。”《云南通志》

“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谢肇制《滇略》

“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方以智《物理小识》

可以说,是这些迁徙而来的汉人,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生活经验和文化带进了云南,而作为汉人智慧代表的诸葛亮,也就逐渐演化成了这些先进技术的引路人。

而从历史角度上看,与此时出现的普洱茶,也与中原文化不无关系,其独特的“蒸而成团”紧压工艺,更是传承自唐宋时期的皇茶之王——“龙团凤饼”。

有人说,之所以要为普洱茶“认”上这门身份显贵的“亲戚”。是因为普洱茶复兴时间短,根基浅,常被一些抱有恶意的绿茶砖家以历史渊源强压一头,无从申辩。

如果一定要为普洱茶找创始人的话,可以找知名度最高的茶圣陆羽,毕竟他的《茶经》明确记载了有“饼茶”工艺,正是最好的“普洱茶之父”...开个玩笑,《茶经》里的“饼茶”并非紧压茶,普洱茶也不是圣人的独家作品,而是人民劳动智慧的群体结晶。

陆离之所以打趣这一点,是因为很多茶学者,在研究茶历史时,都喜欢将六大茶类的创制顺序分个高低,意见不合时还会争论不休。有些“专家”,还有意混淆了种茶与制茶的区别,将自身所系的茶类推演到唐宋时期,甚至将茶叶历史追溯到史前,号称“万茶之母”,一时风光无两。

其实,明太祖“罢龙团凤饼,改散形茶”是公认的茶史转折点,所有散形茶(绿茶,乌龙茶的雏形)的历史都只能从明朝算起,只有紧压形态的普洱茶,可追溯至唐宋时期。

这不是王婆卖瓜,也不是道听途说,而是真实的历史。下篇专题文章,让我们再来聊聊,普洱茶与唐宋制茶工艺的渊源。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0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