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散坨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下关“砣沱驮坨”的演变

砣沱驮坨

早年以沱茶形制出现,被大家唤名“窝窝茶”的沱茶,以命名法则,走的是直呼外形的路线。

下关沱茶究竟有几个“沱”?在下关沱茶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让我们一一说来。

“砣”字,名词指向秤锤、秤砣、碾轮石等物件,动词表示“用砣子打磨玉器”,量词用来计量“成团或成块状物体的单位”,比如口语常用的“几砣石头”之类。

而为了丰富口感,下关沱茶将不同茶叶拼配在一起,同时为避免长途运输过程中茶饼出现损坏,就将茶叶压制成了秤砣的形状和大小,这种密压的方法让茶叶能够长时间保存。所以沱茶刚刚创制的时候,叫做“砣茶”,是秤砣的砣。

沱江。长江的支流,发源于四川盆地西北缘的九顶山,又名茶坪山,流经四川省和重庆市;

《漫话下关沱茶》一文,这样记述“砣”“沱”演变:

1902年,下关的一些茶商在一种被称为“姑娘团茶”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创制成外圆内凹呈碗臼形的“砣茶”(云南人习惯将圆形的块状物称为“砣”),不仅解决了茶叶在运输途中容易受损的问题,而且经过特殊工艺加工,使沱茶具有一种特殊的口感和内质。沱茶经昆明、昭通销往四川、泸州、宜宾、重庆等地。因宜宾地处沱江、长江汇合处,当地广为流传“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从而下关砣茶也就逐渐被称之为“沱茶”。

条形与饼形“姑娘团茶”

在《大理是沱茶的原产地》一文中,这样叙述沱茶名称的来由:

其一,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有言:田罢,子虚过姹,乌有先生。姹即沱字(见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为何但是将茶称为姹?推论与《诗经·郑风》的“有女如姹”有关。当时姹是将茶青揉成一坨一坨的圆茶而得名。也许是因茶与水有分不开的关系,因而将姹去女从水,写成沱字吧!

其二,沱茶由“团茶”演变而来,“沱”与“团”谐音,且都是圆形,故名。

其三,沱茶由明代“普洱团茶”和清代的“女儿茶”演变而来,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

姑娘团茶【复制品】

《茶马古道上的百年经典——下关沱茶》一文如此道来:

我家是大理喜洲白族人,民国初年来到下关开茶厂。茶厂设在仁(人)民街下段,厂名“元春茂”,以生产沱茶为主。沱茶白族人称为“tuozao”,“tuo”,意为用模具拓出来的东西。“zao”为茶叶。“tuozao”,就是用模具压出来的茶,有别于散茶。白族语“tuo”字不好写,就用汉字记录为“砣”,又考虑到,茶叶要用水来冲泡,固雅化为“沱”字。

一句话,沱茶二字是汉字记录的白族语,用模具压出的紧压茶的意思。


再说“驮”。作为名词,驮字的意思是:驮着货物的牲口或牲口所负载的货物。

从这个词,大可以让人联想到骆驼、骡、驴、马;联想到包裹捆扎支撑起来的各种货物;再联想到大漠孤烟的“丝绸之路”、山路崎岖的“古盐道’’、阴郁烟瘴寒热交接的“茶马古道”。

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年代,茶叶从自然原始的产地穿过崇山峻岭被送到千里之外,马匹成为最好的运输工具。一条因茶而起,以马相连的茶马古道,由此而生。下关沱茶沿着茶马古道由马帮驮着,一步一步,将茶送到川藏等地,便有了“驮”茶的名号。

作为名词,“坨”字表示堆和团,指形状大小不一的、坚实的团块。

此字在云南口语中,属于使用频率极高的量词,凡是团、块状以及部分条状物体,都叫做“坨”。沱茶雏形为条形或饼茶团茶,则被称为“坨”茶。另外,古代盐商,因为盐巴成块成坨,也被称为“坨商”。

上世纪初以来,下关一度成为中国西南紧压茶加工和集散中心,近50家商号、茶厂凭借大理自然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从版纳、普洱、临沧等地广泛采购驮运原料,生产出沱茶、紧茶等优质产品,运销川渝、西藏等西南西北地区,并远销到上海、印度、新加坡等地,时至今日,下关沱茶已经香飘海内外。

关于普洱沱茶,百年沱茶源流史

关于普洱沱茶名称的由来,传闻很多,有人说因其成品形状如团,团由沱转化而来,故得名“沱”,最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的《滇略》一书中也有记载:“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

不断的演变至今一说到普洱沱茶,大家能想到的形状就是倒置碗状型。下面就跟随昆仑一起走进普洱沱茶的江湖带你领路关于普洱沱茶的魅力所在。

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的紧压茶,主要产地是云南,为便于马帮运输,一般将几个用油纸包好的茶坨连起,外包稻草做成长条的草把。因为一个茶坨的分量比一块茶砖要小得多,更容易购买和零售。

沱茶从面上看似圆面包,从底下看似厚壁碗,中间下凹,颇具特色。

沱茶的种类,依原料不同有绿茶沱茶和黑茶沱茶之分。

沱茶名称的由来

沱是由团转化而来,有说由于过去运销四川沱江一带,故而得名。不论说法如何,但可以推定,沱茶是云南茶中相当古老的制品,早就畅销省内外。

关于沱茶形状的两种说法

说法一:相传,最开始由散茶制作成棒茶、砖茶和饼茶。棒茶是圆棒形的,砖茶是方砖形的,饼茶是圆饼形的。后来慢慢演变出沱茶。

说法二:,沱茶由明代的“普洱团茶”和清代的“女儿茶”演变而来。

从姑娘茶到沱茶

“团茶”是产生于宋代的一种小茶饼,始制于丁谓任福建官员之时,专供宫廷饮用。茶饼上印有龙、凤花纹。印盘龙者称“龙团”或龙茶、盘龙茶、龙焙、小团龙;印凤者称“凤团”或凤饼、小凤团等。

在云南茶区,勤劳的各族妇女自古至今都是茶叶生产劳作的主力军,她们常常迎朝露、顶烈日、冒风雨、踏夕阳,早出晚归,采茶制茶。茶叶融入了她们的情感,茶叶寄托了她们的希望,她们采制的茶叶也常常被称为“女儿茶”。

出世

历史上,景谷人李文相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创办制茶作坊,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

1902年,在大理下关,喜洲商人严子珍、杨鸿春与江西商人彭永昌筹资白银一万一千多两,创建了一个叫“永昌祥”的商号。

  

起初永昌祥学习了景谷姑娘茶的做法(也就是馒头型茶的压制方法),“形色味皆盛,所出无多,价亦数倍,多为外人购去。即在滇省,殊不易得。”

永昌祥创始人严子珍 

1916年,永昌祥在此基础上改革工艺,在姑娘茶的底部开窝,既便于干燥,又便于组合包装和运输(至于有利于后发酵和熟化那是后人在此基础上优化的成果),这种窝头形的紧茶每筒五圆,每个重9两。先生产了10担,销往四川。

得名

由于工艺源自景谷,先叫谷茶,云南话里圆而饱满的单个体,称之为坨,于是改叫“坨茶”,后因销往四川沱江一带大受欢迎,变成了“沱茶”。

用料和标准

早期沱茶的原料以勐库、思茅为主,成品有“绿茶”和“红茶”,几年后,沱茶在四川大卖,永昌祥改进原料配方和工艺,原料以勐库茶打底,取其味,凤庆茶撒面,取其型。

工艺上以晒青为主,但对成品的判断标准上:汤色绿黄的被让认为是上好的“绿茶”(实际上是我们现在的新制的晒青生茶),汤色泛红的则被认为是稍差一些的“红茶”(实际上是普洱茶初制工艺不过关制前发酵导致汤色偏红的新制晒青生茶)。

由于在当时市场上是以绿茶为标杆,绿汤为上乘,“绿沱”自然是上等货色,而对于中下等的“红沱”,后期成立下关茶厂引进烘青工艺后,会掺一些烘青用以调和汤色。

最早的永昌祥松鹤商标 

永昌祥在下关发明沱茶之后,景谷也参照下关的做法,他们沱茶生产地亦名谷庄,以区别于下关的关庄。

谷庄沱每筒4沱,用料和成品品质上低于关庄沱。谷庄沱茶采用景谷县附近地区生产的滇青揉压;关庄沱茶采用滇西勐库茶(双江)、凤山茶(凤庆)、大山茶(西双版纳、思茅)等地滇青在下关设厂拼配、揉制,其品质胜于谷庄,因而后来逐步取代了谷庄沱茶。

1923年,永昌祥的沱茶注册了“松鹤”商标,藏销紧茶注册“狮牌”,其茶品销售价格引领各大小茶庄,成为各销售地的翘楚。

1930年,永昌祥在下关改名,成立永昌祥下关茶厂,随后,又在昆明成立永昌祥昆明茶厂。

“永昌祥”的沱茶在长江上游及藏域地区历经四十年而不衰,是因为牌子硬,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秘方”,它特点是勐库品种用得多,且全用头批清明前春茶,茶分拣得仔细,尖用细茶二两放在沱子顶面二盖较粗放在中间,底茶最粗放在沱底。

沱茶除云南生产外,重庆市也有生产,依所用原料的优次分为“特级重庆沱茶”、“重庆沱茶”和“山城沱茶”三种。重庆沱茶的重量分50克、100克、和150克三种规格。

先有饼还是先有沱?

说完沱茶历史,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普洱茶历史上由散茶加工而成的紧茶刚开始的形状是饼还是沱呢?

唐·陆羽《茶经·七之事》(公元775—780年)载:“晋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粟、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南中系东汉末时对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由滇池县移至味县,统管南中之地,味县遂成为当时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傅巽以南中茶子与当时国内外名特水果等产物(宛柰即大宛国的苹果,西极石蜜即天竺国的冰糖)并列,可见云南茶在当时已有盛名。

《茶经·七之事》书影

那么,南中茶子的“子”又何解呢?对此,茶界学术派有两种观点:一种以邹家驹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处“子”是通指物种;另一种以张顺高先生为代表的认为应为紧压茶。

前一种观点根据唐时樊绰记载的“散收,无采造法”,认为当时云南只有散茶,还不会加工紧压茶,但无法解释当时是否有加工紧压茶;

后一种观点的依据是,子从汉字含义上理解是对人对物的一种单体称谓,茶子是一种紧压茶单体量词,与蒲桃、宛柰、齐柿…并列更说得通。但此观点对普洱茶单体有紧压亦只是推断,无更多证据证明。

也就是说:晋代即使有紧压茶,其形状到底是一片、一块、一沱也不得而知。

普洱茶首次以紧茶形状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明代,万历年谢肇淛《滇略》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蒸而成团表明了普洱茶有蒸压的加工方式,但当时的“团”是什么形状亦知之不详。

在明代刘文征所编的《滇志》里有一首《贡章赋》中,有这样一句:“筒茶树酒陈纵横”。树头酒是产自缅甸的一种数木的汁液,存入瓮中,稍加酒酿,一夜即成酒。至于筒茶是竹筒茶、圆茶还是其它形式的茶,同样难以考证。

《滇志》书影

清代,粗枝大叶的山茅野料普洱茶突然以贡茶的身份堂而皇之呈现于皇家贵族餐桌之上,与满汉全席并列。

清代《普洱府志》中自然留下了不少关于采办贡茶的记载,其中所用的计量单位多为:圆、篓、匣、瓶…

▲清朝常见的普洱茶除了饼茶外,还有这种形状的瓜茶,金瓜贡茶也称团茶、人头贡茶,是普洱茶独有的一种特殊紧压茶形式,因其形似南瓜,茶芽长年陈放后色泽金黄,得名金瓜,早年的金瓜茶是专为上贡朝廷而制。

其中圆为团茶(人头茶、小五子圆茶、女儿茶)单位、篓为芽茶、匣为茶膏、瓶为茶尖,就是没有沱这一单位(当然,后来在沱茶创立之后也对单个的沱茶也有叫一圆,但叫一沱或组合起来的5个叫一筒的更多)。由此可见紧压圆茶的历史要早于紧压沱茶。

来源:昆仑说茶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紧压茶与散茶的优缺点

  被压制成形的普洱茶被统称为紧压茶,紧压茶是普洱茶最常见最普遍的形态,但并不意味这普洱茶就不能有散茶形式,可是普洱茶为什么要做成紧压茶呢? 

  这还是由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后发酵特性决定的。
  散茶优势
  1.条索完整。可以更好的通过观茶叶的外观判断茶的品质。
  2.陈化速度快。散茶密度小,空隙大,茶叶与空气充分接触,氧化速度更快。
  3.方便取茶。冲泡更省力,投茶量也很好控制,不会浪费茶叶,非常适合日常饮用。
  4.原生味道保留更好。紧压茶后续还有高温蒸软,相当于又一轮发酵,散茶则没有,比紧压茶保留更多茶叶的原味儿。

  散茶弊端:
  1.占用空间比较大,不便存放。这是与紧压茶相比的,同量的茶叶,散茶需要的空间更大。
  2.香气散发快。与空气充分接触,有利就有弊,不仅陈化快,茶香挥发的也比较快。
  3.存储时间短。这也是因为陈化快和香气发散快导致的,使散茶可以存储的时间没有紧压茶长。
  紧压茶优势
  1.便于储存和运输。在前面已经讲到了,紧压茶的形式占地小,方便运输,才在贸易过程中被利用。
  2.有利于长时间保存。很多人追求普洱茶的陈化口感,甚至因此掀起普洱茶收藏热,这就是得益于紧压茶。紧压茶使茶叶不至于过度、过快氧化,也能很好的保持被压在中间的茶叶的香气。

  紧压茶弊端:
  不便取茶。这可能是普洱紧压茶最大的缺点了,刚开始饮用紧压茶,对撬茶还不熟练的时候,手残程度令人发指,不是撬出一大坨,就是把茶都撬成碎渣,自己看到都心疼,有些重度手残者还会用茶刀或茶针伤到自己。
  无论是散存或是饼存,都各自有优缺点,如果你有好的存储罐和条件,而且是为了自品。饼茶是自古沿袭的一种传统方式,饼存后期存储转化,转化一段时间后口感会更好,生茶亦是如此。散存转化速度更快,另外保留了更原始的茶性个东西。

  到底是散存还是饼存,这因人而异,各有各的优缺点,按照自己的喜好需求选择就好!(来源:来普茶,图来源:茶友网)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