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找到约167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头采小青柑”的说法最早何时出现?又是因何广受偏爱?

  2010年诞生,14年起步,15年迅速蹿红,16、17年百花齐放,18-19年沉淀筛选,到今天柑普茶成熟稳定发展,“头采小青柑”早已被耳熟能详,成为茶界一个习已而常的名词。每年7月,更是成为各大柑普茶品牌抢先发布的明星单品。

  然而,最开始是没有“头采小青柑”的说法的。

  你知道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吗?

  追溯到2015年、2016年小青柑大火之时,市场上各品牌对小青柑在时令和茶上都没有明确的细分,虽然7、8月份的小青柑普洱茶产品都有在做,但“头采”的说法却并未开始。直到2017年,才开始做细化,在各家都大张旗鼓举行小青柑开采节之后,润元昌拔得头筹,成为首家直接以“头采”命名首批小青柑产品的品牌。到今年,已是润元昌延续推出的第5个年头,每批头采皆被抢售一空,当之无愧的柑普茶领跑品牌。

  润元昌小青柑产品线完善史

  2015-2016年:常规和贡品时期

  2015年、2016年,出于对喝茶的考虑——柑香要高,茶味要足。当时润元昌的小青柑产品分为贡品和常规两类,挑选的基本都是7月末-8月中下旬的大果,大的一颗可能20多克都有,大的就制作为贡品,稍小一点的就制作为常规小青柑,柑香味够,茶味也足,茶汤饱满,烘焙的温度也偏“高香”,到如今依然有不少消费者反馈尤为喜欢2015、2016年的小青柑。

  2017年以后:时令细分、熟茶细分、工艺细分

  后期在市场反馈之下,润元昌产品开发团队对消费者需求和小青柑产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不同人群的消费者拥有不同口味的偏好,刚好,柑茶比例、原料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口感不同的特色;这些年里,润元昌从工艺、时令和熟茶上不断进行打样测试;并提升工艺,精准把控柑茶比例,采用更为科学的变温烘焙;最后形成了如今丰富的小青柑产品线,覆盖各个消费群体——头采、常规、贡品3个时令;常规时令的小青柑又在柑的产区、熟茶原料(老茶头、宫廷熟茶、熟茶产区)和加工工艺(半生晒小青柑、烘焙小青柑)上再细分。

  润元昌头采小青柑因何广受偏爱?

  「时令最早,寓意最好」。

  最早推出头采产品,一方面是借鉴茶叶里的头采、头春说法,告知消费者第一批小青柑要上市了,勾起大家的“尝鲜”渴望;另一方面是取“头彩”的美好寓意。

  加上“头采”和广东地区“头啖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都知道,广东人喜煲汤、喜喝鲜,头啖汤即第一口汤,新鲜煲好的第一口汤,吃头啖汤的人就是第一个品尝鲜美味道的人。饮“头啖汤”的人,更有“做什么事争当第一的人”的延伸含义。对品牌、店铺和消费者来说,都有非常好的寓意,头采小青柑的名字就这样定下来了。

  「小而美」。

  头采小青柑比常规小青柑更加玲珑小巧、惹人喜爱,外表柑油丰富,油室密集,易起白霜;一颗一泡,便于携带,随时随地享受美好滋味;在同等的罐装规格上,小青柑的个数更多,从这个角度来看“性价比更胜一筹”。

  「珍而稀」。

  作为第一批被采摘的7月果,正处于果实嗖地膨大的高温季节,头采小青柑产量非常稀少,据统计,7月果的采摘量在整个新会每年上千吨的小青柑产量中仅占0.0012%。润元昌头采小青柑,全部精选自七月时令新会核心产区一线柑园,每亩挑选不到100斤,严格筛选35-45克的鲜柑,珍贵稀少。

  不仅如此,润元昌小青柑并非单纯以大小为标准,更要保证时令要到,所谓时令要到,须靠打样审评来把握,不仅香要高浓,还要尽量减轻青涩味。要做到成品头采基本无青涩味,除了工艺控制,时令是否到了也至关重要。大小上,其实早些时候的柑果基本已经达标了,润元昌小青柑会相对很多品牌晚一点,让它们再生长一段时间,相当于我们是在常规果中挑小果,保证柑香和较轻的青涩味。

  「香而甜」。

  个头小,处于柑果一年中香气最好的时刻,柑香高锐。

  茶量更少,茶味适中,甜润突出——内填润元昌研发部特别打造香甜度高的柑普茶专供熟茶原料,由勐海高山大树春茶原料润活发酵而成,内涵丰富,愉悦享受,持久耐泡。

  「鲜而爽」。

  头采小青柑处于小青柑生长最旺盛的前期,柑体内含有的氨基酸含量、比例都要比8、9月份柑果更高。

  要保证制作柑果的新鲜爽口,从采摘到加工的各大环节都需要精准把控。在采摘下柑果后,润元昌新会工厂会马不停蹄地进行清洗筛选;挖果环节,做到柑皮内部的白皮也尽量去除干净;挖完果后及时洗净,不让果肉的残留酸汁渗透到柑皮里;并监督好之后的晾干填茶,减少对填料熟茶的影响;让鲜爽度不受干扰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采用多段变温烘焙技术,促使柑和茶更好地融合,全面提升柑的鲜爽度。

  「外形靓」。

  头采红罐设计精美,喜庆热烈,质感出众,令人一见倾心爱不释手。

  当前润元昌2021头采小青柑正在火热生产中,不日即将与大家见面,这样颜值与实力并秀之珍品,各位唔好错过啊,争取饮到头啖汤。

普洱茶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一直都很好奇一个问题:普洱茶作为云南土生土长的“原住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编辑

有人认为是从商周时期濮族人种植茶叶开始出现的。

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

这一段文字,被公认为云南濮族人种植茶叶的最早的史料记载,上面的“荼”指的是现在的“茶”。也就是说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云南濮族人已经生产茶叶了。因此有人认为普洱茶起源于那个时候。

编辑

有人认为是从元朝时出现“普洱”这个地名开始的。

元朝时有一个地名叫“步日部”,后来转成汉字成了“普洱府”,普洱这一个词首次出现在文书中。

当时那个地方也生产茶叶,地方有了名字,茶叶就就有了名字,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茶就是普洱茶。

编辑

有人认为是从明朝时出现“普茶”这个记载开始的。

公元1620年,谢肇淛在《滇略》中写道:

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这是在史料文献中“普茶”一词的第一次亮相。所以有人认为,这个时候普洱茶才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名字,才真正意义上称得上是普洱茶。

编辑

其实大家所认为普洱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跟我们理解普洱茶的定义有关。

如果认为“普洱”这个地方产的茶为普洱茶的起源,那么普洱茶出现的时间就会更早;如果以普洱茶名字出现的是时间来界定,那么“普洱茶”出现的时间就要往后;如果以我们现在认为的有普洱茶特征的茶去定义的话,普洱茶出现的时间就会晚很多。

编辑

普洱茶紧压成饼状、砖块状、沱状等,与它的历史原因分不开。

早在唐代,那时以煎茶为主,大多用的是饼状、块状的茶,都要先在炭火上炙烤,再捣碎放在开水中煮。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和散茶的品种也开始增多,足以说明,从唐代开始,已经出现饼茶,这些饼茶会不会就有云南所产的呢?

编辑

要知道,史料的记载一样东西,都是在它出现并被很多人知道以后,所以云南普洱茶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非常难考证。加之在云南的地形特殊,即便是今天,交通依然不是很便利,那里要制茶多久以后才会广为人知?

编辑

经过学术考证,茶界大多数人都认为,云南是茶的起源地,但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一直也都存在争议。

所以我认为,普洱茶出现的时间,很可能要比我们所能找到的史料记载的时间还要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通过考古等各种方式找到答案的。

本文为原创,转载须注明。

什么时候的春茶最好

  有段时间,有人问我什么时候进山收茶的朋友越来越多了,各地茶农也纷纷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下来,要不要发样品,我的回答是不急,大家都不要急,因为这里边有一个什么时候的春茶为最好的问题。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波春茶我认为是整个春茶中品质最低的,原因如下:

  1、最早发出来的芽,大多越冬而来,片多而且比较坚硬。过早采摘很容易被夹带而影响整体的品质。

  2、越冬芽展开初期离发芽基部很近,因而叶芽展开后叶距较短,叶形成花团形,看似枪旗成形,实际上下面的鱼叶尚未真正成熟。这些形同真叶的鱼叶被加工后就会形成黃片。

  3、头春茶的爆发式生长来不急尊循"顶端优势"原则的,到处发芽,到处生长是第一波春茶的明显特征,这些茶大都不用采而只能搬。反过来,我们在鉴茶的时候,如果在春茶叶底中出现大量马蹄,基本就可以判断应该是第一波春茶了。

  4、第一波春茶的新稍伧促生长,发育不全,内含物不足,香气低,青味重,茶汤入口会有稚嫩的涩感。(当然这些都是与品质最好的早春茶相比而言,而并非说头春茶比夏茶还差)。

  既然第一波春茶品质最差,那么什么时候的春茶为最好呢?

  明代著名茶人张源在巜茶录》中写道"采茶之候,贵及其时,太早则味不全,迟则神散。以谷雨前五日为上,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大家知道谷雨是每年的4月19日,往前推5天是4月14日。

  张源是江苏人,一生当中有30年苦心钻研茶事,足迹遍布江浙茶山,却未曾来过云南。因而4月14日前后的春茶为最好也只能供大家参考,按照现代茶业种植和生产理论,就算是云南,不同纬度和海拨的区域,其茶树生长和茶叶成熟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更何况云南的茶叶还有大树、小树和古树的分别。

  不管怎么说4月14日前后应该是每个爱茶人来云南游茶山,学茶,制茶和收茶的最好时机。

  作者:张跃《澜沧江流域普洱茶分布示意图》主编,云南南涧茶厂原料核心审评组成员

找到约15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