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找到约8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大国茶匠黄桂枢:历览考古千载书 振笔尽书普洱茶

黄桂枢不疾不徐地将温热的普洱茶倒入紫砂杯中,茶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他细啜一口茶,才缓缓开口说到:“我这一生,不做茶、不卖茶,我所做的工作,就是为普洱茶找到‘根基’,梳理普洱茶文化。”

若说普洱茶是云南的名片,那么黄桂枢便是普洱茶的名片。作为云南省普洱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普洱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桂枢的一生,是与普洱茶血脉相连的一生,他见证了普洱茶文化促进茶产业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为普洱茶“寻根”,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黄桂枢先生展示“世界茶源”牌匾照片

一片茶叶开启一段传奇人生

“我是土生土长的普洱墨江人,从小就在家中喝普洱茶,是看着茶农采茶、炒茶长大的。”与普洱茶的缘分因何而起?当听到这个问题,黄桂枢哈哈一笑,喝茶、采茶、炒茶,是他自儿时起就耳濡目染的画面。

“刚参加工作时,交通很不方便,我从家乡墨江出发,踩着茶马古道上马帮的足迹走到普洱,用了整整5天的时间,参加工作以后,我住在一个茶厂旁边,每天上下班都要从茶厂前边经过,就这样闻着茶香、看着工人们做茶、压茶,后来到了‘农业学大寨’时候,我又到景谷县彝族茶乡勐麻小海驻扎过一年,在那里跟农民社员们一起上山采茶......”从这一次沿着马帮足迹的旅途开始,黄桂枢用双脚无数次丈量了茶马古道,收集了与普洱茶有关的文物遗迹、历史照片、古诗唱曲、文献史籍、报纸杂志等资料,点点滴滴地积淀着对茶的了解,小小的一片茶叶,在黄桂枢的生活中留下浓厚一笔,也渐渐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1991年,黄桂枢完成了论文《论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这篇文章从种植和分布区域、普洱茶的特点和品种、普洱茶马古道的兴起与衰落、普洱茶与古诗曲、新中国成立后的普洱茶发展状况五个方面对普洱茶进行了全面、完整的论述,第一次全新梳理、整合了普洱茶文化发展历史;也第一次提出了“普洱茶文化”概念,并对这一范畴作了界定。

黄桂枢将这份饱含心血的文章投寄出去,次年,文章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中国《农业考古》第2期上刊载,在中国港台地区引起巨大轰动,中国香港《中国茶文化》、中国台湾《紫玉金砂》等媒体纷纷全文转载、连载报道宣传,这篇倾注了他多年心血的文章,如同星星点点的微光,点燃了普洱茶文化的燎原之火。

黄桂枢先生回顾一生与普洱茶的故事

一场盛会 成就一个世界知名茶品牌

《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云南种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普洱茶曾是进贡乾隆皇帝的历史名茶,但随着历史的辗转,种植和制作普洱茶工艺的传承发展,产生了半个多世纪的断代,如同没有了“根”。《论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一文的出现,不仅令黄桂枢一时之间闻名港台、沿海地区,成为著名茶人,更成为普洱茶走向复兴的关键转折。

1993年,以《论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的发表为契机,黄桂枢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受命策划主持了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这场盛会将亚洲、亚洲、美洲九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邀集到西南边陲小城思茅开会,用充分的实地考察、实物证据,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普洱市世界茶树原产地。

“当时的开幕式,各个国家的学者专家,跟随举着国别牌、地区牌的少先队员绕着思茅城绕了一圈,办得像奥运会一样,十分热闹。”黄桂枢老人笑着回忆到,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场景,对他而言至今历历在目。

“1993年之前的普洱茶,更多的是商品茶,中国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之后,普洱茶已成一种文化茶。”在1993年以前,云南茶产业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大多都作为其他茶产区的拼配茶原料而廉价出售,既缺乏加工技术、也没有文化内涵,品质把控弱,市场认同度也不高,而在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人们开始注重普洱茶背后的茶文化底蕴,从这次像“奥运会”一样的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后,普洱茶的“根”被寻回了,云南茶业从廉价的原料茶,逐渐打出了自己的名号,普洱茶渐渐成为世界知名的茶品牌。

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

一生专注 书写一段茶叶传奇

“在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们推出了‘过渡型古茶树’,证明了世界茶源不在印度阿萨姆地区,而在亚洲、在中国、在普洱。”在黄桂枢看来,比起普洱茶从商品茶到文化茶的转变,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所做到的更重要的事,是阐述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推出了澜沧邦崴的千年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用实地考察、实物研究证据,证明了“世界茶源”在普洱。

“就像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从猿猴到人类一样,‘过渡型古茶树’既保留了野生古茶树的特征,又有人工种植型茶树的特征,是茶树种植和驯化史上关键的一环。”黄桂枢解释说,澜沧邦崴的千年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的发现,填补了茶树发展演变过程中空白的一环。

而黄桂枢的研究并没有止步于此,在他的推动下,3540万年前的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茶树始祖)的出土被载入史册,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澜沧景迈栽培型万亩古茶林这三类茶树活化石大型彩照被陈列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和普洱市博物馆,漫长历史中茶树的驯化和发展逐渐清晰明了起来。

此后的每一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都向来自全世界的专家学者推出一个普洱的古茶树类别,2013年5月25日,国际茶业大会在普洱市召开,在33个国家60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见证下,经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签名,大会正式授牌中国云南普洱市“世界茶源”牌匾,承认中国云南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

2021年,云南日报刊载黄桂枢所作《循序渐进的五世茶祖——浅述“世界茶源”在普洱市》一文,以清晰的逻辑、明确的物证,梳理出普洱地区的五世茶祖,从: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到栽培型的“五世同堂”,物证均在普洱市辖区之内可寻可睹,再一次强有力地证明了“世界茶源”在普洱,

黄桂枢的一系列考证研究和成果应用,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普洱茶文化的开拓奠基者。

2005年被评为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的黄桂枢登上了国家邮票

一心展望 愿普洱茶文化发扬光大

岁月令鬓边青丝换银霜,转眼间,皱纹已爬上黄桂枢的脸庞,却无法冷却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对普洱茶的热爱,黄桂枢依然为普洱茶文化奔忙着。

四季轮替,黄桂枢辗转在亚洲、非洲、美洲、澳洲,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做文化交流和演讲,为世人们讲述普洱茶的文化和故事,也继续为普洱茶奋笔疾书,为普洱茶文化大声疾呼,他说:“我希望能继续发挥余热,将茶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普洱茶文化是普洱文物考古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普洱茶文化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考古学、植物学、社会学、民族学......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需要潜下心去学习和积累,”谈起对普洱茶未来的展望,黄桂枢期翼着能有更多的人开展对普洱茶文化的研究,“就茶说茶是不应该的,普洱茶的发展离不开‘普洱茶文化’这个‘根本’,关于这点,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我期待后人能查缺补漏、继续将普洱茶文化发扬光大。”

云南网 记者 郭丽 杨子双 摄影报道

两会直通车⑧最懂普洱茶的全国政协委员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和5日在京召开。

作为中国茶行业唯一国家级专业媒体,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特别推出“两会直通车”系列报道。

本期刊登全国政协委员、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永久荣誉会长、香港知名普洱茶研究专家白水清,以及他的涉茶故事。

白水清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永久荣誉会长

香港知名普洱茶研究专家

最懂普洱茶的全国政协委员

——记全国政协委员

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永久荣誉会长

香港知名普洱茶研究专家白水清

本报记者 安明霞

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白水清是文化艺术界别的老委员,这是他连续第三届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在大陆和港澳地区,普洱茶的发烧友大多都知道白水清;在茶行业,他被许多普洱茶从业者和爱好者称为“普洱茶教父”。

从安溪到香港 发现普洱老茶的秘密

白水清1955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这里是铁观音的发祥地,耳濡目染中他对茶有了较多的了解,无意间为他后来开启普洱茶事业打了一个基础。

上世纪80年代,白水清独身闯荡香港。初到香港的白水清,无意中在香港的茶楼里接触到了普洱老茶,他发现普洱老茶滋味醇厚、香气浓郁,几十年的茶乡生活让他对茶叶市场有超乎常人的敏锐嗅觉。

在对香港茶楼的观察中白水清了解到,上世纪40年代开始,香港的老酒楼、茶楼就有人从云南购买普洱茶。几十年间,酒楼久存的没有喝完的茶饼,无意间被人拿出来冲泡,其味道居然比新茶更好喝,慢慢地,香港就有人专门到茶楼找老茶喝。弄清楚这段历史后,白水清对普洱老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在各个茶行间寻觅、收藏普洱老茶,并逐渐走上了普洱茶的研究之路。

立足消费、深研陈化

造就非凡“功力”

从1983年开始,白水清一边在香港的茶楼茶行里收购老茶,一边深入云南茶山,从茶树品种、加工技艺方面进行调查学习,并向当地的制茶师傅虚心请教茶叶加工技艺。每到春茶季,白水清都会深入云南茶区,古六大茶山留下了他的足迹,每一片茶树的品质特点,他都熟稔在心。

也许达到这样水平的茶叶工作者有不少,不同的是白水清将云南生产的茶叶运到香港仓储后,又做了深入的跟踪研究,如普洱茶的陈化转换、口感变化,他将这些研究再反馈到生产实践中,这就造就了白水清在普洱茶领域非凡的“功力”。

经过40年的历练,从普洱茶的产地、树种、年份到生产、储存、流通,白水清已经成为普洱茶的行家里手。经他配制生产的普洱茶,每次上市都会被一抢而光,其配制的两款普洱茶还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他在普洱茶领域的极高造诣使他荣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他常说:“好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的是当年的天气、雨水、气候状况,地利指的是当地的土壤条件,人和指的是采摘、加工、制作以及运输、存储,所以好茶可遇不可求,讲求缘分。”

茶文化传播使者 担起新使命

茶在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中有无可比拟的地位。“儒释道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所在,茶恰恰在儒释道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儒家用茶修养,佛家用茶修行,道家用茶修炼。”白水清说,“所以中华民族关于茶的文化是非常完整的,既可以是文人雅士的品质追求,又可以是下里巴人的生活必需。茶绵延数千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更蕴含精神价值。”

这些年,白水清经常受邀到东南亚一带作演讲,他发现东南亚国家的人因为地缘关系,对茶的接受程度很高,一些国家的国民也喜欢一边谈事情一边喝茶、品茶。白水清说:“我发现很多人其实对中国茶文化是非常感兴趣的。以茶为载体,让他们通过茶文化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增进交流,加深互信。茶是一种世界语,茶杯一端就是朋友。”

与白水清交谈,你会发现他不像商人,更像对茶文化有深厚情感的茶文化传播使者,一位热爱祖国并拥有民族自豪感、乐于承担责任的社会活动家。

作为一名连续三届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白水清积极参政议政。在过去两届两会中,白水清虽然是茶叶方面的专家,但他在全国两会上的提案却都没有直接就茶来建言,而是站在国家民族伟大复兴的高站位、宽视角提出了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提案,如《关于创新海外华文教育模式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于加快福建自贸区建设助力“海丝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建议》《关于切实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作用的提案》等。

白水清很有信心地说:“若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及华文教育,吸引当地华人华侨尤其是华侨新生代投身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来,在推动促进与所在国睦邻友好及合作中,发挥好他们独特的作用,这会让‘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与推进事半功倍。”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粤海茶荣,合和昌茶业董事长钟广林先生荣膺首届广东茶文化十大杰出贡献人物

2019年11月21日晚,首届“粤海茶荣”广东茶文化十大杰出贡献人物颁奖典礼在广州琶洲隆重召开。合和昌茶业董事长钟广林先生荣膺“粤海茶荣”首届广东茶文化十大杰出贡献人物,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就钟广林先生多年对茶文化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

钟情茶叶有钟郎。心造浓稠甘润,茶品倍芬芳。萝岗雪梅香入盏,千千丰韵映珠江。无限茶风无限长。何止天南天北,更出国门扬。坚守初心推普洱,品牌宏亮“合和昌”。铿锵有力的诗句,讴歌了钟广林先生多年来对茶文化的贡献,却道不尽其中的坎坷与艰辛。钟广林先生自2002年投身普洱茶行业以来,从创建合和昌品牌、到推动体验式营销(免费派发小红盒试饮装)、到启动五大品牌活动(藏之有道、青年计划、普洱北行、普洱茶体验日、普洱思享)、再到走出国门成立俄罗斯圣彼得堡分公司,离不开钟广林先生大力推动茶文化的决心,离不开钟广林先生带领合和昌团队的每步稳健迈进。以心相交,成其久远。2007年普洱茶市大崩盘,市场低迷之际,钟广林先生坚信自己的选择,坚守住普洱茶市的最后一道防线,与行业有识之士一起发声为普洱茶正名,并付以行动首创试饮装,通过免费派送茶品给消费者的方式,以高品质的试饮装茶品,让众多消费者重拾对普洱茶的信心。自2008年至今,合和昌茶业向全国各地免费赠送小红盒已有11个年头,从0到累计超过1500000份,小红盒试饮装,成功地革新了茶界营销方式,开创了体验式营销先河,奠定“浓”、“稠”、“厚”、“润”口感标杆,形成了合和昌茶品鲜明的产品特色。力学笃行,知行合一。为推动普洱茶文化的普及和发展,钟广林先生成功推动了一系列特色的品牌活动,如普洱北行、青年计划、普洱思享、藏之有道、普洱茶体验日等,已成为行业影响力深远的茶文化传播推广旗帜,并得到了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众多茶界人士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及认可。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设立合和昌奖学基金,并成立合和昌茶室,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喝茶,引导更多的高校学子参与到传播中国茶文化中去,并多次举办“合和昌北大学子寻茶之旅”,让更多的青年学子前往普洱茶发源地,揭开普洱茶的神秘面纱,丰富了向青年传播茶文化的形式。走出国门,茶香远播。为了推动中国优秀茶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中国茶文化,合和昌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成立合和昌圣彼得堡分公司,努力为“中国品牌强国”添砖加瓦,打造高质量中国品牌,讲好新时代品牌故事,让中国品牌在世界舞台上更加夺目闪亮。时代瞬息万变,风口稍纵即逝。合和昌时刻保持着高昂的斗志,秉持着做一杯高品质普洱茶的初心,以茶为媒介,始终站在弘扬优秀中国茶文化的前线,守正传承,创新前行。
找到约7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