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拼配拼配

找到约8,70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拼配拼配产品

从大众化到个性化,拼配再拼配

本文摘选自《普洱》2020第6期

作者 | 王娅然

对于普洱茶的工艺来说,拼配不仅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一门高深且略显神秘的技艺。

在传统普洱茶制茶工艺的语境下,拼配与否并不存在争议,因为这是普洱茶古法技艺的核心之一,历史上那些著名茶号能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就是靠那些秘而不宣的拼配秘方。

到了 2008 年前后,普洱茶市场遇到了快速成长的现代 商业逻辑,讲“山头”、讲“纯料”的概念悄然生发, 无论其目的是要探索新的细分市场,寻找产品更多的可能 性,还是为了抬高普洱茶的格调甚至将产品“神化”,这一 概念都深远地影响了消费市场,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消费 者和企业,在两者中间抉择不定。

十几年过去了,市场仍旧瞬息万变。不仅是消费群体 在迭代,消费的行为模式也与过去大不相同。经济环境的变 化、互联网思维的注入、消费者观念的更新、产品本质的回 归、新的市场参与者对于产品理念的重塑,既有品牌的转型 升级等,这些现象在普洱茶市场里都有所体现。新的消费市 场越来越需要精细化、个性化的产品,同时讲品牌的调性、 讲观念的认同、讲差异化的战略等趋势也在日渐凸显。

在这 样的语境下,普洱茶行业再次聚焦“拼配”,也许不失为一 种顺势而为的做法。而作为消费者,再次认识普洱茶的拼配 工艺及其价值,也能为我们的购买做出更好的指引。

图片

01

再来好好说说“ 拼配 ”

在传统的茶叶精制工艺环节中,拼配自有一席之地,它是一种行业内惯用的手段,通过对不同茶区、产自不同季节、分属不同级别的茶进行科学的拼配,从而达到调配和平衡口感、稳定不同批次产品的质量、形成产品特点的目的。

可以说,从古至今,拼配是普洱茶工艺的精髓。传统制茶中的拼配工艺,与中医的传统理念有很深的渊源,一些专家也认为传统普洱茶制作中的拼配在某些程度上是基于中药学理论基础的。

取两味以上的药材制药,中医称之为“配伍”之法,这通常用来应对较为复杂的病症。古人讲究“药食同源”,茶叶被归为具有保健性质的药材之列,而毛茶原料的不同属性、内含物质的不同、口感上的差异,使得制茶的工匠需要通过拼配平衡风味,功能互补,既发挥原材料中的药理特性,又能防止过犹不及。

通常,在行业内通行的拼配方法大致可分为几类:

一是不同等级的拼配,七级茶为基、五级茶做底、三级茶撒面,此法最为常见且成熟;

二是不同茶山的拼配,通过制茶者对来源于不同山头的原料的深入了解,以经验或技艺进行拼配,此法对制茶者的要求最高,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运用也非常广泛;

三是古树茶与台地茶的拼配,近几年较为流行,不仅能平衡古树茶与台地茶的特点,也能塑造出茶性丰富且品质不低的产品,性价比也较高;

四是不同季节所产原料的拼配,有的制茶人将春夏秋三季所产的原料进行选择、拼配,此法对技术要求不高;

五是不同年份茶的拼配,新茶味单薄、老料有厚度,此法能快速提高产品品质;

六是不同发酵度的拼配,也是熟茶界的拼配新法,如重度发酵与中度发酵的茶拼配,能改善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但此法也有导致品质在后期陈化或提升的空间较小的短板;

七是生茶与熟茶的拼配,算是一种有趣的尝试,主要是为了快速去除一些消费者不易接受的“堆味”;最后是花草与茶的拼配,如一度流行的菊普、柑普等。

所以当我们再次梳理拼配这项工艺时,会发现拼配其实是一种集药理、科学、经验、技术、艺术于一身的工艺,与纯料茶相比,拼配不代表低档,也不代表低质,成熟拼配工艺的身价,也是可以超越纯料普洱茶的。

当然,也要警惕一些企业或商家将拼配的概念滥用,比如现在市面上有“ 夹心茶 ”,即把不好的原料掺杂其中以次充好,或明明是多种原料掺杂却欺诈消费者这是纯料山头茶、单株茶等不良行为,这就与正统意义上的拼配相去甚远了。

02

拼配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拼配工艺来自传统,大多数经典的老茶,都使用了高超的拼配工艺,不仅在号级茶、印级茶等知名老茶制作中有所运用,在普洱茶行业发展至今,仍然是制作普洱茶的核心环节之一。

普洱茶界中许多公认的经典茶款,都与拼配技术密不可分。比如大益的 7542,虽然每一年都会持续推出多个批次,但其品质、口味都能一直保持稳定,这都依赖于一脉相承的拼配技术。

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是极有辨识度的“下关味”,这个来源于下关沱茶的味道已经传承百年,俘获了一批追随者,而一个味道在百年之间都保持稳定,靠的仍然是拼配。

从开始建厂起,由于自然条件,下关沱茶的所在地下关并不是茶叶的产地,制茶原料只能依靠外地,毛茶原料来源与特征不同,又要达到某些特定的风味和口感,这就使得拼配成为沱茶传统工艺的基础。

一个 100 克独具风味特色的沱茶,就包含了来自 20 多甚至 30 多个县区的原料,让人惊叹。走古树茶拼配路线的斗记茶业,也于两年多前推出“ 宁静致远 ”古树拼配系列产品,通过拼配,将四款茶划定为四个指向明确的风味象限,“ 宁 ”为甜柔、“ 静 ”为均衡、“ 致 ”为浓强、“远”为刚猛,各成一派却也自成一体,这也是一种有趣的探索。

从众多茶企的生产实践中不难看出,时至今日,拼配工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首先,产品有平衡的口感,必须拼配。不同批次及产地的原料特色各异,香气、厚薄、或苦或甜,要保证口感,就需要通过拼配进行平衡互补。

其次,茶品品质稳定,也必须拼配。茶叶生于自然,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但自然气候年年不同,不同季节、年份的原料自然有所差异,要保证质量平稳,不得不借助拼配来改善。而作为一些大的茶企,如果要保证产品规模,更是要拼配,因为一批纯料产量是非常有限的。

当然,要降低成本又保证风味,拼配是不二法门,自然大多数的拼配普洱茶性价比也较高。不仅如此,随着普洱茶科学研究日益成熟,也渐渐发现了拼配的科学基础。陈杰就曾提出,拼配是非常有利于普洱茶后续发酵的阶梯转化的,而后期转化往往是普洱茶的价值所在。

因为普洱茶发酵要求具有层次感,所以压制茶品时必须松紧适度,而不同级别的茶拼配,就能自然形成合理结构——粗细不同的原料形成网状骨架,为后期转化形成良好空间,所以看重后期陈化的茶友,需要对拼配茶投去目光。

邹炳良也认为,通过拼配能扬长避短,凸显云南大叶晒青毛茶的特色。邓时海也曾说过,普洱茶的精髓在普洱韵,那些仍存在老茶中的韵味,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合理科学的拼配工艺,将它们不断传承。

由此可见,要寻找最纯粹的云南味、普洱韵,一定要走进拼配的世界。

03

如今,我们为什么更需要拼配

市场成长多年,一些基础特点其实是不变的,比如一款茶品属于拼配或是纯料,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来说未必是一个核心的指标,我们需要关心更多的,其实是口感的好坏和性价比的高低,在满足了这些基本条件之后,才会进行下一步的筛选,所以一个茶品的品控与定价,才是评判的基础,那么拼配就是铸就基础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更应该被洞见的是市场的变化,是如今消费群体已经迭代,随之带来的是消费行为的变换。新一代的消费主力是 80、90 后,他们不会太在意那些高大上的或是老派玄虚的概念,除了功能的实用性,他们更在意的是一个产品和品牌是否能符合他的喜好或个性、也可以说是它的调性是否能被这一群体认同。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传统品牌保持自己的调性不变,就是抓住了稳定的消费群体,若要进行一些新的探索,或是对于那些刚进入市场的新品牌来说,如果想迎合这些个性化新兴消费群体的喜好,就要塑造自己独具一格的调性,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在产品生产层面,潜心研究原料,探索独具特色的拼配方案,或许是能成功塑造出风格一致、品质稳定、迎合新市场的品牌或产品的有效路径。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更是无法忽视的一环,在爆炸式的信息碎片中,我们更需要深耕产品,再加上精细化、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才能够在市场博得一席之地。

只追求纯料,还想做出有辨识度和差异化的产品、做出品牌特色,虽然可行但是难度很高。当然,拼配属于技术流,好的拼配工艺对茶企自身的技术积淀有较高的要求,成品也要得经过市场的重重考验。传承与创造需要付出的很多,但它们这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

来源: 普洱杂志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醒茶之音|拼配:极致且不失和谐的追求

周末,一位热爱岩茶的朋友从武夷山新得了几款水仙,邀我去他家共品。去年的岩茶不知是天气原因,还是工艺使然,肉桂的品质大多不错,而水仙却少有佳品。对水仙有着相当偏爱的他,在憋了一年没有好水仙喝的情况下,今年“报复性”地大量购入水仙。四款水仙中有三款的原料相对单纯,属于同一山场不同批次的茶进行“打堆”,没有刻意地拼配,可以算作不严谨的“单品茶”,而另一款则是一“拼配茶”,其中,拼配的原料就包括前三款不同山场的纯料水仙。 

喝茶时将拼配茶与它的原料共品,玩味各原料的特色、品评拼配的得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经过几轮细品,我和朋友们得出了共同的结论:三款单品水仙虽不尽完美,但每一款都有可圈可点、各有值得赞赏与玩味之处;而由那三款单品水仙所组合成的拼配水仙,却似乎不尽如人意。不客气地说,拼配水仙发挥了1+1<2的效果,不如单饮任意一款它的原料来得好喝。

水仙干茶

好的拼配技术可以提升茶叶的整体品质,让各单品取长补短,达到1+1>2的效果。但若是拼配技术不到位,或者拼配者的味觉体系太过孤芳自赏,反而容易让茶的表现产生“错乱”。这款拼配水仙就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在同一个调性的味觉感受中,出现了其中某一款茶特殊且不协调的气味,破坏了整体味觉的和谐度,同时,各个单品的滋味没有很好地融合,喝起来显“杂”,而单一原料的优点又因为拼配而被弱化、消磨了。这种拼配效果,固然彰显出拼配者的“别出心裁”,却让品饮感受打了折扣,以我个人而言,不算是一款成功的拼配作品。

提升品质,成就独特的风味

茶叶拼配,顾名思义,就是将几款不同的茶按照一定的配比拼成一款茶的技术。拼配是一个“调味”的过程,通过拼配者的设计,让几款拼配原料的香气、滋味充分融合,呈现出和谐、丰富,又不失个性与变化,且有别于拼配前风味的新茶品。茶叶拼配在大厂应用最广,拼配师通过将不同批次、不同产地,或不同品种、甚至不同工艺的茶叶拼在一起,可以稳定口感、扩大产量、提升品质、降低成本,甚至还可以模拟特定的口感、做出特定风味的茶来。

撇开为了扩大产量、稳定口感、降低成本等经济效益优先考量型拼配不说,为了提升茶叶品质的拼配,是十分重要的。如云南普洱茶,在纯料甚至单株流行之前,大部分的普洱茶还是拼配茶。一方面,普洱纯料的风味相对单纯、耐泡度高,十几泡乃至几十泡下来,如果香气滋味缺少变化,再好喝的茶也显得有些许“无聊”了,而通过将不同山头的普洱茶进行有设计感的拼配,可以让成茶的香气滋味更加丰富、且富于变化;另一方面,好的普洱茶生茶可以经年存放,因为拼配的关系,不同的原料在后期转化的过程中,其滋味的变化也不尽相同。这种拼配无疑提升了茶的丰富度与变化度,增加了茶的品饮价值。

要想做出独特风味的茶品来,除了少数极为难得且风味独特的原料之外,往往也是要通过拼配才能达到的。这在制作纪念性质的茶或者企业的标杆茶的时候非常好用:通过拼配做出专属的味道,保证产品不容易“撞衫”。别人想要而不可得,方能彰显出某款产品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这对于发挥纪念茶品的纪念价值,或是凸显企业标杆产品的高度,都是极具意义的。

拼配的误解:乱弹琴

然而,如果仅仅是做出了独特的味道,并不就意味着是一款成功的拼配产品。就好像不擅长厨艺又富于“奇思”的人,自己发明了一款非常规菜品,做出了他人做不出的独特味道,然而,这种“独特”如果不能做到“好吃”,无法获得他人的肯定,所谓“独特”的正面价值可能就有争议了。拼配也是一样。好的拼配,画龙点睛;差的拼配,画虎类犬、画蛇添足。拼配的独特性,必须建立在口感协调、令人愉悦的基础之上,其独特才有意义。

茶叶拼配有一个要点,那就是要将几个具有差异的原料融合成“一款茶”。既然是一款茶,那就不可以是大杂烩,它必须有主旋律,其它的味觉感受是环绕着主旋律而展开的,而且是要让人舒适愉悦的,否则就是乱弹琴。所谓合奏,并不是随便几样乐器凑在一起发声便可以称为合奏的。合奏必须有主有次,有所规划,不同的乐器必须相互配合,方能成就和谐的乐曲。如果演奏者各自为政,或者是出现了不和谐的杂音,单一的演奏者演奏得再好,也不可能是一场成功的合奏。

厉害的拼配师做出来的茶,往往让人感觉不出拼配的痕迹,这不仅体现在味觉的协调性上,还包括干茶的外表及叶底的一致性上。换言之,“融合”与“和谐”是高端拼配的精神所在。然而,也有许多制茶人将拼配作为展现“个性”的方式,偏好将风格、调性差异较大的单品调在一起,追求一泡茶中同时喝出多种味道的口感,并美其名曰“口感丰富”、“香气馥郁”。事实上,“香气馥郁”固有“复合型香气”的意思,但也分主次强弱,例如形容一款茶“花香、果香带奶香”,就是以花香为主,其次果香,且带有些微奶香之意。“馥郁”的前提是和谐,如果不同类型的香一样浓郁的话,就多是“香杂”了。茶汤滋味也是一样的道理。

记得我刚开始学做乌龙茶的时候,由于摇青技巧生疏,会有摇青摇不匀导致发酵程度不一的情况发生:发酵过度的部分会出现如同红茶的“酵香”,而不足的部分还带有些许茶青原始的青味或“花香”。这种“夹生”茶的香气、滋味通常很多样,却往往不在一个调子上,且极不协调,虽然是同一款茶青、同一个人做出来的茶,却像好几种个性不同的茶硬凑到一块,有种“乱弹琴”的即视感。——这显然不能称为“拼配”,而是一种典型的工艺缺陷,彷佛一群乌合之众随时可能解体一样。如果将几款做到位的好茶胡乱拼凑,却找不到任何味觉和谐的感觉,兴许和许多没做均匀或胡乱归堆的茶一样,虽然单一味觉部分会有高下之分,但不和谐的感觉是如出一辙的。

“复制”名品的敲门砖

从工业产品的角度来谈,拼配是将农产品标准化、规格化的一门技术,也是扩大产量、提振经济效益的一条途径,是许多大厂每款产品必须进行的一项技术任务。茶是农产品,每年的产量、风味、品质往往受到天气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这时候就需要透过拼配技术来调味,做出和往年产品相似的口感来,用以维系系列产品的一致性。

普洱茶拼配测试

此外,拼配也是一门可以帮助厂家“山寨”名茶口感的技术。例如普洱茶中众所皆知的“老班章”、“薄荷塘”,其真正的原料成本十分高昂,如果在不减其风味的前提下,适度加入其他山头的毛茶扩充产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当然,这只是“风味”的体现,也有高手能够在没有“老班章”或“薄荷塘”原料的情况下,以拼配的方法调出极为相近、充满迷惑性的口感,再穿上相应的包装上市,姑且不论职业道德的问题,其商业利益的转化是十分可观的。 

 

一门讲究韵律的技艺 

做拼配,前提要有足够的样本数,对各个地区、各种品种,乃至各式工艺所呈现的风味了然于胸,才能精准“复制”出可以被具体对应的味道。如果对拼配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复制”的层次,而是更着重于提升茶叶的整体品质,或者是把茶当作艺术品一般来创造的话,就需要有相当的品位和审美水平才能体现了。好比同样的几款原料,因拼配者对茶的理解不同,过分凸显多个特色鲜明的元素,就很有可能出现调性不一致的驳杂口感;而经过取舍、调适主次比例所做出来的茶,其滋味就会和谐许多,也较容易让人接受、欣赏。

当然,拼配不仅考验拼配师的品位或者对茶样的掌握程度,经验同样十分重要。从实践层面来说,拼配打样与实际生产——包括操作过程中的匀堆、及拼配之后的复火调香,或紧压茶压制烘干等的环节——必然因“量大”而产生不可避免的误差。因此,一个好的拼配师做拼配时,必须将可能产生的误差纳入方案中一并考虑,这也是为什么自己在家小量游戏的“拼配”,有时会比相同配方、批量生产的拼配茶要好的原因所在。

然而,“拼配”所涉及的面向多在茶汤的香气、滋味,其良劣还是偏向个人主观的喜好,很难有一个绝对精准的评价。而我甄别一款拼配茶的拼配是否成功,会从是否做出比拼配原料更好风味,或者是否拼配出独特的、让人愉悦的味道的角度来看待。当然,这是拼配结果与原料的差异,若非亲身体验,很难做出直观的论断。如果一款拼配茶没有相应的原料参照对比,消费者会不会被它相对更高的价格,或者所谓“独特的味道”所迷惑,而影响最终的判断呢?

醒茶之音

醒茶是泡茶的第一个步骤。用沸水浇淋泡茶器,使之温热,再将干茶投置其中,让茶叶在蒸汽的作用下慢慢苏醒。醒茶时,温热的茶器、清脆的茶音、初展的茶香交相呼应,未尝先得触觉、听觉、嗅觉的多重感官体验,品茶的乐趣始于此。《醒茶之音》便得名于这美妙的瞬间。醒茶过后的茶汤滋味表现会更加醇厚、饱满。经验丰富的喝茶人,往往在醒茶的片刻便能有所初判,茶质良劣显露无遗。《醒茶之音》期望通过相对理性的实证性论述,如醒茶一般,唤醒美好,喝明白茶。

开放地聊一聊:熟茶的拼配有多少种可能?

10月9日晚,茶叶进化论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熟茶拼配」的沙龙。

沙龙的初衷是想与业内人士聊一聊当下市场是如何看待“拼配”,希望通过大家的声音激发更多的灵感。

以下是沙龙的重点回顾。

(为了保持开放性,本文没有做总结性描述。请关注我们后续文章呈现。)

拼配语境的界定

中琦:首先请大家简短介绍一下自己,主要是说你对拼配这个概念以前是怎么认识的,你有什么疑惑?或者是有没有喝过什么比较好的拼配茶?它好在哪?

王坤:大家好,我叫王坤,我来自辽宁。现在市场上大多数都是拼配,随着大家做茶的时间越长,或者说对茶的要求越高可能会更加注重纯料,纯料的弱点我觉得一是口感单一,二是没有太多的风格,而且很容易被人复制。未来可能是高级的纯料拼配,第一它能拼出属于自己的滋味,第二茶汤做出来更有风格,更有自己的特点,更不容易被复制。

冉特:大家好,我是冉特。我之前是做咖啡的,应该是2018年以后才开始接触茶叶。那对拼配和单品(在咖啡里喜欢用单品),单品可能更多是做基底,可能更有魅力,而拼配可能更突出均衡性,单品尤其是像山头茶这样的方式慢慢带出来之后可能大家对风味的极致追求会更多一点,我的理解也差不多是这样的,跟咖啡有点类似吧。

左:罗鸿亚萍中:王坤右:冉特

罗鸿亚萍:大家好,我叫罗鸿亚萍。我心目中喝过最好的拼配茶是一款96年的砖茶,然后特别印象深刻,紫红色的茶汤有空灵的感觉。我认为纯料是相对的,拼配是绝对的。

孟昭开:我觉得刚刚这位茶友讲得很好,拼配可能对应的是一口料,没有绝对的纯料茶,可能广义或者狭义来讲区分一下,大部分可能都是拼配。因为我之前喝生茶比较多,生茶的拼配相对来说就比较丰富了,春茶秋茶、老茶新茶等等。我觉得不管是生茶还是熟茶的拼配都是为了实现1+1>2的效果。

孟昭开

杨淳:大家好,我是杨淳。最近有个观点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他说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关于“纯料”应该有一个数据的明确,纯度达到了多少,是一棵树还是一座山,我们要用更科学的态度测定标明。

在我的脑海中关于茶叶的拼配一直都是一个茶厂的“抠脚大汉”觉得什么样的配方好喝,然后大手一挥就说要这样弄。

但其实我心里是不服的,我觉得我们的审美如果在他之上,那为什么还要喝这样的茶?

这个茶叶能不能让消费者自己去拼?就比如说几款单品,我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来拼,不好喝那只能怪自己,好喝就是一个成就。

因为我现在的审美可能只是很小众的小圈子对这个东西的认可,以后可能这个行业树立一个科学的依据就比较有意思,甚至就像我说的能不能开发一个产品让消费者自己来拼配,比如A茶拿2g,B茶拿3g冲在一杯里面,这样对消费者来说参与性就会更高。

杨淳

中琦:这里先补充一下。刚刚罗鸿亚萍也说啦,拼配是绝对的,纯料是相对的。我们讲拼配的时候,需要一个语境的界定。

什么程度的拼配算拼配?

极端点说,只要两片不一样的叶子你就可以说它是拼配。我们最常见的,比如不同的树型、季节、地块、山头、等级、发酵度的拼配。非要给拼配下一个定义,其实是有很多变量存在的。所以说拼配就有对应的场景,这里我们就不花时间讨论什么是拼配啦。我们应该都有共识。

在茶叶进化论的语境里,我们说的拼配是指不同品种的拼配。

我怎么看拼配和纯料的高下呢?

拼配和纯料涉及更多是风格的问题,风格的背后就是品种。不说市场,但从品质上来说,它们的差异更多是“审美偏好”的选择。是风格差异而非品质。

比如,我们吃鸡肉,是吃清蒸还是红烧,这个叫风味;这个鸡是一个土鸡还是速成的肉鸡,这就是品质。不同的纯料它有不同的风格,拼配也是。

大厂拼配

曾莉:我刚开始学茶的时候,给到我的一个根本理论就是茶都是拼配的,好像老茶都是拼配的,而且要拼配的才比较好。在那个时候,大家了解较多的是大的茶厂,比如说昆明茶厂,勐海茶厂,然后它在市面上有比较有名的配方,其实这个配方顾名思义就是茶是拼配的。

单一的纯料茶有它的魅力所在,但我觉得拼配可能滋味口感上来说要更完整。我想把拼配比作一个人有头、有身体、有脚、有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呈现。

所以对于我个人来讲,我不排斥纯料,但我更接受拼配,而且更相信拼配茶在未来应该是更有潜力和更完美的,这是我对拼配茶的一个概念。

中琦:最开始的拼配茶就是我们熟知的大厂拼配,大厂抱有的初衷就是基于茶料等级进行拼配,使茶叶的品质保持平衡。勐海茶厂邹炳良老师也在自己的文章提到过,拼配的目的是“扬长避短、显优隐次、高低平衡”。

这是拼配的第一重,以效率为先。

主持人中琦

现有市场的精品拼配:中国红

李扬:我更欣赏的拼配思路是当年周云川在滇红集团做的中国红。

中国红是精品拼配的代表,相比传统大厂拼配的“高低平衡”,它走的是另一条路子。

怎样把三位数的滇红,卖出五位数?如果拼出来的茶品质只比特级滇红好一点,凭什么要买一万块钱。于是就要做一个风格上的大改变,用乌龙品种的红茶作为基底,再把滇红的滋味调进去。

好茶拼好茶,还要拼出特色,拼出档次。好的拼配绝不是1+1=2的混拢,而是一种激发。

同样的激发理念另一个例子:

一个江湖流传度较高的拼配良方,蛮砖和攸乐,就有相互激发的作用。

这个激发作用是什么?

有些茶回甘本身很好很持久,但是你有时候感觉不出来,往往需要一点苦味的对比才能凸显。这时候你拼一个较苦的茶进去做一个参照,回甘就容易被察觉到了。

只有一种类型的糖,它给你的甜感是相对单一的。但如果你拼入不同甜味的茶,虽然同样是甜,但组合出来的甜就有饱满感。香气也是这样的道理,哪怕同一种类型的果香,拼配也会呈现出的更饱满高级的香。

好的拼配,能把本来的甜凸显得更甜、本来的优点凸显得更优,1+1>2。

第三重拼配:喉韵

中琦:熟茶客户是有明确偏好、有用户画像的。习惯勐海味的和习惯勐库种甜爽的用户是两类。于是我一直想,到如果能把两种风格的茶进行拼配,会不会在第一次获客时能更广泛专注不同画像的用户?

「有余」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诞生的。却没想到,当这款茶摆了一年半之后,我们发现了让人更加惊喜的地方:

它比同样原料的纯品种的茶,喉韵转化更明显。

李扬:喉韵是氨基酸造成的,不同种类的游离氨基酸进入消化道里,鲜味受体对这些氨基酸有了反应,感到了舒适,这叫喉韵。

人的鲜味受体是很复杂的,用来针对不同的氨基酸。当茶汤的氨基酸种类和总量丰富到一定程度,喉韵就会显现。显然,其它条件锁死的情况下,两个品种的茶,转化出来的氨基酸种类必然多于一个品种。所以我们才说拼配茶的喉韵要比纯料好很多。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其实会得到一个结论,是不是拼配的品种越丰富越好?这个就需要时间再去帮我们验证了。

拼配的时间变数

曾莉:实际上普洱茶真正的魅力是体现在存放上的。普洱茶的拼配跟咖啡、调酒的拼配不一样,它有一个变数在,这个变数就体现为它存放后期的一个转化。而转化过程中化学反应的激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在拼配之前其实人们对几个原料大概出来的脉络和走向是已经有所把握的,但后期往往会惊喜的发现时间给风味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新感觉。

中琦:其实拼配更在于一个理念的呈现,厉害的拼配大师他能考虑到更多的审美维度,不只注重味觉层面的拼配,也顾及到时间层面的风味转化。

曾莉

中琦:前期拼配呈现的风味可能是由拼配师去主导,但拼配后期的转化更取决于原料里的茶多酚等微生物的相互激发。既然有相互激发的原料,会不会就存在相互抑制的原料?

李扬:是的,这在生茶上比较明显,但在熟茶上并不是很明显,熟茶基本上都把儿茶素干掉了。所以生茶的拼配其实更难一些,容易受到茶多酚的干扰。

小编眼里最具启发性的发言

杨淳:说到生茶和熟茶,我就会想起一个场景画面——

很多蚂蚁抬着树叶往窝里搬,其实蚂蚁是不吃树叶的,它把树叶抬到窝里面是为了培养菌类,它是吃那个东西。(鸡枞就是这么来的啦)

生茶就像树叶,而熟茶则是这片叶子上生出微生物的产物。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把微生物培养好,中间其实也要考虑到原料之间产生的抑制作用。

包括拼配,我们是一起把它压起来转化,还是单独压出来要喝的时候再转化,还是冲成茶汤再合起来。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继续研究的。

像葡萄酒,我们吃的葡萄和酿酒的葡萄是完全不一样的品种和口感。生茶和熟茶,未来可能会有更明确的划分,有一些品种专门做熟茶,有一些专门做生茶,基于做出来的风味品质判断。

是否存在完美拼配?

中琦:淳哥有一个概念让我非常惊叹。有一次和淳哥一起吃饭,然后我们说去哪吃饭,门口的饭店都吃烦了,不想再吃了。于是,淳哥说:饭好不好吃,有时候跟厨师没关系,而是在于你点菜的搭配。受这个观点的点拨之后,对美食的品鉴内力突飞猛涨??

杨淳:把拼配比作吃火锅,每个人想吃的菜是不一样。我们自己觉得这个茶已经拼的很完美,很高级了,但消费者是否认同那就不一定了。这个就是我最开始提到的,拼配的配方是不是应该以消费者为主,长期的市场试错,基于市场反馈确定的配方。有一个大数据的支撑下,也许这是未来拼配比较专业化的一个发展。

李扬:我之前听过一个完美鸡蛋的故事,香港有个美食家遇到一个法国的厨师,提出你能不能给我煎一个完美的鸡蛋?厨师想了想答应了。就拿了一个锅,抹了黄油把鸡蛋打进去,在那个美食家面前开始煎,就问你觉得什么时候完美,我就什么时候出锅。

所以什么是完美拼配?也许就像杨淳最开始说的,我们开发一款拼配套装,三大品种的纯料都有,然后交给消费者自己去拼。你拼出你最喜欢的配方后再交给我们,我们帮你大量生产。这个茶拼出了你喜欢的口感,在你这里它就是完美的。

说到这里大家不要误会,我其实是一直最反对“茶无绝品,适口为珍”的说法的,虽然做商业需要大数据,但是有些基本的客观优劣还是需要制茶人去甄别的。如果从词意上追究,完美的拼配可能是个不存在的悖论。但是有这样一个意象作为由头,也可以让我们有了一个可努力和探究的发展方向。

找到约8,49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找到约2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