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南宋官窑

找到约28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盏托 ,撑起了古人吃茶的仪式感 !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等《五百罗汉图——吃茶》

最近的爆款宋朝大剧《梦华录》大家看了吗?天仙姐姐刘亦菲在剧中饰演女主赵盼儿,她身为赵式茶坊的老板娘,一出场便是那行云流水般的茶艺表演,惊艳了一众看官。在茶人视角下,《梦华录》最引人瞩目的还是“茶文化”,古韵满满,颇具质感,茶具和茶艺基本还原了宋代特色。下面一起来欣赏古人喝茶所用的精美盏托吧。

宋人吃茶要经过“打拂”用茶筅搅动、敲击茶汤,盏托是为了防止烫手而设计的

南宋至元 银鎏金花鸟纹茶盏及盏托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汝窑

北宋 汝窑天青釉葵瓣式盏托 大英博物馆藏

官窑

宋 官窑青釉盏托 故宫

南宋官窑盏托南宋官窑老虎洞遗址出土

定窑

北宋 定窑牙白划花回纹茶盏托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定窑牙白划花回纹茶盏托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十一至十二世紀 定窯 白瓷劃花蓮荷紋盏托

宋 定窯 白瓷劃花回紋盞托

北宋定窑白釉“官”款花式盏托

北宋 定窑柿釉茶盏托(整体)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 定窑柿釉茶盏托(内部)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 定窑柿釉茶盏托(底部)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宋 定窑酱釉盏托(30万)求知雅集成员张铃旧藏,香港

宋 定窑酱釉盏托

钧窑

北宋/金 鈞窯天藍釉葵花式盞托

北宋 钧窑蓝釉紫斑盏托 安思远旧藏成交价:66.5万美元

耀州窑

北宋 耀州窑青釉茶盏及盏托

宋 耀州黑釉盏托

北宋 耀州窑黑釉托盏 112万

北宋 耀州窑黑釉盏托 (两套)安思远旧藏古代瓷器专场

北宋 耀州窑青瓷盏托(整体)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 耀州窑青瓷盏托(正面)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 耀州窑青瓷盏托(底部)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宋耀州窑青釉茶盏与黑釉盏托 宋吕氏家族墓出土

龙泉窑

元 龙泉窑盏托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南宋 龙泉窑青瓷盏并盏托

南宋 龙泉窑青釉盏托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元-明 龍泉窯 青瓷劃花雲鶴紋盏托

漆器

南宋漆托盏1

982年江苏常州武进区村前蒋塘南宋墓出土

现藏常州博物馆

宋代 建窑油滴盏及盏托

根津美术馆藏

南宋 釦银描金黑漆托盏 1998年故县黄涣墓出土

南宋 建窑油滴盏及盏托

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 建窑兔毫束口盏及盏托

林原美术馆藏

南宋建窑盏及盏托

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 建窑兔毫天目茶盏 配15-16世纪琉球黑漆嵌螺钿盏托

南宋 建窑油滴盏及盏托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明 剔红花卉纹盏托(正面)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明 剔红花卉纹盏托(俯视图)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明永乐 剔红花卉纹盏托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明永乐 剔红花卉纹盏托(款识)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宋 紫金釉托盏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徐展堂先生「在望山庄」旧藏

金代山西窑口黑釉鹧鸪斑托盏

宋 玛瑙带托葵花式小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元 怀仁窑盏及盏托

宋 鎏金银带托盏 镇江博物馆藏

南宋至元 银鎏金花鸟纹盏托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唐·琉璃茶盏及茶托 法门寺地宫出土

清雍正 青花花卉纹盏托

图文来源高古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茶界百科 说说宋代的五大名窑?

宋代的五大名窑为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

官窑

官窑位列五大名窑之首,是由官府置窑烧造瓷器而得名。宋代有北宋河南开封官窑和南宋浙江杭州官窑之别。南宋官窑是世界碎纹艺术釉瓷的鼻祖,它继承和发展了唐代越窑青瓷茶具的优良传统,结合宋代饮茶风行现状,在青和润上大做文章,产品由原来的薄釉青瓷发展为厚釉青瓷,而且胎体绵薄,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样雅丽。在装饰上一改前朝产品上刻花、印花或彩绘的烦琐格调,创造性地运用“开片”和“紫口铁足”等艺术手段,独创了碎纹艺术釉,这一别开生面技术的运用,比国外足足早了六百多年。

哥窑

哥窑位于浙江西南部龙泉县境内,是龙泉窑的重要组成部分。哥窑创烧于五代,全盛于南宋,以烧青瓷而闻名。产品薄胎质坚,坯胎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黑灰胎有“铁骨”之称;釉层饱满,色泽静穆,有粉青、翠青、灰青及炒米黄等色,以灰青为主,粉青最为名贵。以纹片为装饰,大纹片呈黑色,小纹片呈黄色,纹片形状多样,大小相间者,称为“文武片”;有细眼状者称“鱼子纹”;似冰裂状的称“百圾碎”。还有蟹爪纹、鳝鱼纹、牛毛纹等多种。哥窑的另一个特点是器脚露胎,胎骨如铁,口部釉隐现紫色,因而享有“紫口铁足”的美称。

定窑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燕川样,因古代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兼烧黑、酱、绿釉等瓷器。定窑的发展,到北宋时达到极盛。定窑采用覆烧技术来烧造瓷器。定窑产品胎薄釉润,造型优美,花纹繁复,器皿装饰多用刻花、印花等手法。北宋后期,定窑还曾为官府烧造瓷器,器具底部常常刻有“官”或“新官”等款识。定窑产品以罐、瓶、盆者居多,到元朝初期,定窑全面停烧。

汝窑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境内,原系烧制印花、刻花青瓷的民窑,到了北宋晚期,朝廷令汝窑烧制供御青瓷,史称“民窑汝瓷”,在河南临汝民间烧制印花青瓷,称为“临汝窑”。汝窑造型规整,大不盈尺,以不加装饰纹样为重,以釉色釉质见长,其釉色呈淡天青色,被瓷界称为“葱绿色”。

钧窑

钧窑是北宋至金时著名瓷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县,因为古属钧州,故名。钧窑作为北宋晚期的青瓷窑场,打烧造技术独辟蹊径,利用氧化铜、氧化铁呈色各异原理,烧成了蓝中带红或蓝中带紫的色釉,改变了单色釉瓷的历史,这是陶瓷史上的一个大突破。其釉色细润,胎骨灰色,以色彩斑澜的釉色代替了原先的花纹装饰,是青釉瓷器的别格。


大运河与宋韵茶香(二)

二、运河与宋茶

1.宋代运河是南茶北上的主要路线。

唐以后的各个时期,大运河依然向北输送着茶叶与茶文化。至宋,饮茶之风越来越盛,运河是南茶北上的主要路线:“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宋史·河渠志》)运河既是宋代运送粮食、财货的大动脉,同时也是茶叶流通的主干道。这些地方以及京邑一带城市茶铺里的茶叶都来自江淮,市场如此分散,运途只能是选择汴河,然后再在汴州或宋州集散。宋代东南产地的茶叶向京城汴京运输,也是通过运河的。当时有东西两条路线,其中东路便是从真州、扬州进入运河,北经高邮、楚州、陈留到汴京。运河作为宋代运送东南地区粮食、财货的大动脉,也是茶叶流通的主干道。从东南产地运到汴京的茶叶,主要供应给京城一带的居民。汴京城内茶肆、茶坊林立,和从运河漂来的茶叶是分不开的。我们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河道两旁熙熙攘攘,其中有不少描绘茶坊、茶饮、茶叶买卖的画面。可见,当时茶香已飘入运河沿岸的城市里。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2. 运河漕运催生了宋代层次更分明、市场容量更大的茶叶产销体系。

两宋是中国漕运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先后创建了转般、均输、直达等方法,中央设有管理漕运与河道的发运司、转运司、排岸司、催纲司等机构,监督全国漕粮的运输与运河河道的维护,从而达到集中全国财力,维持京城稳定的目的。

通过运河漕运,宋代茶叶贸易形成了市场层次更分明,市场容量更大的茶叶产销体系—— “草市—市镇—城市”三级市场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形成了地区间和周边国家间的茶叶传播渠道。繁荣的茶叶市场不但体现在城市,而且体现在农村,宋都城汴梁突破了隋唐以来的坊、市界限,街道两旁和居民区都允许开展商业活动,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很有“地摊经济”的样子。在农村市场上,小贩、货郎走村窜户,活跃了农村经济,丰富了农民生活。产区初级市场上交易的茶,通过强大的中转集散市场,实现了更大范围的集散。如东南市场上的茶主要通过运河输往北方,在汴京销售很大部分外,还大量销往京东、河北、河东。而且市场已经从宋王朝统治的中原地区扩展到西夏、辽、吐蕃、西域等更远的地方。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唐人李肇《唐国史补》记载了一件趣事:“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㴩湖者。’”所指寿州者,安徽的团黄;舒州者,安徽六安茶;顾渚者,浙江湖州紫笋茶;蕲门者,湖北黄芽茶也;昌明者,蜀中绿昌明茶;㴩湖(今湖南岳阳南湖)者,岳阳的银毫茶。这里虽然描述的是唐使常鲁与吐蕃王赞普的对话,但在宋代汉族地区各地名茶运至辽、金、西夏、吐蕃等外藩乃至东南亚、中亚、西亚的情况仍然得到延续。

3.运河输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流交融。

两宋先后与北方的辽、夏、金、蒙古少数民族政权处于对峙状态,军事上有交锋,物产上有交易,文化上则是更多的交流交融。茶在其中扮演了和天下的重要角色。

宣化辽墓壁画中的碾茶童子

宋辽澶渊之盟以后,宋朝逐渐在河北沿边设置榷场。景德二年,“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不久又在广信军置场;天禧二年,“又令河北沿边榷场增钱入中大方茶货,依旧例给钞”(《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十六之十五,第5439页),河北四榷场成为宋辽两国茶叶贸易的主要场所。“终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宋史》卷一八六《食货志》)。

宋在西夏元昊称帝后仍“置榷场于保安军;岁赐绢十万疋,茶三万斤,生日与十月一日赐赉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〇,仁宗庆历三年四月癸卯)庆历四年(1044)宋夏重订和约,元昊取消帝号,由北宋册封为夏国主。“凡岁赐银绮绢茶二十五万五千乞如常数”,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重开保安军和高平寨榷场(见《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

从靖康年开始,宋与金往来致信时所附礼物单中即可见到各种茶叶,《大金吊伐录》卷一,记载靖康年间宋帝致金人的礼单中有如下的茶品:“兴国茶场拣芽小龙团一大角,建国(州)壑源夸茶二千夸(共二百角,每角十夸)。”“茶五十斤:上等拣芽小龙团一十斤,小团一十斤,大团三十斤。”卷二记宋人致金人的礼单中有如下茶品:“茶一合。”“小龙团茶一十斤,夸子正焙茶一十斤。”(见金少英等:《大金吊伐录校补》卷一、卷二)

《宣和北苑贡茶录》中记录的“大龙”团茶图案

无论辽、金、西夏,进入榷场易茶也好、官方交往赠茶也好,由南而北的运输线主要还是运河。顺便说一句,宋代茶文化和宋代中华茶文化概念并非完全相同,宋代中华茶文化应该包括宋和与宋并立时期的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治域下的茶文化,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也属于中华民族,即使在南宋时期,北方运河在中华茶文化交流交融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4.运河连系着海上丝绸(茶、瓷)之路。

两宋虽然经济较为发达,但都未完成全国的统一,同时经常受到辽、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干扰,因此无法在全国区域内开凿运河。宋代运河空间虽然受到压缩但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宋的运河主要集中在都城开封附近,有汴河、惠民河、广济河、金水河等,其中汴河的地位最为重要,江南所产粮米、西山薪炭等物资均需通过运河输往京城,岁运江淮菽米达到了400万石之多。

南宋政治版图被大大压缩,但文化版图却通过水上运输而大为扩展;陆路经贸文化交流受阻,但海外贸易和交流却突出重围而远播。南宋偏安江南,运河治理多集中于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仓储也主要分布于长江一线,漕运距离都较短,但运河水源丰富,茶叶漕运效率较高,既为内陆输血,更通过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商贸城市扬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联通了海上丝绸之路,特别是宁波,既是中国大运河南部的尽头,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加上在南宋时期,朝廷对浙东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通航能力大为提高,因此宁波在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上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南宋,海上丝绸之路也是瓷、茶之路。在中外茶文化交流中,官方推动、商业贸易、宗教活动成为主要路径。众多茶叶及南宋官窑、龙泉窑、婺州窑、建州窑、吉州窑茶器都或是直接或是间接通过运河再流向国内外市场的。在近几年运河出土的文物中,杭州卖鱼桥段发掘出宋代福建建窑生产的黑釉茶盏,这正是当时用来点茶、分茶、斗茶的主要茶具(这批珍贵的茶盏如今陈列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内)。

黑釉瓷盏 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藏

宋朝廷认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于民。”(《宋会要·职官四四》。)加上宋代的造船技术非常先进,可以建造适合远洋航运的大型船只。“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风雨晦暝时,唯凭针盘而行。”(宋吴自牧:《梦粱录》)北宋元丰元年(1078),宁波已造出两艘当时世界吨位最大的600吨级的“神舟”,主要用于官方海外贸易。指南针也已经很成熟地运用于远洋航运。南宋与东亚(日本、韩国)、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的海上交通历史悠久,船员经验丰富,航线熟悉,货物交易品种也比较固定,茶叶和茶器具一直是这些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品。

宋油滴盏 山西博物院藏

在东南亚、西北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出土发现了数量可观的宋元陶瓷器物,其中也有少量的茶器具。随着海路贸易的发展,茶和茶器具也被贩运到东南亚以及北非等国。《宋史·刑法志》载:“(嘉定)十五年十月十一日,臣僚言:国家置舶官于泉、广,招徕岛夷,卓通货贿。彼之所缺者如瓷器,茗、醴之属,皆所愿得。——彼既习用中国之物,一岁不通,必致乏用,势不容不求市于我。”主张以茶等货物与外商交易,不要用铜钱。

宋朝对外贸易的商品种类很多,茶占有相当比重。“建炎四年三月,宣抚使张浚奏:大食国(阿拉伯帝国)遣人进珠玉宝贝。上曰:‘大观、宣和间,川茶不以博马唯市珠玉,姑武备不修,遂致危弱如此。今复捐数十万缗易无用之物,曷若惜财以养战士乎。’”(《宋史》卷一百八十六《食货志》)可见,宋高宗对大食国贸易不同意以茶换“无用之物”。但是也可以反证当时和外商交易的物品,茶是占有很大比重的。否则、高宗也不会大加感概了!

镇江出土宋代陶制茶碾

朝廷非常重视海外贸易,专设市泊司负责管理,在官员任用上,也往往把提举市舶司的官员和提举茶盐司的官员一官二任。绍兴元年,“九月二十五日,诏旧市舶司职事领福建提举茶事兼领”,“十月四日,诏:‘福建提举茶事司权移往泉州,就旧提举市舶司置司。’”(《宋史》卷二十六,《高宗纪》)可见市舶司和茶的关系。海外贸易使国家获取了丰厚利润,海上贸易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几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支柱是丝绸、茶和瓷器。从“南海沉船”、“新安沉船”看,在瓷器中茶器具也占了一定比例。

来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