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马帮来

找到约692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紧压茶(饼.沱.砖)VS散茶 哪一形态的普洱茶好?依需来选择

Q:普洱茶算是一种特殊的茶类,除了以往较为常见的『散茶』型态,普洱茶也有『紧压』的型态,请问哪一型态的普洱茶较好?

A:其实,两者都各有长处和短处,要视乎消费者购买普洱茶时候的心态和目的。

消费者在购买普洱茶时,都会有一个同样的疑问,那就是茶饼和散茶哪个好一些呢?有相当多的消费者都认为紧压茶(也就是茶饼.沱茶.砖茶)会好一些,因为很多优质的陈茶都是以紧压的形式存在,其实不然,要论好坏,其实品质都是一样的(在相同原料的情况下),最后型态的差异,那就是依需来选择咯!

PS:一饼二沱三砖,那只是在原料不同的情况下来比对的!

紧压茶(饼.沱.砖)VS散茶 哪一形态的普洱茶好?依需选择

紧压茶的来由

在清代的时候,云南的古六大茶山已盛产普洱茶,享负盛名(见《滇海虞衡志》:「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及六曰漫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由于当时候的交通不便(欠缺现代的交通工具及公路),若要把普洱茶运出云南,就得靠马帮来运送。在这种情势下,运送散茶就显得很不方便:

散茶要用麻布袋或布袋盛载;

散茶未经压缩,体积庞大。

为了方便运输,普洱茶就按照明代以前的做法(团茶),把茶叶紧压,那么运输起来就更方便。

普洱茶是一种后陈化的茶,意思是说,若要普洱茶有陈茶滋味,当普洱茶制作好了以后,还需要储存一段时间,让它自然陈化,茶汤才会绝顶上佳。这个陈化过程是一种结合了「氧化」及「发酵」的漫长旅程。对于自然陈化的青饼而言,一般需时二十多年。

紧压茶(饼.沱.砖)VS散茶 哪一形态的普洱茶好?依需选择

配图:小茶控·白莺山生普洱茶饼

紧压茶之美

因此,由以上简介可以得知,普洱茶经紧压后,就有以下的好处:

1.体积大幅压缩,同样是 357 克的茶叶,一饼标准的普洱茶饼所占的空间比散茶少,很省空间。

2.更易于携带、运输及买卖,以一饼饼茶作买卖单位,方便点算;

3.使茶中心的茶叶陈化速度减慢,保留更多茶质,不致于过度通风,长期保存而言,这使陈化滋味更佳;

4.紧压的茶叶可以加入内飞,方便消费者以品牌作记认。


同时,由于普洱茶经紧压了,也会产生以下短处:


①不方便取用,因为要使用工具拨开(但对某些茶友而言,却是一份乐趣);

②如拨茶方法不正确,很容易弄伤自己;

③使茶中心的茶叶陈化速度减慢,对性急子的茶友而言,无法短时间享受到陈茶的韵味,需要更长时间陈化;

④投茶时需要更多经验,块状茶饼与茶碎的比例要恰到好处

紧压茶(饼.沱.砖)VS散茶 哪一形态的普洱茶好?依需选择

配图: 小茶控·邦东黄金砖生普洱

普洱散茶的便利性

相对普洱饼茶而言,普洱散茶就有以下的好处:

1)较容易取用冲泡,不用拨开;

2)很容易掌握投茶份量,因为不用考虑紧压的结块;

3)散茶陈化较快,可以快一点变得醇和,提早享用(注意:如过给过度通风,茶滋味会急促流失)。

  
同时,由于普洱散茶也有以下短处:

Ⅰ.呈散茶状态,不方便储存和携带,茶叶与茶叶之间有空隙,也较占空间;

Ⅱ.不方便交易买卖,要用秤来量度;

卅.如过度通风,茶陈化过快,则容易使滋味急促流失,因此,要注意通风;

Ⅳ.无法压入内飞作辨识,消费者较没有信心,怕不肖的茶商混入不纯正的茶料。

紧压茶(饼.沱.砖)VS散茶 哪一形态的普洱茶好?依需选择

配图:小茶控·猫耳朵普洱散茶

结语

由于普洱紧压茶与普洱散茶,各有其特点与特色,其实是很难一概而论的,哪一种型态是较好。因此,如果日后想喝到滋味较丰富的「陈年普洱茶」,购买茶饼会较为优胜,而且储起来的时候,也较省地方。 如果,普通的消费者,只是买一斤喝一斤的话,只要购买普洱散茶就很方便了,因为买回来就可以立即冲泡,不用另外再找工具把茶饼拨开。

——————————————————————

古树茶品牌“小茶控”,想将百年古树的茶滋味献给最懂品尝的您

快来品尝树梢上的甘甜!古树茶品牌”小茶控“上线6款产品

一次性体验七款不同古树茶 小茶控品鉴包给您味蕾前所未有满足感

小茶控古树晒红龙珠上市 上班族的便利.好味的茶饮之选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文化

茶马古道上南来北往的马帮,整日风里来,雨里去,风餐露宿,在日久天长赶马走天下的生活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马帮文化,其影响源远流长。

图片描述  


因为茶马古道险要曲折,基础无法行驶车辆,只有靠人和马的徒步运输负担货运。在持久的成长中,为消弭旅途的孤寂并提防路上的盗赃和劫匪,渐渐形成了30-60人,马匹50—140匹阁下的马胡部队。
他们在旧道上南来北往,在担当着相称于当代物流业角色的同时,更促进丁各平易近族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换,也形成了旧道上特有的马帮文化。 
图片描述  
 一般说来,马帮的组织形式最常见的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家族式马帮,全家人抑或整个家族都投入到赶马谋生的行列,骡马全为家族或自家所有,马帮以家族的名义命名。其二是“短凑式”马帮,一般是同村的几个人或邻近村寨的人,因其志同道合,为了共同谋取利益,每家出上几匹骡马,结队而行。其三是任意一时结成的马帮,因为同走一条道路或接受了同一宗业务,或者在路上可以共同防卫匪盗的侵扰,相互有个照应,就组成了马帮。这一形式的马帮,没有任何组织,集散皆共同需要而定。 一队马帮有“马锅头”、“马脚子”、“岐头”等人组成,“马锅头”就是一队马帮的首领,是马帮运输的核心人物,一队马帮由他负责各种采买分销,联系业务,甚至在野外开销吃饭,都由“马锅头”掌勺分饭分菜。“马锅头”经验丰富,懂得各行各业的行规礼俗,能够应付和及时处理马帮长途运输中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马锅头”既是经营者、赶马人,马帮运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指挥者。有些“马锅头”同时又是一些商业集团或业主的雇主或心腹,能够长久与商业集团或业主密切合作,日就积累,往往成为巨富。“马脚子”就是赶马人,是“马锅头”雇用的小工,他必须听从“马锅头”的指挥。但一些小的马帮,“马锅头”同样也是“马脚子”。据说“马锅头”一词就是赶马人长年累月同吃一锅饭而得来的。一些“马脚子”经过一段日子的打拼后,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骡马,在运输中把自己骡马加入马帮,获取一份运费。有些“马脚子”用积累的钱在马帮上路时购买货物,随路贩卖,如此不断扩大自己的经营,就成了“马锅头”或老板。茶马古道上留下了无数这样白手起家的人生传奇,这也许就是茶马古道马帮运输吸引广大众生的原因之一。 在比较大的马帮中,除了“马锅头”和“马脚子”外,在这两者之间还有其他人员:“马帮二锅头”一人,专门负责帐务,是马锅头的助理;伙头一人,专门管理沿途的伙食,同时负责马帮内部的奖惩事物;“哨头”2-6人不等,其任务是负责马帮的安全,即保镖和押运;“岐头”一人,是懂得人畜各种疾病治疗的“随队医生”。

图片描述  

  马帮骡马的编制
  有一首在滇西南地区广为流传的歌谣《赶马调》这样唱到:“头骡打扮玻璃镜。千珠穿满马笼头,一朵红缨遮吃口,脑门心上扎绣球……”所有的马帮对头骡马都极为重视,装扮极为华丽,额头带有红黄色火焰图案金绒色途标,标正中是一面大圆镜,有六面小圆镜环绕,套着镶嵌珠宝的银笼头,系九个铜铃,头上顶着6尺红布扎成的绣球,耳后佩有牦牛尾红缨一对,马鞍上各插有一面马帮帮旗或商号号旗或族旗。三角形的锦旗一般是马帮帮旗,旗上绣有帮主姓氏;金边方形的则是商号号旗或族旗,旗中央缀有锦鸡羽毛,寓意道路通达,前途锦绣。二骡马三骡马的装饰当然没有头骡马华贵花俏,但亦有别于一般的驮马。原则上,在一队马帮中,二骡马驮的是马帮所需的急救药物,三骡马是马锅头或病号的乘骑专用。   马帮的编制有群、伙、帮之说,一般以9匹骡马为一群,以三群为一伙,全部骡马加在一起就是一队大马帮,称之为帮。群有群头负责,选一匹骡马为群头,额头佩带红布底黄色火焰形途标,挂2尺红布扎的红绣球,系6个脖铃,鞍上插一面红色白色锦群;伙有伙头负责,选一匹骡马,佩带黄底红色火焰毡绒途标,挂4尺红布绣球,系8个脖铃,鞍插一面红底牙形锦旗。随后选择三匹好骡马为头骡二骡三骡,由此带领整个马帮前行。

图片描述  

   马帮的信仰与崇拜   在传说中,骡马是一位叫罗哥的青年猎人驯服后才能驮货乘骑的,后人就把其奉为马帮行业的祖师爷。据说罗哥的化身就是马帮煮饭用的锣锅,要专有头锣驮载,使用时不能随意转动,更不允许用脚踩踢或随意丢放等;因长年在高山河谷间行走,马帮首先崇拜山神,而山神的化身是草果。在野外露营时,要用饭菜祭祀山神,同时丢几颗草果于火塘中。其次崇拜路神,路神的标志物是草鞋,路途中穿烂的草鞋一律不能随便丢弃,要带到宿营地火化。再次是卦神崇拜,其卦神的化身是煮饭时置锣锅的锅桩铁条,途中遇到疑难抑或要祈福消灾时,就用铁条打火卦占卜。马帮遇到雪滑不能成行,给马蹄绑上草鞋,就可解决路滑问题。

图片描述  

   马帮的禁忌   马帮日出而行,日落而歇,真可谓风餐露宿,走南闯北,就形成了诸多的马帮禁忌,这些禁忌是马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篇题为《茶马古道上的云南马帮》的文章中,对马帮的禁忌作了全面的总结:出行禁忌———生肖属马日严禁出行,农历腊月、六月忌出远行;方向禁忌———有俗语“春不走东,夏不走南,秋不走西,冬不走北”;行走途中,严格按马帮编队行走,么锅为整个马帮的导向,手擂大锣开道,锣声既能惊吓兽类,又能起到让对方马帮知道做好让路和调整马队行走的速度,彼此能够迅速通过;语言禁忌———马帮赶马人交谈多使用行话,例如:途中歇息称“打尖”,吃午饭称“开稍”,野外露营称“开亮”,工钱称“彩利”等等;马帮生涯中的人对一些数字、音语、词汇也十分敏感,交流中要用别的词字来代替,如“三”谐音“丧”,就用“神”字来代;“四”、“十”谐音“事故”、“蚀本”,就用“重双”和“金”字来代;老虎称之为“高鹰”,蛇被称之为“老梭”,野狼称之为“山兵”,鬼称之为“黑影”,途中若遇洪水断路则称为“开顺”,遇出殡就叫“送财神”等等不一而足,成为马帮人中人人皆晓的行话。

图片描述  

   骡马的禁忌   忌骡马额头有白毛、马耳前倒、马背毛生旋、白蹄白尾、鼻孔朝天,忌马日役马,忌骡马夜间卧眠,忌骡马夜间嘶孔,忌在外人面前数马,忌马穿过羊群,忌马脖带草藤而归等等;衣食的禁忌--赶马人一般忌穿红色、黄色衣服,衣服款式都十分宽大,不能扣错纽扣,不能敞胸露怀,忌绑腿松散,忌跨越草帽,忌乱丢草鞋,忌乱敲碗筷、锅、灶,忌筷子直插饭食上,忌吃饭时到处乱转,忌吃饭时坐在门上或马鞍上,忌一吃好饭就卧床休息,亦不能在途中捡食食物。在吃饭时,有人来临或路过,不管是谁,都要邀请同食,既便是飞禽走兽经过,也要抛丢一些食物,寓意同食;住宿禁忌———煮饭时,不能旋转罗锅,住宿后,绝不能移动罗锅。野外露宿不能选择在江河沙地、大箐口、悬崖下。住马店不能与生人同房,忌夜间火种熄灭,忌乱放东西等等;物象禁忌———忌见果木冬日开花,忌见鹰扑兔子,忌见老鼠搬家,忌见蛇交媾、脱皮,忌见苍蝇群集不散,忌见蜂巢乱蜂,忌遇野兽奔向路的下方,忌遇鸦雀噪林,忌听黄鼠狼、野猫嘶鸣等等;清明季节见雾不出行,电闪雷鸣时忌出行等等。   马帮中常用的语音   在长期的赶马生涯中,赶马人练就了一套赶马俗语,称之为“马语”,用此“马语”通过哨声、吆喝向骡马发出指令,如仅口哨声就有解闷、喂水、吃草、压惊四种功效,在漫漫旅途中,赶马人和骡马间形成了默契、和谐的氛围。赶马人对骡马的吆喝声亦极富亲和力,时间久了,骡马一听主人的吆喝,八九明白主人的意思。马帮中通用的一般俗语有:“哇—”意思为停;“启瞿”表示走;“堵启”表示让路;“驾”表示上驮鞍;“松松”表示卸鞍;“启几”表示举蹄;“松启”表示跑;“鸟乌”表示吃草;“嘘呼”表示饮水等等。   马帮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赶马人走四方,都勇于冒险,敢于面对各种挑战,在遭遇土匪强盗和碰上各种危机之时,要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在马帮生涯中,不仅劳力苦心,而且要知晓四季更替,天气变化,要能判别东南西北,要能与沿途的各族民众打交道,要懂得骡马的性情;一个赶马人在马帮中一定要服从马锅头的指挥,懂规矩,顾大局,明白事理,坚决完成自己份内的事;在货物运输和与人交往中,信誉和信用至上,从来说一不二,果断干脆,说到做到,绝无戏言;在路途中,马帮遇到困难,都要相互全力协助,不计报酬;马帮之间最忌争抢道路,争抢草场,争抢顾客、货物等。   马帮文化的商业性   马帮整日穿梭行走在大西南的山山水水间,他们日出而行,日暮而歇,由此产生了许多驿站,这些驿站,从而演变成为人流、物流的集散中心,最终演变成为市镇,如思茅、普洱、墨江、易武、大理、丽江、祥云、腾冲、保山等等都是如此形成的。在《华阳国志.南中志》里说:“永昌郡,属县八,户六万,去洛六千九百里,宁州之极西南也,有闽、濮、鸠、獠、越、裸濮、身毒之民。”形成保山如此多民族的交集,是因为保山当时是茶马古道的物流枢纽之一,由此往北可进西藏、四川、通中原,往西可达缅甸、入印度,往东可抵滇中,往南可达普洱茶的生产中心思普一带。大抵茶马古道上的市镇都如此形成和繁荣。据有关资料记载:思茅降至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设思茅海关后,商业贸易呈现十分繁荣的局面,人们纷纷骡马驮运进各种商品贩卖,尔后购买转运普洱茶于各地,以获高利。据记载,当时仅思茅市场商品年营业额就达300万银元左右,这在以马帮为运载的年代已经是巨大的交易量了。


【大益茶史04】聚焦2004年,辣个男人来了

友情提示:

本文篇幅近4000+字,宜为睡前读物或者私人时间读物

写在开头:

往前三篇大益史,更多是翻阅各种大益资料,以及市场口耳相授的,最后结合自己的思考,整理出来的内容。虽然过程枯燥,但还能凭着一点点的求知欲,尚能苦中作乐。随着第四篇的起草,因为现代商业运作异常复杂,不得不感叹当代的大益覆盖面越来越广,对于一个完全没有股票基础的人来说,我居然在“股吧”浸泡多日,其中艰辛,无异于将一名基佬置身青楼之中,痛苦可见一斑。

然后我发现,我完全走偏了,本系列的重点,一直都是基于大益本身,而非单一个人生平故事。为某人立传这种事情,其一,时候未到,其二,尚不够格,其三,没有收入。算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还需要需要极大的勇气,更有甚者,朝不保夕,也是常态。毕竟自古以来,史官都只敢对上个朝代侃侃而谈。

还好,我从来都不是史官,与大益品牌也无任何利益挂钩,我甚至连今年的金沧海都没有喝过!关于大益当代的掌门人,网络素材甚少,最终收集到的零星资料,只能说褒贬不一,这篇文章也只能尽量保证阐述客观事实,并在一些无伤大雅的场景,适当进行文字加工。

最后立一个免责声明:所有素材皆源自网络,如有勘误,若有理有据,可私信删除。

书接上回,咱们接着来啊!

预告了两期的吴姓男孩,今天即将粉墨登场,但是在谈及吴姓男孩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男孩的父亲——吴坤雄。吴坤雄老前辈于1940年出生于海南,与勐海茶厂同岁,按照现在的说法,吴老前辈算得上一位标准的勐海宝宝,但基于老人80岁的高龄,这样称呼难免不雅,为此,后文统称,勐海大爷。勐海大爷的事迹就更少了,只能从其撰写的书籍《享受大益》中洞察一二。

· 帮大家治下脖子

在那个年代,勐海大爷的经历无疑是人上人,膝下育有一子,便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吴远之。1966年7月14日诞生于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23号,地址不用查了,我百度过了,现在变成了一所幼儿园。1984年,吴远之凭借优异的成绩从海南中学考入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主修飞机设计,同样是这样一年,“北航”被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全国22所大学之一。由此可见,当年北航的门槛是非常高的,凡是有资格进入北航进修的人,都是学霸。大学毕业后,吴远之远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镀金,97年斩获渥太华硕士学位,可见,求学生涯的吴远之,身材消瘦,相貌平平,无疑将所有的天赋点全部点在了智力上。也正是在西方留学的经验,吴远之喜欢上了各类基督教书籍,母亲虽然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对儿子的信仰曾有过一些疑虑,但“她也实实在在感受到我信主后的平安与欢愉。「两教一家」,在吴家迎来了平衡,这是优质家庭教育的体现。

至于之前提及的1962年出生,结合84年考上大学,那么这个出生时间应该就是错误的了,谁都不愿意相信一个集团掌门人,直到22岁才高中毕业吧?至于百科这边,编写门槛确实也比较低,低到我都编辑过几次。

回国之后,可能曾短暂任职于海南省政府经研中心、海南证券交易中心。并且凭借职位属性,与海南当地诸多企业打过交道。按照正常的轨迹,吴远之先生完全可以偏安一隅,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几十年后,以个人双商,混个一官半职,平稳且富足的度过一生,也能成为家族榜样。

但是文化人总是清高的,比如茶不多先生总会在每天清晨打开阅读数据,问自己今天粉丝涨了吗?端着铁饭碗的吴远之一样的不安现状:我堂堂北航才子,渥太华高材生,显然不能被这铁饭碗束缚,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是我的征途大海,我想去看看!当时周遭的人必然有很多问号,完全无法接受吴远之的想法,直到20年后,广西一位少男云淡风轻的说出“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人们才能勉强洞察到吴远之超前的眼界,当然,正是这种超前的眼界,让吴远之在接手大益之后,屡屡逢凶化吉,先按下不表。

总之,即使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也能从侧面告诉我们,美国总统可以常常换,但是大益的吴远之只有一个。

1998年开始,也就是卢厂长玩脱的那年,吴远之与勐海尚没有建立关系,只是凭借个人的履历与优质的人脉,进入云南省保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一职,宝山水泥于1983年开始兴建,1985年建成并试生产,1986年1月注册登记,1987年3月通过省级竣工验收后正式投产的国营企业。国企的董事长显然不能算打工了,然后这里的宝山水泥,也就是后来跟吴远之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博闻科技。

某日找到老父亲:爸,你看我如今也算小有所成,你喜欢什么就给我说,我给你买。

勐海大爷想了想,放下了手上血压计:我这把老骨头没啥追求,最近迷上勐海茶厂的大益茶,你去给我买点大益吧。

少年一个趔趄,扶了扶眼镜,再次展现出超前的眼光:“父亲,是亿点吗!”

勐海大爷双目闪烁,嗯,一点就好

吴远之一愣:得嘞,安排。

2004年,是中国深化改革的一年,这一年的热词是「国退民进」,官方的解释是:为了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大竞争,以及解决投资的资金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许多关键性行业的国企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比如石化、金融、电网等等,一些非关键领域国企退出,进行了改制,04年的茶业改制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拉开的,目的在于放活市场经济,大批的国企由国营向民营转变,是谓“国退民进”。这是当时的大环境,而彼时的勐海茶厂,风雨飘摇,数年亏损,倒闭在即,工来了,倒闭指日可待。不过茶厂自诞生以来就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危机,如今的经营不善,也隶属于日常经营不善的范畴,虽然谈不上多开心,至少已经习惯了。

因此,改制与经营不善,并没什么因果关系,两者最多就是平行关系,但改制的确是勐海茶厂的新生和辉煌,这是知识点,大家可以记一下。挑这一段说的目的是再次反驳某些人说的改制后的大益不如改制前的勐海茶厂这类厚古薄今的言论。

当时吴远之执掌的宝山水泥,已经改名成博闻科技,已经是业内知名的上市公司,保山地区的骨干企业,1994年便是云南水泥50强,后期又涉足了IT行业,信息服务、计算机硬件生产等等,不过到2004年随着水泥板块萎缩,新业务进展不力,这家公司已经逐步走上了下坡路,迫切需要开辟新的盈利项目。

当博闻遇到大益,就是巧儿他妈给巧开门,巧到家了。

显然,吴远之对勐海茶厂势在必得,但是看上勐海的茶厂的企业,远不止博闻一家,不久后,吴远之便与红塔集团产生了激烈的正面碰撞,红塔集团开价8亿,博闻这边连一个亿都不到,但是吴远之当时就吼出了豪言壮语:勐海茶厂呢,我给,你可以拿,但是我要,你不能抢。

还有个说法是,吴远之收购大益之后,红塔用8个亿找吴远之买大益,但是吴远之没有卖,毕竟文化人是讲原则的,“这是我生父的心头好,断不能因为区区8个亿贱卖掉,你红塔天大地大,云南一霸,如果你非要从我手上拿,得加钱!”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无论哪个说法正确,结果就留在了吴远之手上,如果红塔集团确实有八个亿抢大益的事情发生,那么数千万便拿下大益的吴远之,是无限等于空手套白狼。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很多年后,吴总将这种乐趣共享出来,让茶市的许多人也能通过操作体验到同样的乐趣,这群人叫——空军。

自此,勐海茶厂彻底撕下了国企的标签,成为民营企业,最出名的一次改制。

而到手后的勐海茶厂当时的现状又变得惨不忍睹,这里用“又”的意思,与吴远之本人没有过多的关系,算是勐海茶厂日常惨不忍睹的那种惨不忍睹。据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事人回忆,我们赶到勐海茶厂的时候,厂房里窗户上的玻璃一块不剩,有的被泄愤砸掉,有的被撬去卖钱,一些厂房年久失修,与危房无异,整个厂区荒草丛生,一人多高,小孩子进去就没人影了,改制后吴总的首次召集会议,是在一块好不容易找到的空地上举行的,决策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耳熟能详的「装玻璃」。

厂区的破旧尚靠勤劳去克服,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茶厂对改制不满意的员工,他们纷纷冲进厂区闹事,罢工,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厂里面连一扇门都没有,结果就是员工公然跑进库房拿走了茶叶,甚至与我们的工作产生了肢体纠纷,于是立马开始安置铁门,配备保安,这场风波才逐渐平息下去。对于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现状,老员工当然是全部留任最好,可惜大家并不看好这家大益的前景,留下来没几个人,员工缺失,岗位空置,不得不重新招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承蒙前员工的慷慨离职,也让大益着手打造一支文化素质高,思想品德好的新茶人团队。一年时间,茶厂吸引了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作人员20人,大专毕业生15人 ,职高,高中,中专生170多人,还帮助63位职工通过成人大学考试,储备了一大技术型人才。

· 吴远之与他的团队

恢复了茶厂生产之后,吴远之身兼博闻科技大益董事长二职,两个企业在下坡路上见了面,一见如故,抱头痛哭,就此结义金兰,互以兄弟相称,决心互相扶持,携手并进。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一个显而易见的数学道理——负负得正。最终,经历了建厂房,盖仓库,加设备,大益逐渐支棱了起来,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勐海茶厂有一间陈列室,承载勐海茶厂辉煌历史,2005年,吴远之决定翻新陈列室,命名为大益馆,并邀请父亲吴坤雄老先生以馆长之名筹建大益馆,旨在记录曾经的勐海茶厂,并书写大益未来荣光,如今,已经成为益友的打卡圣地。这一年,大益爆发式推出了40多个新品,单是7542就生产了多个批次(一说5批,一说8批,未证实),还有金针白莲和勐海之星这类在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奖产品。8月,茶厂重新优化配方,改进包装风格,同时改变以唛号为茶名的传统做法,一举推出“金色韵象”。这款茶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茶商的追捧,成为无数人的「心头好」11月22日,获得QS证书,为云南省茶叶企业申办食品生产许可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是云南省茶叶企业率先推行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典范,开辟了云南省茶叶行业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里程碑,体现了勐海茶厂龙头企业的超强实力。

同年,云南省为普洱茶策划了一场全国性的大型营销事件——马帮进京,大益也组建起了自己的马帮进藏,重铸人们的思维模式,让茶马古道与普洱茶形成了强关联,这一年,普洱彻底火出了圈,与此同时,也为07年普洱崩盘埋下了伏笔。07年是普洱圈的乱世,乱世出英雄,大盘崩塌的同时,行业迎来重新洗牌,在胜利者的眼中,这更是一场机遇。

这个可能就得留给下一期来讲了。

找到约662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