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客——茶马古道马帮传奇(五)

走西藏草地的马帮驮着茶叶等货物,从丽江坝、束河、文海、拉市坝一路逶迤出来,挨着玉龙雪山翻下铁架山,就到了金沙江边。这里江水浩渺,江边白沙洁净,两岸柳树、核桃树成荫,人家点点,一派田园风光。

从这里有两条路通往云南与西藏交界处的德钦(旧时称“阿墩子”):一条是从长江第一湾处的石鼓镇,经巨甸到维西,然后溯澜沧江河谷,经康普、叶枝、燕门、云岭直接抵达德钦;另一条是到龙蟠,渡过金沙江,到虎跳峡口的下桥头,经螺丝湾及艰险的十二栏杆上山,经土官村至中甸(旧时称“建塘”)。十二栏杆为滇藏茶马古道第一道险要,是当年内地接通中甸的咽喉,路仅一尺来宽,连折12层而上,下面是万丈深渊,对峙的就是玉龙雪山。路两旁危崖耸立,古木参天,令人目不绝赏。盘旋上得山去,已是天低云垂、高原茫茫,有大草坝子直通中甸。

中甸已经是藏族聚居的地区,那里的藏族也组织了自己的商号和马帮,并有大量赶马人参与马帮运输,往来于丽江和拉萨等地。由中甸往北,经尼西、奔子栏翻白茫雪山到德钦一路,既要经江边奔子栏的褥热,又要历白茫雪山的凛冽。

在奔子栏和白茫雪山之间,有一座著名的喇嘛寺——噶丹东竹林,那也是过往马帮歇脚的地方。

当年马帮们走哪条路,往往视生意和商号的需要而定。他们有时走维西,有时走中甸。不管他们走哪条路,德钦都是必经之地。说德钦是滇藏茶马古道的门户,那完全是写实。

出德钦,翻一座小山再至澜沧江边,由溜筒江溜索过江,沿江而下,从梅里石翻过梅里雪山,就到了西藏境内。

翻越梅里雪山是进雪山草地的又一道天堑,其险其艰,远过十二栏杆和白茫雪山。所谓上山之路,也就是沿雪溪砺石而上,骡马四蹄不能并立。溪水声震如雷,树木阴森蔽日,第一天只能爬到山腰上去一点,住宿休息,寒气逼人。第二天越过海拔近4800米的说拉口,冰1痕迹处处。曲折跌奔半日,直接下到梅里雪山北麓,出峡口才到怒江支流玉曲江边的加朗村。这一段下山路很不好走,坡度很陡,而且土质疏松,经常有牲口收不住脚滚了下去。如果碰到下雨,那简直就是从泥浆里滑了下来。

1990年我们翻越梅里雪山这段路时,竟走了三天。垭口上我测得的海拔高度为4750米。

加朗的下一站就是碧土,古道一直沿着一条现在地图上标示为玉曲的江水往上走,然后是觉玛、扎玉。过了野人山就到印度阿萨姆邦的萨地亚。1990年初我们到扎玉的时候,那里还有个边防工作站。扎玉在当时是藏区的一个重镇,地位相当重要。

从扎玉继续溯江而行,就到了乌雅(今左贡),再沿江上行,经过马科、田妥,然后就是大草坝上的邦达。据说田妥是出美女的地方。我们在那里的确见到过几个绝色的藏族姑娘,不知当年的马都在这里是否有浪漫故事。

茶马古道到了邦达,就分成三路,路到昌都,称为北路,北路的贝母是最好的,小颗小颗的最好看了,叫做“榛子贝”。现在的川藏公路北线就从昌都经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到怒江源头的藏北重镇那曲,然后接上青藏公路,南下到拉萨。

还有另一路从邦达南下怒江,由白马(今八宿)翻山到然乌,由然乌再向南行,就到察隅、出印度,或从然乌沿雅鲁藏布江东线最大支流帕隆藏布西行到波密、林芝,由林芝又可以向北到工布江达,或向南进入雅鲁藏布江河谷,经加查、泽当、贡嘎到拉萨。

第三路就由邦达直接西去,那就是长而辽阔的邦达草原(马帮们叫“长草坝”或800里“长岗子”),它一直延伸过郭庆,直到海拔4800米的莫波拉山口下。那海拔高度当然是我后来查出来的,身体棒的赶马人还能在那山口上像猴子一样蹦跳呢。从山口下很陡很陡的山坡就到了马利,那一带全是山头。再很陡地下山,就到了怒江边。江上有一座马帮叫做“嘉玉”的木桥,藏语“下布野桑巴”意为左脚跨过去的桥。桥大约有七八米宽,是当时茶马古道上最宽的桥。

过桥上山,也是很陡的路,好像一天就能到洛隆宗。在洛隆出去一点的硕督,有一座红教喇嘛寺,据说当地居民的祖先是陕西人。茶马古道沿途都有汉人遗留的痕迹。从这里直到拉孜、边坝,路上不少地方被漫漶的大水淹没,水深的地方有一些木桥,水浅的地方就涉水过去。

再往西,就是要命的吓古拉和怒古拉等几座大雪山。所有走过茶马古道的人都声称,那两座山是茶马古道全程里最为艰险难行的路段。过了怒古拉,三天左右就可到拉里古(现在叫“嘉黎”),那是个大坝子,稀稀疏疏有些山包。继续西去,就没什么路了,完全是些草甸和烂泥塘,也就是我们说的沼泽地。经过一个叫“阿扎错”的大湖,据说不比昆明附近的滇池小,在湖边的水里走,向南。差不多要走一整天。翻过一座山,慢慢往南走,树木渐渐多起来,大约一个星期可以到达工布江达,逆江水走几天,然后翻越工布布拉(现在公路经过的叫米拉山口,海拔5000米,就到了墨竹工卡,是比较典型的农业区。这时道路已进入拉萨河河谷地带,用牛皮筏渡过拉萨河就是拉萨。

丽江纳西族马帮一般走的都是最后这条线路。这才是茶马古道的正路。

不过,走西藏草地的马帮也不一定认定一条路就一直那么走,他们经常会走到一些支线岔道上。像赵应仙就到过盐井,那里的路上能看到明代藏族与纳西族争战留下来的碉堡。那些碉堡现在也还矗立在那儿。

原文发表于2010年4月16日《云南政协报》5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李旭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