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茶类饮料

找到约1,230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茶类饮料系列团体标准启动会举行

2月4日,由奈雪的茶(深圳市品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主办的《茶类饮料系列团体标准》(拟定)启动会,以奈雪主会场联动11个分会场通过线上的形式顺利举办。在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的指导下,奈雪的茶与来自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ISO国际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中国的唯一技术归口单位)、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茶叶综合性科研机构)、福州大学食品研究院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组成了研究小组,就行业现状探讨交流,并携手宁德师范学院、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共同拟定《茶类饮料系列团体标准》(拟定)(下称“茶饮标准”)。

记者了解到,这也是奈雪的茶继2019年举办首届“‘饮’领者峰会”、2020年与CCFA共同发起新茶饮委员会后,再一次携手高校、科研院所、协会及茶企,践行头部品牌责任,推动新式茶饮行业标准的建立和完善。

新式茶饮标准制订将分三个批次推进

首批确定品类标准

《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显示,2020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预计到2021年会突破1100亿。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新式茶饮行业至今尚无统一、细化的产品标准,各类创新产品的品质、风味及质量等各方面差异巨大,更有不良商家以次充好,损害消费者利益。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截至2020年6月,目前市面上大大小小的新式茶饮店有48万家左右。由于涉及到的品类、工艺、原料丰富多元且更迭迅速,新式茶饮标准制订必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经过研究小组长达半年的讨论与梳理,标准制订将分为三个批次进行,第一批为新式茶饮产品类标准,第二批为产品制作工艺(方法)类标准,第三批为产品原料类标准。2021年预计完成第一批新式茶饮产品类标准的制订,初步拟定为水果茶、鲜奶茶、气泡茶、冷泡茶和奶盖茶五项。

具体而言,新式茶饮中的奶茶采用优质茶叶、鲜奶等天然、优质的食材组合而成,相较于用茶粉、香精和奶精等原料调制的传统奶茶,用料、风味、品质都已有巨大的升级变化;奶盖茶在茶底之上,覆盖一层将近3厘米厚的奶盖,主要用纯鲜奶调制而成;水果茶将水果与不同风味的茶叶融合,制成果香浓郁的新式茶饮;气泡茶将鲜果、可食用二氧化碳与茶相结合,成为了炎热的夏季最受欢迎的饮品;新式茶饮中的冷泡茶则用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等原料制成,口味丰富多样,逐渐被大众广泛接受。这五类茶饮都是新式茶饮中广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但由于缺乏统一、细化的产品质量标准,不同地方、企业在制作茶饮时所采用的原料、工艺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建立以上5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对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标准和约束 才会有突破和进步

2019年前,茶饮行业针对例如咖啡因、糖含量等并没有具体的国家标准。各地消协在茶饮测试中只能综合参考GB 2760-2014《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T 21733-2008《茶饮料》等相关规定。新式茶饮本身制作材料较多元,标签的“无糖”“少糖”等并不适用于《茶饮料》的基本规范。2020年3月1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现制饮料操作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实施。对现制饮料的经营场所及设施、设备及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规定。2020年11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携手奈雪、喜茶等新式茶饮头部品牌正式组建CCFA新茶饮委员会,共同建立新式茶饮行业标准。在此背景下,奈雪的茶主动肩负头部品牌责任,牵头制订新式茶饮产品细化标准,鼎力促进新式茶饮行业健康发展。

“业内把2015年视为‘新式茶饮发展元年’,而奈雪的茶从2015年成立至今,五年多来的发展历程也正是新式茶饮行业发展的缩影。”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表示,从拉动供应链的升级到空间体验的革新,从产品研发的突破到数字化领域的深耕,奈雪始终致力于推动新式茶饮行业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并不断拓宽新式茶饮这一赛道的发展空间,持续为消费者创造优质的产品和高价值感的体验。“有标准有约束,才会有突破和进步,也希望在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可以不断推动新式茶饮行业的长足发展。”

品牌联合 共推行业标准建立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柯家耀表示:“奈雪的茶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还能够积极投身于行业发展,充分体现了其社会担当。我们希望奈雪的茶将这样的事情坚持下去,共同推动行业标准建立、促进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也希望更多的茶饮品牌能够加入,携手并进,共同向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而共同努力。”

公开资料显示,奈雪的茶曾于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饮”领者峰会,并在峰会现场发布《2019新式茶饮消费白皮书》《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奈雪的茶联合权威数据平台持续性地为行业发展提供前瞻信息,支持行业更高质量发展。在奈雪携手多位业内专家的共同呼吁下,业界各方对于新式茶饮标准建立的共识正在逐步达成。“我们深知行业标准的建立绝非一个品牌单打独斗,必须是在协会的推动和政府的支持下,还有更多同行们的加入,各方合力来完成。”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坦言,行业标准也绝不仅仅只是对原料或其他某一方面空泛的约束,应是适用于整个行业的、细化的、具体的、有指导意义的内容。

“本次标准的拟定单位之一——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为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直属技术机构、省属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本次启动会后,奈雪的茶将与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福建省标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推进《茶类饮料系列团体标准》(拟定)的研制工作,不断填补行业标准空白,让广大消费者受益于高品质的新式茶饮产品。

来源: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全国名优茶遴选活动,安徽两家企业揽绿茶类金奖

  俗语有云: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茶”大概是最风雅的开门七件事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习惯饮茶,在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更是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民间更是趋之若鹜,茶也因此衍生出了相应的文化,而其中最有趣味的,当属“斗茶”了。

  直击现场

  10月23日至24日,中国茶博会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斗茶”宴——全国名优茶遴选活动,接连两天,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而就在今天,第八届中国茶叶博览会“全国名优茶”推荐评比获奖结果

  在万众瞩目中火热出炉了~

  让我们来康康

  评比现场的精彩过程

  有哪些名优茶

  从“群英”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

  六大茶类齐上阵

  10月23日上午9点整,“全国名优茶”评选正式拉开帷幕!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及茉莉花茶的知名茶企们携极品茶叶惊艳亮相。

  据了解,此次名优茶评选活动共有80余份茶样参赛,专家评委组按照秉承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茶样采用暗码评比、专家盲品,通过望、闻、沏、尝等手法,对各家茶企生产的六大类名优茶的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五大指标进行审评。

  评审专业

看外形

闻香气

观汤色

品滋味
评叶底

  在评选中,专家评委组展现了优异专业的素养、规范严谨的作风,剔除质量不过关、存在异味的茶样后,从筛选出的茶样中再甄选出优质茶品。专家们互相探讨评审想法,最后诞生了令人信服的各大茶类金奖。

  奖项丰富

  各大茶类、茶品分别设立“全国名优茶金奖、创新金奖、银奖”若干名

  第八届中国茶叶博览会“全国名优茶遴选活动”推动了国内茶产业向绿色化、规范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扩大了企业推广优质品牌的渠道,充分释放名优茶效益,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产业的蓬勃发展。

  第八届中国茶博会祝愿全国名优茶企业做大做强,使品牌更加具有竞争力与影响力!

  原标题:慕“茗”而来||全国名优茶遴选活动,安徽两家企业揽绿茶类金奖、

  注:图/文来源于组委会,转自徽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族长子——绿茶

中国茶从唐代才开始分类,此前无茶类之分。唐代樊卓《蛮书》中讲,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由于“散收,无采造法”,茶树鲜叶或干叶煮饮苦涩,青草气味重,只能当作药用,很难作为饮料。唐代国家兴盛,科技发达,制茶技术有了很大突破。把茶树上的鲜叶采下,先经过“蒸青”(绿茶叫杀青),这样就把鲜叶中的酶活性制止了,叶绿素得以固定。在后边的加工中,不论是鲜叶捣碎还是烘焙都不会氧化发酵而变红。加工出的茶叶翠绿,特别是散茶,叶色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故为凉性之绿茶类。唐宋时代绿茶主要是以紧压成形的饼(团)茶面世。

绿茶被称为茶之长子,它生于唐,长于宋,成熟于明。在整个茶叶家族中它占了70%以上,它不但可以做绿茶用,还可以做成花茶、普洱茶、速溶茶等其他茶叶产品。全国十大名茶中它就占了6个(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碧螺春、信阳毛尖、都匀毛尖)。


到了宋末,蒸青散茶已开始向炒青散茶转变。因为这时候人们注重茶叶香气,而蒸青茶不够理想,所以开始用锅炒茶以提高香气。中国明代的不少书籍都记载了炒青绿茶。如田艺蘅的《煮泉小品》中说“以生晒不炒不揉为佳”,这说明当时茶大多是用锅炒的,他主张生晒不炒为好。许次纾的《茶疏》中也说:“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炒茶之器,最嫌新铁……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可干叶。”闻龙的《茶笺》中也记载了松萝茶的炒制方法,书中说:“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张源所著《茶录》中载:“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俟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撤入筛中,轻团那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明代这些著作详细地记载了炒青绿茶的制法。特别是《茶笺》中写的松萝茶制法,非常详细,并特别注意色香味的炒制,不少做法对今天的绿茶加工仍有指导意义。由于炒青绿茶的普及,名茶辈出,形状各异。不但有扁形的龙井、大方,片形的瓜片,圆形的珠茶,而且茶叶开始了精制,出现了“茶厂”,开始出口。

今天的绿茶种类繁多,根据杀青和干燥的方法不同分为蒸青绿茶(湖北的恩施玉露、日本煎茶)、炒青绿茶(屯绿、龙井、大方)、烘青绿茶(黄山毛峰、天目青顶)、晒青绿茶(云南滇青)。还有介于烘炒之间的“半烘半炒”的绿茶,如太湖翠竹、开化龙顶等。炒青绿茶又根据形状不同分为长炒青(信阳毛尖、南京雨花茶)、圆炒青(珠茶、泉岗辉白)、扁炒青(龙井、大方、旗枪)。

找到约1,21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