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龙井试茶

找到约410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实在好茶 开春上鲜——艺福堂作为互联网茶业领军品牌参与龙坞西湖龙井开茶节

艺福堂

艺福堂,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健康喝茶。

我们不夸大茶叶的功效,不刻意美化喝茶的好处,不片面强调喝茶可以代替一切健康饮品,只客观、中立地分享健康喝茶的经验、知识,解答日常生活中与健康喝茶相关的问题。


3月30日,杭州茶文化博览会暨西湖龙井开茶节在龙坞隆重举行,艺福堂作为互联网茶业领军品牌参与,还举办了斗茶和调饮等趣味活动,受到现场媒体和观众的热烈欢迎。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踩着三月的尾巴,2019杭州茶文化博览会暨西湖龙井开茶节终于在龙坞茶镇九街正式拉开帷幕。在欣赏完《茶乡茶香》《采茶舞曲》《九曲红梅》歌舞表演后,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区长高国飞等多位领导出席了活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开茶节旨在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体验,加大对西湖龙井及龙坞茶镇的品牌宣传,推进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整个龙坞茶镇旅游业的发展与繁荣。



在天猫茶行业西湖龙井新品发布会环节,艺福堂展示了《十年艺福堂实在做好茶》的企业宣传片,在茶香四溢中将“实实在在做好茶”和“只为让更多的人喝上更多的健康好茶”的企业理念和使命传达给在场的媒体和观众朋友们,得到一致好评。接着主持人隆重介绍了艺福堂传统手工纸包西湖龙井系列产品,还邀请了现场的观众参与“广告传声筒”互动抢茶游戏,观众踊跃报名,掌声雷动。


 

在斗茶活动区,艺福堂举办了“斗茶样”“斗置茶”“斗水温”“斗观汤”“斗冲泡”等趣味福利活动,吸引了数百位游客参与,在欢乐之中传播了茶文化和茶艺的技巧,场面十分热烈,一片欢声笑语。



在特色调饮区,艺福堂合作德国品牌TEEKANNE的调饮师们展示了现代调饮的多样魅力,爱茶人士纷纷驻足尝饮,有的更是自己动手调配起来。在茶生活体验区,接待人员耐心地给来参观的每一位游客介绍艺福堂每个品牌场馆和产品,并贴心地准备了茶食和今年春天的特级西湖龙井。



实在好茶,开春上鲜!艺福堂十年多来一直致力于实实在在做好茶,始终坚持创新模式、恪守品质、优化物流和实在服务。本次开茶节也是2019年艺福堂西湖龙井系列升级后的首次隆重亮相,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继续支持!


杭州西湖区龙坞茶镇·九街20号艺福堂茶生活体验馆


未来艺福堂会更加努力,实实在在做好茶,让更多的人喝上更多的健康好茶!向世界一流的茶品牌昂首迈进!

藏在诗里面的茶

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而在中国古代,茶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普及的饮品,而是一种奢侈品。然而,茶在古代的地位却非常高,被诗人们用诗歌来称颂。

在中国古诗中,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许多著名的古诗中都藏着关于茶的描述和赞美。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些著名的古诗中,茶是如何被诗人们描绘的。

01雀舌茶

《龙井试茶》

【明】童汉臣

水汲龙脑液,茶烹雀舌春。

因之消酩酊,兼以玩嶙峋。

雀舌茶又称湄潭翠芽,形状小巧与雀舌相识。香气独特浓郁,是以嫩芽培制的上等芽茶。主要产自贵州湄潭,素有“黔北小江南”之称,是我国名茶之乡、也是我国最好绿茶产地之一。

雀舌市场价较高,口味独特,茶中富含大量维c,是降低胆固醇的最佳饮料。是绿茶里面口味独特、稀有品种之一。比较有名的:林湖雀舌、贵州雀舌、金坛雀舌等。

并不是所有的茶树品种都用于制作雀舌,用于制作宜宾雀舌茶的茶树鲜叶,是经精挑细选的四川中小叶种。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气温适宜,土壤肥沃,雨露充足,茶园中间种桂花树、银杏树等作物,增加了茶园的漫射光,丰富了茶园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这也是为什么宜宾雀舌早茶要早于其他地方的重要原因。

02鹰嘴茶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鹰嘴芽又称为老鹰茶,四川石棉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毛豹皮樟的嫩枝嫩叶晒干后,可当茶泡饮,当地称它为老鹰茶,也作老茶。老鹰茶的叶片呈椭圆形,面绿背白,故又称白茶。

石棉县位于四川省西部,山上山下气候垂直变化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石棉县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和水资源构成了极好的生态环境。由于山高雾多,浓雾形成的漫射光有利于茶叶蛋白质、氨基酸及一些醇香特殊成分如茶氨酸的合成。因此,石棉老鹰茶叶具有叶色苍翠、香味持久、滋味醇厚、同味甘美的品质,是当地彝族、藏族及汉族人民的传统饮品。

老鹰茶含有多种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C、含高铁、高硒,富含芳香油、多酚类化合物,泡饮时较清香,滋味厚实,先涩后甘,滋味浓而口劲大。《本草纲目》有“止咳、祛痰、平喘、消暑解渴”等记载。

03红茶花

《红茶花》

【唐】司空图

景物诗人见即夸,岂怜高韵说红茶。

牡丹枉用三春力,开得方知不是花。

红茶,为山茶科植物茶的嫩叶和嫩芽,在绿茶的基础上制作成的,是以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通过干燥、发酵一系列制成。不仅香气宜人,还呈现出独特的深红色,因此被称为“红茶”。

红茶产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红茶原来是东方人特有的茶饮,后来西传欧洲成为王公贵族们喜爱的茗品。

红茶主要有:祁红、滇红、越红、湖红、川红,红茶的特点是色泽乌润,味厚而带有焦苦,有麦芽香,茶汁红艳。红茶里面富含咖啡因、维生素、氨基酸、茶多酚等多种营养和功效成分。具有辅助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

结语

茶,在中国文化中,不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茶文化历史悠久,不少诗人都在其作品里面提及,看来诗人对饮茶是比较爱好的。茶叶,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文化地位,也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来源:茶情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是谁把明前茶捧上神坛

撰文 | 魏水华

头图 | 谁最中国

公元十六世纪末的某个春天,广西布政使许应元的公子、杭州富二代圈子里著名的文艺人许次纾,在他的新书《茶疏》里,对绿茶采茶时节写下了这样的描述:“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这种节令选择,与今天老茶客们所青睐的好茶一模一样:明前味道太淡,谷雨前后,才是绿茶最好的采摘时节。

若干年后,许公子因为这本《茶疏》名声大噪,成为继茶圣陆羽之后,最受人们尊重的茶学理论大师之一。

但奇怪的是,他提出的“清明太早”,却被后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最晚从十八世纪起,茶必明前、越早越贵的风气弥漫在这个国家。淡薄无味的明前茶成了送礼佳品,而爱茶人自己喝的却是谷雨茶。

究竟是谁,把明前茶捧上了德不配位的神坛。

No.1 壹

在烟、酒、茶、咖啡四大嗜好品中,茶的滋味,是相对单纯的。

解构茶叶的滋味,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植物氨基酸带来鲜味、多酚类物质带来苦涩味、咖啡因和茶碱带来“上头”的兴奋和愉悦感。

其中,咖啡因和茶碱含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茶叶发酵度的深浅,以及茶水萃取方式,与节令相关度不大。真正与季节高度相关的是茶多酚和氨基酸。

氨基酸主要来源于茶叶在越冬过程中的营养物质积累。植物的生长主要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部分,营养生长在前,是植物从空气、土壤、水中汲取各类养分,并将之变成自身可利用的蛋白质、氨基酸等物质;而生殖生长在后,在适宜的环境下,植物利用将营养生长的物质,完成发芽、成长、繁殖等植物生命的一系列变化。

一般说来,茶树会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冬季,优先完成营养生长过程,大量氨基酸被积累在叶片中;而到了天气暖和之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会齐头并进,叶片生长速度快,纤维多叶片薄,养分积淀不足,此外还有一部分营养被花果吸收,氨基酸含量当然不如开春时丰富。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与生长周期长,籽粒在冬天充分灌浆的冬小麦,一定比生长快速的春小麦好吃,是一样的道理。

而多酚类物质恰恰相反,是茶树生殖生长的副产品。人们常说没有杀青的茶“有青草味”,这种青草味,正是茶多酚带来的。而绿茶的清新香味,乌龙茶、红茶等发酵茶里馥郁的香味,都来自于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分解和挥发。

所以,茶叶滋味的高低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茶氨酸和茶多酚的平衡——前者提供鲜甜的滋味,后者提供一部分的苦涩味和独特的香味。

但一个悖论是,氨基酸丰富的茶,是越冬之后越早越好;而多酚类物质的多寡,则取决于开春之时茶树的生长状况,是随时间增多的风味物质。

茶叶采摘的季节时机,实质上是茶氨酸和茶多酚此消彼长之间的,一种独特的妥协,它隐喻了中国士大夫尊崇的中庸之道。

这是中国成为茶叶诞生和流行地的关键性逻辑自洽。

图源 | @谁最中国

No.2 贰

事实上,历代的中国茶客,一直在这种妥协里寻觅最佳的滋味。

陆羽在《茶经》里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换算成阳历,大约3-5月之间,都是值得采茶的季节。

从四川蒙顶、到浙江紫笋、再到江苏阳羡,不同海拔的茶区、不同的茶叶品种,有着不同的生长周期。陆羽提出的三个月理论,事实上是给各地茶叶出芽和熟成程度不同,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余地。

到了明朝,许次纾所说的“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事实上是站在江浙产茶区的角度,对《茶经》采摘时间的进一步精进和细化。这与明代茶叶的种植和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关,也与炒青绿茶技术的成熟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宋以前有一种比明前茶更早的“社前茶”,社指春社日,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人们会在当天祭祀土地爷。顾名思义,这种社前茶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于祭祀的。

唐朝李郢的《茶山贡焙歌》中“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极清明宴”说的就是祭祀用的茶,要赶在清明节前送到京城;欧阳修的茶诗里多次描述茶农“喊山”求早茶;《宋史》里则记载了宋徽宗要求各地进贡社前茶的轶事。实质上,这是身为农耕政权掌舵者的皇权和士大夫,为一年农事讨个彩头、求个吉利,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茶事为农事之肇始,农事为国事之根本。

自从淮南丐类朱重八登基,诏罢形式大于内容的龙团凤饼之后,以茶祭祀的习俗也渐渐消失。它与今天的明前茶,没有任何联系。

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走向,中国绿茶的采摘时间,将会越来越因地制宜、因种制宜,形成类似于中国各类酒饮酿制的细分。但1644年,多重巧合之下的山海关一役,打断了文明的进程,也改变了从此之后中国绿茶的命运。

No.3 叁

1751年农历2月,乾隆帝来到杭州,在看到乡民采茶后,写下了一首打油诗《观采茶作歌》:“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一试观其道。”

作为中国历史上个人修养最高的帝王之一,乾隆帝精通汉、满、蒙、藏、维五种不同语系的语言。这首打油诗,他援引了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里的句子“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火前”,指的就是禁火的清明寒食节令之前。

虽然乾隆熟读唐诗,但汉语本不是他的母语。他对白居易原诗的理解,出了两个差错:诗人写的是四川茶,而不是江浙茶,两地的海拔气候和茶种都有区别;诗人感谢的是朋友千里寄鹅毛之意,而不是咏赞明前茶多么好喝。

对于习惯喝茶加奶的满人贵族来说,汉文化清饮茶叶背后的玄机,确实没有那么容易洞察。

图源 | @谁最中国

最讽刺的是,在乾隆年间内务府造办处的进贡档案里,龙井茶的进贡时间其实都不在清明早春,而是农历6月-8月左右,经过较晚采收和灰缸储存熟成的茶叶。

尔后,皇帝本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他第二、第三次南巡中,分别写了两首采茶诗:“雨前价贵雨后贱” “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这等于弥补修正他之前对杭州龙井茶不熟悉的错误,但“惟有骑火品最好”的句子,已经在这十几年里广泛传播并保留下来。因为明前茶本身产量不高,奇货可居,有了皇帝金口玉言的认可,无数茶商将错就错,跟进炒作。

于是,茶市里弥漫着对“茶贵春早”的攀比和焦虑,在后来的两百多年里,价格越来越离谱。

一个颇具对照价值的细节是,在乾隆同时代的日本,一本名为《茶经详说》的风物志里记载了江户时代日本人对绿茶种植的改良:每年3月茶树开始萌芽后,为了控制茶芽生长的速度,茶农开始用稻草或者寒冷纱覆盖住茶树,让其生长速度缓慢一些,更多地吸收营养增加茶里的滋味浓度。

图源 | @谁最中国

这种被称为“覆阴法”种植出来的茶叶,最迟要到每年5月中旬才能完成。还要放在避光、避湿的库房中一个月以上,让茶叶褪去火气才能出售。

虽然承袭唐代蒸青茶之后的数百年里,日本制茶工艺没有发生任何大的改良改进,没有如中国一样出现烘青、晒青、炒青的技术迭代。但对小小一片树叶发自滋味本源的精益求精,也许已经暗喻了后来甲午之胜的结局。

见微知著。

图源 | @张有钢

No.4 肆

清中后叶,一项改变茶叶育种技术开始大规模普及:扦插。

在此之前,所有的茶树繁育都要依靠异株授粉。打个比方,因为父母亲的基因匹配是不稳定的,所以授粉得到的下一代茶树就会发生不可控的变化。

但扦插完全不同,这实质上是同性生殖,某种程度上等于动物的克隆。通过扦插,能把茶树的某些个体特性稳定地继承下来。

这本是一种培育技术的突破,能够保存更好的茶叶基因。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前茶昂贵的价格,促使茶农、茶商借助扦插技术,反复筛选品种,把茶叶的采摘时间进一步提前。

一个典型的,被技术和经济异化了滋味的案例。

1965年,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借助扦插技术,培养出了一种产茶量比普通茶树高30%,出芽采收时间比普通茶树提前10天以上的龙井茶。因为是60年代培育出的第43代龙井,命名为6043。七十年代后,被简称为龙井43号。

1972年起,全浙江范围内的龙井产区开始全面推广龙井43号的种植。根据杭州市西湖街道龙井村的档案,龙井43号投产后,综合提早上市和产量增加两大利好,茶农每年的收益可以提高10倍。对农户来说,巨大的利益让他们纷纷拔掉了种植几十上百年的老茶树,改种龙井43号。

更可怕的是,仅仅几年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绿茶区全面跟进种植龙井43号。绿茶的种群多样性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浩劫。到今天,不管商标打着西湖龙井、恩施玉露、黄山毛峰或者安吉白茶的绿茶,但凡能在早春第一批上市的,本质上都是载种于各地的龙井43号。

其实,明前茶的功能定位也决定了,很少有人会追求一杯茶中细腻内敛的美好滋味,而是送礼时的面子和价格。

-END-

在杭州西湖杨公堤畔的西湖国宾馆里,有一小片茶园,茶园门口竖着一块牌子“主席采茶处”。

这是1963年4月28日,毛主席下榻时,亲手采过茶的地方。当时接待过主席的杨忠芳回忆,主席曾对国宾馆茶园的管理员说:“现在的龙井茶是最好的,你们要管好,不要让它荒掉”。

可惜的是,如今似乎已经没人能记起主席采茶的日子;相反,一个异族封建帝王,因为文化差异产生的疏漏,却至今主导着这个国家茶产业的风潮。

这是一面折射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镜子,也是一幅讽喻滑稽世态的风俗画。

找到约39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