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江苏白茶价格

找到约146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春茶中国行③“柘”里茶树长得“野”,白茶品质居然这么好?!

你想去哪里找春天?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3月23日,

“春茶中国行”记者一行来到福建省柘荣县,

遇见了它最美的时刻。

春分时节,

柘荣空气的味道,都是茶叶的清香。

大抵是太姥山的云雾和雨水太温柔,

柘荣总是能把那一抹娇滴滴的绿留在枝头。

“柘”里好茶藏深山

在驱车前往柘荣的路上,记者看到,沿途高悬的“中国白茶之乡”“柘荣高山白茶”广告格外吸睛,足见柘荣对茶产业推广细致入微。小小一片叶子,为何值得柘荣如此倾注心力?

看到沿路遍野茶园的那一刻,记者找到了答案。群山之间,氤氲的雾气从谷底袅袅升起,蒸腾多姿。从雾破云开处,窥见乍现即隐的茶园,茶树葱葱环山丘,茶芽迎风摇曳,山岭沟壑之间,风姿绰约。原来,烟雨朦胧中的茶园是一幅不用画笔也能完成的画。

看到如此卓越的生态环境,记者不禁向柘荣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陈曦提出疑问:“柘荣就是天然适宜发展茶产业的宝地啊,为什么相邻的‘福鼎白茶’早已发展得如火如荼,‘柘荣高山白茶’却好像近些年才发展起来?”

“柘荣高山白茶”芽壮毫显、色白形美。

“柘荣地处闽东,气候温润,雨量充沛,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广泛生产白茶。但在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茶叶价格低位徘徊,越来越多的茶农选择种植效益更好的太子参。柘荣大量茶山失管,柘荣白茶产业急转直下,陷入低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柘荣茶农以卖茶青或为大茶企代工为主,茶叶价格较低廉。”陈曦说到此处面露憾色,“近年来,在‘福鼎白茶’的辐射下,柘荣也乘着这股东风,将‘柘荣高山白茶’发展得风生水起。柘荣的茶叶质量一点儿不比福鼎差!‘柘荣高山白茶’具有无可比拟的内在品质,以芽壮毫显、色白形美、香浓味醇显山韵广受市场认可。在全国性的茶王赛等赛事中,‘柘荣高山白茶’也屡获大奖。”

茶农在柘荣城乡茶青交易中心交付茶青。

“那‘柘荣高山白茶’的价格一定今非昔比了吧?”记者探究道。

“茶青价格都翻了不止一番啦!2014年,大白毫单芽(白毫银针)茶青最高价格为75元/斤。2022年,大白毫单芽(白毫银针)茶青价格为140~170元/斤。”对柘荣茶叶市场变化了如指掌的柘荣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郑鸿景跟记者说,“但2022年,柘荣遭遇了罕见的旱灾,今年又发生了‘倒春寒’。3月14日,少量茶青开采。比往年开采时间晚了几天。预计今年茶青价格会稍有回落,单芽(白毫银针)100~120/斤,一芽一叶(白牡丹)50~60元/斤,茶叶产量也会有所下降。”

“柘”里茶树很“狂野”

说话间,车子已经到一家家庭农场形式的有机茶园。只见道路两侧的茶树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生长状态。左侧“精养”的茶树修剪得整整齐齐,沿山而下;右侧“放养”的茶树未经修剪,甚至长到一人多高,需要架起梯子才能采摘茶青。记者凑近观察,发现“放养”的茶树茶芽比“精养”的茶树茶芽肥壮许多,白毫也更多,显然品质更高。

茶园主人陈成章指着“放养”的茶树说:“这些茶树采取的是仿野生种植、管理,不进行人工干预,不施肥,不打农药,任其自然生长。也正是因为人工干预少,它们做出的高山白茶比普通白茶氨基酸含量更高、香气足、回甘快、口感醇厚、层次丰富。”

在接下来的调研中,记者发现,茶树与油茶树、核桃、猕猴桃等植物交互共生,自然生长,无农残,已经逐渐成为柘荣茶人、茶农的普遍的做法。

“放养”茶树茶芽肥壮、白毫多。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用优质品种改造老茶园,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打造‘福寿长’‘石谷兰’‘恒馨’等一批集中连片、种植规范、管理科学、效益明显的示范样板基地。如今,以自然规律的生态学原理培育健康洁净好茶的理念,已经根植在柘荣茶人的心中。”柘荣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陈龙营说。

陈龙营口中的“福寿长”“石古兰”和“恒馨”便是柘荣发展较好的茶品牌。这3家茶企的负责人均是返乡创业的有志之士。

福建福寿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陆云强(左)介绍企业情况。

2014年,在浙江温州做红木生意的陆云强返乡创立了福建福寿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搞起了循环生态农业和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在福寿长公司的800亩白茶主题生态园有机茶基地,记者看到茶树间套种了金丝黄菊、黄精、覆盆子等。陆云强骄傲地跟记者说:“这款‘贴山’牌高山有机白茶获得了‘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比普通白茶价格高出6倍!”

石古兰野放白茶基地的茶树有一人多高。

石古兰野放白茶基地,杜鹃花开放正盛,茶树长势用“张牙舞爪”来形容也不为过。宁德石古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岩龙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茶园。他说:“石古兰村的海拔、温差及光照都非常适宜种植白茶,种出来的茶品质高、口感好,有发展优势。石古兰野放茶树既能保留白茶本身的口感,在种植上还能保持生态系统应有的自然平衡。因此,基地种植遵循不开荒、不挂白、不施肥、不打药、不修剪‘五不’原则,茶株自然‘放养’,与野草、灌木、杜鹃、蓝莓等植被共同生长。‘石古兰’既是我们村的名字,也是公司的白茶品牌,为的就是达到白茶品牌效益和乡村宣传效益的最大化。”

宁德石古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岩龙介绍“五不”原则和“放养”理念。

王岩龙的经历十分传奇,十几岁就离乡闯荡,先后做过茶叶、紫砂、根雕等生意。2012年,他返乡成立了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及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宁德石古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围绕“绿色、有机”生态理念,形成“石古兰野放茶”“老白茶”“高山老白茶”三大系列产品。同时,还探索利用林下种植、定制采摘、茶溪游亭等资源延伸茶产业链,挖掘茶文化,积极推进茶旅一体化,让更多的群众通过茶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经过多年发展,茶叶基地规模已达1000余亩。

福建恒馨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孔灿钟(右)给记者展示茶园照片。

福建恒馨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孔灿钟年轻时在江苏做餐饮生意,2015年回乡后,将20世纪80年代保留下来的村集体小白茶林加以整理,争取到资金30万元贴补群众种植“福鼎大白”,将基地发展到2000亩,定期对基地空气、土壤、灭虫等进行监测,接近智慧茶园的标准。他创制自己的“龙井岗”茶叶品牌,让全村498户524人实实在在获得收益。

公司对有机标准十分严苛,孔灿钟说:“我们耐心等待茶树自由呼吸,用自然生态农法细心照料。不喷农药,以虫治虫;不施化肥,草料为肥;活泉灌溉,积累天然养分。”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培育健康洁净好茶,这或许将是“柘荣高山白茶”后来居上、踵事增华的秘密所在吧!

“柘”里茶业闯新路

在返程的路上,记者再次感叹:“‘柘荣高山白茶’成为白茶界的后起之秀,真是多亏了政府引领、企业带头和茶农支持,可谓勠力同心啊。”

满山的茶园是柘荣茶人的“绿色宝藏”。

陈龙营看着满山茶园,笑着说:“这几年,柘荣茶产业发展得确实很快。2022年,全县实现种植茶叶面积突破7万亩,全产业链突破15亿元。2021年,柘荣获得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颁发的‘中国白茶之乡’称号。这标志着,‘柘荣高山白茶’得到了茶业界专家的肯定、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青睐。”

“柘荣在茶产业发展上还有什么难点问题?今年有什么新计划?”记者追问。

陈龙营说:“目前,柘荣茶园大规模连片茶园较少,种植、经营分散,茶叶种植一园多户或一户多块极为普遍,加上人才缺乏、精品名牌少、营销市场推广尚在起步阶段等,茶叶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今年,柘荣将着力‘柘荣高山白茶’差异化特色,努力推进‘柘荣炭焙白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柘荣单株有机白茶’‘柘荣高山野放白茶’省级‘双标’申创。推进中国(柘荣)高山白茶仓储交易中心项目招商,规划申创茶产业加工园区并启动第一期建设。举办第四届中国白茶5.18藏茶节活动,组织茶企参加山东济南、广州芳村、福州福茶杯等赛事展销活动。编好《柘荣茶志》《柘荣高山白宣传册》《柘荣茶企风采》3本书,启动白茶制作技艺(柘荣)申报国家级非遗工作。”

临行前,陈龙营仿佛想起了一件大事,拍着记者肩膀说:“对了!五一期间,我们还会举办‘北京八大处柘荣高山白茶文化周’活动。下一次,咱们北京见!”

据统计,中国白茶产量从2012年的1.02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9.45万吨。10年间增长9.26倍,这是同期所有茶类中增速最快的。由此可见,白茶作为一个全国性茶类的大势已成。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柘荣倾注全县之力发展茶产业,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柘荣高山白茶”品牌会如“福鼎白茶”一般家喻户晓,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春茶开采,擦亮江苏茶产业“金招牌”

“茶山遥望与天连”,春茶采摘季节来了。江苏是我国名茶产区,有苏州洞庭山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等“金招牌”。今年江苏茶产区产量如何?价格怎样?在红茶、普洱茶潮流冲击下,江苏绿茶销售是否有影响?采茶用工、机械采茶情况有什么变化?

“茶芽不冒头”,明前茶产量下降

“到现在还不冒头,往年这时候茶叶都是釆一天,现在一日采两个钟头就没有了。”苏州洞庭山涵村十队陆小萍,正在涵头上采茶,山坡茶园有一亩多茶树是她家的,陆小萍埋怨说,现在只采了半斤青头,往年碧螺春10多斤,二三十斤炒青,今年只有小一半收成。

沈家场的沈伟娟,正在天王坞采茶,“采茶工200元一天,不过今年家里不用喊人,茶叶少四成”。金铎二队陆釆华有几亩茶地,刚开始采。她告诉记者,今年产量最起码少30%,从3月20日开始到月底大都是低温,低温无茶可采,无茶可炒,大量的青叶芽头出不来。江南早春,一年一度的碧螺春茶采摘季节,以往十万采茶工从各地赶赴苏州吴中区洞庭东、西山,今年不少外地采茶工无茶可采,已返回老家。

“今年春茶开采,时间比往年早了五到七天,去年是3月18日左右开采。今年苏南3月10日至12日零星开采,因为3月上中旬气温回升快,20日气温下降了,茶芽又不萌发了。”江苏省茶叶学会会长王润贤说。江苏是名茶产区,产量不高,50万亩茶园,总产1.5万吨,年产量比较稳定。去年夏季高温干旱,加上秋燥,一二月气温高,影响春季茶芽生长萌发,茶叶产量下降,比往年减产20%—30%,“高温干旱对茶树长势的影响,延续至今,茶树受伤,一些地方茶树枯死,前段时间低温缺雨,产量比预计的更低。”王润贤忧心忡忡,最近在茶产区调研下来,江宁、溧阳、宜兴等茶树影响也很大。

江苏各地影响不同,前期品质略有下降,后期萌发的茶叶,因3月20日左右下了一场雨,茶叶质量有所提升。“往年有弃采现象,现在产量不足,会采精一点,影响干茶产量也会小一些。销量要比去年好一点,去年疫情,上海、江苏人流、物流不畅,今年要好得多。尽管产量下降,茶农因营销压力大,不敢提价,价格总体与去年持平。品牌茶价格相差很大,今年苏州洞庭山碧螺春量很少,好的碧螺春5000—8000元一斤,溧阳白茶2000元一斤,宜兴红茶2000元一斤,茅山长青1800元一斤,金坛雀舌1800元一斤。随着天气转暖,产量上升,价格会略降。”

“今年疫情防控放开了,游客多了。今年是闰月,正月早,4月2日,实际是往年的3月20日左右,茶叶是靠天的群体,老品种刚上,这两天刚刚爆发,如果苏北采茶工不回,产量可以跟上。”苏州市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炒茶大师周永明比较乐观。江苏以产定销,措施是能采尽采,可以使得影响减少到最低。

碧螺春、雨花茶、扬州富春茶点,江苏茶产业应抓住“非遗”契机

江苏目前有三项制茶技艺成为“世界级非遗”,分别是苏州洞庭碧螺春制作技艺、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扬州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王润贤认为,江苏三项制茶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利于碧螺春等江苏名茶销售。江苏洞庭山碧螺春、南京雨花茶、富春茶点三个项目茶是卷曲形茶、针形茶、拼配茶的杰出代表,作为世界级非遗代表,江苏这些茶区应抓住非遗契机,挖掘茶文化,提升茶叶品牌附加价值。

苏州洞庭碧螺春,被誉为江南早春“天下第一茶”。春分至清明前采制的碧螺春,称为“明前茶”,最为名贵。碧螺春制法的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四道工序在一锅内完成,成茶后的碧螺春集形美、色艳、香浓和味醇于一身,外形条索纤细,成螺形卷曲。

“炒500克高级碧螺春要7万颗芽头!”洞庭碧螺春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施跃文告诉记者,“我们用果树木炒茶,保持古法制茶的清香味。”目前苏州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施跃文是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施跃文的茶叶,卖到一斤5000元以上。苏州洞庭碧螺春保护区茶树和桃李杏梅等花果树交错种植,茶树、果树根脉相连,茶叶吸收了太湖的水气和两山岛上花开的香气。2002年,洞庭山碧螺春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是江苏第一个实施保护的农产品,产地限制在苏州东、西两山,茶树品种是本地小叶种,标准十分严格。2011年,碧螺春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3月13日,“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入选农业农村部颁发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农业产品“国家级双遗”。通过实施原产地保护强化品牌建设,苏州茶文旅融合发展,已形成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绿色、健康、持续发展之路。2022年,吴中区全区茶园面积3.89万亩,产量383吨,产值达3.69亿元,其中碧螺春产量116.35吨,产值近2亿元。2022年,洞庭山碧螺春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第六。

扬州富春茶由安徽的魁针、浙江的龙井、富春自家种的珠兰兑配窨制而成,因三种茶分别来自皖、浙、苏,被著名作家莫言誉为“一江春水三省茶”

南京雨花茶制茶技艺引领中国植茶制茶方向。雨花茶外形似松针,色泽绿润内质香气高雅,滋味鲜醇,南京在梁武帝时就有了“雨花茶”;“以茶代酒”“以茶养廉”的典故出处于东吴的金陵;“茶圣”陆羽踏足栖霞山留下试茶亭;雨花茶制作技艺被誉为中国古老制茶技艺的活化石。目前,雨花茶从业茶农达3万人,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15人,年产值达5亿元。

“江苏要保护传承好这些独特的加工技艺,不断创新提升其品质,宣传弘扬宝贵的茶文化,提高茶叶品牌价值。”王润贤表示。

新式茶饮满足年轻群体个性化需求

消费者爱茶,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叶,被做成了碧螺春拿铁、碧螺春奶茶碧螺春冰淇淋、碧螺春茶酥等新式茶饮、茶产品,上市后深受消费者喜爱,一家连锁咖啡店推出的“碧螺知春”拿铁上市首周全国卖出了447万杯。

碧螺春茶汤加点牛奶再加上咖啡,吸引不少人尝鲜,苏州山塘街一家奶茶店推出“苏州碧螺春奶茶”,每天卖出近五百杯。不少饮品店推出的碧螺春风味冰淇淋也很受欢迎,苏州老字号稻香村也抢“鲜”上市了碧螺春茶酥,苏帮菜馆碧螺虾仁成了热销菜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茶业综合产值已近7500亿元,茶叶相关企业153.5万余家。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不缺好茶,在高速增长的市场面前,新旧茶饮品牌,可谓风生水起。近年来兴起的新式茶饮诞生了奈雪的茶、喜茶、蜜雪冰城等多个知名茶饮品牌,新茶饮品牌的各种创新,对传统茶企也有借鉴。喜茶一套七种风味的茶包,可以连续一周不重味。茶颜悦色的点秋香系列,将盲盒玩法引入到茶叶售卖中。满足年轻人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同时,让购买品牌茶叶成了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八马茶业模仿新茶饮企业创立了子品牌“小马茶趣”,售卖包括果茶、奶茶在内年轻人喜欢的产品。

江苏金坛、镇江两家合作社近年开始了抹茶生产。抹茶不需要人工采摘,没有茶叶形状,把茶叶磨成粉,可以机械化采摘。“茶叶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可以提升综合效益”,镇江丹徒汪月霞的合作社茶园有2000多亩,去年销售绿茶8000多斤,今年预计一万多斤,2018年利用夏秋茶制作出抹茶,年产抹茶100吨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可达2000万元,年利润达775万元。每年四月底到五月中旬开始生产抹茶。汪月霞正执着于茶创意产品,她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开始生产茶护肤品、洗发露等,用茶多酚替代相关化学物。

人工采摘,江苏顶级绿茶“很娇贵”

目前,消费者喝茶选择趋多样化,一部分消费者喜欢红茶、普洱。相关专家告诉记者,江苏市场以绿茶为主,占比65%以上,为满足消费需求,多茶类发展,现在市场有绿茶、红茶、白茶。红茶、普洱茶为完全发酵茶,喝发酵茶对肠胃刺激性小,青叶发酵氧化后的红茶,口感没有绿茶茶多酚多,口感更温和,回甘更好。红茶、普洱茶近几年宣传较多,生产地区多了不少。比如宜兴以红茶为主,苏州洞庭碧螺春少量生产碧螺红,溧阳以白茶为原料做红茶,连云港、镇江也开始少量生产一些红茶。贵州、云南等南方红茶为浓强型大叶茶,内涵物质多,喝起来醇厚。大叶茶冬天易受冻害,抗寒性差,江苏在茶区中偏北,多种植中、小叶茶,抗寒性好。江苏红茶风味鲜爽,口感不那么强烈,汤色清澈明亮,颜色没有南方红茶红,偏黄。

江苏种植茶树的多为丘陵山地,达不到机械采摘要求。江苏是中国传统的名优茶茶区,茶叶加工对原料要求很高,需要人工采摘,因此,江苏茶产区采茶工一直很紧张。从消费习惯分析,国外不追求茶叶外形、汤色,只讲滋味,江苏各地茶客讲究外形、汤色、加工技艺,江苏高档春茶以手工采摘为主,部分低档茶叶机械采摘。

江苏茶文化底蕴深厚,地理环境优越,茶园管理精细,茶叶加工精湛,茶叶品质精致,绿茶品质好,全国历年比赛拿到最好评级。此外,江苏是小产茶区、大消费区,90%销售的是外地茶,王润贤说,江苏顶级绿茶“很娇贵”,消费者喝茶,最好的选择是江苏品牌茶叶,碧螺春、雨花茶、茅山常青是最好的。

茶产业是江苏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茶,针对今年江苏茶产业出现的新问题,王润贤呼吁茶农对茶园加强管理,以尽快恢复茶树长势。春茶结束后,更加大力度进行精细化管理。茶树生存环境、管理、设施,灌溉对茶树影响也很大。比如一季碧螺春,当地茶农一户收入至少2万一3万元。而茶园不少在丘陵山地,基础薄弱,政府相关部门应关注提升茶园抗极端气候能力,像苏州洞庭山已开始实施引水上山工程。好多地方茶园在丘陵地带,有喷灌、滴灌设备,但没有水源也不行,应该因地制宜开建挖掘一些小型水库、水塘,有水源就改变了茶树生长小气候条件。

来源:新华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缺采摘工人,少上门客户,江苏春茶期待渡过“倒春寒”

阳春三月,又到了春茶采摘上市的季节。在江苏苏州、南京、常州和无锡等地的茶园里,茶树抽芽吐绿,一片生机盎然。采茶工挎着竹篓,采下今年第一茬挂着露珠的春茶。

然而随着国内各地疫情防控形势收紧,江苏茶叶市场陆续出现用工荒、销售难等情况,茶叶价格也随之波动。

打“时间战”,春茶采摘遭遇“用工荒”

叶张玉白、茎脉翠绿。还有一周,常州溧阳的天目湖白茶即将开采。天目云露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葛联敏却面露难色,他告诉新江苏,天目湖白茶不同于传统绿茶,只能采春茶这一季。叶子达到特定温度出现白化后,留给采茶工的时间只有15天左右。“我们每年采摘都是打‘时间战’,要从外地招大量的采茶工,往常基地采摘需要2000人左右,今年外地工人过不来,现在到岗的只有一半不到。”

江苏宜兴盛道茶业总经理王道坤也面临着采茶工短缺的问题。“我们的茶叶在降温降水前已经采过一茬了,通过和安徽、河南等地的劳务公司签订协议,过来了三分之一的采茶工。等这几天的雨一停,又要开始大面积采摘,能不能顺利采完,我心里没有底。”

“数据显示,江苏春茶采摘期间临时采茶工用工量在10-12万人次,主要来自河南、安徽和江苏偏北地区。”江苏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江苏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润贤调研发现,目前省内采茶工严重不足。“不过,这种‘采工荒’也不是一概而论,有些依赖本地采工的茶厂影响则不是太大。”

3月中旬,高温影响下,南京市浦口区十里茶场的茶树快速抽芽,茶厂负责人陶长青迅速召集了周边100多名采茶工,进入茶场忙碌起来。“效果不错,已经采了一半的早春茶,我们制成的雨花茶也卖出了2300元一斤的价格。这几年来,我们都是依靠茶场周边的采茶工,自给自足。”

一天挣800多块,手工采茶技术一日难成

外地采茶工过不来,能否对当地村民进行培训迅速上岗?

“我们的采茶工都是有十来年经验的‘熟手’,现找本地采茶工,技术可能不过关,成本高,只能填补一小部分用工缺口。”这几天,葛联敏一直积极联系外地采茶工,他希望尽快能找到足够的人,赶上一周后的采摘。

3月21日,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李松到南京雪松茶业有限公司等茶企走访,他发现此类主要依靠外地采茶工的茶企受“用工荒”的影响较大,采茶工的工资也明显提高。“浦口十里茶场采茶工的工资一天120元,而在南京雪松茶业有限公司,有些‘熟手’一天都能挣400元到500元。”

不仅采工贵,茶叶制作工人的成本也有所提升。苏州岚庭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邱晓庭告诉新江苏,今年请一位外地师傅的成本在800元。“我们合作社请的师傅一般都技术老道,采茶、炒茶都做,对茶叶制作我们有明确要求,比如茶要炒满45分钟,中间还要洗一次锅,以防炒焦,多劳多得,多的20天能拿16000元。”

由于传统手工采茶劳动强度高、人工耗费大,近年来,国内有些茶园开始探索机械化采茶的模式。机器可否代替人力,缓解部分用工荒?

李松告诉新江苏,目前,机器采茶在茶叶鲜叶采收过程中普及率还不是很高,对名优茶而言,机器采茶的技术瓶颈目前还难以突破,只能依靠手工采摘。“南京春茶生产一直以中高档名优茶为主,这种高端产品原料用机器采摘基本上是做不到的,机器能采的多数是中低档的茶。另外,相对而言,南京茶园的单体面积不大,小而散的茶园格局不太适合大型机械化生产。”

人不来,货难运,春茶销售按下“暂停键”

对于茶商、茶农来说,采茶只是第一步,加工完的茶叶如何销售出去,也是难题。受疫情影响,春茶销售市场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疲软。

靠近南京南火车站的南京茶都是南京第一茶城,往年3月前来选购春茶的人络绎不绝,今年则稍显冷清。“之前从南京、苏州等地收了700多斤茶叶,没卖出去,现在不敢再收了。”茶叶店老板俞正新说,“高端绿茶多用于送礼,销售周期短,过去一两天就可以卖完,现在人员流动减少导致需求下降。”

天目云露的白茶虽然还没有正式上市,但预售订单已经排得很满。葛联敏不担心售量,只是担心未来疫情反复,很多地方快递走不了。“清明前后是白茶售卖的高峰期,较大的销售区市场如果疫情仍然吃紧,会影响销售。”苏州市西山天王茶果场姚益林同样表示,自己的主要客户集中在上海、青岛、杭州等地,“有些疫区客户收不了快递,只能选择等或者干脆不要了。”

快递物流滞缓,人口流动变慢,销售途径也收紧。以苏州东山镇为例,作为旅游乡镇,以往春季正是外地游客前来采茶游玩的时节,游客线下购买新茶也是重要的销售渠道。苏州东山茶厂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岚庭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都表示,上海、浙江游客不来,线下销售少了一半,为了减少损失,未来将把重心逐渐转移到线上销售。

多方相助,主动求变,春茶产业期待渡过“倒春寒”

春茶采摘正是关键时刻,一年收成如何就看未来半个月。为了更好地应对春茶产业面临的挑战,茶企、政府和行业也多方联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解燃眉之急。

除了“用工荒”外,茶叶产量与品质受气候条件影响极大。为了助力茶农增收,减少冻害损失,江苏省气象部门开通专题服务,助力多地春茶开采。

半年前成立的江苏省茶叶气象服务团队及时在农技耘APP、江苏气象新媒体等平台发布茶叶气象服务材料供茶农参考,多地气象局也前往当地茶园走访调研,提醒茶农茶企避开降水时段,及时炒制春茶,同时要做好晚霜冻害防御,降低生产损失。前段时间在苏州市吴中区,正是由于气象部门及时提醒气温升高茶叶生长加快,部分茶农得以及时抢采抢收,减少损失。

不止气象部门发力,江苏部分街道、村集体也组织起来,协调组织茶企用工人员,对接低风险地区采茶工,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投入生产。前不久,苏州、南京等地通过多种渠道发布采茶工召集公告,一些工厂工人或是本地采茶工会在闲暇时前往茶叶基地帮忙采摘。南京溧水等地则组织上门核酸检测服务,培训采茶工如何做好自身防护。

“现在,绿化工地、农家乐、民宿、酒店等服务人员都赋闲在家,茶农们也可发动他们参与采茶,有效缓解‘用工荒’。”李松建议,“为了及时止损,部分产量大的茶企,如果茶企缺工严重,可以考虑部分低质低效茶园放弃采收第一轮,立即修剪,错峰抢收第二轮等策略加以应对。茶树春季可以采摘3到4轮,这段时间雨水比较好,茶树体内积累的养分较多,将第一轮的茶叶剪掉后,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生长,20到25天后,可以采第二轮茶,正好错开当前用工高峰。不过剪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修剪得浅一些,利于快发第二芽。”

还有一些企业积极考虑产品结构转型。当前市场高端绿茶采得少、卖不动,因此,从高端名优茶转向侧重大众市场的绿茶品类成为出路之一。“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原料采摘,耗工耗时,产量不高,采工荒的情况下,适当放松产品原料标准,调整产品结构,适当做一些适合大众消费的中低档茶叶,保证亩产效益。”李松说。

除了专注绿茶系列产品外,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转向原料采集方式更为粗放的红茶也是一种策略。姚益林表示,往年苏州西山天王茶果场的绿茶和红茶采摘比例是7:3,今年这一比例将调到5:5,以争取整体产量不减。苏州东山茶厂股份有限公司也计划下一波采摘期多采摘红茶,等到九、十月份桂花开时,再制作销售广受欢迎的桂花红茶。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 徐春晖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