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湖北黑茶存在的问题

找到约159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湖北红茶海外俏,2021年出口量增长全国第一

《2021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分析报告》

正/式/发/布

·····

湖北红茶出口量

增长全国第一

6月,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联合“一带一路”国际茶贸易产业创新院编撰的《2021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旨在全面分析和总结中国茶叶进出口情况,了解我国茶叶进出口存在的问题及短板,帮助各茶叶产区及相关出口企业掌握进出口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开拓和产品研发。《报告》一经发布,就得到了业界茶人的广泛关注。

Part.01

湖北红茶出口量增长全国第一

从《报告》统计的详细的数据基础和全维度分析角度出发,可清晰地了解到2021年国内茶叶出口情况。

HUBEI TEA

2021年,湖北全省茶园总面积553.6万亩,综合产值达到715亿元,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全省茶叶出口量达2.35万吨,同比增长28.2%。

另根据湖北2020年的统计数据,目前湖北的茶叶产量中,绿茶占的分量最重,产量为25.57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70.8%;红茶产量为4.23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11.7%。

2021年,湖北红茶在出口方面表现尤其亮眼——在《报告》的“2021年国内各省市红茶及其他部分发酵出口榜”中,湖北红茶以同比增长60.5%的好成绩,位居2021年出口量增长全国第一!

Part.02

湖北茶出口额列马来西亚第三位

《报告》还展示了2021年各省份茶叶出口到马来西亚的情况。马来西亚是中国大陆茶叶出口贸易重要的合作伙伴,2021年超越摩洛哥,成为从中国进口茶叶额排名第二的重要贸易伙伴。

HUBEI TEA

《报告》显示:2021年马来西亚从中国大陆进口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马来西亚在中国所有贸易伙伴中的同茶类进口额均排名前三。

其中,湖北省以2019.9亿美元的出口额位列全国前三,仅次于福建、江西。

Part.03

今年一季度湖北茶出口全国第四

2021年5月1日,《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施行。条例实施一年以来,全省优质茶叶基地建设、市场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等成效显著,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HUBEI TEA

湖北茶产业链不断延展,茶叶大品牌不断涌现。恩施玉露、赤壁青砖茶等5个重点茶叶品牌进入央视“品牌强国工程”。2021年,全省春茶销售额达196.3亿元,同比增长12.6%;茶产业综合产值715亿元,同比增长12.3%。赤壁青砖茶、武当山茶、恩施玉露品牌价值分别达到33.65亿元、32.02亿元、25.21亿元。

在茶产业对外交流方面,湖北组织茶企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湖北名优茶·健康边疆行(沿海行)、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会、华创会、上海进博会等经贸交流活动,积极拓展茶市场,培育消费群体,让湖北茶香飘全球、走向世界。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湖北茶叶出口4041万美元,占全国茶叶出口的8.01%,排名全国第四,按销售额排名,依次为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

HUBEI TEA

近年来,随着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茶逐渐成为消费者青睐的饮品之一,市场规模占饮料整体规模的近20%。预计到2025年,茶饮料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

相比之下,红茶的独特风味和功效深受国人喜爱,中国红茶内销量近年来也逐年增加。2021年中国红茶内销量达33.88万吨,较2020年增加了11.28万吨,同比增长49.91%,占全国茶叶内销总量的14.72%。

茶叶是湖北十大重点产业链之一,根据湖北重点农业产业链方案,湖北茶产业链力争2025年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做强恩施玉露、宜红、青砖茶等区域公用品牌。这也为湖北茶叶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让湖北向着千亿茶产业链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来源:中农促茶产业分会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产业扶贫,我国贫困地区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茶产业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102个县把茶业作为扶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作为产业扶贫主力军,我国茶产业在带动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取得巨大成效。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我国茶园面积共310.5万公顷,茶叶产量278万吨。据全国农技中心调查,干毛茶产值超过2000亿元,带动茶农和采摘、加工、流通务工人员等超过7000万人就业增收。

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成果和治理相对贫困的新阶段,发展产业仍是首要任务和根本之策。

当前贫困地区茶产业发展面临产销平衡压力增大、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产业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产业风险增大,急需提出针对性措施,加大支持力度,破解发展难题,确保茶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文章分析贫困地区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茶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01

贫困地区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贫困地区茶产业规模大、增长快、集中度高,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在各地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1、产业规模大

截至2019年我国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有372个种植茶叶,茶园面积合计约208.7万公顷,茶叶年产量约173万吨。

其中国家级贫困县茶园面积合计约186.8万公顷,茶叶年产量约150万吨。贫困县茶产业规模约占全国茶产业的三分之二,面积占67.2%,年产量占62.3%。

西南地区尤其云南、贵州等省的贫困县茶产业占全省茶产业的比重更高,云南省贫困县茶园面积、茶叶年产量和销售额分别占全省的93.0%、88.9%、95.7%;贵州省贫困县分别占85.7%、90.3%、83.0%。

▲ 云南昌宁勐统板家寨茶园

2、发展增速快

从面积看,2015年至2019年,贫困县茶园面积由178.1万公顷增至208.7万公顷,增加30.6万公顷,增长17.1%,比同期全国茶园面积增速高约7.2个百分点。

从产量看,贫困县茶叶年产量由124万吨增至173万吨,增加49万吨,增长39.5%,比同期全国茶叶产量增速高约15个百分点。新茶园主要集中在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和云南贵州。

▲ 湖北巴东茶园

与2015年相比,陕西省、四川省秦巴山区贫困县新增茶园7.4万公顷,湖北省、湖南省武陵山区贫困县新增5.3万公顷,云南省、贵州省贫困县新增7.3万公顷。

3、产业集中度高

贫困地区茶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6个产茶大省,2019年云南、贵州、湖北、四川、湖南、陕西6省235个贫困县茶园面积167.3万公顷,约占全国贫困县茶园面积的80.2%。

贫困地区形成了一批规模化发展的茶叶主产县。贵州省有43个把茶产业作为农业第一产业的茶叶主产县,包括茶园面积超过2万公顷(30万亩)的县3个、1.33~2万公顷(20~30万亩)的县8个、0.67~1.33万公顷(10~20万亩)的县15个,形成万亩乡镇232个、万亩村83个。

▲ 贵州凤冈茶园

4、多元化趋势明显

从产品看,贫困县茶类产品更加丰富,特色绿茶(由白化或黄化茶树品种加工制成)、黑茶、白茶、黄茶及抹茶产量快速增加,丰富了茶叶品类,拓宽了市场销路。

如湖南省湘西州大力发展高氨基酸含量的黄金茶;安徽省研发生产金寨黄大茶、泾县乌龙茶等夏秋茶产品;贵州省铜仁市大力发展抹茶,建成49条碾茶生产线,年产达1200吨以上。

从业态看,茶旅模式快速发展,各地涌现出一批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的茶旅融合发展典型,延长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增收渠道。

贵州省推进湄潭茶海休闲度假旅游景区、凤冈茶海之心、余庆二龙山、独山影山镇、道真关子山、贵定云雾茶山、普安江西坡茶文化旅游区等一批茶文化景区建设。黄山市建成4A景区祥源茶业祁红文化产业博览园,太平猴魁、松萝茶和祁门红茶等20家茶博馆,72家茶文化馆。

从渠道看,销售模式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茶叶销售和电商平台销售渠道外,扶贫与电商结合的销售模式快速发展。

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按照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建设的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扶贫832平台)为全社会广泛参与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推动各地消费扶贫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支持。

▲ 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 www.fupin832.com

5、质量效益提升

贫困县茶园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及有机肥的比例明显上升,加工环节清洁化水平明显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实现提质增效发展。2015年至2019年,贫困县干毛茶年产值由839亿元增至1365亿元,增长62.7%。

· 贵州省大力开展茶园生态系统建设,狠抓投入品管理,提高茶叶质量水平,带动茶叶出口逆市上扬,2019年出口茶叶3678吨,产值0.9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9.3%和95.4%。

· 云南省2019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936亿元,一、二、三产产值比例为1∶2∶2.6,加工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增速分别为11.4%和14.8%,新业态不断涌现,扩大就业效果显著。

6、扶贫成效显著

近年来茶叶种植效益稳定,实现了人均一亩茶园基本脱贫、两亩茶园稳定脱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

· 陕西省建设汉江以南、巴山腹地和秦岭南部6.7万公顷(100余万亩)生态有机茶叶带,带动贫困户25.5万户、脱贫群众77.9万人,茶产业成为该省脱贫效果最好的农业产业。汉中市西乡县江榜村99.6%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户均种茶0.42公顷(6.3亩),亩净收入3600元,2019年实现人均收入1.2万元,因茶致富。

· 2019年,云南省茶农人均来自茶产业收入达3749元,较上年增加469元,增长14.3%,近三年茶农人均年增收额均在300元左右,增速达10%以上。

· 湖北省恩施州8个贫困县茶农人均茶叶收入5400元,占总收入的48%,较上年增长300元以上。

· 湖南省湘西州茶产业吸纳30万人就业,2019年产值近25亿元,人均增收达3000元以上。

02

贫困地区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销售压力日益增大

2009~2019年世界茶叶收获面积和年产量分别增长40%和49%,我国茶园面积和年产量分别增长69%和105%,茶叶产能增速明显快于消费增速,买方市场日益明显。

未来一段时期,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经济下行将影响茶叶消费及国际贸易,使消费增速进一步趋缓甚至负增长,另一方面从2020年至2022年我国至少还有63万公顷幼龄茶园陆续投产,将进一步冲击产销平衡。

茶叶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各茶叶产区茶叶销售压力将日益增大,如果这时缺乏对世界茶产业形势的综合判断和对本地区茶产业销售态势的清醒认识,盲目增加茶园面积,单一发展市场空间有限的高精尖产品或过于依赖低档大宗茶生产,使产品缺乏特色和竞争力,茶叶销售形势将不容乐观。

2、产业竞争力偏弱

一是人才力量薄弱。茶叶科技尤其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有的主产省缺少专业的茶叶科研机构,有的主产县茶叶专技人员严重不足,有的新茶区急需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技术人才。贫困县招不来人、留不住人,企业经管人才尤其严重缺乏品牌宣传、电商渠道、国际贸易等人才。

二是主体实力偏弱。贫困地区茶企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强。贫困县茶企在全国涉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2019中国茶业百强企业中的占比分别为33%和27%,与贫困县茶叶生产规模在全国占比有明显差距。

三是品牌知名度不高。贫困地区茶叶品牌起步晚、底子薄,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方面均存在明显差距。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贫困地区进入品牌价值排名前20位的仅有普洱茶、都匀毛尖、滇红工夫和安康富硒茶。部分贫困茶区未实施品牌整合,主导品牌不明确,品牌小散乱特征明显。

四是营销渠道单一。贫困地区茶叶自主销售渠道少,供应大宗茶、原料茶仍是主要销售途径。贫困县利用电商等新销售渠道能力偏弱,2019年淘宝天猫双十一销量排名前十的传统茶叶品牌中,只有澜沧古茶来自贫困县。

3、茶叶生产基础薄弱

贫困地区茶园多分布在丘陵山区,普遍立地条件差,田间道路、排灌设施、电力设施等不配套、不健全的问题突出。

尤其是老茶园占比高、品种混杂老化,影响茶叶品质提升;茶行间距过小、缺少机械调头空间造成机械进不了园,难以实现机械作业。

贫困地区新茶区缺乏种植经验,茶农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茶园生产管理技术水平总体较差,尤其茶树定型修剪技术应用不到位,难以形成丰产蓬面;茶园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投入不科学的问题普遍存在;缺少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杀虫灯、粘虫色板、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率偏低。

同时,贫困地区茶叶加工水平不高,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的加工厂占比不高,工艺创新能力弱,缺少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另外,部分贫困地区茶叶生产组织基础薄弱,茶农与农民合作社、茶叶企业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的比例不高,多数仍是单纯土地流转和务工方式,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农民在茶产业提质增效发展中的主动性发挥不够。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茶园建园和管理成本较高,尤其老茶园和加工厂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贫困地区对茶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产业提档升级。

茶叶生产经营尤其春茶期间原料量大,普遍存在资金缺口,货币向实体经济倾斜等政策未能全面落实到位。

一是融资渠道单一,茶企融资仍以负责人个人授信贷款和资产抵押贷款为主,缺少其他途径。

二是融资难,许多银行不接受以茶园、加工厂等资产作为抵押,不认可林权证的资产属性,农业担保公司未充分发挥作用,担保比例不高,使茶企贷款陷入缺少抵押物和担保的困境。

三是融资贵、周期短,茶企反映贷款周期通常只有一年,且利率偏高,周转压力较大。

03

推动贫困地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切实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贫困地区茶产业要未雨绸缪,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综合考虑茶产业竞争态势、发展趋势,结合各茶区土壤、气候、文化、技术、生态等资源禀赋,以及规模和发展现状等外部形势,找准市场,明确方向,加快调整产业布局,避免过度发展、同质化发展。贫困地区茶产业要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在优势茶区重点促进“四个转向”,从行政推动式发展转向市场推动式发展,从规模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发展,从建设“短平快”扶贫产业转向打造百年产业,从偏向贫困户的用工导向转向人才公平竞争导向。推进“四个创新”。

一是创新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电商、微商、直供直销、直播带货、物流代销等新业态,拓展销售渠道。加快开发适合大众消费的平价优质茶产品,适合青年人消费的便捷型、时尚型产品,融合保健属性的大健康产品,及其他饮料、食品、日化品等衍生产品等。

二是创新组织方式。指导茶企领建、茶农组建合作社,鼓励茶农入股茶企,促进茶企与合作社及茶农形成合作共赢,共享茶产业发展红利的利益联结模式。

三是创新生产方式。加快构建以生态茶园为基础的绿色生产模式,实施标准化种植和连续化、清洁化加工,提高茶叶质量品质,提高生产过程的环境友好度,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创新推广方式。大力推广饮茶生活方式,促进全民饮茶,刺激茶叶消费。

2、全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

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优势,创设生态茶园建设扶持政策,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将生态茶园打造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桥梁。

一是通过生态茶园建设夯实茶园生产基础。结合建设生态茶园,树立“山、水、园、林、路”整体协调发展理念,加快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加快完善茶园基础设施,打造一批立地条件优良、设施设备完备,品种搭配科学,适应机械化生产的高标准现代茶叶园区。

▲ 湖南临湘永巨茶园

二是通过生态茶园建设提高茶叶质量品质。建设一批生产型生态茶园,普及应用生态控虫、绿色防控、施用有机肥等减肥减药技术,生产有机茶、生态茶等高端茶产品和出口茶产品,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和品质等级。

三是通过生态茶园建设丰富茶叶品牌内涵。鼓励茶园开展有机和绿色食品认证,同时创设生态茶园基地认证、评价机制,使生态茶园“含绿量”可显示,并转化为茶叶品牌内涵,提升茶叶品牌“含金量”。

四是通过生态茶园建设促进茶旅融合发展。建设一批融合发展型生态茶园,发展以茶园生态为依托的休闲康养、文化旅游产品,以茶促旅、以旅带茶,促进以茶为核心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 福建安溪云岭茶庄园

3、充分发挥扶贫政策优势

一是利用好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做强龙头企业。贫困地区茶产业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打造一批设施齐全、生产集约、要素集聚、示范明显的现代茶叶园区,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效益显著的省级茶叶龙头企业。

二是利用好金融扶持政策,多措并举增加茶产业投入。建议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创设扶持政策,牵头成立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压实银行责任,将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惠及茶企,增加产业资金投入。切实推动茶园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赋予茶园经营权金融资产属性,确保“林权证”等代表茶园经营权的资产成为抵押“硬通货”。切实发挥农业担保公司作用,出台对茶企担保业务的专项补贴,推进实施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对全国省级农担公司再担保业务减半收取再担保费用等优惠政策,加大茶产业融资担保力度。

三是利用好消费扶贫政策,助力茶叶品牌建设。结合消费扶贫大力宣传贫困地区茶叶品牌,重点宣传优良生态所支撑的食品安全及茶园的重要生态功能,将茶叶安全、生态功能等特点融入贫困地区茶叶品牌内涵,将消费者的扶贫情怀转化为安全茶叶需求和生态环保责任,增加品牌粘性。

四是利用好东西部协作政策,全方位助力产业发展。实施品牌和渠道帮扶,通过子母品牌模式“借路出山”,扩大贫困地区茶叶品牌和产品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实施人才帮扶,创设大学生投身中西部扶贫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东部茶叶专业人员参与扶贫茶产业发展;实施技术帮扶,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成熟的绿色防控和科学施肥技术模式,先进加工技术装备等。

4、加力培养产业人才队伍

强化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政策支持,稳定主产县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增加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加大农技人员培训培养力度,增强农技人员推广能力。结合扶贫扶智工作,加强农村种植能手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提高茶叶种植水平。强化人才培养,支持当地高职院校加快培养茶叶栽培、加工、营销、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实用型人才,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出台龙头企业引进中高端人才的奖补政策,支持企业引入急需的经营管理、电商人才。

作者简介:

冷杨

全国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毕业于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长期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

来源于: 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茶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国,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是世界唯一六大茶类生产体系完备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多年来,我国茶产业蓬勃发展、日益繁荣,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发展现状

  (一)茶叶生产稳定发展。近年来,全国茶园面积保持在4400多万亩,产量260多万吨,生产规模增长已趋于稳定,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益,茶叶产值也不断增长。据我部农情调度,预计2019年全国干毛茶年产值突破2300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

  (二)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我国是世界上茶叶产品品类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茶叶产品消费升级,产品结构日趋丰富多样。据我部农情调度,2019年绿茶、黑茶、红茶、乌龙茶产量占比分别为67.9%、10.7%、9.2%、10%,白茶、黄茶继续快速增长,产量增幅达40%和110%。除了传统泡饮茶外,茶叶精深加工产品也不断增加。

  (三)国内消费逐年提高。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茶叶天然、健康的特点和茶文化推广的影响下,茶叶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我国茶叶内销量不断增加。基于我国特有的茶文化和茶叶消费习惯,超过85%的茶叶产量主要在我国国内消费。在我国的茶叶主要消费地区,茶叶消费量更高,如广东地区,人均茶叶消费量超过了2公斤/年。同时,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用品等衍生品不断涌现。

  (四)国际贸易保持稳定。从茶叶出口贸易来看,2009年以来我国茶叶出口量基本稳定在30万吨左右。据国际农产品贸易统计年鉴统计,2018年我国茶叶出口量37.7万吨,出口金额19.1亿美元。从出口茶类结构来看,我国仍然以绿茶出口为主,其他茶类所占比例很低,与其他生产出口国形成了更加互补的贸易关系。从茶叶进口贸易来看,尽管我国是茶叶主产国,但茶叶进口规模却呈现高速发展态势,进口量从2010年的1.35万吨增加到了2018年的3.8万吨,增长1.8倍,同期进口额从0.57亿美元增长到了2亿美元,增长2.5倍。进口产品主要以红茶为主,为茶叶生产国出口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二、我国茶产业优势区域划分

  (一)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优势区域。该区域包括浙江的东部、西部和南部茶区,福建的闽东茶区,江苏的苏南茶区,安徽的皖南、皖西茶区,江西的赣北茶区,湖北的鄂东南茶区和河南豫南茶区。该区域沿海茶区经济较为发达,内陆茶区经济欠发达,人才资源较充沛,沿海茶区劳动力紧张,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茶树种植以灌木型为主,少数为小乔木型。历史上主产绿茶,特别以名茶闻名国内外,如西湖龙井、开化龙顶、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庐山云雾以及信阳毛尖等。

  (二)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优势区域。该区域是我国乌龙茶传统产区,包括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和粤东乌龙茶区。该区总体经济水平较发达,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茶叶花色名称以茶树品种命名,劳力较紧张、生产成本高,但均价亦高。该茶区茶树种植以小乔木型为主,少数为灌木型。大红袍、水仙、铁观音、凤凰单枞均为著名乌龙茶。

  (三)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优势区域。该区域包括川西绿茶区,川南优质早茶区,川东北特色茶区,黔中茶区,重庆茶区,陕南茶区,湖北的武陵山、三峡及西北部茶区,湘东北、湘西南茶区。该区域总体经济欠发达,人力资源较丰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茶树种植以灌木型为多,部份为小乔木型。历史上以生产绿茶和边茶为主,鄂西、川东北和陕南的富硒茶是该区的特色茶。该区的名茶有竹叶青、蒙顶甘露、君山银针、采花毛尖、湄江翠片等。

  (四)西南红茶和特种茶优势区域。该区域主要由云南的滇西、滇南茶区以及广西的桂西南茶区组成。该区经济欠发达,茶树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尚充足。茶树种植以乔木型为主,部份为小乔木型。历史上主产红茶和特种茶,有名的茶叶有滇红、普洱。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水平较低。一是无性系良种应用比例较低。我国无性系茶树良种比例56.5%,比肯尼亚等世界主要产茶国低30多个百分点。二是生产设施条件较差。我国茶园多分布在丘陵山区,立地条件差,田间道路、排灌沟渠、电力设施等不配套,25年以上老茶园比例占20%左右。三是机械化水平较低。目前名优茶都以人工采摘为主,茶叶采摘、病虫防治等综合机械化率较低。

  (二)产品质量不稳。一是用药不规范。一些地方的茶农施用农药不规范,采摘未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造成部分夏秋茶农残超标。二是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率低。受成本高及人工短缺等因素影响,杀虫灯、粘虫色板、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率较低。三是质量监管到位率较低。我国茶叶生产单元规模小而散,产地环境、投入品和产品检测等环节监管难度较大。

  (三)产品结构有待优化。一是初级加工产品比重大。我国60%以上茶叶企业都是初加工企业,50%以上的出口茶产品都是原料型初级产品。二是深加工比例低。虽然近年来茶饮料、茶叶提取物等深加工产业初具规模,但规模小、数量少。据统计,用于精深加工的茶叶比例仅占6%。三是知名品牌不多。目前,我国核准注册的茶叶类商标有4万多个,品牌众多,但普遍实力不强,亟待培育类似“立顿”的国际著名茶叶品牌。

  四、促进茶产业稳定发展的思路措施

  总体思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构建现代茶叶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目标,以布局优化、品质提升、产业融合为重点,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国际化的茶叶集团,创响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宏观引导。引导各地茶叶主产区保持茶园面积基本稳定,提高茶叶质量效益,提高茶产业竞争力,提高茶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加力推进科技创新,鼓励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围绕茶产业发展突出问题开展科技攻关,提升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力推进种业创新,强化茶树新品种保护,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新品种引进、选育。以茶树无性系良种苗木为重点,完善茶树良种繁育体系,提升无性系种苗供给保障能力。加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健全完善茶叶产品和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生产设施标准化、栽培技术标准化、质量管理标准化,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在优势区特别是最宜区建立优质茶叶原料基地,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联结机制;加快推进加工装备升级,建设清洁化、自动化、标准化的高标准茶叶加工基地。加强市场建设,通过现代化物流、信息化技术、标准化控制等方式,加快推进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营销模式转变,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组建产业联盟和产销集团,构建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现代市场格局。加强品牌建设,支持地方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区域特色茶叶品牌;通过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展会平台,大力推广茶叶知名品牌;鼓励大型茶叶集团“走出去”,弘扬茶文化、创响茶品牌、拓展茶市场。

来源:华茶号


找到约159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