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喝完绿茶手发麻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老徐鉴茶:2007年攸乐山大树茶香气不错,喝完嘴发麻!是何原因?

今天品鉴的是来自天津茶友2023年1月31日寄来的2007年攸乐山大树茶,那咱们就来给这位茶友品鉴一下,看这茶是否与他所描述的一样。

在2007年之前包括2007年,攸乐山的茶是比较有名的,因为它是古六大茶山之一,攸乐山在西双版纳景洪市的小勐养,靠近易武这一边,现在它是一个基诺族风景区。最近几年,尤其是2010年以后,攸乐山的茶就慢慢地有一点衰落,主要是因为它产区的很多地方都种了大量的橡胶树,而橡胶树对茶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不过攸乐山还有一些比较有名的寨子,比如靠近小黑江这边的洛特老寨,森林覆盖很好,茶的品质也还是很不错的。

这茶看着年份确实比较久远了,都转化成了深褐色,取茶8g,开始冲泡。这茶应该是从茶饼上拆下来的,压得比较密实,需要焖一下。挂杯香和茶汤香都比较浓郁,这种香气和我刚才说的洛特老寨的香还是有些区别的,洛特老寨的香更类似于易武那边的香一些,这款茶的香是比较典型的攸乐山茶的香。咱们继续往下喝,5泡以后再和大家聊对这茶的品鉴心得。

五泡茶喝完,先看叶底。叶底有一点点花,少量茶叶返青比较厉害,有点腐,上手轻轻一揉就碎了,还很粘手。

品鉴心得:这茶确实是攸乐山的茶,年份与茶友的描述相符,保存得挺好,没有受过潮也没有异味。这茶的缺陷在于它的用料不全是春茶,里边混有一些雨水茶、秋茶。这茶喝下去以后,整个口腔中尤其是舌面有发麻的感觉,包括嘴唇上都有一点点发麻,不过它的茶味相对来说不算特别淡,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陈化以后它的水味虽然有,但不是特别明显,回甘也有,只是慢一点,强度也没那么强。其次,它的制作工艺出了一些问题,叶底大概有四分之一返青,可能是当时杀青没掌握好,杀重了,也可能是里边有一点点绿茶,但我没喝出老绿茶的味,所以我分析可能是杀青杀得偏重了。总体而言,这茶作为口粮茶来说是可以的,2007年的茶到现在也有16年了,虽然当年的市场比较乱,但就这款茶而言,我个人认为算是品质可以的了。

来源:老徐谈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老徐谈茶:想挑选一款高性价比口粮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上)

这一期给刚入门或者是入门不久的普洱茶爱好者如何挑选、购买日常品饮的普洱茶提些建议,尽量让这些茶友避开一些不必要的坑,同时也可以让他们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对普洱茶的认知。


第一、要尽量避开一些名山名寨茶,尤其是古树茶。通常而言名山名寨茶的价格并不便宜,当然市场上也有一些价格非常低的,比如88元一饼的老班章之类,这类茶基本不用去看也不用去想了,必假无疑。价格高的就保证是真的吗?未必,在不懂这些茶的特点时,品鉴功夫还达不到将这些茶分辨出来时,踩坑应该是一个非常大概率的事情。真正靠谱的茶很少,即便降低要求,不去碰那些知名山寨的古树茶、名山名寨的小树茶或者中树茶,也要将它们的特点了然于心再行动,否则交学费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二、一开始可以少量购买一些价格适中,比如100-200元一饼(357g)的茶,这类茶基本不可能是古树茶,有比较靠谱的一手渠道除外。一般这类茶都不太可能是那些知名山寨的茶,它是二线山寨的中树茶就比较靠谱,或者是一些所谓的野放茶或荒坡茶等等。这些茶通常而言茶味都比较饱满,不会有淡薄之感,更不会带有水味;茶香的浓郁度都算不错;涩感都不会很重,并且大部分能在一两分钟内化开,不叮口也不会锁喉,更不会发麻;回甘通常在三泡左右就能明显感受到;茶汤的质感大多都比较滑顺,不会难以下咽。

第三、尽量不挑选那种看上去芽头很多、外观漂亮的茶。这种茶多半是茶园中种植的台地茶,它们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苦涩感偏重,尤其是涩不易化开,叮口,并且茶韵相对不尽如人意,长时间存放才有可能得到改善,不过这类茶制作绿茶或熟茶都是不错的。


第四、带有豆香味或白茶味等这种半发酵茶味的普洱生茶要尽量避开,这类茶通常是经过重萎凋或重杀青,再或者捂黄工艺来制作的。新茶时喝起来确实相对比较好喝,有甜度,苦涩感也不是特别重,茶香也比较浓郁,并且带有明显的花香或豆香,不过这类茶经过几年的存放后,品质会越来越差,当然了你只是买来喝新茶(新茶买来一年就把它喝完)不存放,就不必介意这一点。这类茶的茶底大多都不怎么好,比较腐,粘手、易碎,并且耐泡性不是很好。


第五、如果开汤后茶汤较为浑浊,它的浑浊仔细看不是一些很细微的悬浮物带来的,那就说明这茶的生产工艺出问题了。通常是采摘回来没有及时杀青,或者是杀青后没有及时把茶叶摊晾开给它降温所造成的。

来源:老徐谈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为什么会涩?



《1》


这个季节,太姥山的柿子熟了。


去年这时候,村姑陈和李麻花,在太姥山上摘柿子。


李麻花说,她从小喜欢柿子,但是学中医的老李说,柿子太锋利,不适合她的体质。


于是,她就偷偷用省下的早饭钱买柿子吃。


现在回想起来,柿子的味道,就是东躲西藏,在冷风中吃完还要检查衣服和脸上,确定没有带幌子回家的那种偷吃的心惊胆跳。


有一次,一粒柿子塞在包里,忘记取出来了,到了晚上整理书包,发现压在底下,裂开了大嘴,汁液湛出来,把书本的角落都沾湿了。


吓得她用纸巾擦拭了半晚上。


大冷天的,还开窗透着气,生怕被老李闻出味道来。


李麻花这个人,什么时候都不改吃货的本质。



她上美院的时候,冬天画人体,怕模特冷,画室里开着暖气,结果她们还嫌不够暖和,又专门生了个炭火盆。其实是方便了一帮吃货——到了中场休息的环节,模特穿上衣服,跟她们一起围在火盆边,扒出烤得焦香四溢的地瓜、土豆、核桃、花生、芋头,吃得不亦乐乎,一室皆春。


跑题了,回来说柿子。


去年,李麻花仗着腿够长,用长长的竹竿,跳了十来下,把太姥山腰的那棵柿子树,打下来两粒半青的柿子。


闻了闻,说没熟,很涩,不能吃。只放在阳光下拍了几张照片。


我们坐在山上的大石块上,阳光温煦地洒在我们身上,头上,两个人喝着秋香寿眉,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仿佛回到了初中的时候。


问她,柿子最好吃的是什么味道?


她说,是那种浓郁的香甜,稠稠的果肉,像凝冻似的。



李麻花喜欢一切凝冻状的食物,比如许留山的芒果布丁,在香港的时候大半夜还要跑出去吃;比如水晶肘子,一点油花不见,只有胶原蛋白的脆和韧,以及QQ的弹劲;比如咸蛋黄焗冬瓜,每次去上海必须要来一盘.....


再问,那柿子最难吃的是什么味道?


“涩!”几乎是迅速的反应。“涩到舌苔变厚,涩到口腔发麻,涩到至少半小时舌面没有任何感觉,像穿上一件塑料雨衣......”






《2》


想起,好茶的标准,也是涩味低。


有一部分人总是会讲,不苦不涩,不是茶。


仿佛,要带着苦味和涩味,才是茶的正常味道一样。


这让人容易产生误区,认为茶就是自带涩味的,就像自带光环一样。


然而并不是这样。


涩味,是茶叶当中不可避免会形成的一种味道,但是,一款茶叶里,涩味的多与寡,在技术层面上,是可以控制的。


技术好的人,可以极大程度地控制好茶叶中的涩味,让它们转化,合成,不轻易释放出来。




茶的涩味,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是一种起初麻麻的,后来让舌面起皱褶的,像高山的沟壑那样的,感觉舌苔变得很厚的感觉。


涩过头之后的舌面,像别里科夫一样,仿佛穿在一件厚厚的雨衣里,外面闷热,而里面,透不出任何气......


就像吃了一颗不熟的柿子,就像吃了一片没煮熟的青笋,就像喝了一杯麻黄根水,就像喝了一杯劣质的葡萄酒。


总之,涩味是一种让舌面极为不舒服的,极为难受的感觉。


是几大味道里,对舌面最刺激,最具有毁灭性的一种味道。





《3》


茶叶中的涩味是如何产生的呢?


1.山场不好


我们知道,茶叶中形成的涩味物质,主要有茶多酚类、醛、铁等,其中儿茶素类起的作用最大。


而茶多酚类物质,在温度高,光照强,散热慢的茶园里,最容易形成。


也就是说,平地茶园,海边茶园,或者低海拔地区的茶园,由于距离人类活动的区域极近,由于温度较高,由于无遮挡而光照较强,由于处于平地散热通道少,所出产的茶叶,多酚类的含量是很高的。



这一点,从日本人种植绿茶的特殊方式上可以看出来。


日本人种植绿茶用以制作抹茶,采摘的是整片叶子,用中国人传统的炒青工艺加工制作。


由于他们的抹茶,是把茶叶末子一并吃进肚子里去,所以,更加着重要去除掉茶叶叶片中的苦涩物质——多酚类。


那么,日本人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的茶园,不可能每次都开垦在高山,在空气光照温度都适宜的高海拔山区。




故而,当茶园在平地,温度和光照都较强的时候,他们会给茶园搭上棚子,让茶树们在遮荫蔽日的环境里生长,茶园里还有自动浇灌系统,让茶树生活在人工合成的、类似高山的低温、高湿、无阳光直射的环境里,人为地给茶树营造一片适宜生长出丰富茶氨酸,而减少多酚类生成的气候环境。


在这样的人工环境里,茶树们得到了与高山茶相似的生长条件,长成之后,也不会像普通的平地茶那样,生出大量的茶多酚,呈现出浓郁的苦涩味。


在中国,目前,平地茶园和低海拔的茶园,还没有如此先进的人工条件去改善生长环境,故而,这些茶园里的茶叶当中,呈涩味的多酚类物质,含量极高,如果工艺不到位,或者冲泡不得法,便极容易让茶汤,呈现出极浓郁的涩味。



2.工艺不好


工艺不好的茶,也是会有涩味出现的,并且很浓郁。


这是在制茶过程中,由于制茶工艺不到位,没有让茶叶当中的多酚类物质尽可能多地散失,反而大量囤积下来所造成的。


茶叶当中,是天然会含有多酚类物质的。多酚类物质虽然会形成涩味,但它也会对茶汤的风味形成,产生另一种促进作用。


同时,它的存在还会让茶汤的内容更加丰富,层次感更强。


当然,清热解毒,补充雌激素方面,它也能起挺大的作用。


故而,它的存在,是有利有弊的。



那么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就不能是彻底的拒之门外、完全不需要它。应该是让它合理的存在——保持一个良好的程度,让它不多也不少,并且,与其它的物质,如茶氨酸、咖啡碱等,以一个均匀的比例,和平共存。


要达到这个平衡,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的状态,对制茶师的技术水平要求,就很高。



一般来说,技术好的制茶师,五年以上制茶经验的,就应该知道,如何让茶叶当中多余的茶多酚,顺利蒸发。


当然,也不是每个制茶师都拥有慧质兰心的制茶技术。


有的人,就算做了一辈子茶,也未见得会认为茶叶当中有涩味是不好的,也许,他们正正觉得,要有涩味,才是符合茶叶的身份。


不重视,就不会去钻研,自然就做不好茶。



3.冲泡不得法


还有一个因素,让茶汤有涩味,那就是“冲泡方法不正确”。


泡茶,是有方法的。


当然,并不是像电视里演的那样,穿上茶服,梳上发型,铺上茶席,摆上专业的道具,来几手悬壶高冲或者关公巡城,就算是懂得泡茶、泡得一手好茶。


带着表演性质的泡茶,仅仅能带给人感官上的愉悦,却不能让茶汤变得好喝。


茶汤要口感好,一定要有好的泡茶技术,要有更加精深的技能。


但是,要想让一泡茶不那么难喝,那么,“快出水,不坐杯”,是第一门绝技。


很多喝惯了普洱的人,老是习惯性地坐杯,泡个三五分钟才出汤,让热水在盖碗里闷着,让茶叶在热水里闷着,这样的泡法,茶多酚和咖啡碱不大量释放到汤里才怪。


浸泡,是让茶多酚大量出现在茶汤里的第一个“黑手”。


因此,我们泡茶,必定要讲究快出水,不坐杯,才能既保住茶汤里原汁原味的花香,又能阻止多酚类物质大量释放在茶汤里,引起涩味。


《4》

茶,是拿来喝的。

所以,茶的好喝与否、顺口与否,很重要。

假如一泡茶,产区正,工艺好,未冲泡前叶片中的养分非常丰富,是一泡不可多得的好茶。但它被泡得又苦又涩,你还喝得下去吗?

就算喝得下去,也不能喝它——闷杯后大量释放的茶多酚和咖啡碱,会刺激你的肠胃,喝下去只怕是有害无益吧。

好茶,一定是口感好的。

香气是落到水里的,盖香是高扬的,汤水是稠滑,淳和,绵软而有劲道的。

要实现这些标准,产区必定是好的,工艺必定是好的,冲泡方法嘛,必定是恰当的。

唯有上述条件齐聚,才会让你喝到一杯“香清甘活”的好茶汤。

请记住,好茶是”香清甘活“的,这四个字里,没有“涩”字。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