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喝普洱第几泡开始喝

找到约860条结果 (用时 0.026 秒)

茶友评测|一任莽枝,寻茶本味

测评时间:2019.1.20    天气:晴    温度:2摄氏度   

测评人:雅有子音      测评茶品:一任茶业,莽枝,2017.6.


这次能得到新茶网的一任莽枝,感觉非常高兴。

接触普洱一年多,新人开汤,不足见谅。

用具及习惯:

茶 克,盖碗150ml,公道杯200ml。茶巾一张,茶针茶刀各一。

此次使用的品茗杯为高脚杯,故汤色略深。

由于照片略有失真,茶饼照略红,汤色前几泡略红。

从下午两点开始品饮与记录,至晚上七点,持续时间较长,故汤色亦受到阳光的影响

生茶洗茶二次。一泡喝一杯。每三泡剩下的茶汤,混合一次。

  

小记:

百人百口,千人千味。

一任茶业,做发烧级普洱,寻山头之味。六古茶山,遍历求索,寻一片好叶,做一杯好茶。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借陆游先生之语慨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借屈子之语赠之。                     ——子音留

 

有人问,山头茶与拼配茶,孰优孰劣?只相对无言罢了。平时喝到多是拼配茶,已然小有满足,山头茶,着实没有能力再去追求了。我认为拼配茶在于它以多种平价原料,以反复总结的配方技术,终成一杯好茶。它好,好在性价比上,好在茶的复合型香气,好在茶汤的平衡度上。

既然拼配茶如此之好,为何还要做这种价格昂贵的山头茶?我是这样想的,普洱中拼配众多,但是茶到底该是什么味道呢?拼配是对于原味的模仿和修正。拼配茶,很好,但相信爱茶之人没有不想追求本味的吧。是的,我一个庸人,我想知道茶的本味。就像读过旅游笔记,还想自己去走过一遍一样。感谢新茶网的一任莽枝,让我有机会尝试六古茶山中的味道。

茶,分山头,亦各有所味。我从不认为世上有完美的东西,自求也是中庸之道。人尤如此,茶亦复然。焉知是其缺点,而非特点?茶,味烈,唯水缓而柔之。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知道有没有茶友像我一样喜欢嚼茶叶,一般嚼的是非发酵茶。试茶的尾声。嚼一回干茶,再嚼一回泡完尾水的茶,比较一下它们的味道。嚼过茶叶的人,大概就能明白为何我说茶味烈了。自然了,嚼茶叶是极香的,口香,自觉清新,故而常嚼。 

诸上为个人在闲暇的寒假中了有所想,随手记之。内容散漫无章,不喜见谅。

下面来尝尝心中茶的本味,多次尝试,悉数记录。

  

茶品外观:

茶品外观简洁大方。为单层棉纸包装。莽枝从右→左来读,大字下面是深林一片,突出了群山之中莽枝的山头与茶树。纯料古树生茶,357克饼。莽枝为六古茶山之一。莽枝古树茶为中小叶型;其特点为汤质较柔、苦涩较弱;花香明显、香气高、杯底香较好。回甘较快,上颚的中后段偏涩;由于近年来茶园生态有所破坏,茶汤整体口感稍显粗糙。(部分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茶品初观:

茶饼压制很紧,偏薄,饼面条索鲜明,茶芽较多,略有茶梗。饼窝处有明显的漩涡,可以确定是手工石磨压制成饼。茶饼内外一口料。

  

撬茶:

饼压的很紧,又想着要多试饮几次,故第一次开汤前一次性撬茶30克。

每次品饮均8克茶,剩下6克多为碎茶,碎茶出汤更快,故取6克。

醒茶:

密封在罐中醒茶3日,逐次品饮则再取之。

开汤品饮:

此次报告仅录一次品饮感受。

整茶,已品饮两次,记录第三次。碎茶仅品饮一次,不做记录。

  

整茶品饮

由于是冬日,故先行温杯。投茶8克,生茶洗茶两次。

  

我尝了一口洗茶的水,不甚香,略有甜味,无其他杂味。

  

第一泡,10s出汤。许是洗茶过两次的缘故,汤色黄亮,香味不显,汤甜水柔,细品,香似乎溶在了水里,牙缝略有甜味,口齿慢慢生香。苦涩感很低,借茶友一言,着实像蜂蜜水。冷杯香若有若无。

  

第二泡,10s出汤。汤色暖黄,香味不显,入口即甜,似乎比上泡多了点苦韵,涩感比较低,主要集中在上颚,生津回甜,牙缝甜,口舌生香,略有喉韵。应是兰香了。

  

第三泡,10s出汤。汤色暖黄,香味不显。入口即苦,迅速转甜。前两泡,着实像喝糖水,这泡多出了茶的气魄。苦化甜时,涩感即显,还是集中在上颚的位置。生津回甜回甘转香强烈。不知比若炸弹是否恰当。

  

前三泡混合汤:虽品饮多次,但每次每泡也只有一小杯可饮,刻意留下着混合汤,大口饮之。

这茶是20176月出的,至今仅一年半的时间。前三泡感觉很不错。大口饮之,更显其汤厚水柔。若说单独品饮,层次感丰富,那这混合汤便是综合了诸泡的优点,降低了本就不多的苦涩感。来,干了这杯蜂蜜水,继续。

  

第四泡,10s出汤。汤色暖黄,汤香水柔。前三泡比较明显的入口甜不见了,风格有较大转变,茶味更浓。生津和回甘,有一种山野韵。口舌生香。

  

第五泡,10s出汤。汤色暖黄,汤香水柔。口感与第四泡相似,已经进入稳定期了。这泡着重看了一下冷杯,冷杯香不显。有明显的挂杯,汤会浑浊一些,应是冷后混。也可能与我泡茶用的水有一定关系。用的是家中的直饮水。


  

第六泡,10s出汤。汤色黄亮,汤香水柔。口感与上泡似,不多描述。其实一直有疑问的,六古茶山之莽枝素以茶香而出名,但就我这几次品饮来看,其香不显,无论是暖杯、冷杯、杯底、挂杯,香气都不显。仅出厂一年半的茶,香更多的是荣溶于汤中,以水传香,以水生香。


  

四至六泡混合汤:冬日水凉的快,混合汤已经有些浑浊。汤已凉,但依旧入口稠厚绵密,山野韵在混合汤中更加明显。四至六泡茶汤单独细品的时候,涩感很低,但混合汤中,涩感更加明显一点,还是集中在上颚,生津回甘回香更加明显。

  

第七泡,15s出汤,就第六泡汤色变淡了一些可以看出,茶应要进入下一阶段,故延长出汤时间。汤色暖黄,但才从品饮来看,涩感加重,此次舌尖有涩感,回甘缓慢,持续时间约十分钟左右,生津不显。山野韵依旧,但茶汤有粗糙的感觉。这泡的变化也很明显。

  

第八泡,15s出汤,汤色变化不大,茶汤的稠厚感降低,涩依旧明显,涩感由舌尖铺到舌面。山野韵,生津略有吧,茶汤有粗糙感。

  

第九泡,15s出汤,汤色变化不大,口感与上泡似,不再描述。

  

七至九泡混合汤:此次混合汤感要比上次混合汤薄上许多,这一阶段的感受主要是涩与香。褪去了甜与稠汤的感觉,香味在口腔的感觉比较突出,山野韵强劲,但茶汤偏于粗糙,并且口中生涩的感觉不算很舒服,故而下一阶段开始闷泡。

  

第十泡:以十做为尾水,闷泡1分钟,汤色暖红,似有生力。饮之,苦极涩生,无香无甜,缓缓化开,再续回甘,却不欲再饮。

  

观茶底:

芽尖着实不少,在古树茶中,叶子不算大。大多都是叶带嫩梗,有少量黄片和粗梗。

嚼茶叶:

泡完后的茶叶,嚼起来有为数不多的苦味,涩也有一点,茶叶嫩而香。而茶梗则更苦一点,嚼了小半碗后挑了一些茶叶出来看茶底。

  

综述:

此次品饮,大体还是很舒适的。茶的层次感很明显,前三泡变化较多,每三泡之间变化很大。或许是由于此次品饮与记录口感一起进行,品饮时间较长,茶叶有些被冷到了。在多次品饮中,这次的感受算中等,故而记录本次,不做修改。此茶,纯料,表现不错。以综合表现看,内置丰富,苦涩能化,并且饼压的很紧,适宜长久存放。观此茶茶价,此茶应由普洱发烧友购买。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十分前七分货。口感挑剔,追求较高的人会认为一任莽枝值得,因为越接近完美越难提升。普通的普洱茶友,更多会追求性价比。那么从这个角度看,这茶确实贵了,不建议购买。

前期1-3:汤甜水柔,茶汤饱满,滋味甚佳。饮之如蜂蜜水。口齿生香

中期4-6:山野韵强,汤稠水柔,略有苦涩,生津回甜回甘回香。口舌生香,有喉韵。

后期7-9:山野韵强,香气较足,但涩感明显,汤水开始单薄,有粗糙感。

尾水10泡单独:苦极生涩,水薄香淡,虽苦涩能化,再续回甘,似有余力,不欲再饮。

六古茶山之一的莽枝,粗粗尝过了,心有所得,借陆游先生一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图文:雅子音

摘自:新茶网试用报告 

你有多少茶是舍不得喝的?

  喝普洱,从熟茶入门,因为熟茶好上口,特别是一些传统老茶头,糯滑甘甜,十分好喝,只是欠缺喉韵。喝着喝着, 开始喝生茶,你会发现,每次喝生茶,都有不同感受。
  普洱茶人,大都是泡在茶叶里培养出来的茶客;喜欢普洱,是喜欢那种不确定性,那种可以观察得到的变化;喜欢普洱,是因为可以在藏茶七年后,拿出片茶来告诉友人,这茶我自己放了七年,时间的距离就像目光一样短浅,七年之间......犹如隔座而坐。  
  茶友斗茶。有人问起:大家喝为什么会选择喝普洱?答案当然很多,五花八门。有说普洱力道猛,有说普洱保健功效好,有说普洱韵味长,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喝普洱茶,绕不过去的第一道坎:

  就是跑茶山选择新茶自己收藏,每年都有新茶,谁也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好,都是赌的心态。每年都会陆陆续续买些新茶,私家茶仓也就慢慢的建立起来了。对于这些茶,以后会怎样,谁也说不清楚。但还是抱着宁可错杀,不愿放过的想法。  

  喝普洱茶,绕不过去的第二道坎:

  就是不断地在一些好茶价格还低的时候错过了,然后在某个时点遇上,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去购入。相信有很多茶人,会感叹,某某茶当年才多少钱,现在价格这么贵了。这是茶友聚会时候最经常听见的一句话。  

  喝普洱茶,绕不过去的第三道坎:

  就是不断地买茶,藏茶。说实话,你的茶已经很多了,但还是会不断地买,遇到好茶的时候,往往难以控制住钱包。遇到喜欢的茶,都是直接刷卡买单。  

  你有多少茶是舍不得喝的?

  相信很多茶友都有这样经历,每次带茶回家,家人都会问你,都那么多茶了,为什么还一直买,都够你喝一辈子了。但是你仔细一想会发现,原来很多茶你都舍不得喝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心理。有朋友说;他买其他茶,比如铁观音,再贵的,三千、五千甚至上万一斤的,都会毫不犹豫的打开来喝。唯有普洱,他经常舍不得打开来喝。
  你是不是每次要开一片新茶,往往要犹豫很久,觉得那片茶,这么打开后,好像就没了,心中总会有所不舍。缘何?因为很多茶,都是你自己一手藏出来的,要喝掉,是真的会舍不得的,特别对于一些存量很少的茶。  
  普洱茶友有一种心态,那就是,费尽千辛万苦,买来一片或一桶好茶,却舍不得喝。再深究下去,其实是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为了与茶友交流时,拿出某片茶,说:“我有这茶,你没有,嘿嘿”!
  还有另外一种心态,那就是,看到别的茶友手里有某款好茶,会千辛万苦的去买一点回来,为的也是,我也有这茶了,但那茶很多时候,你也是舍不得喝的。  
  看着自己的茶仓一天天的膨胀起来,满足感不断提升的同时,茶仓里舍不得喝的茶在不断增加。往往开片新茶,毫不犹豫就开了。但是过了若干年,当那些新茶成为老茶,就开始舍不得喝了。所以,最后就是茶越来越多,舍不得喝的茶也与日俱增。
  基于以上心态,你会想着买新茶,我买个1~2片,日后会舍不得喝,所以我干脆买1~2桶吧。过了几年,会发现,即便是那些有1~2桶量的茶,你依然舍不得喝,甚至连原桶笋壳你都舍不得拆!好吧,你又顿悟了,我该买整件的,多了就不会舍不得了。  
  结果,片友就慢慢升级为桶友,然后再次升级为件友。成为件友后,依然头疼,你会想着,这么多茶,我一个人喝,再好的茶,喝一件,也会腻的。这时候,你会拿这些茶去跟茶友换别的茶。换来后,发现某款茶的量依旧不多,每款茶依旧不过1~2桶的量,依旧会舍不得拆。
  最后,你又想了想,觉得茶买来就是喝的,狠下心来,拆片来喝,你喝了一泡后,觉得,爽啊!这茶继续放放肯定更好喝,所以,那茶,喝过一次后,又被你藏了起来啦。  
  有时候,茶友来了,你会毫不犹豫的拿出珍藏的茶来,拆开来喝,并告诉他这是你藏了多少年的茶。若是朋友赞你的茶好,你心里那感觉是无比的痛快,若是茶友说你的茶不好,你心里会抱怨他不识货!
  更多的是,有时与茶友聚会,你也会毫不犹豫地拿出一片好茶来,拆开来大家一起喝,一起分享,茶友感觉好,你就会慷慨的把茶送给茶友作为礼物,心里还别样的开心。
  回头看看,你茶仓里的茶,有很多是舍不得喝的,但其实每片茶都还是舍得拿出来的。因为,藏茶,除了自己喝外,还可以跟茶友交流,这就是喝普洱的一种精神,一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精神!

熟普好喝吗?这样泡普洱熟茶才好喝!

  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笔者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略有心得。大体思路是:首先,分析茶性,辨析其特征;其次,根据其特征确定冲泡的目标,力求顺势而动,扬长避短;第三,考虑通过什么手段具体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最后,通过实践进一步分析,验证和调整。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3、适当的醒茶。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

  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

  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定点吊水: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7、烧水器皿的选择。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下面实战中,为了演示的便利,用盖碗代替紫砂壶。盖碗比紫砂壶难于控制,也因而更锻炼技术。如果控制得当,盖碗也完全能泡出口感宜人,像出自紫砂壶一般的茶汤。

  四、实战演练

  1、置茶:控制好茶/水比例,为浓淡打好基础。

  110ml盖碗,投茶7克。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个人可根据口味自行调整。同时调整每泡时间,加以配合。比如说,希望多泡几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时在开始几泡尽量快速出水。

  2、水烘:去杂味。

  依上一节第4点的方法,自行选择。水烘有些局限性。一则盖碗不太好烘,二则比较浪费水。烘与不烘,我们都可以通过冲泡技巧抑制杂味,提升口感。

  3、洗茶:湿润茶叶,清洁茶面。

  从洗茶开始,请温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稳定。不要使茶叶猛烈翻腾。洗两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点,拉细水线,降低洗茶的水温。第二洗可以适当降低,提高水温洗茶。洗茶后尽量彻底沥净茶底。

  洗茶时一般需要温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洁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来的茶水温杯。我个人推荐直接使用烧水器皿中的开水烫盏。无论视觉还是实际效果,都更清洁。

  小技巧:在洗茶温杯时,请将置茶容器开盖放置,便于杂味逸出,也便于叶底降温。

  4、前三泡:抑制杂味,提升汤感。

  基本方法:定点吊水,缓慢注入。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降到最低。注得够缓够稳时你会发现盖碗中水色很浅,不会像猛冲那样一下把红褐色的茶汤甚至渣子都翻腾起来。

  出汤时,建议使用公道杯。这样颜色、滋味物质会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会发现缓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汤很软、很粘,但没有什么气味。

  每泡出汤完毕后,建议沥净茶底。留汤冲泡虽然会增加泡数,但会改变滋味物质浸出的节奏和协调性,为冲泡增加很多不稳定性。

  5、中间三五泡:有香有水,协调交融。

  基本方法:缓慢旋水,稳定注入。不可猛冲。要把水温,以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我们才可以兼顾香、水,达到协调。第四泡旋水加猛冲的茶汤,注水4秒,浸泡26秒,茶汤深,暗且浊;同一茶第三泡稳定缓慢旋水注入产生的茶汤,注水9秒,浸泡21秒,茶汤浅、亮且透。

  可以明显看到区别很大,简直让人不能相信泡的是同一泡茶,仅仅调整了注水手法所致。

  因此,稳定旋水说来简单,实则很考技术。大略的动作可以参考前面第三节第6点中提示的技巧。但实际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点多高?这些都需泡茶者根据茶性,品饮者的口感需求等作实际的调整。

  6、最后三泡:香高水滑,汤甜味淡。

  基本方法:急冲注水,叶底保持持续高温。冲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点亦可旋水。重要的是冲击、翻腾叶底,同时保持高水温,以充分激发陈香。

  茶叶泡到尾水,出于浸出更多物质,提升陈香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提高浸泡时的水温。这时,和初期正好相反,我们不但不开盖降温散味,还要在出水后立即注水,以保持被浸泡茶叶的高温。紫砂壶由于其本身导热性差,保持叶温的能力天然较强。而盖碗则降温极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动作次序:准备出汤时开始加热水→水将沸腾时开始出汤→汤出净后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后再端起公道杯分茶。

  这就是如上第三节第5点中提到的技巧。

  7、整个冲泡过程中,不要摇、搅、拨动叶底。这样做既会使茶汤浑浊,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显。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稳。即使高冲也要保持水柱平静光润。

  制茶者讲究看青做青,品饮者一样讲究看茶泡茶。以同一招势从白茶泡到黑茶,从开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协调的茶汤的,也颇有“耽误了好茶”之虞。顺势而动,以和为贵。抓大放小,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体察和调整,方是茶人本色。

  平静的形态带来平和的动作,平和动作带来协调的滋味。对泡茶动作的揣摩和练习像一种修行,会帮助泡茶者达至好的心境,进而也带来好的茶汤。茶道茶道,以茶入道。


找到约814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