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鹤峰茶属于红茶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走进湖北茶叶C位恩施,寻一杯醉美茶味

图丨狮子关,恩施宣恩三大古关隘之一

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进入湖北的第一站,就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文简称恩施)。

习惯了湖北中东部江汉平原平坦无际的人,大概很难相信,湖北西南部还有恩施这样“山路十八弯,水路九连环”的地方。

图丨恩施大峡谷

提起恩施,不同领域的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地理爱好者,会说这里有恩施大峡谷,美景深藏无数;

历史爱好者,会说这里是古巴国的发祥地,文化深厚多彩;

美食爱好者,会说这里一市吃三省,美味遍地都有;

饮茶爱好者,会说这里是著名的贡茶产区,巴东真香茗、利川雾洞茶、宣恩伍家台贡茶等都曾是贡品……

图丨恩施伍家台村七彩茶道

01

雄山秀水

湖北自己的香格里拉

恩施位于鄂、渝、湘结合处,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其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地形复杂,“两山咫尺行半天”在这里,是一种常态。

图丨恩施地形概览

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复杂的地形,使得恩施自古就扮演着“川蜀咽喉,荆楚屏障”的重要角色,“鸟道千寻盘峻岭,螺峰两面夹雄关”的古关壮景至今在州境仍屡见不鲜。

鄂西南地区的陆地,在燕山运动中褶皱成山:大巴山脉南缘的分支巫山山脉,从北边隆起;苗岭的分支武陵山脉,从东南和中部隆起;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齐岳山脉,也从西部隆起,在恩施境内形成三山鼎立之势。

这些山脉此后在不断上升的同时,长期经受风霜雨雪和流水的风化、剥蚀,逐渐成为恩施的“骨架”,也赋予了恩施今日的壮丽景色。

图丨山脉成为恩施的“骨架”

“八百里清江,八百里画廊”,作为恩施母亲河,清江横穿恩施后,将423千米中最美的一段留在了恩施,那就是恩施大峡谷。

对于地质爱好者来说,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喀斯特地貌天然博物馆”:绝壁、峰柱、地缝、天坑、溶洞、竖井、天生桥、石芽、峰丛、溶蚀洼地、悬谷、溶丘等让人应接不暇,即使常年在喀斯特地貌密集的云贵高原上生活的人,到了这里也要忍不住赞叹。

目力所及的巨大石壁后面,还有很多落水洞,落水洞又与暗河相连,构成一个迷宫般的世界。

云龙地缝以近20千米的长度,上接天水暗河,下通清江,穿越长江、清江流域的分水岭从绝壁上一泻而下,形成大小10多处瀑布,成为恩施大峡谷的一大奇观。

图丨云龙地缝瀑布

集雄山秀水于一身的恩施,收获了“美貌”的同时,也是一个有“内涵”的自治州。

这“内涵”,是为她赢得“华中药库”美誉的2080余种药材,是为她摘得“世界硒都”桂冠的世界上唯一独立的硒矿床,也是位跻中国四大铁矿之一的鄂西铁矿、中国四大磷矿之一的走马磷矿……

图丨屏山峡谷

02

恩施性格

刚劲爽朗、热情豁达

恩施人在外,只要一张口,便常被误认为是四川人或重庆人——他们虽是湖北人,却讲一口与西南官话川渝片口音极其相近的方言。

去到恩施的人,也总会感觉到,恩施无论是地理还是风俗、饮食,总与湖北中、东部的地区格格不入,显得一点儿也不“湖北”。

图丨恩施及其周边方言分布示意

这一切,都是因为古老的巴国。

大约夏朝时期,古老的巴人在廪君的带领下,于恩施建立了巴国,奠定了灿烂的巴文化基石。

数千年后,著名学者潘光旦通过语言学研究,认为土家族是古巴人后裔。1983年,有一半人口为土家族的恩施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民族自治州。

刚劲爽朗又热情豁达,这是恩施人才有的“恩施性格”。

图丨恩施盛家坝乡二官寨村旧铺古寨

刚劲爽朗,源于恩施的革命传统,这是巴人先祖们留给恩施人的血脉。3000多年前“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2000多年前楚汉争霸,“巴人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100多年前,武昌起义,恩施人是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8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中,恩施全区有20多万人直接投入战争……

这种性格,使得古代中原王朝对恩施颇为忌惮——从汉至宋,历代都对恩施采取羁靡政策。元代以后,则实行土司制度,使得恩施地区实际上成为一个小王国。清代时,从元代起就已存在的容美土司成为鄂西南地区势力最大、经济最强的的土司,“楚蜀各土司中,唯容美最为富有”。

图丨唐崖土司城遗址“荆南雄镇”牌坊

重重山水隔绝了恩施的土司们望向中原的目光,却不能隔绝中原与这里的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容美六代土司,出了9位诗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家族文学现象。虽然清雍正时期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治理,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结束了容美土司家族近500年的统治,但浓郁的文化氛围却流传了下来,“清诗第一人”樊增祥就是恩施人。

可以说,正是源远流长的革命传统与文化传承,塑造了今日的“恩施性格”的一半,另一半的热情豁达,在恩施方言里,被概括为“会耍”。

这种“会耍”,被恩施土家族的一年一度的盛会“女儿会”体现地淋漓尽致。

图丨热闹的女儿会

女儿会保存了古巴人的原始婚俗遗风,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节日。

到了这一天,青年女子们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裳,长在内,短在外,谓之“亮折子”或“三滴水”。她们与青年男子们通过买卖货物相互了解,以歌为媒,互通心曲,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图丨利川鱼木寨,素有“天下第一土家古寨”之称

03

真茗茶味

兼收并蓄、生机旺盛

女儿会体现了恩施人热情豁达、追求幸福的精神,也成为外地人眼中心动神眩的恩施民俗奇葩。

但真正想要走进并理解“恩施性格”,还是要从恩施的茶里去体味。

特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物产,再加上“恩施性格”,让恩施人在喝茶这件事上有了双臂一揽“我都要”的豪情。他们兼收并蓄,造就了无法复制的“恩施味道”。

图丨宣恩伍家台乡村休闲度假区

恩施州是茶的故乡,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长江上中游特色绿茶和出口绿茶优势区,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东汉时期《桐君录》载有:“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

唐代朝廷把茶列为贡物后,恩施地区便成为著名的贡茶产区,巴东真香茗、利川雾洞茶、宣恩伍家台贡茶等都曾是贡品。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载有:“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佐证了恩施地区是我国茶树起源地之一。

清朝康熙年间创制的蒸青绿茶“恩施玉露”,至今仍保留着传统蒸青工艺。明末清初恩施地区所产红茶,出口销到欧美各国,英国人品饮后称鹤峰“容美茶”为“皇后茶”,美国制茶师称“鹤峰红茶为上品”,由此“鄂西宜红”享誉海内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侵入湖北后,国民政府将恩施列为后方茶叶供应基地。历经沧桑变化,恩施茶产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图丨恩施立早有机生态茶园

目前,恩施州茶园面积180万亩,投产茶园面积151万亩。茶叶基地总面积占全省茶园面积的三成以上,位居第一位。

全州六大茶类除黄茶外均有种植和生产,形成了以绿茶、红茶为主,青茶、黑茶、白茶为辅,藤茶、绞股蓝等特种茶为补充的多茶类、多档次产品生产格局。

图丨恩施茶园

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原名叫做“玉绿”。

1936年初期,当时的湖北省民生公司管茶官杨润之,带人将玉绿由“锅炒杀青”改为“蒸汽杀青”。其结果出人意料——玉绿的品质比“锅炒杀青”有过之而无不及。茶叶色泽翠绿油润、毫白如玉格外显露、汤色清亮通透、滋味鲜香醇爽、叶底绿亮柔软。故改名为“玉露”。

图丨恩施玉露

蒸汽杀青是中国古代茶人的杀青方法,这一传统技艺在唐代时期传入日本并沿袭至今。

恩施玉露是中国的名茶里面唯一的一种保持着这种古老蒸青工艺的茶品。目前主要集中在湖北省恩施市的芭蕉乡茶区。

伍家台贡茶

乾隆皇帝一生钟情于茶,为茶题诗无数,却很少为茶赐匾。

据宣恩县志考证:伍家台茶叶于乾隆四十九年间得到乾隆皇帝赐匾“皇恩宠锡”而名扬天下,故称为伍家台贡茶。

图丨伍家台贡茶因乾隆皇帝赐匾“皇恩宠锡”而名扬天下

伍家台贡茶非同一般,独具特色:泡头杯水,汤清色绿,甘醇初露;二杯水,汤色绿中透淡黄,熟栗香郁;三杯水,汤碧泛青,芳香横溢。

另外,若将它密封在坛子里,第二年饮用,其色、香、味、形不变,并有新茶之特色,故有“甲子翠绿留乙丑,贡茶一杯香满堂”之说。

利川红

据记载,19世纪中叶,利川的茶农开始为英资买办商人加工出口红茶,清光绪二年(1876年),随着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鄂西地区大量加工红茶外销,利川茶区家家种茶树、户户制宜红,利川毛坝也成为出口宜红工夫红茶的核心产区之一。

利川工夫红茶,在2012年8月前一直被称为“利川宜红”,是中国三大工夫红茶——宜红工夫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丨利川毛坝镇采茶忙

2018年4月28日,“利川红”成为中印首脑东湖茶叙国事活动用茶之一。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2019年,“利川红”成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红茶指定用茶;同年,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被列为中国六大类茶中红茶类唯一品鉴用茶……

“花蜜香、玛瑙红、冷后浑”,独特的品质让“利川红”成为红茶中的翘楚,跻身中国红茶领域第一方阵。

巴东红

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巴东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厚重。

在唐代,全国有15个贡茶区,而巴东当时属于归州巴东郡,也是贡茶区。现在的巴东小神农架依然有很多古茶树。

图丨巴东茶农山间采茶

巴东红汤色橙红,上覆一层银光,犹如盛夏夕阳刚落,余辉仍明的夜空中刚刚升起的一轮明月;茶香则以深山夏日盛放的百花之香为主,伴着瓜果的甜。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投资600多万用于央视宣传广告的投放,以及对“和谐号”动车冠名,让巴东红茶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茶界新星。

恩施藤茶

“一口苦,二口甜,三口益寿又延年……”在遥远的恩施土家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延续了上千年的民谣,里面歌颂的就是被土家人奉为神茶的“藤茶”。

土家人的英雄容美土司田世爵,将藤茶进献给嘉靖皇帝,让藤茶从而闻名天下,在民间赢得“三两黄金一两茶”的美誉。

图丨被土家人奉为神茶的“藤茶”,似草非草

恩施藤茶“似草非草非常草,似药非药非常药”。

初入口有微苦,但后有微甜回甘。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的中药材,被称为“黄酮之王”。

恩施州内,有中国藤茶第一县——来凤。2013年,“来凤藤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恩施,不仅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也是一个产茶宝地。

记载:“华中药库,茶更好,异于天下”。

图丨恩施是一个产茶宝地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恩施绿茶翠绿如玉,红茶红艳明亮,藤茶汤色金黄……

轻斟慢品之下,恩施茶雅志、空灵、幽玄、清欢之意油然而生,飘飘乎遗世独立,悠悠兮宁静致远。

当这些滋味与感受融为一体,便由衷感叹,恩施不愧一颗镶嵌在鄂西南的明珠,散发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来源:请你喝杯湖北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世界红茶报告|工夫红茶盛极华夏(二)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功夫茶盛极华夏(二)


01

(五)云南大叶“滇红”工夫

“滇红”工夫红茶,曾名“云红”,后改今名。于1939年由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派冯绍裘、范和钧等,到顺宁(今凤庆)、佛湾(今勐海)茶区试制成功。其主产区在今凤庆、勐海、临沧、双江、云县、昌宁等县,他们位于滇西南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的高山峡谷区。“滇红”是云南大叶种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先天条件制成的,产品外形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香气鲜浓持久,滋味浓厚,具收敛性,曾以“型美、色艳、香高、味浓”享誉英国伦敦市场。“滇红”曾销香港,1942年后生产缩减,从1939年至1949年总共生产量84吨。1952年中国茶叶总公司在云南恢复推广红茶生产,通过上海口岸主销前苏联和东欧。1961年后,出口量减少,改调广州口岸公司出口,拼配出口号码茶。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恢复对原苏联、民主德国和捷克的出口。从50年代中期开始,滇红工夫历年出口一万担至数万担。近十多年前凤庆茶厂主要生产“凤牌”工夫红茶,主要商品有:滇红外事礼茶、F101红茶、F501红茶,还有思茅市的“滇红金毫”、腾冲县的“腾冲红茶”、昌宁的“云宁牌工夫红茶”。20世纪末,滇红工夫仍主销俄罗斯及东欧。滇红适合调饮,尤以掺和牛奶、糖的奶茶风味独特,调以柠檬片、糖的柠檬红茶,很受欢迎和喜爱。




(六)水运重镇传播“河红”

在1757年至1843年前后,“闽红三大工夫”红茶曾运至崇安县(武夷山)或从崇安肩挑过分水关入江西河口镇(路程140公里)从江西铅山县河口装船,有二条线路,一是顺信江下鄱阳湖北上经九江,沿水路或陆路输出俄罗斯等国,另一路经赣江沿水路向南到广州口输往欧美和东南亚一带。由于河口水路输出的便捷,这里茶叶生产也迅速发展。当时,福建的茶农成批进入铅山垦荒种茶,故而工夫红茶制法也传到铅山、上饶、广丰等地,产生了“河红工夫”。有人曾误导:“河红是中国红茶的鼻祖”,这是有悖史实。河口,是茶叶历史贸易集散地,而非原产地。

“河红”问世后,又传播到江西修水、武宁、铜鼓及湖南平江等地,出现了“宁红工夫”红茶。




(七)色乌略红“宁红”工夫

“宁红工夫”主产于江西省的修水县(古称为宁州),故有“宁红”之称,其产地为修水、武宁、锣鼓三县。“宁红”约于19世纪中叶开始生产,据李烈国等载:修水产茶始于唐而盛于清。《修水县志》记载,清光绪十七年(1892年)红茶产量已达到20万担(1万吨),成为我国当时红茶生产的主要产区和红茶出口的重要基地。因为宁红品质优异,所以它不仅是我国出口红茶中的知名品牌,而且也是我国拼配红茶中的原料主体,美国茶叶专家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专著中评述“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红艳引人,在拼合茶中极有价值。”


(八)双获金奖“湘红”工夫

19世纪中期前后,工夫红茶产地还传播至湖南、湖北、台湾、浙江等地。

“湘红” 又称为“湖红”,即湖南工夫红茶,产于1850年以前,最早是属“宁红”产区的湘东北和属“宜红”的湘西北。清咸丰四年(1854年),广东商人到安化设厂,来造工夫红茶。清光绪年间是兴盛时期,主产于湖南安化、新化、涟源、平江、浏阳、桃源等地。清同治(1862-1874年)《平江县志》载:“道光末(1850年前后),红茶大盛。”浏阳和长沙红茶始于同治年间,逐步形成浏、平产区。“湖红工夫”以安化工夫为代表,曾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的声誉。1915年,由湖南浏阳分商会、湖南安化县昆记梁徽辑选送的二号“红茶”双双获得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金牌奖章。


﹏﹏﹏﹏


(八)双获金奖“湘红”工夫

19世纪中期前后,工夫红茶产地还传播至湖南、湖北、台湾、浙江等地。

“湘红” 又称为“湖红”,即湖南工夫红茶,产于1850年以前,最早是属“宁红”产区的湘东北和属“宜红”的湘西北。清咸丰四年(1854年),广东商人到安化设厂,来造工夫红茶。清光绪年间是兴盛时期,主产于湖南安化、新化、涟源、平江、浏阳、桃源等地。清同治(1862-1874年)《平江县志》载:“道光末(1850年前后),红茶大盛。”浏阳和长沙红茶始于同治年间,逐步形成浏、平产区。“湖红工夫”以安化工夫为代表,曾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的声誉。1915年,由湖南浏阳分商会、湖南安化县昆记梁徽辑选送的二号“红茶”双双获得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金牌奖章。


(九)鄂西高品著称“宜红”

“宜红”为湖北工夫红茶,主产于湖北省的宜昌市、恩施自治州;湖南省的常德市。宜红诞生在十九世纪中期,之前宜红茶区的宜昌、恩施主要生产绿茶,最为著名的是“乐天溪的溪茶”,相传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在宜昌(古为夷陵县,现为宜昌市夷陵区)任县令,著有《夷陵县至茴堂记》:“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今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桔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秀美,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并写下“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的著名诗句。后由广东茶商到鹤峰、五峰一带改制红茶,促进了鄂西茶叶宜红茶的发展。宜红条细有金毫,外形乌润,香气甜纯高长,滋味醇厚鲜爽,汤色红亮,具有“冷后浑”的品质特征,故著称于世,“洋人称为高品”。


(十)效仿闽红制法“台红”

“台红”即台湾红茶,它于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由福建传入,它是以小种为原料,用工夫红茶制法制成的红茶。先产于台湾茶业改良场,后又在南投日月潭的鱼池、埔星。台湾光复后又发展到花莲鹤岗一带。阮逸明于2011年载曰“台湾在满清同光年间,即由福建传入工夫红茶加工技术,以小叶种产制红茶,但品质不甚突出缺乏国际竞争力。俟刘铭传任台湾巡抚,极欲提升台湾红茶的品质,打开国际市场,于1888年透过厦门英商招聘印度Assam红茶产制技师,来台指导印度红茶加工技术,但业者仍偏爱中国式的工夫红茶而未能传袭印锡红茶制法。

1895年,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统治者亦鉴于红茶在国际茶叶市场的重要性,积极发展台湾红茶产业。1903年即设立制茶试验场(台湾茶叶改良场的前身),研究改良小叶种红茶机械化制造技术,1905年,为打开苏联、土耳其市场,采用中国汉口式红茶制造法,并于1908年自汉口延聘红茶技师,着力于汉口式红茶之生产并成功打开台湾红茶的国际市场。台湾北部小叶种红茶的产制逐渐蓬勃发展并打开“日东红茶”的知名度。


(十一)源自武夷“九曲红梅”

浙江杭州市西湖区周浦乡的湖埠、上堡、冯家、社井、上阳、下阳、仁桥等地产制有“九曲红梅”,即“九曲红”。品质最佳的是产于湖坞大坞的九曲红。它源于武夷山的九曲,为工夫红茶一种。太平天国时(1850-1853年),当地几经兵火,居民减半,当时福建和浙南的农民北迁至此,先有13户贫民于此辟山种粮栽茶,良好的生态和制茶技艺,使其所制红茶品质优异,在沪杭一带卖得好价,致使湖埠、社井一带农村相继发展,不断创新,九曲红梅得以闻名于市。




(十二)创制竹海金茗“苏红”

江苏省宜兴市于清朝末年(1910年前后)开始产制红茶,但都没有啥名茶,直到1996年由宜兴县岭下茶场以福鼎大毫茶为原料制成的“竹海金茗”创制成功,引导了江苏茶区仿制。

江苏是新开辟红茶区,20世纪50年代,国家曾鼓励并引导生产工夫红茶,产品为条形的红毛茶,定名为“苏红”,1962年起,苏红毛茶产量曾超过300吨。70年代始,产量逐步增加,1991年超过1000吨,1997年达1400吨,但其后产量急降,少到有的年份不足百吨。


(十三)广东条形果汁红茶

1、广东洋装红茶

    它属于红条工夫茶,旧称洋装红茶。创制于1931年,主要产地是广东鹤山、阳江、英德、广州、从化等地。它是用大叶型品种鲜叶加工的,其外形比滇红、祁红稍大,滋味醇浓,汤色鲜艳,香气清高。

20世纪90年代后,广东湛江湖光农场以云南大叶种产制有“湛江金毫”红茶。罗定连州镇有以福云六号品种制成“连州特级红茶”。

2、广东荔枝红茶

它为条形荔枝香味型的红茶,是20世纪50年代由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创制的新产品。它是选用优良品种的荔枝果汁和广东上等红条茶,采取科学方法和特殊工艺,使优质红茶条吸收荔枝果汁液的香味而制成。外形紧结细直,内质香气芬芳,滋味鲜爽香甜,汤色红浓明亮,最大特色在于茶香荔枝香相融。曾销于港、澳、粤,后出口东南亚、西欧、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产量近1000吨,(内销800吨,出口200吨)。目前世界各地盛行水果型茶类,就是源于广东荔枝红茶。


(十四)绿茶改制“越红”工夫

浙江省绍兴地区,原产绿茶,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在此大规模改制工夫红茶,由于绍兴古代曾是越国的首都,故而将绍兴地区产制的工夫红茶称为“越红”。它主产于绍兴、诸暨、嵊县等地。其产品于1951年从上海口岸输出2600吨,占当年中国红茶出口总量的37.85%。1955年,仅绍兴和诸暨两县红茶产量达2045吨,占浙江省红茶总产量的60%以上。1978年浙江省红茶产量达10549.1吨,但到1980年降至5342.95吨,“越红”生产走向下坡。越红品质主要特征是条索坚结肥实,汤色红亮较浅,滋味醇浓尚甘。


(十五)品赛祁红“川红”工夫

“川红”工夫红茶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据蒋同介绍,“川红工夫”刚在国际市场面市后便享有“赛祁红”的美誉,还获得多项国际奖项,其品质一直受到国际、国内的好评,可以说一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1985年,宜宾茶厂(金叶茶业前身)“早白尖工夫红茶”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办的第24届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获得了金质奖章,这是“川红”发展的巅峰时刻和国际礼赞。“川红”原产于四川宜宾,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和生产技术优势,故茶香清鲜持久,并有桔糖香。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主销苏联与东欧国际市场。70年代后,市场受重挫,“川红”也见不到身影。直至2006年四川林湖茶业有限公司又恢复生产“川红工夫红茶”,开发了六大系列30多个新产品,研制有红茶、工夫红茶和细碎茶、早白尖工夫红茶等,近几年出口俄、法、英及东欧诸国。

800年楚国文化孕育出来的湖北茶,应是什么颜色?

湖北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家园称为“荆楚大地”,短短四个字,仿佛凝聚了千秋的浪漫与骄傲。

什么是荆楚?

她是写在竹木之上的楚辞,是逶迤如江汉奔流的玉器,是云梦鱼跃,是凤凰涅槃......

什么是楚茶?

她是“茶祖”神农和“茶圣”陆羽的故乡,是绵延200多年的世界茶路,是享誉世界的东方茶港......

青铜器、漆器、丝绸织物、瓷器……一件件楚地文物,造就了中国文物发现史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恩施玉露、宜红茶、利川红、老青砖茶……一款款荆楚茶叶品牌,展现了传统制茶的湖北魅力,成就了世界非遗荆楚品牌。

而它们共同组成了灿烂辉煌的——荆楚文化。

Part.1

黯金生 绿

不难发现,在湖北省众多文物馆藏之中,最出名的便是青铜器。

武汉盘龙城作为楚地青铜时代的开端,在这之后,楚人攻取江汉平原,以大冶铜绿山所产青铜为根基,逐步崛起。楚人的浪漫精神,也让青铜的厚重随之起舞。

图|李家嘴1号墓出土的提梁卣(yǒu)

来自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青铜器,是湖北青铜器的代表。曾国虽然是周天子的封国,却处于楚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其青铜器也兼具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两者之美,日用器具的精美考究和礼器的繁复精美,都做到了极致。

图|青铜鹿角立鹤

荆楚大地的青铜器,融合了中原文化的肃正与荆楚文化的飞扬;而“湖北历史第一名茶”恩施玉露的传承代表着我国蒸青茶发展的缩影,见证着荆楚茶文化的发展。

恩施玉露作为中国传统名茶。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恩施芭蕉黄连溪有一位姓蓝的茶商,他自垒茶灶,亲自焙茶,因制出来的茶叶外形紧圆挺直,色绿如玉,故恩施玉绿。

图|色泽翠绿 鲜香味爽

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在玉绿的基础上,研制出的绿茶香鲜味爽,毫白如玉,因其白毫格外显露,故改名为恩施玉露。

此后,恩施玉露凭借色泽翠绿,紧细似松针的高颜值,滋味甘醇、香爽持久的好品质,得到了不少绿茶爱好者的青睐,曾是“中国十大名茶”的重要成员。

图|采用一芽一叶、大小均匀的鲜叶为原料

近年来,恩施玉露以不同的方式惊艳世人,2014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2017年,入选“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成为“武汉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

这些闪光点都来自于其独成一派的优秀品质。

图|滋味甘醇 香爽持久

而优秀的品质,则由茶产地和工艺决定。

湖北省恩施市东郊,巍峨奇特的五座山峰骈联,倚不崛起,它就是恩施玉恩的主要产地五峰山。

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朝夕云雾缭绕,山下为滔滔清江环抱;山坡缓园,峪地平阔,砂质壤土,深厚肥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促进了茶树健壮生长,而且茶树代谢旺盛,内含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特别丰富,是制作色、香、味、形俱佳的玉露茶的上好原料。

图|生长环境优越

在制作工艺上,恩施玉露的杀青沿用中国唐代所用的蒸汽杀青方法。是我国目前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传统蒸青绿茶。

除杀青方法仍然沿用蒸汽杀青外,恩施玉露做工较前更为精巧。高级玉露,采用一芽一叶、大小均匀、节短叶密、芽长叶小、色泽浓绿的鲜叶为原料。

加工工艺分为蒸青、扇凉,炒头毛火、揉捻、炒二毛火、整形上光、烘焙、拣选等工序。

图|恩施玉露制作手艺被列入非遗

品质优越的原料,加上精益求精的杀青工艺,使得恩施玉露成为优秀蒸青绿茶代表。

Part.2

红 黑间彩

不同于青铜器的博大严肃,漆器这一曲明快沉凝交织的红黑二重奏,真正把艺术写进了楚地人的生活:居家生活里的盒、盘、奁、梳;用于起居的几、案、卧床、枕;供宴饮的壶杯碗筷、琴瑟笙箫;乃至文具盒、毛笔、削刀鞘等文书工具……楚国人,什么都能拿来做成漆具,也因此能更代表楚文化的高峰。

图|漆方盒局部

漆器自诞生之日起,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就充满了它的身影,工艺、器形之丰富是其他材质用具所无法比拟,更能完整地代表楚文化的高峰。

茶与漆的结合也将成为必然。

图|彩绘对凤纹漆圆耳杯

所谓漆之道,茶之道,二者无外乎匠心。漆与茶,都是荆楚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宜红茶与利川红也是在楚茶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抹红。

宜红茶诞生在群山绵延的武陵山和宜昌三峡茶区中,主要产地包括宜都、利川、五峰、夷陵区等地,每一片茶叶都沾染了鄂西山地的山野气息,同时又拥有属于自己的香甜气质,甜醇高长,味道醇厚鲜爽,带来了一些湖北红茶特有的风味。

图|投之以舒适环境,报之以优质红茶

据记载,宜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清道光年间,先由广东商人在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往汉口再转广州出口。

随后,渔洋关周围地区湖南石门、桑植,鄂西鹤峰、来凤、五峰、毛坝等地,均有广东茶商、江西茶商、汉阳茶商等来此开设茶号,传授红茶采制技术。

图|宜红茶采摘以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为主

1861年,汉口列为通商口岸,英国即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因交通关系,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取名“宜昌红茶”,宜红因此而得名。

图|茶干金毫满布

而作为中印首脑东湖茶叙国事活动用茶之一的利川红。本发端于宜红,但随着制作工艺的进步,又从宜红中独立出来,加之冷后浑这一茶树的发现,让利川工夫红茶成为独立的红茶品牌彰显于世。

图|味道醇厚鲜爽,汤色红艳明亮

2019年,“利川红”成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红茶指定用茶。同年,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被列为中国六大类茶中红茶类唯一品鉴用茶……

“花蜜香、玛瑙红、冷后浑”的独特品质让“利川红”跻身成为红茶中的翘楚。

Part.3

脂 黑 青褐

漆器的艺术,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髹饰的艺术。髹饰是古代在艺术品上采用的一种传统工艺,用漆漆物,谓“髹”,“饰”则寓纹饰之意。

图|彩绘龙凤纹漆盾

而在荆楚茶发展史中,老青砖也是可装饰,可品鉴把玩的艺术品。

图|成形的青砖茶外观精致

青砖茶以条形晒青黑茶老青茶为原料压制而成,外形为长方砖形,呈青褐色,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厚实,是湖北黑茶中的“鼻祖”。

图|制成奶茶,口感醇和润滑

在发展过程中,青砖茶还成为了蒙古奶茶制作的主要原料,青砖茶的口感与耐泡程度决定着奶茶的口感与风味。

其中赵李桥川牌青砖茶以其独特的风味,一直是制作奶茶的首选,经过百年的认可,“三道杆”已成为草原人们心中诚信和放心的标志。

图|青砖茶口感醇和滑腻,气味沉香,汤色鲜艳透红

荆楚文化,大有可为。

不论是楚文化中青铜的清越古音、漆器的浪漫鼓点,还是茶文化里恩施玉露的坚守传承、宜昌红茶、利川红茶的五绝驰名,又或老青砖茶古色古香....都不过是荆楚文化与楚茶文化的冰山一角。

楚文化与楚茶文化相结合催生的奇妙韵味,还等待你踏足湖北,去探访,去发现。

来源:地道寻茶记、地道风物、请你喝杯湖北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