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杭州龙井茶去哪买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临近中秋,北京的天气已经开始变得凉爽起来,但是在老字号张一元大栅栏总店里却是一片热闹的景象。随着全国疫情进一步稳定以及中秋国庆双节临近,新老茶客们纷纷来到张一元总店,有的茶客是为了尝上一口今年新茉莉花茶的鲜劲儿,也有茶客是为走亲访友准备茶礼。那么您想好买什么茶叶了吗?是性价比超高的毛尖还是招牌产品张一元龙毫?是选老北京传统包还是礼盒装?别急,小编这就帮您来支招,让您可以快速选购双节礼品,拿好本子,干货来啦,大家可自行对号入座。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一、萌新自选型:萌新选茶挑花眼,小份搭配解烦恼

  如果您想自己买些茶尝尝,或红茶、花茶、绿茶......不知选购哪种时,建议大家可以先从简装、散装或单罐茶入手,或搭配几种不同价位种类的小份散装茶,可以按照最小单位(两)购买,测试一下自己的喜好与口感定位,根据喜好再进行复购。

  简装:散茶的预包装形态,购买方便,一般为半斤装。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散茶:散茶自由度就比较高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用途来选择不同的包装形式,种类及分量。像传统包就是最地道的散茶包装形式,从一两到半斤都可以用传统纸包打包好。同时也可以选用锡纸袋和茶桶来搭配包装,方便实用。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二、走亲访友预算型:“治疗”选择困难症,张一元为您随心搭配

  如果您有买茶的预算,可以按照不同价位直接选购成品礼盒。但如果您想送给不同的人不同的茶,却不知该如何搭配时,店员会根据您的需求及预算为您推荐合适的茶。张一元除了现成礼盒外还可以按需求为您diy专属礼盒,方便您选择。

  说完购买方式,我们再给您推荐几款适合节日礼赠的产品,方便您的选购。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龙毫礼品装 400元/套

  推荐理由:张一元代表产品,2019年单品销售突破亿元,荣登张一元茉莉花茶销售排行No.1。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茉莉玉芽+经典礼盒(自选)900元/套

  推荐理由:小叶花茶,荣膺2014北京国际茶业展金奖。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茉莉雪毫+富贵凝香礼盒(自选)650元/套

  推荐理由:鲜灵度高,荣膺201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茉莉毛尖+百年张一元纸桶 370元/套

  推荐理由:传统经典品种,荣膺2015北京国际茶业展金奖。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龙毫尊贵装800元/套

  推荐理由:张一元代表产品,容量升级、尊贵大气!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元韵金茗眉礼品1000元/套

  推荐理由:内装3000元/斤的传统茉莉花茶“金茗眉”。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经典莲花香雪礼品 600元/套

  推荐理由:内装1200元/斤的莲花香雪,冲泡后朵朵鲜花漂于茶汤之上、香飘满屋。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金骏眉礼品3800元/套

  推荐理由:包装沉稳高端、典雅大气,内装顶级红茶“金骏眉”,让您送礼更有面儿。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张一元120周年纪念礼品 1200元/套

  推荐理由:纪念张一元建店120周年推出的限量款礼品,值得珍藏。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经典铁观音礼品 500元/套

  推荐理由:醇、正、真!馈赠一份兰香茶礼,传递一份心意祝福!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经典大红袍礼品 500元/套

  推荐理由:武夷原产、纯正岩韵。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龙毫便携装 茉莉花茶100元/盒

  推荐理由:张一元代表产品,独立包装、方便安心。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经典红茶礼品 500元/套

  推荐理由:暖胃更暖心!

张一元中秋国庆购茶指南

  张一元龙井茶 500元/包

  推荐理由:产自张一元杭州龙井茶基地,省去了导致成本增加的中间环节,品张一元龙井茶,体验舌尖上的春天。

  看了这份购茶指南,是不是觉得买茶送礼也很简单?其实张一元除了知名的茉莉花茶外还有红茶、绿茶等许多其他种类的茶,大家可以去店内选购,让张一元为您的国庆、中秋更添一缕茶香。

龙井茶大工匠

解密龙井茶

6月10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细数我们身边,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琳琅满目,目前拥有人类非遗项目5项、国家级项目48项、省级项目184项、市级项目428项,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岁月沉淀,匠心传承”,从今天起,“倾听”栏目推出“杭州人的非遗故事”。第一个故事就和龙井茶有关。去年11月,“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离不开一个人。

他就是守护龙井茶半个多世纪的制茶大工匠王卓再,是他总结出了龙井茶炒制的十大手法,并把两代炒茶人的经验记录成书,一代代传承下去。而94岁的王卓再谈起往事,说功劳首推阿洪师傅,“没有师傅手把手教我,我哪会学到本事”。

阿洪师傅是谁?看完本期故事,你就知道了。原来我们喝的龙井茶有这样的清香雅韵,都和这个被遗忘的小人物有关。对了,你身边有哪些有意思的非遗故事,也欢迎给我们报料!

岁月沉淀匠心传承

杭州人的非遗故事

龙井茶大工匠

口述王卓再整理陆彦

01到抗战前夕,龙井一带已可看到集中成片的茶园

1929年农历四月廿七,我出生于西湖乡龙井村。父亲叫王子培,生了7个伢儿,4个儿子3个女儿,家里只有一点点茶地,穷得是有名的。

我7岁读书,9岁日本人侵略到杭州,就没得书读了。我就跟着阿爸姆妈采茶、炒茶、卖茶,有时候也跟着他们到山上采野茶。野茶不施肥料,特别香。家茶一担米一斤,野茶要一担半米一斤。吃惯了野茶的人,到时就来买了。但野茶数量很少,真的是万分之一。

我采茶手脚很快。采茶人多是女的,但我采得比她们好。我18岁那年,130多人比赛采茶,半天我就采了十三斤半,得了第一名。1955年,苏联专家到龙井茶场参观,是我接待的,现场表演了采茶,采的茶叶一样长短,专家一眼就看出来了。

新中国成立以前,杭州城里一些资本家在龙井茶产地办茶场,开茶行,就我所知的有龙井狮峰的茂记茶场、里鸡笼山的达山茶场、九溪五云山的胡景泰公司、虎跑小天竺的戴公司和吴公司、外大桥长弄山的金公司。


龙井老照片,1924年

这些茶场公司,茶园面积不等,从几十亩到几百亩都有。雇佣的季节性采茶工和炒茶工,主要来自上泗、萧山、诸暨等地。其中资本最大的要数茂记公司,它在狮峰设有茶场本部,在九溪附近设有二分场,在紧连梅家坞的关岭下设有三分场,共有茶园300余亩。

到抗战前夕,在龙井村的平地和水沟边,九溪十八涧的溪坑两旁,杨梅岭的红花坞口,以及梅家坞、云栖、梵村、九溪、虎跑、上天竺、洪春桥一带已可看到集中成片的茶园了。

新中国成立后,地主资本家的茶场被收拢来,一部分分给贫下中农,一部分用来成立地方国营龙井茶场。茂记公司三分场就有好几百亩茶田,少部分给了贫下中农,大部分归了龙井茶场。


02阿洪师傅老家在袁浦,我从小就听说他炒茶炒得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地方国营杭州龙井茶场于1950年10月1日正式建立,茶场划分下设5个产制区,狮(狮峰)、龙(龙井)、云(五云)、虎(虎跑)、梅(梅家坞、云栖),我被招工进了龙井茶场。

场长张树仁,比我大一岁。工作后不久,组织上评价我“肯吃苦、勤用心”,让我当副场长。

不久,张树仁调到闸口电厂当厂长,他离开后,我就当了场长。

当上副场长后,我向张树仁提出,要把阿洪师傅请到我们茶场。

阿洪师傅比我大28岁,大名袁长洪,老家在西湖乡“三江两湖”交汇处的袁浦。我从小就听说他炒茶炒得好。


阿洪师傅,原名袁长洪,1903年出生,杭州上泗袁浦人

阿洪师傅18岁到九溪胡景泰茶叶公司炒茶叶。那时人们炒龙井茶,青锅(将鲜叶炒至七八成干,初步成型为扁平)用大锅头,辉锅(将回潮后的茶叶加入锅中炒干,定型后就是成品)用小锅头。

青锅都是半斤、一斤地炒。炒出来的茶叶开叉、弯曲,像虾皮。阿洪师傅对炒出来的茶叶外形不满意,他蛮聪明的,把青锅改成小锅头炒,每锅炒二两,炒出来的茶叶品相很好。

炒到下午,别人因为用了大锅头来炒青锅,数量优势明显,于是阿洪师傅就把辉锅改用大锅头,最后效果很好。

阿洪师傅一下子出名了。

梅家坞一个叫孙阿德的茶叶老板听说后,把阿洪师傅高薪请去。孙阿德关了大门,让阿洪师傅炒茶叶,不让别人看。结果大家都说,孙阿德家的茶叶青锅小,辉锅大,茶叶质量改进了。

孙老板给阿洪师傅的工资很高,还给他一个金戒指。阿洪师傅工作了20年,金子都攒下不少。

03阿洪师傅和我总结出了龙井茶十大炒制手法

梅家坞的茶农都开始像阿洪师傅那样炒茶。接下来,整个杭州的茶农都传开了,说梅家坞锅头小,茶叶炒得好,大家都跟着改过来了。

1949年后,阿洪师傅的成分被定为地主。我晓得他茶炒得好,对他特别崇拜。当我提出要把阿洪师傅请到龙井茶场后,张树仁写了个报告,说阿洪师傅虽然是地主,但是他有技术。当时的杭州市市长是江华,批准了。

阿洪师傅来了后,我就跟着他学习。1954年4月6日,阿洪师傅同三个徒弟——我,还有龙井茶场的炒茶师傅王金福、王长根,在狮峰比赛炒茶叶。两斤鲜叶,8点钟开始炒,两个多钟头炒好,4个人炒出来的茶叶分不出高低,说明师傅的技术我们都学到手了。


本期口述者王卓再

阿洪师傅在龙井茶场工作期间,我同他到茶场5个产制区教炒茶师傅炒茶,还到西湖乡各个生产队龙井、玉泉、赤山埠、翁家山教炒茶叶。每次我们都骑着脚踏车去。每次开会,我们都讲怎么炒茶叶,把龙井茶的名气重新打响。

在这个过程中,阿洪师傅和我总结出“抖、搭、拓、甩、捺、抓、推、扣、磨、压”十大龙井茶炒制手法。经这十大手法炒出来的龙井茶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外形光、扁、平、直。

04那时我们品茶,说头茶最好,四茶其次,三茶排第三,二茶最差

1954年我结婚了,婚后我仍住在茶场。当时茶场在龙井寺。

清明前茶树上只露出芽头时就开采了,采的全是茶芽,谷雨前才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谷雨茶,满把抓”,龙井茶一向以采摘精细著称,谷雨后的鲜叶已属粗老。那时的春茶(也称头茶)一定要在立夏前结束,前后才一个多月。

头茶结束后,要抓紧洗蓬,就是把当季留下来的新叶全部采净,促使夏茶早发。二茶从小满开采,到芒种后结束。三茶夏至开采,到大暑前几天结束。四茶又称“小春茶”,立秋前10天开采,到白露时结束并封园。


二茶、三茶和四茶都是边采边留叶,留下的是不符合原料细嫩要求的粗大叶片。但留叶太多,会使第二年春茶推迟发芽,这对龙井茶来说是最忌讳的,因为龙井茶历来“以早为贵”,“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就是这个意思。

那时我们品茶,说头茶最好,四茶其次,三茶排第三,二茶最差。

我们龙井茶场有1000多亩茶田,每到茶季,采茶工有几千人,炒茶工有几百人。要管这么多人,忙起来连家都没时间回。

1958年,龙井茶场并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为下属茶叶试验场,场址搬到梅家坞外。我是茶叶试验场的第一任场长。

05把炒茶人的经验写下来,这个事情我一定要做

1974年,我来到茶叶研究所植物保护室当主任,副主任陈宗懋,是茶叶学科带头人,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茶叶研究所的工作重新上轨道后,我开始考虑一个问题:龙井茶炒制这门手艺,以后如何传承下去?老一代的炒茶师傅,没文化,不识字,写不出;新一代的大学生,没有炒茶经验,也写不出。

我决定把阿洪师傅和我这两代炒茶人的经验写下来,让龙井茶手工炒制这门手艺一代代传下去。这个事情我一定要做的。


三代茶人,中为王卓再

炒龙井茶十大手法,“抖、搭、拓、甩、捺、抓、推、扣、磨、压”,会炒的都晓得,你一定要学会才能炒,问题就是什么时候用哪个手法,怎么“抖”,怎么“搭”,这里面要写的东西有很多嘞。

这本书写出来,我是下了苦功,吃了苦头的。我只读过两年书,写书的过程中,脑子里不停地想,字写不出来就去问。有些时候问大学生,他们也不晓得,我只好再查字典。

我这本书,老姚鼓励我最多。老姚叫姚国坤,是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的,60年代大学生。后来是茶叶研究所的茶树栽培学科带头人。

我同老姚蛮说得来。我说我想写一本《龙井茶炒制》,他说你写,我帮你改。他就帮我改了点标点符号,内容没办法改。因为我是怎么做,就怎么写,文字改不来的。


花了一年左右,书写好了。1985年4月,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出版了《龙井茶炒制》,当时就被定为全省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培训的专用教材。

这本书出来后,龙井茶手工炒制的技艺规范了,龙井茶的产量和质量都上去了,这确实是个大事情、好事情,对国家的贡献很大。

06 几百个炒茶师傅能够手工炒制出几乎一模一样的龙井茶

1989年,我退休了。这一年,《龙井茶炒制》再次印刷。

我闲不下来,每年茶季都回场里。炒茶师傅炒得不好,我就炒一把给他做示范。茶叶研究所也经常开培训课,请我过去讲课,手把手教师傅们炒茶。

2006年春节,我向小姜提出,要把龙井茶炒制的十大手法拆解开来,拍一个培训教材。小姜是姜爱芹,她是茶叶试验场的第三任场长。有了这个录像教材,再加上《龙井茶炒制》小册子,龙井茶的手工炒制技艺就不会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变形,就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小姜立刻接受了我的建议。当年茶季,我再一次回到生产车间,从青锅开始,回潮、筛分、辉锅、筛分、挺长头,茶叶炒了一锅又一锅,连续两天,每天超过8小时,终于完成了拍摄。

这一年我77岁了,拍摄过程相当辛苦。我想把从阿洪师傅那里学来的炒茶手艺,完完整整地传给下一代。我当了几十年龙井茶场场长,阿洪师傅他们都去世了,只剩我一个了,我要把这件事情做好。

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再版了我这本《龙井茶炒制》。小姜在前言中写道,茶叶研究所的炒茶师傅,都是通过对照《龙井茶炒制》这本小册子的技术要领、观看“十大手法”录像,开始学习炒茶的。正因为如此,几百个炒茶师傅才能够手工炒制出几乎一模一样的龙井茶,这真当是了不起!


2018年8月10日,我又一次回到茶叶研究所,接受“当代中华制茶大工匠”的荣誉称号。

回首往事,没有师傅手把手教我,我哪会学到本事。阿洪师傅的贡献是最大的。

现在我94岁了,身体不错,每天字写写,龙井茶喝喝。我大哥的儿子,我妹妹的儿子都会送我茶叶,他们都在龙井村,都是炒茶叶的茶农。

每年清明,我照例都要回龙井村的,看着小辈们炒茶叶,再喝上一杯他们刚刚炒好的龙井茶。

来源:杭州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约中国杭州,让世界同饮一杯好茶

芙蓉吐艳柳生烟,最美江南五月天。

在中国浙江杭州,正值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举办期间,部分驻华使节、国际机构驻华代表受邀相聚西子湖畔,见证中国茶产业发展成就,感知中国茶产业发展活力,借鉴中国茶产业发展经验。

敬茶,敬彼此,敬世界。全球爱茶人共庆共襄2021年“国际茶日”,共赴一场精彩纷呈的“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主题活动,在品饮茶香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在互致茶叙间共话全球茶业发展美好明天。

有朋自远方来,中国以茶待客。吉庆之日,让世界同饮一杯好茶。

一届展示中国茶产业的国际盛会

最是一年春光好,西子湖畔醉茶香。

杭州作为中国国际茶博会永久主办地,今年的茶博会不仅创新办展形式,而且参展商数量和展会面积均较上届大幅增加,可谓茶企云集、盛况空前。

在设计独具匠心、地方特色浓郁的中国各地茶展厅里,驻华使节和国际机构代表看得仔细、听得认真,被眼前不同品种、包装各异的中国茶品所吸引,不时称赞中国茶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高度评价茶产业在中国脱贫事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驻华使节在活动现场品茶交流。

在福建展区,大屏幕中呈现的“秀美武夷山、灵动闽江水”,吸引布基纳法索驻华大使阿达马·孔波雷(Adama Compaore)驻足欣赏。

“福建茶我知道,大红袍、茉莉花茶在世界上都很有名。我特别钟爱茉莉花茶,每次喝花茶时,只要一闻到那清新的香气,仿佛都在提醒我,这味道来自美丽的中国。”阿达马·孔波雷拿起一罐福州茉莉花茶说道。

“过去,这一片片小小的绿叶子不过是山野间不起眼的普通作物;如今,却是能使中国农民致富的‘金叶子’,更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福建展团有关负责人向使节们介绍。

他举例说,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是一个以种茶为主的村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先后四次来到这个村,要求当地因地制宜给茶叶分级,要成片、成规模地种植,科学管理,打出品牌,并叮嘱当地要改良茶种,提升茶叶质量。如今,坦洋村全村八成以上人口涉茶,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

坦洋村因茶而兴、因茶而富的故事,引得使节们频频点头。

在浙江展区,除了大名鼎鼎的龙井茶,使节们还品饮了一些新品种、新口味的茶,纷纷竖起大拇指,对之赞不绝口,“茶味独特,口感很好。”

“我曾去浙江实地调研,从选择培育种植什么茶种,到扦插、管护和采集,再到加工、包装和销售,当地人以消费市场为目标,做大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产业运作体系,不仅赢得了市场,更助力茶农收入越来越高。”阿根廷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赫尔南·维奥拉(Hernan Viola)说,“一片绿叶造福一方百姓,中国的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一场领略中华茶文化的视听盛宴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在5月21日“国际茶日”当天,群贤毕至、胜友如云,一场让使节们领略中华茶文化的视听盛宴如期而至。

美好的故事,都从相遇开始。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几千年前,中国人与茶在林中相遇:茶被人的双手点化,绽放出千变万化的醇香;人被茶的美好征服,将它视为美德与幸福生活的象征。

在人类当初发现野生茶树的地方,中国云南的高山上,布朗族人世代种茶,将古老的野生茶树连缀为万亩绿色茶林,并最终化作杯中古朴、醇厚的普洱茶汤。

看着屏幕中如诗如画的云海茶山,听着舞台上布朗族女孩的吟唱歌颂,使节们如痴如醉、沉浸其中。他们不时端起一杯茶,在轻酌慢饮中,细细品味东方大国茶文化的诗意与隽永。

驻华使节在活动现场品茶交流。

“我爱普洱茶,不仅因为它有醇厚的滋味,更因为它还有对身体保健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我都常备普洱茶,几乎每天都要冲泡一壶。”谈起最爱哪种中国茶的话题,乌干达驻华大使克里斯普斯·基永加(Chrispus Kiyonga)对产自中国云南的普洱茶钟爱有加。

中国人喝茶的习惯,兴于唐而盛于宋。唐宋时有茶会、茶宴,都是高雅的社交方式,人们将饮茶升华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茶宴上,人们备好佳肴,寻一处风景绝佳处,共品佳茗,并将他们对于茶的领悟,通过诗、书、画表达出来,场面极尽风雅。

从那时起,题诗作画,都成了中国各种茶会上的常见配置。而在当天的“大使品茶”环节中,使节们不仅品尝了川红、六堡茶、蒙顶山茶和洪雅绿茶,中国书画家还在现场挥毫泼墨,让驻华使节在汉字书法与写意山水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与深邃。

“‘茶与酒的遇见’这幅字写得非常好,且寓意深刻,就好比茶与葡萄酒的相遇,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体现了中国人所说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精神内涵。”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Carlos Watson)说,由中国首倡发起、联合国设立的“国际茶日”,是全球爱茶人共同的节日,各国要借助这一契机,加快茶产业发展,推动茶贸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一次满足全球爱茶人的云端交流

茶通天下无国界,爱茶之人遍全球。

茶——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自古就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友好使者。如今,伴随全球茶消费的快速增长和茶贸易的稳步发展,茶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为了汇聚全球爱茶人共庆共襄2021年“国际茶日”,一场云茶会在位于杭州西湖景区内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精彩上演,吸引全球26个国家的爱茶人跨越时间和空间,齐聚云端,共品茶香茶韵。

云茶会将中国茶文化以可视化、具象化、感性化的形式呈现给全球爱茶人。通过传播科学饮茶,宣传茶叶健康功能,让全球更多人知茶爱茶,共同交流各国茶文化,进而扩大世界茶饮影响力和消费力。

“不是你容颜易老,而是你喝茶太少。”围绕饮茶有益身心健康的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风趣诙谐的比喻,引起现场观众的一阵掌声和线上观众的一波弹幕。

劝君多饮茶,劝君多自然。喝茶是一种身心享受,而欣赏烹茶的过程更是一种陶冶情操的精神享受。

云茶会邀请到多位中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们在线展示了鲜灵高爽的太平猴魁、滋味鲜醇的福鼎白茶、香气馥郁的大红袍和韵味浑厚的滇红茶等中国名茶制茶技艺,令线下线上观众大饱眼福。

匠人们一一揭开从一片树叶到一杯好茶的来之不易,以精湛的制茶技艺向世界展示中国制茶大师的工匠精神,以及向全球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坚守和执着。

如果说制茶大师让人们看到了专业好茶是如何“诞生”的,那么世界各国的民间制茶手法,则向人们展示了中国茶在走出国门后所变化出的不同茶俗。

中国赣南客家擂茶、云南白族三道茶都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同时更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在现场,擂茶特殊的制作方式与保健功效,令外国网友观之意犹未尽,而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深刻哲学寓意,更令人深受启迪。

通过云端连线,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的异域风情和饮茶风俗令人耳目一新。马来西亚的拉茶制作过程,在手起手落中,仿佛跳动的音符一样,让人过目不忘;俄罗斯茶炊与中国内蒙古奶茶有相同的渊源,既保留中国茶饮元素,又结合本国气候特征和饮食特点加以变化。

“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明白了茶起源于中国,在向不同国家传播的过程中,通过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碰撞,从而衍生出各具国家特色的茶俗文化。”有外国网友在屏幕上留下这样一段文字。

正所谓: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茶和世界,共享发展。茶以其独特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将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亿饮茶人口紧紧连在一起。

茶有缘,饮无疆。我们相信,茶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买天 王小川 张健楠

图片: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 米加 黄昕炎

来源:农民日报国际,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