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电话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台江县组织开展茶叶技能培训

10月31日至11月4日,台江县茶产业专班、县农业农村局利用台江县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培训项目契机,组织全县各乡镇茶叶种植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茶叶生产企业人员等50余人,在排羊乡九摆村开展为期5天的县茶产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概况和台江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优质高效机采茶园树冠培育管护、茶叶栽培与水肥管理、幼龄茶园培育与套种增效新技术、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新技术和用药安全、茶叶加工和茶文化茶文旅融合等全产业链综合技术技能。

培训开班仪式上,县茶叶产业专班副班长、县人大常委会吴秀琼副主任对培训工作提出了要求;排羊乡党委副书记杨华峰、九摆村党支部成员和全体学员参加;培训会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党支部副书记罗宗秀博士/副研究员、贵州省茶叶研究所一级评茶技师刘晓霞、高秀兵博士/副研究员、胡伊然助理研究员等专家进行了线上线下交流,培训会由台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挂职帮扶干部张新忠主持。

培训期间,张新忠博士就我国茶产业发展概况、台江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优质高效机采茶园树冠培育管护、茶叶栽培与水肥管理进行讲授;罗宗秀博士结合中心党支部与九摆村党支部共建“三茶融合发展”讲堂,通过远程视频直播形式讲授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一级评茶技师刘晓霞、高秀兵博士、胡伊然助理研究员在现场分别培训讲授茶叶加工技术知识、茶园管理与幼龄茶园套种技术和茶文化与茶文旅等内容;县茶产业专班技术员王安峰结合台江茶园实际讲解病虫害识别、发生规律与防治时期、安全用药和贵州茶园禁用农药等茶园管理技术。

本次培训在台江县老屯茶叶苗圃基地、台盘乡茶-果-豆生态复合种植示范基地、九摆村长生坡茶园和贵州台江高原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开展田间课堂和实训。张新忠博士结合台江县茶产业发展项目,带领学员从茶苗扦插培育、移栽种植、幼龄茶园生长管护状况等开展田间课堂考察学习;培训班还邀请到中国茶叶所帮扶台江“中国茶叶花果香型红茶加工”培训班学员——李兴章、杨昌奎和贵州省乡村振兴茶产业“头雁”培训班学员——李兴章、谢晓华等现身传授茶叶种植、茶园修剪施肥、茶叶采摘加工设备技术等实际操作经验并演示,将外出学习到的先进经验做法理念更好地传授给本地农户。通过实地考察培训,让学员们从一节茶枝成长为一棵茶苗,再到管护好一片茶园,做好一杯高品质茶,再到卖出更好效益整个全过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

培训期间,学员们深受启发,结合各自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与各位授课专家老师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互动,对台江茶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望,纷纷表示:“本次茶叶培训,既有理论讲授,又有现场实践,理论实际相结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茶产业发展的困惑和在生产上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培训内容系统,受益颇多”。培训期间,学员与老师纷纷添加微信、电话等通信方式,此次为各位学员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为今后各自在茶产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交流平台。

来源:黔茶资讯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春茶万千·遵义领鲜,浪竹茶业:试水凤头羽 打响突围战

春和景明,万物繁茂。贵州东北部大娄山南麓,西部茶海之心凤冈县田坝村的万亩生态茶园基地内,茶树早已抽芽吐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身挎竹篓、头戴遮阳帽的茶农,穿梭在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茶山里,双手翻飞幻影闪动,尽情揽收春天的“绿意”。

忙碌的不仅仅是茶农,虽是中午,浪竹茶业总经理陈其波的电话还是接个不停,空出的手时不时给记者续个茶。“没办法,客户就是上帝,好茶更要卖好。”

提起浪竹这个名字,陈其波言语里透出茶人的浪漫:风吹茶海涌碧波,拔节生长向未来。“我希望凤冈的茶有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在陈其波的概念里,海浪和竹子代表了他对美好的终极想象,充满了丰沛的正能量——微风吹起茶海,层层浪涌,清香袭人;竹子结节生长,向上无限延伸,气质高洁。

据了解,浪竹茶业公司成立于2005年,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进行经营,已拥有富含天然锌、硒的“浪竹”牌春芽茶、翠芽茶、陈氏手工茶等系列10余个品种,形成了从生产、加工、销售为一条龙的经营管理服务体系。2017年办理了茶叶出口相关备案手续,并将茶叶出口到了香港,率先成为凤冈县茶叶出口企业之一。2020年末,引进省内知名专家,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潘科博士担任公司首席技术顾问,指导公司直条毛峰研制和其他茶类产品工艺创新工作。2021年初,公司购进国内先进智能化加工设备,建成了直条毛峰标准化生产线1条。2023年,公司营收2000万元左右。

但陈其波并不太满意,“已经好几年都是这个水平,我们在尝试突破”。

陈其波的烦恼,也是凤冈县的困扰。茶叶是凤冈县农业三大产业之首,是当地农业农村农民的看家底托,三分之一的老百姓通过茶增收。全县50万亩茶,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茶叶不愁市场,但是全县数百家茶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在业内也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凤冈县是全省茶园面积第二大县, 2022年茶叶产值达到56亿元,但是品牌茶的销售占比仅有10%。

一切,都在“变”中立局,凤冈县提出茶产业转型升级 “三变”:“管茶”向“卖茶”转变、“粗放加工”向“标准加工”转变、“塑造品牌”向“运营品牌”转变。

“我们寄希望于‘凤头羽’茶,对凤冈锌硒茶起到一个塑形铸魂的作用。”陈其波说,2023年,凤冈县提出茶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凤冈锌硒茶之凤头羽新产品的开发,以求提升高端茶的市场占有率。

陈其波回忆,2023年,在制茶人最忙碌的春日时节,他和十几位制茶大师聚在一起,经过激烈讨论,共同选出一款能代表凤冈县茶叶品牌的新产品——凤头羽。

随后,凤冈县遴选出7家重点茶企主打凤头羽的生产,并邀请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叶加工团队入驻生产车间,从摊青、杀青、做形、提香等工艺环节关键技术参数进行精细化控制,形成标准化流程管理,通过实操培训强化执行力。凤冈县还将全县3.2万亩有机茶园,全部纳入凤头羽的原材料基地,并在全县50万亩茶园陆续推广“以草抑草”工程,守住凤头羽的“干净茶”品牌。

据了解,凤头羽分三个类别,分别为凤冠、凤羽、凤翎,对应一芽到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到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二叶到一芽三叶。三个类别产品的划分打破了绿茶以嫩度定产品等级的传统习惯,有助于引导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对绿茶产品的定级向按内在品质定级转换。

在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博士、凤冈县科技特派员潘科看来,“凤头羽”系列产品最大的特点,在于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凤冈茶种植主要品种华茶一号的品种特性,保留茶毫的同时,减少了涩感,增加鲜爽和回甘,嫩栗香、花香兼备,通过轻度揉捻和2次理条工艺,形成较紧直的茶形,与市面上的大多数名茶保持一致,也有助于内含物质浸入茶汤。

目前,市面上绿茶以嫩为贵。潘科说,希望随着凤头羽的推广,能促使消费者更加重视茶滋味和茶香。

凤冈县经济贸易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才江认为,凤冈茶叶“突围”第一个还是要有创新意识做出自己的品质茶;第二个要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第三需要科技赋能,争取3到5年,从一、二、三产来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的目标。

“有女不嫁干田坝,三天两头吃荞粑”,曾是田坝村贫困生活的写照。靠“凤冈锌硒茶”,田坝村的有机茶叶生产渐入佳境,荒山变茶园,村民走上了致富路。但,于陈其波而言,一场关于茶叶的“突围战”,才刚刚开始,凤头羽便是他选中的武器。

“去年,我们送了一批凤头羽的样茶给老客户。刚不久,浙江的老客户订了800斤凤头羽。我们要再接再厉,不断扩大战果。”面对未来,陈其波斗志满满。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西部茶海湄潭

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辖9镇6乡、118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社区)。其地域呈南北狭长地带,东西宽25.5公里,南北长96.5公里,平均海拔972.7米,森林覆盖率达56.5%。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无霜期284天,平均气温14.9℃,平均降雨量1141毫米。   

湄潭交通便利,县城距遵义市区70公里,距省会贵阳200余公里,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县城,是黔北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县已形成“四横、二纵、二连线”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100%的乡镇和70%的村通了油(砼)路,县城到达最远的乡镇所在地仅需1.5小时。即将建设的杭瑞高速公路穿越县内黄家坝、湄江、鱼泉、永兴四镇,届时,湄潭将快速融入遵义半小时经济圈。15个乡镇数字电视已与市、县联网,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县。于1997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    

湄潭历史悠久,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县,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湄潭是红军长征和文军长征的交汇点,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携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湄潭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区,1939年民国中央农林部在湄潭设立茶叶实验所,即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省湄潭茶场的前身。 

湄潭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内陆农业县,以盛产优质茶叶、大米、烤烟、油菜籽、玉米、小麦、蚕桑、中药材而闻名遐迩,素有“烟县、酒乡、茶城、粮仓”之称,是久负盛名的“黔北小江南”和“中国名茶之乡”。先后被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授予“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粮油高新科技示范区”、“全国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优质烤烟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等荣誉称号。    

湄潭是贵州最大的茶叶生产县,县人民政府2005年荣获“中国茶叶产业政府贡献奖”。境内茶园面积20.5万亩,年产值达4亿元,茶业综合收入达7亿元。所产“湄潭翠芽”、“湄江翠片”、“遵义毛峰”、“兰馨雀舌”等品牌茶叶畅销全国、香飘神州,“湄潭翠芽”曾先后28次荣获“中茶杯”、“中绿杯”等国家级名优茶评比金奖。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茶叶)定点交易市场——贵州·湄潭西南茶城位于县城城南,是黔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湄潭年产优质烟叶15万担左右,是上海烟草集团(中华烟)重要的原料生产基地。湄潭“茅贡”牌优质大米2003—2007年连续五年荣获全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米”。高效“稻鱼共生系统”示范项目青田田鱼养殖面积2万余亩,畜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畜牧总产值约3亿元。  

湄潭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绿色工业化,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贵州遵义(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已有入园企业23家。茅贡米业、兰馨茶业、湄窖酒业、陆圣康源茶多酚、栗香茶业、南方嘉木茶籽油、仙龙药业、永隆粮油、天利达植物油等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有县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茅贡米业公司、兰馨茶业公司)、国家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1家(茯莹泡椒厂)。    

湄潭山川秀丽,佳境胜地众多,人文景观丰富,素有“黔北小江南”之美誉。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省级风景名胜区“湄江山水画廊”,全国最大的连片茶园“中国西部茶海”,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天下第一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核桃坝—龙凤风情茶庄”,国内内容丰富的喀斯特博览园“百面水风景区”等旅游资源,乡村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科教之旅、红色之旅正蓬勃发展。      

近年来,在中共湄潭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发展战略,全县人民开拓创新、携手奋进,着力突破茶叶产业,做大做强茅贡米业,巩固提升烤烟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产业,积极培育果蔬产业,打造特色辣椒示范基地,强力推进“黔北民居”建设,全力打造“中国茶海、休闲湄潭”旅游品牌,努力壮大县域经济,合力构建和谐社会。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8.59万吨,优质茶叶产量7660吨,收购烤烟16.23万担: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1.0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206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38元,财政总收入达2.2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13亿元,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展望未来,湄潭人民更加坚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在未来3 — 5年内,将湄潭建设成为“山水田园城市、中国名茶之乡、优质农产品基地、黔北旅游新区”;在未来十年内,把湄潭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环境优越,和谐、富裕、文明的高原明珠!    

(来源:遵义市人民政府)

如涉及侵权请 联系删除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