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贵州省对茶叶种植的

找到约796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贵州省是中国最适宜种茶区域之一,是优质绿茶白茶的重要产地。

摘要:茶叶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身的全球性商品,贵州生产茶叶优势明显,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对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引 言
贵州省是中国最适宜种茶区域之一,是优质绿茶的重要产地,种茶历史悠久,至今有3500的历史,全省茶叶种植面积102.7万亩,茶叶企业309家,从业人员37.4万人,年产量2.07万吨,销售收入6.28亿元,是贵州省第三大经济作物,也是贵州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份。贵州省茶叶品质独特,生产优质茶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省宜茶地区非耕地资源丰富,还可开发620万亩以上。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对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贵州茶叶产业的发展概况和主要优势
(一)发展概况
1、茶园。据2005年统计,贵州省茶叶种植面积102.7万亩,全省81个县(市)均有种植。其中:投采茶园77.8万亩,幼龄茶园24.9万亩,正常生产的投采茶园46万亩,年产茶叶2.07万吨,销售收入6.28亿元,其中名优茶0.66万吨,销售收入3.78亿元,平均每公斤销售收入57.27元,中低端茶叶1.41万吨,销售收入2.5亿元,平均每公斤17.73元;国有和集体茶场16万亩,民营茶场12.1万亩,农户茶园74.6万亩,分别占15.6%、11.8%、72.6%;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认证的面积依次为6.64万亩、4.66万亩、1.79万亩。
2、茶叶企业。据2005年统计,全省各类茶叶企业309家,资产7.42亿元,设备1.3万套,年产干茶1.58万吨,销售收入3.76亿元;地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3家,注册商标144家。国有和集体茶场规模企业仍占重要地位。
3、茶叶产品。据2005年统计,全省茶叶产品主要是绿茶、红碎茶、砖茶、茉莉花茶,以绿茶为主,占总产量99.7%。全省获奖237个,其中:国家级33个,省部级68个,其它奖136个,涉及8家企业125个产品。
4、从业人员。据2005年统计,全省茶叶从业人员37.4万人,其中:经营管理和营销人员0.65万人,常年和季节用工36.74万人。
(二)主要优势
1、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贵州省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茶区,对喜荫、喜湿的茶树具得天独厚气候条件,土壤多为酸性黄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非常适宜优质茶叶产品的形成。另外,贵州省工业发展滞后,环境的污染程度较轻,植被覆盖率高,与江浙等传统产茶大省相比,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生产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贵州省相对集中的宜茶土地面积745万亩,除了已开发种植茶园102.7万亩外,还有622万亩待开发,茶园开发土地资源潜力巨大。
2、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基础。在长期的茶叶种植和加工过程中,茶叶产区的群众对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已有比较统一的认识,直接从事过茶叶种植的群众,在茶树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推广种植茶叶奠定了群众基础。省内上隆、普安、湄潭、羊艾、都匀等茶场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几十年,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种植、加工茶叶的技术能手,并带动和影响茶叶产区的群众学习提高茶叶生产水平,为生产高品质茶叶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技术基础。规模茶叶生产企业不断引进设备,推行机械化加工,改进技术、改善工艺、改善茶园基础设施,为发展茶叶产业奠定了必要生产条件。
3、具有一定的品牌基础。目前,贵州省在市场上有一定影响的茶叶品牌较多,其中:上隆红茶、上隆绿茶、都匀毛尖、羊艾毛峰、湄江翠片等为代表的10多个品牌,精心制作,品质优良,多次在国内外获奖,都匀毛尖曾获得过巴拿马金奖、中国十大名茶的殊荣,上隆牌茶叶(包括上隆红茶、绿茶、茉莉花茶)是贵州省最早获得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标志(我省最早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茶叶产品共五个)的产品。上隆红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出口欧洲,是贵州省唯一能生产红碎茶二套样的企业。这些品牌茶叶,内质、色、香、味独特,深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市场认可度较高。
4、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过去20年,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增加了近3倍,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饮茶人群将快速增长,据2005年统计,全国净饮茶人口2.6亿,年人均消费1.54千克,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可增加4万吨,如果饮茶人口达到50%,消费量将达到200万吨。现在全国生产能力79.7万吨,市场缺口120万吨。
随着东部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占用量大的产业迅速萎缩,客观上给贵州省发展劳动密集型茶叶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5、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贵州省现有农村人口近3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200万以上,部分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技术能力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但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对外来务工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外出务工越来越艰难,很多人因为素质不够,难以在外立足,就算找到一份苦力活也只够本人勉强糊口。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就地转移。而茶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加工阶段平均亩需劳动力1个,即便使用机械化生产加工,每个完全劳动力也最多只能管理5亩茶园。茶叶采摘环节,劳动强度不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大,老人、儿童均可参与。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能够为进一步发展茶叶产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十分切合农民群众的心愿。
二、贵州省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自为政,无序竞争
省级牵头部门长期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管理。各部门、各地区对茶叶产业重视程度不一,政策各异,缺乏有效沟通和配合,就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来说,因分属农垦、劳改、供销、农业、水利和乡(镇)集体企业,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产品标准各异,质量参差不齐,无序竞争。
(二)不成规模,效益低下
贵州省茶叶种植面积尽管已经超过102万亩,但零星分散在81个县市,集中成片的仅有上隆茶场、普安茶场、晴隆茶场、湄潭茶场、羊艾茶场、都匀茶场、东坡茶场等10余个较大的茶叶产区,其余茶场种植茶园平均不足500亩,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茶农自发种植的个体茶园,呈“点”多、“面”小的格局,茶园零星分散,严重制约标准化进程。就加工企业来说,全省309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现在仅有上隆茶场等10余个茶场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担以上,其余企业年生产能力大都在200担以下,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规模效益难以形成,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差。据2005年统计,全省102.7万亩茶园,年产干茶2.07万吨,亩产干茶20.16千克,亩产值611.5元,按投采面积77.8万亩计算,亩产干茶26.6千克,亩产值807.2元,按正常投产面积46万亩计算,亩产干茶454千克,亩产值1365.2元,单产较低,行业效益整体不高。
(三)机械化水平低
全省309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上隆茶果场、普安茶场、湄潭茶场等10余家规模企业配套机械化流水作业生产线,大部份企业生产设备都是上世纪购置,机型老旧、单机作业,有的企业甚至全部生产过程全靠手工操作,加工能力十分低下,质量不稳定。全省茶叶采摘基本上没有推行机械化,采摘效率比较低。
(四)标准化程度低
全省茶叶加工品种150多个,只有上隆茶果场、普安茶场、湄潭茶场、晴隆茶场、都匀茶场等10余家规模企业制定了种植规程、产品标准,其余大部份小规模企业未制定。其次,由于小规模企业或者个体户机械化程度低,甚至全靠手工操作,加工成品不稳定,无法实现标准生产。
(五)品牌杂乱
茶叶市场销路好、价格高、名气大,集中到一点是品牌效应。全省目前真正能够立得起、叫得响的品牌少,杂牌多,品牌产品生产能力低,大部份仅能满足省内需求,很难开发和占领省外市场,杂牌产品质量不稳定,很难得到省外市场认可,导致品牌与杂牌在省内恶性竞争。部分杂牌生产加工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搞假冒伪劣,鱼目混珠,严重损害品牌产品的形象,制约了我省茶叶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六)投入不足
我省主要茶叶生产企业以前分属农业系统、农垦系统、劳改系统、民政系统、供销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的利润通过各种方式上缴给了所属系统的主管部门,自我积累不多,有的甚至连必要的折旧也没有按规定提留,并承担企业辖区内的社会管理职能,造成一定的历史欠帐。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企业面临人员老化、设备老化、茶园老化等多方面的困难,没有资金缴纳养老保险,该退休的职工退不了;没有资金进行改造,设备陈旧落后,茶园品质退化;没有资金收购原料,生产难以维继。部分企业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后,由于历史、体制原因,地方政府没有及时将这部分企业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导致这些企业没能享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财政支农优惠政策,而我省大多数县市属贫困财政、吃饭财政,没有更多的财力投入茶叶生产加工这类富民不富县的农业企业,致使这些企业在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方面缺乏支持,就算有好的项目,也没有资金启动,难以上马建设,失去很多好的发展机遇。
部份茶园依托项目资金建园,只考虑到茶叶的种植环节,缺乏后续管护资金,形成了大量低产茶园,如印江县10000亩茶园就有7000亩属于低产茶园,现已丢荒。
(七)人才匮乏
贵州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行业效益低下,企业生产人员、科技人员报酬不高,远不及行政事业单位,很难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更为困难。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我省80%左右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没有茶叶专业人才,特别是高中级专业人才,有的茶场甚至一名专业技术员都没有,主要靠经验组织生产,由老工人,老师傅依据经验进行指导,产品质量极不稳定,无法适应规模生产的需要。全省没一家企业设置研发机构,企业自我创新能力差,茶叶加工工艺无法改进,茶树栽培、病虫防治等实用技术很难推广应用,茶叶加工技术含量低,以低档产品为主,高端名优产量比例低,仅占总产量的12 %左右,总体附加值不高。生产一线人员,无论是采茶工,还是制茶工,大多聘用当地农民工,这部分人茶叶生产加工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有的根本一点不懂,加上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只能听从老师傅指导,简单操作,产品质量很难保证。

贵州省省长质量奖颁布,贵茶集团为何能脱颖而出?

12月30日,以“推动高质量·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2020年贵州省质量发展大会在贵阳召开。会议颁发了第三届贵州省省长质量奖和提名奖,共有8家企业获奖。

贵州省省长质量奖由贵州省人民政府设立及颁发,每两年评选一次,意在树立质量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全省加强质量管理。今年,获得第三届贵州省省长质量奖的是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

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贵州黄果树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获颁第三届贵州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

贵州省省长质量奖和提名奖,对省内发展质量和效益突出、具有显著行业标杆示范带动作用的优秀企业(组织)授奖,每届获质量奖及提名奖的企业不超过5家。而今年,有一家茶叶企业经过激烈角逐,从上百家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贵州省内首家获得此奖的茶企,这就是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10年,贵茶集团始终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保证质量管理水平上,贵茶集团可谓不遗余力。

贵茶集团荣获第三届贵州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

01、重视源头质量管理

“让天下人喝干净茶”,是贵茶集团的使命。这些年,贵茶集团将产品质量安全做成了行业标杆。那么,产能庞大的贵茶集团是如何保证每一粒茶叶都安全优质、符合欧盟495项严苛检测标准的呢?

这首先要归功于,贵茶集团重视源头质量管理,从源头起按欧盟标准控制产品质量。

“全产业链”的生产模式,是贵茶集团管控质量的重要保证。借助全产业链的优势,贵茶集团实现了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机械设备、统一投入品采购、统一质量要求等,在国内茶企中出类拔萃。

茶叶安全,从茶园抓起。贵茶集团制定了《贵茶专属茶园管理手册》,统一了技术标准、茶园种植管理标准、绿色防控标准,对茶叶种植、生产、销售过程进行统一监管,对产品品质进行定期评价,保障茶叶品质化管理。

太阳能除虫灯
物理粘虫板,在全面禁用农药、除草剂的茶园中随处可见

02、强化过程质量管控

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贵茶集团实现标准化管理,积极强化过程质量管控。这不但体现在茶园种植管理,更体现在工艺流程、加工技术、质量检测等方面。

在工艺流程层面,贵茶集团凭借成熟的生产经验,制定并推广了《绿宝石绿茶专属茶园栽培技术规程》、《绿宝石绿茶加工技术规程》、《绿宝石绿茶》等企业标准(皆已升为地方标准),将实际经验制定为标准规程,保证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

而在加工技术上,贵茶集团引进国际领先的自动化、标准化生产线,生产现场实行6S动态管理,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守护安全底线。

贵茶集团还坚持严格的产品质量检验,采用盲评方式,对所有毛茶原料进厂质量评级与定价,所有产品检验合格,方可投入市场。

贵茶集团生产车间

03、建立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体系

贵茶集团重视信息技术与产品质量控制的整合,构建了贵茶联盟“茶源”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

在“茶源”大数据平台中,贵茶集团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茶园基础数据(土壤、温度、湿度、空气、海拔、茶树品种)、农事活动(采摘、除草、施肥、防控、覆盖)、原材料采购、生产全过程、产品检验、产成品销售等,都被数据化记录,实现可视化管控。

贵茶集团“茶源”大数据追溯系统(前端基础数据示意图)

04、产业扶贫与企业发展相融合

不仅如此,贵茶集团还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响应国家扶贫政策,践行“帮助茶农增收致富”的企业愿景,优先收购符合质量标准的贫困户茶叶。

通过采取“龙头企业+联盟企业+农户”的贵茶联盟发展模式,贵茶集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茶农脱贫增收,通过固定就业、土地流转、采摘、施肥、除草等方式,先后带动16个贫困县、47个贫困乡、260个贫困村、10多万户茶农脱贫增收,着力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贵茶集团“贵茶联盟”产业带动全省分布图

贵茶集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严格执行高标准质量管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全程严格把关,产品质量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获得国际市场有机认证;在同行业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获得道德茶叶合作联盟ETP、雨林联盟、AIB等认证;更先后获得了中国茶业博览会金奖、CTE金奖、世界茶联合协会金奖、德国DLG农业协会金奖等。如今荣获贵州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是对其质量过硬、安全可靠的再一次证明。

奖项是荣誉,更是责任。对获奖企业而言,应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才能当好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践行者、宣传者,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原标题】贵州省省长质量奖颁布,这家茶企为何能脱颖而出?

注:内容来源贵阳晚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一片茶叶走出的乡村振兴路

清明时节,春芽吐翠。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群山间,茶园星罗棋布,一垄垄茶树已冒出嫩绿的新芽。

天蒙蒙亮,雷山县望丰乡望丰村70岁的苗族阿婆吴光云便背上小竹篓,来到自家茶园里抢摘茶青。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望丰乡村民在采茶(4月17日摄)。新华社发

吴光云说,她家近10亩地里都种上了茶树,自己管护4亩,其余的租给别人管理。今年春茶采摘期,她一天可以采摘约5斤茶叶,平均每天收入160元左右。

雷山县全县苗族人口占84.2%,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的气候,让雷山县成为优质的茶叶生产地。苗家人喜欢喝浓茶提神,至今仍保留有老茶树。

望丰乡乡长李小华介绍,望丰乡基本是45度以上的坡地,适合茶叶种植。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乡免费为老百姓发放茶苗,组织动员种植茶叶,目前已实现全乡人均近2亩茶。2022年,望丰乡人均年纯收入达1.6万元,其中茶产业收入占40%。

高山好水出好茶,随着茶叶产量不断提升,优良的品质得到市场认可,前来收购茶叶的客商络绎不绝。傍晚时分,记者在望丰乡公路沿线看到,每隔几百米便有一个茶青收购点,茶农们走出茶园便可出售茶青。

雷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毛正祥介绍,为助推茶叶产业发展,2022年,雷山投入800余万元实施数字化茶园示范基地建设,配套开发数字溯源软件、农业大数据系统和数字展示中心,为实现茶园数字化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在数字化茶园管理云平台,实时显示有茶园温度、湿度、风向、土壤营养等信息。负责基地建设的天景嘉懿(贵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兰文彦介绍,农技专家通过平台可随时了解茶园状况,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数字化管理让政府、专家、茶农心中有数,让监管、生产、指导、消费有据可依。”毛正祥说。

近年来,雷山县以绿色和有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茶产业,2014年雷山银球茶获批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截至2022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16.3万亩,茶产业覆盖全县8乡(镇)132个村,茶农达1.7万户、7.8万余人。

地处北纬27度的贵州省湄潭县,与印度大吉岭、福建武夷山同处世界三大黄金产茶带,该县茶叶种植面积达60万亩,茶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根据当地茶业部门的统计数据,2022年湄潭茶叶出口3200余吨,主要出口俄罗斯、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

湄潭县天城镇天城村57岁的熊仕华,家有7亩茶园,清明节前后他的茶园每天有六七斤茶青卖到当地的茶青交易市场,一季收入近4万元。


4月4日拍摄的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万亩茶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脚下的贵州省江口县,有“中国抹茶之都”美誉,被称为“世界抹茶超级工厂”。2018年,贵茶集团有限公司在江口建设产业园,年产4000吨的抹茶生产车间投入使用,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精制车间之一,产品出口德国、美国、加拿大等34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目前,江口县已建成投产碾茶生产线14条,年生产能力达200吨左右;抹茶生产线4条,年生产能力约4000吨,辐射带动相关就业人口近10万人。

一千多年前,陆羽在《茶经》中对贵州茶作出了“其味极佳”的评价。2022年,贵州省茶园面积达700万亩,茶叶年产量达45.4万吨,茶叶年产值达606.2亿元,其中年出口额达5.2亿元,茶产业已成为当地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来源:新华社贵阳(记者吴思、汪军),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95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