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贵州省湄潭茶场

找到约12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贵州湄潭茶场志》在《中国农垦农场志丛》首发仪式上揭幕

10月11日,在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开发区召开的南泥湾大生产8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农垦农场志丛》首发仪式举行,《贵州湄潭茶场志》作为该志丛20部重点农场志之一,在首发仪式上揭幕。

囊括了全国农垦第一批20种重点农场志的《中国农垦农场志丛》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记录农场形成发展脉络、改革发展历程的大型丛书正式面世。《贵州湄潭茶场志》是贵州农垦唯一一本在本次纪念大会上揭幕的志书,也是湄潭茶场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志书。

贵州省湄潭茶场,是贵州省成立最早的农垦企业,前身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实验茶场1939年9月成立于湄潭,开启了中国现代茶叶科技的先河,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在中国茶叶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湄潭茶场,在茶科技、茶产业、茶文化、茶叶出口创汇等方面成绩斐然,为贵州省茶产业大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贵州湄潭茶场志》的编纂,是对这一段中国现代茶叶科技史、茶工业史、农垦茶叶发展史和农垦文化的一次抢救性、系统性发掘,对擦亮湄潭这座中国茶叶与农垦文化的丰碑,具有重大意义。

湄潭县于2020年8月启动农场志编撰工作后,迅速编制《中国农垦农场志?贵州省湄潭茶场志编纂工作方案》,明确了编纂目的、编纂原则、组织保障、编纂体例、质量和工作要求;制定了编纂计划及工作进度,包括前期准备、资料收集、志稿编纂、志稿评审、修改完善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完成的时间节点。2020年12月3日,湄潭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印发<中国农垦农场志?贵州省湄潭茶场志编纂工作方案>的通知》,正式组建机构,落实办公场地、人员和经费,快马加鞭投入工作。至2021年5月中旬,历时近一年,一部近49万字、260多幅插图的《贵州湄潭茶场志》终得以顺利完成,并交由中国农垦农场志编纂委员会和中国农业出版社审核发行。(通讯员王启进)

来源:微美湄潭,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湄潭茶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价值

湄潭,地处云贵高原黔北腹地,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境地北低南高,多丘陵山地,全域平均海拔高度约900米,地跨北纬27°至28°之间,年均日照数约为1160小时左右,属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地区,特别适宜于茶树的生长条件。

湄潭产茶历史悠久,其茶文化资源丰富,可圈可点之处众多,且有多个贵州、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一是在湄潭创建了中国现代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生产科研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二是在湄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规模化种植示范茶园——象山555.586亩示范茶园;三是在湄潭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全国茶树品种园——桐子坡全国茶树品种园;四是在湄潭创建了中国西南第一所茶叶职业学校——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五是在湄潭同年创作出60多首茶诗词,这在历史上和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六是在湄潭创建了贵州最大的农垦茶场,开垦了贵州最大的永兴万亩茶海,现在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第一大面积的4.3万亩连片茶园——中国茶海;七是在湄潭开展的中国第一次密植免耕技术试验获得成功,并向全国十多个产茶省区推广达100多万亩;八是在湄潭建设了世界最大茶文化实物景观——天下第一壶,被载入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九是在湄潭创建立了贵州第一个、全国最大的茶文化生态专业博物馆馆群——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并在其贵州茶工业博物馆内保存有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全套木质红茶生产线;十是在湄潭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贵州茶产业第一县和全国茶园面积第一县、全国茶叶百强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心馆

1、湄潭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

湄潭产茶历史悠久,且位于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地区之一的大娄山山脉地区和古夷州境地。唐代茶圣陆羽所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记载:“茶者,南方嘉木也……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夷州土产茶……”湄潭在当时就属夷州境地。清康熙《湄潭县志》记载:“平灵台,县北四十里……顶上方广十里,茶树千丛,清泉醇秀”;清光绪《湄潭县志》记载:“物产,湄较他邑为备,除五谷外……又产茶、漆、辣、棓、桐棬各物,民间均沾其利。”“茶,所产盛丰,其味极佳。”

湄潭茶因质优品好,还成为历代朝廷贡品。明洪武年间,设在大娄山余脉一侧官堰文家场的容山长官司,就有韩、张二氏每年必须将本地所产茶叶交播州茶仓,作为播州宣慰使司向朝廷进贡的“贡方物”。民国三十九年(1948年)《贵州通志·风土志》记载:“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天下第一壶

由此可见,湄潭不但产茶历史悠久,而且茶叶品质优秀。其中,除了广泛进行民间交易外,还成为贡品进入皇室。同时,其茶文化财富也得到不断的积淀,人文底蕴也越来越深厚。

湄潭因其地理环境优越,山川秀丽,且多为战乱时期宁静的后方,因此在南明时期还成为明廷朝臣退隐定居之地,他们在湄江河上的琴洲“扫叶烹茗”、在西来庵里“静坐修身”;在城南观音洞里“茶鼎听松风”;在水源洞天旁“躬耕授教”,在客溪山庄种茶经营……

湄潭茶叶种植,自古以苔茶品种为主,属灌木型小叶种,栽培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秀,分布地域较广,属国家级良种之一,也是湄潭古茶树的主要品种。这些古茶树,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期间,成为其重要的生产加工原料。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面向全省进行推广。现在县境内仍有大量保存,其中最早的可以鉴定为明代栽种,其存在见证了湄潭、贵州乃至全国茶叶种植发展的历史。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

2、湄潭茶叶发展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1937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国政府为发展战时茶叶经济,以出口换取战略物资支援抗战,选址在湄潭创建中央实验茶场。随后,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武汉头等测候所等科研、教学、事业机构陆续西迁驻居湄潭。尤其是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在此开展规模化种植示范,开创中国现代茶工业起源,其种植、科研、生产、教学成果斐然,奠定了湄潭茶业在贵州现代和中国当代的基础性地位,为今天湄潭成为贵州茶业第一县、全国茶园面积第一县和全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人民遭遇前所未有的人类战争灾难,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茶叶成为发展战时经济的主要战略物资,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支持正义抗战邪恶的历史重任。为此,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政府在湄潭设立了近现代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茶叶专业科研机构——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简称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其场址就落户在湄潭县城的义泉万寿宫、水府祠、象山、桐子坡、杨柳湖一带,在此研制生产了贵州第一款现代意义上的绿茶——湄绿、贵州第一款工夫红茶——湄红,以及湄潭龙井、桂花茶等名优茶品。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茶叶规模化种植和贵州茶叶工业化生产的历史,推开了中国现代茶叶种植、科研和加工的第一扇大门。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曾亲自参与选址落户湄潭,著名茶叶专家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等在湄潭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和教学,在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起源研究、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叶加工、茶叶职业教育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后来湄潭、贵州乃至中国茶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

3、湄潭茶叶曾为新中国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湄潭茶叶又肩负起为国家出口创汇、支持年轻共和国经济建设的重任,所谓功勋卓著。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贵州省湄潭茶场,扩大了茶叶种植加工规模,成为贵州省最大的茶叶农垦企业,也是贵州省茶叶生产和出口创汇主要基地,还是全国八大红茶出口基地之一,研制生产了湄江茶(后改为湄江翠片、湄潭翠芽)、湄潭红碎茶、湄潭毛峰、黔江银钩、茉莉花茶等全国名优茶品,其茶叶出口量在改革开放前,一直位居全省之首,几乎包揽了整个贵州出口茶叶的生产与加工。其所产湄江茶也成为中国名茶,载入《中国名茶志》。其所产红碎茶作为主要出口红茶,曾远销美国、苏联、英国、澳大利亚、苏丹、巴基斯坦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期间,全省规模在3000亩以上的国营、集体茶场,几乎都是由湄潭茶场派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帮助开发建设。在计划经济时代,湄潭茶叶为贵州茶叶经济发展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成为贵州茶业领头羊,同时对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湄潭象山

4、湄潭茶叶科学研究成果成为中国茶叶发展的源头活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落户湄潭期间,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茶叶科研成果十分巨大,先后培植出八个国家级优良品种,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并造就出全国十多位茶叶专家,留存下丰富和珍贵的茶文化遗产资源,对中国茶业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期间,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此汇集和造就了一大批如夏怀恩、邓乃朋、刘其志、王正容、冯绍隆、吴子铭、张其生、牟应书、汪桓武等在国内外茶叶科学界有影响的茶学家。他们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相继在茶树资源调查、茶树新种选育、茶园综合丰产、低产茶园改造、茶园土壤培肥、茶叶工艺机具等茶叶科技及茶叶人文历史等研究课题中取得了数十项研究成果,并一直处于全国同类机构的前列,为贵州乃至全国茶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发现的百万年前的四球茶籽化石,至今为全球唯一;其研究成功的密植免耕技术,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并推广到了全国,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选育培植的湄潭苔茶(原生品种)、黔湄419、501、601等8个茶树品种成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推广至全国;其研制的遵义毛峰,成为全国名茶。

万寿宫

5、湄潭茶叶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新世纪关乎民生大计的重要产业

新世纪以来,湄潭县秉承“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出路在茶”的茶叶产业发展理念,致力于脱贫攻坚、茶旅一体化建设,使湄潭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已达6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茶叶加工企业迅猛增加,已达600多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3家),另有茶叶加工大户280余家,全县茶叶产量已居全国第六;茶馆茶楼经营者遍布城乡,已达400多家;茶叶经营户100余家,茶叶专卖店200余家;茶产业链不断延伸,研制生产了茶多酚、茶叶籽油等12类深加工产品;茶文化旅游也正在日趋活跃,茶旅一体化进程加快。全县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经营者已达30万人。茶叶,已成为湄潭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关乎着全县50万人民的民生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湄潭已被省委、省政府命为贵州茶叶第一县,其茶业综合经济实力已列全国第二位(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全国年度经济报告),是贵州茶业的引擎,全国茶业的一面旗帜。

总之,有了上述这些茶叶机构与企业落户湄潭,使湄潭在几十年的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科研、种植、加工和推广的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在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当代茶业的历史性与基础性地位,也留下了茶叶科研、种植、加工旧址等一大批珍贵的茶文化资源。这些茶文化资源,体量巨大,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保存完好。不仅保存了自民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所有与茶叶种植、科研和加工有关的茶园景观、房屋建筑等上百处,还完整保存了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两条木制红茶生产线及各类种植、加工、科研机具、仪器等上万件,以及为其提供原料的明清及民国老茶园数千亩。尤其重要的是各种木制机具的完整性,在全国极为罕见,是20世纪我国重要的茶文化遗产。这些茶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是研究湄潭县、贵州省乃至中国近现代茶叶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茶海

在此基础上建设的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占地面积达50余亩,展厅面积达10000平方米,拥有三个直属分馆、两个二级分馆,属国家三级博物馆,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遵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3年建成至今已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近100万人次,已成为展示、宣传湄潭乃至贵州茶文化的重要基地。

来源:湄潭县融媒体中心、贵州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纪念中国现代茶业从湄潭开端81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以史为镜,开创未来。9月30日,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古座谈会精神为指导,纪念民国中央茶场落户湄潭81周年研讨会在湄潭县召开。

  本次活动由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贵州省茶叶学会、贵州省湄潭茶场、贵州省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主办,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遵义茶业学校、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博览园、湄潭县黔茶联盟职业培训学校承办。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传耀受邀出席并讲话;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农委专职副主任沈芹,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郑文佳,湄潭县政协主席陈佐明,湄潭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柯,湄潭县委常委、副县长钟发辉等出席会议。会议由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徐嘉民主持。

  会议还邀请到茶叶研究所老专家孙继海、张其生、汪桓武,中央实验茶场第四任场长林源林之子、知名学者朱召武,以及茶叶企业界代表徐汝华、金循、陶晓旭、王静、李兰东、宋宇安、徐瑞琪等参与研讨。

  会前,参会嘉宾先后走进茶工业、茶文化博物馆,观摩近一个世纪以来各种制茶机具、标本、图片、书稿等,重温黔茶发展历史,抒发爱国情怀。  

  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传耀在会议上作主旨演讲

  贵州省人大常委原副主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传耀讲话时首先向耕耘于一线的前辈致敬,他指出睹物思人,借古见今,贵州茶人要不断锻造勇于担当、继往开来的产业队伍,贵州茶产业要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发展之路。不管产业如何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始终不变,要树立科学发展产业、产业利用科技的发展格局,用科学技术链接起最活跃的生产关系和发展体系。

  他强调,人才是事业的基本力量,古今中外得人才者得天下,要以不积小流而成江海的勇气和胸怀不断汇聚茶产业的发展之势;文化是品牌的基础,要在文化传承保护中做好品牌,在品牌发展中发展文化,以中央茶场的精神培育贵州茶产业磅礴发展的力量,凝聚贵州茶产业的战斗力和向心力。  

  湄潭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柯

  研讨会上,湄潭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柯回顾了民国茶场一路走来的峥嵘岁月。说要以茶为媒,在不断促进茶旅融合中,在民国茶场的思想传承里,湄潭争做茶产业发展引领示范的全国茶场。

  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开迅在现场谈及创建贵州茶叶科技博物馆和茶叶科技馆的价值和意义时深有感触,他认为应该有一个茶叶科技馆来系统的传播茶叶科技知识,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认识茶、会喝茶、爱上茶、宣传茶,从而因茶而受益一生。  

  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开迅

  与会专家回顾了民国茶场的历史,中国茶产业及世界茶产业的发展之路,对现行产业做了分析,对文化继承和发展做了讨论。表示要不断吸收民国茶场文化精神,在民国茶场思想的感召下,让文物发生经济价值,让经济价值推动文物发展,走可持续可循环的文化发展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贵州茶产业走出更多国家,惠及更多国民,风行天下,在中秋、国庆两节之际,以史为证,以发展为纽带,畅谈规划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方向。  

  据了解,民国中央茶场于1939年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半壁江山已经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至重庆的关键时刻落户湄潭。是时,举国上下,战火纷飞,经济萧条,民生凋敝。为了拯救危难中的国家和民族命运,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农林部决定在西南地区选一个合适的地方建立中央农业实验所的实验场,以此为中心进行茶叶的科学研究、实验示范和推广,促进和带动西南、甚至全国茶叶的生产和发展。  

  民国中央茶厂

  新中国成立后,在1939年湄潭茶场的基础上,贵州茶界的先辈们继续耕耘在茶科学土地上,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这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直属的农业科研机构,保存完好的中国现代最早的茶叶工业化生产遗址,开创了贵州茶叶生产的新纪元、贵州茶专业教育先河、诠释“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茶人精神的源头地。

  (来源:贵州茶香)

找到约12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