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贵州省2015年茶产值

找到约81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2020年力争中国茶业第一市是哪个城市?

  2020年力争中国茶业第一市的遵义市

  遵义市茶产业简介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距省会贵阳市140公里,距重庆市255公里,辖3区2市9县及新蒲新区,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总人口800万,市区人口近200万。遵义是贵州省经济总量仅次于省会贵阳的第二大经济体,农业生产是贵州省最发达的地区,二产也超过贵阳市。遵义历史上隶属于四川管辖,所传承的巴蜀文化使得遵义在贵州独树一帜。  
  遵义是老茶区。唐陆羽《茶经》中记载的思州、播州、夷州就包含了遵义现主要茶区,《贵州通志》记载了湄潭眉尖茶和务川大树茶为清代名茶,现习水、湄潭、务川、道真、桐梓等县境内100年以上的老茶树分布有50万棵以上。1939年,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设立中央实验茶场(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国营湄潭茶场前身),从事茶叶生产与研究。1940年,国立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永兴办学七年,在湄潭创办贵州省实业学校,培育茶叶生产技术人员才,为贵州茶叶实用人才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遵义、湄潭因此也成为贵州茶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遵义现有茶园主要分布在东部与北部6个县,现有茶园主要种植在丘陵宽谷盆地、中山峡谷等250以下的缓坡地带,海拔800~1200米,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相对湿度78%-85%,茶叶产区土层深厚,PH值4.5~5.5,土壤中富含锌硒锶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生产优质茶叶的良好基础。其“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少日照、无污染”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遵义茶“嫩、鲜、香、浓、醇”的品质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遵义茶产业在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下,实现了快速发展。2006年,遵义率先提出了建设百万亩茶叶工程的意见,为推动全省出台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省委、省政府2008年和2012年两次茶产业大会均选择在遵义湄潭县召开,贵州省第一、二届茶博会及第六届中国茶叶经济年会、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先后在遵义及湄潭召开。2014年根据时任贵州省省长陈敏尔的意见,自2015年起,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定点在湄潭召开。这些都充分肯定了遵义茶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也提升了遵义茶产业在全国的知名度,遵义先后被授予“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中国茶叶出口最具竞争力产区”“圣地茶都”“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品牌”等称号。
  基地:截止2018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稳定在200万亩,无性系良种达98%以上,其中湄潭县60万亩,凤冈县50万亩,正安县35万亩,道真县21万亩,务川县16万亩,余庆县18万亩,其余县(市、区)均有分布。通过“三品”认证茶园达到90%以上,其中有机茶园12.71万亩,雨林认证茶园2.46万亩。种茶乡镇124个,其中:万亩以上的乡镇54个、村32个,国营湄潭茶场拥有茶园近10000亩,是单个面积最大的茶叶生产企业,种植15亩以上茶园的家庭农场13556个,产业覆盖及26.89万农户100余万茶农。  
  产量产值:2018年投产茶园163.93万亩,全年茶叶产量13.49万吨,茶叶出口1007吨,出口金额3133万美元;全年茶叶总产值111.53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223.69亿元。从产业综合规模比较,我市已跃居全国产茶市(州)前列。
  加工与企业:全市共有注册企业9085家、合作社290家、加工大户997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市级龙头企业86家,加工能力15万吨以上,具有进出口资质的企业47家,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2018年底由国有资本投资的遵义茶业集团正式成立。
  品牌:全市有茶叶类商标836枚,“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兰馨”等驰名商标。“湄潭翠芽”和“遵义红”为全省重点打造的“三绿一红”品牌。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2015年获米兰“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
  市场建设:位于湄潭的中国茶城是农业部定点市场,占地345亩,建筑面积50万㎡,总投资10亿元,其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9万㎡的茶叶交易市场已于2013年9月投入使用,目前已入住商家500余家,2018年交易量2.6万吨、交易额16.8亿元。各企业在全国开设有销售点9206个,专卖店775个。在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特大城市开设“遵义红”形象店。2014年兰馨茶业公司在全省率先联合省内80家茶叶企业组建了贵州智慧黔茶联盟,实施集聚资源、集群加工、集中精制、集约经营、集团发展的战略。同时,按照产业发展规划,我们在茶区建设了50个茶青交易市场,实现产业分工。  
  质量与科技:全面推行绿色防控技术,加强源头控制,加强监管,严格抽检,确保茶产品质量安全。2015年3月15日起,新制(修)订的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及遵义红四个公用品牌的地方标准开始实施,贯标企业近300家。新标准中绿茶水浸物达40%以上,超过国标6个百分点。湄潭、凤冈、正安、余庆先后成为国家级农产品(茶叶)出口示范区。全市规划到2020年建成雨林联盟认证茶园10万亩,欧标茶园20万亩,符合出口需求的基地达到50万亩,可提供出口产品5万吨以上。由于中央实验茶场--省茶叶所及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的影响,遵义茶产业科技生产水平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企业在研发上也屡有突破。
  文化旅游:建成了贵州省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茶工业博物馆,出版了《茶的途程》等一批茶文化丛书,拍摄有《飞跃茶海》等茶产业宣传片。依托生态优势,打造完成了天下第一壶、茶海风光、茶桂风情等茶旅景观。湄潭的中国茶海、核桃坝、七彩部落、田家沟,凤冈的田坝,余庆的二龙,道真的关子山等基地,都充分体现了茶与生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呈现出一片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成为茶文化及茶旅一体化发展的亮点。  
  规划目标:至2020年,全市投产茶园稳定在200万亩,茶叶产量15万吨以上,产值130亿元,综合产值300亿元以上,建成茶产业强市,实现中国茶业第一市的目标。

产业扶贫,我国贫困地区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茶产业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102个县把茶业作为扶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作为产业扶贫主力军,我国茶产业在带动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取得巨大成效。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我国茶园面积共310.5万公顷,茶叶产量278万吨。据全国农技中心调查,干毛茶产值超过2000亿元,带动茶农和采摘、加工、流通务工人员等超过7000万人就业增收。

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成果和治理相对贫困的新阶段,发展产业仍是首要任务和根本之策。

当前贫困地区茶产业发展面临产销平衡压力增大、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产业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产业风险增大,急需提出针对性措施,加大支持力度,破解发展难题,确保茶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文章分析贫困地区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茶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01

贫困地区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贫困地区茶产业规模大、增长快、集中度高,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在各地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1、产业规模大

截至2019年我国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有372个种植茶叶,茶园面积合计约208.7万公顷,茶叶年产量约173万吨。

其中国家级贫困县茶园面积合计约186.8万公顷,茶叶年产量约150万吨。贫困县茶产业规模约占全国茶产业的三分之二,面积占67.2%,年产量占62.3%。

西南地区尤其云南、贵州等省的贫困县茶产业占全省茶产业的比重更高,云南省贫困县茶园面积、茶叶年产量和销售额分别占全省的93.0%、88.9%、95.7%;贵州省贫困县分别占85.7%、90.3%、83.0%。

▲ 云南昌宁勐统板家寨茶园

2、发展增速快

从面积看,2015年至2019年,贫困县茶园面积由178.1万公顷增至208.7万公顷,增加30.6万公顷,增长17.1%,比同期全国茶园面积增速高约7.2个百分点。

从产量看,贫困县茶叶年产量由124万吨增至173万吨,增加49万吨,增长39.5%,比同期全国茶叶产量增速高约15个百分点。新茶园主要集中在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和云南贵州。

▲ 湖北巴东茶园

与2015年相比,陕西省、四川省秦巴山区贫困县新增茶园7.4万公顷,湖北省、湖南省武陵山区贫困县新增5.3万公顷,云南省、贵州省贫困县新增7.3万公顷。

3、产业集中度高

贫困地区茶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6个产茶大省,2019年云南、贵州、湖北、四川、湖南、陕西6省235个贫困县茶园面积167.3万公顷,约占全国贫困县茶园面积的80.2%。

贫困地区形成了一批规模化发展的茶叶主产县。贵州省有43个把茶产业作为农业第一产业的茶叶主产县,包括茶园面积超过2万公顷(30万亩)的县3个、1.33~2万公顷(20~30万亩)的县8个、0.67~1.33万公顷(10~20万亩)的县15个,形成万亩乡镇232个、万亩村83个。

▲ 贵州凤冈茶园

4、多元化趋势明显

从产品看,贫困县茶类产品更加丰富,特色绿茶(由白化或黄化茶树品种加工制成)、黑茶、白茶、黄茶及抹茶产量快速增加,丰富了茶叶品类,拓宽了市场销路。

如湖南省湘西州大力发展高氨基酸含量的黄金茶;安徽省研发生产金寨黄大茶、泾县乌龙茶等夏秋茶产品;贵州省铜仁市大力发展抹茶,建成49条碾茶生产线,年产达1200吨以上。

从业态看,茶旅模式快速发展,各地涌现出一批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的茶旅融合发展典型,延长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增收渠道。

贵州省推进湄潭茶海休闲度假旅游景区、凤冈茶海之心、余庆二龙山、独山影山镇、道真关子山、贵定云雾茶山、普安江西坡茶文化旅游区等一批茶文化景区建设。黄山市建成4A景区祥源茶业祁红文化产业博览园,太平猴魁、松萝茶和祁门红茶等20家茶博馆,72家茶文化馆。

从渠道看,销售模式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茶叶销售和电商平台销售渠道外,扶贫与电商结合的销售模式快速发展。

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按照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建设的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扶贫832平台)为全社会广泛参与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推动各地消费扶贫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支持。

▲ 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 www.fupin832.com

5、质量效益提升

贫困县茶园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及有机肥的比例明显上升,加工环节清洁化水平明显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实现提质增效发展。2015年至2019年,贫困县干毛茶年产值由839亿元增至1365亿元,增长62.7%。

· 贵州省大力开展茶园生态系统建设,狠抓投入品管理,提高茶叶质量水平,带动茶叶出口逆市上扬,2019年出口茶叶3678吨,产值0.9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9.3%和95.4%。

· 云南省2019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936亿元,一、二、三产产值比例为1∶2∶2.6,加工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增速分别为11.4%和14.8%,新业态不断涌现,扩大就业效果显著。

6、扶贫成效显著

近年来茶叶种植效益稳定,实现了人均一亩茶园基本脱贫、两亩茶园稳定脱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

· 陕西省建设汉江以南、巴山腹地和秦岭南部6.7万公顷(100余万亩)生态有机茶叶带,带动贫困户25.5万户、脱贫群众77.9万人,茶产业成为该省脱贫效果最好的农业产业。汉中市西乡县江榜村99.6%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户均种茶0.42公顷(6.3亩),亩净收入3600元,2019年实现人均收入1.2万元,因茶致富。

· 2019年,云南省茶农人均来自茶产业收入达3749元,较上年增加469元,增长14.3%,近三年茶农人均年增收额均在300元左右,增速达10%以上。

· 湖北省恩施州8个贫困县茶农人均茶叶收入5400元,占总收入的48%,较上年增长300元以上。

· 湖南省湘西州茶产业吸纳30万人就业,2019年产值近25亿元,人均增收达3000元以上。

02

贫困地区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销售压力日益增大

2009~2019年世界茶叶收获面积和年产量分别增长40%和49%,我国茶园面积和年产量分别增长69%和105%,茶叶产能增速明显快于消费增速,买方市场日益明显。

未来一段时期,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经济下行将影响茶叶消费及国际贸易,使消费增速进一步趋缓甚至负增长,另一方面从2020年至2022年我国至少还有63万公顷幼龄茶园陆续投产,将进一步冲击产销平衡。

茶叶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各茶叶产区茶叶销售压力将日益增大,如果这时缺乏对世界茶产业形势的综合判断和对本地区茶产业销售态势的清醒认识,盲目增加茶园面积,单一发展市场空间有限的高精尖产品或过于依赖低档大宗茶生产,使产品缺乏特色和竞争力,茶叶销售形势将不容乐观。

2、产业竞争力偏弱

一是人才力量薄弱。茶叶科技尤其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有的主产省缺少专业的茶叶科研机构,有的主产县茶叶专技人员严重不足,有的新茶区急需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技术人才。贫困县招不来人、留不住人,企业经管人才尤其严重缺乏品牌宣传、电商渠道、国际贸易等人才。

二是主体实力偏弱。贫困地区茶企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强。贫困县茶企在全国涉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2019中国茶业百强企业中的占比分别为33%和27%,与贫困县茶叶生产规模在全国占比有明显差距。

三是品牌知名度不高。贫困地区茶叶品牌起步晚、底子薄,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方面均存在明显差距。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贫困地区进入品牌价值排名前20位的仅有普洱茶、都匀毛尖、滇红工夫和安康富硒茶。部分贫困茶区未实施品牌整合,主导品牌不明确,品牌小散乱特征明显。

四是营销渠道单一。贫困地区茶叶自主销售渠道少,供应大宗茶、原料茶仍是主要销售途径。贫困县利用电商等新销售渠道能力偏弱,2019年淘宝天猫双十一销量排名前十的传统茶叶品牌中,只有澜沧古茶来自贫困县。

3、茶叶生产基础薄弱

贫困地区茶园多分布在丘陵山区,普遍立地条件差,田间道路、排灌设施、电力设施等不配套、不健全的问题突出。

尤其是老茶园占比高、品种混杂老化,影响茶叶品质提升;茶行间距过小、缺少机械调头空间造成机械进不了园,难以实现机械作业。

贫困地区新茶区缺乏种植经验,茶农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茶园生产管理技术水平总体较差,尤其茶树定型修剪技术应用不到位,难以形成丰产蓬面;茶园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投入不科学的问题普遍存在;缺少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杀虫灯、粘虫色板、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率偏低。

同时,贫困地区茶叶加工水平不高,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的加工厂占比不高,工艺创新能力弱,缺少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另外,部分贫困地区茶叶生产组织基础薄弱,茶农与农民合作社、茶叶企业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的比例不高,多数仍是单纯土地流转和务工方式,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农民在茶产业提质增效发展中的主动性发挥不够。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茶园建园和管理成本较高,尤其老茶园和加工厂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贫困地区对茶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产业提档升级。

茶叶生产经营尤其春茶期间原料量大,普遍存在资金缺口,货币向实体经济倾斜等政策未能全面落实到位。

一是融资渠道单一,茶企融资仍以负责人个人授信贷款和资产抵押贷款为主,缺少其他途径。

二是融资难,许多银行不接受以茶园、加工厂等资产作为抵押,不认可林权证的资产属性,农业担保公司未充分发挥作用,担保比例不高,使茶企贷款陷入缺少抵押物和担保的困境。

三是融资贵、周期短,茶企反映贷款周期通常只有一年,且利率偏高,周转压力较大。

03

推动贫困地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切实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贫困地区茶产业要未雨绸缪,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综合考虑茶产业竞争态势、发展趋势,结合各茶区土壤、气候、文化、技术、生态等资源禀赋,以及规模和发展现状等外部形势,找准市场,明确方向,加快调整产业布局,避免过度发展、同质化发展。贫困地区茶产业要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在优势茶区重点促进“四个转向”,从行政推动式发展转向市场推动式发展,从规模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发展,从建设“短平快”扶贫产业转向打造百年产业,从偏向贫困户的用工导向转向人才公平竞争导向。推进“四个创新”。

一是创新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电商、微商、直供直销、直播带货、物流代销等新业态,拓展销售渠道。加快开发适合大众消费的平价优质茶产品,适合青年人消费的便捷型、时尚型产品,融合保健属性的大健康产品,及其他饮料、食品、日化品等衍生产品等。

二是创新组织方式。指导茶企领建、茶农组建合作社,鼓励茶农入股茶企,促进茶企与合作社及茶农形成合作共赢,共享茶产业发展红利的利益联结模式。

三是创新生产方式。加快构建以生态茶园为基础的绿色生产模式,实施标准化种植和连续化、清洁化加工,提高茶叶质量品质,提高生产过程的环境友好度,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创新推广方式。大力推广饮茶生活方式,促进全民饮茶,刺激茶叶消费。

2、全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

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优势,创设生态茶园建设扶持政策,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将生态茶园打造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桥梁。

一是通过生态茶园建设夯实茶园生产基础。结合建设生态茶园,树立“山、水、园、林、路”整体协调发展理念,加快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加快完善茶园基础设施,打造一批立地条件优良、设施设备完备,品种搭配科学,适应机械化生产的高标准现代茶叶园区。

▲ 湖南临湘永巨茶园

二是通过生态茶园建设提高茶叶质量品质。建设一批生产型生态茶园,普及应用生态控虫、绿色防控、施用有机肥等减肥减药技术,生产有机茶、生态茶等高端茶产品和出口茶产品,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和品质等级。

三是通过生态茶园建设丰富茶叶品牌内涵。鼓励茶园开展有机和绿色食品认证,同时创设生态茶园基地认证、评价机制,使生态茶园“含绿量”可显示,并转化为茶叶品牌内涵,提升茶叶品牌“含金量”。

四是通过生态茶园建设促进茶旅融合发展。建设一批融合发展型生态茶园,发展以茶园生态为依托的休闲康养、文化旅游产品,以茶促旅、以旅带茶,促进以茶为核心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 福建安溪云岭茶庄园

3、充分发挥扶贫政策优势

一是利用好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做强龙头企业。贫困地区茶产业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打造一批设施齐全、生产集约、要素集聚、示范明显的现代茶叶园区,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效益显著的省级茶叶龙头企业。

二是利用好金融扶持政策,多措并举增加茶产业投入。建议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创设扶持政策,牵头成立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压实银行责任,将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惠及茶企,增加产业资金投入。切实推动茶园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赋予茶园经营权金融资产属性,确保“林权证”等代表茶园经营权的资产成为抵押“硬通货”。切实发挥农业担保公司作用,出台对茶企担保业务的专项补贴,推进实施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对全国省级农担公司再担保业务减半收取再担保费用等优惠政策,加大茶产业融资担保力度。

三是利用好消费扶贫政策,助力茶叶品牌建设。结合消费扶贫大力宣传贫困地区茶叶品牌,重点宣传优良生态所支撑的食品安全及茶园的重要生态功能,将茶叶安全、生态功能等特点融入贫困地区茶叶品牌内涵,将消费者的扶贫情怀转化为安全茶叶需求和生态环保责任,增加品牌粘性。

四是利用好东西部协作政策,全方位助力产业发展。实施品牌和渠道帮扶,通过子母品牌模式“借路出山”,扩大贫困地区茶叶品牌和产品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实施人才帮扶,创设大学生投身中西部扶贫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东部茶叶专业人员参与扶贫茶产业发展;实施技术帮扶,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成熟的绿色防控和科学施肥技术模式,先进加工技术装备等。

4、加力培养产业人才队伍

强化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政策支持,稳定主产县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增加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加大农技人员培训培养力度,增强农技人员推广能力。结合扶贫扶智工作,加强农村种植能手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提高茶叶种植水平。强化人才培养,支持当地高职院校加快培养茶叶栽培、加工、营销、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实用型人才,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出台龙头企业引进中高端人才的奖补政策,支持企业引入急需的经营管理、电商人才。

作者简介:

冷杨

全国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毕业于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长期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

来源于: 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茗边聚焦】凤冈茶产业模式之一:茶旅融合的凤冈模式

 

近年来,贵州省茶产业实现弯道超车,茶园面积跃居全国第一。在贵州省转变发展模式,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尤其是品牌营销思路转变,凤冈县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探索了“茶海之心”、仙人岭、太极生态养生园、九堡十三湾、贵茶庄园、凤冈玛瑙山等多条茶旅线路与景区规划,形成了“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创出了效益农业,产业扶贫的“凤冈经验”,为全国茶产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成功的样板与模式,引领了全国的茶产业发展。

 

 

“我的家乡在凤冈,那是茶叶的故乡,茶出夷州香飘四海,那里是我的天堂……”如今在贵州省凤冈县,这首脍炙人口以茶叶为主旨的《我的家乡在凤冈》的抒情歌曲,早已经老少能唱,耳熟能详,茶香四溢。

 

近年来,凤冈县在贵州省、市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建设旅游大省”和遵义市委市政府“旅游强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结合凤冈县委政府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找准“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出“走进茶海之心—感受茶庄心灵之旅”生态旅游发展特色。凤冈旅游从事业接待型迈上市场化发展道路,成为黔北东部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

 

 

 

以生态文明理念探索发展方向

 

走进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一片片茶园星罗棋布于松林之间,林中有茶、茶中有树、林茶相间的美景迎面扑来。

 

田坝村茶园面积目前已达4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人均收入达万元以上,山地农业正成为百姓致富经。

 

这是贵州凤冈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围绕打造“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规模定位、“山入城、水入境、绿入心、人入梦”的山水田园宜居城市特色定位,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旅游目的地、黔东北“茶旅一体”休闲度假中心的生动实践。

 

田坝风光

 

 

以锌硒有机茶创立凤冈茶品牌

 

享誉“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凤冈县,位于贵州东北部大娄山南麓的富锌富硒地带,产茶历史悠久,以“生态、绿色、有机、锌硒”而闻名遐迩。凤冈县近年来始终坚持“以茶兴县、以茶扬县、以茶富民”的发展战略,立志于让“茶叶改变凤冈”,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锌硒同聚的独特优势,加速度推进茶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大力实施“茶园生态化、作业机械化、过程安全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多元化、产品品牌化、企业规模化、茶旅一体化”工程,以期形成“东有龙井、西有凤冈”的茶产业发展格局。

 

凤冈县现有茶园总面积50万亩(其中有机茶园面积5.18万亩),涉及全县14个乡镇70个村居。2016年全县投产茶园33万亩,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28亿元,综合产值46亿元。现有茶叶加工企业234家。拥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2家,市级龙头企业44家。获QS认证企业78家,有机认证茶叶加工厂9家。省内外开设“凤冈锌硒茶”专卖店245间,设立产品销售专柜2870个,在淘宝、天猫、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60个。茶区拥有茶庄68家。

 

凤冈县先后荣获“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中国十大最美茶乡”、“中国长寿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凤冈锌硒茶”公共品牌成功申报为中国驰名商标,先后荣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贵州十大名茶”、“贵州三大名茶”等称号。2015年“凤冈锌硒茶”亮相2015米兰世博会,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累计获得各类奖项76个(其中:金奖57个、银奖19个)。在2016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凤冈锌硒茶”品牌价值达11.86亿元,全国排名第51位。

 

凤冈锌硒茶乡的生态休闲农业观光茶园

 

 

以茶旅一体化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茶旅一体,茶为基础,创立凤冈茶品牌是“茶旅一体”发展的核心。“十二五”期间,“茶海之心·凤冈”景区成功创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列入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调度的大盘子,以及全省旅游改革试点景区。“茶海之心·凤冈”景区、益池园大鲵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太极生态养生园—玛瑙山—玉龙山堡—茶海之心景区”旅游线路,被评为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填补了贵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空白。“茶海之心·凤冈”景区获“寻找国家公园省——贵州最美车窗风景道暨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2015年9月22日,“茶海之心·凤冈”景区被中国农业国际促进会评为中国最佳茶旅线路,田坝“九堡十三湾”和仙人岭茶园被评为中国30座最美茶园。田坝“九堡十三湾茶园”和“仙人岭茶园”荣获 “中国三十座最美茶园”称号。凤冈县也成功创建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九堡十三湾茶园
仙人岭茶园

 

 

 

近年来,凤冈县全力打造田坝生态有机茶生产示范园区、太极生态养生园和玛瑙山茶旅景区建设;建成“东有龙井·西有凤冈”拉幕会场1座,修建景区栈道56公里;建设集特色茶文化和茶艺术一体的综合展览馆一栋;积极开展了春茶开采节、县内旅游景区“五一”、“十一”和中秋节品茗活动;茶旅景区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艺表演和旅游购茶为一体的特色茶庄旅游、生态观光游和休闲体验游蓬勃兴起。

 

凤冈县首创的“茶旅一体化”充分展示了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越来越显示其独特优势,迸发出勃勃生机,“以旅促茶,以茶带旅”的良好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茶海之心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在“茶海之心·凤冈”旅游景区,茶是形成旅游景区的基础,旅游推动茶产业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目前,景区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休闲度假游

景区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不但适宜茶叶生长,更适宜人居,茶区阡陌交错,村落散布,是休闲度假、养生避暑的绝佳境地。景区茶农以茶园风光为依托,以“富锌富硒有机茶”为卖点,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倾力发展茶旅一体化模式的休闲旅游产业。凤冈县委政府出台鼓励政策,引导企业或茶农创建茶庄,旅游管理部门因势利导,深入创建点,高标准、严要求、细把关,使景区创建的精致型茶庄各具特色,做到“风光情”与“人世情”的最佳结合,集赏景、品茶、休闲功能为一体,成为景区“景中之景”。

 

 

2

文化体验游

凤冈古称夷州,茶圣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说:“黔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因凤冈茶区土壤富含锌硒,2005年,通过南京国环有机认证中心认证,并获得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授予的“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殊荣。因此,凤冈茶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在科学的范畴,都具深厚的内涵。

 

同时,凤冈民间药书太极洞《经验神方》,传统的茶饮习俗《凤冈土家油茶》(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真实记录了“茶之始为药用,然后食用,最终发展饮品”的历史;凤冈夷州老茶馆收集整理茶史、茶事、茶具、茶俗,多方位、多层次、立体的展示凤冈茶文化的无穷魅力;凤冈锌硒茶乡艺术团用艺术化的形式,还原凤冈茶文化历史,展现茶风茶俗,形成可观、可听、可参与的环境和氛围。

 

在茶乡景区,爱茶、事茶、学茶之人相聚,栽茶、制茶、饮茶之人相融,使游人在美的享受和游的乐趣中学习和体味茶文化,感受茶乡原始古朴、自然清新的独特神韵。

 

 

3

观光型旅游

凤冈景区田坝村四面环山,共有二千八百余亩生态茶园,与树林形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茶村相间”的特色。登上景区仙人岭观景亭,茶园旖旎风光尽收眼底,吸引游客慕名而至,每年清明前的祭茶大典,原始古朴,更令人叹为观止。凤冈境内,不管是八百年古军事洞堡玛瑙山,还是巧夺天工的道教圣地太极洞,与凤冈茶历史、茶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自然而然成为凤冈茶旅一体的丰富资源。

 

太极生态养生园

 

玛瑙山古军事洞堡

 

茶旅一体的发展模式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适应居民消费的升级需要,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休闲方式,而且带动茶农脱贫致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革除了陋习,提高了生活质量,茶旅产业已成为凤冈跨越式发展的后续支柱产业。

 

 

以精准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战

 

凤冈位于贵州东北部,隶属遵义市,属武陵山扶贫攻坚区域,现有茶园面积50万亩(其中投产茶园33万亩),现有茶叶加工厂234家(其中规模企业56家,中小型企业178家)。拥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9家)。现有茶叶企业注册商标107个(其中省级著名商标9个)。凤冈锌硒茶获“中茶杯”、“中绿杯”各类奖项达到76个(其中:金奖57个、银奖19个)。在省内外开设“凤冈锌硒茶”专卖店总数达到245间。2016年签订出口茶叶订单200吨,出口金额达到4000万元人民币。2016年全县茶叶产量3.5万吨,产值达25亿元。

 



 

 

 

凤冈县明确把茶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以来,每年以3-5万亩的速度推进茶园建设,仅用十年时间就完成了产业规模的累积,全县茶园面积从2006年不足3万亩发展到50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茶”的目标。通过大力发展基地建设、项目精准扶持、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利益联结、干部结对帮扶等模式,有效推进了茶产业精准扶贫,因茶脱贫农户达到1.5万户,茶农人均收入比未种茶前平均增收1500-2000元。

 

同时,凤冈县将茶产业作为支农资金整合的平台,用有限的项目资金,引导财政支农资金向茶产业集中,带动了社会资本向茶叶产业聚集,不仅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投入难问题,还推动了茶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以茶旅文化促进一体化纵深发展

 

近年来,凤冈有机茶声名鹊起,“凤冈锌硒茶”成功申报为中国驰名商标,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累计获“中茶杯”、“中绿杯”等名茶评选金奖57枚,银奖19枚。积极落实省委陈敏尔书记“东有龙井·西有凤冈”品牌宣传战略,与杭州西湖区签署了“东有龙井•西有凤冈”战略合作五年行动纲要,成功举办“东有龙井·西有凤冈”品牌与茶文化论坛暨中国瑜伽大会活动,得到省内外知名媒体的广泛宣传,“东有龙井·西有凤冈”品牌一炮打响。2016年凤冈锌硒茶公共品牌价值11.86亿元,从2012年的4.57亿元全国第67位上升到第51位。贵州省国际茶博会贵州十大名茶评选中,凤冈就有“凤冈锌硒茶”、“绿宝石”、“春江花月夜”三款茶同时入选,又一次鼓舞了凤冈发展“茶旅一体”旅游产业的信心。

 

 

凤冈县坚持把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城市名片做大做强,坚定“茶叶改变凤冈”,紧紧围绕“以茶富民,以茶兴县,以茶扬县,以茶奔小康”和“人均1亩茶”推进茶产业纵深发展,确立了建世界级茶园、创国家级标准、树锌硒特色牌、走生态有机路、领茶产业方向的战略思路,奋力打造成全省绿茶强县、全国名优茶基地县、全世界锌硒茶名县,努力形成“东有龙井,西有凤冈”的产业发展格局,凤冈茶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将会不断做大做强。

 

凤冈旅游品牌创立立足本土,放眼市场,派出土家油茶茶艺表演队伍参加在云南(普洱)、上海、浙江(杭州)、北京(《星光大道》栏目)等地的演出,组织茶庄业主、茶企业老总、旅行社负责人参加大型展销活动。如重庆西博会、贵州绿茶博览会、北京国际绿茶博览会、贵州“黔茶出山、秀甲天下”万人品茗活动等,在推进品牌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重庆举行“西博会”期间,凤冈茶旅一体“盛装”亮相,倍受重庆市民青睐。现在,“茶海之心·凤冈”景区重庆方向的自驾游、休闲度假游客随处可见,景区已成为重庆人喜欢的“避暑天堂”。

 

茶海之心景区

 

凤冈旅游产业化正在逐步形成: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已成体系,随着精致型茶庄的推广,餐饮、住宿服务系统正在形成。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凤冈县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的逐渐成熟,随着全国生态休闲度假游的逐渐升温,凤冈茶旅必将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找到约81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