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古道茶的起源

找到约156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安山碧玉茶的故事 ——记新昌茶人丁法良

美文分享

meiwenfenxiang

安山碧玉茶的故事

——记新昌茶人丁法良

说起安山碧玉茶,茶界业内都即会想到是大佛龙井茶起步较早的一个企业品牌。因为大佛龙井的起源中有安山人脱贫致富的故事,有安山碧玉茶的发展史,也有丁法良从茶农成为茶人的成长史。

安山的“碧玉”品牌大佛龙井是我县起步最早的品牌,也就是说,我们在编写大佛龙井发展史时,心然要讲一讲安山碧玉茶的故事。

安山碧玉茶是产自新昌安山的大佛龙井。安山,位于新昌县西南部大盘山余脉绵延处,高高矗立着山雪岗(海拔797米)、大天宫岗(海拔806.5米),小泉溪弯曲地绕过山脚,这里山高缺水,古时名为“干山”。民间有谚:“下雨一时成灾,十天无雨喊皇天。”后来,随着周边村庄的村民陆续迁居此地,人文蕴积,干山慢慢地改名为“安山”。

安山的村貌屏障四开,开门见山,梯田梯地一块连着一块,茂林修竹之中,用石头垒起来屋舍依山而建,安山也是有全县及至全省有名的贫困乡村。80年代农村开始富起来时,而这里的村民,温饱还成问题。山岗坡地以种植茶叶为主要经济作物,茶叶是安山人的重要经济来源,在那个年代安山人就是借助新昌是出口珠茶重点产区的优势,以生产加工珠茶为生。

我在了解安山碧玉茶的发展史时,与茶人丁法良有了深入的交谈。当我问起安山碧玉茶的来源时,丁法良滔滔不绝地和我聊了起来。丁法良是新昌安山人,1955年出生,从小生长在安山,高中毕业后,就在安山务农。丁法良从8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茶叶返销营生,是村里做珠茶的加工和返销能手。

丁法良告诉我们,安山碧玉茶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他大哥为家乡作出的贡献。

丁法良的大哥丁明松,于1963年参军入伍,1977年3月转业到杭州市西湖区商业局(与供销社合署)工作,1978年3月调到西湖区委组织部。80年代初,灵隐寺边从提着篮子的茶农开始渐渐形成一个地摊式的龙井茶交易市场,出于对家乡村民的帮扶,他时常会到龙井茶交易市场走走。他了解到安山的珠茶与龙井茶的价格相差悬殊之大,安山的珠茶也能在灵隐的茶市卖个好价钱那多好啊!1982年,丁法良在大哥丁明松的建议和帮助下,在村里以每斤2. 5 元收来几百斤珠茶,运到杭州,在灵隐茶叶市场,以每斤3元左右出售。销完茶叶赚了几百元,让丁法良尝到了返销茶叶的甜头。

探索:安山茶树能否制龙井

1984年1月,丁明松调到西湖区人事局工作。丁法良则担任了安山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丁明松常想,安山村有那么多茶园,珠茶价廉,为何不改制价高十几倍的龙井茶呢?丁明松就向身边的几位西湖龙井茶叶专家介绍家乡的情况,约定一起去看看安山的茶树品种与自然条件是否适宜制龙井茶。

1985年5月23日,丁明松带领西湖区农业局局长范成品、西湖区农业局副局长杨文元、西湖区农业局茶叶科科长丁安甫等5人来到新昌。他们在安山村干部王富仁等人的陪同下,翻山越岭察看茶园,安山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昼夜温差较大,土质带砂砾,富含有机质,所产茶叶品质上乘,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丁安甫科长肯定地说:“这里的土壤气候不但适制龙井茶,而且还能生产高质量的龙井茶。”陪同的乡、村干部听了非常兴奋,决定选派村民去杭州学习炒茶技术。

1985年5月27日,安山村的丁法良、王尧灿、丁菊萍、潘忠富等4位村民,到杭州西湖区龙井茶炒制技术的培训中心学习龙井茶的炒制技术,经过10多天的培训,他们4 人基本掌握了龙井茶炒制技巧。

(西湖区农业局局长范成品(左)亲临炒制培训现场)

缘起:20斤的“安山大佛龙井”

学了一手技术回来,还得有设备。那时杭州星火电机厂的红外线炒茶炉刚刚问世,功率3千瓦,每只需180元。丁法良说,家里没有这么多现金,他是从乡信用社贷款到杭州买回了两只电炒锅。1986年4月,他按龙井茶标准在自家承包的茶园里采摘青叶,并按学到的龙井茶炒制技术,炒出了新昌第一锅龙井茶,一共20斤。他背着这20斤龙井茶,赶到杭州市西湖区经济特产站,请专家品鉴。从品质、香气、口感都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安山茶的品质特征,外形:浑扁细直,芽峰显露,色泽绿翠,形如玉簪,色如翡翠。内质:清香持久,滋味鲜爽甘醇,回味甘醇爽口。叶底:嫩匀成朵,绿翠明亮。完全可以和西湖龙井媲美!

杭州西湖龙井王吕根(左二)师傅

传授龙井茶炒制技 ,丁法良(左一)

20斤龙井茶被杭州西湖名茶公司收购,收益比珠茶高出十几倍。原来1斤珠茶可以买10斤米,现在1斤龙井茶可以买100斤米。龙井茶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说到这里,丁法良沾沾自喜地说,安山的青茶叶制成龙井茶得到这样的评价和收益,那种喜悦的心情不但只是挣到了钱的开心,更是那种同样的土壤环境、同样的茶树品种,安山人用学会的龙井茶炒制技术,炒出了“安山龙井”,那种成就感的喜悦心情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丁法良也告诉我们,为了让安山村民都会炒龙井茶以增加收入,这一年的同月,在他大哥的牵线联系下,安山乡农经服务站和杭州西湖名茶公司签订《协议书》,西湖名茶公司为支持安山乡开发利用茶叶资源制作名茶新产品,每年的春季也派师傅到安山,一住就是一个月,免费为村民举办茶园管理和龙井茶炒制的培训班,给予技术上指导和传授,培训人员达800多人次。并也约定安山乡农经服务站每年炒制四级以上高级龙井茶供货给他们。

杭州西湖区农业局局长范成品(右二)

与茶叶专家史庭智(右一)审定龙井茶

丁法良说,由于安山人实在是太穷,根本买不起不到200元一只的电炒锅,还是在他大哥丁明松的帮助下,随着龙井茶的产量增加而逐步增加的。1987年春,增加到5只;1988年春,增加到20只。1993年11月,丁明松从西湖区拉回100只茶锅到新昌,这批炒茶锅运到新昌,如雪中送炭,不但解决了茶农对茶锅的需求,也为安山名茶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燎原:“圆改扁”的序幕

在安山村迅速拉开

安山村炒龙井茶的消息传播开来,以安山村为中心,相邻的小泉溪、建国、后坪、回山等地村民也争相学艺炒制龙井茶。安山村的茶农,有的成了“安山师傅”被请到新昌县一些地方传授技术,这也引起新昌县领导的重视。

1989年春,县人大主任杨焕星带领新昌县经济特产站程兆敏等茶界人士到安山。他们了解到,红外线炒茶炉价格昂贵,一般村民都买不起,再说受电力条件限制,不宜在安山乡推广,而柴烧的茶锅只需17元一只,但很多村民连这17元的钱也拿不出来。怎么办呢?丁法良告诉我们,县领导和时任的安山乡党委书记胡友清,到各个部门奔走求得的支持。首先,得到了县工业局扶持资金1万元,接着县民政局的扶贫补助资金也送到了安山,龙井茶技术的推广得到了有力支持。

在“杭州师傅”的指教下,安山村会炒龙井茶的人一年年多起来了,碧玉茶的产量也一年比一年增加。除根据协议由西湖名茶公司收购之外的销路问题怎么解决?还有,茶园是由茶农分户管理,茶农零散的、小打小闹的炒制茶叶,难于保证龙井茶的质量。1989年4月,安山乡政府又引导茶农成立了安山乡茶农协会,把分散的茶农组织联合起来形成规模效益,会员从48名扩大到90名。丁法良自豪的说:这是全县第一个茶农协会。协会将安山村的茶园集中起来由村集体统一管理,这样可以保证青叶的质量。销路问题,丁明松又及时联系杭州西湖区茶叶公司、西湖龙井茶叶公司等经销商到安山,他们品鉴了安山的龙井都争相采购,安山的龙井成了西湖茶商的抢手货。

(1990年7月,县科委在安山对“安山碧玉茶”审评)

由此,安山试制名茶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乡村茶农也自发地聘请专家学习炒制名茶。新昌县茶业“圆改扁”的序幕在安山茶区徐徐拉开。丁法良告诉我们,新昌历届的炒王好几位都是出自他们的茶区,如安山相邻的冷水村寺下坑的盛伟永、盛毅永俩兄弟,盛焕尧、盛品尧俩兄弟,他们都分别获得过县炒制比赛的茶王之称。肇圃、大古年等村村民也赶来观看学习,还有与安山交界的磐安县玉山乡村民对炒制龙井茶的积极性非常高,龙井茶炒制技术也就传播到了磐安县。

名茶炒制之科技“星火”从安山乡扩展到了回山镇、儒岙镇等新昌南部地区,茶叶由“圆”到“扁”,产值由少到多,形成了“燎原”之势,此后,“圆改扁”的培训在全县36个乡镇全面铺开,先后举办培训班500多期,43万总人口中,共有5万多人参加过龙井茶炒制培训班,形成了一支有10万多人的“圆改扁”生产、采摘、制作队伍,有18万人从事茶叶及相关产业,名茶的崛起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开辟了新天地。

名茶:让安山村民脱贫

名茶走向产业化,必须要规模经营。丁法良说,安山名茶的发展,时任的安山乡党委书记胡友清和乡长杨桂源他们不但在技术推广上起到关键的作用,他们还到县、省里各级政府部门寻求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扶持。1989年秋,“碧玉茶开发”列入新昌县科技开发推广项目。1991年,安山村茶园从1989年原有的285亩增至1531亩,来自茶叶的人均收入从253元提高到1000多元,多数农民从贷款户变成存款户,从此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安山村民的生活水平随着茶叶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发生可喜的变化。

辛勤的付出有收获,名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安山碧玉茶的好消息一个个传来:1991年7月6日,通过新昌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安山碧玉茶审评》;1991年8月,《碧玉茶开发及服务体系》列为绍兴市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和省农业厅1991年度浙江省经营咨询服务和效益工程成果二等奖;1991年9月12日,“碧玉茶”获得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名优茶品质鉴定认可证书”,这是新昌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名茶产品;1992年2月,安山村被浙江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评为脱贫致富先进集体,安山碧玉茶服务站站长丁法良被评为脱贫致富带头人;1992年起,丁法良当选为绍兴市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

丁法良深情地谈到,安山碧玉茶的发展,为山区茶农找到一条致富的门路。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许多领导和专家的大力帮扶和支持,他们是时任的县人大主任杨焕星、副县长钱忠鑫、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史庭智、县农业局局长俞志林、茶叶专家凌光汉、程兆敏、程晓帆等以及新昌籍担任浙江省乡镇企业局局长的王汀华,他们都一直关注着安山碧玉茶叶的发展,并从技术和资金上帮扶安山的名茶发展,他们名字也印在了安山人的脑海中。

品牌:安山碧玉走向广阔市场

安山村茶园在碧水萦绕之间,周围有一片片茂盛的松树林,出产的茶叶翠绿有光泽,扁平如玉簪,众人品尝之后取名为“碧玉”。碧玉茶香,丝丝缕缕,持久高雅。

1991年,新昌县名茶服务公司开始申请注册“碧玉”商标,1993年8月28日,“碧玉”商标获准注册,安山龙井从此有了自己的品牌,这也是新昌县最早的名茶商标。继安山“碧玉”商标注册以后,“回山峰芽”“西山碧牙”“十九峰”等茶叶商标相继注册。1998年8月,“碧玉”商标被认定为绍兴市著名商标。

商标是招牌,质量最关键。1999年,为了制订技术标准,丁法良又请来杭州的茶叶专家。制定了企业标准,并印制符合标准规定的各式“安山碧玉”品牌包装,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1999年10月21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暨现代茶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杭州世贸中心举行,“碧玉”和“大佛玉龙”牌大佛龙井荣获国际名茶金奖;2001年10月,“碧玉”牌大佛龙井茶被第三届新昌旅游节组委员授予“新昌县十佳旅游产品”称号;2003年,“碧玉”牌大佛龙井被认定为绍兴市名牌产品;2005年,“碧玉牌”大佛龙井荣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称号。

2000年,安山碧玉大佛龙井在上海东方商厦超市试销成功,2001年又进入上海家得利超市、梅陇镇广场超市、崇明超市、苏州华润超市、深圳江门百家超市等等。安山村的龙井茶初如“小家碧玉”,已经长成了大家闺秀,走出了新昌县城、浙江省城,走向了全国。

茶为清饮,可添诗情,安山村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一村好带动全乡好,镜岭镇安山片(即原安山乡)茶园面积发展到4500亩,龙井茶产值达4000万元,并成为全县龙井茶高质量产区。

青山绵延,古道诗茶,如一幅遗世的水墨画卷的安山,2018年,创建为省AAA级景区村,引来了大批的城市游客,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实现茶旅年收入200万元以上,。

绿水环顾,茶香四溢,安山茶产业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村民的茶产业人均收入近3万元。与城里人一样,家家有电器设备,全村拥有轿车100多辆,一半村民在县城购置了新房。

安山村,是安山村民安居乐业的地方,成了游客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安山人,诠释着一个真理,穷则思变,因地制宜,辛勤的付出会有收获;安山碧玉茶的故事,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硬道理;丁法良也由一名茶农成为了稍有名气的新昌茶人。

来源:中国大佛龙井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6位茶史专家头脑风暴,倡议蒙顶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公元前53年,四川雅安人吴理真在蒙顶山首开人工植茶先河,被尊称为“植茶始祖”,茶也由此广为传播,惠泽苍生。2000多年之后,人们在蒙顶山种茶、饮茶,忍不住好奇,蒙顶山的种茶史如何延绵至今?这里又有哪些与茶有关的遗存?蒙顶山未来如何打好茶文化牌?

3月26日,由四川省文物局、雅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蒙顶山·世界茶之源”——茶史与茶业遗产学术研讨会,在蒙顶山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历史与考古、茶业遗产保护利用、茶叶种植与流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世界茶的起源、中国茶史的研究、茶的传播与发展和茶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问题展开头脑风暴。

在这次研讨会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四川大学教授霍巍,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孙前,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段渝等36位专家以线上视频连线、线下主题演讲的方式参与研讨。与会专家共同发出了“中国蒙顶山·世界茶之源”——茶史与茶业遗产学术研讨会雅安倡议,呼吁保护利用好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为蒙顶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好基础。

与会专家联合发起倡议

世界茶文化重要发源地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在历代文人墨客吟咏茶业的名句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点赞蒙顶山茶的佳句。

在蒙顶山景区内的天盖寺处,立着一块《天下大蒙山》碑,记载了吴理真植茶的故事。该碑立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碑文曰:“祖师吴姓,法名理真,乃西汉严道,即今雅之人也。脱发五顶,开建蒙山。自岭表来,随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石碑保存至今,证实蒙顶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

自公元742年持续至清光绪年间,蒙顶山茶作为贡茶进贡朝廷,时间跨度长达1169年。在宋代,官府就专设茶马司主管榷茶易马事务,蒙山茶在茶马互市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此外,蒙顶山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从西汉最早的人工植茶,到唐代被列为贡茶持续至清代,蒙顶山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仙茶”,蒙顶山也被称为“仙茶故乡”。

茶园绿道

丰富茶业遗产保存至今

早在2013年,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蒙顶山古建筑群也是雅安茶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马古道雅安段的古道遗迹清晰可循,部分路段至今仍在使用,沿途的古建筑、古镇、古村落众多且保存完好。同时,古道沿途群山绵延,河流纵横,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古道上石刻碑亭众多,碑记内容丰富,从不同年代、不同角度记载了茶路茶史,极具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孙华曾在蒙顶山地区对茶业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据他介绍,从蒙顶山山麓到山顶,古人修建有石砌的盘山古道,这条古道沿线散布着智炬寺、净居庵、天盖寺、皇茶园和甘露石室等文物古迹。另有支路向西连接永兴寺,它们连同附近的相关古茶园,构成了蒙顶山茶文化遗产体系。其中,智矩寺、永兴寺、天盖寺是闪亮的明珠。

智矩寺据传是甘露祖师吴理真创始,寺庙在明万历时曾经增建重修,现存净居庵石坊就是这一时期的遗留。智矩寺的清代寺院也还基本保存完整。从宋代以来,蒙顶每年贡茶采制就由智矩寺的僧人主持。近代仍有茶厂在这里生产茶叶,还在路边立了“皇茶坊”的石碑。

永兴寺坐落于蒙顶西侧山腰的缓坡上,建筑保存完整,四周茶园广布,迄今还有采茶制茶的习俗。因保存完整,永兴寺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蒙顶山顶的天盖寺,可能在唐代就已修建,现存寺庙为清代遗存。寺院存有多方碑刻,其中以《天下大蒙顶山》最为著名。

孙华认为,鉴于蒙顶山及其周边地区在中国茶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蒙顶山保留了许多与茶业相关的文物古迹,完全有必要对蒙顶山现存茶业遗产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记录,并对蒙顶山遗产和蒙顶山茶史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

蒙顶山

倡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蒙顶山是否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与会专家认为,恰逢其时。

茶马古道雅安段历史厚重,多路重叠,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十分鲜明。蒙顶山古建筑群是我省境内保存较为丰富的一处集茶文化、佛教文化、祭祀文化于一体的建筑群遗迹,集中体现了明、清两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反映出深邃的文化底蕴。雅安茶业遗产类型多样,保存完整,都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蒙顶山古建筑群均因茶而兴,是明清建筑的结晶,更是研究茶历史和茶文化的珍贵遗存。此外,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还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与会专家联合倡议,加强对中国茶史的研究,梳理其发展和演变历程,探索巴蜀地区在中国茶业起源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促进茶的起源、茶业历史、茶业考古、茶文化景观、茶业遗产保护等方面研究的深入。

雅安名山区的蒙顶山是巴蜀早期产茶地的中心,是业界公认的世界茶业和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倡议持续深入开展对巴蜀蒙山茶史、蒙山与茶马互市、茶马古道关系、蒙顶山茶文化景观的价值等问题的探讨,为世界茶文化景观的研究以及包括蒙顶山在内的茶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基础。

蒙顶山有众多的茶业文化遗存,保存状况和展示基础良好。倡议加大对蒙顶山古茶园、古建筑、古石刻及古道路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在保护管理好茶业遗产及其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好蒙顶山这个宝贵的遗产,用茶文化滋养旅游,让更多茶文化资源和要素转化为旅游产品,进一步推动雅安和四川旅游的特色化、优质化和效益化发展。

来源:封面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际茶日 | 全球20亿饮茶人的节日!和而不同,竞相绽放

5·20,本该在朋友圈里吃尽秀恩爱的狗粮,

但幸好,“国际茶日”即将到来,

让茶的清香中和了“狗粮”的甜腻感。

5·21,迎来第二个国际茶日。

这天被赋予了另外一个深层的含义

——对茶的赞美和热爱!

这是全球20亿饮茶爱好者的又一次狂欢!

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

但相同的是,他们都爱——茶!

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从中国播撒至全球,

从古引发战争,到从今成为和平健康的使者,

脱贫的法宝,

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解析2021年国际茶日主题:可持续发展与健康代代相传

国际茶日是一个以赞美茶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以中国为主的产茶国家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产茶,饮茶爱好者超20亿。中国是全球最大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和重要的出口国。

中国虽然是“国际茶日”推动的主导国,但是全世界具有茶文化的国家并不在少数,“国际茶日”在日期上的选定就是对中国的茶文化的最大尊重,并且承认中国是茶故乡。

国际茶日到来之际,中国多地也通过茶博会、茶艺表演、制茶大赛等方式,让更多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它对健康、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在今天仍然是相关的。今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宣主题为“Resilient,sustainableandhealthy”,呼吁全球茶业从业者致力于使茶的生产遵循“从田间到茶杯”的可持续发展之道,确保茶对人类、文化和环境的益处代代相传。

茶叶生产和加工是千千万万家庭的主要生计来源,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国际茶日的庆祝,为全球、区域和国家各级的从业者提供了一个互通交流的机会,促进了茶叶的可持续生产、消费和贸易,让其在减少赤贫、战胜饥饿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饮茶带来健康,是全球爱茶人的共识。茶在当前世界上众多无酒精饮料中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饮用历史最悠久,二是消费者分布最广,数最多,三是文化品位最高,四是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最大。因此,不少专家早就预言:“21世纪的饮料将是茶的世界”,“茶将成为21纪世界饮料之王”。

而在脱贫攻坚战中,茶叶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在这一场脱贫攻坚战中,茶产业扶贫贡献突出。

根据农业农村部调查显示,中国涉茶人口达8000万,有4600万亩茶园、6000万茶农、产茶县超过1000个,832个贫困县有337个国家级贫困县与茶相关,更有100余县以茶为支柱产业。

在中国,茶叶充分发挥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茶产业带动了大量农村人口就业和大批贫困县发展,助力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五条大道 将一杯中国茶与世界连接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历史上,这些与茶有关的古道你都知道吗?

丝绸之路
向西,经新疆传至中亚

始于西汉。

饮茶盛行于中国,但在东西方彼此联系不畅的漫长时间里,西方世界的人们对此闻所未闻。从甘肃、新疆经中亚、西亚,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丝绸之路,也是茶叶向西方的传播之路。

中唐以后,中原饮茶习惯向吐蕃和回纥少数民族聚集的边疆地区传播。这一时期,中亚西亚人应对茶叶有了解。

到元代,蒙古人创建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茶叶开始在中亚饮用,并在阿拉伯半岛和印度传播开来。明清之际,丝绸之路形成一条“茶之路”,由商队翻越帕米尔高原,将中国茶叶输往中亚多国。

至近代,有关饮茶的资讯随着资本主义海外贸易的拓展,经过欧洲航海家打通的东方航路进入到欧洲,一时间饮茶在欧洲盛行开来。

万里茶道
向北,经蒙古传至俄罗斯、欧洲

横跨亚欧大陆的“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的又一条国际商路,其开辟时间虽然晚了一千多年,单其商品的负载量及其经济文化价值,却是无可比拟的。

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

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干线总长14000余公里,沟通了亚洲大陆南北方向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区域,并延伸至中亚和东欧等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路”。

从此,游牧民族的饮茶习惯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固定下来。

茶马古道
向南,经西藏输往尼泊尔、印度

始于唐,盛于明清。

康藏地区高寒,食肉、奶为主的藏民缺乏蔬菜补给,而茶能分解脂肪,消除燥热。而在内地,藏区和川滇边地盛产的良马供不应求。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应运而生。马与茶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东来西往,流动不息。

因山路崎岖难行,茶马古道实际上成了马帮之路。线路主要有两条:始于唐代的川藏茶马古道,从四川雅安出发,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形成于6世纪后期的滇藏茶马古道,从云南普洱出发,到西藏拉萨,分别抵达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

茶马古道被誉为人类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文明古道。抗日战争时,当沿海沦陷、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海上茶路
向东,再向西经海洋传东亚、东南亚、中东、东非、欧美

唐代于公元714年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著名茶学家陈椽在《中国茶叶外销史话》中说,唐时印度尼西亚遣使到中国,从明州(宁波)登陆贸易,中国主要的输出品为丝织品、茶叶、瓷器等。宋代广州、泉州通南洋诸国,茶叶为主要输出物品之一。

明清时,欧美诸国经大西洋、绕非洲好望角、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至广州的“黄金水道”,非常繁忙。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前,它一直是中国茶叶输往欧洲、北美的主要海上通道。

茶船古道
下南洋,到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

从清朝其,梧州人民通过内河航运把茶叶、瓷器等货物运往世界各地,与外界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形成了历史积淀深厚的“茶船古道”。

茶船古道,是至沿六堡河,经东安江,走贺江,入西江,直达广州,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运茶叶通道……这条全国独一无二连接桂、粤、港,直通南洋的六堡茶“茶船古道”。“通过‘茶船古道’,六堡茶走出深山,越洋过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

茶船古道,南出珠江口下南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北上沿珠江、秦灵渠、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上贡朝廷。不仅承载着先辈蜿蜒回转的前行印迹,还封存着六堡茶香飘南洋的历史。茶船古道,把茶中“黑宝石”六堡茶的名气推向世界。

茶,当今世界的和平使者

“和而不同”竞相绽放

茶是中国文明的象征。2014年,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在谈到中欧两大文明时特意提到了茶和酒。

他说: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由茶,习近平谈到了中国的主张:“和而不同”。他说,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历史上,茶叶曾掀起两场战争。

17世纪初,独具慧眼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看准了茶叶贸易的商机,花了整整66年时间,最终取得了与中国人从事茶叶贸易的特许经营权。

此后,东印度公司每年都要从中国进口4000吨茶叶,但只能用白银购买。当时每吨茶叶的进价只有100英镑,东印度公司的批发价格却高达4000英镑,获得了巨额利润。不过,在英国国内,用于购买中国茶叶的银子却日渐稀少。为筹措白银,东印度公司竟向中国非法输入鸦片,对中国造成了巨大危害,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有趣的是,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同样是茶叶。

2019年年底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我国茶产业依然保持稳定发展,产量提升结构优化、国内茶叶消费量增加、茶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在新冠疫情期间,远程工作和其他家庭日常安排导致更多的人拿起了茶杯。在全球范围内,茶的消耗量超过了除水以外的任何饮料。

一杯茶的健康与“和”意,客人品得出,世界也体味得到。而今天,在吞吐大量本地茶叶外,各色林立的奶茶店和其中贩卖的英式红茶、印度奶茶、日式抹茶等,正丰富着中国人的味蕾。

中国并未对外茶和背后的文化有所抵触,而是海纳百川,在茶的融通间,丰富着自己的多元,践行“和而不同”的理念。

2019“闽茶海丝行”期间,闽茶茶企代表向匈牙利政要介绍多彩闽茶

不可否认,处在草木间的人,难免会有磕碰,于国与国之间,更难免有一定摩擦。但只要存异尚和,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就可以找到最大公约数。因此茶之道也象征着中国人崇尚的与世界相处之道,“以茶为媒、以茶会友”,恰是交流合作、互利共赢诚意的一种表达。

从文化到外交,一杯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理念彰显和展现。

茶叶诞生几千年,便被爱了几千年。

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收割”了20多亿“铁粉”。

喝一杯健康的茶,

过一段美好的茶生活,

应该是人类积极应对困境的良好方式之一。

“饮一盏新绿,染满身清香。”

让茶的文化浸染每一个创造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让世界光明与美好!

来源:茶道传媒,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56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