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古茶收藏福建

找到约24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四川茶博会线下展5月2日闭幕!线上展继续嗨购至5月31日!

第10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线下展于5月2日下午18:00在成都世纪城闭幕。没能来现场的茶友们不用遗憾,线上展继续嗨购不停,交易时间将延期至5月31日结束。不论你在旅行途中还是在家度假,线上展七大展馆24小时不打烊,保证你随时随地轻松购。为期四天的茶博会线下展,展览面积7万平米,为历届规模最大,分别设精制川茶馆、全国名茶馆、产业融合馆、茶器艺术馆、国际文创馆等主题馆,参展企业近1300家。四川省11个茶叶主产市、32个茶业优势县全部参展;省外,重庆市及大足区、永川区、秀山县,贵州省遵义市、毕节市,云南普洱市,甘肃省陇南市、陕西省安康市、湖北省赤壁市、广东省江门市、福建省福鼎市、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江西省景德镇市、江苏省宜兴市等10多个省市组团入川参展;此外还有来自日本、尼泊尔、斯里兰卡、越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在华企业参展。川茶全景展示。雅安、宜宾、乐山、成都、泸州、广元、绵阳、自贡、达州、巴中、眉山等四川11个茶叶主产市悉数亮相,集中展示包括天府龙芽、蒙顶山茶、峨眉山茶、宜宾早茶、米仓山茶、巴中云顶茶、纳溪特早茶、万源富硒茶、蒲江雀舌、雅安藏茶、邛崃黑茶、犍为茉莉茶等川茶区域品牌;集中展示竹叶青、叙府龙芽、峨眉雪芽、川红、早白尖、跃华、文君、花秋、巴山雀舌等知名企业品牌。全国名茶荟萃。重庆巴味渝珍、永川秀芽、秀山毛尖、大足松茗茶;湖北赤壁青砖茶、甘肃陇南绿茶、陕西安康富硒茶、贵州绿茶、遵义红茶、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毕节高山茶;湖南安化黑茶、福建福鼎白茶、白琳工夫红茶;广东新会陈皮、鹤山红茶;云南普洱茶、滇红茶等名茶区域品牌精彩亮相;还有中茶、大益、陈升号、明泽藏香、澜沧古茶、勐傣、书剑古茶、滇南古韵等普洱茶品牌;品品香、绿雪芽、六妙、白大师等福鼎白茶品牌;白沙溪、湘益、清山月、云天阁等安化黑茶品牌;武夷星、山尔堂等福建岩茶品牌;羊楼洞、赵李桥、川字牌等赤壁青砖茶品牌;三鹤、苍松等梧州六堡茶品牌;侨宝、柑伯、艺雅堂等新会陈皮和柑普茶品牌等数百个知名企业品牌精彩展示。茶具工艺品规模更大,档次更高。上百个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携精品佳作亮相,德化白瓷、龙泉青瓷、禹州钧瓷、汝州汝瓷、钦州坭兴陶、建阳建盏、建水紫陶、长沙铜官窑、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等传统名窑茶器重磅登场;铜壶、铁壶、银器、竹艺、沉香、电陶炉、茶画、茶灯、茶台、文房四宝、茶人服、茶家具等茶生活器具一应俱全。未名窑、柴田、细工坊、铜话、新铜器时代、朋涛窑、王振宇官窑、物隐集、道道一壶、五色土紫砂、世福堂、善竹工坊等品牌惊艳亮相。此外,中国台湾的柴烧、文玩古物;日本的收藏级茶器、越南的红木、沉香;尼泊尔的唐卡、佛珠;阿富汗的青金石工艺品、斯里兰卡的天然宝石、巴基斯坦的手工家具等国际工艺品纷纷登场,受到追捧。茶周边产业积极参展。茶博会积极打造茶产业链和茶周边产品融合展示平台,为包装水、酒类、饮料、咖啡、烟草、旅游、非遗、文创提供拓展商机,包括蓝剑冰川时代、农夫山泉、峨眉山、巴蜀绿水等泡茶水品牌;水井坊等白酒品牌;四川中烟等烟草龙头;以及省商务发展事务中心组织的国际咖啡展积极亮相本届茶博会,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茶事活动精彩纷呈。会期举办了隆重的开幕式和领导巡馆活动;主题市自贡市和省农业农村厅成功举办了精制川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蜀茶集团成功举办了“茶+”创新创意大赛暨“茶+科技消费”论坛;组委会策划实施的四川茶业十强县名茶品鉴推介会取得圆满成功,各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积极推介,观众场场满座,媒体报道亮点频出,打响了十强县茗茶品牌。此外,雅安蒙顶山茶招商推介会、成都茶业产销对接推介会、广元黄茶专场推介会、达州市巴山食荟专题推介会、福鼎市福鼎白茶成都推介会、安康“富硒茶·陕茶一号”茶产品专场推介会、毕节高山生态茶推介会等各地政府牵头举办的推广活动精彩纷呈;大益茶新品发布会、湘益茯茶盲品大赛、尚好桑茶招商推介会、金花藏茶降血糖等研究成果报告会、茶驼纷尚成都站茶行业经营者交流会、“川茶行天下,茶礼耀中华”亲子茶会、茶剧:从宋代茶画里走出来的生活美学等企业举办的茶事活动高潮迭起,打响了茶品牌,传播了优秀茶文化,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肯定。 第10届四川茶博会线下展于5月2日下午18:00结束了,但线上展精彩仍在继续!没能来现场的茶友们不用遗憾,请继续到线上展嗨购,交易时间延期至5月31日结束,不论你在旅行途中还是在家度假,线上展七大展馆24小时不打烊,万种茗茶、茶器、好物随时随地下单,轻松嗨购。

《膳夫经手录·茶》释义

唐代巢县县令杨晔撰写的《膳夫经手录》,成书于大中十年(856年),原书四卷,今仅存一卷。《宋史·艺文志》所登四卷,与王尧臣崇文总目四卷手录本基本相同。两个版本可能都是收集转录而成的。其中只有“茶”的内容很详细,分产地、销区、品质优劣等内容,与《茶经》、《茶录》等有同样的考证和研究价值。

现存《膳夫经手录》全文近1500字,分豆类、蔬菜、禽、羊、鱼、肉类及水果、茶等,无目次,无标点。其中茶的文字最多,是全书重点。

所载全文源于《续修四库全书》,文中有个别缺字,以“”代表,为了保证全文的真实性,先录原文,加注标点符号,再作释译。《膳夫经手录·茶》原文如下:

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採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茗丝盐铁,管榷存焉。今江夏已东,淮海之南,皆有之。今略举其尤处,别为二品总焉。

新安茶,今蜀茶也,与蒙顶不远,但多而不精,地亦不下。故析而言之,猶可以首冠诸茶。春时,所在吃之皆好。及将至他处,水土不同,或滋味殊于出处。惟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皆自固其芳香,滋味不变,由此尤可重之。自谷雨已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其为功德也如此。

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其於济人,百倍於蜀茶,然味不长於蜀茶。

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处出处者,并方斤厚片,自陈、蔡已北,幽、并已南,人皆尚之。其济生、收藏、榷税,又倍於浮梁矣。

衡州衡山,团饼而巨串,岁取十万。自潇湘达於五岭,皆仰给焉。其先春好者,在湘东皆味好,及至湖北,滋味悉变。然虽远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功亦不细。

潭州茶,阳团茶(粗、恶),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江陵南木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己上四处,悉皆味短而韵卑。惟江陵、襄阳皆数十里食之,其他不足记也。

建州大团,状类紫笋,又若今日大膠片。每一轴十片余,将取之,必以刀刮,然后能破,味极苦,唯广陵、山阳两地,人好尚之,不知其所以然也,或曰疗头痛,未详(以上以多为贵)。

蒙顶(自此以降,言少而精者)。始,蜀茶得名蒙顶也,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虽非蒙顶,亦希颜之徒。今真蒙顶有鹰嘴、牙白茶,供堂亦未尝得其上者,其难得也如此。又尝见书品,论展陆笔工,以为无等,可居第一。蒙顶之列茶间,展陆之论,又不足论也。

湖(州)顾渚,湖南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

峡州茱萸簝,得名近自长庆,稍稍重之,亦顾渚之流也。自是碧涧茶、明月茶、峡中香山茶,皆出其下。夷陵又近有小江源茶,虽所出至少,又胜于茱萸簝矣。

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亦甚甘香芳美,可重也。

岳州浥湖所出亦少,其好者,可企於茱萸簝。此种茶性有异,唯宜江水煎得,井水即赤色而无味。

蕲州、蕲水团黄、团薄饼,每斤(捆)至百余斤,率不甚麄弱。其有露消者,片尤小,而味甚美。

寿州霍山小团,其绝好者,上于汉美。所阙者,馨花颖脱。

睦州鸠坑茶,味薄,研膏绝胜霍山者。

福州正黄茶,不知在彼,味峭上下,及至岭北,与香山、明月为上下也。

崇州宜兴茶,多而不精,与鄂州团黄为列。

宣州鹤山茶,亦天柱之亚也。

东川昌明茶,与新安含膏,争其上下。

歙州、婺州、祁门、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顾渚茶品之亚列,祁门所出方茶,川源制度略同,差小耳。

注释:

茶,在古代没有听说有饮食(茶)的事情。到晋、宋(南朝)[1]以后,吴人[2]采其叶煮食,称为茗粥。到唐代的开元(713-741)、天宝(742-756)之间,才稍稍有了饮茶之事。至德(756-758)、大历(766-779)的时候渐渐多了,建中(780-783)以后,就繁盛起来了。茶、丝、盐、铁,都实行管榷[3]即专卖制度。今江夏(今湖北武昌)以东,淮海(今秦淮河)以南,都产茶。现在简单列举重点如下,并不是茶的全部。

新安茶[4],现在的蜀茶,离蒙顶不远,但多而不精,产地生态好,从总体分析来说,还是可以说高于其他的茶。春茶季节,在产地吃时很好,但运到其他地方,因水和环境不同,其滋味与产地有区别。唯有蜀茶能销往各地,南边走到百越(今华东诸地),北边到达五湖(指地域宽阔),皆能保持固有的芳香,滋味不变,所以特别珍贵。自谷雨以后,每年有数百万斤,分别运往东边各地,这是为大家做的好事。

饶州浮梁茶(今江西饶州浮梁县),今关西(潼关以西)至山东(太行山以东),闾阎(乡里)村落皆吃之。可以多日不吃粮食,但不能一日不喝茶。当地人对这种茶的依赖性高于蜀茶,但是茶的滋味比不上蜀茶。

蕲州茶(指湖北蕲州蕲春蕲水所产团黄、饼茶)、鄂州茶(指湖北蒲圻、崇阳所产团黄)、至德茶(指安徽池州至德县所产饼茶),以上三处出产的茶,是方形的厚片饼茶。销售到陈(河南东至安徽一带)、蔡(河南上蔡地区)以北,幽(京津等地)、并(山西太原)以南。人人都喜欢,引为时尚。其济生(对身体的作用)、收藏、纳税,都成倍超过浮梁茶。

衡州衡山(指湖南衡阳、衡山等地)茶,团饼成巨串,年产十万斤。自潇湘(潇水、湘水地区)到五岭(泛指湘、赣、粤、桂等省区边境)都希望得到这些茶。其中有先春好茶,在湘东味道很好,到湖北就变味了,该茶虽然远销交趾(今越南),当地人都经常吃,但茶叶做工不是很精细。

潭州茶,阳团茶(今长沙、湘潭、益阳、株洲等地),茶粗质劣。渠江薄片茶(湖南新化县),有油、含苦梗。江陵南木茶(今湖北江陵县),品质偏下。施州方茶(今湖北恩施县),味苦、饼硬。以上四个地方的茶,都是味短,韵味不高。只有江陵、襄阳附近数十里范围才食用,其余可以不记载了。

建州大团茶(福建建州今建瓯),形状类似紫笋,又近似当时的大胶片,每一轴有十余片。要取食时,先用刀刮(削),然后才能弄碎。茶味极苦,只有广陵(今江苏扬州)、山阳(今淮安)两地比较喜欢。不知什么原因,有的说该茶能治头痛,详情不知。

蒙顶茶[5]当时的产量减少,但做得精致。最初,蜀茶出名也是因为蒙顶茶。元和年(806-820)以前,一束锦帛﹙捆起来的五匹帛﹚还交换不到一斤早春蒙顶茶(价格很高)。所以蒙顶附近的人都争先恐后地种茶,来获得丰厚的利益。没有数十年的时间,使当地农村市场上,每年出现千万斤(形容数量多)的销售。还有虽然不是真正的蒙顶茶,也还有人冒充蒙顶茶去销售。真正的蒙顶茶有鹰嘴、芽白茶(不研膏茶露芽饼茶),供堂[7],就是提供给当地官府,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其难得的情况就是这样。又经常见到书上评议、讨论陆羽的观点,认为不可比拟,没有可以与蒙顶茶同时并列第一的。蒙顶茶和其他茶排列起来比较,再看陆羽的观点,是不足以论的。

湖(州)顾渚、湖南紫笋茶,除了蒙顶茶之外,没有比它们更好的了。

峡州(今宜昌)茱萸簝茶,出名的时间较近,在长庆年间,即唐穆宗执政时(821-824),稍稍受到重视,属于顾渚茶一类。从此碧涧茶(湖北宜昌产)、明月茶(湖北宜昌明月峡产),峡中香山茶(四川夔州云安郡奉节产),名气都在茱萸簝之下。

夷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最近还有小江源茶,虽然产量很少,名气又胜于茱萸簝茶。

舒州天柱茶(今安徽岳西县潜山),外形虽不峻拔好看,味道也甘香芳美,得到很大的信任。

岳州浥湖茶(今湖南岳阳)所产也少,其中好的可以与茱萸簝相比。这种茶比较特别,只适宜江水煎煮。用井水煎煮茶汤泛红,而且没有味。

蕲州、蕲水团黄、团薄饼(产于湖北蕲州蕲春,今稀水。《唐国史补》常鲁公使西蕃...赞普曰我此亦有...此蕲门者,即此茶)。每捆(原文“斤”有误)至百余斤,茶叶粗薄,只有畅销品,片特别小,而味很美。

寿山霍山小团(安徽寿州、霍山产,此茶同舒州、顾渚、蕲门、昌明、浥湖远运西蕃),其中最好的茶,上贡给朝廷。所缺者如奇异馨香脱颖。

睦州鸠坑茶(浙江睦州淳安县产),味薄,只有研膏类胜似霍山茶。

福州正黄茶,滋味厚薄有优劣之分,销至岭北即今蒙古、俄罗斯西北利亚及我国内蒙、黑龙江一带,与香山(四川奉节)、明月(湖北宜昌)茶相似。

崇州宜兴茶(宜兴属江苏常州府,此处称“崇州”有误),多而不精,与鄂州团黄(湖北鄂州蒲圻、崇阳产)并列。宜兴是地名,汉代称阳羡县,隋改称义兴,唐代同。宋代太平兴国初,因避太宗赵匡义之讳,改称宜兴。《膳夫经手录》是唐书,不应该出现宜兴地名,明显此条目为后人改加,有嫌贬低该茶之疑,而后又称与鄂州团黄(《茶述》列为第一流贡茶)并列,不好解释。

宣州鹤山茶(又称鸭山茶,安徽宣州宣城丫山产),位置次于天柱茶。

东川昌明茶(四川绵州昌明县,今江油县北兽目山产。白居易《春尽日》诗“渴尝一碗绿昌明”指此),品质可与新安含膏[8] 茶比上下。

歙州(今安徽歙县,新安江流域)、婺州(今浙江武义江、金华江流域诸县)、祁门(安徽)、婺源(江西)等地方产的茶,制作精细,不含杂质树叶,自梁(四川)、宋(江都南京)、幽(京兆长安)等地,人们都崇尚、喜欢。税赋收入、商人所赍[9] ,数千里道路上都可以看见。前边说的先春含膏茶,位置排在顾渚茶品的后边。祁门产的茶,和四川茶的渊源基本相同,差别不大。

体 会:

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茶叶品名多,《茶经》也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列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饮茶、品茶遍及全国,佛茶、禅茶、贡茶、礼茶也达到空前高度。茶书、诗歌、艺文不断涌现,琳琅满目。在学术上最有价值的文献首推《茶经》,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膳夫经手录》成于晚唐,有关茶叶的记载,从时间、空间而论,可以概括全唐面貌,内容丰富,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

《膳夫经手录》对各地茶叶名品评价,总体上比较客观,特别对蒙顶茶少而精,情有独钟,评价甚高,超过了当时的官贡顾渚茶。综合其他文献,应该也不过份。反而陆羽《茶经》对四川茶的评价有些偏颇。

陆羽没有到过四川,他写《茶经》时蒙顶茶仅以“雅州芦山郡”之名上贡,尚未成名。“蒙顶茶号第一”时,陆羽已经逝世。《膳夫经手录》成于公元856年,在《茶经》(758年)成书约一百年以后,后世与前代的情况变化很大,作者应当是在《茶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但文章开始说:“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此说不可苟同。

全书评价茶名时,特别强调本地与异地环境变化、人群差别,滋味不同,如衡州衡山茶……等,再有茱萸簝茶只能用江水,不能用井水,可见决定茶叶品质、口感,还有其他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膳夫经手录》从唐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多年,有些茶品继承下来了,有些没有了,外形品质变化更大,历史上的评价有当时条件,不能作为现代茶叶品质标准。

茶叶古代史料考证困难很多,虽然有些茶的基本知识,而古汉语水平有限,误读、误解难免,仅供参考,恭候赐教。

注释:

1.晋宋:晋代-南北朝宋,即公元265-420年间。

2.吴人:俗称江苏曰吴,吴人即江苏之人。

3.管搉:搉与榷通假,管搉即专利。

4.新安茶:唐时雅州芦山有新安乡,邻近蒙顶。古代蒙山范围很大,邛崃天台山、芦山罗纯山包括雅安上、中、下里,雅安飞仙官帽山(又名漏阁山)、七盘山和名山蒙山都在其中。新安茶:属于大蒙山境内产品。

5.蒙顶:为了有别于其他蒙山,蒙顶仅指蒙山主峰周围,即今蒙顶山。“降”即以下,蒙顶茶少而精,与大蒙山新安茶有别。

6.希颜之徒:颜回字子渊,孔子弟子,天资聪睿,仁慈,德高望重,后世尊称“复圣”。“希颜之徒”指希望学习颜回之人,此处指学习仿造蒙顶制茶之人。

7.供堂:官府治事之地曰堂,“供堂”指上级官员。

8.新安含膏:唐代饼茶制造有研膏(压膏),即捣后榨去部分茶汁和不研膏(含膏)不榨去茶汁之分。新安含膏仿造蒙顶不压膏露芽茶制法,故名。

9.赍:音zi,通资钱财。

(发表在2012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李家光)

福建福鼎——中国白茶的发源地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

中国好山水,福鼎好白茶

欢迎您加入八闽清音,让我们共同诉说,一起分享"茶不仅仅是一片树叶的故事",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八闽清音”添加关注

 

茶为中华国饮,也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符号和载体之一。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最天然而富有保健功效的茶类,被称为六大茶类中的珍品“贵族”。白茶的主要产地在于福建省,其中福鼎为其主要产区。

白茶主要产区这么多,那白茶原产地到底在哪里?

很多历史文献和现实资料显示,白茶原产地在福建福鼎,福鼎太姥山野生古茶园和古茶树的存在,进一步物证了福鼎太姥山是“白茶山”。

古白茶发源于福鼎太姥山

一、白茶是最初制成的茶。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上古时代尚无制茶法,人们运用的自然晾青的茶叶“萎凋”工序,就是一种古老的制草药方法。由此可见,最早的茶按制造方式来看应该是白茶,或者说这是中国茶叶史上“古代白茶”的诞生史。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杨文辉认为白茶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之,比绿茶诞生还要早2000多年。理由是先人用采摘的茶叶最初作药用,由于茶树萌发新芽有季节性,为了随时都能喝到茶叶,便将采集的幼嫩茶叶晒干收藏起来,干晒的方法属于白茶制法的范畴,这是茶叶加工的开端。因此,杨文辉认为白茶应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史书中曾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尝百草遇毒时,正是从茶树上摘下鲜叶咀嚼而解毒,从而认识了茶的药用价值。从此之后,人们开始采摘茶树上的鲜叶,自然晾干收藏。茶学界专家陈椽教授同样认为“如现时制白茶,可以说是制茶起源时期。”

白茶是六大类茶中最先被制成的茶,古人在周朝就采取了“晒干或阴干”这种与制作现代白茶相类似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保存茶叶以备祭祀、治病、静修、品饮等不时之需,我们称之为古白茶。

二、太姥山自古有白茶。

无独有偶,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相呼应,福鼎太姥山地区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相类似的神话传说:

说尧时有一老母,居才山(今太姥山)种蓝,见山下麻疹流行,并将茶的芽芯晒干用于救治麻疹,这便是白茶的最初雏形。蓝姑用茶治病救人,由此感动上苍,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姥娘娘”,并向她学习种茶。用白茶治疗小儿麻疹、无名高烧、牙痛、咽喉痛的习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而且疗效显著。

剥去传说的神话外壳,并从中寻找与传说相合拍的现实证据,不难印证传说的真实性,从而获得传说所承载的太姥山先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真实信息。

几年前,福建省考古专家对福鼎店下马栏山和白琳考古发现,太姥山一带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活动,后人也考证出太姥娘娘其实就是神话了的母系氏族年代闽越地区部落联盟首领,或者说是当时古人类集群的代表性人物。

之后,随着绿茶等其它种类的茶品出现,原始的古白茶便不再是主流茶饮,渐渐地淡出历史舞台。幸亏,那些隐身崇山峻岭中的太姥山原著民们,默默地将这种原始的茶叶加工方式保存了下来,并延续了千百年。到了明朝,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赞道:“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尤为可爱”。 后来,明代闻龙在《茶笺》(1630年)进一步追述“田子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亦未之试耳”。这种“不炒不揉的制茶方法”,正是当今白茶制法的特点,即将“取芽”、“生晒”、“不炒不揉”融为一体。


 

三、历史文献、现实资料和专家考证进一步印证古白茶源于福建福鼎。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茶经》中记载:“永嘉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著名茶学专家、我国茶叶教育体系奠基人之一的陈椽教授在《茶业通史》中指出:永嘉(今温州)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茶经》所载永嘉南三百里是今天的福建省福鼎市(唐时为长溪县辖区)。

大约到了明朝,太姥山古白茶开始走出山门,有人还给它取了个很贴切、很雅致的名字,叫“绿雪芽”,并很快在名茶丛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就是明《广舆记》所说的“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明代谢肇淛在《太姥山志》有“太姥山人结茅为舍,种茶为生”的记载,文章里还有多处提到太姥山产茶。明陈仲溱在其文章中也描写了看到有人在太姥山古道上卖茶,可见此时的太姥山区不但广泛种茶,而且开始出售。明末清初时,太姥绿雪芽白茶声名更盛,清初周亮工《闽小记》、郭柏苍《闽产录异》、吴振臣《闽游偶记》、邱古园《太姥山指掌》等文献中都有关于“绿雪芽茶”的记载。此时的太姥山古白茶堪为奇珍,常人难得亲近,难怪清代汪懋麟诗叹:“贻我绿雪芽,重比南山贾”。

清傅维祖《太姥山寺产印册》对太姥山寺院茶园进行登记,明林祖恕、林爱民和清王孙恭、谢金銮等游太姥山时,曾将太姥山山茶烹煮着喝,这也与白茶出水较慢的茶性相一致。民国卓剑舟《太姥山全志》也有诗云:“闻道郑渔仲,品泉兰水涯,可曾到此洞,一试绿雪芽”之句,郑渔仲即宋朝史学家莆田人郑樵,从诗中可以看出卓剑舟认为宋朝的郑樵曾品饮过“绿雪芽”白茶。可见,当时太姥山茶种植和精加工的历史不会晚于明朝,其上品就是被世人视为珍品的绿雪芽。

但绿雪芽是不是白茶呢?其实前人就已经告诉我们了。

清邱古园《太姥山指掌》记载,太姥山平岗,有十余家人种茶,“最上者太姥白,即《三山志》绿雪芽茶是也”;清初学者周亮工的《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有绿雪芽”;卓剑舟著《太姥山全志》时就已考证出:“绿雪芽,今呼白毫。香色俱绝,而犹以鸿雪洞产者为最。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

另外,太姥山一片瓦寺(鸿雪洞旁)的僧人至今仍沿用古法制作绿雪芽,还每年架梯到鸿雪洞顶采摘野生茶树的芽,晾晒成茶后待客,成品如白毫银针。

由此,我们不难断定,古人所说的绿雪芽茶,就是今之白毫银针的前身,为太姥山古白茶之上品。

2008年,在首届中国白茶文化节高峰论坛上,姚国坤、鲁成银、俞其坤、俞益武、尹军峰、陈荣冰和袁弟顺等七位国内著名茶叶专家,通过对福鼎太姥山、点头、白琳等白茶原产地认真细致地考察和深入研讨,形成了《福鼎白茶共识》。《共识》指出,白茶源于福鼎,文化丰厚。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栽培历史悠久,福鼎是白茶之王——白毫银针的发祥地,福鼎太姥山就是陆羽所述的“白茶山”。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原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院研究员姚国坤教授多次考察福鼎茶区。他认为,福鼎白茶之祖至少有1200年以上历史,如果再将它与古老而又多样的区域文化和民俗(如畲族)饮茶法,以及隐藏在深山谷地的饮茶风情,还有太姥山道教和佛教文化结合起来,福鼎是当时人们探知仙山、名境(生态)和佳茗的共存之地。

据央视报道,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曾经创建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吕氏家庭墓的发掘中,发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茶叶,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千年以前的茶叶还是茶叶中少之又少的极品白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张蕴讲述了西安吕氏家族墓惊现“千年白茶”的过程,并证实其为福鼎生产的白茶。

四、太姥山野生古茶园和古茶树的存在,进一步物证了太姥山是“白茶山”。

在唐宋时期,太姥山共有36个寺院,每个寺院都种植茶树。现代考古发现,太姥山的白箬庵(今称天门寺)旁边500米处,有十多亩的古茶园,并且园中还保存了年代久远的古茶树群落。

1957年福建茶树良种普查时,茶树育种专家郭元超、詹梓金和科技人员周玉璠等调查组,对福鼎太姥山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太姥山区有高大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存在,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这些茶树的嫩芽满披白毫,这正是生产白茶的茶树良种。其中有一棵野生满披白毫的古茶树,据植物专家推断,树龄至少200多年,而且这棵著名的野生古茶树恰恰生长在传说中太姥娘娘修炼的道场一片瓦景区鸿雪洞附近,至今还生机勃然。这就是被命名为“绿雪芽”的福鼎白茶古茶树,也就是传说中太姥娘娘采摘叶子用于治病救人的那棵植物,现已被福建省绿化委列入“古树名木”保护目录,是真正意义的白茶生产历史见证的“活化石”。如今,在太姥山麓的许许多多的山头里都可以见到野生茶树的踪迹。无论是传说,还是实证,太姥山麓的大白茶古茶树自古就存在,这进一步物证了古白茶发源于福鼎太姥山,太姥山是“白茶山”。

 

现代白茶始创于福鼎太姥山

一、白毫银针的原产地来自福鼎。

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精品,古有“茶叶女王”之称。由于制成后的形状酷似银针,茶芽满披白毫,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白毫银针”。

清嘉庆初年(1796年),福鼎茶人看到白茶的潜在商机,特意向太姥山人学习古白茶制作工艺,采用本地“菜茶”制成“土针”。茶叶专家张堂恒在《中国制茶工艺》中明确提出:清嘉庆元年(1796年),福鼎茶农采摘普通茶树品种的芽毫创制白毫银针,茶业界公认此为现代白茶诞生的标志。


清咸丰六年(1857年),一孝子据说是得到太姥娘娘显灵指点,在太姥山鸿雪洞绿雪芽古茶树底下找到一株带有白毫的小茶苗,将其移植到山下并繁衍开来。这段历史在民国卓剑舟《太姥山全志》之《说创垒丛话》载:“陈焕,竹林头人,光绪间孝子,家贫。一日,诣太姥祈梦,姥示种绿雪芽可自给。焕因将山中茶树移植,初年仅采四五斤,以茶品奇,价与金埒,焕家卒小康。自是,种者日多。至民国元年,全县产量达十万余斤。”

用菜茶的壮芽作为原材料制作白毫银针后,福鼎人又发现菜茶制作的银针不如带有白毫的茶树品种制作的银针,于是采用满披白毫的茶树品种制作白毫银针。福鼎茶人又用这种大白茶树的芽制成了新的白毫银针,俗称“大白”,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白茶。

现在,那株从太姥山中移植下来的绿雪芽小茶苗,已繁衍成大名鼎鼎的中国茶树良种对照种“华茶一号”——福鼎大白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被推广到十多个省份,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茶树良种。

《中国茶树品种志》把“福鼎大白茶”列在77个国家审(认)定品种的第一位,其论述是这样:“福鼎大白茶又名白毛茶,简称福大。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产地及分布:原产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制白茶,芽壮色白,香鲜味醇,是制白毫银针、白牡丹的原料。”

二、茶界泰斗张天福《关于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确认白茶首先由福鼎创制。

茶界泰斗张天福在1963年撰写的《关于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文中记载:“白茶由福鼎创制,当时银针采自菜茶(闽东北的原生茶树种)树上鲜叶。福鼎大白茶品种原产于太姥山,古老茶名绿雪芽约在1857年加以繁殖后,于186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成银针,便称大白。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政和县)约在1880年铁山大白茶加以繁殖后,于1889年开始制银针,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白牡丹原创制于瓯宁水吉(今属建阳),何时开始尚待考证,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后与政和制白茶之前。至于水吉采制的另一品种水仙白,是近几十年(二十世纪初期)的事。可以说,白茶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转到水吉,再传到政和。以制茶种类说,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从该文中我们明显看出白茶首先由福鼎创制,福鼎为白茶的原产地和主要产区。

三、福鼎白茶外贸历史悠久进一步证明福鼎是白茶原产地。

在2011年西泠印社春拍场上,有数件民国四年即1915年参展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精茶”原装登场,1915年英文印鉴宛然尤在,其中福建的马玉记白茶荣获当年巴拿马万国会的金牌奖章,此款参展茶采用精选芽尖制成,虽时光流逝百年其茶身白毫依然清晰可见。据福鼎点头柏柳村梅伯珍(即梅筱溪)在民国时期所写的《筱溪陈情书》记载,福建马玉记白茶正是由梅筱溪提供的。对于福鼎白茶当年受欢迎的盛况,民国时期福鼎本地文人卓剑舟在所著《太姥山全志》简明而精确地作了描述:“运售国外,价与金埒”。

其实,福鼎白茶外贸历史悠久。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政府在福鼎沙埕港设立了贸易口岸,向国外出口茶叶。而嘉庆初年,福鼎白茶名优品种的“白毫银针”已走进英国皇家,并视为世界名茶为英国女王所酷爱。到了清末民初,在欧亚地区,福鼎白茶的出口国家和地区就已经达到了39个。


白茶从明清时代到至今还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特种茶。过去出口商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空间,都收购政和等产地白茶与福鼎白茶进行拼配,把福鼎白茶当成“味精”使用,因为福鼎白茶色白而灰绿,毫香显露,滋味甘甜,功能性成分丰富,深受国外饮茶人喜爱。现今在欧美的商场上,所见中国白茶都标明产地都是“福鼎”。全球咖啡连锁大亨星巴克高调推出的星巴克白牡丹茶就是采用福鼎白茶的原料。2011年4月,英国为庆祝威廉王子与王妃凯特于四月二十九日举行的世纪婚礼,已经有300年历史的TWININGS唐宁茶就特别以福鼎白茶作为主要配方,推出限量版皇家婚礼纪念茶款,为威廉王子大婚献上祝贺之意。而在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白茶已风靡多年,喝白茶成为一种时尚。这从当代茶圣吴觉农孙女、美籍华人吴宁的《福鼎白毫银针在美国》一文可以得到印证,文中写道:“(在超市里),我发现其中白毫银针的瓶子往往是空的。店里售货员说,散茶里就这种茶卖得最快,常常都要添加。更令我吃惊的是,店里卖茶的人好像对白毫银针都很熟悉,能头头是道地讲出白茶对健康的好处来。福鼎白茶耐存、易泡,口感醇厚柔和,保健功能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四、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是公认为的制作白茶最优质原料。

植物学告诉我们一个物种的形式必须历经漫长的历史时空。茶树品种也不能例外。

学过白茶知识或品过白茶的人都明白,福鼎产的白茶具有:毫色银白,“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尤其是白毫银针,全是披满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状挺直如针,在众多的茶叶中,外形最优美,令人喜爱。汤色杏黄,鲜醇爽口,饮后令人回味无穷等特色,是其它地方所产白茶无可比拟的。究其原因,一是品种,二是工艺。就品种而言,因为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故乡就在福鼎。在1984年国家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首批国家级茶树良种时,分别把“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列在77个国家审(认)定品种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并且把福鼎大白茶列为国家茶树良种的对照种。福鼎的茶树两大良种均发现于太姥山。

 

五、福鼎是国家林业局唯一授予的“中国白茶之乡”。

 

2006年,国家林业局经多次派专家实地调查取证。经审定,授予福鼎市为“中国白茶之乡”荣誉称号。这是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范围内唯一以政府名义命名的白茶之乡,其权威性不容置疑。

其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刘枫先生也多次考察福鼎茶区,他认为福鼎为白茶原产地名副其实,并亲自为福鼎和点头柏柳村题写了“中国白茶之乡”和“中国白茶第一村”。

2011年5,国务院以国发〔2011〕14号文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鼎白茶”作为第八类传统技艺——白茶制作技艺唯一代表,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种种资料表明,福鼎以茶著名,尤以白茶称道,产茶历史悠久,茶史遗存丰富,一些古籍记载和论述无不彰显着福鼎白茶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和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当地田野调查,都印证了茶业界普遍认为的“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这个论断。白茶原产地在福建福鼎,福建福鼎是中国白茶的发源地无可厚非。

---------------------------------------------------------------------------

来源:《茶讯》

作者:蔡良绥、伍世泉、青山、白杨

==================================

找到约24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