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古茶魂茶

找到约532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澜沧古茶2020年终回顾(二):时间的朋友

  过完这一天,

  这一年的时间就要过去。


  时间从不曾为谁停留,

  它像一把筛子,

  过滤我们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

  也像一位朋友,

  为我们沉淀下隽永的美好。


  时间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事业、财富、友谊、爱情、伤痛......

  无论我们经历了什么,

  时间给我们留下的,

  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真实的印记。


  云南普洱澜沧专营店,16年

  时间带来成长

  16年的老店。店主罗荔从小在茶厂长大,母亲是厂里的老员工,是真正的茶二代。年少时不懂这一片叶子的意义,长大后却跟随母亲的步伐加入了澜沧古茶。16年时光,她和澜沧古茶一起成长,从不会品茶卖茶到如今不断壮大成每年100多万的专营店。母亲的引导在她心里埋下了古茶的种子。

  16年坚守,她终于明白母亲的坚持和自己的使命,时间给她带来的,是成长和责任。

  北京马连道国际茶城专营店,16年

  时间带来生命的怒放

  兰香基金的第一批获得者,拉祜山乡开出的山茶花。2005年随同马帮进京自此留守京城,顶着压力独立扛起古茶在京推广大旗,一度为众多重量级嘉宾泡过茶。

  16年打拼,没有人知道她承受了多少悲喜,也没有人知道她经历了怎样的磨难。16年扎根,立业成家,他乡已成故乡。如今,古茶事业小有所成,京城郊外有一居所,茶二代茁壮成长,人生已算圆满。付出总会有收获,时间从不亏待努力的人。

  河南郑州郑东新区品鉴中心,15年

  时间带来热爱

  15年老店。因为电视台的工作经常熬夜而爱上普洱茶,第一次喝到001后,便认定这茶是要喝一辈子的。2006年郑州专卖普洱的人屈指可数,而他已经开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普洱茶专营店。

  15年了,跌跌撞撞,浮浮沉沉,但对澜沧古茶的热爱从未止步。从北区到东区,老店拆了,新店停了,跌倒了爬起来。15年了,每天茶杯里的第一口茶依然是那杯001。时间从不停留,唯有对古茶的热爱之心从未改变。

  广西南宁金湖品鉴中心,15年

  时间带来梦想

  金秋嘉年华六级茶师复核前夕,六级茶师韦剑桥申请参加复核,却遭到了拒绝,不是因为她不够资格,而是因为她才刚刚成为第二个孩子的妈妈。

  她是广西南宁第一个专营店鲤湾路店的茶师。从进店时什么都做的“打杂”总管到如今店里的首席六级茶师,15年间她不仅在这里收获了事业、爱情、家庭,更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如今,15年前的老店已经升级成为今天南宁首屈一指的千万级别门店,而更多像小桥一样的女孩子,在这里实现价值,收获情谊。广州金秋嘉年华春億大师赛上她们载誉而归,茶友们自发送来蛋糕庆祝,一位茶友更在看他们比赛直播时流下了热泪,感动于她们的专业,更感动于她们的执著与对茶的无怨无悔。


  广东湛江城市假日旗舰店,13年

  时间带来甘甜

  这里,用日复一日的脚踏实地,践行着澜沧古茶“专心、专业、专注”的事茶理念。这里,深耕市场,精研茶专业技艺。这里,用专业的品鉴服人,全豪华茶师团队,第一届春億大师赛冠军就是从这个优秀的团队诞生。

  这里,茶师们服务专注热情,周到细致,让茶友充分信赖、安心地喝上一杯好茶。这里,全年不关门,凌晨不休息。在这里度过的岁月,锤炼了我们的心智,也带给我们甘甜的幸福。

  吉林长春雅贤楼,12年

  时间带来信念

  07年,与澜沧古茶结缘,种下火种;08年开始签约;2010年,徐老师、张老师应杜总之邀,赴云南参加澜沧邦崴茶王节祭拜活动,费尽心思偿夙愿,终于淘得好茶。徐老师的书里,澜沧古茶的身影到处可见,也一同见证了品牌的发展之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十几年来,他们始终坚持相信澜沧古茶,支持澜沧古茶,战胜困难,取得胜利。从雅贤楼到长春旗舰店,升级转型,新兴力量不断崛起,目前东北区域大大小小已经发展了70多个澜沧古茶的店,正是无数个星星之火,才汇聚成了火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也正是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得澜沧古茶火种绵绵不绝,洒遍东北。

  因为信念,所以追随。因为信念,所以坚持。因为信念,所以必将迎来美好。

  浙江金华品鉴中心,12年

  时间带来家人般的情谊

  深耕12年,从30平方米的小店发展成为现在上下两层240平方米品鉴中心。忠实拥趸众多,茶友跨度从2岁到78岁,从小白到骨粉,每个月,茶友会定期来参加小型好茶分享会,品鉴、斗茶、分享个人喝茶经历或故事。每年的新年和中秋都会举行“涵舍家宴”,大家一起做菜、品尝、欢庆,每年如约,岁岁不改。12年时光,这里收获的不仅是茶友之间的惺惺相惜,更是家人般的温暖情谊。

  广东广州番禺锦绣茶城品鉴中心,12年

  时间带来安定

  08年开业的12年老店,顺应品牌发展,从30平的老店升级到如今的200多平方米的大店。店从小到大,人从瘦变润,情从疏到亲,心从外及内,时间带来的不仅是身形的变化,还有内心的安定从容。

图片描述

  广东东莞大岭山旗舰店,11年

  时间带来亲情

  澜沧古茶在东莞最早的一家专营店,根基扎实,店主专业,服务热情,茶友认可。老顾客总会自发地带动新茶友来访相聚,茶友们都说:这里进了门就感觉自在,就跟在自己家里一样放松。茶心换真心,不是亲人胜亲人。

图片描述

  广东阳江安宁路品鉴中心,11年

  时代带来的坚守

  这是澜沧古茶在粤西最早的一家店面之一。因缘际会,梁婵女士接管了如今的安宁路品鉴中心。结缘11年,一杯古茶依然温暖着这一片茶友。阳江古茶粉越来越多,只要她在茶友群轻轻呼喊一声:“有茶试。”很多茶友便会如约而至。

  结缘11年,品鉴中心也一直在成长,几十万的专营店变成了如今的300多万大店。

  内蒙古呼和浩特九久茶城专营店,11年

  时间带来成熟

  一杯古茶,十一年传承,子承父业两代人的坚守,成就了今天。从初期的懵懂、到如今的坚信、坚定,脚踏实地,专业冲泡,耐心引导,稳扎稳打做好基础市场,换来了如今众多忠实的古茶粉丝。时间是最好的陈化剂,它能让一个人长大、一个店成熟、一个市场稳定。一杯古茶,韵味弥香。

  陕西西安西北国际茶城专营店,10年

  时间带来欢喜

  2005年马帮进京途经古城西安,热情耿直的西北汉子们簇拥着马帮进了城门,作为云南人的我被这份热情给打动,便留在了西安。2010年在广州找货时偶遇老同事“阿兰”,被邀请去茶叶城301喝茶。一次偶遇成为了茶事业的转折点。

  2010年签约,我带着两个妹妹在金康路播下第一颗古茶种子,10年过去了,西安的第14家古茶之家已经落地,妹妹们也从小姑娘成长了六级茶师、春億大师赛冠军。而我依然来来回回走在十年不变的金康路上。10年茶路,感恩欢喜,浓茶淡味,从容恬淡。

  广东深圳福田东园路旗舰店,10年

  时间带来财富

  庄小姐和赖小姐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高中同学,一个生于四川大凉山,一个生于广东揭西上砂。同年同月生,不同性格,不同脾气,却拥有对茶一样的热爱。

  在这家十年的老店,庄小姐和赖小姐一起品茶研究茶卖茶,当年的两个女生,如今成了澜沧古茶最经典的最厉害的产品深圳卖得最多藏得最多的两个小“富婆”。时间从来都是公平的,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

  广东东莞凤岗专营店,9年

  时间带来蜕变

  近十年的时间里扎根凤岗,深耕细作,每一产品都认真推广,每一个政策都全力配合,每一位茶友都真诚维护。十年足以让一个人、一个店蜕变,每一份喜人的成绩都是他们常年付出坚守的回报。

  广东东莞石龙旗舰店,8年

  时间带来成就

  2012年开业至今,从最早只有几个店员的小店,深耕8年,如今已发展成立足高端小区、拥有近200平方米舒适茶空间、一支优秀茶师团队、为茶友提供专业茶品服务的优质旗舰店。做事业做深做透做大做强,让一杯古茶走进千家万户。业大家美人和,是时间给予他们最好的馈赠。

图片描述

  天津河西品鉴中心,8年

  时间带来友谊

  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人生,就像一杯茶,会苦一阵子,但不会苦一辈子。加入澜沧古茶的八年来,有过拼搏,有过汗水,有过欢乐,有过失落......庆幸的是,茶友和我们一路携手,并肩前行。八年来,一杯杯热茶、一个个笑容、一句句问候、一次次服务,温暖着茶友们的心,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澜沧味。因为喜欢,所以热爱。一杯茶,一辈子。

图片描述

  河北石家庄品鉴中心,8年

  时间带来茶缘

  随师傅喝茶十多年,接触了各式茶类,最让我入定安神的还是陈年的普洱。一次与0085的偶然相遇久久不能释怀,从此走上古茶之路。

  河北第一家店落地石家庄银河宾馆大堂,怀特茶城、维多利亚小区、辛集、邢台、沧州、栾城区、正定,只要茶汤浸透过的地方便会长出茶芽。柏林禅寺“吃茶去”的故事注定了这千年古茶与千年燕赵的缘分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变淡。

  山东临沂北城新区专营店,8年

  时间带来深情

  2006年的时候从云南消防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彷徨迷茫2年不知所适,想起08年在部队时曾去过澜沧厂部,便让战友给寄来两片06年0081,红艳的茶汤,馥郁的香气,一下被惊艳,从此和古茶结下不解之缘。

  2012年签约专营店,当时是30万小本经营,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大店,一年做百万以上,还有一大群忠实的古粉陪伴,一路前行,温暖如初。10多年的时间,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时光流逝,荣幸自己始终是古茶家庭的一员,如果时间能重来,我依然选择澜沧古茶。

  四川成都高新区专营店,8年

  时间带来力量

  8年前,异地扎根开店,在没有任何人脉资源下努力生存,拓展市场,活下来,靠的是守熬忍的精神力量。所幸,时间没有亏待我们,更多的经验、更多的资金、更多的支持,市场打开了,规模化发展也逐步显现。2020年与品牌成立联营中心,乘着品牌发展的东风获得了更广阔的天地。

  从茶客到经销商,从单一门店到现在体系化的营销团队,高新店是成都市场的拓荒者。相信时间带来的精神力量,相信未来会更好。

  广东佛山顺德北滘品鉴中心,8年

  时代带来的永恒不变

  店主兰姐是广州芳村301店的第二任店长,2012获得公司第一批兰香基金资助,在广州海珠区开了一家50平方米的专营店。8年经营,店铺升级为350平方米的200万专营店,店址也从广州搬至了佛山。老店的茶友们不畏路遥,仍和兰姐保持着联系,不时从广州前往喝茶、照顾生意。人走茶不凉,人间有情,时间有爱。

图片描述

  山西太原品鉴中心,6年

  时间带来陈韵

  农业专业院校毕业后一直在与植物打交道,一次寻味问茶,为云南的古茶文明所震撼,索性放下经营十年的城市园林工程投入茶行,以另外一种方式“绿化”人生、去“美化”生活。

  6年过去了,“小陈”成为了“老陈”,从单店经营到服务全区,伙伴和朋友与越来越多,茶赋予了我很多,愿与茶一起“越陈越香”。

  陕西西安高新品鉴中心,6年

  时间带来友谊

  2015,升级为西安第一家品鉴中心。5年多时间积累沉淀,古茶家人温暖彼此:“乌金哥”压箱底自藏乌金10件馈赠好友;“冰岛叔”喜提10提冰岛熟为古茶事业分享宣传;“28山款哥”珍藏江山贡和7028二十套,小青柑大红柑食养佳品长期用于企业伴手礼......岁月无言,古茶弥香,我们与古茶家人的情谊,就像一杯茶汤,越煮越醇。

  天津黄海路专营店,5年

  时间带来坚定

  选择古茶,五年坚守,甘之如饴的奋斗,成就了今天。从初期的迷茫,焦虑,徘徊,到如今的热爱,坚定。乘风破浪会有时,加强专业不停歇,泡好每一杯茶,将这杯健康好茶分享给大家。因坚定的信念、热情的服务、专业的技能,赢得了众多古茶粉丝的认可。时间是最好的证明,不断积蓄能量,逆流而上,茁壮成长。

图片描述

  山东济南广友茶城专营店,5年

  时代带来的口碑传递

  段阿姨是一个单位的老总,自从喝过茶妈妈小青柑后,她从济南的大东边跑到了济南的大西边,还把身边很多很多朋友都介绍到店里来喝茶喝陈皮。必须为了段阿姨,为了更多古茶茶友,做好一杯茶。

  茶友带朋友,朋友成茶友,新老朋友再带新朋友前来喝茶。茶友们的一路相随,口口相传,是因为对店主认可和鼓励,也是对澜沧古茶的真切热爱。

  甘肃兰州南昌路专营店,5年

  时代带来坚定

  2015年,郜总铁了心,独身一人,选址开店,签约50万,既没有多少库存,也没有多少人脉,单凭着对澜沧古茶的执着热爱,义无反顾,用心经营。2020年,疫情肆虐,影响着各行各业,郜总迎难而上,逆势作为,选址黄金路段,将店面扩容至150平米,全面升级改造;8月开业,茶妈妈王总到店支持,惊叹偏于西北的兰州广大茶友对澜沧古茶的认可,丝毫不亚于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

  人生越走越开阔,茶路越走越坚定,这是经历时光洗礼后带来的信心。

  江苏南京宝篆斋品鉴中心,5年

  时间培养新增长

  南京第一家落地的专营店,5年前,市场空白,对澜沧古茶敬而远之,对普洱拒之门外;5年后,茶妈妈小青柑在当地收获每年超过1000名的新茶友,甚至有茶友建立专业仓储存古茶了。古茶之家人气越来越旺,对普洱一无所知的茶友如今每周都会固定到店参加茶会。种下一颗古茶种子,期待他发出一树新芽。

图片描述

  广东广州新河浦品鉴中心,5年

  时间带来暖润

  广州越秀区“老东山”区域一线路面店铺,曾入选魅力广州醉美茶楼。

  这里是羊城众多名流学者的茶聚之地,每月定期举办茶事雅集;也曾联合广东多家茶艺机构开展茶艺传播;接待外国领事,将岭南文化传向世界。力促云南普洱与广东化州橘红结合,茶妈妈橘红普洱陈醇暖润,香飘岭南。

  广东广州法政路旗舰店,5年

  时间带来街坊情谊

  一杯普洱茶,一杯老广味,一杯约定俗成的健康之味。店里的标志性大葫芦茶壶,复古了广州凉茶铺气质,茶却换成普洱茶,不变的是同样提倡健康生活。如今,大葫芦茶壶已经成了网红打卡点。每天为街坊们奉献一杯普洱茶,大葫芦煮茶已成了店里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也成了街坊们喝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春夏秋冬,人来人往,辛勤而疲惫的生活,因为有葫芦就有了福禄。

  安徽合肥庐阳区品鉴中心,3年

  时间带来的真诚相待

  因茶结缘,因为喜欢和认可澜沧古茶,忠实茶友许老师,3年前开了这家店。因茶而聚,因为一杯茶,许老师身边的茶友越聚越多。因茶成友,疫情期间,茶友们在群里晒家中好茶,可总是比不上亲自到店里喝的味道。除了想茶,或许更是想念与茶友们欢聚的时光,心痒难耐。于是,店里每天准点邀约,驱车前往几位茶友的小区门口进行接送到店喝茶。喝茶喝茶,喝的是茶,品的是情。茶友茶友,一日不可无茶,一日不可无友。

图片描述

  内蒙古包头昆都仑区专营店,3年

  时代带来的以茶传心

  草原鹿城第一家,三年口碑传万家。品鉴会、拍卖会、书画展览、茶艺沙龙等茶事佳话,艺术气息浓厚,茶韵飘香。一众澜沧古茶员工助力高考,为夏日炎炎等在校门口翘首以盼的家长们送去杯装茶,一杯普洱,去火清燥,平和心境。疫情期间克服万难开店迎客,只为这个不可一日无茶的城市能喝上一口热茶。

  茶文化不在书上,不在口中,只因实际行动,人们记在心中。

  广西南宁凤岭专营店,3年

  时间带来成长

  店主冯伟连高中毕业就与澜沧古茶结缘十余年,伴随澜沧古茶成长。从店员到店长,再从店长到店主,从小店到大店的升级,时间收藏着她每一滴的汗水与心血。

  2015年7月8日,冯总喜得千金,正值兰香发布,情之所钟,以茶为名,她将女儿的小名唤为兰香。如今,她的女儿也将由澜沧古茶继续陪伴成长。时间不仅带来了事业,还有家庭,还有绵延的温暖。

  山东青岛城阳品鉴中心,3年

  时间带来未来

  2016年因一颗乌金茶膏结识古茶,最开始因为要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开了一个50平方米的小店,时间流逝,笃定与古茶为伴。如今,店面已发展成为600平方米的品鉴中心。3年时间我的时间被分成两等分,一份给了孩子,一份给了茶店,孩子和店都在慢慢成长。感恩时间的馈赠,未来可期,安定温暖。

  乌金

  时间带来价值

  2020年,

  是乌金价值连续翻番的一年。


  茶记录下时间的味道,

  时间也给茶带来价值。

  这无关金钱和价格,

  再贵的价值也会被时间冲淡,

  而时间沉淀下来的价值,

  会抓人心,牵人魂。


  2009年乌金

  2009年,乌金688元一盒,是当年压制当年零售每公斤已突破千元大关的茶品。2018年,09乌金在广州茶博会期间以16.8万元/件拍卖成交,刷新有史以来价值高度。

  如今,整件09乌金在市面上已难觅踪影,印证了好熟茶的价值实力。时间给09年乌金带来的价值,是惊喜,也是必然。它是“澜沧味”熟茶品质实力的印证,也是时间赋予茶最美好的印记。

  2012年乌金

  2012年,乌金以“传奇”系列上市,它在口感上带来的陈韵及熟茶难得的霸气让人印象深刻。“乌金十年”更是引发古茶家人的情感共鸣:不闪耀却品格出众,不高调却如掌上明珠,细水长流,润物无声。成为我们前行的精神和动力。

  8年来,它的名字年年被茶友念叨,它的滋味让大家念念不忘,它的名声被茶友口口相传。好的熟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担得起时间对它的馈赠。

  2016年乌金

  2016年乌金,以“重器”之名在人民大会堂发布,之后每年925成了古茶人的乌金日,“乌金”之名在茶界家喻户晓,更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活力。它是行业里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奠定了澜沧古茶高端熟茶在业内的地位。而每年的925乌金日,也成为乌金再创价值的新起点。

  2020年乌金

  这一代乌金特别而特殊,它的登场也是特殊而特别。乌金云端发布,虽然不见面,我们依然热烈如初。乌金密码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乌金精神由平凡的力量所透出的担当、明志、洒脱、守真,在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甚至生死之后,更显珍贵的意义。

图片描述

  广州秋季茶博会,现场最后10件2020年乌金售罄。

  乌金是茶,更是我们共同记忆的载体,它替我们记住那些流走的岁月,更为我们未来留存一份期待。

  时光匆匆,步履不停,

  在携手同行的茶路上,

  我们总能遇到不同的风景,

  体验不同的收获。

  时间记录了我们的成长,

  我们见证了时间的变迁。


  跨入新的一年,

  愿我们依旧相信时间赋予的美好,

  在与茶相伴的日子里,

  蓄力前行。

雅安蒙顶甘露,中国历史名茶

  雅安,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地球金腰带上,被誉为“天府之肺,熊猫故乡”,是一座最滋润的城市,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境内蒙顶山是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多云、多雨、多雾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鼎鼎有名的蒙顶山茶,以其娟秀的外形、精湛的制艺、独特的品质、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

  蒙顶山茶历史上称蒙山茶、蒙顶茶,因产于蒙顶山而得名,拥有有文字记载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史和1169年的贡茶史,具有“形美、香高、味爽”的品质特点。主要有蒙顶甘露、蒙顶石花、蒙顶黄芽、玉叶长春、万春银叶等历史名茶,其中蒙顶甘露是最具代表的一款历史文化名茶,也是中国卷曲形名优绿茶的杰出代表、中国最早出现的卷曲(揉捻)形绿茶,还是中国十大名茶,被誉为“人间甘露”,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一、“甘露”的内涵

  (一)“甘露”的最早出处

  “甘露”一词最早出自《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意指甜美的露水。古人认为甘露降,是太平瑞征。

  (二)“甘露”的涵义

  在百度上搜索,就知道甘露有三种解释:

  一是甘美、甘甜的露。《汉书·宣帝纪》:“乃者凤皇集 泰山、陈留,甘露降未央宫 ……获蒙嘉瑞,赐兹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骄色。”宋代梅尧臣《和永叔桐花》:“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甘露》﹝释名﹞引《瑞应图》:“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故有甘、膏、酒、浆之名。” 这些著述对甘露均有极深的赞誉。

  二是指甘蕉花苞中的甜味汁液。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甘蕉》:“甘蕉,生岭北者开花,花苞有露,极甘,通呼甘露。”此文中的甘露与上述著述中的甘露几乎近似。

  三是佛教语。梵语的意译,喻佛法、涅槃等。《法华经·药草喻品》:“为大众说甘露浄法。”南朝梁沉约 《和王卫军解讲》:“甘露为谁演,得一标道心。”南朝梁萧统《东斋听讲》诗:“既参甘露旨,方欲书缙绅。”由此可见,佛教以甘露喻佛法之法味,融物质与精神于不二。

  二、蒙顶甘露作为茶名的历史渊源

  “甘露”作为茶名,最早见于南宋地理总志《方舆胜览》蒙山条:“在严道南十里有五顶,前一峰最高,曰上清峰,产甘露茶。常有瑞云及现相影现。” 这是甘露作为茶名最早的时间,距今近900年。

  《方舆胜览》是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成书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全书共七十卷,主要记载南宋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及其辖下的浙西路、浙东路、江东路、江西路等十七路所属的府州等地的郡名、风俗、形胜、土产、山川、学馆、亭台、楼阁、轩榭、古迹、名官、人物、题咏等,内容十分丰富全面,对于了解南宋时期江南各地的经济、文化、风俗、民情、山川、土产等大有裨益。  

  明世宗嘉靖20年(1541年)编修的《四川总志》、《雅安府志》有“上清峰产甘露”之记载,与《方舆胜览》一脉相承。但此时的“甘露”非彼时的甘露。众所周知,从唐代到明朝以前,全国各地进贡茶叶都制成大小不同的团状,即所谓龙团凤饼。明朝初期因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废团茶,兴散茶”和纪念“甘露祖师”吴理真的缘故,甘露茶越加兴盛。自此,蒙顶山茶贡品改为散茶,品名有甘露、黄芽、石花、雀舌、芽白等 ,其中甘露名列第一。后来, 上清峰“皇茶园”的七株“仙茶”被钦定为正贡茶,“每茶时叶生,智矩寺僧报,有司往视,籍记叶之多少采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 ”。初时散茶以蒸青制法为主,但出现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等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当时,上清峰所产“甘露”茶,经150年时间积淀,集历代制茶之大成,采用炒青制法,按“半炒烘,形卷曲”的工艺要求,精工细作,色、香、味、形并重,因而后来居上,品质最佳。“医圣”李时珍在其撰写的《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茶叶”中这样评价蒙顶山茶:“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道出了蒙顶山茶的茶性是温性茶,这与蒙顶甘露为代表的蒙顶山茶独特的加工工艺有着极大的关系。

  黄龙德在其撰写的《茶说》中这样描述蒙顶甘露制作工艺:“先将釜烧热,每芽四两,做一次下釜,炒去青气。以手急拨不停,睹其将熟,就釜内轻手揉卷,取起铺于箕上,用扇扇冷。俟炒至十余釜,总复炒之。旋炒旋冷,如此五次。其茶碧绿,形如蚕钩,斯成佳品”,这与现代的三炒、三揉、三烘如出一辙,从而使甘露成卷曲形。历史上要求甘露具有“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的香味品质。可见,蒙顶甘露的茶汤清冽回甘,犹似甘露。

  据考证,蒙顶甘露实际上是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创制的蒙顶山名茶“万春银叶”和宣和四年(1122年)创制的“玉叶长春”两种贡茶炒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成的,质量超过唐、宋时期的“石花”。清代,“仙茶”正式归皇室祭祀专用,蒙顶甘露享有“解渴咽仙茶,涤烦沃甘露”(详见黄云鹄《蒙顶留题》)之“仙茶”美誉。

  (一)名字与甘露年号有关

  蒙顶山人工植茶历史有两千余年,通过现存有关茶叶记载的最早资料王褒《僮约》和吴理真在蒙顶山种植茶树的史实可以证明,蒙顶山是人类有文字记载茶树种植驯化最早的地方(详见陈椽《茶业通史》),时间在西汉甘露年间,正是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1年—前48年)执政期间,也是他最早设立“甘露”年号。据考证,“甘露”是中国古代重复使用年号较多的一个词。三国魏高贵乡公曹髦、三国吴乌程侯孙皓在、十六国时期前秦宣昭帝苻坚、南北朝高昌君主麴光等人在位期间均使用过“甘露”年号。植茶始祖吴理真也正是在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前50年)在蒙顶山驯化七株野生茶树开启人工种茶先河。刘询本名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西汉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间先后使用过多个年号,其中“甘露”是第6个,前后共四年。

  (二)名字与佛教有关

  甘露是和佛教医药学息息相关的物品。甘露的梵文是“amrita”,具有“长生”或“不死”之意。甘露作为茶名,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佛教兴盛以后,甘露一词常为其所用。蒙顶山茶称甘露,与宋代蒙顶山佛教兴盛密切相关。  

  蒙顶甘露原料

  许多古代名茶,最初都是在寺院种植、采摘并加工的,所以在中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两汉之际,当时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最早人工种植茶树。历史上,蒙顶山贡茶皆为蒙顶山僧人所制作,据《名山县志》记载:蒙顶贡茶全由山上佛教寺院管理,所需费用由县衙门行文,各寺院摊付,违者法办。各寺院及寺僧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行其是。如:千佛寺分工管理茶树,司职和尚称薅茶僧;天盖寺分工守护茶树,司职和尚称看茶僧;静居庵(院)分工采茶,司职和尚称摘茶僧;智矩寺分工制茶,司职和尚称制茶僧。贡茶的采制、包装、运送均极为庄重,须按贡茶礼仪进行。每年茶树春芽始发,看茶僧即上报,司职人员前往茶园视看并籍记茶叶数量。名山县官于吉日着官服、率僚属及全县72寺院僧人,上山焚香礼拜仙茶后,司职人员领摘茶僧12人入茶园(先后称为贡茶院、仙茶园、皇茶园),在官员监督下按规定数量摘取鲜嫩茶叶。所摘茶叶交由智矩寺制茶僧制成贡茶。制作中,众僧盘坐诵经。据此我们认为:大约在晚唐时,蒙顶山智矩寺实际上已成为当时四川也是中国第一个政教合一的茶叶加工厂。蒙顶山贡茶由寺庙管理、采摘官办、僧人制作、官差运送的格局,自唐至清延续了1169年之久。因此,蒙顶山茶文化中贡茶文化和禅茶文化是互相交融、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三)名字与三位“甘露大师”有关

  1.吴理真

  蒙顶山茶取名甘露,是为纪念“甘露大师”吴理真在西汉甘露年间人工种茶。据古籍、古碑和清代《四川通志》等史书记载,蒙顶山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前50年),邑人(当时的严道县,今雅安名山)吴理真“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在有“天下大蒙山”之称的蒙山顶上的五峰之间驯化七株野生茶树,培育出“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其叶细长,网脉对分,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的七株“仙茶”,开创了世界上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茶的历史先河,因此被公认为世界上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茶第一人。从此茶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惠及全人类的健康饮品。从三国开始,作为禅茶,蒙顶山茶要满足得道高僧参禅修身养性之用;从唐太宗执政开始,作为边茶,蒙顶山茶需要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同胞品饮需要和朝廷以茶易马之用;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作为贡茶,蒙顶山茶要满足皇室祭天祀祖和日常品饮之用。从此,蒙顶山以“仙茶”泽福百姓,以“道茶”恩惠天下,以“佛茶”祭天祀祖,以“贡茶”享誉全国,以“边茶”缘和世界,千古流芳。吴理真因开拓蒙顶山,首创种茶,为后人怀念,不断神化。南宋京师天旱,祖师受祈礼显灵救苍生,功绩昭著,淳熙十三年(1186年),宋孝宗敕其为“甘露普慧妙济大师”,享受民众祭祀。上清 峰茶被列为正贡茶 ,修建石栏维护赐名“ 皇茶园 ”,并居高塑白石虎巡守 。淳熙戌申(1188年),宋孝宗又敕赐其“甘露普慧妙济菩萨”,俗称“甘露大师”,后人称赞其“甘露祖师”“植茶始祖”。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所立石碑“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碑文、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明代杨慎《蒙茶辨》中均有记载。今天,蒙顶山天盖寺茶祖殿供奉着吴理真的雕塑,上有“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的牌匾。  

  植茶始祖吴理真雕塑

  2.智矩寺创始人普惠禅师

  北宋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都崇尚佛教,佛教再次进入昌盛时期,智矩院由佛家接管后改称智矩寺,普惠禅师任主持时,将其发展为川西第一大寺,香火鼎盛,功不可没,后人怀念,口碑所封“甘露大师”。  

  灵应甘露普惠妙济菩萨

  3.西域来僧不动上师

  北宋时,西域梵僧不动上师住锡蒙顶山永兴寺,创编《蒙山施食仪》,融通显、密经典及瑜伽诸部而成,深为佛教界所信奉,已编入《禅门日诵》和《早晚课》之中。不动上师被当时佛教信众认为其智其愿、其悲其行,如甘露之妙药,故以“甘露”之名美之,呼曰“甘露祖师”。现永兴寺正门石壁上尤存“甘露”石刻古迹,侧门挂有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一诚法师题写的“甘露道场”的牌匾。

  (四)众多与“甘露”相关的历史遗迹  

  永兴寺甘露道场

  蒙顶山是一座儒释道文化和茶文化交融的一座圣山,山上有众多用“甘露”命名的古迹,诸如甘露寺、甘露桥、甘露峰、 甘露灵泉院、甘露井、甘露石室、甘露道场等,还有“甘露宗风” “一瓢甘露”等题字。可见,蒙顶山茶文化发展进程中,深受中国土生土长宗教道家文化的影响和融合。

  1.甘露寺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名为“甘露寺”的寺庙不下十处。为什么叫甘露的寺庙那么多?可能是因为这些地方周边发现甘泉,或者天降甘露而得名。而位于蒙顶山花鹿池的甘露寺,供奉之人号“甘露”,所产茶叶也叫“甘露”,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甘露寺”。明代叶桂章在其《甘露寺》一诗中说:“一掬灵湫天上来,数茎仙掌削蓬莱。行云行雨飞金相,踞虎蟠龙绕鹫台”。  

  甘露寺

  2.甘露桥

  蒙顶山历史上曾经有十二座石桥,其中有甘露桥一座,相传“甘露祖师”亲为踩桥。

  3.甘露峰

  蒙顶有三十八峰,其中上清、甘露、玉女、灵泉、菱角五峰,如“五峰参差比,真是一朵莲”。

  4.甘露灵泉院

  蒙顶五峰入口处有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重修的“甘露灵泉院”石牌坊,上面镌有“一瓢甘露”“法沫西来”的题刻,旁立重修的“甘露灵泉碑记”。 

  甘露灵泉院石碑坊  

  5.甘露井

  上清峰下侧、“甘露灵泉院”石牌坊之上是古蒙泉,又称“甘露井”。相传为植茶始祖吴理真种茶汲水之处,又因传说羌江河神之女“蒙茶仙姑”从此井出入,故又名“龙井”,井侧立有明代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无名氏所题“蒙泉”二字、清咸丰年间曾任雅州太守的黄云鹄所题“古蒙泉”三字。井后石壁上有斗大“甘露”二字,苍劲有力,其中“甘”字形如一口井。据《雅州府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日旱不涸,后人盖之以石。游者虔礼,揭石取水烹茶,则有异香。若擅自揭取,须晴日,即时大雨”。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龙蜀余闻》中高度赞扬甘露井:“味清妙甘冽,在惠泉之上”;李应元在《登蒙顶》一诗中写道:“振衣百仞冈头路,蒙顶苍苍倚大罗……上清风冷余霜雪,甘露泉空只薜萝。”

  6.甘露石室

  蒙顶五峰中,玉女峰最高,其对面是甘露峰,峰巅有甘露石室,又名蒙顶石殿,为全石结构。相传此屋为植茶始祖吴理真种茶休憩之所,也是传说当年吴理真和“蒙茶仙姑”结庐处。南宋时,供奉吴理真石像于内,明代重修。清代赵怡在《甘露石室》诗中写道:“五顶作莲花,花心甘露家”。  

  三、蒙顶甘露的贡茶、仙茶历史

  (一)贡茶历史

  蒙顶山茶历来以贡茶著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列为贡品,开始入贡皇室。至宪宗时,进贡数量超过全国许多贡品名茶。尤其到中唐时期,名气甚至一度超过了唐代的官方贡茶—顾渚紫笋。唐《国史补》记载:“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明代名将王越(黎阳王)曾感慨:“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宋代《新唐书》、《宣和北苑贡茶录》、《锦绣万花谷集》,明代《西吴里语》,清代《四川通志》等,都有蒙顶山贡茶记载 。蒙顶山茶能在1169年中年年岁岁皆为贡品,清朝时还被专用于皇帝祀天祭祖,这是蒙顶山茶品质绝佳、珍奇名贵的铁证。

  到了宋代,蒙顶山茶因专用于以茶易马,进贡数量减少。宋代熊蕃所著《宣和北苑贡茶录》列举当时全国几种贡茶,万春银叶、玉叶长春名列其中。当时,蒙顶石花、露芽、谷芽、圣杨花、吉祥蕊、不压膏、石苍芽膏等名茶,位居全国前八名。贡品虽不多,但采摘 、制作更精细。

  名山历代官员都把采制、进 贡蒙顶山茶奉为神圣职责,上年冬天即做好准备工作,如筹备经费、打制包装、组织人力等。到春茶萌发之际,县官朝服上山主持采摘、制作。宋代孙渐在《蒙山留题》云:“余莅任斯土,每采贡茶,必亲履其地…… 因蒙茶攸关贡品 。”明清时达到顶峰。明神宗万历年间,名山知县张朝普记载:“蒙山为仙茶之所,每岁必职贡。”清代,蒙顶山茶进贡由政府统一管理,寺庙、僧人、僧会、锡匠分工承担种茶、制茶、制瓶等工作。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 《清代贡茶研究》记载:按照清宫进单,清代主要的进贡茶叶省份有13个。四川省进贡的茶叶有仙茶为“正贡 ”,专用于皇室祭天(郊天)之用,“仙茶、陪茶、菱角湾茶、蒙顶山茶、灌县细茶、名山茶、观音茶、青城芽茶、春茗茶、锅焙茶”等10种, 其中 “仙茶” “陪茶 ”“菱角湾茶 ”“春茗茶”“观音茶”5种即出自蒙顶山 。

  清代蒙顶山贡茶用途等级森严。清代中期以“皇茶园 ”是清代最主要的祭祀用茶。园外“围绕大岩石,另有数十株茶”所产茶叶为“ 副贡”和“陪贡”;“副贡”皇帝享用 ,“ 陪贡 ”分与妃嫔及受宠之人。菱角峰下茶为“菱角湾茶”,多用于赏赐贵族、臣下、外藩各部、外国使臣,或宴饮 。  

  特级甘露开汤

  贡茶采制、包装、运送、接收,制度完备,仪式讲究,十分神秘。清光绪版《名山县志》收录有知县赵懿《蒙顶茶说 》,详细记载了贡茶采制、运送过程 :“每岁采贡三百六十五叶,天子郊天及祀太庙用之。岁以四月之吉祷采,命僧会司,领摘茶僧十二人入园,官亲督而摘之。尽摘其嫩芽,笼归山半智矩寺,乃剪裁粗细,及虫蚀,每芽只连拣取一叶,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纸裹叶熨釜中,候半焉,出而揉之,诸僧围坐一案,复一一开所揉,匀摊纸上,弸于釜口烘令干,又精拣其青润完洁者为正片贡茶。茶经焙,稍粗则叶背焦黄,稍嫩则黯黑,此皆剔为余,茶不登贡品,再后焙剪弃者,入釜炒焉,置木架为茶床,竹荐为茶箔,起茶箔中,揉令成颗,复疏而焙之,曰颗子茶以充副贡,并献大使。不足,即漫山产者充之。每贡仙茶正片,贮两银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宽四寸;陪茶两银瓶,菱角湾茶两银瓶,瓶制园如花瓶式。颗子茶大小十八锡瓶,皆盛以木箱黄缣,丹印封之。临发,县官卜吉,朝服叩阙,选吏解赴布政司投贡房,经过州县,谨护送之。”

  大意是:每年春天,茶树刚抽芽,县令便选择吉日,沐斋更衣,穿上朝服,率领僚属来到上清峰,先是设案焚香,跪拜再三。接着,选择十二名僧人入茶园,在县令的亲自督促下采摘茶叶。每芽只取一叶,茶采三百六十五叶,送交制茶僧炒制。炒制时,众寺僧盘坐诵经。先用新釜烘焙,茶叶半蔫即取出,由围坐的僧人一一展开,匀摊纸上,绷于釜口,让其焙干。又精选其中青润完洁者为正片贡茶。其它的都剔为余茶,制成颗子茶,以充副贡,献给地方大吏。贡茶时正片贮于两个方形银瓶中,瓶高四寸二分,宽四寸。陪茶也分装锡瓶。银瓶、锡瓶都盛入木箱,用黄绸包裹,丹印封住。入贡前,县令又卜选吉日,穿朝服向京师方向叩拜,选派得力官吏解送,经过的州县,都悉心加以护送。这似乎已不是采茶制茗,而是在膜拜圣物,祈求苍天保佑。十二僧人、三百六十五叶,象征十二月、三百六十五天,暗含岁岁平安,年年丰收之渴求。

  (二)仙茶历史

  蒙顶山上清峰的七株茶树并非凡种,而是“仙茶”。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相传,很久以前,有位老和尚生了重病,久治不愈。有一次,和尚遇到一位老翁,老翁告诉他,蒙山中顶有茶树,在春分前后,你早日候于一旁,一旦春雷初发,马上并手采摘,只能采三天,三天过后便无效了。三日之中,如果采到一两,用本地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若服二两,一辈子消灾去疾;服三两,可以脱胎换骨;四两,就地成仙了。老和尚听了此言,便到中顶造了间屋,虔诚地等候时机,结果采到了一两多,煎成茶汤。没想到才喝一半,病就痊愈了。过些日子,和尚到城里办事,熟人看了他,无不惊呆,老和尚居然返老还童,看上去像三十来岁的人,眉发乌青。后来,他到青城山访道,不知所终。蒙顶山中的“仙茶”,即由此而来。

  清代,蒙顶山茶被誉为“仙茶”,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至清代结束(1911年),专供祭天祀祖,是唯一用银瓶装的贡茶,更是皇帝的日用茶。蒙顶山“仙茶”祭天、祭太庙的用途,只在清晚时期才有,标志着蒙顶山茶的使用价值发挥到了极致,也是蒙顶山茶自唐代“号为第一”以来又一次达到了皇家贡茶的高峰。乾隆皇帝曾作《烹雪叠口旧作韵》:“通红兽炭室酿春,积素龙墀云遗屑。石铛聊复煮蒙山,清兴未与当年别”,对蒙顶“仙茶”给予了圣赞。  

  清代的祭祀活动分大祭、中祭与群祭。乾隆皇帝时重新规定了大祭范围:祭人、祭地、祭太庙,一直延续至清末。而有关以“仙茶”为首的蒙顶山五茶品(即仙茶、陪茶、菱角湾茶、观音茶、春茗茶)祭天、祭太庙的记载,可从前面赵懿撰写的《蒙顶茶说》一文中管窥一豹。文中还记述“相传仙茶,民间不可瀹饮,一蠢吏窃饮之。被震雷击死。私往撷者,山有白虎巡逻,以故樵牧不敢擅入。官采时,虽亢阳亦必云雨。懿验之,果然。此山之灵异与,抑亦天家玉食之重也”,足见蒙顶“仙茶”之神韵。

  蒙顶山茶在当时所有贡茶中地位独一无二,得到文人墨客的大书特书。晚清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何绍基写有一首《名山蒙顶贡茶赋示陈新盘明府》诗,以歌颂蒙顶贡茶为主题,对蒙顶山茶的贡茶地位、县衙重视以及采摘标准、制作工艺、进贡品类、护送过程均进行了详细描述。全诗为:“蜀茶蒙顶最珍重,三百六十瓣充贡。银瓶价领布政司,礼事虔将郊庙用。旗枪初报谷雨前,县官洁祀当春仲。正茶七株副者三,旋摘轻烘速驰送。仙人手植东京前,后来化身入蒙泉。古风古雨饱嘘吮,高三尺寿二千年。朱阑环之锁纽贯,县官来时一开看。我于茶品太疏略,喜陟高山到天半。夹江昨读酒官碑,名山令谒甘露师。敢云饮啜事琐琐,民生国典相纲纬。榷酤源流有通塞,当官桑孔要深思。”

  清代蒙顶山茶何以称为“仙茶”呢?赵懿在《蒙顶茶说》中解释到:“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意,谓曰仙茶”。这与北宋《东斋记事》提到的:蒙山茶生长时,“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蒙顶山茶在云中生,云在茶中行:出产此茶的时节,时常有祥云出现,以“云”派生出“神”,而神庇护着茶,“仙”的寓意也就涵盖其中。“仙茶”历经数朝而最终定名,更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优异的品质息息相关。

  皇帝为什么会选择蒙顶山茶作为祭祖“仙茶”呢?有学者提出:乾隆皇帝信佛,而其父雍正晚年崇信道教,以茶祀祖,尤其讲究,而蒙顶山茶是“佛门仙茶”,于佛道可两全,也便是唯一可选。

  民国建立,蒙顶山茶停贡。但在初年,名山县知事仍照旧制采制,作为县内重大祭祀之用,或作馈赠上司的礼品。建国后,蒙顶名茶被列为国家礼茶。1959年,蒙顶甘露参加外贸部组织的全国名茶评选,获得“中国十大名茶”称号。而后,蒙顶甘露一直保持着国家级、部级、省级优质产品称号。在一些重大展览与评选活动中,蒙顶甘露茶曾先后夺得陆羽杯金牌奖、甘露杯金牌奖等奖项。1992年6月,在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蒙顶甘露”独步天下,夺得金牌奖。2001年,美联社和《纽约日报》将蒙顶甘露评为“中国十大名茶”。2017年,包括蒙顶甘露在内的“蒙顶山茶”区域公用品牌被原农业部评定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以蒙顶甘露为主要内涵的蒙顶山茶文化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雅安全市明前蒙顶甘露年产量1000吨左右,产品远销大江南北,产值近10亿元,深受消费者青睐,正逐渐从历史名茶凤凰涅槃成现实名茶。  

  世界超模向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向世全学做手工蒙顶甘露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7岁,现任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雅安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先后担任过名山县文体局长、名山区文联主席、雅安市茶办副主任、名山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徽茶》、《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圭臬诗刊》、《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画报》、《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深圳特区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凤凰网四川、网易、快资讯、一点资讯、名茶网、中华名茶网、茗边、手机搜狐网、手机新浪网、新茶网、茶旅世界、四川茶报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有作品入选《2019四川诗歌年鉴》、《雅雨清风——雅安70年文学作品精选集》、《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茶祖故里行》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刊。

  (来源:陈开义)  雅安,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地球金腰带上,被誉为“天府之肺,熊猫故乡”,是一座最滋润的城市,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境内蒙顶山是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多云、多雨、多雾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鼎鼎有名的蒙顶山茶,以其娟秀的外形、精湛的制艺、独特的品质、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

  蒙顶山茶历史上称蒙山茶、蒙顶茶,因产于蒙顶山而得名,拥有有文字记载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史和1169年的贡茶史,具有“形美、香高、味爽”的品质特点。主要有蒙顶甘露、蒙顶石花、蒙顶黄芽、玉叶长春、万春银叶等历史名茶,其中蒙顶甘露是最具代表的一款历史文化名茶,也是中国卷曲形名优绿茶的杰出代表、中国最早出现的卷曲(揉捻)形绿茶,还是中国十大名茶,被誉为“人间甘露”,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一、“甘露”的内涵

  (一)“甘露”的最早出处

  “甘露”一词最早出自《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意指甜美的露水。古人认为甘露降,是太平瑞征。

  (二)“甘露”的涵义

  在百度上搜索,就知道甘露有三种解释:

  一是甘美、甘甜的露。《汉书·宣帝纪》:“乃者凤皇集 泰山、陈留,甘露降未央宫 ……获蒙嘉瑞,赐兹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骄色。”宋代梅尧臣《和永叔桐花》:“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甘露》﹝释名﹞引《瑞应图》:“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故有甘、膏、酒、浆之名。” 这些著述对甘露均有极深的赞誉。

  二是指甘蕉花苞中的甜味汁液。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甘蕉》:“甘蕉,生岭北者开花,花苞有露,极甘,通呼甘露。”此文中的甘露与上述著述中的甘露几乎近似。

  三是佛教语。梵语的意译,喻佛法、涅槃等。《法华经·药草喻品》:“为大众说甘露浄法。”南朝梁沉约 《和王卫军解讲》:“甘露为谁演,得一标道心。”南朝梁萧统《东斋听讲》诗:“既参甘露旨,方欲书缙绅。”由此可见,佛教以甘露喻佛法之法味,融物质与精神于不二。

  二、蒙顶甘露作为茶名的历史渊源

  “甘露”作为茶名,最早见于南宋地理总志《方舆胜览》蒙山条:“在严道南十里有五顶,前一峰最高,曰上清峰,产甘露茶。常有瑞云及现相影现。” 这是甘露作为茶名最早的时间,距今近900年。

  《方舆胜览》是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成书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全书共七十卷,主要记载南宋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及其辖下的浙西路、浙东路、江东路、江西路等十七路所属的府州等地的郡名、风俗、形胜、土产、山川、学馆、亭台、楼阁、轩榭、古迹、名官、人物、题咏等,内容十分丰富全面,对于了解南宋时期江南各地的经济、文化、风俗、民情、山川、土产等大有裨益。  

  明世宗嘉靖20年(1541年)编修的《四川总志》、《雅安府志》有“上清峰产甘露”之记载,与《方舆胜览》一脉相承。但此时的“甘露”非彼时的甘露。众所周知,从唐代到明朝以前,全国各地进贡茶叶都制成大小不同的团状,即所谓龙团凤饼。明朝初期因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废团茶,兴散茶”和纪念“甘露祖师”吴理真的缘故,甘露茶越加兴盛。自此,蒙顶山茶贡品改为散茶,品名有甘露、黄芽、石花、雀舌、芽白等 ,其中甘露名列第一。后来, 上清峰“皇茶园”的七株“仙茶”被钦定为正贡茶,“每茶时叶生,智矩寺僧报,有司往视,籍记叶之多少采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 ”。初时散茶以蒸青制法为主,但出现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等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当时,上清峰所产“甘露”茶,经150年时间积淀,集历代制茶之大成,采用炒青制法,按“半炒烘,形卷曲”的工艺要求,精工细作,色、香、味、形并重,因而后来居上,品质最佳。“医圣”李时珍在其撰写的《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茶叶”中这样评价蒙顶山茶:“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道出了蒙顶山茶的茶性是温性茶,这与蒙顶甘露为代表的蒙顶山茶独特的加工工艺有着极大的关系。

  黄龙德在其撰写的《茶说》中这样描述蒙顶甘露制作工艺:“先将釜烧热,每芽四两,做一次下釜,炒去青气。以手急拨不停,睹其将熟,就釜内轻手揉卷,取起铺于箕上,用扇扇冷。俟炒至十余釜,总复炒之。旋炒旋冷,如此五次。其茶碧绿,形如蚕钩,斯成佳品”,这与现代的三炒、三揉、三烘如出一辙,从而使甘露成卷曲形。历史上要求甘露具有“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的香味品质。可见,蒙顶甘露的茶汤清冽回甘,犹似甘露。

  据考证,蒙顶甘露实际上是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创制的蒙顶山名茶“万春银叶”和宣和四年(1122年)创制的“玉叶长春”两种贡茶炒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成的,质量超过唐、宋时期的“石花”。清代,“仙茶”正式归皇室祭祀专用,蒙顶甘露享有“解渴咽仙茶,涤烦沃甘露”(详见黄云鹄《蒙顶留题》)之“仙茶”美誉。

  (一)名字与甘露年号有关

  蒙顶山人工植茶历史有两千余年,通过现存有关茶叶记载的最早资料王褒《僮约》和吴理真在蒙顶山种植茶树的史实可以证明,蒙顶山是人类有文字记载茶树种植驯化最早的地方(详见陈椽《茶业通史》),时间在西汉甘露年间,正是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1年—前48年)执政期间,也是他最早设立“甘露”年号。据考证,“甘露”是中国古代重复使用年号较多的一个词。三国魏高贵乡公曹髦、三国吴乌程侯孙皓在、十六国时期前秦宣昭帝苻坚、南北朝高昌君主麴光等人在位期间均使用过“甘露”年号。植茶始祖吴理真也正是在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前50年)在蒙顶山驯化七株野生茶树开启人工种茶先河。刘询本名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西汉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间先后使用过多个年号,其中“甘露”是第6个,前后共四年。

  (二)名字与佛教有关

  甘露是和佛教医药学息息相关的物品。甘露的梵文是“amrita”,具有“长生”或“不死”之意。甘露作为茶名,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佛教兴盛以后,甘露一词常为其所用。蒙顶山茶称甘露,与宋代蒙顶山佛教兴盛密切相关。  

  蒙顶甘露原料

  许多古代名茶,最初都是在寺院种植、采摘并加工的,所以在中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两汉之际,当时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最早人工种植茶树。历史上,蒙顶山贡茶皆为蒙顶山僧人所制作,据《名山县志》记载:蒙顶贡茶全由山上佛教寺院管理,所需费用由县衙门行文,各寺院摊付,违者法办。各寺院及寺僧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行其是。如:千佛寺分工管理茶树,司职和尚称薅茶僧;天盖寺分工守护茶树,司职和尚称看茶僧;静居庵(院)分工采茶,司职和尚称摘茶僧;智矩寺分工制茶,司职和尚称制茶僧。贡茶的采制、包装、运送均极为庄重,须按贡茶礼仪进行。每年茶树春芽始发,看茶僧即上报,司职人员前往茶园视看并籍记茶叶数量。名山县官于吉日着官服、率僚属及全县72寺院僧人,上山焚香礼拜仙茶后,司职人员领摘茶僧12人入茶园(先后称为贡茶院、仙茶园、皇茶园),在官员监督下按规定数量摘取鲜嫩茶叶。所摘茶叶交由智矩寺制茶僧制成贡茶。制作中,众僧盘坐诵经。据此我们认为:大约在晚唐时,蒙顶山智矩寺实际上已成为当时四川也是中国第一个政教合一的茶叶加工厂。蒙顶山贡茶由寺庙管理、采摘官办、僧人制作、官差运送的格局,自唐至清延续了1169年之久。因此,蒙顶山茶文化中贡茶文化和禅茶文化是互相交融、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三)名字与三位“甘露大师”有关

  1.吴理真

  蒙顶山茶取名甘露,是为纪念“甘露大师”吴理真在西汉甘露年间人工种茶。据古籍、古碑和清代《四川通志》等史书记载,蒙顶山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前50年),邑人(当时的严道县,今雅安名山)吴理真“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在有“天下大蒙山”之称的蒙山顶上的五峰之间驯化七株野生茶树,培育出“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其叶细长,网脉对分,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的七株“仙茶”,开创了世界上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茶的历史先河,因此被公认为世界上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茶第一人。从此茶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惠及全人类的健康饮品。从三国开始,作为禅茶,蒙顶山茶要满足得道高僧参禅修身养性之用;从唐太宗执政开始,作为边茶,蒙顶山茶需要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同胞品饮需要和朝廷以茶易马之用;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作为贡茶,蒙顶山茶要满足皇室祭天祀祖和日常品饮之用。从此,蒙顶山以“仙茶”泽福百姓,以“道茶”恩惠天下,以“佛茶”祭天祀祖,以“贡茶”享誉全国,以“边茶”缘和世界,千古流芳。吴理真因开拓蒙顶山,首创种茶,为后人怀念,不断神化。南宋京师天旱,祖师受祈礼显灵救苍生,功绩昭著,淳熙十三年(1186年),宋孝宗敕其为“甘露普慧妙济大师”,享受民众祭祀。上清 峰茶被列为正贡茶 ,修建石栏维护赐名“ 皇茶园 ”,并居高塑白石虎巡守 。淳熙戌申(1188年),宋孝宗又敕赐其“甘露普慧妙济菩萨”,俗称“甘露大师”,后人称赞其“甘露祖师”“植茶始祖”。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所立石碑“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碑文、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明代杨慎《蒙茶辨》中均有记载。今天,蒙顶山天盖寺茶祖殿供奉着吴理真的雕塑,上有“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的牌匾。  

  植茶始祖吴理真雕塑

  2.智矩寺创始人普惠禅师

  北宋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都崇尚佛教,佛教再次进入昌盛时期,智矩院由佛家接管后改称智矩寺,普惠禅师任主持时,将其发展为川西第一大寺,香火鼎盛,功不可没,后人怀念,口碑所封“甘露大师”。  

  灵应甘露普惠妙济菩萨

  3.西域来僧不动上师

  北宋时,西域梵僧不动上师住锡蒙顶山永兴寺,创编《蒙山施食仪》,融通显、密经典及瑜伽诸部而成,深为佛教界所信奉,已编入《禅门日诵》和《早晚课》之中。不动上师被当时佛教信众认为其智其愿、其悲其行,如甘露之妙药,故以“甘露”之名美之,呼曰“甘露祖师”。现永兴寺正门石壁上尤存“甘露”石刻古迹,侧门挂有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一诚法师题写的“甘露道场”的牌匾。

  (四)众多与“甘露”相关的历史遗迹  

  永兴寺甘露道场

  蒙顶山是一座儒释道文化和茶文化交融的一座圣山,山上有众多用“甘露”命名的古迹,诸如甘露寺、甘露桥、甘露峰、 甘露灵泉院、甘露井、甘露石室、甘露道场等,还有“甘露宗风” “一瓢甘露”等题字。可见,蒙顶山茶文化发展进程中,深受中国土生土长宗教道家文化的影响和融合。

  1.甘露寺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名为“甘露寺”的寺庙不下十处。为什么叫甘露的寺庙那么多?可能是因为这些地方周边发现甘泉,或者天降甘露而得名。而位于蒙顶山花鹿池的甘露寺,供奉之人号“甘露”,所产茶叶也叫“甘露”,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甘露寺”。明代叶桂章在其《甘露寺》一诗中说:“一掬灵湫天上来,数茎仙掌削蓬莱。行云行雨飞金相,踞虎蟠龙绕鹫台”。  

  甘露寺

  2.甘露桥

  蒙顶山历史上曾经有十二座石桥,其中有甘露桥一座,相传“甘露祖师”亲为踩桥。

  3.甘露峰

  蒙顶有三十八峰,其中上清、甘露、玉女、灵泉、菱角五峰,如“五峰参差比,真是一朵莲”。

  4.甘露灵泉院

  蒙顶五峰入口处有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重修的“甘露灵泉院”石牌坊,上面镌有“一瓢甘露”“法沫西来”的题刻,旁立重修的“甘露灵泉碑记”。 

  甘露灵泉院石碑坊  

  5.甘露井

  上清峰下侧、“甘露灵泉院”石牌坊之上是古蒙泉,又称“甘露井”。相传为植茶始祖吴理真种茶汲水之处,又因传说羌江河神之女“蒙茶仙姑”从此井出入,故又名“龙井”,井侧立有明代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无名氏所题“蒙泉”二字、清咸丰年间曾任雅州太守的黄云鹄所题“古蒙泉”三字。井后石壁上有斗大“甘露”二字,苍劲有力,其中“甘”字形如一口井。据《雅州府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日旱不涸,后人盖之以石。游者虔礼,揭石取水烹茶,则有异香。若擅自揭取,须晴日,即时大雨”。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龙蜀余闻》中高度赞扬甘露井:“味清妙甘冽,在惠泉之上”;李应元在《登蒙顶》一诗中写道:“振衣百仞冈头路,蒙顶苍苍倚大罗……上清风冷余霜雪,甘露泉空只薜萝。”

  6.甘露石室

  蒙顶五峰中,玉女峰最高,其对面是甘露峰,峰巅有甘露石室,又名蒙顶石殿,为全石结构。相传此屋为植茶始祖吴理真种茶休憩之所,也是传说当年吴理真和“蒙茶仙姑”结庐处。南宋时,供奉吴理真石像于内,明代重修。清代赵怡在《甘露石室》诗中写道:“五顶作莲花,花心甘露家”。  

  三、蒙顶甘露的贡茶、仙茶历史

  (一)贡茶历史

  蒙顶山茶历来以贡茶著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列为贡品,开始入贡皇室。至宪宗时,进贡数量超过全国许多贡品名茶。尤其到中唐时期,名气甚至一度超过了唐代的官方贡茶—顾渚紫笋。唐《国史补》记载:“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明代名将王越(黎阳王)曾感慨:“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宋代《新唐书》、《宣和北苑贡茶录》、《锦绣万花谷集》,明代《西吴里语》,清代《四川通志》等,都有蒙顶山贡茶记载 。蒙顶山茶能在1169年中年年岁岁皆为贡品,清朝时还被专用于皇帝祀天祭祖,这是蒙顶山茶品质绝佳、珍奇名贵的铁证。

  到了宋代,蒙顶山茶因专用于以茶易马,进贡数量减少。宋代熊蕃所著《宣和北苑贡茶录》列举当时全国几种贡茶,万春银叶、玉叶长春名列其中。当时,蒙顶石花、露芽、谷芽、圣杨花、吉祥蕊、不压膏、石苍芽膏等名茶,位居全国前八名。贡品虽不多,但采摘 、制作更精细。

  名山历代官员都把采制、进 贡蒙顶山茶奉为神圣职责,上年冬天即做好准备工作,如筹备经费、打制包装、组织人力等。到春茶萌发之际,县官朝服上山主持采摘、制作。宋代孙渐在《蒙山留题》云:“余莅任斯土,每采贡茶,必亲履其地…… 因蒙茶攸关贡品 。”明清时达到顶峰。明神宗万历年间,名山知县张朝普记载:“蒙山为仙茶之所,每岁必职贡。”清代,蒙顶山茶进贡由政府统一管理,寺庙、僧人、僧会、锡匠分工承担种茶、制茶、制瓶等工作。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 《清代贡茶研究》记载:按照清宫进单,清代主要的进贡茶叶省份有13个。四川省进贡的茶叶有仙茶为“正贡 ”,专用于皇室祭天(郊天)之用,“仙茶、陪茶、菱角湾茶、蒙顶山茶、灌县细茶、名山茶、观音茶、青城芽茶、春茗茶、锅焙茶”等10种, 其中 “仙茶” “陪茶 ”“菱角湾茶 ”“春茗茶”“观音茶”5种即出自蒙顶山 。

  清代蒙顶山贡茶用途等级森严。清代中期以“皇茶园 ”是清代最主要的祭祀用茶。园外“围绕大岩石,另有数十株茶”所产茶叶为“ 副贡”和“陪贡”;“副贡”皇帝享用 ,“ 陪贡 ”分与妃嫔及受宠之人。菱角峰下茶为“菱角湾茶”,多用于赏赐贵族、臣下、外藩各部、外国使臣,或宴饮 。  

  特级甘露开汤

  贡茶采制、包装、运送、接收,制度完备,仪式讲究,十分神秘。清光绪版《名山县志》收录有知县赵懿《蒙顶茶说 》,详细记载了贡茶采制、运送过程 :“每岁采贡三百六十五叶,天子郊天及祀太庙用之。岁以四月之吉祷采,命僧会司,领摘茶僧十二人入园,官亲督而摘之。尽摘其嫩芽,笼归山半智矩寺,乃剪裁粗细,及虫蚀,每芽只连拣取一叶,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纸裹叶熨釜中,候半焉,出而揉之,诸僧围坐一案,复一一开所揉,匀摊纸上,弸于釜口烘令干,又精拣其青润完洁者为正片贡茶。茶经焙,稍粗则叶背焦黄,稍嫩则黯黑,此皆剔为余,茶不登贡品,再后焙剪弃者,入釜炒焉,置木架为茶床,竹荐为茶箔,起茶箔中,揉令成颗,复疏而焙之,曰颗子茶以充副贡,并献大使。不足,即漫山产者充之。每贡仙茶正片,贮两银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宽四寸;陪茶两银瓶,菱角湾茶两银瓶,瓶制园如花瓶式。颗子茶大小十八锡瓶,皆盛以木箱黄缣,丹印封之。临发,县官卜吉,朝服叩阙,选吏解赴布政司投贡房,经过州县,谨护送之。”

  大意是:每年春天,茶树刚抽芽,县令便选择吉日,沐斋更衣,穿上朝服,率领僚属来到上清峰,先是设案焚香,跪拜再三。接着,选择十二名僧人入茶园,在县令的亲自督促下采摘茶叶。每芽只取一叶,茶采三百六十五叶,送交制茶僧炒制。炒制时,众寺僧盘坐诵经。先用新釜烘焙,茶叶半蔫即取出,由围坐的僧人一一展开,匀摊纸上,绷于釜口,让其焙干。又精选其中青润完洁者为正片贡茶。其它的都剔为余茶,制成颗子茶,以充副贡,献给地方大吏。贡茶时正片贮于两个方形银瓶中,瓶高四寸二分,宽四寸。陪茶也分装锡瓶。银瓶、锡瓶都盛入木箱,用黄绸包裹,丹印封住。入贡前,县令又卜选吉日,穿朝服向京师方向叩拜,选派得力官吏解送,经过的州县,都悉心加以护送。这似乎已不是采茶制茗,而是在膜拜圣物,祈求苍天保佑。十二僧人、三百六十五叶,象征十二月、三百六十五天,暗含岁岁平安,年年丰收之渴求。

  (二)仙茶历史

  蒙顶山上清峰的七株茶树并非凡种,而是“仙茶”。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相传,很久以前,有位老和尚生了重病,久治不愈。有一次,和尚遇到一位老翁,老翁告诉他,蒙山中顶有茶树,在春分前后,你早日候于一旁,一旦春雷初发,马上并手采摘,只能采三天,三天过后便无效了。三日之中,如果采到一两,用本地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若服二两,一辈子消灾去疾;服三两,可以脱胎换骨;四两,就地成仙了。老和尚听了此言,便到中顶造了间屋,虔诚地等候时机,结果采到了一两多,煎成茶汤。没想到才喝一半,病就痊愈了。过些日子,和尚到城里办事,熟人看了他,无不惊呆,老和尚居然返老还童,看上去像三十来岁的人,眉发乌青。后来,他到青城山访道,不知所终。蒙顶山中的“仙茶”,即由此而来。

  清代,蒙顶山茶被誉为“仙茶”,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至清代结束(1911年),专供祭天祀祖,是唯一用银瓶装的贡茶,更是皇帝的日用茶。蒙顶山“仙茶”祭天、祭太庙的用途,只在清晚时期才有,标志着蒙顶山茶的使用价值发挥到了极致,也是蒙顶山茶自唐代“号为第一”以来又一次达到了皇家贡茶的高峰。乾隆皇帝曾作《烹雪叠口旧作韵》:“通红兽炭室酿春,积素龙墀云遗屑。石铛聊复煮蒙山,清兴未与当年别”,对蒙顶“仙茶”给予了圣赞。  

  清代的祭祀活动分大祭、中祭与群祭。乾隆皇帝时重新规定了大祭范围:祭人、祭地、祭太庙,一直延续至清末。而有关以“仙茶”为首的蒙顶山五茶品(即仙茶、陪茶、菱角湾茶、观音茶、春茗茶)祭天、祭太庙的记载,可从前面赵懿撰写的《蒙顶茶说》一文中管窥一豹。文中还记述“相传仙茶,民间不可瀹饮,一蠢吏窃饮之。被震雷击死。私往撷者,山有白虎巡逻,以故樵牧不敢擅入。官采时,虽亢阳亦必云雨。懿验之,果然。此山之灵异与,抑亦天家玉食之重也”,足见蒙顶“仙茶”之神韵。

  蒙顶山茶在当时所有贡茶中地位独一无二,得到文人墨客的大书特书。晚清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何绍基写有一首《名山蒙顶贡茶赋示陈新盘明府》诗,以歌颂蒙顶贡茶为主题,对蒙顶山茶的贡茶地位、县衙重视以及采摘标准、制作工艺、进贡品类、护送过程均进行了详细描述。全诗为:“蜀茶蒙顶最珍重,三百六十瓣充贡。银瓶价领布政司,礼事虔将郊庙用。旗枪初报谷雨前,县官洁祀当春仲。正茶七株副者三,旋摘轻烘速驰送。仙人手植东京前,后来化身入蒙泉。古风古雨饱嘘吮,高三尺寿二千年。朱阑环之锁纽贯,县官来时一开看。我于茶品太疏略,喜陟高山到天半。夹江昨读酒官碑,名山令谒甘露师。敢云饮啜事琐琐,民生国典相纲纬。榷酤源流有通塞,当官桑孔要深思。”

  清代蒙顶山茶何以称为“仙茶”呢?赵懿在《蒙顶茶说》中解释到:“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意,谓曰仙茶”。这与北宋《东斋记事》提到的:蒙山茶生长时,“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蒙顶山茶在云中生,云在茶中行:出产此茶的时节,时常有祥云出现,以“云”派生出“神”,而神庇护着茶,“仙”的寓意也就涵盖其中。“仙茶”历经数朝而最终定名,更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优异的品质息息相关。

  皇帝为什么会选择蒙顶山茶作为祭祖“仙茶”呢?有学者提出:乾隆皇帝信佛,而其父雍正晚年崇信道教,以茶祀祖,尤其讲究,而蒙顶山茶是“佛门仙茶”,于佛道可两全,也便是唯一可选。

  民国建立,蒙顶山茶停贡。但在初年,名山县知事仍照旧制采制,作为县内重大祭祀之用,或作馈赠上司的礼品。建国后,蒙顶名茶被列为国家礼茶。1959年,蒙顶甘露参加外贸部组织的全国名茶评选,获得“中国十大名茶”称号。而后,蒙顶甘露一直保持着国家级、部级、省级优质产品称号。在一些重大展览与评选活动中,蒙顶甘露茶曾先后夺得陆羽杯金牌奖、甘露杯金牌奖等奖项。1992年6月,在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蒙顶甘露”独步天下,夺得金牌奖。2001年,美联社和《纽约日报》将蒙顶甘露评为“中国十大名茶”。2017年,包括蒙顶甘露在内的“蒙顶山茶”区域公用品牌被原农业部评定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以蒙顶甘露为主要内涵的蒙顶山茶文化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雅安全市明前蒙顶甘露年产量1000吨左右,产品远销大江南北,产值近10亿元,深受消费者青睐,正逐渐从历史名茶凤凰涅槃成现实名茶。  

  世界超模向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向世全学做手工蒙顶甘露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7岁,现任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雅安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先后担任过名山县文体局长、名山区文联主席、雅安市茶办副主任、名山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徽茶》、《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圭臬诗刊》、《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画报》、《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深圳特区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凤凰网四川、网易、快资讯、一点资讯、名茶网、中华名茶网、茗边、手机搜狐网、手机新浪网、新茶网、茶旅世界、四川茶报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有作品入选《2019四川诗歌年鉴》、《雅雨清风——雅安70年文学作品精选集》、《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茶祖故里行》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刊。

  (来源:陈开义)

茶友们 |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祝您元旦快乐


之绿色中国梦

     《中国茶艺》

     文化的酿造犹如百年茅台,文化的积淀犹如千年石钟乳。   

一、茶之圣


茶,一颗嫩绿的芽,一本宝典的书,影响了全世界,影响了全人类。陆羽(公元733-804年),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身为弃婴,一生坎坷。大雁旋顶,禅师抱养。占卦为名,“鸿渐于陆”。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遍访天下茶山,遍品天下名泉。著述《茶经》,闻名于世,尊奉茶圣。《茶经》七千余字,历时时近三十年。

《茶经》“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作了系统的阐述。《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专著,是世界第一部“茶百科全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一、创立了茶学;二、对当时的中国茶产地进行了分析“评级”;三、创立了“茶地理标志”:四、创立了中国茶文化体系;五、创立了一套完整的茶器具;六、创立了煎茶法;七、创立了一套完整的茶艺(茶道)流程;八、规范了一套完整的茶礼仪;九、创立了陆羽茶道精神——精行俭德;十、创立一种生活方式——中国茶生活。引领了一个时代,八世纪的唐代,已有了专门的茶馆。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梅尧臣)。

陆羽遗产是珍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陆羽品牌是世界级品牌。著名历史名人是最好的城市名片。中国天门是茶圣陆羽故里。门陆羽,天下“茶圣”;陆羽《茶经》,茶之“圣经”;陆子“陆学”,茶之“国学”;陆羽天门,茶之“圣地”——世界“茶圣地”,世界茶人“朝圣地”,世界茶人旅游目的地。让世界茶人言必称陆羽,让世界茶人言必称天门。

 



二、茶之源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中国是茶艺(茶道)的发源地,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茶树和加工利用茶叶的国家。茶之为饮,发乎神龙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改革于明,独领风骚世界茶叶市场于清,弘扬于当代小康,传播于全世界。全世界有五十多个国家种茶,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六十多亿人口中三十亿人喝茶。

  茶文化传播。茶叶、丝绸、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和平使者。早在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南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丝绸、瓷器、茶叶传到土耳其。如今,土耳其人均年茶叶消耗量3.2公斤,为世界之最。唐朝,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种植。宋朝,1191年日本荣西禅师归国将中国抹茶带回日本。明朝,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转运欧洲;16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中国派钦差大臣入俄,向俄皇馈赠茶叶。清朝,1689年福建厦门开中国内地茶叶直销英国之先,此后英国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老汉口因茶兴市被称为“东方茶港”中俄万里茶道”名副其实13000多公里。老汉口是集散地,“天下茶船齐集汉口港”“最多时25000余膄”“连绵三十余里。”“中国出口的茶叶垄断了世界茶叶市场的86%。”“汉口输出的茶叶占国内茶叶出口的60%。”“经恰克图转口的鄂南茶叶出口额达到了中国对俄出口总额的40%。”“世界商贾精英齐集羊楼洞,人口近五万。”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从中国输入茶籽到印度。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是鸦片向茶叶的宣战。

 

 


三、之性


绿色生命,绿色地球。没有阳光、空气、水,就没有生命。没有植物生命就没有动物生命。人类依存地球之绿色,茶是绿色的典型,更曾有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锦秀村3200年世界最老古茶树之绿色。千年古树,长寿基因。茶之魅力,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树叶,一叶“百药之药”的仙草。英国考古学家李约瑟将中国茶叶列为继“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世界的“第五大贡献”。

茶之天性,“清、静、礼、和”。《茶经》载,茶“阳崖阴林紫者上”。茶之生长,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幽谧,喜云缭雾绕“犹抱琵琶半掩面”之羞涩,海拔千米以上者不染凡尘。茶之水清、活、轻、冽,茶之汤醍醐灌顶,茶之器雅俗共赏,茶之礼敬天敬人,茶之技轻、柔、和、美,茶之乐惠风和畅,茶之画出土有节,茶之境曲径通幽,茶之觅世外桃源,茶让人遗世脱俗。

茶,济苍生饥疾而生,僧道羡其清静而共修寺观,文人羡其清廉而共饮墨池,王公羡其清雅而共登宫廷,茶至清至纯,至美至真。

 


 四、茶之用


茶为民生,健康为本。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都是说茶于生活之重要。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药食同源,药茶同源,茶食同源,茶与中药同源同理。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茶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许多种营养成分和功能活性成分,最具茶保健个性特征的是茶多酚,谓人体生命之“保鲜剂”。茶多酚含儿茶素类(黄烷醇);花黄素类(黄酮醇);酚酸类;花青素类,及其转化物茶色素(含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茶黄素谓茶之“软黄金”。茶之功能:

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预防心血管病;

抗辐射,抗氧化,抗癌变,清除自由基;

生津止渴,清热消暑;提神少睡,清头静心;

收敛止泻,利尿解秘;祛风解表,消食化腻;

治痢去痰,治痘除疮;杀菌解毒,解烟解酒;

强肌健骨,护齿明目;通经活络,行气清血;

破闷祛瘀,平矜释躁,怡情怡神,气爽神清;

涤肠荡气,涤凡洗尘;蜂饮蝶啜,甘露润心;

茶禅一味,清寂静净;修性修心,修行修身;

益思益敏,益智益寿;天地人和,通仙通灵;

一百零八,茶寿人生。

茶之饮:辨体性之,辨茶性之,顺时令之,顺时辰之。体性热者茶凉之,体性寒者茶温之,体性中者茶平之。岁时寒者茶温之,岁时暑者茶凉之,不寒不暑茶平之。茶之类:绿、黄、白、青、红、黑,各有其“性”

健体润心。人是水做的骨肉,茶有利于“人体水循环”。水是世界第一饮品,茶是世界第一饮料。水为生命之源,茶为灵魂之饮。

卢仝《七碗茶歌》云:“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一首茶歌,几乎奠定了卢仝茶之“亚圣”的基础。几千年来,茶与中华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

茶为国饮,全民饮茶。琴棋书画诗戏茶,茶通六艺。茶最具亲和力,茶最具兼容性,不管是道房僧院,墨池书斋,亭台楼阁,府邸会所,宾馆酒店,商贾铺面,还是机关学校,都市乡野,甚至飞机、火车、游轮,茶都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部分。清静无为之茶,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茶,上得殿堂,下得厨房。

 

盛世饮茶,品味小康。全面小康倡导“全民饮茶”“平民茶饮”。壮怀激烈饮酒,温良恭俭品茶。家和万事兴,民和国富强。弘扬茶文化,普及茶保健,创新茶生活,享受茶文明。是全面小康赋予当代中国茶人的历史使命。为生态环保健康而倡导“绿色经济”,为提高高生活质量而倡导“绿色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倡导“绿色心理”。无论是“空山新雨后”品茗杯之“蜂饮蝶啜”,还是“赤日炎炎似火烧”时“大碗茶”之“牛饮海灌”,茶对于人的心灵都可谓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如果没有了茶,我们是生活就少了许多情趣,我们的精神就多了一些缺失。

茶艺是茶的“看点”,茶保健是茶的“饮点”。如今,全民饮茶,健康饮茶,科学饮茶,艺术赏茶,文化品茶,“反刍”悟茶,已蔚然成风。茶保健滋养细胞,茶文化滋润心灵,茶保健与茶文化提供茶之物质与精神的食粮。

 


 

五、茶之艺


中国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茶艺需要进行综合性训练包括:茶叶茶艺、形体姿态、仪表化妆、礼仪礼节、音乐舞蹈、书画插花、香道布艺、语言文学、艺术美学、历史哲学、宗教民俗、伦理道德、生理心理、陶瓷金石、装饰建筑、舞台设计、节目主持、创作编导、创意创新等。

简单地讲,茶艺是泡茶与品茶的艺术。具体地讲,茶艺是茶与艺有机结合的“茶艺术”;茶艺是茶与水巧妙融和的“水艺术”;茶艺是“茶、水、器、人、境、意”天成亲和的综合性艺术。茶艺是生活化的艺术,艺术化的生活;表演型茶艺更是指尖上的艺术,就像芭蕾舞是脚尖上的艺术。茶艺是茶生命的又一次绽放。茶艺是茶的文化提升、美学创新。茶艺创新出一种“茶艺术”的美学价值,将茶生活提升到文化艺术的层面,精神境界的高度给人以“茶物质”与“茶精神”的享受,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最佳结合好提升。全面小康需要这种“结合”和“提升”。让茶艺冲泡出小康的沁香,中国梦的温馨。让普及性茶艺走进机关,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新农村,走进小康行列,走进百姓人家.

 


 六、茶文化


茶以载史,博古通今。茶是茶文化的最原始、最基本、最终极的载体。茶艺是茶文化承载、表现、传播、创新的重要载体。茶馆是茶文化的综合性载体。一座茶馆,就像一座微型博物馆:管中窥豹,洞察石陶青铜之古色;车载船运,戥量秦砖汉瓦之厚重;长江黄河,泼墨长城泰山之丹心;轻歌曼舞,飘逸盛世繁华之唐风;高山流水,飞泻琴台知音之天籁;茶马古道,浮想丝绸之路之心旅;天涯比邻,浸润海内知己之馨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茶海纳百川,天地人,精气神,文史哲,儒释道,真善美,琴书画,松竹梅,茶皆纳之。 

茶以载美,和合和美。一场茶艺,演绎的是一个故事;一桌茶席,展示的是一幅画卷;一台古筝,绽放的是春江花月夜;一把小提琴,绕梁的是梁祝万世情;一把茶壶,斟酌的是玉壶冰心;一杯清茶,透彻的是君子之交世风之纯。一缕茶叶,似蕊、似毫、似针、似剑、似峰、似枪、似旗、似伞、似珠、似球......遇水,或如婴儿初醒身姿舒展,或若少女亭亭玉立卓约清秀,或似芭蕾点足轻盈翩跹,显示的是生命绿色之无限生机。

茶之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赏其形。赏茶如赏花,鉴茶如鉴玉。茶艺师贵在心之诚,手之灵,技之精,眼之神,杯之情,艺之韵。茶客彬彬有礼,与茶艺表演者共和之,共饮之,共悦之。

茶似君子,茶似淑女。茶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客来敬茶是国人的第一礼节。以茶会友是茶的第一社会功能。茶具中有“茶道六君子”与“公道杯”之美称。公道杯均茶汤之多少,均茶味之浓淡,均茶温之高低。茶不欺客,茶一碗水端平。此乃茶之“真君子”也!

 


七、茶之道 


茶艺为形,茶道为魂。艺有形,道无形。茶道是茶艺的主题、核心。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主旨、精髓、经典。茶文化是茶自然科学、茶社会科学及茶艺、茶道等一切茶事活动的文化结晶的总和。中国茶文化集成了中国“和文化”“礼文化”“孝文化”,君子之交一杯清茶的“俭文化”,为官之道清明、清正、清廉的“廉文化”。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茶艺在传统的家庭生活中具有其“和、合、礼、孝、”的特殊意义。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世和共生存。

茶以载道,天地人道。茶艺也是一个修行悟道的形式和过程,就像禅师坐禅,故有禅茶一味,茶禅一味之说。品茶就是欣赏、享受茶艺的过程,人生就是体验、享受生命的过程。甜蜜值得回味,苦涩往往更值得人记忆。

喝茶有四个层次:解渴,尝味,赏艺,悟道。悟道是茶艺的最高境界。悟道就是要“反刍”,就是要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悟道是一种管中窥豹的洞察力,心灵放飞的想象力,思维发散的创造力。悟道是一种心有灵犀,心领神会,心灵感应。道是一种天地的法则、规律、原理,人生的道理、道德、理想、情操,精神。道是文化的精粹,思想的精髓。传播茶文化的核心就在于“传道”,以道感人,以道育人,潜移默化。

赋予茶以时空的生命,科学的内涵,文化的灵性,美学的价值,哲学的思考,人生的探究,谓之“茶道”。

茶道者:茶之天道,茶之地道,茶之人道。中国茶道讲究天人合一,情境合一,茶水合一,人茶合一,亲近生活,亲和自然,道法自然,探究自然,追求人生真谛。品茶让人进入一种心灵修养的过程。道路不是直的,是非曲直,尘世纷争,捧茶面壁”,静可化净;世界不是平的,人生坎坷,酸甜苦辣,眸首“回甘”,皆可化乐。



八、茶之道 


精行俭德,《茶经》之魂。精行俭德,陆羽茶道精神。《茶经》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业精于勤,事成于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茶经》载,茶“上者生烂石”。烂石染茶香,似“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陆羽《六羡歌》云:“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教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江东去,水容万物,上善若水。

陆羽经历了唐朝“开元盛世”的繁华、奢华、浮华,“安史之乱”的惨败、破败、衰败。其潜心沉寂,专修《茶经》,借茶问道,借茶醒人,以茶传道,终于使茶从物质生活向精神境界羽化仙成。     

精行俭德,清静礼和,中国茶道精神的重要体现。清为节,静为性,礼为上,和为贵。

中国茶道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深厚根基。

 



九、茶道精神


绿色世界,绿色和平、茶和天下、茶和世界五千年文明,茶与同行。扬君子之国礼仪之邦之风帆,踏郑和“和谐号”船队之浪花,茶叶、丝绸、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和平使者”。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是鸦片对茶叶的“宣战”。应该是用茶销毁鸦片,而不应该是用鸦片“宣战”茶。茶不需要战火,茶不需要仇恨,茶不需要眼泪、哭泣! 茶需要静静的鲜花,微微的笑,甜甜的美。让我们手捧陆羽《茶经》,以文明之国,礼仪之邦的中国和合茶礼,向地球村问好祝福。让我们共建和合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绿色文明,让我们共享“环球同此凉热”之绿色和平。

茶,绿色中国梦,绿色世界梦......

 (本文作者:黄木生教授,湖北省专项津贴专家,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找到约51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