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发霉的龙井茶喝了

找到约71条结果 (用时 0.044 秒)

【茶知识】茶毫的学问及与茶叶风味品质的关系

很多茶友在购买和冲泡茶叶时可能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那些附着在干茶上面白色或金黄色的毫毛,以及泡茶时茶汤上浮着的小茸毛都是些什么?这些茸毛对茶叶品质的形成有着怎样的关系?

其实这些茸毛被称之为茶毫。

接下来,我们就针对大家的疑惑给出答案。


茶语

叹息老来交旧尽,

睡来谁共午瓯茶。


茶  毫  几 

微小的“茶毫”里,其实隐藏着很多学问。

“茶毫”,会对茶汤品质有所影响吗?

▲泡茶时茶毫浮动

春暖花开之际,茶芽开始萌动,而附着在芽叶上的茸毛也悄然生长着,“茶毫”这小东西不起眼,却对茶汤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滋味上来说:

多茶毫的茶叶,滋味会更加鲜爽甘醇,为什么呢?

原来是因为茶毫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等成分低于茶叶中的含量,而氨基酸含量要高于茶叶中的含量。咖啡碱表现出来的是苦涩味,而氨基酸表现出来的则是鲜甜味。

苦涩成分少,而鲜甜成分多,总体表现出来的滋味特征,自然是更加鲜爽甘醇啦!

从香气上来说:

有研究表明,茸毛基部有着可分泌芳香物质的腺细胞。有些茶类以采摘嫩芽为主,嫩芽表面分布的茶毫多,因此制作出来的茶叶,会散发出独特的毫香,在一些茶类的制作过程中,还有专门的提毫工序呢。

❖ 什么茶要求“显毫”?

高级绿茶白毫显露

总的来说,工夫红茶、某些名优绿茶、白茶等要求显毫

比如碧螺春,就是以“茶毫”多著称的,因为茶毫中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增进茶汤的鲜爽度。

❖ 什么茶没有“茶毫”?

武夷岩茶几乎不见茶毫

乌龙茶,在采摘时要求“开面采”,不会选择太嫩的芽叶,反而会采摘较为粗老的那部分,也是为了适应后期的焙火工序,这样才能做出乌龙茶独有的风味。

比如大红袍、肉桂等武夷岩茶,其干茶几乎是看不见一点“茶毫”的。

❖ 如何分辨茶叶上的毛到底是茶毫还是霉变

可以从茶叶的外形、气味、触感、汤色等几个方面来区别。

外形:白毛一般是均匀分布在茶叶表面的,茶叶在制作的过程中,白毫会脱落一部分,集结成团,形成看上去像虫卵一样的白球,而霉菌是丝状成片分布的,通常分布在茶叶受潮的部分。

气味:如果茶叶发霉了,说明陈化的程度比较重了,这样的茶叶,闻起来会有比较重的陈味和霉味,有些甚至一打开包装,就会往外面冒烟,如果茶叶是新鲜的,是白毫,那闻起来就会比较清新

触感:茶叶成品都是经过严格的干燥了的,如果发霉变质,大多是受潮引起的,这样的茶叶捏起来是软软的,严重的会有腐化了的感觉。

汤色:茶叶一旦发霉,冲泡起来会颜色暗黄,且非常浑浊,喝起来就会有“叮喉、麻、挂喉”的感觉,如果是茶毫,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茶毫多的茶叶,口感非常的鲜爽


茶语

小桥小店沽洒,

初火新烟煮茶。

特  性  表  

嫩梢茸毛不仅是茶树品种特性的表现,而且对茶叶的外形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能增进茶汤品质,提高茶叶的经济价值。

茶叶茸毛的形态特征

带有茶毫的嫩叶外观

叶片背面的茸毛是茶树品种的特征,嫩梢茸毛的长度、密度、粗度、色泽、分布特征依品种而不同

茸毛主要着生幼嫩芽叶的下表皮,内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茸毛基部有分泌芳香物质的腺细胞,能分泌芳香物质,因此幼嫩芽叶茸毛多,制出来的茶叶多具毫香。

  茸毛以芽最密,并随着幼叶成熟而自行脱落,同一品种的叶背上茸毛长度依叶序而异,不同嫩叶的茸毛密度以第1叶>第2叶>第3叶,且差异极显著。

茶叶茸毛颜色

红茶干茶

干茶毫的颜色与制茶过程中内含物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绿茶中的茶多酚绝大部分未被氧化,未氧化的茶多酚是无色的。因此,幼嫩芽叶上的茸毛颜色通常为白色,如碧螺春等名茶就是如此。

而红茶就不同,茶多酚大部分已经被氧化成黄红色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因此幼嫩芽叶制成的红茶,芽叶上的茸毛呈金黄色,如高级祁门红茶等就富有金黄毫。

品    关  

茶叶茸毛与茶叶风味品质

茶毫是茶叶芽尖上面细小的绒毛,其中含有丰富的茶氨酸、茶多酚等营养物质,一般来说,鲜叶的嫩度越嫩,茶毫就越多,所以这个指标在很多情况下作为茶叶嫩度一个重要指标。所以一般毛尖茶就可以根据茶毫的多少判断茶叶的鲜嫩度。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茶叶都可以这样一概而论,比如龙井茶,在加工过程中,有一道工序叫辉锅,辉锅的目的主要是干燥茶叶,促使茶叶香气物质的进一步形成,但它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磨掉茶叶表面的茶毫,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点,所以龙井茶的嫩度并不能看茶叶茶毫的多少来决定。茶毫多反而说明制作工艺不够好,茶叶品质等级不高。


芽叶茸毛多,对大多数茶类说是一个优质性状

要知道,茶叶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跟时间、产地、工艺等都有密切的关联。幼嫩芽叶茸毛多,制出来的茶叶多具毫香,毫多的干茶鲜爽度也会高一些,但是茶叶上茸毛的多少并不是判定茶叶质地好坏的唯一标准。

茶叶的品质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单单是要看茶叶的茸毛、茶叶的嫩度。茶毫多或者显毫是某些干茶茶品的特点之一,我们可以去欣赏它,但也无需过分追求。


茸毛密度、长度与绿茶、红茶诸品质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

绿茶制作过程中,鲜叶经杀青、揉捻,部份茸毛脱落,沾附于茶叶表面。成茶冲泡后,茶毫溶于茶汤中,因茸毛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其它有效成分,从而增进了茶汤香气和滋味。

红茶制造过程中,鲜叶经萎凋、揉捻、细胞破碎,茸毛内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从而使白色茸毛变成“金黄毫”,这是优质红茶的重要特征之一。茶汤冲泡后,茶毫吸水膨胀,其有效成分溶解于茶汤中,提高了红茶品质。

各大茶类的保存方法都在这里了!

很多新手朋友经常抱怨茶叶变味变色,甚至发霉;

有的朋友担心茶叶放冰箱里会被冻坏;

有的朋友则反应网上的保存方法复杂繁琐,仪式感太强……

今天就跟大家探讨一下各类茶叶的保存误区,以及茶农们经常用的一些小妙招,既实用又简单。

第一,绿茶类。

绿茶是我国最大的茶类,品种繁多,代表品种有龙井茶、信阳毛尖、碧螺春、黄山毛峰、安吉白茶、太平猴魁、恩施玉露、竹叶青等等。

绿茶由于都使用了高温杀青工艺,失去了后天发酵的可能,所以绿茶不能像红茶和黑茶那样放在自然环境里保存。

绿茶通常需要用铝箔袋或塑料袋密封,然后放进冰箱的冷冻柜里低温保存。

因为茶叶的吸附性都很强,所以一定要密封防止串味。

有些朋友纠结到底是保鲜还是冷冻,担心放冷冻里会被冻坏。

家里冰箱的冷冻温度多是零下五度以上,而专业绿茶冷库多在零下五度以下,所以完全不需要担心绿茶被冻坏。

有些专家说绿茶不要放家用冰箱里,会跟其他食物串味,一定要另外买一个专门存放茶叶的冰箱。

绝大多数茶友都是普通喝茶人,并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绿茶到底能不能在冰箱和其他食物放在一起呢?

这个完全没问题,只要保证茶袋的密封性,保存到第二年对口感的影响也很小。

当然如果茶叶在一个月之内就能喝完,也没有必要放在冰箱里拿进拿出。

因为已经打开茶袋,放在冰箱里反而真的会和其他食物串味。

放在常温环境里就可以。

但一定要注意密封,如果是包装袋包装,最好用夹子把袋口夹上,如果是茶罐保存,一定要记得及时盖上盖子。


第二,黄茶类。

作为六大茶类之一的黄茶,存在感极低。代表茶类为君山银针和霍山黄芽。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和绿茶类似,所以保存方法也和绿茶相同。

第二,红茶类。

红茶是仅次于绿茶的第二大茶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祁门红茶,正山小种,金骏眉,滇红等。

红茶是全发酵茶,保存起来最简单,只需要常温保存就好。

是茶叶就一定有吸附性,所以还是要注意密封,这样一可以防止串味,第二可以避免返潮发霉。

尤其在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密封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此外还要注意避光。

第三,黑茶类。

黑茶是近些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茶类,主要以普洱和安化黑茶为代表。

普洱和红茶都是全发酵茶类,很多茶友以为黑茶和红茶一样,只要避光密封就行了。

有些朋友反应保存几年下来的普洱有一股霉味,然后听信某些茶商,以为普洱就是这样的味道。

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霉味就是霉味,发霉了就是变质了。


喝了是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即使再昂贵也不能再喝。所以一定不要听信“专家”忽悠。

普洱的存放环境相当严格,云南老茶农的一般做法是用多层塑料袋反复包裹放在纸箱中。

还要避免纸箱跟墙壁及地面接触,然后放在避光的高处保存。

如果是散茶则需用塑料袋密封后放在陶罐或紫砂罐中存放。

这样才能长期存放不至于发霉,使其安全地健康地后天自然转化。

第四,乌龙茶。

乌龙茶的代表茶类有铁观音,岩茶及广东单枞等。

乌龙茶的保存方法相对复杂。

根据焙火程度和发酵程度的不同,其中浓香型铁观音、岩茶以及部分单枞茶等焙火发酵较重的乌龙茶和红茶的保存方式相似,常温密封避光保存即可。

而清香型铁观音、抽湿单枞和绿茶的保存方法相似,需要放在冰箱冷冻保存,且温度越低越好。


第五,白茶类。

白茶以福鼎和政和白茶为代表。白茶是加工工艺最原始也最简单的茶类,保存方法也相对简单,只需避光密封保存即可。

当地茶农往往用油纸包裹紧密后放在衣柜柜顶,或是吊在房梁上。任其自然发酵。

需要注意的是,普洱和白茶一定不要放在冰箱里面,这样会导致茶叶失去后期转化的可能。

即使拿出来也于事无补。

第七,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虽然不属传统六大茶类,但是其产销量极大,尤其是在我国的华北及东北地区受众极多。

茉莉花茶属再加工茶,同样只需常温保存即可。和其他茶类相比,茉莉花茶对密封和避光的要求最高,如果不密封保存或是不避光,会导致花香味挥发,最终影响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总结:

除绿茶黄茶和清香型铁观音及部分单枞需要冷冻,其他茶类常温保存即可。

不管是任何茶类,必须遵循避光密封防潮的原则。

来源:小镇茶事,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饼上的白色粉末是什么?还能喝吗?

“之前喝一款中期茶时,发现包装上有几个虫洞,茶饼上也有一些白色粉末状物质,另外一位茶友说是正常现象,但还是有点害怕...”

“老板,你家的普洱茶包装上怎么有油啊?难道是普洱茶出汗了?”

“听说普洱茶条索上的茶毫越多,说明这款茶的品质越好?”

“前两天喝茶时茶汤上升腾起一阵阵的白雾,虽然挺好看,但不知道是什么,有点担心...”

新手茶友在喝茶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上述这些情况,这些现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今天这篇文章,就来科普下普洱茶的茶虫、茶末、茶油、茶毫和茶氲现象。


茶虫

“虫眼”,也称“虫洞”,即纸虫噬咬普洱茶绵纸后出现的各种小洞,常见于中期茶上,只影响绵纸品相,不影响茶叶品质,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

目前大多认为,普洱茶上的纸虫来自筒装的笋壳和件装的竹蔑中,在之前的科普文章中,陆离为茶友们介绍过笋壳的由来,是一种无公害的天然材料。

竹箬装七子饼:微生物发酵的最佳载体。

在以前,受限于加工条件,用于包装普洱茶的笋壳和竹篾,大多是通过水煮后日晒的方式来消毒处理的,这种高温后长时间冷却虽能消灭大部分虫类,但灭活效果并不彻底。


之后,这些漏网之鱼就会随着普洱茶的包装一同运输,在后期仓储存放后,这种茶虫会以噬咬竹壳和棉纸为生,这点也可从“笋壳装老茶多茶虫”这一现象中得到验证。

虽然被茶虫咬过的绵纸会影响品相,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这种白色小虫只吃纸,不吃茶,不会降低普洱茶的品质,更不会影响茶品安全,这点陆离从多个角度进行验证。

第一,这种银白色小虫的学名叫蠹(du)虫,业界也称衣鱼,银鱼,书鱼,在南方地区广泛存在,习性上只喜欢竹、木以及各类竹木制品,而不蛀噬茶叶。

第二,很多中期茶的笋壳和绵纸上都有蠹虫咬过的痕迹,但裸饼条索分明,干爽油润,香气也很好,并没有受潮劣化的特征。

第三,上文讲到这些茶虫是从笋壳和竹篾中来的,因此很多纯干仓中期茶,绵纸上仍有虫洞,仅从虫眼上,是无法判断总体仓储的,普洱茶的内质也不会受到虫洞影响。

说到这里,很多新入门的茶友,也反馈过普洱茶饼上出现了一些白色粉末,担心是某种霉菌,其实这些大多是茶虫咬过后留下的纸屑粉和笋壳粉,也是完全无害的。

而验证方法也很简单,用干净的毛刷轻轻地去扫茶饼表面的粉末,这些外来的附着物自然会被扫下来,而霉菌是从内里生长出来的,是无法被扫去的。

总之,普洱茶绵纸上出现虫洞,是一种不影响品质的正常现象,茶厂也早已改善灭活方式,新制的普洱茶,已经很少会出现茶虫和虫洞了。

茶毫

茶毫,也叫茶毛。通常生长在茶叶条索纹理之间的白色茸毛,一般出现在叶背面或芽头上,含有丰富茶氨酸、茶多酚等营养物质,对品质形成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鲜叶的嫩度越嫩,茶毫就越多。从这个角度看,茶毫越多,好像越能代表这款茶的品质优秀,但事实并非如此。

嫩芽嫩叶上附着的茶毫会较多,而老叶片上的茶毫则较少,因此也是判断原料嫩度的依据之一。而很多茶也没有茶毫,但并不影响其口感和风味。

比如以嫩芽为原料的西湖龙井,在加工中有一道辉锅的工序,目的是干燥茶叶,促使香气物质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茶叶表面的茶毫就可能会被磨掉。

其次龙井茶工艺中有抓、压、磨等特殊手法,也就造成干茶表面的部分绒毛脱落,或被磨成小球夹杂在茶叶中。


而普洱茶和黑茶选料不追求嫩度,而通常选择粗老的成熟叶片,因此茶毫很少,再经过渥堆发酵、压制干燥等工序后,干茶表面就更不显茶毫了。

以及像铁观音、大红袍这样的乌龙茶,采摘开面叶为原料,叶子大多粗老,太嫩了反而做不出来上好的风味。

因此,茶毫对茶叶嫩度要求高的红茶、名优绿茶、白茶来说,是一个优质的形状,对一些以大叶或者老叶为原料的茶类,就不太适用了。

此外,茶毫太多,冲泡出来的茶汤会略显“浑浊”,这是正常的,这有时会被新手茶友误以为是茶叶品质不好,而辨别方式其实很简单。

一般来说,茶毫多的茶,前几泡会稍显浑浊,后续茶汤就会变得清澈了。而茶质不好的茶,茶汤则会一直浑浊。冲泡两三道后,就可以区分开两者了。

在茶叶审评中,有时会听到这样一种评价:“茶汤清澈透亮,有毫浑”。

既然“清澈”,为何又会“浑”,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清澈”指茶汤中无其他杂质,而“浑”指茶毫较多,毫浑和浑浊不是一个概念。

为了避免茶毫过多脱落,在茶叶冲泡时,可以采用环圈注水的方法冲泡,或者沿杯壁定点注水,绿茶也可采用上投法冲泡,以减少茶毫过度脱落。

茶毫溶于茶汤后,因茸毛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其它有效成分,还可以提高茶汤的鲜爽度。

在茶毫根部,生有大量腺细胞,其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茶的开面叶,内部含有大量的芳香物质,能提升茶叶香气,是茶汤散发“毫香”的关键因素。

比如碧螺春、君山银针等高档名优茶的茶汤滋味醇厚,香气清高,除了茶本身鲜叶细嫩,内含物丰富外,茸毛多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除了白毫外,还有一种“金毫”。这种颜色上的不同,与制茶过程中内含物茶多酚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碧螺春就是白毫显露,因为绿茶中的茶多酚未被氧化,而未氧化的茶多酚是无色的,其幼嫩芽叶上的茸毛颜色,通常为白色。

保存不当的情况下,茶叶放久很容易产生霉变,而发霉的茶叶也会长白毛,这种霉变的白毛和茶毫有几分相似,但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区分。

茶叶发霉,说明陈化受潮程度比较严重,受潮处霉菌通常呈丝状成片分布,闻起来会有霉味,捏起来也是软软的,严重的还会腐化。

发霉的茶叶,汤色暗黄不透亮,且非常浑浊,喝起来会有“挂喉”难咽的感觉。而新鲜的显毫茶叶,闻起来很清新,口感鲜爽。

总之,茶叶品质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看茶叶的茸毛有失偏颇,也会错过很多好茶。茶毫不是好茶的唯一标准,更不是评判所有茶类品质优劣的依据。

茶油

普洱茶的外包装上,经常有斑点或片状的油渍,这就是“茶油”,属正常现象。有茶油渗出的普洱茶,饼面较为油亮润泽,香气相对高醇,更适合现阶段品饮。

中老期普洱茶出现茶油有以下几类原因:原料上,普洱茶的果胶质等内含物细胞结构逐渐裂解,就会随自然转化渗出,油脂也会慢慢释放出来。

在干湿交替的时节,天气干燥时茶油停止析出,天气潮湿时绵纸含水量增大,原先有油脂的地方,渗透就会更快更易,久而久之会形成大片茶渍。

这款保存较好,但包装还是可见油斑点点

此外,整件堆叠在一起的普洱茶,也会因为紧压作用加速渗出茶油,早期普洱茶多为纯棉材质,吸附性强,茶油渗纸现象会更加普遍。

总之,普洱茶出现茶油,实属普洱茶在制作、发酵、存储、运输等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能与普洱茶品质挂钩,更无法证明品质存在瑕疵。

不放心的茶友,也可以细嗅茶饼,观察茶饼面与茶条的亮度、光泽度,如条件允许,也可冲泡开汤,为其验明正身。

茶氲

之前陆离和一个茶友聊天,他说自己在冲泡一款陈年普洱时,发现茶汤表面出现了一层薄雾,让人仿佛置身飘渺的茶山绿林一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灵动。

这种茶汤上所产生的雾般气体,被称为“茶氲”或“汤氲”。“氲”,原意为“天地和合而盈盛之气”,在普洱茶中,是茶汤中脂溶性物质的一种呈现形式。

茶氲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普洱茶的茶汤中,含有丰富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胡萝卜素、和挥发性香气成分。

这类浸出物质的比重较轻,能够漂浮于汤面上,当茶汤上下温差大时,在汤面上就容易产生茶氲。因此,茶叶内含物质的多寡,是茶氲形成的关键因素。

此外,光线折射,以及热气在汤色的反映,也会形成茶氲。如果投茶量比较大,茶汤的温度也比较高,就可能出现如水蒸气散发的茶氲。

影响茶氲呈现的因素有很多,冲泡时汤水温度越高,瞬间浸出物质越多,茶氲越容易产生。茶汤浸出物中,脂溶性物质含量越多,茶氲效果越明显。

汤色越深,容易产生对比,茶氲越容易被发现。使用白瓷器皿,明暗对比也会使茶氲更加明显。气温较低、气压偏低时,茶氲较易产生。

茶氲现象,不是普洱茶的“专利”,冲泡其他茶类时,汤面上也会形成白色雾气。

茶氲更不是选茶标准。相对而言,有茶氲的茶会更好喝些,是因为汤质比较厚重,口味更加醇厚,或者是茶叶做得比较透,茶汤清透些。


茶虫、茶毫、茶油、茶氲...再多的评判标准,也比不上自己的体质需求和口感喜好,毕竟适口为珍,适合茶友你的,才是好茶。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1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