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都匀毛尖极品

找到约6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贵州!“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1月29日,在摩洛哥王国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通过评审,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我国第43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项目,此次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作为其中的一个项目,是贵州省一个入选人类非遗的代表性项目。

卢桃 摄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茶,其制作技艺流传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匀市。近年来,都匀市不断加强与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和宣传工作。在传承人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完善都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体制机制建设,积极开展《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队伍建设,培养壮大传承人队伍;在茶旅融合方面,利用都匀市螺蛳壳景区作为毛尖茶核心产地的地域优势,结合毛尖茶的品牌优势,以茶促旅,以旅促茶,有效激发发展活力,带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在技艺提升方面,建立茶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采取“线上+线下”“理论与实操”“学习与考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抓好都匀毛尖茶制作技术培训;在培育行业领军人才方面,组织传承人参加“文化人才”“制茶能手”“乡土人才”“乡村能工巧匠”等各项申报评选,培育行业领军人才;在对外宣传方面,都匀市坚持线上、线下宣传同步宣传,依托各级主流媒体和微信公众号、抖音、政府官网等平台,积极宣传“都匀毛尖技工”事迹,讲好都匀毛尖人才故事。

赵匀川 摄

截止2021年底,都匀市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4人,占都匀市非遗项目传承人数的23.7%。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2人、州级传承人15人、市级传承人16人。

卢庆文 摄


都匀毛尖茶历史悠久,以贡茶、名茶闻名于世。作为贵州茶中最响亮的一张名片,都匀毛尖茶早在明清时期就作为贡品,相传被乾隆皇帝赐名为“鱼钩茶”。1915年,都匀毛尖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1956年春,毛泽东主席亲自命名都匀毛尖茶,1982年,都匀毛尖参加全国首届名优茶评比,被评选为“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一路走来,一直是荣誉加身,先后获得国内外各种奖项300余个。

“高山云雾出好茶”。作为茶树原产地核心地带,早在100万年前,贵州就已经有了茶树生长。而都匀地处贵州省中南部、苗岭山脉南侧,“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自然环境,让都匀毛尖在这里生长,从这里走向世界。

都匀毛尖茶是贵州名优绿茶,以“绿”为主,其制作技艺分为五道工序:杀青、揉捻、做形、提毫、干燥,所有操作在锅里一气呵成。其特点是外形紧细卷曲、毫毛均匀满布色泽绿润,茶汤嫩黄绿明亮,香气嫩栗香高而持久,滋味鲜爽回味甘甜,叶底嫩匀、黄绿明亮。“在中国绿茶领域,贵州绿茶是上品,而在贵州绿茶中,都匀毛尖是极品。”这是业内人士给都匀毛尖的定位和评价。

作者:陆家连

来源:都匀市融媒体中心 桥城都匀,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世界非遗 都匀毛尖:芬芳香自彩云城

雪芽芳香都匀生

不亚龙井碧螺春

饮罢浮花清鲜味

心旷神怡攻关灵

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手书的“都匀毛尖赞”,仿若面前一盏清茶,条索卷曲,白毫披身,随着热水的浇注,如钩的干茶伸长婀娜曼妙的身姿,翩跹起舞,舒展开来的一芽一叶偎靠着,叶托着芽,芽依着叶,彼此温情相伴。茶汤嫩绿明亮起来,茶毫在水的缝隙间飘浮,茶烟呢喃着冲破茶杯,把香气带进茶室的角角落落。我的心,也跟着莺歌燕舞起来。

茶汤如此青翠,茶味如此娴雅,是我所没有料到的。饮一口沁人心脾,平淡幽香,让我的肠胃瞬间明亮清爽起来,一如春日含苞待放的鲜花,澄美得近乎晶莹明彻。

都匀毛尖,果然不错,到底是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过金奖的尤物。尽管经百年岁月的冲刷,历世事沧桑的变迁,它亦不悲喜不怨恨,把争斗和苦涩留在那年那月,只把幽远的清香一路带来,并造就了“心旷神怡攻关灵”的不朽传奇。

都匀,布依语“彩云之城”,民族风情浓郁,山水清秀雅丽,气候温和湿润,是“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地方,这种地方适合种茶,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把都匀毛尖品牌打出去”。说这话时是2014年,第二年,都匀人不负厚望,在林木苍郁、云雾笼罩、峡谷溪流的特有环境中辟建了10.6万亩毛尖茶园,创下了20.71亿元的品牌价值。都匀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种、采、制茶技艺从未丢失,这是普天下饮茶人的幸福。

都匀螺蛳壳茶山卢桃摄

为了不辜负都匀毛尖“香气清嫩、回味甘甜”的生命,我拿出心爱的白瓷盖碗。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盖碗是最完美的泡茶杯。有天空似的茶盖,有大地般的茶托,还有顶天立地的茶碗。天时,地利,人和,一个盖碗传递着祖先留给我们的“茶道”。不大不小的泡杯正合适茶叶伸展开绚丽的身姿。不会委屈茶的飘逸,也不会浪费杯的灵性。盖碗于茶,是细腻的关怀;茶于盖碗,是醇厚的思念。他们深情地对望,恰似短暂生命中找寻到的忠诚伴侣,情深义重间把身心全部托付给了彼此。每每捧杯之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制茶人和他们手中默默无语的茶,心灵相通,相濡以沫,相依相偕。

都匀毛尖在水起水落间翻滚飞扬起来,紧致的茶身渐显舒展,黄绿的茶汤渐显明亮,清新的茶香破杯而出,犹如明媚的春光,点起我沉睡的激情,忧伤也随之远去。饮一口入喉,清香迷人,回味甘鲜,唇齿留香。

近400年前,那个时候的中国是明朝,皇帝崇祯叫朱由检。那个时候的都匀毛尖叫“黄河毛尖”。作为朝廷贡品,某年某月某日,在皇室高堂之上,它被冲泡在白瓷盖碗中。晶莹剔透的白瓷盖碗衬托出茶汤的清澈明亮。雅致的是碗,清香的是茶。鲜香淡雅的茶滋味令龙颜大悦,崇祯皇帝妙手一点,赐名“鱼钩茶”。年轻的崇祯皇帝也是懂茶的人,“鱼钩茶”茶形如钩,润秀可人,回甘味甜,自是一般茶所不能相比的。更为称奇的是,在以后的岁月里,皇帝金口易名的“鱼钩茶”,真如一个鱼钩般,“钓”上来一个又一个大奖,且在清乾隆年间,名声响亮,远销海外。

300多年后的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品饮了由都匀县团山茶农邮寄的“鱼钩茶”后,亲笔回信,“茶叶很好,今后山坡多种茶,茶叶可命名毛尖茶。”

“都匀毛尖”由此诞生。

我手中的这盏都匀毛尖,叶片嫩绿匀整,细小短薄,白毫多显,茶友说这款茶当是极品,必是经过茶人精心制作而成的。它有着都匀毛尖“三绿三黄”的显著特色——干茶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不由心中暗喜,茶味也因了这份暗喜而更加醇厚起来。

四泡后的茶味愈发淡了。我依然留根续水,以延长杯中茶叶的生命。手捧茶碗,问自己,激情后的平淡,平淡后的幽香,幽香后的隽永,哪一个不值得珍藏?

叶底慵懒地卧在盖碗中,肥厚柔软,亮泽十足。此时的我也已微汗习习,头清目亮,身体变得空荡起来,欢快轻盈的心似乎感受到了一种辽远的空寂。想必在彩云之城的高山之巅,云雾缭绕处、日月滋养下的都匀毛尖,也一定能够接收到远在北方的我,这种可以让生命浩荡的情怀。为了拥有这份浩荡,我等待得太久太久,早已容颜尽失,即将肉身消散。我努力坚守着内心最后的温暖,亦如磐石般守望一盏清茶的幽香。在对这盏清茶的守望中,我,茶,还有所有的万物生灵,生命同在。

能与这盏都匀毛尖相遇,是我今生的幸运。面对眼前华美的白瓷盖碗和杯中的清亮之物,我恍如面对隔世离空的红颜。我用自己心灵深处最诚实的恭敬,把茶看春秋,借茶养慈悲。

此时此刻,夜已深。壶里的水依然沸着,碗中的茶依然热着,饮过都匀毛尖的我,内心很安静。

作者简介

曼娘,女,蒙古族。出版有《与一盏茶相遇》等3部个人文集,有多篇作品收录到十余部选本及中学生语文阅读试卷中。曾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鲁迅文学院第11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现居黑龙江大庆。

作者:曼娘

来源:桥城都匀,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都匀:山上茶事忙 山下茶飘香

春风十里茶飘香,又是一年采茶忙。清明节前后,正是都匀毛尖采茶制茶的好时节。茶农、茶企们抢抓农时,在都匀各处茶山上呈现出了山上采茶收茶忙,山下忙制茶的景象。  

匀东镇

在阳光和雨季交错穿行的季节,匀东镇明英村的茶山上便溢满阵阵清香,茶园里排列整齐的茶树,颗颗展露绿意,株株茶尖也在雨后自在舒展,和万物一起奋力汲取着春天的力量。

沿着蜿蜒的村路开到明英村,山上茶园层层叠叠,视野开阔,茶树一圈又一圈地密布在山间,仿佛大地的指纹,展开一幅“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秀美乡村新画卷。据了解,在前期动员下,2024年明英村参与种茶群众约260户,茶叶种植面积2300余亩,其中目前可采摘春茶1500余亩,预计实现产值750万元,成为明英村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这幅画卷里,满山茶树吐露新芽,村民们戴着帽子斗笠穿梭在茶树丛间,腰挎茶篓,手指熟练地轻捻下一根根芽头饱满、叶尖嫩绿的新芽。“今天天气好,从早上到现在,我已经摘得一筐了,一天下来,能得个100元左右的收入,总比闲在家里好啊。每年这个时候村里和茶园老板都会组织大家一起来采茶,大家都变成‘上班族’了!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有一份收入!”明英村村民韦天丽笑着说道,她与丈夫都是明英村人,通过采茶、炒茶、卖茶青,一年能有5000元的收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日子有盼头,生活有奔头。


除了采茶有收入,当地茶产业致富带头人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也向茶农们收购茶青,聘请当地村民入厂炒茶。“一年下来,我们聘用的采茶工、炒茶师能有30多个人,白天采茶,晚上炒茶,大家很忙、很累,但也很开心,一起抢抓时间,把我们最新鲜的茶叶送到客户手中。”杨闵雅介绍道。


杨闵雅,都匀毛尖制茶技艺第七批市级非遗传承人。从小在明英茶园长大的杨闵雅,与家人一起种茶、采茶、制茶……在耳濡目染中,对制茶技艺的传承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祖祖辈辈手里接手茶园,在年年岁岁中学习沉淀,与茶叶相伴的这四十余年来,她深知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明英好茶,杨闵雅先后创立了贵州九山物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贵州夏树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从茶树选品、茶园管护、雇农采茶炒茶,到茶叶销售,她都亲自把关,并通过网络直播、拍摄宣传视频、开设线下门店等多形式销售茶叶,致力打造品质优、滋味浓、香味醇的精品茶。


与杨闵雅、郑盛长一样,还有许多匠心茶人在茶产业发展路上共同努力。据了解,目前有10余家茶叶加工厂正在日夜兼程炒茶制茶,夜晚的明英村被作坊的微微灯光点亮,在炒茶师双手的翻炒揉捻下,轻盈柔软的茶芽均匀受热,渐渐干燥、卷缩、蓬松,嫩芽上白色的绒毛也逐渐显现。大家不顾熬夜辛苦,都沉浸在对这份传统技艺的热爱中,感受茶的淬炼和释放的茶香,清高持久,弥漫在明英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毛尖镇

当前,正值都匀市毛尖镇螺蛳壳茶山采茶的黄金季节,茶山上布满了忙着采茶的工人。


“从都匀毛尖茶开采以来,我们就在这里采茶了,采一斤茶青120元,多劳多得,手脚稍快的一天两百多元。”当天,来自摆忙村石板寨的罗培芬非常高兴,她采到了1斤6两的茶青,挣了192元。

毛尖镇螺蛳壳山脉平均海拔1600多米,这里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无污染的环境特点成为了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的主产地和核心产区,培育了十多万亩优质毛尖茶茶园。


为了赶制清明茶,家住螺蛳壳的杨正菊这几天忙得脚不沾地,她白天组织几十名工人到自家茶园采摘茶青,晚上安排师傅炒茶,同时还要开直播卖茶。用她的话说“忙得昏头转向!”杨正菊介绍,今年受气候茶青出芽迟的影响,在清明前的茶青量比往年少,但价格和往年一样还是稳定在800至1200元一斤。


“小小一片茶叶成为了我们地方的一个特色产业,带富一方百姓。”摆忙街上负责收茶青的罗小银这样说道,这几天她白天上山收茶青,晚上组织炒茶师傅炒茶,也是忙个不停,她说螺蛳壳摆忙和坪阳片区两千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靠茶增收,靠茶致富,一年下来,光采茶的每家收入就能有上万元,如果还会炒制茶手艺的收入会更多。

毛尖镇党委书记潘丽娟介绍,今年毛尖镇十多万亩毛尖茶茶园受2月断崖式凝冻天气影响,加上毛尖镇高海拔的特点,这几天才进入量采时间,高海拔茶青的“孕育”时间就长,而今年较长时间的低温天气则有利于茶树在休眠期充分进行代谢和积累营养成份,所以今年毛尖镇的毛尖茶品质会更好。


“不负春光不负茶”!接下来,毛尖镇将有序组织好茶农上茶山抢采抢制清明前后的极品毛尖茶,并做好服务,在电力、交通和后勤等方面提供优质保障和服务,让“茶上春山,春满人间,香满人间”!

来源:桥城都匀 匀东镇 毛尖镇,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