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都匀超市里的茶叶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品牌致胜——百年老字号“都匀毛尖”品牌建设之路

上苍偏爱黔南,令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让各种动植物得以在最好的自然生态下繁衍生息。这里是野生茶树的原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云雾缭绕的深山里,“都匀毛尖”芳香馥郁。

都匀毛尖茶,生长于黔南喀斯特烟霞奇峰之巅,生长于山高、林密、水长的苗岭诗画间,每一片绿叶吸山水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一千多年来,她历经晒、蒸、炒青绿茶的演变,不变的是传承下来的优异品质。翠绿、方向、味醇、形美,成为中华绿茶中的经典茗品。

不经意回眸,都匀毛尖,这片蕴含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绿叶,已经芳菲数千年。今天的都匀毛尖茶,无论是工艺还是品质,都可以说是历代积累和发展的里程碑,是历代茶农智慧的结晶。如今,这沁人心脾的茶香早已飘洋过海,弥漫到世界各个角落。它带给人类的,不仅仅的翠绿的羽衣、鲜亮的汤色、丰富的营养,更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历史——回首来时路

以都匀毛尖为正源的黔茶,早在明朝即为上贡佳品。明朝御史张鹤楼曾游览黔南茶区后作诗云:“云镇山头,远看轻云密布,茶香蝶舞,似如翠竹苍松”;1915年,都匀毛尖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茅台酒比肩飘香同获金奖。“北酒南茶”使贵州特产最早的国际声誉从此奠定;60多年前的春天,在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即将成立之际,毛泽东主席收到了来自都匀团山的几位青年团员寄送的“雨前茶”,毛主席品尝后亲笔回信道:“此茶很好,今后山坡上多种茶,我看此茶叶可命名为毛尖茶。”;19826月,在中国名绿茶评比会上,都匀毛尖茶荣获中国“十大名茶”第二名,从此香满全国。时光荏苒。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提到都匀毛尖茶,他说:“我知道贵州的都匀毛尖,毛尖茶味道一般比较清淡,像贵州这种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地方,可以保持较为适宜的温度,能出好茶。”同时提出:“对于都匀毛尖茶,希望你们把品牌打出去。”的殷切希望。都匀毛尖承载着国家领导人的嘱托,打响品牌,走出深山,做大做强,带富一方群众。

近年来,黔南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都匀毛尖茶的重要指示,坚持以规划引领,着力于“建基地、塑品牌、扶企业、拓市场”发展茶产业,按照“将茶产业发展进行到底”“把都匀毛尖品牌打响、争做贵州茶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排头兵”的要求,举全州之力做强茶产业,各县齐心协力共同打造“都匀毛尖”品牌。

 

品质:质量树品牌

为了打造品牌,全国声称本地为贡茶产地的约有2000多个县和地区,但目前国内唯一发现并保存完好的“贡茶碑”,仅在贵定县云雾镇的鸟王村。这块历经岁月洗礼的石碑,依稀可以看到“贡茶定数⋯⋯及余所派之茶准行停止⋯⋯”字样,落款日期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几百年时光如水流逝,而这块中国唯一的贡茶古碑依然矗立在鸟王村关口寨上,见证着千年古茶一贯的优秀品质。

20174月,黔南按照DB52T4332015《都匀毛尖茶》及相关国家标准对获得SC证的40家都匀毛尖茶生产企业进行随机抽样送检工作,水浸出物茶样检验结果最低为431%,最高为503%,均大大高于国家标准,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抽检茶样合格率100%

因为过硬的品质,目前都匀毛尖茶产品现已遍布省内各茶庄、商场、超市,并成功打入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海南、广东等地市场。随着“都匀毛尖”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都匀毛尖茶的品质也得到各地茶商的广泛认可。如今,每到春茶上市时节,来自天南地北的客商们纷纷云集都匀收购茶叶,有效带动了地方的茶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为不断提升都匀毛尖品质,扩大其品牌影响力,黔南州不仅成立了都匀毛尖茶品牌管理委员会,还颁布了《都匀毛尖茶综合标准化体系》地方标准,注册了都匀毛尖茶证明商标,申报了都匀毛尖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手工加工工艺专利保护,并通过多次举办茶叶大赛、茶文化推介活动等,大力推动都匀毛尖的品牌发展。截至今4月,“都匀毛尖”品牌价值已达29.9亿元,这是都匀毛尖公用品牌自2010年以来,已连续九年参加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品牌价值一直持续稳步上升。

如今,都匀毛尖茶不但成功挺进出欧盟市场,还先后与俄罗斯、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茶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誉满神州,香飘四海的都匀毛尖正在名茶之路上越走越远。

 

 

文化: 铸入民族魂

“吃了早饭我出门,三老四少进茶林,太阳火辣也要去,多少汗水擦不及,种了茶叶要整理,不来管理茶不成⋯⋯”

山歌响坡头,茶叶芽儿绿。在独山县茶叶基地,嫩绿的茶叶伴灿烂的阳光在微风中摇曳生长。茶苗旁,三三两两的布依族居民一边唱着种茶歌,一边手脚迅速的劳作除草,伴随着蝉叫鸟鸣,连绵的山坡显得格外热闹。

这种在山歌中种茶、采茶的景象,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黔南来说是常有的事。黔南州的12县市中就有汉、布依、苗、水、壮、侗、毛南、仡佬等37个民族。而近年来,黔南在壮大茶产业上,在加强品牌建设上,越来越重视将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与茶产业在建筑、器具、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结合,以此为“黔茶出山”铸入更多的民族文化魂。

在都匀市,这里有着国内最大的茶博园,全部建筑由木石结构完成,其中在大到房梁屋檐、小到茶具装饰均加入黔南州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去年在此举办的茶人会上,黔南州就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报集团浙江在线茶媒体中心、微茶庄园、和君资本等 14 家单位进行战略合作签约。同时宣布贵州都匀毛尖南方运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在贵定县,依托茶产业发展基础、优美的茶园风光和“贵州最美茶乡”等四大名片,将茶产业发展与旅游观光、贡茶文化、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几年的打造,基本形成种茶、采茶、制茶、卖茶、品茶、旅游观光、休闲游乐为一体,与旅游业相得益彰的茶旅一体化循环发展。

在平塘县,实施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等“五进”活动培育尚茶之风,积极宣传和普及茶文化知识,在全县掀起识茶、爱茶、论茶的尚茶之风。

2017年的茶人会上,主题便是“文化引领黔茶出山——让世界品味都匀毛尖”,可见黔南注重茶文化的决心。茶人会作为黔茶出山的重要平台,已成功举办两届,吸引数千名来自国内外的茶人齐聚黔南,进一步丰富了都匀毛尖品牌的文化内涵,为黔南抢占全国茶文化制高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效扩大了都匀毛尖茶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并强力推动了毛尖茶产业的对外交流合作。

20175月,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落下帷幕,都匀毛尖与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安化黑茶等荣获农业部评比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20179月,在首届中国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都匀毛尖茶”从全国1400家企业选送的15000余件商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

黔南州着力把茶产业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不断加强茶与民族文化在大生态、大旅游、大扶贫、大数据的融合发展,为茶产业发展铸入更多的民族文化,以此不断扩宽市场。

 

生态:插上保护翼

数据显示,2017年,黔南州茶产业以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为根本,以“建基地、塑品牌、扶企业、拓市场”为主要抓手,茶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茶园总面积达到161.8万亩,投产茶园面积达105万亩,实现茶叶产量3.2万吨,实现茶叶产值54亿元。

同时,茶叶企业获SC生产许可证达70家,10个县市共80家企业完成了都匀毛尖茶地方标准宣传贯彻执行工作,都匀、贵定、瓮安等地完成茶园平衡施肥近10万亩。茶产业已发展成为黔南一二三产业联动、助推区域精准扶贫和振兴农村的支柱性产业,30万茶农依靠都匀毛尖产业脱贫奔小康。

茶产业壮大的喜人成绩背后,是对生态的的严格保护。自20158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黔南州创建都匀毛尖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以来,黔南州围绕都匀毛尖茶质量体系、标准化体系、品牌创建和检测体系等创建内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黔南州相继出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等茶产业发展方案,把茶产业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贵州省创建了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阵营,成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二个为茶产业立法的地区,也是全省首家将茶产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地区。

201762日,国家质检总局发文批准黔南成立都匀毛尖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这也是贵州省首个、全国第13个地标产品保护示范区,都匀毛尖品牌的经济优势逐步凸显,示范区农户通过茶产业实现持续增收。

黔南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推进都匀毛尖茶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和融合发展为前进方向,实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让都匀毛尖茶引领“黔茶出山”,走出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去年茶叶总产值超570亿元!“贵州绿茶”引领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是多彩贵州的一张亮丽名片。“绿”是贵州茶叶的本质特征。

2022年的第一天,“贵州绿茶”第一采系列活动在普安茶神谷启动,成为又一发出“贵州绿茶”好声音的茶事创新。

刚过去的2021年,全省茶园总面积700万亩,茶叶产量46.99万吨、产值570.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4%、13.32%。其中,绿茶产量占总产量的75.8%。

亮眼的成绩背后是贵州坚定绿茶主战略的决心。近年来,全省茶行业以“贵州绿茶”品牌为引领,持续深耕“三北”市场,实施基地“三大行动”,推动产业链“四化发展”,加速“茶产业+”深度融合,创造了中国茶产业发展的“贵州速度”。贵州茶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新高度。

得天独厚——

利用生态优势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

“古”彰显贵州茶的“特”——

“别看它只有2到9米高,年龄可有600年哩!”大方县果瓦乡农业服务中心的张应福介绍。在蓑衣村,记者看到有14棵古茶树在2019年被挂牌保护。据了解,在大方县普查挂牌管理的71棵古茶树中,果瓦乡就有61棵,在不少村寨还保留着古茶树群。

从唯一一枚距今164万年前的四球茶茶籽化石到分布广泛的65万株古树茶,都一一例证贵州是茶源地的判断。

“丰富的古茶树资源保存了众多的、独一无二的优质基因,我们针对古茶树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进行资源梳理,建立古茶树种质资源库,为之后茶树繁育方向的选择,为企业产品的开发奠定资源基础。”贵州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郑文佳说道。

“早”彰显贵州茶的“好”——

在贵州,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这三个好茶黄金法则同时具备。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贵州春季大规模开园时间平均比江浙地区提早半个月。

近日,由于独特的小环境、小气候,在普安茶神谷茶园,茶农们已经开始忙碌采摘制备新茶。普安早茶“联盟春”新品的发布壮大了“贵州绿茶”品牌。

“这一新品选用了‘乌牛早’品种的一芽一叶为原料。按‘龙井茶’的加工工艺炒制。优越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精细的采摘标准,精湛的加工技术,让普安的早茶达到了名优绿茶的水平。”中国制茶大师牟小玲说道。

贵州将在“十四五”时期末,打造早茶基地30万亩,培育一批早茶加工的优质企业,推动形成一个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功能协同高效的早茶板块。

优质高产——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守住产业生命线

作为农业农村部认定的茶叶类全国首个省域农产品地标,“贵州绿茶”不仅指常识上的绿茶类产品,核心是贵州产出的茶叶绿色、生态、干净、有机、安全。

目前,都匀的茶园仍处在冬管的关键阶段,茶园里每天都有茶农在忙碌着。自2021年秋冬季茶园管护开始以来,紧盯除草、修剪、开沟、施肥、病虫害防控等重点环节,都匀已开展各类茶叶技能培训27次,培训茶企(茶农)1225人。

“种生态茶、管干净茶、做干净人”已成为贵州茶农恪守的基本准则。近年来,贵州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从源头发力,实施黔茶品种系列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茶专肥推广,茶叶种植基地建设“三大行动”。

黔茶系列品种逐步由点状向面状辐射。截至2021年12月底,“黔茶1号”“黔茶8号”等新品种新增种植面积达7000亩,黔北和黔西南相关产茶县自发新植“黔湄601”约3万亩。目前黔茶系列品种全省种植总面积突破40万亩。

“茶叶质量安全是茶产业的生命线。”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说,我们通过在示范基地示范推广,农民学校开展技术培训,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已在全省43个茶叶主产县全面推广。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茶叶专用肥作为冬管的主要物资得到了茶区的普遍认同。“我们聚焦黔东南、遵义、毕节等区域建设了茶叶专用肥示范田153块面积1884亩,较传统肥料平均亩产增20%。”贵州磷化集团副总经理李红林说。

如今,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茶树生物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农科院省级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茶产业科研平台持续运行,成为提升贵州茶科技的助推剂。

多元发展——

品牌集群强劲崛起开创多赢新格局

1月6日,贵州本土新茶饮品牌译乐鲜茶与贵茶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译乐鲜茶专属茶园在贵茶集团九龙山欧盟标准茶园中揭牌。

近年来,贵州绿茶主战略持续体现,红茶、黑茶、抹茶等茶类同步发展。茶食品、茶饮品、茶用品推陈出新,茶产业链条不断延长,茶产业附加值持续提高。

目前,“贵州绿茶”等省级重点品牌授权企业1170家,基本实现全省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龙头企业全覆盖。“都匀毛尖”以40.2亿元的品牌价值排名“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12位。

以“贵州绿茶”公共品牌为引领,多品牌集群发展。随着茶叶市场格局的改变,贵州茶区、茶企通过业态创新,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之路。

去年,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旗下兰馨时尚茶品有限公司与品巷茶业(杭州)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深耕电商渠道,全年完成销售额1亿元,每月保持35%以上的增长率。

印江县创新探索企业联体、生产连线、利益联结“三联”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区域中心企业+小微企业”抱团发展模式,实现了茶园增产、茶企增效、茶农增收。

贵州习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0吨普安茶搭乘中欧班列直接运抵莫斯科沃尔西诺站,由“贵州省(俄罗斯)农产品营销服务公共平台”分送到俄罗斯2000多家超市上架销售。

走出去,引进来,茶文旅融合成为挖掘和发展贵州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丰富了“贵州绿茶”内涵。雷山12道“迎宾茶”敬八方来客,嘎歌古巷茶文旅融合一条街成为西江千户苗寨一道靓丽风景线,酒店、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地处处可以看见“贵州绿茶”。

“贵州绿茶”活起来、统起来。如今,贵州以“贵州绿茶”为引领,构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区域主要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形成更具贵州特色、贵州风格、贵州气度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记者 金忠秀,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叶标准是世界之最,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声称“缺失”

对于茶叶标准,你了解多少?这个概念到现在似乎还依然模糊,甚至于不被理解。

我国茶叶标准超千个

为什么他们还在说“标准缺失”

“超千个”是什么样的概念?换一种说法,大家可能会更好理解——我国是世界上茶叶标准最多的国家。

其中的原因不乏有我国茶叶品种的多样化。但此时,我们还需要让大家清楚一个事实——我国茶叶标准化整体水平,尤其在产品质量方面的要求,远高于目前现行的国际标准及其他主要产茶国的标准。

这些茶叶标准涵盖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4个方面,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覆盖全茶产业链。

△茶叶种植标准化,图为华祥苑安溪珠塔铁观音茶庄园
△茶叶仓储标准化,图为六妙白茶“中国白茶窖”

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的完善程度和先进程度毋庸置疑,但是“中国茶叶标准缺失”却是我们在市场上常常能听到的话。关于问题症结的分析,我们首先要先了解中国茶叶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情况。

我国茶叶质量标准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2008年成立国家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现下设有龙井茶、乌龙茶、碧螺春、普洱茶、边销茶、特种茶国际标准国内工作组、黑茶、红茶、白茶、茯茶、花茶、黄茶12个工作组。发展至今,基本形成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主体,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

在上千个茶叶标准中,多为茶类、生产加工、内含物质检测方法、农残和污染物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通用包装的标准说明。就目前而言,茶叶标准的制定更多地关注在生产端,设计市场端与消费端的国家标准很少,所以,最多埋怨“茶叶标准缺失”的声音是在茶叶消费端,尤其是营销人员。

△茶叶加工标准化,图为品品香LED光源萎凋复合式白茶自动化生产线

茶叶,包括所有农产品其实都在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外形、口感、品质不稳定的茶叶产品,很难留住消费者,尤其是刚刚接触此类产品的新兴消费群体。此中,消费者的口感偏好和心理预期的差异,是非标农产品难以逾越的沟壑。标准化生产也成为茶企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连锁化、品牌化的必要环节。

此处所指出的问题本质,是生产与制作出让消费者看得见的标准化产品。

由此引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流通环节的标准不健全,缺乏管理、包装、分拣、配送、验收等标准。比如,在日本的超市里,农副产品的圆度、长度、甜度等会经过检测、筛选后统一标价;在富士苹果的检测标准中,会根据成熟度、新鲜度、完美度、均一度等纬度进行等级划分,分级筛选环节会经过红外线等多条流水线的检测,不同品级的水果会相应地被划分去不同的流通渠道的不同消费人群。

△对农产品进行筛选分级后进行售卖,图片源于网络

这也意味着,不同品质等级的产品所产生的效益有明显的划分,在肃清市场的同时,让消费者有依据可循,也倒逼着生产商提高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标准”已在步步落地,迈入市场

事实上,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正在逐渐向市场端靠拢。

目前,我国六大茶类的标准都较为完善,也在牵头主导着乌龙茶、白茶等国际化标准的制定。茶叶质量特征的产品标准和规范茶叶鲜叶原料、茶叶生产加工、茶叶感官审评、茶叶包装、茶叶贮存运输、茶叶分类等基础内容被不断夯实,与此同时,国家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相关单位也在不断延伸标准的触手。

01.茶叶标准制定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新型标准体系中的“团体标准”,即是国务院为快速响应创新和市场对标准的需求,于2015年设立。团体标准主要服务于茶产业供给功能,机制灵活,编制流程相对简单;适用范围广泛,支持专利和科技成果融入团体标准,促进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落地性和实用性更强,更大程度地站在标准应用者的立场考虑问题。团体标准可以快速满足市场需要,应对市场变化。

△《建阳白茶》团体标准专家审定会,图片源于网络

在我国“十三五”期间,茶叶标准的制定方向顺应市场发展需求,从原先注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逐渐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从《茶庄园建设指南》地方标准的制定与发布便可见一斑。此外,在此期间新制定的《农产品追溯要求茶叶》(GB/T33915-2017),规定了茶园管理及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叶流通、茶叶销售各环节的追溯要求,也在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

02.效果评估与宣贯工作不断加强

茶叶标准的制定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部分茶叶相关标准的适用性有可能存在减弱现象,因此相关机构也在不断探索建立标准研制、宣贯实施、信息反馈、实施评估、复审改进等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型标准化工作思路,扭转茶产业领域标准“重制定、轻实施”的局面。

再者,我国茶企规模以中小型为主,质量管理与标准化人才队伍的缺失,导致他们在实施、了解、执行标准过程中的表现存在缺失。近年来,对于茶叶标准的宣贯工作也开始受到重视。

03.茶叶国家标准实物样不断发布

茶叶国家标准实物样是茶叶企业生产加工和产品检验分级的依据,也是监管部门监督检验产品感官品质的依据,同时也是消费者购买茶叶时对照产品等级的实物依据。自2005年起,都匀毛尖、金骏眉、安化黑毛茶、径山茶、龙井茶、武夷岩茶、政和白茶等各省特色茶叶相继研制和发布标准实物样,并分发各贯标企业进行对照生产。

△龙井茶(钱塘产区)实物参考样图,图片源于网络

这也是茶叶文字标准有效实施的有效方法。茶叶国家标准实物样的落地,对于茶品类的保护、质量的监督、市场流通的质量技术仲裁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让茶叶在市场上的展示更为直观。

△专家们在研制茶叶实物参考样,图片源于网络

标准化是品牌化的基础,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对于产品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随着业内品牌意识的不断提升,也将进一步推动茶叶标准化的贯彻与落实。这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一大课题,更是溢价的一个切口。

今年11月初,全国茶产业标准化高峰论坛暨标准化工作年会的举办,为我国茶叶标准化未来工作指明了方向:

进一步完善茶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建设,贯彻落实到产、供、销的各个环节。

加强茶叶良种推广、加工技术、基地建设、设备创新、文化创新等领域的标准研制,更加注重标准体系结构优化和标准质量效益提升。

在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和品质稳定的同时,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求。

提升茶叶标准国际化水平,开展全方位对外交流合作。

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提倡实施标准化基础上的差异化与多元化。

建立茶叶标准化体系并通过示范加以推广,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实现茶业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而今,茶叶标准化建设的真正实力还未完全发挥。

注:内容来源说茶ShowCha,作者说茶传媒。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