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益七子普洱茶

找到约332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大益的7542,普洱茶的标杆,勐海茶厂的中流砥柱!

  严格意义来说,7542就不能是一款茶的名字,而是一类茶的统称。为了区分不同的7542,市场都是以“88青”、“97水蓝印”、“简体云”等名字来加以区分。现在应该对这一概念加以升级了,不能一直用代称,历代的7542当是一个家族。

  7542的差异是勐海茶厂的历史造成的,一是原料的变化,二是工艺的升级。现在的7542与第一代产品相比,可以说是两种茶了。关于7542的原料,著名茶人陈智同先生就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自从70年代初期,土产畜产公司合并之后,省茶司仍旧对云南的茶叶有著计划指导的权利,随著农业改良的进程,云南的茶叶生产逐步进入了量产的年代,茶叶品种的改良无非是抗寒高产,协助农民脱贫,也为云南的原料环境带来了新的面相,对七五四二这样代号型的产品,便应运而生,我们从七五四二的内涵便可以知道它的时代背景,基本上它是一九七五年所应运而生的编号,由省茶司制定,勐海茶厂生产,它的製作精神是以茶菁级数的比例拼配,基本上当时收购云南茶菁的等级分配大概可分为五等十级,即为一等一二级,二等三四级,三等五六级,四等七八级,五等九十级,然后再依旧每一种编号不同的比例做分配,从这种拼配方式我们可以瞭解七五四二配方所代表的涵义,应用茶菁级数做为拼配的依据,它就不再具有山头的特点,与私人商号的风格就此划分,当然从红印开始,云南普洱茶就不在包装上做产地的标示,而是以生产单位和销售单位做为标示的重点,另外一方面的意义,七五四二的产生,带有一定的量化生产的管理意义,在标准化配方的指导下,生产的产品将达到标准且稳定,也就是说,标准化配方的产生就是量产前的准备,标准化配方可以解决生产上的问题,无论在拼配及原料的选用上都具有一定的制式化标准,方便生产单位依循并控制品质,在销售上也能简化销售的困难,让销售单位有标准的产品做为销售的基础,也就是标准货的产生,不同代号的标准货代表不同的茶菁拼配内容,唯一跟现在不同的是,八五年之前所有的茶菁分类是有包含节气因素的,也就是说七十年代的七子饼是有春茶概念的,八五年之后,省公司取消节气因素,自此收购茶菁分级将更为简单,从中也透露出当时生产的数量更为庞大,所以说八五年之后的云南七子饼标准货是没有春茶概念的,从这个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云南普洱茶生产自七十年代开始标准化生产,到80年代走向第一次的高峰,两者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但从我多年在云南产地的观察,在早期的云南茶地,如果以大树茶做为主要的料源,是无法支撑这样的茶菁分类的,因为大树茶的生长速率比较慢,数量比较少,茶梗木质化较为严重,没有办法达到农场茶园茶生长的速率,很可能摘完一旗一枪还是两旗一枪的茶叶后,第二层的茶叶已经老了,无法达到合理的数量,而且年纪较大的老树茶,树冠太大,树高太高,产量实在太少,不符合经济效益,在当年那个老树与小树不分的年代,如果以这样的原料环境是无法支撑标准化生产的,而且每个民族种植的方式不同,有很多寨子移栽大树下的小树,但仍然採行茶林混栽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茶树在密林中,杂草无法生长,但缺点是日照系数较低,产量也比较少,但不需要管理,比较轻鬆,现在很多布朗族的茶地还採用这个方法。

  这种方法还有一个栽种者不知道的好处,那就是发得慢、滋味强,如果海拔高,那茶叶的滋味强度就更强,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量,所以在那个年代,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展管理化的茶园跟新的品种,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管理化的遗迹就是大树茶的矮化,矮化的大树茶加上日照线的开闢,将使得产量大量的提升,也可以减轻摘採的劳动强度,这样可以使大树茶的长势跟生长速度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原则上符合分级的要求,再加上大型农场的发展,才能符合茶菁分级标准化的原料环境,茶菁的分级是需要计划的,一级要摘多少、二级要摘多少甚至其他级数要摘多少,是需要规划的,如果没有强大的茶园管理,是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分级要求的。

  当然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是有这样的环境,从某个方面来讲,我们从云南茶叶的生长也可以看到茶叶改良的速度,更直白地说,就是茶园茶的产量发展,所以我们得到一个结论,80年代中期应该是云南台地茶初步发展的高峰,有趣的是,70年代开始,云南七子饼茶包装上开始有中英对照,中英对照就是外销观念的铁证,要外销创汇,就必须有产量,要增加产量,就必须改变旧有的生产方式。”

  通过上面的文字不难发现,7542的原料大致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大小树混采——海量台地——大产区台地。每一阶段对应一个时期的产品。

  7542家族非常庞大,下面就列出部分经典,大家一起来见证这一类见证了现代普洱茶市场历史的传奇产品:

  73青饼(小绿印)-有争议

  指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勐海茶厂出品的一批7542。因1998年台湾黄姓商人以“小绿印”之称在杂志上刊登广告,又被称为“小绿印”。73青饼的生产时间说法不一,有称生产于七十年代初期,但就其包装与口感,较可信的说法是按照台湾习惯的民国纪年计算,其生产时间估计在1984年左右。有些在生产时间、包装、内飞、口感等各方面条件与73青饼相近似的7542,也被归为73青饼一族。

  88青

  指生产于1988年至1992年之间的7542的统称。亦有部分港人认为由香港商人所收、干仓所藏的生产于1991年之前的一批7542才能称之为88青饼。88青刚出厂时由于滋味过于青涩而无人问津,后经过多年的存储陈化表现出极佳的口感品质,声名鹊起。所谓“88青”并不是指只生产于1988年,更多是因港人对88谐音“发发”的喜爱而得名。

  紫大益7542

  指1996至2002年之间生产的7542。1996至2001年以前外包棉纸大益标识为紫色印刷,内飞则保持原来的红色大益标识,因包装纸颜色以及大益标识为玫瑰紫,所以被市场命名为“紫大益”;2001年以后生产的7542,因外包棉纸大益商标依旧为玫瑰紫色印刷,而内飞则由原来红色大益标识改为玫瑰紫色大益标识,所以市场上将这批茶命名为"玫瑰大益"。

  97水蓝印7542

  指90年代末期出产的一批7542,因包装纸上的“茶”字呈水蓝色,故称“水蓝印”。水蓝印饼身特殊,单一茶青,茶青比较细嫩。此外,茶汤的表现与其它七子饼极为不同,汤色红黄鲜亮,香气纯高,滋味醇厚,生津回甘明显,拥有只可意会的特殊风味。普遍认为97水蓝印很具“大哥”88青的风范。

  红大益7542

  和紫大益相同,只因包装纸颜色以及大益标识为全红色印刷,而被市场命名为“红大益”。2000年左右生产的红大益,因茶饼外包装纸漏印了代表注册商标的“R”标志,又被称为“无R红大益”。

  501博字7542

  指2005年勐海茶厂完成改制后出产的第一批7542。由于当时生产这批产品是在04年年末,时间上无法再重新设计新的包装,于是只能使用04年的7542常规棉纸,但为了区别于常规的40x批次7542,便在棉纸上盖上了“传承历史再铸辉煌”的博字刻印。该产品陈放至今,滋味醇厚,经久耐泡,已显示出优异的后发酵潜力。另有同批次的无博字7542一批。

  7542-502

  2005年6月勐海茶厂生产了该年的第二批7542。其包装棉纸上的“益”字标识由之前的圆型边缘改为了平型边缘。同年九月生产的505批次,包装棉纸上方的“大益七子饼茶”六个字由繁体改为了简体。至2007年,701批次7542上方六个字的字体亦发生变化,从楷书风格改为了标准宋体,沿用至2013年。

  7542-001

  2010年,大益成为了广州2010亚运会茶叶产品供应商,该年度共产出5个批次的7542,分别是001、002、003、004、005,包装棉纸上均印有广州亚运会标志和“广州2010亚运会茶叶产品供应商”字样。并且,从该年的001批次的7542开始,包装棉纸圆边处使用了专门设计的圆形花边条纹,取代原先的单色色带。该包装形态沿用至2013年。

  新版7542-301

  新版7542、对原料进行了整体升级,保证原本产品核心特征的同时,让产品更为协调、更为健康。更有设计感的包装元素,使产品即适合当下品饮,又赋予其更高的收藏及礼品价值。更先进的防伪标示,为正品流通提供科学保障。


来源:大益行情网

大益七号院:普洱茶界的科研中枢

品牌专营店数量创全球同类之最,

网店销售额稳居中国茶行业第一,

与微生物院士携手创立研发中心,

从云南走出的现代大型企业集团...

大益,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普洱茶龙头茶企,但鲜为人知的是,大益在普洱茶科研探索领域,一直保持着“前无古人”的地步,堪称茶行业的“华为”。

这篇文章陆离就来聊聊,掌握普洱茶界尖端科技的大益七号院。

世界顶尖的科技研发

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江湖人称“大益七号院”,拥有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科研工作站,是大益保密级别最高的技术研发中心。

大益七号院的科研人员规模在50人左右,数量不多,但全都是清北复交等顶尖高校毕业的年轻人,其中有八成都是硕士学历,博士后也极为常见。

涉及专业的范围广,有微观的微生物学和化学,有宏观的茶学和食品营养学,也有负责设备改进,提高生产效率的电脑及机械制造等专业学科。

负责项目的种类全,部门下设中试工程化验证研究室、天然产物研究室、普洱茶检测中心、天然产物研究室、微生物研究室及科技情报信息室等等。

项目研发的资金足,大益集团每年销售总额的3%-8%,都将投入到大益七号院的研发经费上,造价数百万的高精密仪器,在这里一应俱全。

科研平台的等级高,大益七号院是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的研究中心,也是国内首家与中国微生物领域学术大牛,邓子新院士合作的普洱茶企业部门。

从创建以来,七号院就承担起了一项艰巨任务,那就是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去探索从勐海茶厂时期以来,积累了40多年的“普洱茶酵池”,研发微生物制茶法。

微生物制茶法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原理其实十分朴素,就是反复挑出普洱茶中的有益菌种,消灭有害菌种,达成优中选优的目的。

一天可产奶70斤的荷斯坦奶牛,和一个月即可出栏的白羽肉鸡,都是通过严谨无公害的生物学遗传改良技术实现的,而微生物制茶法的原理也与其类似。

在过去由于技术限制,即使人们知道普洱茶上的微生物有好有坏,也无法将其挑出,但越发先进的现代科技,让这一设想成为了可能,由此七号院开始了漫长的研发。

第一阶段,通过色谱层析、波谱检测分析、分离钝化纯培养、基因高通量测序等顶尖科研技术,研究渥堆发酵时的微生物种群组成及活动数据。

第二阶段,在海量的数据中总结,并从温度、湿度和溶氧等参数,建立起适合普洱茶微生物生长的数学模型。

第三阶段,运用经过实践验证的公式数据和环境模型,尝试培养具有优势、有益和共性的普洱茶微生物,最终实现商业上的量产可推广。

大益七号院用了五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项微生物顶尖科研工程。2016年5月,大益“微生物制茶法”研制成功。2018年6月,“益原素A方”发酵熟茶面世。

所谓益原素,其实是指普洱茶上的茶叶原质、转化性质和微生物反应产物,都经过了可控的微生物发酵,带来异常纯净的口感,和丰富的小分子形式茶多酚。

陆离之前曾试过这款茶,整体感觉中上,入口甜润,菌香扑鼻,口感柔和,得益于先进制作工艺,几乎没有异味,几位茶友都给出了不错的评价。

自古至今,普洱茶的发酵历史已有数千年,但从发酵原理上看,其实不过三代,而且后两代的历史加起来,也不超过一个甲子。

第一代就是传统的自然发酵,通过丰富的微生物含量,以及适宜的仓储环境,使普洱茶在漫长的岁月沉淀缓慢陈化,也就是越陈越香。

第二代是上世纪70年代开发出的渥堆发酵,通过高温高湿但可控的渥堆环境,人为提高茶叶的转化速度,使晒青毛茶转化为普洱熟茶。

第三代是大益七号院研发出的微生物制茶法,通过在微观层面研究分析茶叶上的微生物,筛选出对普洱茶转化有利的微生物种群,达成去劣存优的目的。

业界领先的现代管理

想做出好茶,茶青原料是重中之重。除了收购,大益原料多来自巴达和布朗基地,在这两个大益茶后花园里,陆离窥见了现代化农业的一角。

生态上,两个示范基地回归传统的种植方式,完全不打农药,除草依靠人工,养料依靠绿肥,而科学技术的精准运用,使人工成本保持在合理区间。

杀虫上,茶园遍布黄色诱虫板和太阳能灭虫灯,有时还会运用生物链治理虫害,通过养蜂来除掉特定虫类。

参观时正值三月,茶工们在正在田间辛勤劳作

习性上,通过套种香樟和小叶桢楠,给喜阴的茶树遮蔽阳光。养料上,采用套种菌菇,栽种绿肥和生物覆膜,起到生态肥和抑制杂草的作用。

茶园建设标准化,病虫防控绿色化,作为大益茶面向外界的一扇窗户,巴达和布朗基地曾获南京国环有机中心认证,和农业部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先进的茶园管理,培育出了内质丰富的茶鲜叶,而采摘晾晒等初加工环节,就决定了从茶青到毛茶的品质稳定,初加工方面,大益也做的同样优秀。

位于布朗山乡班章村的老曼娥茶叶初制所,是大益近二百个毛茶初制所中,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一个。

有些茶友对普洱茶初加工的印象,还停留在烧火铁锅烟熏味,鸡毛头发粗管理上,这种情形在一些偏远茶区可能还存在,但这座示范初制所绝对不存在。

科学管理上,生产车间和生活区完全分离,离地式的鲜叶和晾晒环节,寨子里禁养鸡狗家畜,初加工车间的环境,现在已经要求与成品加工无异。

信息沟通上,每片茶区大益都下设有驻乡采购员,每个茶农的茶地位置、茶叶品质、采摘进度和修剪时间,他们都烂熟于心,承担起大益与茶农沟通的桥梁。

制茶设备上,砍柴烧煤的手工制茶法,已经被色选机、杀青机和揉捻机等先进设备替代,不仅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基本杜绝焦糊火味等品质问题。

当然,这种高标准不是自觉养成的。大益会严格把控初加工生产,如果原料供应商出现品质问题,轻则处于高昂罚金,重则取消供应资格。

而对于一些品质优秀,管理严格的原料供应商,大益茶也不会吝啬奖励,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大益运用得炉火纯青。

品质把控上,每一批入库的原料,都会先经过农残测定,再由质管部进行外形和内质的双重验收,全部合格后,还需要分茶季,分区域和分级别堆码存放。

这份严谨的态度,也不是为了突击检查,从04年改制起,勐海茶厂就在落实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现在已经可以很有底气地说,凡是通过质检的原料,在哪里都不愁卖。

精益求精的技术标准

普洱茶千山千味,变种繁多,品质资源调研就显得很有必要,而大益会从收购来的这些茶青中,选取样品进行研究。

经过十余年的收集,现在已经建成了共计3898份样品的资源库,涵盖云南省境内所有茶叶品种,包括2个变种和31个种,春夏秋冬及不同年份。

基础设施上,发酵车间大楼、成型车间大楼、技术研发中心(大益七号院)和现代化仓储都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现代化和工业化水准居世界一流水平。

绵纸包装上,勐海茶厂率先引进柔印印刷设备,采用食品级油墨喷涂和四色印刷技术,提高包装棉纸的印刷效率和材质安全。

生产车间内,色选设备、静电拣剔设备、人工拣剔流水线、熟茶联装筛分生产线、自动匀堆生产线、自动称量流水线全面使用,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突破。

技术革新上,烘制车间在17年使用自主研发的“温湿度曲线导入烘制系统”,实现了自动烘制,能提高生产效率及烘制均匀性,稳定茶叶品质。

先进制茶设备,现代化生产线,数量众多的发明专利,在技术层面,大益一直在稳步前进,目前已获得65个外观专利、24个发明专利,14个实用新型专利。

面向未来的大益集团

能成为普洱茶产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大益靠的不仅是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效率化的现代管理,还有这些实实在在的工艺技术,和力挽狂澜的规则制定。

2003年是普洱茶的新兴之年,虽然市场逐渐复苏,但制作水平还十分低下,更没有什么统一的行业标准。

当时也没有形成云南制作普洱茶一家独大的局面,广东,江西和湖南都有普洱茶厂,但都属于小厂,生产效率比较低下,品牌也没有认可度。

而且当时使用的原料也有问题,有用正规大叶种茶制作的,但也有部分小叶种茶混入市场,这种制茶乱象,在狂热的普洱热潮中逐渐泛滥。

而大益品牌的强势崛起,是良币驱逐劣币,通过规范原料产地,制作工艺,专业设备和技术研发,客观上为普洱茶产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在往期的文章中,陆离为大益茶交易圈乱象而斥责过,也为芳村仓颉号崩盘而担心。而这在科技下足功夫的大益七号院,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大益。

科学技术是推动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大益七号院的科技研发,现代化茶园的精细管理,严格把控的茶品质量,大益以一己之力,拉高了整个普洱茶行业的产业价值。

最后,陆离衷心祝愿大益集团能不忘初心,坚持以科学技术引领普洱茶行业发展,也期待未来能见到运营更亲民,管理更严谨的普洱茶龙头!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大益商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大益商标于1989年6月10日由勐海茶厂成功注册,并享有专有权。据说茶网了解,“大益”牌商标起初多用于出口的散茶上,在产品体系上,传承了勐海茶厂厚重的历史,经大益推出的普洱茶生茶7542、普洱茶熟茶7572,已是普洱茶生熟茶行业标杆产品茶。


图为大益商标第一饼96玫瑰紫大益青饼


据行业界人士介绍,由“大益”牌商标首批推出的云南七子饼普洱茶应该是96紫大益七子饼茶。另据了解,“大益”牌商标当年除了推出首批96紫大益青饼外,同时也出产了96紫大益熟茶,美其名,称之为“玫瑰大益”,并且用上了相同的外包纸。



单从96紫大益青饼和96紫大益熟茶两款茶品的包装来看,两款茶在包装上同是“外紫内红”,“外紫”指的是茶饼外包装纸的印刷是紫色,“内红”指的是内飞的印刷是正红色。


溯源“大益”牌商标的历史,跟勐海茶厂有莫大的关系。据了解,大益茶业集团母公司为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旗下包括勐海茶厂(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东莞大益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皇茶茶文化会所有限公司、北京大益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江苏宜兴宜工坊陶瓷工艺品有限公司等成员企业,拥有“大益”品牌。



大益茶业集团旗下勐海茶厂(原佛海茶厂)于1940年正式建成投产,从而揭开了中国普洱茶历史的新篇章。随后于1989年6月10日,成功注册新品牌,即“大益”,最开始大益商标多用于出口的散茶上。


据行业界人士介绍,在传统云南七子饼普洱茶制作上,于直到1996年,勐海茶厂才生产第一款“大益”牌茶饼,也就目前被行业界、市场广泛传称之为“紫大益”的大益青饼。(本文系说茶网独家整理发布)

找到约316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