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益七号院:普洱茶界的科研中枢

品牌专营店数量创全球同类之最,

网店销售额稳居中国茶行业第一,

与微生物院士携手创立研发中心,

从云南走出的现代大型企业集团...

大益,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普洱茶龙头茶企,但鲜为人知的是,大益在普洱茶科研探索领域,一直保持着“前无古人”的地步,堪称茶行业的“华为”。

这篇文章陆离就来聊聊,掌握普洱茶界尖端科技的大益七号院。

世界顶尖的科技研发

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江湖人称“大益七号院”,拥有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科研工作站,是大益保密级别最高的技术研发中心。

大益七号院的科研人员规模在50人左右,数量不多,但全都是清北复交等顶尖高校毕业的年轻人,其中有八成都是硕士学历,博士后也极为常见。

涉及专业的范围广,有微观的微生物学和化学,有宏观的茶学和食品营养学,也有负责设备改进,提高生产效率的电脑及机械制造等专业学科。

负责项目的种类全,部门下设中试工程化验证研究室、天然产物研究室、普洱茶检测中心、天然产物研究室、微生物研究室及科技情报信息室等等。

项目研发的资金足,大益集团每年销售总额的3%-8%,都将投入到大益七号院的研发经费上,造价数百万的高精密仪器,在这里一应俱全。

科研平台的等级高,大益七号院是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的研究中心,也是国内首家与中国微生物领域学术大牛,邓子新院士合作的普洱茶企业部门。

从创建以来,七号院就承担起了一项艰巨任务,那就是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去探索从勐海茶厂时期以来,积累了40多年的“普洱茶酵池”,研发微生物制茶法。

微生物制茶法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原理其实十分朴素,就是反复挑出普洱茶中的有益菌种,消灭有害菌种,达成优中选优的目的。

一天可产奶70斤的荷斯坦奶牛,和一个月即可出栏的白羽肉鸡,都是通过严谨无公害的生物学遗传改良技术实现的,而微生物制茶法的原理也与其类似。

在过去由于技术限制,即使人们知道普洱茶上的微生物有好有坏,也无法将其挑出,但越发先进的现代科技,让这一设想成为了可能,由此七号院开始了漫长的研发。

第一阶段,通过色谱层析、波谱检测分析、分离钝化纯培养、基因高通量测序等顶尖科研技术,研究渥堆发酵时的微生物种群组成及活动数据。

第二阶段,在海量的数据中总结,并从温度、湿度和溶氧等参数,建立起适合普洱茶微生物生长的数学模型。

第三阶段,运用经过实践验证的公式数据和环境模型,尝试培养具有优势、有益和共性的普洱茶微生物,最终实现商业上的量产可推广。

大益七号院用了五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项微生物顶尖科研工程。2016年5月,大益“微生物制茶法”研制成功。2018年6月,“益原素A方”发酵熟茶面世。

所谓益原素,其实是指普洱茶上的茶叶原质、转化性质和微生物反应产物,都经过了可控的微生物发酵,带来异常纯净的口感,和丰富的小分子形式茶多酚。

陆离之前曾试过这款茶,整体感觉中上,入口甜润,菌香扑鼻,口感柔和,得益于先进制作工艺,几乎没有异味,几位茶友都给出了不错的评价。

自古至今,普洱茶的发酵历史已有数千年,但从发酵原理上看,其实不过三代,而且后两代的历史加起来,也不超过一个甲子。

第一代就是传统的自然发酵,通过丰富的微生物含量,以及适宜的仓储环境,使普洱茶在漫长的岁月沉淀缓慢陈化,也就是越陈越香。

第二代是上世纪70年代开发出的渥堆发酵,通过高温高湿但可控的渥堆环境,人为提高茶叶的转化速度,使晒青毛茶转化为普洱熟茶。

第三代是大益七号院研发出的微生物制茶法,通过在微观层面研究分析茶叶上的微生物,筛选出对普洱茶转化有利的微生物种群,达成去劣存优的目的。

业界领先的现代管理

想做出好茶,茶青原料是重中之重。除了收购,大益原料多来自巴达和布朗基地,在这两个大益茶后花园里,陆离窥见了现代化农业的一角。

生态上,两个示范基地回归传统的种植方式,完全不打农药,除草依靠人工,养料依靠绿肥,而科学技术的精准运用,使人工成本保持在合理区间。

杀虫上,茶园遍布黄色诱虫板和太阳能灭虫灯,有时还会运用生物链治理虫害,通过养蜂来除掉特定虫类。

参观时正值三月,茶工们在正在田间辛勤劳作

习性上,通过套种香樟和小叶桢楠,给喜阴的茶树遮蔽阳光。养料上,采用套种菌菇,栽种绿肥和生物覆膜,起到生态肥和抑制杂草的作用。

茶园建设标准化,病虫防控绿色化,作为大益茶面向外界的一扇窗户,巴达和布朗基地曾获南京国环有机中心认证,和农业部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先进的茶园管理,培育出了内质丰富的茶鲜叶,而采摘晾晒等初加工环节,就决定了从茶青到毛茶的品质稳定,初加工方面,大益也做的同样优秀。

位于布朗山乡班章村的老曼娥茶叶初制所,是大益近二百个毛茶初制所中,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一个。

有些茶友对普洱茶初加工的印象,还停留在烧火铁锅烟熏味,鸡毛头发粗管理上,这种情形在一些偏远茶区可能还存在,但这座示范初制所绝对不存在。

科学管理上,生产车间和生活区完全分离,离地式的鲜叶和晾晒环节,寨子里禁养鸡狗家畜,初加工车间的环境,现在已经要求与成品加工无异。

信息沟通上,每片茶区大益都下设有驻乡采购员,每个茶农的茶地位置、茶叶品质、采摘进度和修剪时间,他们都烂熟于心,承担起大益与茶农沟通的桥梁。

制茶设备上,砍柴烧煤的手工制茶法,已经被色选机、杀青机和揉捻机等先进设备替代,不仅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基本杜绝焦糊火味等品质问题。

当然,这种高标准不是自觉养成的。大益会严格把控初加工生产,如果原料供应商出现品质问题,轻则处于高昂罚金,重则取消供应资格。

而对于一些品质优秀,管理严格的原料供应商,大益茶也不会吝啬奖励,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大益运用得炉火纯青。

品质把控上,每一批入库的原料,都会先经过农残测定,再由质管部进行外形和内质的双重验收,全部合格后,还需要分茶季,分区域和分级别堆码存放。

这份严谨的态度,也不是为了突击检查,从04年改制起,勐海茶厂就在落实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现在已经可以很有底气地说,凡是通过质检的原料,在哪里都不愁卖。

精益求精的技术标准

普洱茶千山千味,变种繁多,品质资源调研就显得很有必要,而大益会从收购来的这些茶青中,选取样品进行研究。

经过十余年的收集,现在已经建成了共计3898份样品的资源库,涵盖云南省境内所有茶叶品种,包括2个变种和31个种,春夏秋冬及不同年份。

基础设施上,发酵车间大楼、成型车间大楼、技术研发中心(大益七号院)和现代化仓储都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现代化和工业化水准居世界一流水平。

绵纸包装上,勐海茶厂率先引进柔印印刷设备,采用食品级油墨喷涂和四色印刷技术,提高包装棉纸的印刷效率和材质安全。

生产车间内,色选设备、静电拣剔设备、人工拣剔流水线、熟茶联装筛分生产线、自动匀堆生产线、自动称量流水线全面使用,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突破。

技术革新上,烘制车间在17年使用自主研发的“温湿度曲线导入烘制系统”,实现了自动烘制,能提高生产效率及烘制均匀性,稳定茶叶品质。

先进制茶设备,现代化生产线,数量众多的发明专利,在技术层面,大益一直在稳步前进,目前已获得65个外观专利、24个发明专利,14个实用新型专利。

面向未来的大益集团

能成为普洱茶产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大益靠的不仅是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效率化的现代管理,还有这些实实在在的工艺技术,和力挽狂澜的规则制定。

2003年是普洱茶的新兴之年,虽然市场逐渐复苏,但制作水平还十分低下,更没有什么统一的行业标准。

当时也没有形成云南制作普洱茶一家独大的局面,广东,江西和湖南都有普洱茶厂,但都属于小厂,生产效率比较低下,品牌也没有认可度。

而且当时使用的原料也有问题,有用正规大叶种茶制作的,但也有部分小叶种茶混入市场,这种制茶乱象,在狂热的普洱热潮中逐渐泛滥。

而大益品牌的强势崛起,是良币驱逐劣币,通过规范原料产地,制作工艺,专业设备和技术研发,客观上为普洱茶产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在往期的文章中,陆离为大益茶交易圈乱象而斥责过,也为芳村仓颉号崩盘而担心。而这在科技下足功夫的大益七号院,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大益。

科学技术是推动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大益七号院的科技研发,现代化茶园的精细管理,严格把控的茶品质量,大益以一己之力,拉高了整个普洱茶行业的产业价值。

最后,陆离衷心祝愿大益集团能不忘初心,坚持以科学技术引领普洱茶行业发展,也期待未来能见到运营更亲民,管理更严谨的普洱茶龙头!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评论 / 1

青山巍峨
#295051

喝茶有益有大益大有裨益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