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当代中国有哪些茶专家

找到约41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设计赋能,聚势谋远: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茶包装设计论坛成功举办

联动六大产区政府展团

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商协会

吸引100+位设计师、品牌茶企代表人

行业媒体、茶包装设计爱好者

超80W次线上同步直播观看量

获10W+点赞量

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茶包装设计论坛

为您解读茶包装设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包装设计论坛/

重磅来袭

聚焦茶包装行业发展前沿

8月28日下午,由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包装&设计》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茶包装设计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特别邀请清华大学首批资深文科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导柳冠中、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冰墩墩设队负责人曹雪、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中国首个世界之星包装奖主席奖获得者/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勇军、广东省粤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包装与设计》杂志执行董事付琳、《包装&设计》杂志主编蒋素霞、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向飞等多位领导嘉宾参与本次论坛活动。

同时邀请到江苏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江苏省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润贤、江西省茶产业联合会会长王晓鸿、凌云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华干、凌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田新、都匀市政协杨宇言、都匀市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聂彬、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国际合作部副部长杨挺梅、深圳商业美术设计促进会会长郑学华,吉首市展团、广东省凤凰单丛茶路县集群产业园、昔安红展团、都匀毛尖展团、上犹绿茶展团、凌云县组团共同出席,吸引设计院校教授与师生、设计商协会、品牌茶企、行业媒体、设计师与茶包装设计爱好者等百余位嘉宾参与本次活动。

茶包装设计论坛/

深耕数载

绘就茶包装设计高质量发展路

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向飞

(主办单位致辞)

向飞总经理提到,多年来,华巨臣立足于“设计之都”深圳,坚持价值引领、创新引领、市场引领、政策引领,在深圳茶博会上持续举办茶包装设计论坛,有效地促进茶包装设计行业不断创新,为茶包装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为深圳加速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增效赋能。

广东省粤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

《包装&设计》杂志执行董事付琳

(主办单位致辞)

付琳副书记指出,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国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好的设计可以让我们的茶产品更具有吸引力,让茶品牌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茶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茶包装设计论坛/

重磅内容

引领茶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作为深圳茶博会的重要系列活动之一,本届论坛以“当代设计与传统文化”为主题,聚焦行业热点及前沿动态,联动《包装&设计》杂志社等多方力量,通过“文化维度、生态维度、生活维度”三大主线,特邀国内行业顶级大咖分享观点智慧、凝聚力量,共话新时代茶包装发展新趋势,助力茶叶品牌转型升级,引领茶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柳冠中/

议题/《设计的责任》

——当代中国“茶文化”的探索

风格不是讲出来的,是创出来的

当前,茶产业、设计行业发展中存在诸如拘泥于传统形式、亦步亦趋追随外国潮流、过度沉溺于感官体验、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柳冠中教授指出我们应当“学往圣而创绝学”,传统无法再现,能够传承的只有其精神。在承继传统文化时不要只关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贵族文化,忽略与人民大众、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后者才是文化发展生生不息的源泉。

清华大学首批资深文科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导柳冠中

/曹雪/

议题/《以设计为媒》

介质思维,让万物产生联系

曹雪教授以自己和团队的设计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对设计的理解。他认为,设计师就像角色演员,不应以自己的好恶判断作品好坏,并提出设计师要深入生活,善于将观察到的东西迅速储存脑海中。当脑海中的储备足够多时,就很容易触发灵感、产生创意。万物皆媒介,设计师以及他的设计产品也是如此。当人运用介质思维时,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连接起来。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

/胡晓云/

议题/《符号消费与设计赋能》

——当下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再造

品牌的本质,是消费者与产品的联结

胡晓云院长从品牌本源符号、品牌本质关系、品牌类型、区域公用品牌性质定位、区域公用品牌的权限与利益关系、区域公用品牌的多重价值等角度阐释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新型关系,品牌表达的八条路径以及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当下的重要价值与独特意义等内容。

博士/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

/陈勇军/

议题/《传承包装的中国智慧》

设计是人文其表,环保其中

陈勇军老师以绿色环保和人文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他崇尚单纯、绿色、朴直的审美,并认为这也许是今后包装行业的发展趋势。现如今,过度包装与资源浪费问题严重,他始终在思考如何将包装轻量化,并通过东方美学元素营造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产品,实现“人文其表,环保其中”。这不仅是创造经济价值,更是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首个世界之星包装奖主席奖获得者

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勇军

茶包装设计论坛/

设计赋能

创造中国茶的价值

主题演讲结束后,本次活动进入主题沙龙环节,由特邀嘉宾《包装&设计》杂志主编蒋素霞担任沙龙主持人,与清华大学首批资深文科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导柳冠中、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冰墩墩设队负责人曹雪、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中国首个世界之星包装奖主席奖获得者/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勇军等嘉宾共同商讨当代设计与传统文化。

嘉宾对谈

设计师不是艺术家,设计才能只是一把工具

蒋素霞: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设计师可以扬弃哪些东西?创新方向是什么?

柳冠中:人生百态,自然界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设计是什么?是一种无言的服务,你感觉不出我在命令你,但是我在引导你。设计师必须清楚自己的责任,不能当一个表现才能的艺术家,才能只是工具。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但不能只是赚钱,责任也要有,这样才能把中国茶做出来。


动漫产业化的过程,打破思维定势很重要

蒋素霞:如果茶产业要动漫化,可以怎么做?

曹雪:先举个例子,如果我要打造一个文具品牌,圆规、卷尺、订书机不都是一个角色吗?谁说角色IP一定要有五官四肢,我拿产品本身作为一个角色设计不可以吗?动漫不等同于低龄卡通形象,我们可以尝试用动漫的语言和手段做普及,将品牌传播出去,茶叶也是一样。

当设计表达与消费渴望碰撞,品牌就成功了

蒋素霞:胡老师,您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的时候和设计师合作吗?希望设计师怎么参与其中呢?

胡晓云:我团队里有设计师。中国茶不是从无到有的,它的文脉基础、茶元素、生态特征、包括品种、品质、工艺、发展故事以及背后活生生的人都是存在的。关键是设计人员如何去理解这些元素,通过设计将其表达出来,并且这个表达正好触动消费者潜在的渴望。如果这两个进行对接了,这个品牌就成功了。

观众提问

设计不一定要赶时尚,时尚的往往短命

提问:长沙的茶颜悦色近期在国内很火爆,请问国潮元素的运用是他们的成功之道吗?

曹雪:我同意刚才柳老师的观点,时尚未必长命,现在评价茶颜悦色为时尚早。排长队购买的不是茶,如果为了喝茶一定不是这样排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像碳中和机遇,对工艺及设计都很重要

提问:各位嘉宾好,请问如何把一线城市的设计优势与内地园区的生产优势结合起来?

陈勇军:像碳中和就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它实现科技提升,一线城市设计可以网络合作,比如和清华美院进行整合,很容易得到提升。之前东莞有一个企业,工艺一流但没有设计,如果能够在工艺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在设计上进行整合,不仅仅对当地,对中国的包装产业也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对茶产业设计行业的寄语,一句话说给你听

曹雪:文化是生长出来的,不是打造出来的;设计师眼界要高,身段要低。

柳冠中:真正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否则设计是无根的。

胡晓云:期待通过设计赋能中国茶,创造中国茶的价值,这是我的心愿也是中国茶的心愿。

陈勇军: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古老的茶文化融合到今天的生活当中,让我们生活更美好。

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茶包装设计论坛至此落幕,通过各位嘉宾的真知灼见思和想碰撞,希望能够对行业同仁有所启发,助推茶包装设计行业向前发展。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一届中国(深圳)茶包装设计论坛!我们明年再见!

主办单位

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

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

《包装&设计》杂志社

承办单位

2022中国(深圳)国际春季茶产业博览会组委会

来源:茶悦世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中国7万家茶企打不赢英国1家立顿?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有人提问“中国茶叶十大品牌都有哪些”,然而底下有不少朋友却答非所问,可能是因为没有看清问题或者是把品牌等同于“名茶”,所以就有了“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等回答。

  其实我们常说的西湖龙井、福鼎白茶等茶并非是个人品牌,或者是属于某一家茶企品牌,而是区域公共品牌。那么什么叫区域公共品牌呢?它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才能供符合条件的企业使用的品牌名称,只有符合条件的能使用这个品牌。

  西湖龙井

  01、有名无牌

  以福鼎白茶为例,因为福鼎白茶是具有地域唯一性,且是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所以只有当你卖使用福鼎本地白茶茶树制作的茶,才可以用“福鼎白茶”这一个区域公用品牌。也就是说,你不能拿政和白茶来当“福鼎白茶”卖。

  福鼎白茶是区域品牌,是名茶,不是某一家茶企的“品牌”。有人简单的把品牌认作商标,其实两者有很大不同。品牌的概念更广,它包括商标,还包括产品、售后服务、以及群众对某公司的整体评价和自己的企业文化等。

  那么福鼎白茶都有哪些品牌?

  比如有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的“品品香”。而西湖龙井也是如此,西湖龙井有几个比较知名品牌,比如杭州茶厂有限公司的“西湖牌”、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狮峰牌”、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的“贡牌”等。

  以上品牌皆出是大企业,此外一些中小企业的品牌,叫法是五花八门,数目之多不可计数。西湖龙井只是绿茶中的一个品类,每一类绿茶可能都有很多不同叫法的品牌。尤其是近些年,人们对品牌越发重视,对商标有着极其狂热的追求,所以但凡有能力开公司或者注册商标,期待未来发展的,就会不遗余力造品牌。

  人们重视品牌消费,努力嗅取商机,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老板想要做大做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打造品牌并非像注册商标那么简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久久之功。而且品牌是需要维护与宣传的,更需要靠实打实的本事,一步一个脚印去发展,去壮大。

  福鼎白茶

  02、茶业窘境

  中国茶叶学会上海天泰茶叶科技董事长叶扬升说:我国茶商有七八万家,多数弱小,规模上亿的茶叶企业凤毛麟角。虽然听着刺耳但也不能否认事实。

  绝大多数人只知各产地名茶(比如福鼎的福鼎白茶、杭州西湖龙井)、而不知具体的某个茶企的品牌名字。买茶前先看是否为原产地,然而再看品牌,很少直接看品牌买茶。也有可能是因为品牌名气不够大,不能从名字中看出茶企所卖何茶。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茶企大概有7万多家,然而9成以上的茶企,其产值不足500万元,没能出现一个品牌“独角兽”。像“天福茗茶”这样国内知名茶企,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在2017年的销售额也才16亿,不到整个市场的1%。

  人民日报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破除“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窘境》,抛出一个深刻问题“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指出我国缺少知名品牌的事实。

  这是一个怎样的事实?

  在2008年,中国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的年产值就将近200多亿元人民币。

  我国饮茶文化灿烂,制茶饮茶历史厚重,甚至可以说,其他国家的茶树、加工工艺、饮茶方式等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走出去的。茶叶是源于中国的,我们有太多骄人的成绩,这是不能否认的,但是如今面对“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这样的窘境,可能一时间慌了神。

  难道正应了那句话,外来和尚会念经?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立顿的创始人就叫做汤姆斯·立顿,从他于1890年在英国创立立顿红茶到如今,这个品牌也有百多年历史。

  03、立顿创业

  汤姆斯·立顿家里没有茶园,一开始也不是做茶的。他出生在一个地道的穷苦人家,小时候过得穷但好在有远大理想,有一次他远游锡兰(斯里兰卡)且在当地发现了锡兰红茶。因为当时英国人喜欢喝红茶,而锡兰红茶又是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香饽饽,所以汤姆斯·立顿发现了商机,那就是做锡兰红茶生意。

  汤姆斯·立顿是个实干的人,说做就做,回到英国后马上推出立顿红茶,并且想好了广告词“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说句题外话,这句有些类似国内某二手车公司的广告词“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总之,汤姆斯·立顿是想要把当时英国市场的红茶价格给打下来,在自己赚到钱的同时也想让大众能喝上珍贵红茶。

  汤姆斯·立顿是幸运的,他成功的,生意做得火热,后来他又把目光投向了世界各地。先是在美国建厂,后又在印度扎根,有条不紊打开远东市场。因为汤姆斯·立顿的出色表现,他在1898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位,而立顿红茶也获得了“世界红茶之王”的美名。

汤姆斯·立顿

  04、东方市场

  在1972年,立顿红茶被联合利华收购了。作为全球最著名的个人消费品集团,联合利华好比一艘巨轮,欲载着立顿进行一次更加强势的发展。也因此,在1992年,立顿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可能当时立顿心里头也会嘀咕,自己能否在茶文化极其厚重的中国站稳迅速脚跟。但让立顿与我国茶行业吃惊的是,短短用了5年时间,销售额达到了300亿,而同年我国茶叶销售总额为230亿。

  立顿用5年时间就在中国百家商城系列调查中获得茶包销售额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用现实发生的事情来证明“外来和尚会念经”,靠本事赢了中国7万茶企。

  这是很难让人接受的事。

  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的60%,而且产量占世界的40%,将近1千个县从事茶叶的相关工作,用一片叶子来富裕一方百姓。众所周知,我国茶叶资源丰富,也是世界上唯一生产六大茶类的国家。我国茶叶市场广阔,不仅做茶的人多,同样也是全球最大的茶叶消费市场。

  可是中国7万家茶企为何打不赢英国1家立顿?

  要知道英国不产茶,却能将立顿做成全球最大茶叶品牌,无疑是不可思议的。但存在是有原因的,立顿的成功可以简单概括为“四化三心”。

斯里兰卡茶园

  一、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全球化

  立顿于1890年在英国推出立顿红茶后,又于1892年马不停蹄开始全球化进程,去美国建厂,还在印度开分店,有计划的规模化和全球化,尤其是后来立顿搭上联合利华的快车,如虎添翼,加速全球化的进程。联合利华有出色的营销经验,靠着联合利华的帮助,立顿把茶叶卖到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而且立顿成为世界第三大非酒精饮料,仅次于可乐和百事。

  把茶叶做成顶尖的消费品,而且要让每一件茶包保持该有的相同口感,这是非常难的。对于我国茶行业来讲,标准化是不可忽视的难题。暂且不说茶叶品种繁多,每一大类下有很多小品种,而且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甚至不同的人采摘的茶叶在口感上表现也是不同的,标准化也是我国茶产业的主要难题。

斯里兰卡茶园

  规模化同样如此,我国茶企众多,可真正达到规模的茶企是凤毛麟角的,所以凭一家之力很难规模化。因为靠个人力量常举步维艰,所以很多生产茶叶的县开始力推区域公共品牌。只有把当地的名茶名气给搞上去,出名了,市场热闹了,那么才会带动当地经济,底下经营此茶的茶企或茶农就会获得不错收益。

  搞区域公共品牌是因为我国名茶具有地域性特点,每一个地区的茶叶品种会不同。我们拿白茶来说,白茶可以分福建白茶和其他省份白茶,而福建白茶又分福鼎白茶、政和白茶等。福鼎白茶又可细分点头、白琳、太姥山等乡镇白茶。每个地区的白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同之处。

斯里兰卡茶园

  如此不同,如何才能达到一个绝对的标准?若产品或商品没能达到标准化生产,同个产品,今天是这个味道,明天又是那个味道,没有标准化,如何能成全国乃至全球的品牌?

  那么立顿是如何达到标准化的?

  立顿为了能够长期保持茶叶高质量,着重于拼配工艺。因为不同生产的地域、气候条件、海拔高度以及土壤结构会让茶叶的风味变得不统一。即便是同一产地同一个人采的,做出来的口感很难一样。

  所以立顿为了让产品能标准化,他请了世界各地经验丰富,熟悉茶艺科学的品茶专家和调茶师,把茶叶进行拼配,而拼配之后的茶叶会更有质量,做出来的口感不会突兀,能达到质量标准。

  立顿在斯里兰卡开发茶园,培养优质茶树,在茶园福建建立许多工厂,以便用最快速度在采摘后2小时内处理鲜叶。当然,立顿还会从其他国家采购优质的茶叶。立顿还成立茶叶研究所,重视产品开发和研究。

  除了拼配技术之外,立顿的包装技术同样是具有巅峰性的。袋装茶的饮用方式十分简单,一袋茶包,一杯茶,你不需要准备繁琐的茶具,不需要花精力去泡茶,也不需要处理茶渣。袋泡茶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符合现代生活的快速节奏,所以年轻人才会喜欢,立顿红茶成为白领阶层的心头好。

  或许只有先达到标准化,才能很好进行规模化,乃至后来的工业化和全球化。话说回来,不管做什么,质量都要摆在第一位。质量关把控好,大事可成。

  二、沟通之心、创新之心、进取之心

  从立顿红茶的包装上就能看出来,立顿很用心宣传宗旨“光明,活力和自然美好的乐趣”,竭尽全力把自己的理念“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传播出去,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不管是广告还是活动,总之都是想让品牌变得更响亮,让茶叶更好卖。

  立顿重视消费者体验,喜欢与消费者建立沟通的桥梁,不停下沟通的步伐。从立顿自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就一直有清醒的认知,要想让中国接受立顿,就要进行创新。有进取心的立顿很快发现了机会,立顿的市场就在于都市年轻人身上。

  一开始立顿打感情牌,让自家品牌获得不错的口碑,做了很多免费送茶活动。等好感上来就推出很多新花样吸引年轻人目光,比如立顿奶茶。除了做好自己的主打红茶之外,立顿为了迎合市场,开发了立顿绿茶、立顿茉莉花茶等茶,可谓抓住了年轻人的喜好。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个世界总是在奖励有头脑有行动的人。立顿进入中国市场后并没有端着架子,而是努力了解市场,发现机遇,并且抓住机遇。立顿开发立顿绿茶、茉莉花茶来迎合年轻人,从中获得口碑。并且在定价上显得很公道,没有高昂的价格,让年轻人都能喝得起。

  反观当时我国茶叶市场,好像缺少了交流之心。不少茶企过分重视茶文化,讲茶道和饮茶技艺,好像没有华丽茶具与昂贵茶叶就不叫喝茶。把茶捧得太高,结果断开了与群众交流的连接。

  05、饮茶差异

  我们可以把喝茶的人分几类,比如有初入、正式、职业、知名、著名。那么绝大部分人是在“初入”这一类中,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大众型。通常这一类型的人会觉得茶叶只不过是有点味道的开水罢了,不会太看重茶叶,更不想要过多了解茶文化和茶道。

  对方没有了解茶道的需求,只想要喝一杯还算不错的“开水”,那么我们只要把“开水”做好就行,不需要把“开水”夸成“圣水”,让大众望而却步、望而生畏。如果面对职业或者知名类型的,那么我们再摆出茶道来就不要很突兀,但知名、著名类型的人是少数的,而做茶叶生意不能只靠一两个人生存。要让每个人都能喝到茶,体会茶的美妙,这是最重要的。 

  从古至今,茶叶并非只有一面,既可以高雅淡泊,又可以具有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在茶文化鼎盛时期的宋代,不仅宋徽宗爱喝茶,王公大臣爱斗茶、文人雅士好品茶,就算是老百姓也对茶也极为痴迷。

  汴京城茶楼林立,茶楼不仅是喝茶的地方,还是听书的地方,一边喝茶一边听书,高官与文人也会出入茶肆。还有些茶坊会供茶客蹴球玩乐或观赏蹴球游戏,总之茶肆兴盛。汴京就算到了夜半三更时,街上还有摆摊的,有那提瓶卖茶的人。在茶的面前,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百姓,其实都只有一个平等身份,那就是饮茶人。

  言归正传,我们能否“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立顿”那套做法:先满世界买茶叶、然后拼配、弄个好听的品牌名、接着进行各类推广、去各地开公司卖茶。

  这能否让我们快速“四化”?

  我们如果还舍不得放下身段去学习,吃亏的还是自己。但学习并非要全盘照搬,毕竟两者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东西方的饮茶观念上的差异,还有整体文化差异。

  照搬不能让我们快速四化,而且就算我们有心照搬,恐怕也无法做到。

  一、我们对饮茶的理解与西方不同

  东方人把茶与饮料区别开来,而西方人喜欢在茶中加入牛奶或其他东西,把茶等同于其他饮料,比如可乐或者咖啡。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因为我们认为茶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与饮料有些巨大区别。

  我们不仅喝茶,还想要从茶中悟道。我们喜欢并习惯谈茶文化,谈茶道。茶是媒介,是自己与自然交流的依据。按古人的话来讲,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陶冶情操。

  茶不仅是饮料,它被赋予的意义十分重大。几千年下来皆如此。我们很“贪心”,不仅要享受到茶本身的美味,还想要从茶身上得到心理慰藉。

  也因此,饮茶这件事越来越厚重起来。西方人可能无法理解,喝个茶而已,怎么讨论到哲学去了。总之,东西方饮茶文化的差异,让照搬变得不可能。

  二、我们习惯于一山一味、一人一味、一季一味

  我国茶叶种类不可计数,单单绿茶一类就有诸多划分,比如代表茶西湖龙井就有多个产区,每个产区又有些许不同。绿茶按工艺划分可分为4类,分为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和晒青绿茶。比较知名的绿茶有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安吉白茶、庐山云雾茶等,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和浓浓的地域特征,皆是当地名茶,发展本地经济的依靠之一。

  如果只是简单粗暴的进行整合拼配,只叫同一个名字,只拥有一个口味,那这样就会失去了多元性和多样性,岂不是很可惜。茶叶品种多样性和地域性是我国实情,改变还需要从长计议,不能简单的统一口味,不能完全照搬。

  三、我们的茶叶经营方式和理念可能太传统

  我们目前的茶企体量都不是很大,企业规模很小,茶叶产量不大,而且制茶工艺和设备还需要加强,制茶效率需要得到提高。此外最重要的是要更新一下经营理念,或许做一些适当改变有利于未来发展。

  我们一般去哪里买茶?一般是茶城或者是街边茶叶店,又或者直接去茶叶交易市场或原产地。当我们想要买茶的时候,往往会先想到一个地方,并非是一个品牌名字。因为我国茶叶“有名无牌”由来已久,没有出名的牌子自然就不会想到。

  而当我们想要买手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到苹果或华为。当我们想要买鞋子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到耐克和阿迪达斯。这就是品牌的力量,让你第一时间想到它。越是出名的品牌,你就越放心,即使你暂时不了解新产品,但你可能会天然觉得,这新品应该不错。

  茶叶被茶农采摘下来后会被拿到茶叶交易市场卖,然后工厂收茶青加工,加工成毛茶或成品茶被茶商收购,接着被运到各地茶城、茶叶店售卖。而茶叶的价格也是随着这一层层的增加而增加,毕竟要运输费、保存费、调集费、水电房租费等,中间商多了,价格必然要上去。

  要想做出改变,那么这条制茶产业链就要做出适当的改变,改变不合格的地方。但是如何改变却又是一大难题。并且传统的卖茶理念也要适当调整,卖茶可以简单点,不要高谈阔论茶文化。没有说一定得穿茶艺服装,脸上留着胡子,手上挂着珠子,一副高逼格的样子,因为把自己搞得太神秘的话,就容易与年轻人产生代沟。年轻人的市场是广阔的,想要让茶行业焕发光彩,很有必要取得怕繁琐的年轻人的支持。

  四、茶企生产能力还不够强大

  茶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是农业大国,但很可惜,暂时还不是农业强国。所谓的农业强国,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等。而我们的制茶产茶能力还不够强大,技术还需要提高。

  不管是工艺还是设备,又或者是制茶、销售茶叶等方面的人才,我们还要去进步、发展。俗话说得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制茶有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那么必然提高生产率,增加产量。茶企赚钱了,那么会加大支出,采购大量茶青。这是有利于茶叶市场繁荣的循环,茶农也会获得不错收益。

茶农

  五、老百姓的购买力还不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2019年我国GDP为99.0865万亿元,排在世界第二,人均GDP也突破1万美元,可喜可贺。但大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我们在逐渐缩小差距,但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中,还要努力发展。

  从人均水平上来看,我们无法消费太高端的茶叶,那些动辄几千几万或几十万一斤的茶叶,大部分人是无法承受的。低收入是影响购茶能力的,普通家庭不会考虑花一大笔钱在饮茶上,最多买些便宜的茶喝喝。

  因此茶企很有必要在价格上多思量,茶叶整体价格太高就可能会失去了群众基础,反而不美。当然,老百姓要努力赚钱,增加收入是关键。收入增加了,茶叶销售量也会增加,有利于茶叶市场的良性发展。

  总结

  “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的窘境虽然让人很不舒服,但我们不能对自己太失望,要自勉。打造品牌的事情是需要久久之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我们要谨记,打造好品牌是需要靠产品质量和过人口碑,是一点一滴累积的。

  我们不能照搬立顿的成功之路,因为我国茶行业“只知名茶不知品牌”的实情就说明了照搬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现如今茶行业标准化、规模化能力不足,茶园产量低、茶企规模小、效率低、设备落后等问题一时间也无法快速改变,就算想照搬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还得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立顿身上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借鉴的地方。有专家建议,可以通过整合区域资源,优化品种结构,延长产业链。稳定产业规模,用创新管理模式运作,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管理。

  要跳出传统经营茶叶的视角,把茶叶当作热门商品去经营,真正的站在商业角度去运营,更要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多与年轻人交流。

  抓住年轻人,就抓住了机遇与未来,因为这个世界的未来永远属于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来源于:网易自媒体,作者:当代广播站

晓起"约架":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

11月11日,正是全国的“剁手党”在网上血拼狂欢的时刻,却有一群这样的“傻子”,聚会在江西婺源“傻教授”晓起皇菊的诞生地——上晓起村,集体约架,为“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进行思想交锋!

从现场的气氛看,虽不能说是刀刀见血,但真知灼见的交锋不时出现!

贯穿其中的是与会行业人士对茶艺爱深恨切的情真意切!

寂静山村,激情在古屋中燃烧!

冬雨迷蒙,思路在辩论中明晰!

“晓起约架”是怎么来的?

研讨会的前一天,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在其微信中以“民间约架,不怕事大!”为题,为研讨会直播做了第一波宣传。

上午十点,在上晓起村江姓祠堂的百年老屋中,主持人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理事长、泊园品牌创始人张卫华宣布研讨会开始。作为主办方代表,中华合作时报社《茶周刊》副主编赵光辉首先发言,介绍了这次“约架”的由来。

今年9月初,作为下一届亚运会主办城市的浙江杭州在互联网上推出了“西湖水,龙井茶”的会徽宣传片。2分多钟的宣传片中,仅仅几秒钟的茶文化元素展示,就出现了茶艺师倒持茶夹拨茶这样的画面。这个大失水准的茶艺表演画面,一时间成为茶艺界乃至茶界讨伐的焦点!

9月13日,在其微信公众号上推出《当代茶艺表演彻底“演砸”》一文,对茶艺界的乱象,从表象到根源,进行了深度剖析和反思,成为引发行业讨论的导火索。短短两周时间,茶周刊该文阅读和转载人数近30000;在阅读后面,跟随着大量言辞激烈又观念对立的留言;茶艺界、茶界很多重量级人物也纷纷发声,用自己的观点和文章参与其中……

当代中国茶艺的是是非非,直搅得茶界沸沸扬扬!

于是,同样有话要说、不吐不快的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理事长、泊园品牌创始人张卫华就联合中华茶人联谊会和茶周刊,组织发起了这场茶艺界、茶文化界的“民间约架”。

“晓起约架”都约到了哪些战将?

为将这一场聚焦中国当代茶艺现状与未来的大讨论做出水平,取得实效,泊园品牌联合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精心邀请了各路大咖,以求议出究竟,论出成果。

一直到11月10晚上,各路人马才聚齐到江西婺源上晓起村。我们来看看研讨会的阵容: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名誉院长、著名茶文化专家王旭烽,中国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编委会主任、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治,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理事长、泊园品牌创始人张卫华,中华合作时报社《茶周刊》副主编赵光辉,“潮州工夫茶艺”非遗传承人、“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叶汉钟,《老茶鬼》品牌创始人徐盛伟,广州斗室茶生活馆创始人、文化旅游专家瞿逢,真如堂品牌创始人、洵堂主人伍一洵,江西省茶叶协会会长黄光辉,江西省茶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程叶红,南昌大学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齐玲玲,中国孔子基金会茶文化推广大使、国家一级评茶师戎新宇,作家、茶文化学者《中国白茶》、《美人诗里的中国史》作者周滨,素业茶院创始人、浙江大学茶艺教练、中国大学生茶艺团团长陈燚芳,贵州茶馆业协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怡灵,重庆江风茶道创始人兼掌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魏自建。

晓起村之夜,静谧中酝酿着明天的战斗!

“晓起约架”战况如何?

11月11日上午十点,考虑到人数众多,议题丰富,张卫华宣布了研讨会议程和规则:“中国茶艺现状与未来”研讨会以辩论的方式展开,大家围绕“什么是茶艺”、“怎样才是合格的茶艺师”、“茶艺表演要不要存在”和“茶艺培训该怎么进行”这四个议题,有序讨论。

讨论一开始还相对温和,但很快就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会场的火药味逐渐升温。以致于王旭烽以老大姐的身份提醒大家:要一边发言,一边思考怎样优雅地表达观点!

“什么是茶艺”这个议题上,大家的观点比较接近。都比较认可茶艺是一门以泡好茶、让消费者享受到好茶的生活艺术。

但到了“怎样才是合格的茶艺师”、“茶艺表演要不要存在”这两个环节,大家的意见开始出现分裂和对立。林治认为:茶艺表演的提法是不准确的,茶艺师资格的认证也大可不必。因为茶艺的存在不依赖于所谓的茶艺师培训和发证。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现场嘉宾和观众的认可。一位来自北京的观众在现场发言中说:她是抗癌多年的人,对茶艺情有独钟,但现在的茶艺太混乱,也严重脱离了群众。

赵光辉认为:如果不是这样大量的理论认识、实践教学的混乱存在,一个“文化事故”般的低级失误不可能在拍摄、制作、修改、审片之后,竟然通过层层把关,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行业需要深刻反省和改进!

重庆江风茶道创始人兼掌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魏自建则明确反对茶艺中表演的成分。他说:茶艺中的“装”是最要不得的!林治针锋相对表达说:茶艺作为一门生活艺术,是需要从装到自如的学习、提升过程的!

围绕“茶艺培训该怎么进行”这个议题,大家的观点交锋依然激烈。林治认为现在对丰富多彩的茶艺制定所谓的标准,都是僵化、无用的。中国茶品种如此丰富、消费者又如此有差异,茶艺用标准来规范和衡量是无法做好的。

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则多次提醒:从事茶艺行业的人有多少人读过关于茶艺与茶艺师的行业标准和要求?又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些标准?他表示,茶艺行业的混乱不是标准多、不是标准无用,而是行业从业者良莠不齐,大家没有学习掌握和运用这些标准!

“潮州工夫茶艺”非遗传承人、“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叶汉钟认为:潮州功夫茶的标准工作已经得到落实和推进。茶艺的培训和教学都离不开标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传承才能实现,创新也才可能!

赵光辉说:对一个即使有很多细分层级的茶艺市场,也需要从标准入手,规范发展,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做出个性、做出创新、做出风格。对广大的茶艺学习和从业者来说:练好十年功才是正途。正楷没写好,直接奔狂草,是缘木求鱼。

“晓起约架”未来还约吗?

实际上,由于茶艺涉及的内容和领域比较多,大家的交流和交锋,已经超出了这四个议题的范畴。

中国孔子基金会茶文化推广大使、国家一级评茶师戎新宇就在讨论中呼吁:如何将茶艺的标准和文化最终落地,这是当代茶艺需要认真思考的:如何面向未来?如何面向年轻群体?

 

作家、茶文化学者《中国白茶》、《美人诗里的中国史》作者周滨很认同这个观点。她说:市场统计数据已经说明,九零后市场已经开始登上舞台,他们是我们不该忽视的。这个市场还对茶艺的年轻化、时尚化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斗室茶生活馆创始人、文化旅游专家瞿逢说:我是茶界外的人,从我们土家族的茶俗看,茶艺的存在是生活需要和决定的,是历史形成和传承的。那些标准和培训于我何有哉!而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老年人茶艺文化与生活的需求,才是我们不应该忽视与遗忘的!

贵州茶馆业协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怡灵从自己的茶艺馆经验经历中总结说:茶艺是技艺,又需要大量知识和修养。你可以不去表现茶艺;但当需要的时候,就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否则你无法推动茶文化。

真如堂品牌创始人、洵堂主人伍一洵从自己海外考察的收获中提醒大家:中国当代茶艺需要开放需要学习,但要全面了解学习对象的完整情况。否则就会像瞎子摸象一样陷入片面和幼稚。比如对日本茶道,我们就要了解它的真实生存状况。他说我了解,在日本很多很多人并不知道茶道,甚至一生也不会有一次机会去体验茶道。所以我们不要把有些很小众的文化当做大众文化去推,然后又很困惑。

素业茶院创始人、浙江大学茶艺教练、中国大学生茶艺团团长陈燚芳,南昌大学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齐玲玲,从自己多年的茶艺茶文化教学实践和感受出发,抒发了对茶艺的热爱。她们表示:很多茶艺爱好者和年轻学子从茶艺中学到了很多,对他的生活与品质、气质与人生、就业与发展都带来很多益处。因此茶艺师不仅不能取消,还要加强,还要做到更好。

一天的“约架”在意犹未尽、依依不舍中接近了尾声!

除了通过网络直播进行现场直播,现场的几十位观众也自始至终参与进来,通过现场抢麦和网络发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行业观察者说:大家围绕当代茶艺的重点问题和焦点议题,从不同的专业角度、从不同的从业经验,充分发表了意见,进行了深入讨论。实现了发现问题、增进交流、探索途径、推动发展的讨论初衷。

晓起皇菊年年黄!明年论剑在何方?

 

针对当代茶艺的探讨交流,这只是个开始——开启了茶艺建设在反思中前进的新旅程。

有了这个第一次,中国茶艺界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回答标题的提问: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谁说了算?

市场说了算!我们的真诚与努力说了算!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