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科:让陕西茶文化走向全国 走向国际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中国是茶叶和茶文化的故乡。茶,发于神农,兴于唐,繁于宋。由李斌城和韩金科两位资深唐文化研究专家撰稿的《中华茶史-唐代卷》,以唐代茶文化为核心视角,全面研究中华茶文化在唐代的形成、发展和繁荣状况。

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属性。唐代茶史、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最精彩的篇章,《中华茶史-唐代卷》以茶的视角解读唐文化,尤其对法门寺地宫茶具及宫廷茶文化的描述与解读、唐代茶史的分期,更是这部书的亮点。

《中华茶史-唐代卷》这部书的作者之一韩金科先生,是法门寺博物馆原馆长,为法门寺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华商报全域人文栏目《越川说》,与韩金科先生一起对谈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皇家茶具以及它对陕西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深远影响。

法门寺地宫皇家茶具的再现,把历史连接起来了

越川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精美唐代宫廷茶具,是不是代表了当时中国饮茶的最高水平,它对世界有何深远影响?

韩金科:1987年4月3日,法门寺地宫面世,2000多件大唐国宝拥戴着佛祖舍利走出了地宫,发出了耀眼光芒,震惊了世界。唐朝皇家寺院法门寺地宫在封埋千余年后被发现,地宫出土了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古代茶具,包括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银茶碾子等,茶具所体现的高超技艺和茶具上的华丽装饰,为世人揭开了唐代皇室宫廷生活的一角。这套宫廷茶具等级高,内涵丰富,把陆羽《茶经》上的茶器器物化,真实还原了唐代人煎茶、煮茶的饮茶之风。

在这个伟大的宝库里面,十多件皇宫的茶具亮相了:里面的标准器——茶碾子、茶罗子、碢轴等等,这在我们当代来看是十分惊奇的。在唐代,“茶为国饮”,皇帝饮茶以及举行清明茶宴,这些就是标准器了,而且是最高等级的。仅煮茶过程中,唐代人用到的茶具有风炉、火箸、盐台等16种之多。盐台的存在,说明唐朝人喝茶时会加适量的盐、胡椒等调味。

金银器这些茶具出土以后,代表了茶兴于唐,繁于宋。我们先农就有茶,就有茶饮,一直到唐代成为国饮。在唐代,文人饮茶,道士饮茶,和尚饮茶,皇帝也饮茶。在唐代不会饮茶的话会遭人白眼。所以我们认为,唐代是一个茶的国度,茶在中国已经上升为一种最高的生活方式,而它代表的茶道、茶文化就定型化了。我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这里面有好多与国际接轨的地方,比如日本的茶道,是宋代时荣西茶师把中国的茶道、茶具带到日本以后发扬光大的。

但是从宋明特别是清代以后,过去的抹茶茶道已经不普及了,所以法门寺地宫皇家茶具的再现,就把历史连接起来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这套皇家茶具有历史意义,也有当代价值。

向茶具要学术,向学术要文化,向文化要效应

越川说:如何从这套宫廷茶具来解读唐代茶文化?

韩金科:唐代,随着朝廷“茶政”引领、陆羽《茶经》的问世,茶渐成“国饮”。唐代陆羽《茶经》,把饮茶理论化、哲学化、定型化了。其中总结的24器传到宫廷以后,皇家在饮茶的同时,把它变成一种文化的修养。

唐代皇帝举行的清明茶宴,现在我们根据历史资料恢复了——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湖州顾渚山紫笋茶采下来,通过加工变成茶饼。在火上烤干了以后,茶饼就像当年杨贵妃吃荔枝一样,从湖州快马加鞭,经过一站一站在清明节前一天要送到皇宫。第二天,饼茶通过皇家茶具,皇帝皇后品闻、文武百官品闻、外交使臣品闻以后,接着茶博士用木锤把它敲碎。我们看到的法门寺皇家茶具,先用茶碾子碾碎茶饼,还要过箩,过箩后变成细末,通过烹煎变成玉汤,变成皇帝赏赐给文武百官的玉汤,这就是茶汤!这个茶汤里面投进去盐、姜、胡椒。一直到晚唐,南方还保持这个饮茶方法,现在西南少数民族还有这个遗风。而清明节,皇帝有时候还会亲自制茶,烹煎以后送给文武百官品尝。这一种是文化怀柔,就是君臣一家,天下平等。皇帝这样做以后,茶艺就渗透到唐代每个人的生活里面去了,变成生活的必需品。

越川说:这套茶具和陕西茶文化有什么关联?您说“要向茶具要学术,向学术要文化,向文化要效应”,具体可以做哪些事情来推动?

韩金科:据考证,陕南紫阳茶在唐代也是贡茶,已经送到宫廷里了。我们要利用这套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推动陕西茶文化的发展,应该向茶具要学术,向学术要文化,向文化要效应。我们要深入研究,由茶具到学术,由学术到文化,由文化到社会效应,首先是茶界的效应,法门寺在陕西,而唐代陕南就有贡茶,把这个结合起来,让陕西茶文化走向全国、走向国际。要从茶道、茶艺、茶科学、茶历史、茶树栽培等方面入手,联系携手海内外的专家,推出一批研究成果,推动茶产业发展。


韩金科简历

法门寺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专家组成员,陕西省茶文化终身贡献奖获得者。曾受聘为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作为法门寺地宫发现的亲历者,1985年起他参与组织、主持了法门寺明代砖塔的保护、重修和法门寺唐代地宫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法门寺博物馆的筹建、开放。三十多年间,他联系海内外专家学者和高僧大德,举办主持了法门寺历史文化、佛教文化、文物考古、文学艺术四大领域十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出版了相应的论文集。

编著出版了《法门寺文化史》《法门寺文化与法门学》《法门寺塔地宫》《赵朴初与法门寺》《星云大师与法门寺》《法门四部》《风雨故人法门寺》等十多部著作,组织参与了法门寺影视系列的编撰和筹拍等。

在法门寺文化建设热潮中,他组织主持了法门寺唐代茶文化研究、文物文化陈列、大唐皇朝清明茶宴出品等系列学术文化活动。组织主持了三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出版了相应的论文集。同时,与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建立广泛联系,成立法门寺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参与组织了中、日、韩茶文化高层论坛。


来源: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华商报记者 马进军 王宝红 刘慧)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