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当代茶文化

找到约1,66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旧书重读/当代:茶文化的兴盛

旷达斋 录 原创作者:余悦

中国国际茶文化创始会长王家扬先生关于《大美中国茶》"图说"系列的序言推送后,引起了读者对这套丛书的极大兴趣。现征得丛书主编余悦研究员同意,特转发《图说中国茶》一书。该书出版于2014年,却写作完成在10多年前。今天推送的是该书第一章第五节:"当代:茶文化的兴盛"。这节用概括的文字,介绍了改革开放30年之际茶文化兴盛的状况与特点。如今,又已过去10年,茶文化的发展有了新的景象和流变,但其基本走向则是一脉相承。

当代:茶文化的兴盛

传统的中国茶文化以其深刻的内涵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但自民国以后,茶文化的活动和发展渐趋沉寂,茶文化研究也几乎搁置。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建设了许多的茶叶生产基地,茶叶经济有了飞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茶园面积从1950年的21.15万公顷增加到2002年的118万公顷;茶叶产量从1950年7.19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近80万吨;茶叶出口量也从1950年的2.63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28.3万吨。目前,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的44%,为世界的第一位;茶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7%,为世界第二位;而出口量占世界的第三位,其中绿茶的出口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的70%。全国名茶也呈千姿百态之状,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君山银针、黄山毛峰、婺源绿茶、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等都香飘万里,驰名中外。

建国以后,由于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原已沉寂的茶文化活动,又渐渐复兴起来。传统的品茶茗活动,在民间一直得以传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我国的茶叶茶学都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无论是茶叶品类之多,采茶之精,生产、管理以及茶的利用开发之科学,还是茶文化内容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兴盛。当代茶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成立,其今址设在有“茶都”之誉的杭州。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畔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自1990年起在杭州首次召开,后又曾于湖南常德、广东广州、浙江湖州、四川雅安、山东青岛等地举办,甚至到韩国、马来西亚举行的大型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先后吸引了日本、韩国、美国、法国、斯里兰卡等几十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人士纷纷参加。各省市自治区及主要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和茶文化节庆活动,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江西星子县的“天下第一泉国际茶会”、婺源的国际茶会等等,真是不胜枚举。这些节庆活动,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改革开放30年的当代茶文化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一是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突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由于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为重要任务,由于强调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在倡导艰苦相素、自力更生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在有意和无意之间,把精致的品茗艺术归入到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行列。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健康的休闲生活,人们也有了更为科学和正确、全面的认识,并为茶文化的复兴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是以茶艺为先导。中国也是茶艺的发祥地,古人早就认识到科学正确的冲泡方式,能够达到口感的最佳效果,能够给人最大的精神享受,并在这一过程达到心灵的洗礼。传统的茶艺,在当代社会得以继承和弘扬。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茶艺再一次在中国大地风靡。既有对传统茶艺的搜集整理,又有以民族、地域原有茶艺为基因的创新。不同茶类、不同器具的茶艺,名具特色,异彩纷呈。日常的实用性茶艺,经营场所的待客茶艺、舞台上的表演性茶艺,其功能与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由国家颁布茶艺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出现,更是茶艺发展史上从所未有的事件,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茶叶经济。

三是以茶艺馆为载体,现代茶艺馆是从传统茶馆发展起来的,是以茶艺服务为特色的出售茶汤为主,供宾客品饮的管业场所。茶艺馆的诞生和发展是出于自觉的文化意识,装修有一定的档次,经营有一定的规模,并且都有专职的茶艺师。更重要的是,茶艺馆除了茶水、茶叶和茶具的经营活动外,还经常举办茶艺讲座,开展茶文化活动,把向人们传授品茶技艺和传播茶文化知识作为日常工作,用高雅的文化熏陶感染人们,对于茶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是以茶文化活动为抓手。当代茶文化兴盛的标志之一,就是琳琅满目的茶文化活动。从内容来说,有茶叶、茶具等专题性的展销会,也有综合性的茶文化博览会;从规模来说,有小型的、中型的,也有大型的;从区域来说,有某一区县的,或省市的,还有僵的,甚至是国际性的;从设置来说,有一次性的,或不定期举办的,也有定期的,如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浙江杭州国际茶博览会等。这些茶文化活动,尤其是定期的大规模茶文化节庆活动,往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富有创新创意的开闭幕形式或精彩的表演,通过现代传媒载体在全国甚至世界产生影响。

五是以茶文化研究为基石。当代茶文化的兴盛,是从挖掘传统茶文化入手的,是从弘扬传统茶文化精华起步的。因此,茶文化研究成为其中的共导。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茶道思想和茶艺技能,中国茶文化的典籍文献,厘清中国茶文化史的疑团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学术界瞩目的成果。可以说,当代茶文化的每一步发展,都吸取和运用了茶文化研究的成果。同时,茶文化发展的实践,又反过来成为研究的课题。

六是以茶文化教育为提升。在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仅有茶学的科目和内容。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培养新型的茶文化人才成为迫切的任务和需要。现在,全国已经逐步建立和完善茶文化人材教育网络,包括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茶艺师,评茶师的培训,特别是学历教育的中专、大专、本科茶文化课程,还有更高层次以茶文化研究获得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的。

总之,当代茶文化的兴盛朝着普级和深入两个方向前行,如今,依然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当代茶文化的历史使命(二)

时代的沃土滋润着茶叶,茶叶又映衬着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的时代。二十世纪的茶文化应当向中华民族、向世界作出新的贡献,这是茶文化的当代思考,也是种茶者和品茗者的义务和职责。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主编的《茶理玄思·茶论新说揽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中论文摘要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要为经济的繁荣发展服务。茶文化是一门艺术,艺术深深植根于经济土壤之中。我们知道,唐朝一统天下重视农作,茶叶生产和贸易兴盛,才出现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琵琶行》力作;清代乾隆修文息武,重农耕,扶名茶,才有“铁观音”的名声鹊起,声誉日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茶叶生产、茶园面积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这给茶文化的中兴和传统文化的复苏提供了新的天地。经济支持文化,文化也要为经济服务。茶文化为经济繁荣服务的作用是其它方式不可比拟的,它寓茶叶的自然功力于知识之中,寓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于笑谈、品评之下,能够打开森严的国门,增添人们消费的情趣。近些年,我国茶叶出口扩大,国内销售回升,不能不说与茶文化的弘扬和光大有关。

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要不断扩大和延伸。茶文化不仅具有体现社会教养和文明程度的一般文化的特征,而且具有表现人们的心态、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民主和稳定等特殊功能。传统的中国茶文化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的珍宝,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茶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历史赋予茶文化的责任,将越来越崇高神圣。一方面,文化的气氛更为浓郁,在陶冶时代的风尚,增强人们的情感、丰富社会生活等方面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另一方面,茶文化日益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合力。

茶文化要更多地反映社会文明,促进时代进步,这是每一个致力于茶文化工作者的当代职责。

原载《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1992年第2期

来源:世界茶文化图书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第五届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

5月20日,第五届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此次论坛以“中国茶·世界享”为主题,研讨申遗成功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保护和传承创新,助力中国茶和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王建满,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组委会秘书长、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林钟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夏涛,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文慧,云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省政协原副主席,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陈勋儒,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杭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刘嫔珺,人类非遗申报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福建省农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孙威江,云南省知名茶文化学者周重林,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钱建民、丁世明、林健东、毕虹、肖伏清、宛晓春,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孙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郑国建,中国茶叶博物馆副馆长林晨,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孙传成,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常务副主任傅尚文,潮新闻党委委员、潮闻天下传媒(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雅茗等领导专家和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茶文化研究会的领导、各地非遗项目的代表、专家学者、名茶产区县(市、区)领导,还有来自马来西亚、赞比亚、韩国等十余个国家的国际茶人及媒体出席论坛。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仲灿主持论坛。

唐珂司长在致辞中提到,党的二十大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的前进方向,强调要加强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交流,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把国际茶博会打造成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共同推进世界茶叶发展,谱写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新篇章。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茶文化,以茶为媒,走出了一条横跨东西的丝绸之路、开拓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万里茶路,打开了连接山川大河茶马古道,将中国和世界紧密相连。茶文化成为了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茶文化蓬勃发展,茶叙国事、茶礼外交频频出现在各种重要场合,彰显了中国茶的魅力,成为了和各国沟通交流的桥梁,勾勒出无限美好的未来。

“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是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重要内容,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在茶文化传播、茶产业发展、茶科技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届论坛以“中国茶·世界享”为主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中国茶文化,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践行责任使命,用好专业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茶文化交流和茶产业发展,体现了全国性行业协会的时代担任和对“三农”事业的深厚情感。希望与会嘉宾和各有关方面抓住机遇、用好平台,在学习交流中深化认识、增长知识、提振干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承中国茶文化,为现代乡村发展注入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更为和美的精神内涵。

王建满常务副会长在致辞中提到,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发展和中华茶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等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当代茶文化论坛,决定以“中国茶·世界享”为主题,探讨中国茶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助推中国从世界茶业大国走向世界茶业强国。

弘扬中华茶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全人类的健康文明作出新贡献我们需要提高站位;抓住根本;找准路径。

贯彻落实“三茶”统筹发展重要理念,重点在落实“一个责任”、念好“两本经”、发挥“三大作用”、建立“四个体系”。

应当通过发展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产品、艺术欣赏体验和文旅休闲等产品,提升茶非遗的经济文化价值。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拥有最精细复杂的手工制茶技艺,这是中国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应当通过呈现地域特色韵味,创造有趣、有味、有灵魂的茶和茶文化产品,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在做好茶非遗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茶非遗+旅游”“茶非遗+民俗”“茶非遗+节庆”“茶非遗+演艺”“茶非遗+展销”和“茶非遗+景区(街区)”等等茶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应当通过深入挖掘茶非遗具有的鲜明地域文化特征和价值,打造独特的中国茶品牌价值体系,发挥地域特色优势,夯实公共品牌基础,线上线下结合,建立“大众消费--精品消费--金顶消费”的金字塔结构消费体验,做大做强中国特色的茶品牌,不断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努力把“中国茶”卖出去。

应当利用茶非遗的技艺和研学价值,开展教育培训,提升人们的科技和人文素养。积极探索“非遗+研学”和“非遗+培训”等新模式,支持非遗传承人提升技能技艺,加大技艺传承支持力度,吸引更多有热情、有情怀的年轻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队伍中来,不断提高茶非遗保护专业人才队伍的水平。

本次论坛上,与会嘉宾就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平台,加快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做法进行了深入交流,为积极促进茶叶消费、深入挖掘茶文化价值、加快实现茶产业融合、做强做优中国茶建言献策。

王通林厅长在主旨演讲中提到,茶,生于灵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泽。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雅俗共赏之间,茶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浙江茶产业基础深厚,茶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绿茶之乡。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关心茶产业的发展,为此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在2006年《世界茶乡看浙江》的署名文章中,充分肯定了浙江茶产业的地位和发展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在2017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和2020年首个“国际茶日”庆祝活动上两次致贺信,给予浙江茶业发展极大鼓舞和方向指引。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力打造“浙”茶产业、弘扬“浙”茶文化、钻研“浙”茶科技、唱响“浙”里茶歌,“世界茶乡看浙江”已然成为浙江农业的一张闪亮金名片。这张金名片的含金量,主要体现在“三个地”上,即:浙江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发源地,浙江是茶产业发展高地,浙江是茶科技集聚地。要擦亮“世界茶乡看浙江”这张金名片,重点做好四篇文章:做深“三茶统筹”文章;做实“六茶共舞”文章;做强“数字兴茶”文章;做精“品牌立茶”文章。

刘嫔珺副市长在主旨演讲中提到,杭州,守着一方湖光山色,与茶有着不解之缘。2005年5月,杭州被正式授予“中国茶都”的称号,进一步确立了杭州在全国茶界的突出地位。十八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茶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来抓,“杭为茶都”城市招牌不断擦亮。去年全市茶园总面积57.5万亩,茶叶总产量2.8万吨,总产值达43.6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5亿元,形成了以“西湖龙井”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径山茶、九曲红梅、天目青顶等十大品牌共舞的发展新态势。其中,“西湖龙井”以79.05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四年蝉联区域公用品牌榜首。杭州的茶事活动丰富多彩,每年的茶事活动数以百计,“全民饮茶日”成为国内外首个以茶为主题的法定节日,中国国际茶博会作为我国政府举办的最具国际影响力茶叶盛会也永久在杭州落户。围绕“扎实做好茶申遗后半篇文章,统筹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杭州应该提高认识,做好茶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文章;坚持以文塑茶,做好“茶非遗+茶文化”创新引领的文章;突出共富导向,做好“茶非遗+茶产业”多跨融合的文章;注重全程赋能,做好“茶非遗+茶科技”基础支撑的文章。

王岳飞教授以《创新人才培养,传承非遗华彩》为题作精彩解读,他提到,中国茶申遗成功除了文化底蕴深厚以外,还跟产业有关。产业规模大了之后就需要培养专业人才。非遗传承靠人才,人才培养靠实践。除了原先的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在现代社会更多的应该以正规教育培养为主。因此应该做到创新中国茶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这就需要我们从“传”,优化“阶梯制”“育”,积蓄“人才池”;创”,搭建人才的“栖息地”;“探”,铺设一些“新桥梁”;“谋”,要绘写“新蓝图”五个方面做好教育改革工作。中国茶、世界冠,我们中国茶叶是世界冠军,中国茶学也是世界冠军,中国茶学是世界茶学的顶层设计者,也是世界茶学科学研究的积极探索者,是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系统集成者,更是世界学茶之人的朝圣地。

孙威江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福建省非遗茶的详细介绍,从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漳平水仙、茉莉花茶和坦洋工夫的制作工艺入手,详细的介绍了福建省非遗茶的方方面面。他还提到福建省从宣传推介传播,利用各种平台,媒体、论坛、研讨会等等平台,进行宣传推介传播,提升非遗影响力;每年在各个地方都开展非遗加工技艺比赛,通过比赛提高非遗技艺的水平;对非遗技艺进行整理完善,把它形成规范,甚至制定成地方标准,因为非遗传下来,有的时候也有各种各样的技艺,通过整理完善、讨论提升,形成规范;非遗技艺的传帮带,通过老师傅带新师傅,现在一大批年轻人在向老师傅学习,确保了非遗的传承性,非遗非常讲究传承;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非遗是传统的,我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科技,再加上现代的装备,把非遗传承,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展示了非遗的强大生命力等五个方面做到为非遗茶的传承保驾护航。

周重林先生则是从人文的角度谈了云南的古茶园、古老的技术和古茶俗。他也先从云南省的非遗茶(普洱茶、沱茶、滇红、白族三道菜、德昂酸茶等)的制作技艺开始,深入浅出的向我们展现了云南茶的魅力。他还提到中国茶文化灿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历史足够悠久的古茶园,有历史足够悠久的茶叶制作与品饮传统和古老的茶马古道带来了饮茶的融合与交流。

随后,来自广西六堡茶代表、苍梧县副书记马士成,湖南安化县政协副主席肖伟群,浙江淳安县副县长金晨旦,广东潮汕工夫茶代表、潮州市文化馆副馆长黄秋平,湖北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洁,云南德昂酸茶代表性传承人张艺六位茶产区基层代表现身说法非遗传承。

马士成从引人才(相继引进了二十多命博士、硕士等茶学相关专业的);出政策(相继制定了六堡茶的三年行动计划和六堡茶的“十四五”规划,特别是每年市本级拿出一千万元用于推动茶产业发展);组机构(分别成立了茶叶办、研究院、国有平台公司和茶学本科专业);搭平台(先后成立了一院五个广西工程研究中心重大科技专项相关的平台,推动产学研交流);引进重大项目,推动产业高速发展产业园区和相关的文旅项目;相继制定了六堡茶的国家和广西的二十多项标准;打造品牌(特别是把抢注的六堡和六堡茶通过司法途径拿了回来,相继注册了三个地理标志,分别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及一个国家非遗)7个方面提到梧州是如何推动六堡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

黄秋平也从7个方面讲述了潮州凤凰单丛茶是如何传承保护发展的,即继续推进潮州工夫茶技术规范的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发布;潮州工夫茶器、茶台的标准制定和发布;完成潮州工夫茶艺以及茶艺相关著作书籍的编辑出版;印发相关潮州工夫茶器具;积极开展潮州工夫茶艺传承培训;发布潮州工夫茶艺技术规程;让茶叶走进乡村,丰富村民生活。

何洁在关于恩施玉露的传承发展中提到,2018年4月28日,总书记在武汉东湖茶叙的时候就品鉴了恩施玉露,之后两次外交部的全球推荐活动,还有在国新办全球新闻发布会,以及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等这些国事和外事活动中,恩施玉露高频亮相,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茶产业的支持,也是对我们民族地区的关心关爱。总书记也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一个方面是要系统做好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另一方面创造性发展和转化非遗很多成果。在18年的时候专门批准成立了硒茶学院,通过硒茶学院的平台,来服务产业,服务地方经济。从18年开始,我们针对非遗传承的制作技艺开班。从最早一个班30到50人,至今今年我们大概培养的非遗传承人达到500人,在这个比例里面呈现出一种年轻化、女性化的态势。我们有很多年轻人开始爱钻研茶,有很多女性学完了制茶技艺以后,回到自己的乡村就办起了工作室。我们培养了这些技术能手和乡村工匠们,带着技艺回到家里,带着当地的百姓一起通过制茶的这门技术,能够把绿叶变“金叶”。

张艺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德昂酸茶的推广方式,一是对酸茶产品形式的革新,我们在2020年推出了酸茶三角袋泡,让酸茶这个古老的茶品正式进入了现在新兴的茶包市场。因为过去德昂族对酸茶,基本上是以煮的方式,在快节奏的方式,我们就把酸茶带入了茶包市场。接下来我们也会将酸茶以挂耳茶包的形式体现,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感受到原叶,又可以很快捷地品饮;二是将德昂族酸茶与新茶饮的结合,我们在云南当地的茶空间,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选用德昂族酸茶作为冷泡或者是与咖啡、酒做结合,来做一些调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感受酸茶的文化;三是利用现在新兴的自媒体平台,我们在抖音,包括小红书上,做一些德昂族茶文化以及具体到酸茶文化的传播,但现在还做得不太好,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四是将德昂族酸茶与生态茶旅的结合,因为德昂族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所以我们也会做一些茶山研学,结合着德昂族的茶俗,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德昂族,了解酸茶文化。

肖伟群从“四大坚守”和“五大升级”阐述安化黑茶是如何统筹富裕一方百姓,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坚守产业的地位不动摇,二是坚守质量为本,三是坚守文化传承,四是坚守标准;五大升级是产品、品牌、营销、宣传、服务升级。

金晨旦介绍到,淳安县牢牢坚持“两山”理念,坚持“三茶”统筹发展道路。2022年,我们的茶园面积19万亩,涉茶农户8万余人,产值10.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7%,占涉茶农户人均收入的24%。淳安县通过深挖茶文化,创新茶科技,做强茶产业等方面着重发力,不断深化企业连农带农的机制,从种茶、做茶到品茶等各类培训,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的千岛湖茶的助销活动,助力品牌价值做大。目前千岛湖茶的品牌评估价值是24.8亿元,全省名列前八。

参加本次论坛的代表还共同发起了《杭州倡议》,倡导“茶为国饮”,提出坚持文化自信、信守庄严承诺、提升传承活力、促进转化发展,扩大实践传播,加强协作共赢、实现成果共享,扩大国际交流、走好“一带一路”。通过不断激发中国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以茶兴业、以茶富民。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63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