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红袍武夷岩茶原味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大红袍不止“半壁江山”!你真的了解它吗?

茶,作为中国的国饮,也是中国曾最引以为傲的外销品。国衰茶衰,国兴茶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古老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动荡、沉沦、重生再到伟大复兴。

百年沧桑,苦难辉煌。在风云激荡中,茶以一叶之轻,牵民生乃至国家民族之重。绿、黄、白、乌、红、黑,六大茶类,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茗星”璀璨。

《茶道》杂志将推出“百茶百味”栏目,带你爬梳百年茶史,重温传奇佳茗,品味经典味道!

大红袍是个“传说”

关于大红袍的传说,大家最耳熟能详的部分,除了“学子赶考”和“猴儿采青”的故事,最著名的还是“半壁江山”作为国礼馈赠的佳话。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把4两大红袍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尼克松。尼克松有些纳闷,对泱泱大国之小气不免心生疑窦。

毛主席身边陪着的周总理察觉到尼克松脸上的疑惑,马上迎上前解释道:“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

尼克松听了更加困惑不解:“这是怎么回事?”

于是周总理指着精美罐子中装着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一年总产量只有八两,主席送您四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尼克松一听,觉得周总理说话幽默风趣,大家都会心地笑开了。四两大红袍茶叶作为国礼,成就了一段大国外交佳话。

毛泽东与尼克松(资料图)

2006年后大红袍母树后也被留养停采和次年大红袍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则真正让大家感受到大红袍于现世所缔造的传奇,这种传奇绝不亚于古老的传说和动人的佳话,大红袍茶叶通过拍卖为世人所称道之举,又因此增添了时代的气息。

大红袍作为传说的部分,是她作为文化符号固有的一部分,也是她随世情变迁,被不断更新的部分。但无论是固有还是更新部分,大红袍因传说而神格化的事实从来未曾改变过。

大红袍是个品种

据载,大红袍原生长于九龙窠及北斗峰、竹窠等处。林馥泉先生1941年调查认为:“真本大红袍在九龙窠的岩脚下。”今人多以此说为准。

可惜,当年林先生只谈到山场,并没有明确地说明九龙窠的真本大红袍究竟属于哪个品种。在现存的母树中,多有倾向于大红袍即奇丹的说法(另外两种是雀舌和北斗),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大红袍是个茶树品种。

今天作为武夷“四大名枞”之一的大红袍,是由农业科研人员通过无性繁殖的技术,用九龙窠上的几株大红袍为母树而培育成功的子孙后代。

这后代中有两个品种最为著名,即北斗一号和奇丹。可也就是因为这两个子孙都是气质非凡,血统高贵,难免彼此之间时不常地争得面红耳赤,都说自己才是那个真正纯粹没带点滴异质的嫡传贵胄。顺带还将多少茶人茶客也卷了进去,各执一词,一时半会儿还真难识庐山面目了。

据1941年林馥泉《武夷岩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大红袍记》记载:大红袍香气馥郁芬芳,有似桂花香,冲九泡有余香。现在的大红袍审评结果与其相似。为迎合消费者的口感,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商品大红袍。通俗地说就是拼配大红袍,选料上考虑有香气、水韵厚足,稳定性强的品种,以大红袍为基础,适当拼配其他品种,既保持了大红袍的原味,又体现岩茶的基本风格。做到“香幽、水厚、韵足、回味好”是拼配大红袍的整体原则。

大红袍是个流派

武夷山茶树按来源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武夷山当地茶树品种——武夷菜茶及从中选育出的各类单枞、名枞茶树群体,如岩茶两大当家品种之一的肉桂;

一类是引进品种,主要是近几十年至近百年来引进的,如另一款当家品种水仙,以及毛蟹、佛手、梅占、黄棪等其他无性系品种。

武夷山岩茶种质资源与成品茶名的变化因各个时期选育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据相关资料,仅1980年武夷山茶科所重新收录的岩茶名枞、单枞就多达216种。

然而,两大当家品种“肉桂”和“水仙”是时下岩茶市场消费主流,而其他茶种占比则较小,正因为武夷岩茶名丛、单丛名目不胜其多,为了便于传播,大家约定俗成,将小品种茶统称为“大红袍”。这种做法,实质上保护了名目繁多但数量有限的品种茶,以免被两大当家品种所湮没。

大红袍是个印记

从第三点我们可以了解,被统称为“大红袍”的这部分小品种茶产能都极为有限,所以为了尽量满足茶人们对岩茶的钟爱,商品化大红袍即拼配大红袍则应运而生。

初始岩茶的朋友,往往都对“拼配大红袍”有误读,好像“拼配茶”不地道,不纯正,是“挂羊头卖狗肉”。其实,这还是缺乏对拼配工艺的了解。

岩茶的拼配过程,既是一个价值发掘的过程,又是一个价值重组的过程。比如取某种茶的香,取某种茶的水,取某种茶的回甘等等,这不仅要严格把关原料的取材,制作者还需要具备高超的审评能力,以使经过多个品种拼配出的精茶有真本大红袍的口感和韵味。

这种拼配茶因为有多种原料,各取所需各用其长,因此在命名时,不好厚此薄彼,干脆就统一称为大红袍。武夷岩茶的拼配工艺,是大红袍市场化的贡献,她成为了岩茶的一个印记,也是岩茶文化的一种延伸。

以大红袍为主打的岩茶复兴之路

作为茶中瑰宝,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著名的茶学专家就投身于武夷岩茶的各项研究工作,为日后武夷岩茶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武夷山借“双世遗”的有利资源,高调地将茶旅联盟直通车开进了福州、浙江和北京。蓄势多年的“武夷岩茶”终于迎来突破,作为首项制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开头炮”为岩茶攒足了名声。同年6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名单横空出世,在茶界轰动一时。

2007年,“茶王”大红袍再创佳话,送藏中国博物馆。“乌龙之祖,国茶巅峰——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内举行。最后一次采摘的20克母树大红袍茶叶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这也是该馆此前收藏的唯一现代茶叶。

彼时,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姜丰义表示:“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都是稀世珍品,存世量极少,武夷山大红袍底蕴深厚,而且收藏的绝版母树大红袍茶叶具有唯一性,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此后,在政府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武夷山茶农不仅积极借助旅游业带动茶产业,更积极组织各大民间斗茶赛,其中,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天心村斗茶赛”更助天心村斗出了岩茶“第一村”的美名。而伴随着铁观音的“降温”,金骏眉将更多茶客的视线转至武夷山,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开始崭露头角。

2009年堪称岩茶的“大年”,很多武夷茶农都对这年的好茶津津乐道,按当地的茶农话说“那年的天时啊,山头稍微好点的茶青,随便做都出极品茶”。正是这年年底,坑涧茶的价格普遍上涨一倍。

2010年,“武夷山大红袍”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9月,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投资新贵调查(一)——大红袍沉浮录》,以厦门为缩影,让我们看到大红袍作为投资新贵,赚得大批的游资的眼球,成为福建茶界2010年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

11月,岩茶在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上大放异彩,一时成了抢手货,很多人带着现金到武夷山收茶。

然而,岩茶的走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稍微尝到点甜头,质疑之声便随着而来。因为茶界有了不少前车之鉴,更多爱茶之人希望岩茶不要重蹈覆辙,便积极呼吁岩茶要重视生态、工艺,不断提示岩茶的炒作风险。所以在2011年后,岩茶进入了相对冷静、蛰伏的阶段。

2013年被大多数茶企视为茶业的小年,很多茶类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但在此背景下,武夷岩茶却犹如一匹黑马,再在众茶类中脱颖而出。消费者对武夷岩茶热捧、武夷岩茶销量增长、武夷岩茶售价大幅提升、茶企纷纷开发岩茶新产品并逐渐将重点转移到岩茶产品上……

这一系列现象均证明了一点——武夷岩茶又火了!这一年,一则《丈夫得知8000元/斤茶叶被老婆煮茶叶蛋后崩溃》的新闻,将文中的主角“牛肉”(牛栏坑肉桂)一炮打响,于是各种山头“肉”(肉桂)风靡市场;中国国家博物馆再一次收藏出自首批非遗传承人的大红袍代表作。

说来巧合,武夷岩茶的两次“崛起”均伴随着“大红袍”荣耀的馆藏,正好呼应完成了一个以“大红袍”为主打的岩茶复兴时期。同时,也宣告着岩茶“大红袍”化的推广时代告一段落,正式进入了以“山场”肉桂、老丛水仙、单品“花名”等为主打的品牌运作期。

不曾有一个科学的方式对大红袍进行某种形式的定义,恰恰体现了以大红袍为象征的岩茶文化的博大,而大红袍文化解读的多元性,又使得大红袍彰显着别具一格的吸引力。

这背后,是武夷岩茶源远流长的历史,是武夷岩茶数不胜数的品种。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每个历史阶段的解读都会饱含着时代的深情;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茶人们探求的感官体验和审美追求,也自有洞见和妙赏。

仰之弥高,俯之弥深。大红袍作为岩茶的杰出代表,作为乌龙茶文化的一脉,演绎到今天,已经具备了狭义和广义的双重含义。

来源:茶道传媒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岩茶新势力•武夷琅琊榜,林宋:岩茶似玉亦需雕琢

碧水丹山,孕育奇茗。

传承,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坚守,也一种历久弥新的延续。

他们,是一群有手艺、有思想、有梦想的青年。

或生于制茶世家,或因爱茶半路出家。尽管出身不同,却殊途同归:传承古老技艺,追求精益求精。

也许,他们很平凡,却拒绝平庸,更拒绝“躺平”。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停奔跑,不断超越。

他们,是岩茶新势力,也是奔涌的“后浪”。

人物名片:林宋,10年前走进岩茶的世界便一发不可收拾。他说岩茶跟玉很像,玉不琢不成器,岩茶亦然。不忘初心,坚守品质,林宋坚信只有如此,岩茶才能代代相传。

代 表 作:“96株”百年老枞

“一泡好的岩茶应该是回甘快、甜度够、滋味够,制作它就像在雕琢一块玉,产量少、技术难度大,所以只做给懂它的人喝。”

——林宋

武夷山茶企众多、品牌林立,各家茶都有各家的特色。都说“做茶如做人”,每个人的行事风格和性情,仿佛都渗透进制茶的技艺流程中,并在冲泡出的茶汤中呈现,这点在林宋身上显得格外清晰,本分实在、平淡低调,亦如茶汤的内敛,却带着回味无穷的芬芳与醇厚。

修行靠个人

林宋做茶,从师从苏德发开始。后者是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天心村老书记,在岩茶界如雷贯耳。岩茶的师承多以亲属间的延续居多,非血缘关系的师传并不多见。跟着师傅学传统技艺,师傅给他的第一个要求是做茶一定要用心,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这两年,武夷山坚决整治“天价茶”炒作,而早在十年前师傅已经这样叮嘱林宋:做茶是做给百姓喝的。

这也成为之后林宋经营茶企的初衷,让更多的茶客能够喝到岩茶,把老祖宗留下的行当与手艺代代传承下去。

聆听师傅的言传身教,更需要自己的反复揣摩实践,林宋深知“修行靠个人”的道理,从踏遍每个山场感受茶叶生长的环境与自然之气,再到焙火房里的热火朝天,传统技艺的每道工序、每个细节,林宋都要烂熟于心。

林宋说道:“岩茶的魅力,就是每天面对不同的茶青,看青做青,每天做出来的茶都有变化、都有区别。”

但不管如何变化,传统制作技艺的根基是不能动摇的。无论是手工还是采用机械手段,目的都是做出茶的原味。

泡上自己最钟爱的肉桂,香气扑鼻,林宋说道:“坚持传统做法,才能做出岩茶的本味。但可以做适当的微调,比如焙火时火功低一点,满足大众的口感,特别年轻的新茶客。”

历史上武夷岩茶的制作都是手工操作,到1957年“茶界泰斗”张天福设计的“五四”式双动揉捻机在生产上推广,半机械、半自动化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让茶叶制作环节更加精确。

林宋表示:“温度、湿度的调整过去只能凭感觉,电子元器件的参与,更加准确直观。这在过去是没有的。”

岩茶“好玩”是因为它的变化

“一泡好的岩茶应该是回甘快、甜度够、滋味够,制作它就像在雕琢一块玉,产量少、技术难度大,所以只做给懂它的人喝。”

回首10年学茶、做茶的经历,林宋表示:“辛苦是必然的,不过其中的愉悦也是很多行业不具备的,那就是岩茶的‘好玩’。”

林宋口中的“好玩”,就是岩茶赋予的变化。这种变化存在于制茶过程中茶叶物理与化学的变化,也存在于品饮时每道茶汤的转化。捕捉这种细微的变化,不仅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用心去感受。

末了,笔者问道:“你的企业名叫顺丽,有什么讲究?”林宋笑道:“我的老婆叫顺丽。”

来源:茶道传媒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陈珍加陈志强 | 单株茶会是岩茶玩家市场的一个趋势

 

 陈珍加&陈志强 

单株:白月桂

树龄:两三百年

位置:大坑口

产量:6两多

拥有者:陈珍加&陈志强父子

 

陈珍加、陈志强父子应该算武夷山较早尝试做单株的人了,他们家的茶山也有不少能单独拿出来做的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单株。

 

 

以前武夷山很少人去做单株,一是因为制作成本高,而是花费精力大,温饱都还没解决的时候,根本不会玩这个东西。陈志强说,水仙、肉桂、小品种茶树没推广的时候,武夷山的茶地里都是菜茶,除了水金龟、白鸡冠和铁罗汉一类名丛分出来单独做以外,其他都没有品种的区分。

 

 

武夷山最早打到香港广东一带的名号就是“武夷奇种”、“武夷水仙”,武夷肉桂是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对于武夷山传统的奇种名丛,陈志强是偏爱的,他说,奇种很有意思,如果在四百斤的肉桂加几十斤的奇种,出来的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由此可见,奇种、名丛都自带个性,把单株拿出来单做能让武夷岩茶的魅力增色不少。

 

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着陈家父子,去见识一番单株的魅力吧。

 

 

在陈珍加、陈志强父子的大坑口茶山里,有一株名丛称为“白月桂”,树龄已有两三百年,在品种改良的时候也有被砍过,但顽强的生命力又让它重新萌发生长起来了。陈志强从2012年开始单株采摘加工,只有六两多的精茶,偏肉桂的做法,火工没有太高,为的是保持茶叶的原味。

 

 

陈志强的父亲陈珍加告诉我们,“做这一株茶树跟做宝贝一样,全手工。采摘的时候已经到了20多号了,其他茶叶都做完,觉得好玩就采来自己做自己喝。偶尔有些老茶鬼过来,拿出来一起喝,一般的人是喝不来的。”

 

 

关于该单株品种的鉴定,主要通过叶形,有点像肉桂,但叶背泛白,是2012年鉴定出来的。陈珍加还说,“现在保留下来的菜茶已经很少了,岩上的就更少了。我们也挖了很多,后来发现价值才保留了一些。”

 

 

接过父亲的话题,陈志强补充说道,“做单株的成功率不高。得靠天气和采摘时间,关键是能不能发酵起来。有时候水走干净了,茶干掉了,红边没来。问题就是量太少了。”

 

 

每年做出来的单株都是被朋友家人消化了,2016年的单株茶还剩点,陈家父子请我们喝了两泡,一款是老丛水仙单株,一款就是白月桂单株了。

 

在品尝的过程,陈珍加解释道,所有的奇种单株都会带有清凉感,这主要是山场的特点。老树是很难做香的,要修剪或者砍掉以后重新发出来才能出香。而单株不是普通人能喝得懂,香气表现为幽香,没有太多品种的特点。每一棵单株做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甚至每一年也不一样。喝单株不要说山场,能抓住品种就很厉害了。

 

 

陈家现在保留着这样的茶树有十来棵,多半是老丛水仙,除了几个能考证出名字的白月桂、黄金桂、毛蟹等以外,其余都当大红袍去做了。

 

然而做单株的另一个难处在于,采摘的时间间隔,有的茶树早熟,有的晚熟,而且这些单株都长在深山里,无法时时监控它们成熟的时间点,所以一年专心去做最多也就只能做二十株左右。

 

 

陈家父子去尝试制作单株,也是来自一次茶缘。2011年的时候有一位姓叶的老师喝完他们家的茶,顺口问了句有没有一两棵茶树单独做的茶。由于单株制作耗时耗工,需要单独摇、单独炒、单独揉,他们对叶老师就没有明确回应。

 

后来叶老师坚持要做,做完以后他买下来。陈家父子见叶老师如此喜欢玩茶,便应承下来。不过,因为是临时决定要做,没有做足准备,结果让人失望,炒锅是新买的,做出来的单株茶带着一股铁锈味。

 

 

第二年,在叶老师的央求下,陈志强再尝试了一次,竟有点效果了。他们审评毛茶时喝出了古树的味道,尽管做得很熟了,依然带有微微的青味。焙火完以后,野韵就更足了。陈志强到现在还记得叶老师说过一句话:“单株是一个趋势。”

 

 

陈志强赞同叶老师的观点,也认为奇种单株的前景一片光明,他已经在其中体验到一定乐趣了,很多玩家会为其买单。

 

陈志强从这些年制作单株茶的体验中,总结道,“单株最好玩的在于,第一是工艺,必须全手工制作;二是茶叶的营养,包括整个生态环境;三是品种。喝岩茶喝百味,谁走在前面做标准,谁就是第一人,而单株就是可以作为标准的东西,作为教学题材使用,例如茶树的后代培育,所有品种都是从这些母树繁衍而来的,这就是茶科所保留那么多茶样的原因。”

 

 

普洱也有单株,但是陈志强认为岩茶的品类更多,可挖掘的内涵更丰富。他说,单株茶和归堆茶的最大差别在于气息。归堆的茶叶味道比较杂,如果归得好香气滋味可能会更强一些,而单株茶纯净。

 

 

“茶农和茶商都是跟着市场走的,只有制茶师傅会忠于自己,保留自己的工艺。单株应该是岩茶探究最顶端的东西,可以研究一辈子,很多内涵有待挖掘,单株能更大地凸显品种、地域等特征。一泡好的单株茶更是可遇不可求。”陈志强信心满满。

“ 

山 场 主 人 系 列 第 四 期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