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艺的广义

找到约7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茶艺 :到底是什么? ——一个“做得明白、说不清楚”的概念

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近日拜读陈文华先生的大作《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深以为是。下面也谈一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并求正于广大茶文化界人士。

茶艺,现在是个“做得明白、说不清楚”的概念。再加上日本人把拾得中国唐宋茶法的牙慧,弄出个“茶道”来,搞得更复杂了。新境茶道商道研修班的主讲教师王美津将为您理清这地鸡毛的一风雅。

一 "茶艺"一词溯源

中华茶艺古已有之,但在很长的时期都是有实无名。中国古代的一些茶书,如唐代的陆羽《茶经》,宋代的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明代的朱权《茶谱》、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对中华茶艺记载较详。古代虽无"茶艺"一词,但零星可见一些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述。

"皎然"茶道",是"饮茶修道"与"饮茶之道"的统一,使修行落实于饮茶艺术之中,艺不离道,道不离艺,由艺进道。皎然的"茶道"兼有"饮茶之道"即"饮茶之艺"之意。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远近倾慕藏……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五代宋初人陶谷《荈茗录》"乳妖"条记:"吴僧文了善烹茶文了善烹茶,人称汤神……茶匠通神之艺也。”这种"通神之艺"当属"点茶之艺"。

北宋陈师道为陆羽《茶经》所作序说:"经曰:'茶之否臧……夫艺者,君子有之,德成而后及,所以同于民也;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也。"尽管陈师道有批评陆羽"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的倾向,但也不否认"茶之为艺"的客观存在。

明代张源《茶录》"茶道"条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的"茶道"义即"茶之艺",乃造茶、藏茶、泡茶之艺。

中国古代有"茶道"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其"茶道"、"茶之艺"有时仅指煎茶之艺、点茶之艺、泡茶之艺,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种茶之艺。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茶艺"概念,但从"茶道"、"茶之艺"到"茶艺"只有一步之遥。

二 众说纷纭的"茶艺"

综合表现就是茶文化。台湾"范增平先生的茶艺概念范围很广,几乎成了茶文化、茶学的同义词。

广东陈香白范增平先生认为:"所谓茶艺学,简单的定义:就是研究茶的科学。""茶艺内容的先生认为:茶艺包括种茶演示、制茶演示、品饮演示三大主要门类。"陈香白先生等将茶艺扩大到茶叶科技领域,其茶艺文化几近茶文化。

北京社科院的王玲女士认为:"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

台湾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安徽丁以寿先生认为:"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侯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江西陈文华先生认为:茶艺应该就是专指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而言。"

北京大学滕军女士说:"关于茶艺的界定,一直是个大难题,一种意见认为应该专指泡茶时的技法及艺术氛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包括从采茶、制茶、泡茶、赏具乃至茶诗、茶画等 有关茶的所有茶事活动。到底是狭义一些好呢?还是广义一些好呢?若选前者,会让人觉得其内容有些单调,不如日本茶道那么内容丰富;然而,如果从后者,又会让人觉得中国茶文化仍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范畴,艺术性不高,没有日本茶道那么高雅。"滕军女士似乎对广义、狭义的理解均不满意,但茶艺该如何界定,滕军女士没有下结论,而是将难题留下。

三 中华茶艺概念

"茶艺"一词由台湾茶人发明,"1977年,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主的一批茶的爱好者,倡议弘扬茶文化,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这个词;但是,有人提出'茶道'虽然建立于中国,但已被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援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茶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是特别敬重的,感觉高高在上的,要人民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 才定案。'茶艺'就这么产生了。"台湾茶人当初提出"茶艺"是作为"茶道"的同义词、代名词。

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艺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理解缘于将"茶艺"理解为"茶之艺",古代如陈师道、张源,当代如范增平、王玲、丁文、陈香白、林治等持广义的理解,主张茶艺包括茶的种植、制造、品饮之艺,有的扩大成与茶文化同义,甚至扩大到整个茶学领域;狭义的理解缘于将"茶艺"理解为"饮茶之艺",古代如皎然、封演、陶谷,当代如蔡荣章、陈文华、丁以寿等持狭义的理解,将茶艺限制在品饮及品饮前的准备--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的范围内。

对于"茶艺"要取狭义的理解,应该让茶艺的内涵明确起来,不再和茶道、制茶、售茶等概念混同在一起。它不必去承担'茶道'的哲学重负,更不必扩大到茶学的范围中,去负担种茶、制茶和售茶的重任,而是专心一意地将泡茶技艺发展为一门艺术。茶艺以及茶道、茶文化应在已有的茶学分支学科之外去另辟新境,开拓新领域,不应与已有的茶学分支学科重复、交叉,更不必去涵盖茶学已有的领域。  

  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建筑等相结合构成茶艺文化,茶艺及茶艺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茶艺与茶文化、茶道、茶俗

(一)茶艺与茶文化

"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与茶艺一样,笔者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反对将茶艺的内涵和外延无限扩大,以致于等同茶文化,并进入到茶科技、茶经贸领域的理解,而是视茶艺及茶艺文化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茶艺与茶道

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道"的定义也不统一,笔者认为,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关于茶的文化:什么叫“茶艺”


什么是茶艺

无论是懂茶的茶友,还是普通的饮茶者,说起茶艺都觉得不陌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将喝茶上升到境界就成为艺术,一门学问。对于普通人,一般方式来说,谈不上茶艺,仅仅是喝茶。今天兰州茶业世界就为大家说说,什么是大家普遍意义认可的茶艺。





  台湾的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入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 台湾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盏茶的技术;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的美,欣赏茶艺之美,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


  台湾的茶学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茶叶的冲泡过程不只是把茶叶的品质完美发挥的技艺,本身也是一种发展个性的表演艺术。借着泡茶、品茗的过程,因为必须专心一致才能将茶泡好,才可以体会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才能表现美感与主客良好的关系。结果达到修身养性与敦睦人伦的社教功能。”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茶文化作家丁文先生认为:“茶艺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便成一门艺术。”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认为:茶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艺的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如何论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茶文化学者马守仁认为:“茶艺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的适宜于舞台或室内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有着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文化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马守仁先生还把茶艺归纳为“五美”——形式美、结构美、动作美、环境美、神韵美”。


  茶文化专家陈文华认为:“通俗地说,茶艺就是论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茶学专家童启庆教授认为:“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美与心灵美。仪表是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茶道专家滕军教授认为:“关于茶艺的界定,一直是个大难题,一种意见认为应该专指泡茶时的技法及艺术氛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包括从采茶、制茶、泡茶、赏具乃至茶诗、茶画等有关茶的所有茶事活动。到底是狭义一些的好呢?还是广义一些的好呢?若选前者,会让人觉得其内容有些单调,不如日本茶道那么内容丰富;然而,如果从后者,又会让人觉得中国茶文化仍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范畴,艺术性不高,没有日本茶道那么高雅。”茶学专家丁以寿先生认为:“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茶艺文艺是指艺术,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艺,但不同于茶学中的茶叶审评;艺术是人文的,茶叶审评是科学的;茶艺是艺术,茶叶审评是技术;艺术是主观的生动的;技术却是客观的、刻板的,在茶艺中,所用茶为成品干茶,因而种茶、采茶、制茶不在茶艺之中。”茶文化学者林治先生认为:“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茶艺’是研究科学泡茶、艺术品茶的过程。具体地说,它要研究人、茶、水、器、境、艺这六要素以及这六要素协调与组合”。无论怎样对“茶艺”评说,或是各自对“茶艺”表述的差异性,但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茶艺”的狭义之说。也就是:“1.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2.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3.茶艺包括泡茶、饮茶的艺术。”


  并且也已正式写进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用于国家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教程。而我认为,“茶艺”正是上述泡、饮茶的技巧和艺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门类看待。而这种形式也正是通过茶来完成一种心灵语言与与肢体语言对话形式。茶艺,即是修行的载体,也是一门表演艺术。茶艺是用茶和茶具及水冲泡出来的编年史,它承载着历史也体现了当下的人文精神。当论茶、品茶的技巧与艺术相结合,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中国茶艺。当“表演型茶艺”、“生活型茶艺”、“经营型茶艺”三者聚集在“中国茶艺”的名下,作为宏扬中国茶文化行动“纲领“,从此揭开了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新篇章。那么,中国茶艺想表现的应该是代表一个国家冲泡和品饮茶的律动,叫“中国茶艺韵律”。


先了解茶艺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再谈茶艺

丁以寿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茶业系教授

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 所长

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关于茶艺健康发展的思考


中华茶艺古已有之,唐宋元明,煎茶、点茶、泡茶茶艺各领风骚。入清以后,中华茶艺由盛转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茶艺再度复兴,各种形式的茶艺百花竞放,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茶艺教育方兴未艾。当代中华茶艺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下面就茶艺健康发展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科学的概念是茶艺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茶艺概念


“茶艺”一词,是1940年胡浩川在为傅宏镇所辑《中外茶业艺文志》一书所作的序里发明的。1970年代,台湾茶界再倡茶艺,“茶艺”一词终于被确立和广泛传播开来。由于“茶艺”是新名词,对“茶艺”的界定难免有分歧。


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艺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界定是将“茶艺”理解为“茶之艺”,主张茶艺包括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的品饮之艺,甚至将茶艺内涵扩大到整个茶文化、茶学领域;狭义的界定是将“茶艺”理解为“饮茶之艺”,将茶艺限定在品饮及品饮的准备——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范围内。



中国的茶学教育历史悠久、学科建设非常完善,全国有20多所高等院校设有茶学本科专业,在茶学方面能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形成了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树生态学、茶树病虫防治学、制茶学、茶叶深加工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营管理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机械等比较成熟、完善的茶学分支学科。茶艺应在已有的茶学分支学科之外去另辟新境,开拓新领域,不应与已有的茶学分支学科重复、交叉,更不必用茶艺去涵盖茶学已有的领域,“茶艺”应取狭义。



茶艺即饮茶的艺术,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系列程式和技艺。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等相结合构成茶艺文化。茶艺是茶文化的基础,茶艺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茶艺与非茶艺


茶艺与相关的茶道、茶俗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只有区分出茶艺与非茶艺,才能更好地把握茶艺的概念,科学地发展茶艺。


1

茶艺与茶道


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茶礼、茶境、茶修四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道不能离茶艺而存在。茶艺重点在“艺”,追求品饮情趣、意境,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


2

茶艺与茶俗


所谓茶俗,是指一些地域性的用茶风俗,诸如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客饮茶风俗、饮茶习俗等,主要是指饮茶习俗。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茶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如四川的“掺茶”,江浙一带的“薰豆茶”、“阿婆茶”,藏族的“酥油茶”、维吾尔族“奶茶”、傣族“竹筒香茶”、白族的“三道茶”、拉祜族的“烤茶”、客家人的“擂茶”等。


茶艺着重于茶的品饮艺术,享受一杯(盏)茶,追求茶事中的美感。茶俗在于喝茶解渴,其中蕴涵着地方和民族的一些礼俗。如果在茶俗中注重品茗情趣、茶具欣赏、茶的色香味形等,就进入了茶艺的领域。有些茶俗经过加工提炼可以成为茶艺,而有些茶俗虽然也具有观赏性,但不能算是茶艺。

茶艺、茶道、茶文化、茶学内涵关系图。


茶艺、茶道、茶俗、茶文化外延关系图。


二、茶艺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生活性与文化性相统一


茶艺是一门生活艺术,是饮茶生活的艺术化。茶艺不能脱离生活,高高在上,远远地供人观看。茶艺要走下舞台,走入家庭,走进日常生活,还原其生活性。茶艺要远离 “表演”,其动作、程式不宜舞台化、戏剧化,更不能矫揉造作、扭捏夸张,而是要符合日常生活习惯。



茶艺源于日常生活,但又超越日常生活,成为一种风雅文化。茶艺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中蕴涵许多文化要素,诸如陶瓷、书画、插花、音乐、服装等。茶艺的文化性是对生活性的提升,使饮茶从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从而使茶艺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生活性是茶艺的本性,在茶艺编演中不能背离这一点。文化性是茶艺的特质,在茶艺编演中要尽量与相关文化艺术结合,表现出高雅的文化一面。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科学地泡茶是当代茶艺的基本要求。茶艺的程式、动作都是围绕着如何泡好一壶茶、一杯(盏、碗)茶而设计的,其合理与否,检验的标准是看最后所泡出茶汤的质量。因此,泡好茶汤是茶艺的基本也是根本要求。科学的茶艺程式、动作是针对某一类茶或是某一种茶而设计的,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茶的品质特性为目标。凡是有违科学泡茶的程式、动作,尽管具有观赏性,也要去除。



茶艺无疑又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必须符合美学原理。所以,茶艺程式和动作的设计以及表演者的仪容、仪貌等都要符合审美的要求,一招一式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些虽不能发挥但又不影响茶的品质的程式、动作,因符合审美艺术性要求,亦可保留。特别要注意的是,茶艺不是茶加艺术的机械组合,不是茶戏剧、歌舞、小品、情景剧等。


科学性是茶艺编演的基础,艺术性则是茶艺成为一门艺术的根本所在。


(三)规范性与自由性相统一  


各类、各式的茶艺,必须具有一定的程式、动作的规范要求,以求得相对的统一、固定,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当前,蔡荣章的《茶道入门三篇》《茶道入门——泡茶篇》、童启庆的《习茶》《生活茶艺》、丁以寿的《中华茶艺》等书为当代茶艺建立了基本规范。今后,在茶艺的实践中,要逐步对各类、各式的茶艺加以规范、建立标准,规范性是茶艺得以传承和健康发展的保证。

规范是法度,但在茶艺编演中亦忌千篇一律的刻板程式、动作,不能因为规范而扼杀有个性的创造。茶艺可以不受规范的限制,不必拘泥于固定的程式、动作,可以展示茶艺师的个性风格、自由发挥。茶艺演示达到一定境界时,演示的形式甚至内容已经淡化,重要的是茶艺师的个性展现——准确说是个人修养的展现。但是,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上的自由。


规范性是共性、是同、是不变,是茶艺得以良好传承的前提;自由性是个性、是异、是变,是茶艺多姿多彩的必然要求。规范性与自由性的统一,是个性寓于共性之中,是同中有异。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创新是一切文化艺术发展的动力和灵魂,茶艺也不例外。所以,在茶艺的动作及程式设计中不墨守陈规,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茶艺的新形式、新内容。


茶艺的创新又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中生有,而是在继承传统茶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的创新,是推陈出新。继承不是因循守旧,不能一味复古,而是批判性地加以继承,创造性地加以继承。切忌食古不化、照搬古代茶艺,而是古为今用。犹忌身着汉服唐装、头戴宋冠明巾,却又手执现代茶器,古今穿越、不伦不类。


身着汉服,指涂指甲油的“茶艺展示”


创新性是当代茶艺发展的客观要求,继承性是茶艺创新的必要前提。没有创新,茶艺就不能持续发展;没有继承,茶艺就缺少深厚的文化积淀。


继承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又是对传统的发展。一方面,对传统茶艺的某些方面要原汁原味保留;另一方面,又要创造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新形式、新内容。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找到约6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