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艺的内容

找到约2,010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辩论稿

 

茶乃艺,自古而然。

 

中国茶艺源远流长,自成一脉。于唐起源,于宋发扬,于明改革,于清盛极,于民国时期传承,于今天混乱不堪,一地鸡毛。

 

茶艺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为一种国粹文化,根本基于饮茶活动过程,内容涉及筛茶、择水、识器、烹技、艺术、文化、选境等等一系列内容。发展至今,一切完备,面面俱到,应有尽有,正如水到渠成。

 

 

中国古人讲吃茶有道,这个道,即是道法自然的道,主要是生活之道,而非其它。因为古人提倡生活至善,尤其宋代士大夫文人奋力回归日常,投入生活世界,真正将喝茶视为生活要诀,用之阐释清纯、幽雅、质朴的生活气质。在中国的饮茶观念中,茶艺,无法以偏向艺术的观点来解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倒以“日常生活之术”解释最为适合。

 

所谓日常生活之术,简而言之,即是活法。陆羽《茶经》以降,饮茶之风随之盛行开来,喝茶从最初的僧侣为集中思想之用,扩大为回味生活、品味生活。

 

宋人尤其智慧,他们对茶的理念正如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与唐时迥然相异,这意味着茶艺忠于生活,行于日常,保持着以生活审美为核心的文化特性,是一种审美由外界向内心转变的契机。

 

 

简而言之,茶艺就是,茶带给生活的乐趣,以及生活反馈给茶的滋味。

 

在文明被过度消费的今日,“茶艺”二字,很大程度上只在少数真正懂茶、懂生活的人的世界里存活下来。它早已经失去其浸润生活的本质,被商业利益剥削至不见其茶,只见其艺。

 

茶艺的商业化,直接催生了诸多附庸物种与群体。“茶艺师”的横空现世,就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茶艺发展最大的看点。

 

浮夸的“茶艺”表演主义趁虚而入,令人对“茶艺”这个词汇多生疑虑。究竟是茶的艺术、制茶的艺术、喝茶的艺术,还是泡茶的艺术,公婆各执其见,但都非本来面目。茶艺沦为商业炒作、运作的对象,成为那些投机者的谋取利益手段。

 

 

按照业界给茶艺师的定义,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通俗地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所谓泡茶、饮茶的技艺,就已经明摆着将泡茶、饮茶的重心置于技艺,特别是艺。

 

泡茶需技,这一点毋庸置疑,需艺,这点则有待斟酌;而饮茶需技,简明的说就是喝茶需要技巧,这无疑就是天大的笑话,直接点出茶艺师存在的目的是教人怎样喝茶,这与教人怎样吃饭何异?喝茶需艺,这就更加奇葩,喝水吃茶还需搞得有艺术感,将自然而然的需要与享受变得做作且赋予压力,简直与古人生活世界中的茶艺本质大相径庭。

 

然而,现代商业的构架和发展恰恰需要这类“特立独行”的思想,很多情况下,奇葩和新颖早已成为利益群体视野中的对等词汇。茶艺的发展显然也难逃这股商业之风的横扫。

 

海纳百川,作为中国之道,“茶艺表演”的诞生,原本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国传统茶艺从日常生活走向适度的舞台表演,也算一种进步,一种融入中国审美元素的创新,它对传播文化文明与国粹,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茶艺文化自有其独特作用。

 

 

不过,商业化对文化的过度开发、侵略甚至践踏,让那些乌合之众找到了以茶之名投机炒作的机会。一群“装逼茶艺师”横行于人们视野之中,故作玄虚,搔首弄姿,种种乱象,不堪入目,甚至影响了公众对茶艺文化的映象。

 

在我看来,茶艺本质上不需要惺惺作态。自古以来,茶艺不过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方式(艺术),仅此而已。

 

所谓的茶艺表演者,他们应完全称为“演员”,他们表演的目的和本质只在于表演,不在于喝,更别无他物。换句话说,“茶艺师”这一称谓,应该属于那些精通制茶工艺的制茶人。

 

对于当下的“茶艺培训”,在我不久前撰写的《茶艺培训乱象与茶艺师的装逼》一文提出了严辞批评。茶艺培训,培训什么?

 

如果是培训品茶?品茶是否可以标准化?可以教授,是否可以超越人的味觉、体感个性而同一?

 

如果是培训泡茶,泡茶的确需要学习,积累经验,然而一旦与培训挂勾,自然就多了一份路人皆知的商业属性。考试过级,统一培训,这与泡茶之法因人而异的古训相悖。古人泡茶,能大明茶理,澈知茶语,他们曾受何人培训?完全不知所踪。

 

如果是培训制茶工艺、制茶法门,这一点绝对必要。但如若是要培训制茶,那茶艺考试的地点应该在偏远的茶山境内,而非衣着古装、道貌岸然地藏于都市一隅。

 

茶艺师这一职业,不得不说,其存在是存在者的自娱自乐,与喝茶并无关联。茶艺,应提倡喝茶的本质,而非一味为商业误导,走向不实之渊,成为儿戏。

 

 

我从来反对培训,更不赞同茶艺培训。手艺之类的东西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心诚。

 

我听闻有年轻学生科班出身,自称茶文化硕士,从事茶艺教育培训,批评“2018中国茶艺现状与未来”论坛的专家、学者言不成章,毫无深度。

 

他认为:“平民百姓喝茶大多是生活饮茶,不是茶艺。”这种言论从本质上就是对诸神、自我和生活的不诚实,毫无人文关怀,客观说,实在是偏颇而无知。作为茶文化未来的继承者与希望,无论是从茶文化教育的角度,还是学生自我修养的角度来看,茶文化的教育和对茶文化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已误入歧途。

 

 

茶艺,当以百姓为先,以日常生活为上。以茶之艺区分平民与显贵者,其生性与资质以平庸二字概论刚好,甚至不配谈茶。茶的精神与艺术在于人作为饮者对茶的认知,在于其本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饮茶者,应一视同仁,不分高下。

 

当然,另一方面,从他的言谈中,我们也可以探到一些虚实,得出一些真相。在当下龙蛇混杂的茶界,同样存在着诸多枯坐暖舍,凭空杜撰,空谈茶文化的专家、学者。他们大多善于观察世道、抓住机会,趁虚而入,自以为著作等身,以道貌岸然的形象出场,站在台面上发表着不实之谈,大可用欺世盗名来形容。因为他们的特权地位,他们的话语权掩盖了真话,让虚假浮夸横行茶界,领导茶界走向歧途,这一点为害最盛。

 

我一直认为,喝茶就是喝茶,就像生活一样简单而明确,从来不需赋予太多玄乎其玄的内涵,也不需贯以那些神圣光鲜的精神。关于茶艺的一切,内容应当占主导地位,形式只是锦上添花。对茶艺最大的敬和爱,莫过于忠实于茶本身,莫过于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

因此,我以为,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从目前的实际来看,不容乐观。

 

身为茶人,我们任重而道远。我想,当下不成文,未来不可期,且行且珍重。

晓起"约架":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

11月11日,正是全国的“剁手党”在网上血拼狂欢的时刻,却有一群这样的“傻子”,聚会在江西婺源“傻教授”晓起皇菊的诞生地——上晓起村,集体约架,为“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进行思想交锋!

从现场的气氛看,虽不能说是刀刀见血,但真知灼见的交锋不时出现!

贯穿其中的是与会行业人士对茶艺爱深恨切的情真意切!

寂静山村,激情在古屋中燃烧!

冬雨迷蒙,思路在辩论中明晰!

“晓起约架”是怎么来的?

研讨会的前一天,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在其微信中以“民间约架,不怕事大!”为题,为研讨会直播做了第一波宣传。

上午十点,在上晓起村江姓祠堂的百年老屋中,主持人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理事长、泊园品牌创始人张卫华宣布研讨会开始。作为主办方代表,中华合作时报社《茶周刊》副主编赵光辉首先发言,介绍了这次“约架”的由来。

今年9月初,作为下一届亚运会主办城市的浙江杭州在互联网上推出了“西湖水,龙井茶”的会徽宣传片。2分多钟的宣传片中,仅仅几秒钟的茶文化元素展示,就出现了茶艺师倒持茶夹拨茶这样的画面。这个大失水准的茶艺表演画面,一时间成为茶艺界乃至茶界讨伐的焦点!

9月13日,在其微信公众号上推出《当代茶艺表演彻底“演砸”》一文,对茶艺界的乱象,从表象到根源,进行了深度剖析和反思,成为引发行业讨论的导火索。短短两周时间,茶周刊该文阅读和转载人数近30000;在阅读后面,跟随着大量言辞激烈又观念对立的留言;茶艺界、茶界很多重量级人物也纷纷发声,用自己的观点和文章参与其中……

当代中国茶艺的是是非非,直搅得茶界沸沸扬扬!

于是,同样有话要说、不吐不快的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理事长、泊园品牌创始人张卫华就联合中华茶人联谊会和茶周刊,组织发起了这场茶艺界、茶文化界的“民间约架”。

“晓起约架”都约到了哪些战将?

为将这一场聚焦中国当代茶艺现状与未来的大讨论做出水平,取得实效,泊园品牌联合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精心邀请了各路大咖,以求议出究竟,论出成果。

一直到11月10晚上,各路人马才聚齐到江西婺源上晓起村。我们来看看研讨会的阵容: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名誉院长、著名茶文化专家王旭烽,中国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编委会主任、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治,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理事长、泊园品牌创始人张卫华,中华合作时报社《茶周刊》副主编赵光辉,“潮州工夫茶艺”非遗传承人、“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叶汉钟,《老茶鬼》品牌创始人徐盛伟,广州斗室茶生活馆创始人、文化旅游专家瞿逢,真如堂品牌创始人、洵堂主人伍一洵,江西省茶叶协会会长黄光辉,江西省茶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程叶红,南昌大学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齐玲玲,中国孔子基金会茶文化推广大使、国家一级评茶师戎新宇,作家、茶文化学者《中国白茶》、《美人诗里的中国史》作者周滨,素业茶院创始人、浙江大学茶艺教练、中国大学生茶艺团团长陈燚芳,贵州茶馆业协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怡灵,重庆江风茶道创始人兼掌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魏自建。

晓起村之夜,静谧中酝酿着明天的战斗!

“晓起约架”战况如何?

11月11日上午十点,考虑到人数众多,议题丰富,张卫华宣布了研讨会议程和规则:“中国茶艺现状与未来”研讨会以辩论的方式展开,大家围绕“什么是茶艺”、“怎样才是合格的茶艺师”、“茶艺表演要不要存在”和“茶艺培训该怎么进行”这四个议题,有序讨论。

讨论一开始还相对温和,但很快就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会场的火药味逐渐升温。以致于王旭烽以老大姐的身份提醒大家:要一边发言,一边思考怎样优雅地表达观点!

“什么是茶艺”这个议题上,大家的观点比较接近。都比较认可茶艺是一门以泡好茶、让消费者享受到好茶的生活艺术。

但到了“怎样才是合格的茶艺师”、“茶艺表演要不要存在”这两个环节,大家的意见开始出现分裂和对立。林治认为:茶艺表演的提法是不准确的,茶艺师资格的认证也大可不必。因为茶艺的存在不依赖于所谓的茶艺师培训和发证。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现场嘉宾和观众的认可。一位来自北京的观众在现场发言中说:她是抗癌多年的人,对茶艺情有独钟,但现在的茶艺太混乱,也严重脱离了群众。

赵光辉认为:如果不是这样大量的理论认识、实践教学的混乱存在,一个“文化事故”般的低级失误不可能在拍摄、制作、修改、审片之后,竟然通过层层把关,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行业需要深刻反省和改进!

重庆江风茶道创始人兼掌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魏自建则明确反对茶艺中表演的成分。他说:茶艺中的“装”是最要不得的!林治针锋相对表达说:茶艺作为一门生活艺术,是需要从装到自如的学习、提升过程的!

围绕“茶艺培训该怎么进行”这个议题,大家的观点交锋依然激烈。林治认为现在对丰富多彩的茶艺制定所谓的标准,都是僵化、无用的。中国茶品种如此丰富、消费者又如此有差异,茶艺用标准来规范和衡量是无法做好的。

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则多次提醒:从事茶艺行业的人有多少人读过关于茶艺与茶艺师的行业标准和要求?又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些标准?他表示,茶艺行业的混乱不是标准多、不是标准无用,而是行业从业者良莠不齐,大家没有学习掌握和运用这些标准!

“潮州工夫茶艺”非遗传承人、“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叶汉钟认为:潮州功夫茶的标准工作已经得到落实和推进。茶艺的培训和教学都离不开标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传承才能实现,创新也才可能!

赵光辉说:对一个即使有很多细分层级的茶艺市场,也需要从标准入手,规范发展,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做出个性、做出创新、做出风格。对广大的茶艺学习和从业者来说:练好十年功才是正途。正楷没写好,直接奔狂草,是缘木求鱼。

“晓起约架”未来还约吗?

实际上,由于茶艺涉及的内容和领域比较多,大家的交流和交锋,已经超出了这四个议题的范畴。

中国孔子基金会茶文化推广大使、国家一级评茶师戎新宇就在讨论中呼吁:如何将茶艺的标准和文化最终落地,这是当代茶艺需要认真思考的:如何面向未来?如何面向年轻群体?

 

作家、茶文化学者《中国白茶》、《美人诗里的中国史》作者周滨很认同这个观点。她说:市场统计数据已经说明,九零后市场已经开始登上舞台,他们是我们不该忽视的。这个市场还对茶艺的年轻化、时尚化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斗室茶生活馆创始人、文化旅游专家瞿逢说:我是茶界外的人,从我们土家族的茶俗看,茶艺的存在是生活需要和决定的,是历史形成和传承的。那些标准和培训于我何有哉!而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老年人茶艺文化与生活的需求,才是我们不应该忽视与遗忘的!

贵州茶馆业协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怡灵从自己的茶艺馆经验经历中总结说:茶艺是技艺,又需要大量知识和修养。你可以不去表现茶艺;但当需要的时候,就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否则你无法推动茶文化。

真如堂品牌创始人、洵堂主人伍一洵从自己海外考察的收获中提醒大家:中国当代茶艺需要开放需要学习,但要全面了解学习对象的完整情况。否则就会像瞎子摸象一样陷入片面和幼稚。比如对日本茶道,我们就要了解它的真实生存状况。他说我了解,在日本很多很多人并不知道茶道,甚至一生也不会有一次机会去体验茶道。所以我们不要把有些很小众的文化当做大众文化去推,然后又很困惑。

素业茶院创始人、浙江大学茶艺教练、中国大学生茶艺团团长陈燚芳,南昌大学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齐玲玲,从自己多年的茶艺茶文化教学实践和感受出发,抒发了对茶艺的热爱。她们表示:很多茶艺爱好者和年轻学子从茶艺中学到了很多,对他的生活与品质、气质与人生、就业与发展都带来很多益处。因此茶艺师不仅不能取消,还要加强,还要做到更好。

一天的“约架”在意犹未尽、依依不舍中接近了尾声!

除了通过网络直播进行现场直播,现场的几十位观众也自始至终参与进来,通过现场抢麦和网络发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行业观察者说:大家围绕当代茶艺的重点问题和焦点议题,从不同的专业角度、从不同的从业经验,充分发表了意见,进行了深入讨论。实现了发现问题、增进交流、探索途径、推动发展的讨论初衷。

晓起皇菊年年黄!明年论剑在何方?

 

针对当代茶艺的探讨交流,这只是个开始——开启了茶艺建设在反思中前进的新旅程。

有了这个第一次,中国茶艺界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回答标题的提问: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谁说了算?

市场说了算!我们的真诚与努力说了算!

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辩论稿

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辩论稿
在第二届中国婺源皇菊茶文化节上的发言

2018年11月11日

茶乃艺,自古而然。

中国茶艺源远流长,自成一脉。于唐起源,于宋发扬,于明改革,于清盛极,于民国时期传承,于今天混乱不堪,一地鸡毛。

茶艺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为一种国粹文化,根本基于饮茶活动过程,内容涉及筛茶、择水、识器、烹技、艺术、文化、选境等等一系列内容。发展至今,一切完备,面面俱到,应有尽有,正如水到渠成。

中国古人讲吃茶有道,这个道,即是道法自然的道,主要是生活之道,而非其它。因为古人提倡生活至善,尤其宋代士大夫文人奋力回归日常,投入生活世界,真正将喝茶视为生活要诀,用之阐释清纯、幽雅、质朴的生活气质。在中国的饮茶观念中,茶艺,无法以偏向艺术的观点来解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倒以“日常生活之术”解释最为适合。

所谓日常生活之术,简而言之,即是活法。陆羽《茶经》以降,饮茶之风随之盛行开来,喝茶从最初的僧侣为集中思想之用,扩大为回味生活、品味生活。

宋人尤其智慧,他们对茶的理念正如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与唐时迥然相异,这意味着茶艺忠于生活,行于日常,保持着以生活审美为核心的文化特性,是一种审美由外界向内心转变的契机。

简而言之,茶艺就是,茶带给生活的乐趣,以及生活反馈给茶的滋味。

在文明被过度消费的今日,“茶艺”二字,很大程度上只在少数真正懂茶、懂生活的人的世界里存活下来。它早已经失去其浸润生活的本质,被商业利益剥削至不见其茶,只见其艺。

茶艺的商业化,直接催生了诸多附庸物种与群体。“茶艺师”的横空现世,就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茶艺发展最大的看点。

浮夸的“茶艺”表演主义趁虚而入,令人对“茶艺”这个词汇多生疑虑。究竟是茶的艺术、制茶的艺术、喝茶的艺术,还是泡茶的艺术,公婆各执其见,但都非本来面目。茶艺沦为商业炒作、运作的对象,成为那些投机者的谋取利益手段。

按照业界给茶艺师的定义,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通俗地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所谓泡茶、饮茶的技艺,就已经明摆着将泡茶、饮茶的重心置于技艺,特别是艺。

泡茶需技,这一点毋庸置疑,需艺,这点则有待斟酌;而饮茶需技,简明的说就是喝茶需要技巧,这无疑就是天大的笑话,直接点出茶艺师存在的目的是教人怎样喝茶,这与教人怎样吃饭何异?喝茶需艺,这就更加奇葩,喝水吃茶还需搞得有艺术感,将自然而然的需要与享受变得做作且赋予压力,简直与古人生活世界中的茶艺本质大相径庭。

然而,现代商业的构架和发展恰恰需要这类“特立独行”的思想,很多情况下,奇葩和新颖早已成为利益群体视野中的对等词汇。茶艺的发展显然也难逃这股商业之风的横扫。

海纳百川,作为中国之道,“茶艺表演”的诞生,原本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国传统茶艺从日常生活走向适度的舞台表演,也算一种进步,一种融入中国审美元素的创新,它对传播文化文明与国粹,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茶艺文化自有其独特作用。

不过,商业化对文化的过度开发、侵略甚至践踏,让那些乌合之众找到了以茶之名投机炒作的机会。一群“装逼茶艺师”横行于人们视野之中,故作玄虚,搔首弄姿,种种乱象,不堪入目,甚至影响了公众对茶艺文化的映象。

在我看来,茶艺本质上不需要惺惺作态。自古以来,茶艺不过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方式(艺术),仅此而已。

所谓的茶艺表演者,他们应完全称为“演员”,他们表演的目的和本质只在于表演,不在于喝,更别无他物。换句话说,“茶艺师”这一称谓,应该属于那些精通制茶工艺的制茶人。

对于当下的“茶艺培训”,在我不久前撰写的《茶艺培训乱象与茶艺师的装逼》一文提出了严辞批评。茶艺培训,培训什么?

如果是培训品茶?品茶是否可以标准化?可以教授,是否可以超越人的味觉、体感个性而同一?

如果是培训泡茶,泡茶的确需要学习,积累经验,然而一旦与培训挂勾,自然就多了一份路人皆知的商业属性。考试过级,统一培训,这与泡茶之法因人而异的古训相悖。古人泡茶,能大明茶理,澈知茶语,他们曾受何人培训?完全不知所踪。

如果是培训制茶工艺、制茶法门,这一点绝对必要。但如若是要培训制茶,那茶艺考试的地点应该在偏远的茶山境内,而非衣着古装、道貌岸然地藏于都市一隅。

茶艺师这一职业,不得不说,其存在是存在者的自娱自乐,与喝茶并无关联。茶艺,应提倡喝茶的本质,而非一味为商业误导,走向不实之渊,成为儿戏。

我从来反对培训,更不赞同茶艺培训。手艺之类的东西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心诚。

我听闻有年轻学生科班出身,自称茶文化硕士,从事茶艺教育培训,批评“2018中国茶艺现状与未来”论坛的专家、学者言不成章,毫无深度。

他认为:“平民百姓喝茶大多是生活饮茶,不是茶艺。”这种言论从本质上就是对诸神、自我和生活的不诚实,毫无人文关怀,客观说,实在是偏颇而无知。作为茶文化未来的继承者与希望,无论是从茶文化教育的角度,还是学生自我修养的角度来看,茶文化的教育和对茶文化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已误入歧途。

茶艺,当以百姓为先,以日常生活为上。以茶之艺区分平民与显贵者,其生性与资质以平庸二字概论刚好,甚至不配谈茶。茶的精神与艺术在于人作为饮者对茶的认知,在于其本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饮茶者,应一视同仁,不分高下。

当然,另一方面,从他的言谈中,我们也可以探到一些虚实,得出一些真相。在当下龙蛇混杂的茶界,同样存在着诸多枯坐暖舍,凭空杜撰,空谈茶文化的专家、学者。他们大多善于观察世道、抓住机会,趁虚而入,自以为著作等身,以道貌岸然的形象出场,站在台面上发表着不实之谈,大可用欺世盗名来形容。因为他们的特权地位,他们的话语权掩盖了真话,让虚假浮夸横行茶界,领导茶界走向歧途,这一点为害最盛。

我一直认为,喝茶就是喝茶,就像生活一样简单而明确,从来不需赋予太多玄乎其玄的内涵,也不需贯以那些神圣光鲜的精神。关于茶艺的一切,内容应当占主导地位,形式只是锦上添花。对茶艺最大的敬和爱,莫过于忠实于茶本身,莫过于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

因此,我以为,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从目前的实际来看,不容乐观。

身为茶人,我们任重而道远。我想,当下不成文,未来不可期,且行且珍重。

找到约1,986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