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小包装机器

找到约289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铁观音自动化精制包装生产线的升级与创新

乌龙茶是福建省传统优势茶产品,总产值占50%以上。乌龙茶香气清高、花果香显、滋味浓醇,其加工比其他茶类更加复杂,且受加工技术的影响较大,因此,关于乌龙茶加工技术相关的研究也较多。

安溪铁观音是闽南乌龙茶的代表,因其独特的“兰花香”“观音韵”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目前铁观音精制茶包装形态主要分为大包装(散装)茶和小包装茶,出口茶和工业用茶以大包装为主,内销零售以小包装为主。由于铁观音外形卷曲紧结,形状不规则,在包装过程中易断碎,同时由于包装过程中主要依赖人工,难以实现自动化、标准化,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企业需要,必须通过自主研发破解技术难题,利用科技力量实现企业生产需要。

八马茶业技术团队在前几代乌龙茶精制加工生产线的基础上,利用工艺优化与装备升级相结合,融合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建立最新铁观音自动化精制生产流水线和包出货生产线,运用设备单体接驳方式实现全过程连续化、自动化、清洁化。

01

铁观音自动化精制流水线装备优化及创新点

铁观音精制工艺流程为:毛茶→拣梗→筛分→风选→匀堆→静电拣杂→拼配→烘焙→成品茶检验→成箱。

针对规模化铁观音精制加工,目前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机器色选拣剔、平面圆筛机筛分、机器风选、烘干机烘焙,设备与工艺都相对成熟,但在茶叶匀堆工序、茶叶除杂去尘工序、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改进升级的自动化铁观音精制生产线如图1,茶叶通过机器色选拣剔,上料至匀堆装置;采用滚筒摇摆与定点逻辑控制模式完成智能匀堆运动;利用辊筒摩擦静电除杂,将茶叶中杂质剔除;新增全自动红外光电技术,精准识别次品,通过高速喷嘴剔除次品;采用新一代金属探测除杂技术,进一步对茶叶杂质进行自动检测并剔除;最后进行烘焙、成品茶检验、称量和装箱,整线采用全覆盖负压式作业环境有效回收茶末防止异物落入,并配置智能集散操控系统通过工业无线路由器,实现“一机全控”的功能,达到流水线连续自动清洁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1、改变传统匀堆运动方式

针对原有的滚筒匀堆机定向转动,滚筒内茶叶搅拌均匀程度受限的问题,通过新增滚筒摇摆与滚筒定点逻辑控制模式,使原料匀堆更均匀融合,并降低茶叶破碎率和设备能耗。

2、改变传统辊筒静电除杂方式

原有静电除杂装备采用高压静电,但由于高压静电容易产生电火花,不宜用于茶叶精制。以摩擦静电替代高压静电,利用摩擦起电的原理,使茶叶沿着辊筒下方倾斜的振动筛面跳跃式向前运动,经过6次的静电吸附基本可将茶叶中的毛发、纤维、灰屑等杂质剔除。

3、改变传统茶叶色选方式

采用红外光电技术,根据物料光学特性的差异,利用红外光电技术将茶叶原料中的异色、异形等非茶类的异物进行自动分拣;定量通过皮带供给原料,在传输过程中通过6组每组64个通道2个InGaAs(铟砷化镓)红外相机进行双面识别,精准识别次品,然后用新式4 mm小口径高速喷嘴(1500次/秒)射出压缩空气剔除次品。工艺创新应用了三段式的多次选别,得到高品质成品。

4、改变传统金属探测除杂方式

采用最新一代的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和德国自动滤波技术(相位调节技术),茶叶原料通过电磁波感应自动检测并剔除铁(φ≥0.8 mm)、不锈钢(φ≥1.5 mm)、铜(φ≥1.2 mm)等金属物质;金属探测机设于工序末端发挥最后一道食品安全检测作用,防止掺杂金属物质的茶叶流出,以此满足SC食品安全生产要求。

5、改变传统茶末回收净化方式

茶叶精制过程容易产生粉末,工艺创新设计71个净化点,含有密封罩29.5 m2,12台(10组1.5 kw风机、40组5 μm涤纶)除尘器,全线新增防尘密封装置304不锈钢封闭设计,实现精制工序全线覆盖负压式作业环境,有效回收茶末的同时防止异物落入。

6、配置智能集散操控系统

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下位机,直接控制设备运行;采用现场触摸屏实现数据的显示和设定,监测设备状态,检修控制与报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上位机采用工控机,对西门子下位机等进行组态整合,实现生产线的连续控制以及流程监控;项目新配置了移动终端操控系统通过工业无线路由器,分配给所有连接到网络的移动终端,实现“一机全控”的功能。

02

铁观音自动化小包装生产流水线技术集成

铁观音小包装工艺流程主要为:精制成品茶→小泡装(抽真空)→装盒(罐)→成箱→出货,如图2所示。

对传统铁观音小包装生产流水线改进升级,如图3所示。

A-B区,结合应用茶叶包装机组与防尘供料装置,由原来的茶叶包装单机加料生产方式改为10台/组的自动加料收料方式,泡袋茶物料传输方式采用AGV(无人搬运车)和泡茶立库缓存装置,分装工作站要料信号发出后,RCS(机器人调度系统)接收并发出调度指令,立库指派物料出货,AGV取料送料,工作站收料下料,人工取料装罐,AGV取空筐回送,完成指令一系列的连动逻辑来完成茶叶物料转运。

C区人工将内罐分装至礼盒后输送至称重喷码集成设备,合格品上传系统重量后传输至三维覆膜机,不良品剔除,该区域集成机组、喷码头、同步带传输调宽装置、制袋组件等关键部件,全部配备三轴伺服/步进电机驱动方式,实现配方保存、一键快速转型等功能来达到柔性生产的目的;线体还配备了实时生产数据看板系统如图4,实时更新工序关键参数(线体稼动率、生产合格率、故障明细、工作站点在席信息等)并上传至数据库,便于管理者全方位监控线体运行状况。

该流水线在茶叶分装领域实现AGV智能协作机器人的运用,全自动智能搬运模式替代了传统流水线输送方式,货到人的设计理念,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也解决了传送带、链式传输设计占地空间大的缺点。整线可兼容多种规格产品,包括礼盒、方盒、圆罐,以此实现柔性自动化生产模式,并引入实时看板系统以便于企业管理者全方位监控各制程产品品质以及设备运行状况,更加全面地提升了企业制造需求。

03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自动化铁观音散装茶精制生产流水线、小包装流水线关键技术进行创新升级,以及采用茶叶自动化综合柔性包装技术,实现从原料预处理到包装出货全过程自动化、清洁化、标准化,可提高生产效率150%以上,每条生产线小包装产能可达900盒/小时,产品优良率达99.5%以上,车间茶末净化率可达99.5%以上,能耗节省30%以上,为提高我国茶叶精加工科技水平提供参考。

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凝聚了茶人的智慧和经验,是茶叶科学技术与实践经验的丰硕成果。面对乌龙茶主产区的茶叶设备半自动化、效率和品质跟不上等卡脖子问题,成果的实施推广实现了乌龙茶现代化、规模化、智能化加工的技术革新,有效提高了产品的优质率。

保证产品不落地生产,创新性引入茶叶分装领域机器人,是茶叶在品控方面做的一个新的尝试,既节约了人力成本,也降低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品控问题。大大提高茶产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八马茶业作为行业标杆企业,将持续提供技术咨询及参观学习,为乌龙茶现代化加工技术起到示范推广的作用,对于推动茶行业技术改革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林荣溪

高级农艺师,制茶高级工程师,杰出中华茶人,中国制茶大师,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泉州站站长,安溪高层次人才促进会会长,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2年第3期文章《铁观音自动化精制包装生产线的升级与创新》,页码:65-68 ,77,作者:林荣溪,吴忠霖,周灼能,林金俗,林荣川,佐明兴。

来源: 中国茶叶加工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铁观音自动化精制包装生产线的升级与创新

乌龙茶是福建省传统优势茶产品,总产值占50%以上。乌龙茶香气清高、花果香显、滋味浓醇,其加工比其他茶类更加复杂,且受加工技术的影响较大,因此,关于乌龙茶加工技术相关的研究也较多。

安溪铁观音是闽南乌龙茶的代表,因其独特的“兰花香”“观音韵”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目前铁观音精制茶包装形态主要分为大包装(散装)茶和小包装茶,出口茶和工业用茶以大包装为主,内销零售以小包装为主。由于铁观音外形卷曲紧结,形状不规则,在包装过程中易断碎,同时由于包装过程中主要依赖人工,难以实现自动化、标准化,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企业需要,必须通过自主研发破解技术难题,利用科技力量实现企业生产需要。

八马茶业技术团队在前几代乌龙茶精制加工生产线的基础上,利用工艺优化与装备升级相结合,融合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建立最新铁观音自动化精制生产流水线和包出货生产线,运用设备单体接驳方式实现全过程连续化、自动化、清洁化。

01

铁观音自动化精制流水线装备优化及创新点

铁观音精制工艺流程为:毛茶→拣梗→筛分→风选→匀堆→静电拣杂→拼配→烘焙→成品茶检验→成箱。

针对规模化铁观音精制加工,目前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机器色选拣剔、平面圆筛机筛分、机器风选、烘干机烘焙,设备与工艺都相对成熟,但在茶叶匀堆工序、茶叶除杂去尘工序、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改进升级的自动化铁观音精制生产线如图1,茶叶通过机器色选拣剔,上料至匀堆装置;采用滚筒摇摆与定点逻辑控制模式完成智能匀堆运动;利用辊筒摩擦静电除杂,将茶叶中杂质剔除;新增全自动红外光电技术,精准识别次品,通过高速喷嘴剔除次品;采用新一代金属探测除杂技术,进一步对茶叶杂质进行自动检测并剔除;最后进行烘焙、成品茶检验、称量和装箱,整线采用全覆盖负压式作业环境有效回收茶末防止异物落入,并配置智能集散操控系统通过工业无线路由器,实现“一机全控”的功能,达到流水线连续自动清洁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1、改变传统匀堆运动方式

针对原有的滚筒匀堆机定向转动,滚筒内茶叶搅拌均匀程度受限的问题,通过新增滚筒摇摆与滚筒定点逻辑控制模式,使原料匀堆更均匀融合,并降低茶叶破碎率和设备能耗。

2、改变传统辊筒静电除杂方式

原有静电除杂装备采用高压静电,但由于高压静电容易产生电火花,不宜用于茶叶精制。以摩擦静电替代高压静电,利用摩擦起电的原理,使茶叶沿着辊筒下方倾斜的振动筛面跳跃式向前运动,经过6次的静电吸附基本可将茶叶中的毛发、纤维、灰屑等杂质剔除。

3、改变传统茶叶色选方式

采用红外光电技术,根据物料光学特性的差异,利用红外光电技术将茶叶原料中的异色、异形等非茶类的异物进行自动分拣;定量通过皮带供给原料,在传输过程中通过6组每组64个通道2个InGaAs(铟砷化镓)红外相机进行双面识别,精准识别次品,然后用新式4 mm小口径高速喷嘴(1500次/秒)射出压缩空气剔除次品。工艺创新应用了三段式的多次选别,得到高品质成品。

4、改变传统金属探测除杂方式

采用最新一代的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和德国自动滤波技术(相位调节技术),茶叶原料通过电磁波感应自动检测并剔除铁(φ≥0.8 mm)、不锈钢(φ≥1.5 mm)、铜(φ≥1.2 mm)等金属物质;金属探测机设于工序末端发挥最后一道食品安全检测作用,防止掺杂金属物质的茶叶流出,以此满足SC食品安全生产要求。

5、改变传统茶末回收净化方式

茶叶精制过程容易产生粉末,工艺创新设计71个净化点,含有密封罩29.5 m2,12台(10组1.5 kw风机、40组5 μm涤纶)除尘器,全线新增防尘密封装置304不锈钢封闭设计,实现精制工序全线覆盖负压式作业环境,有效回收茶末的同时防止异物落入。

6、配置智能集散操控系统

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下位机,直接控制设备运行;采用现场触摸屏实现数据的显示和设定,监测设备状态,检修控制与报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上位机采用工控机,对西门子下位机等进行组态整合,实现生产线的连续控制以及流程监控;项目新配置了移动终端操控系统通过工业无线路由器,分配给所有连接到网络的移动终端,实现“一机全控”的功能。

02

铁观音自动化小包装生产流水线技术集成

铁观音小包装工艺流程主要为:精制成品茶→小泡装(抽真空)→装盒(罐)→成箱→出货,如图2所示。

对传统铁观音小包装生产流水线改进升级,如图3所示。

A-B区,结合应用茶叶包装机组与防尘供料装置,由原来的茶叶包装单机加料生产方式改为10台/组的自动加料收料方式,泡袋茶物料传输方式采用AGV(无人搬运车)和泡茶立库缓存装置,分装工作站要料信号发出后,RCS(机器人调度系统)接收并发出调度指令,立库指派物料出货,AGV取料送料,工作站收料下料,人工取料装罐,AGV取空筐回送,完成指令一系列的连动逻辑来完成茶叶物料转运。

C区人工将内罐分装至礼盒后输送至称重喷码集成设备,合格品上传系统重量后传输至三维覆膜机,不良品剔除,该区域集成机组、喷码头、同步带传输调宽装置、制袋组件等关键部件,全部配备三轴伺服/步进电机驱动方式,实现配方保存、一键快速转型等功能来达到柔性生产的目的;线体还配备了实时生产数据看板系统如图4,实时更新工序关键参数(线体稼动率、生产合格率、故障明细、工作站点在席信息等)并上传至数据库,便于管理者全方位监控线体运行状况。

该流水线在茶叶分装领域实现AGV智能协作机器人的运用,全自动智能搬运模式替代了传统流水线输送方式,货到人的设计理念,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也解决了传送带、链式传输设计占地空间大的缺点。整线可兼容多种规格产品,包括礼盒、方盒、圆罐,以此实现柔性自动化生产模式,并引入实时看板系统以便于企业管理者全方位监控各制程产品品质以及设备运行状况,更加全面地提升了企业制造需求。

03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自动化铁观音散装茶精制生产流水线、小包装流水线关键技术进行创新升级,以及采用茶叶自动化综合柔性包装技术,实现从原料预处理到包装出货全过程自动化、清洁化、标准化,可提高生产效率150%以上,每条生产线小包装产能可达900盒/小时,产品优良率达99.5%以上,车间茶末净化率可达99.5%以上,能耗节省30%以上,为提高我国茶叶精加工科技水平提供参考。

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凝聚了茶人的智慧和经验,是茶叶科学技术与实践经验的丰硕成果。面对乌龙茶主产区的茶叶设备半自动化、效率和品质跟不上等卡脖子问题,成果的实施推广实现了乌龙茶现代化、规模化、智能化加工的技术革新,有效提高了产品的优质率。

保证产品不落地生产,创新性引入茶叶分装领域机器人,是茶叶在品控方面做的一个新的尝试,既节约了人力成本,也降低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品控问题。大大提高茶产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八马茶业作为行业标杆企业,将持续提供技术咨询及参观学习,为乌龙茶现代化加工技术起到示范推广的作用,对于推动茶行业技术改革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茶叶界的“茅台”在哪里?

四方茶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一向自诩“君子之道”的茶文化在岁月里沉淀日久,渐渐也染上红尘之气。国内资本局上有酒无茶的尴尬局面持续不是一年两年了,七万家茶企赫然抵不过一家立顿的荒唐也时刻冲击着深厚的文化与偌大市场。

前段时间,八马茶业向深交所递交招股书,拟登陆创业板。此消息一出,再次将“A股茶叶第一股”争夺战的号角吹响,八马茶业从新三板转战到创业板,无一不道尽了茶企上市的心酸。无独有偶,此前曾在深交所上市失败的澜沧古茶也在谋求上市。

作为与白酒齐名的礼品大户,茶叶界至今没有诞生一家像茅台、五粮液那样的行业巨头。国内的茶叶市场有3000亿规模,根据云茶网行业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中国现存续的茶叶相关企业共计122万家。

喜茶、奈雪、蜜雪冰城……从一线到五环外,年轻人的茶饮味蕾被新消费强势唤醒,新茶饮上市就像嗑瓜子,怎么轮到传统茶企便难如登天?

高端的茶文化拯救不了低端市场

3000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这短短一句记载便将茶一举奉行在文化制高点,后来陆羽的《茶经》彻底将茶文化系统化,识茶、辨茶、喝茶、品茶……我国用了千年时间奠定茶在国人生活中的地位,可从商业端的角度来看,却一言难尽。

我国的茶叶光品种就能数出七八种,云南普洱茶、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几乎每一种都有它的忠实品客。爱茶者在茶叶上所投入的花费不亚于任何一个风口消费,动辄与金融概念相挂钩的品种更是将茶叶消费的氛围烘托到了极致。

京东数据显示,2021年京东茗茶线上高端茶叶的消费占比及同比较上一年明显提升,其中每斤售价高于1万元的茶叶,同比增长超过100%。

饮茶的讲究从古至今一直在延续,虽然茶艺流程未必会在日常生活随处体现,但消费者对茶叶的要求显然一日都未曾松懈。根据京东2021年1-8月前十位热销茶类单品情况,传统原茶产品占了7位,价格都在中高位。

值得一提的是,消费者对高端茶叶的需求日渐增长,但上游的供给却从未跟上。以普洱为例,根据中国普洱茶网的数据,2015年我国普洱茶产量为12.8万吨,其中品质较高的老班章普洱茶产量70吨左右,在总产量中的占比仅为0.05%。反观白酒,当年茅台基酒产量在酱香型白酒总产量中占比8%。

具体到企业经销方,由于原料稀少,有些茶企的主打产品时不时就与定位脱轨。以此前上市波折不断的澜沧古茶为例,公司的采购成本与一般古树的正常价格相差甚远,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澜沧古茶采购的毛茶成本价格在108.06~157.58元/公斤内,但事实上,古树毛茶价格最低也在600元/公斤以上。

很明显,上游原料不足,中游以次充好,导致对好茶执着的下游消费格外茫然。一直以来,茶叶金融化严重,除了资本有意推波助澜,稀缺性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以普洱为例,根据大益行情网数据,截至2020年12月,601班章有机普洱茶的行情价达到31547元/公斤,较2013年11月的行情价上涨约417%。

国内茶企星罗棋布,这几年更是突然暴涨,企业接着便一下增加到32.84万家,要知道,十年前的这个数字只有4.15万家。一是年轻人的饮茶意识越来越强,京东数据显示,35岁以下的用户是购买茶叶的主力人群,占比约6成,其中26-35岁的年轻人比例最高,达到43.2%。

二来,健康饮食也让饮茶的习惯深入人心。

国内茶叶市场迟迟没有诞生巨头企业的原因不难寻找,大而不强致使整个市场深渊乱斗,缺少章法。数据显示,中国前100名的茶企占据不到10%的市场份额,2017年我国茶叶企业总数约为6万余家,其中规模企业为1600余家,仅87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个亿,只有6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0亿。

5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年销售额不足500万元,与厚重的文化历史恰好相反。有意思的是,这是茶叶市场最明显的矛盾。俯瞰整个茶叶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环环之间的漏洞不是一星半点。

茶的“退步”式跟潮

传统茶饮与新茶饮,这一老一少的发展轨迹似乎在渐渐交汇。

年轻人爱茶的热情一时半会消退不了。美团数据显示,仅在今年一月份,用户主动搜索“茶社”、“茶楼”、“茶舍”等相关关键词的频次达到172万次,同比增长805.47%,涉及的团购套餐订单量超过1.5万份。

单品类在新消费市场上频频出圈。

2021年,茶饮圈无处不见一款来自广东潮州的凤凰单丛茶“鸭屎香”,这种茶不仅席卷了年轻人的钱包,也俘获了整个新茶饮市场。NCBD餐宝典发布的《2021中国柠檬茶行业发展白皮书》中,有近一半消费者表示最爱以鸭屎香为代表的单丛茶茶底。

无独有偶,2021年上半年,喜茶推出了新品“碎银子”系列,所谓的碎银子正是普洱的一种。偌大的茶叶市场按照传统茶叶的那一套似乎早就无法维系新消费冲击时的尊严,早些年间,上万家茶企尚能凭借国内的饮茶底蕴顺利寄生,但如今,模式的匮乏在一次次上市失败里暴露无疑。

当然,这其中不乏搅局者。

小罐茶、胶囊茶、女生茶层出不穷是新资本即将占领茶叶市场的一个高调预兆。提起茶叶新战争,小罐茶的诞生算是一个标志性的起点,这家号称年销售20亿的新型茶企曾经给整个茶叶市场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

从一开始,小罐茶就将自己定位在高端饮茶行列,八位业界茶技大师代言更是直接将小罐茶推上销售顶峰。只不过,翻车的原因也恰恰来自于这些大师。2018年底,小罐茶公开零售额破20亿元。1个月后,有人在微博上算了笔账:“8个大师,平均一个大师一年炒了2.5亿的茶”。一时间,冷嘲热讽纷至沓来,假设全年无休,一个大师平均每天要炒出220斤净茶。

而业界顶级茶娘一天最多也就是四十公斤。

在饮茶圈,茶技大师的地位一直备受尊崇,这也是小罐茶初期爆火的关键原因。据悉,小罐茶金罐每罐4克,售价50元,折合6250元一斤,单个大师的单个品类10罐装售价更是高达1500元,每克为37.5元,每斤超过1.8万元。

事实上,国内传统茶类的技艺传承人少之又少,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在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8年先后命名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8人。其中,传统茶类的非遗传承人仅有区区25人。

随后,小罐茶只能出来解释,“大师作指的是代表大师技艺的作品,更多的苦活、累活交给现代化制茶设备去解决。”这个解释,爱茶人士显然不买账,茶文化在为茶叶赋能增值的同时,也间接提供文化属性的溢价,而这种溢价背后最重要的便是对传统生产技法的尊重。

茶叶采摘到炒制都有一套完善的生产制作流程,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提香、干燥、装袋涉及无数个值得斟酌的细节和难以捕捉的变化,很多是机器可无法替代的,眼看着采茶工人老龄化程度越来越大,这是传统茶技传承中无法避免的倒退。

新茶企看似在跟随潮流,打破市场旧规,可这种不正常的产品节奏似乎印证着茶叶市场不得不让步于新消费。对于这种变化,谁都无能为力,茶圈便跟着更乱了。

茶文化的“包袱”拖垮茶市场?

茶叶传统需要与现代消费理念结合,茶企新品牌显然也在朝着这个方面努力,与其深耕茶的文化属性,倒不如调头加深实用属性。光从包装上来看,新品牌们的想象力就格外丰富,CHALI茶里、大益茶、Chabiubiu推出了袋泡茶,TeaPlays顽味则推出茶丸,柒日原叶冷萃茶粉。

久而久之,茶叶过度包装开始喧宾夺主。

早在2010年4月1日起,国内首个针对饮料等产品的强制性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开始实施,针对过度包装现象较为严重的商品指标作出了具体要求。对于茶叶要求包装层数要在3层及以下,包装空地率不得超过25%,包装成本不得超过总价的15%。

然而,目前茶叶过度包装情况有愈演愈烈的苗头,此前南京市质监部门针对茶叶、化妆品、红酒等三类商品的一次抽查显示,符合上述标准的包装合格率仅为43.9%,过度包装情况不容乐观。在三类商品中茶叶合格率最低,仅有22.7%。

有些茶叶包装上甚至会印上历史故事或者人物,毫无疑问,我国的茶叶产业正在一步步陷入“文化怪圈”。

品牌在营销的过程里给茶叶附加文化信息固然是好事,但也正因如此,无形中多了品牌增加消费门槛的底气。茶叶的身价在文化的渲染氛围中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高。茶圈不输任何一个文化圈层,甚至要凌驾在所有圈层之上。

据悉,茶圈的鄙视链才是真金白银堆砌出来的,其中,动不动就定价上万,甚至珍藏品过百万的普洱高高立于鄙视链最高端。鄙视链的存在却让饮茶在文化概念的束缚中,劝退了一大批消费者。曾经,以茶会友,以茶待客让茶叶的社交属性无限放大,可时至今日,反而是咖啡、奶等成了社交的普遍选择。

这不难理解,在爱茶人士眼里,喝茶时刻要注意茶艺知识,不同茶叶为了达到其最佳的口感品质,有着不同的泡法。例如绿茶最佳水温为75~80℃之间,而红茶则为95~100℃之间,甚至是茶具都极为讲究,再强的消费基础也经不起圈子的排外。

茶文化的“偶像包袱”真的在拖垮茶叶市场吗?从某种角度来看,当然不是。

国潮正在来袭,汉服旗袍强势亮相年轻人的衣柜,茶艺当然也不例外。这两年,国内的茶事活动明显增加。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一到4月份,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形式的茶事活动就有近60多次。

不可否认,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在茶叶市场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拢客效果,尤其对于痴迷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以小罐茶为例,小罐茶的用户群体里,35岁以下的用户占总比的70%,比最早预期的饮茶用户年龄要小10岁。

文化本无罪,可暴利让一切故事都变了味儿。

来源:锦鲤财经,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8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