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丽:茶叶拍卖制度的历史考察(五)

茶叶拍卖制度的历史考察

(五)

金永丽

五、伦敦茶叶拍卖中心关闭的原因分析

拥有三百年历史的伦敦茶叶拍卖退出历史舞台,让人唏嘘不已。其实伦敦茶叶拍卖中心的衰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1967年,在伦敦明辛街拍卖的茶叶减少到只占世界茶叶贸易的25%。在伦敦市场销售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为了节约成本,拍卖中心数次搬家。比如在1971选择了一个更小的、可以担负得起的拍卖地点,这便是约翰·里昂斯爵士屋(Sir John Lyons House)。1990年则转移到更小的地方,在伦敦商会(London Chamber of Commerce)找了一间房,租半天。伦敦从一个大规模的茶叶拍卖市场,转为一个寻求品质的小众市场。主要经营中高端市场,几乎不再涉猎低质茶叶。到1998年,它的拍卖数量已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从1998年2月开始从每周拍卖改为每两周拍卖一次,直至拍卖中心关闭。

导致伦敦茶叶拍卖中心关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原因。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各种挑战,比如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新兴拍卖市场的分流、民族主义情绪之外,还有消费倾向和贸易方式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1、与茶叶产地拍卖中心相比,伦敦茶叶拍卖中心远离茶叶产地,这使一些问题难以克服。譬如运到伦敦拍卖需要的周期比较长,资金回笼比较慢,此外还需要支付手续费、运输费、储藏和经纪费用等。印度和斯里兰卡独立后,英国人拥有的茶园不断减少,本土生产者更青睐本土拍卖中心,后者使茶叶出清更快。埃及和巴基斯坦等国家近年来成为主要的茶叶消费国,这些国家的大购买商为了缩短供应链,压缩冗长的交货时间,都倾向于直接从茶叶产地而非通过伦敦拍卖购买。

2、导致伦敦茶叶拍卖中心关闭的更主要原因还是茶叶生产、消费和销售新模式带来的冲击。首先是新茶叶消费方式的改变。袋装茶(tea-bags)获得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青睐。袋装茶具有以下重要特征:方便、低价、味道浓郁统一、苦涩轻微等,这些特征使得它很快占据了南亚、非洲、中东、英国、爱尔兰和独联体等国家的市场。由于对袋装茶的巨大需求,茶叶加工和贸易向CTC茶[1]倾斜的趋势非常明显。新兴的非洲茶叶生产国从一开始就建立起CTC工厂,印度和斯里兰卡茶业也在对CTC茶叶出口做出适应性转变,目前印度80%以上茶叶是以这种加工方式生产茶叶。CTC工厂的出现使现在很多地方的茶叶加工企业俨然成为现代化的农业企业。过去生产的正统茶叶品质差别大、分级多、批量小,现在生产的CTC茶则是品质统一、分级少,方便大宗交易。CTC茶叶便是以大宗交易的形式出现的。

大型跨国公司和超级市场的出现与茶叶生产国大规模生产单位的形成相得益彰。为了保证茶叶口感的一致性,生产者、贸易商采取了许多措施。在生产层面,复合肥的施用、协调一致的虫害控制方案、高产无性茶的种植和全程先进机器的应用等创新都极大地促进了茶园的产量,提高了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率。茶叶分级减少使在工厂加工更大批量的茶叶成为可能。与此同时许多种植园或者合并,或者由大型种植公司拥有。为了保持口味的稳定性,贸易公司倾向于大批量买茶并加以混合,不再买小批量茶叶。

在这一背景下,私人交易(private deals)提供了一种比拍卖更加高效的贸易方式。20世纪下半叶多种因素使得通过私人交易途径销售的茶叶越来越多。1959年伦敦茶叶经纪公司威尔逊·斯密谢特公司(Wilson, Smithett & Co.)通过私人销售交易的茶叶只占5%,而1996年则上升至25%。据统计1970年代初,通过拍卖销售的茶叶占到世界茶叶产量的85%,而约20年后却只有1/3的茶叶是通过拍卖的形式卖出的。到伦敦拍卖中心即将关闭时,英国消费者购买的茶叶只有20%是通过拍卖实现的。[2]1998年伦敦拍卖中心关闭无疑会进一步促进茶叶私人贸易的发展。

3、技术进步为拍卖之外的交易方式提供了基本条件。包装技术的发展以及运输方式的现代化等也是推动茶叶交易方式改变的重要原因。集装箱和全球电讯系统确保更高效和更安全的货物运输。基础设施的发展为新型茶叶贸易创造了条件。世界茶叶贸易市场已不同于以往。

#

注释

[1]

CTC是Crush, tear, curl 的简称,是指一种用机器加工红茶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加工出来的红茶叫做CTC茶。这种制茶方式最早是有印度阿萨姆邦的Amgoorie 茶园的Sir William McKercher 于 1930-1931发明的,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逐步发展为印度和非洲市场最重要的茶叶品种。

[2]

Nick Hall, The Tea Industry, New Delhi:Woodhead Publishing House, 2000,P493.

来源: 茶道哲学研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