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文化内容

找到约5,119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茶叶小镇建设意义(上)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茶叶小镇建设意义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和落实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茶文化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茶叶消费是一种传统消费,也是一种成熟消费。然近年来随着饮茶人群的变化和消费习惯的变化,茶叶消费格局自然也有了改变。过去主要集中在茶叶的冲泡、品赏,现在却表现为多元立体的发展趋势。中国已经进去了全民喝茶的时代,喝茶不仅仅是中老年人的品位和习惯,现在消费人群年轻化程度提高且人口占比明显增加,由此可预见,中国茶叶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必然进入一轮新的跳跃式发展。因此,茶叶小镇应运而生。茶叶小镇作为一种创新型的产业集群效应的成果,能够发挥其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将茶文化广泛传播的作用,不仅如此,还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和重要意义。2015年底,国家主要领导人先后对特色小镇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学习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模式,正确把握可复制和不可复制的内容。在正式提出特色小镇这一概念后,特色小镇的数量呈逐年增长形式,相关的研究论文综述也大量发布。2016年到2017年间,国家陆续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截至目前,国家特色小镇数量已经达到 403 个,从规划建设分布情况来看,沿海和西南地区分布较多。

关键词:茶叶小镇 特色小镇 生态文明建设


一、打造茶叶小镇精准帮扶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创造地方就业

现今时代的中国仍然存在贫困人口,而要想要脱贫,特色产业则是一条极佳的途径。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依托,更是长期稳定脱贫的保证。特色产业能将单纯的输血变成自生的造血,使贫困地区不再仅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金钱支援,而是有了自给自足的生产资料,保障了经济的长足发展。贫困地区大多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特色产业发展的潜力,但受经济技术等因素影响,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实施特色产业扶贫精准要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基础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重点特色产业选择精准。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宜农则农、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具有市场性,产业规模在不同地方、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要求,要从经济学角度来考量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而茶叶作为需求量较大,种植条件较少,输出渠道广泛,生产成果价值高的产业资源,是一种十分适宜的发展途径。大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18个产茶省(区)茶园面积比上年增加近100万亩,总面积接近4400万亩,增幅控制在2.6%以内。2016年全国干毛茶产量约为243万吨,比上年增加16万吨,增幅7%,比上年低约2个百分点,预计2017年产量将达到260万吨。例如在适宜种植茶叶的区域,就可以以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茶体验为主要建设内容,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人文复兴发展实践区,以茶为核心,集聚、拓展茶产业,形成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茶文化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点头镇为例,点头镇是福鼎市大毫茶的发源地,茶叶早已经是这座小镇的支柱产业。镇内的茶园面积已经达到了2.56万亩,年产干茶1700吨,产值上亿元,产量产值双居福鼎市首位。作为白茶的原产地,镇上百分之八十的家庭收入都来自与茶产业。这里有着适宜茶叶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点头镇近几年来,一直结合自身的区位、生态等优势,积极引导辖内茶企、茶农发展新型生态旅游业,将茶园建设成为具有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景点。第二是经营方式精准。通过产业发展激发生产经营活力,是确保贫困户受益的关键,既事关生产力发展,也涉及生产关系调整。比如将扶贫资金量化为股本分配到每个贫困人口,以合作社为依托,实行公司化管理,确保了贫困人口长期稳定收益。三是支持方式精准。要注重从产业项目、支撑体系、融资方式三方面来把握和推进。比如以众筹方式建立的生态产业区,安置扶贫移民,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实现就地城镇化,形成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把特色茶叶小镇建成产业小镇、文化小镇、旅游小镇,要坚持企业主体,以企业化投资主体主导规划建设,政府主要做好规划引导、政府扶持等服务工作。要抓好空间布局,每个小镇聚集一个产业,规划面积合理控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产业发展要求,将茶叶产业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融合转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产业,全面提升茶叶品质、品牌、品位,推进示范基地,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建设,推行应用,推动产地、产品、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茶叶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以茶叶小镇为载体集中体现地方特色茶文化

茶叶小镇进行茶文化相关开发的价值和意义从实质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含了文化发掘、生态保护及修复、社会民俗、地域历史、旅游开发等诸多内容,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和旅游发展模式。其将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诸多事业发展有机融合在了一起,既能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亦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1.建设茶叶小镇对于茶乡的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建设茶叶小镇,可以充分利用旅游的载体作用和龙头带动作用,将茶乡的景点、购物、住宿、餐饮等诸多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另外,由于建设茶叶小镇还囊括了茶经济的上游环节和其它产业的诸多方面,比如说茶叶种植与生产、服务行业、产品设计与经营等,因此进行建设茶叶小,更是能为地方贡献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人对就业的需求。从实际看,由于茶叶经济和旅游经济在某方面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茶乡往往分布于一些较为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因此建设茶叶小镇可以为当地一些从事一二产业的劳动者提供充足而稳定的就业,让其在家门口便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必背井离乡前往沿海发达省份。同时由于茶叶小镇是一种新兴产业模式,其在需要一二产业劳动者的基础上,更是需要用高精尖的专业人才来提升其产业的发展高度,建设茶叶小镇可以为茶乡招引来很多的高端人才,对调整和优化茶乡的人才结构大有裨益。 “莫干小镇”与行政区划层面的“莫干山镇”有重叠,而现有莫干山镇实际上是一个“新莫干山镇”。莫干黄芽茶产业和茶文化之间有了另一种诠释。茶消费得到极大的拉动,甚至成为一种品味的再创造,这是因为茶文化往往还代表着儒雅、清隽、自然、雅致等寓意。最近十余年,莫干黄芽市场的快速开拓,则受益于莫干山区产业形态的变迁,从单纯的第一产业发展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莫干山有很多主打茶文化与民宿消费相结合,装饰更具时尚现代感的民宿类型,其茶室可能由原废弃的蚕厂房改建而成,并已经自主开发出个性茶具、个性书签、特定内涵明信片,以及茶品包装等茶消费衍生产品。而群落化的莫干民宿店铺及其客人群体,正是莫干黄芽的重要主顾。2013年以来的三年,莫干山茶农增收3180万元,人均增收2890元。茶消费及其推广是一种融合新旧元素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再造。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版中国特色茶叶小镇建设规划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茶叶产业升级和消费年轻化得背景下,中国茶叶产业提升空间很大。而特色小镇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国家利好支持,特色茶叶小镇发展前景巨大。

2.建设茶叶小镇对于文化发掘和弘扬大有裨益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与其它各个领域进行融合,让自己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包容性。比如说茶文化与建筑的融合,产生了一些别具特色的饮茶环境、茶室、茶廊等;比如说茶文化与艺术的结合,诞生了采茶舞、采茶曲、茶诗等艺术形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当然还有一些充满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茶艺表演、茶道演示等,极具开发价值。因此,通过茶叶小镇系统的、集中的、因地制宜的开发,能够深入挖掘和整理不同茶乡所蕴含的中国茶文化内涵,对于弘扬我们传统文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湖州茶文化和名茶资源都十分丰富,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茶圣、茶经和贡茶”是我国茶文化史中的“名人、名著、名品”,这“三名”都与湖州息息相关,是湖州茶叶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截至2015年,湖州全市共有42个产茶乡镇,茶叶产业相关从业人员20余万人,现有茶园面积35万余亩,产业产量1.2万余吨,年产值金34亿元。我国茶文化由来已久,其中普洱茶兴于唐、盛于清,思茅区是当时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普洱茶在这里生产、加工、销往全国乃至各国,经过长期的种植、采制、饮食、普洱茶的贩卖运输,形成了一条以普洱茶产业为主的产业链和服务体系。各级政府也在财政、税收、服务、工商等方面制定了许多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方法,为茶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由于品质优、营养佳,普洱茶在国内外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产品背后也承载着悠久和厚重的社会文化功能,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深厚的茶文化为普洱茶特色小镇的建设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之一,茶叶在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茶叶、茶产业乃至茶文化的发展也将对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产生积极影响。


3、建设茶叶小镇对于茶文化碰撞与交流影响深远

茶叶小镇的旅游资源会随着小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扩张而带来越来越多的游客,蓬勃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有中外知名的茶道研究者或专家被吸引至此,这些茶道界的资深人士交汇到一起,必然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与文化的交互,这对于无论我国或是其他国家的茶道文化都有极大的好处,各种茶道文化相互汲取,取长补短,以茶叶文化为代表,开拓茶道文化的国际视野,将其推向国际轨道,这对于茶道的整体发展亦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几千年来积淀形成的茶道文化不仅仅是中国的,更对整个世界都具有借鉴意义,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色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茶道文化走出中国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应当推进其“走出去”与“引进来”相互结合,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同时,对于外国茶道文化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本土化,现代化,才能将茶道文化真正发扬光大。茶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人们传递感情的交流媒介。茶文化中蕴含了中国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思想,茶文化让人们做到待己友善、待人宽容。茶文化在演变过程中,文化理念和思维逻辑变得日益成熟。茶文化没有过高的门槛,品茶过程中人们同时进行了雅俗共赏,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交流环境使得茶文化变得更受欢迎。我国国民热情好客,茶文化符合我国的待客之道,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所体现的仁爱、友善形成共鸣。

第二期环境哲学家茶座:哲学、茶叶、森林与环境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第二期环境哲学家茶座:哲学、茶叶、森林与环境导语

      为了深入探讨新时代语境下的环境伦理与生态公民观念的发展,研究面向世界环境哲学的绿色生活理论,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北京林业大学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环境伦理视域中的生态公民研究”课题组、北京林业大学2018年人文社科振兴专项重点项目“面向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哲学”课题团队共同组办的环境伦理与生态公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期环境哲学家茶座于2019.3.9在北京林业大学及中国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科研基地举行。


环境哲学家茶座首先进行哲思分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得宝博士做了题为《奥康纳〈自然的理由〉中环境史思想》的专题报告。

报告摘要是,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中阐述了其环境史思想。他不仅讨论了环境史的基本定义,更重要的是奥康纳用环境史的视角探索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揭示了资本主义反生态的本性,指出了只有在环境史视域中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才能真正找到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根源。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中环境史思想有着浓厚的历史意识,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批判意识等特征,在创新理解历史的新方式,丰富批判资本主义的新视角和深化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环境哲学家茶座进行到茶叶文化漫谈的环节。

王合忠老师说到,从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越不发达的地方,保护工作做得越好。曾经有一件事是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推动大运河申遗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些困难,成功申遗以后,政府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推动和开发的工作。

哲学要和实践结合好。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就是哲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李瑞环同志能生动形象地将哲学讲出来,也是在毛泽东思想里哲学体系的基础下结合自身的实践所展现出来的。

中国茶走出去还要有世界范围内的茶的文化的遗产。景迈茶园已经作为申遗的后备名单。如果茶能够走到世界遗产,那么茶文化就传播到了世界的范围。未来可以将茶园打包申报世界遗产。如丹霞地貌就是打包申请世界遗产的例子。我们未来就可以通过世界申遗将茶文化打出去。

林铁成先生接着谈,哲学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茶归农业,也归林业。茶在林业范畴里,茶改变生态和环境。从科学角度来说,对茶的研究是从茶的生长和应用展开,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对茶的研究是从对茶的文化和内涵展开。


陆尧老师从产业方面入手,讨论到,研究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基础方面的研究,一个是对策方面的研究,前者大家都做的非常好,后者就需要在产业和经济中研究。

用哲学思想指导茶产业发展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哲学指导我们要抓主要矛盾。茶馆老板曾经抱怨过员工培养难,其实是因为员工的幸福观和服务心理学是欠缺的。工资对于一个员工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员工需求,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更好发挥员工才能,留住员工。企业和产业最需要的是人才市场,我们需要建设一个茶艺的人才市场。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补上人才缺口。要能在释放政策红利的同时,增强企业造血功能。企业一方面要利用政府和政策的资源,一方面要增强自身生存能力。

在茶文化的传播上,要从落地的方向去一步步实现,要通过各方合作,推动茶文化落地。要通过各种媒体将我们的谈话宣传出去,我们不要谈论伤害茶产业的话题。我们要在尊重别人选择的同时,进一步弘扬自己的优势,把我国茶文化推出去。目前我国茶产业产值还较低,需要进一步推动茶产业前进。

来自尼泊尔的古马尔老师说,尼泊尔人最开始种植茶是用于观赏,持续近五十年,英国人也同样将茶用于观赏。像日本的樱花代表日本文化一样,中国的茶也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和代表。在中国,茶是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饮品。

林玮老师从品牌的角度说到,美国的潮流文化是喜欢饮用冰镇过的茶。我们的茶文化能被美国和西方接受,需要先让东方品鉴茶的标准被接受。美国如今已经有了茶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是需要一个能迈出第一步的人将中国茶文化而不仅仅作为一个商品传播到美国。



马毓晨老师更注重文化内涵,从红楼梦作为一个切入点,想到王熙凤和林黛玉的故事。在古代,茶是不能移载的,如果移载,就会死亡。所以在古代,茶意喻着忠贞不渝的爱情。茶的文化实质在于坚持,在于本真。我们要弘扬茶文化,首先就需要找回我们丢失的茶文化。

耿飒说到酒文化的转播就将瓷文化融入进去。例如汾酒,就将宋代最高的瓷文化艺术表现出来。

缪继峰老师最后总结,茶是承载文化很好的一个器具。我们的茶文化有很多的载体和承载形式,茶文化可以通过很多形式走出去。我们的愿望是让大家喝到生态、有机的茶,将茶文化传播到世界范围去。我们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还要推动茶的产业化,进一步推动茶的文化传播。

至此,环境伦理与生态公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期环境哲学家茶座圆满结束,周国文老师做最后致辞,说到,环境哲学家茶座已经走过两期了,希望今后能每两个月召开一期。希望以后能通过几个平台,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推动中国茶文化和产业走向世界。通过文字材料,通过媒体,将茶座论坛内容推广开来。通过环境哲学家茶座,未来能够在与茶相关的产业建设问题上进言献策,将茶文化的传播在各层面推动落实。将茶文化推进进社会,进入大众,进入世界,进入人生,就是畅谈环境哲学家茶座的目的。地方茶叶发展不仅仅是带动地方脱贫,更多的是推进茶文化和茶产业发展,助力社会进入全面小康新时代。


非洲茶叶的逆袭:仅百年时间,出口已居世界第一

根据2018年的出口数据,世界上最大的茶出国,并非中印两国,而是非洲的肯尼亚。

这个被东非大裂谷贯穿南北的国家,它资源贫乏却靠着茶叶“逆天改命”。

他们不仅靠着茶改善了茶农生活,促进了教育发展,还推动了整个国家经济技术的进步。

2004年,它第一次成为继中国、印度、斯里兰卡之后的世界最大茶叶出口国,之后,它在茶叶出口国中一直名列前茅。

一、肯尼亚开启茶业,殖民者“功不可没”

中国与肯尼亚的渊源可不浅,在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有过接触。中国茶叶文化源远流长,明朝时已经十分繁荣。

然而肯尼亚栽种茶树却不是由郑和开始的,而是经历了多次“转让”:先是中国到印度,才是欧洲人将茶树带到非洲。

肯尼亚在茶树种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那里土壤肥沃、降水充足、虫害少见,1500-2700的海拔高度,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源,堪称绝佳的一方生态净土。

总之,就是专门为产茶而生的地方,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在世界上都是极好的。

1903年,肯尼亚茶树种植由一个名叫凯恩的英国人拉开序幕。

1906年,阿萨姆茶在肯尼亚被种植成功。

1912年,肯尼亚人引进了斯里兰卡的茶树苗,这个时候肯尼亚已经有了大面积的茶园了。

然而,有着这样“宝地”的肯尼亚人在最初并没有什么福利,因为殖民者是禁止肯尼亚原住民种植茶叶的。

殖民者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开辟茶园,种植茶树,建立茶叶加工厂,改进茶叶生产技术,将茶叶卖到世界各地,赚了个盆满钵满,肯尼亚人却没有吃到任何“茶叶红利”。

整个非洲茶叶主要是通过拍卖形式来售出的。

而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1928年1月18日,是由史密斯的公司率先创造出的,而这也是肯尼亚茶叶成为商品被拍卖的标志。

但是之后肯尼亚茶叶并没有大面积种植,产量也不算高,国际茶叶限制法案和二战是重要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因应该殖民者禁止肯尼亚人接触茶树种植,新生的肯尼亚茶叶市场萎靡不振。

殖民者为肯尼亚带去了茶叶,开启了肯尼亚茶业,但是殖民者的霸权主义也严重制约了肯尼亚茶叶的发展,使得肯尼亚茶叶起步就开启了“困难模式”。

总之,在肯尼亚茶叶贸易的产生中,殖民者确实称得上是“功不可没”了。

二、翻身“茶奴”把歌唱

肯尼亚独立于1963年,之后肯尼亚政府很快就制定了关于茶叶种植与贸易的政策,牢牢抓住机会,推动了肯尼亚茶业的发展。

肯尼亚政府做出了或许最为明智的选择,将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扶持茶业上,将国家战略定位为发展茶叶经济……一系列果断干脆的政策实施后,肯尼亚的小茶农事业“迎来春天”。

在独立之前,肯尼亚小茶农生存艰难,出产茶叶不多,只有一家茶叶加工厂。

在独立后,肯尼亚政府设立了KTDA(肯尼亚茶叶发展局),实行“政商合一”的管理体制,花了大力气去研究自己国家的土壤、气候等状况,找出适合种植茶叶的地方。

就在这一年,马拉姆巴茶园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在1966年投入使用。

茶叶发展局无疑是很受重视的,它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其中就有组织茶叶加工厂的建设,被称为“舵手”,保障了肯尼亚小茶农农业的发展。

曾经被殖民者的“霸权主义”深深伤害过的肯尼亚没有选择限制外资茶园的建立和扩大,反而十分支持其他人来肯尼亚发展茶业,并且用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国人移民到肯尼亚,使他们对肯尼亚渐渐生出归属感。

肯尼亚发展的最好的就是小茶农茶叶,到1972年的时候,小茶农茶叶种植面积就超过了大种植园的面积,产量也超过了殖民者时期的。

肯尼亚茶叶发展迅速,抓住时机在刚刚独立之际就做了最正确的决策,在短短九年后就扩大茶园面积超过了殖民者时期,翻身“茶奴”把歌唱。

三、出口过万吨,赶超红茶“鼻祖”

2005年,肯尼亚茶叶出口高达34.9吨,成功超过中国和印度,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出口国。茶叶产售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为全国百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也为政府挣了不少“外快”。

之后到现在的十几年里,肯尼亚一直牢牢占据世界茶叶出口国的“榜首”,可以说茶叶就是肯尼亚的“命根子”。

众所周知的是非洲很多国家没有很好的经济收入,肯尼亚也不例外。在没有种植茶叶之前肯尼亚的民众生活是很艰苦的,但是在独立后茶业的飞速发展为小茶农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人生在世,无非追求个衣食住行和精神需求,茶叶给肯尼亚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改善了小茶农们的生活条件。

钱包鼓了,粮食丰裕了,路也修平坦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不用担心了……

整个国家都因着茶叶而散发着蓬勃向上的力量。

后来者居上,肯尼亚茶业开启较中国和印度都是晚上许多的,但是国家重视民众支持万众一心发展茶业,没有固步自封,不断地研发新的产品,改进制茶技术,最终获得成功。

四、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中国不再有“万国朝贡”的至高地位,殖民者统治也被推翻,世界多极化发展,每个国家都在世界舞台上散发自己的独特光彩。

纵观肯尼亚发展历程,从开始到现在,几经波折但最终成功跻身世界茶叶大国,总是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很多地方的。

肯尼亚茶叶品质是没得说的,外形干净完整,茶香馥郁,这都要得力于肯尼亚茶叶发展局设立的茶叶技术部。

技术部有着充裕的研究资金,请了专业的茶叶专家研究茶树树种的改良和土壤的改良。

并且派专人指导茶农生产种植,引进了中国、日本等国家的优良品种。

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茶叶研究所还专门研发出新的茶树品种——紫茶。

打出自己的品牌,这种茶叶可以抗衰老,预防多种疾病,关键茶汤颜色漂亮,茶香四溢,口感润泽,味道清香。

中国很多农产品在国际上是不受欢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国农产品很多都是农药残留超标。肯尼亚就在“自然无公害”方面下了大力气,研究产品的抗病虫害能力,全年采摘,杀虫剂是很少使用的。

回顾历史,肯尼亚成为茶叶大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上百年的不懈努力,“后来者居上”不是没有道理的,越是经历过贫穷的人才越懂得财富的珍贵。

曾经世界都向中国购买茶叶,现在中国“茶叶”早已经被替代,这就是固步自封的代价。

当前,国内茶产业一直沉迷于所谓的文化茶和手工茶。

殊不知在未来的竞争中,这种发展方向无异于自杀行为,行业的规范化和产业化才是中国茶叶的未来。

不仅仅是茶叶,甚至有着传统优势的丝绸、中药,乃至瓷器都已经远远落伍于世界一流水准。

这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国人深思吗?

【原标题】非洲茶叶的逆袭:仅百年时间,出口已居世界第一,让中国自愧不如

注:内容来源国子监小祭酒,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057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