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通用术语

找到约46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的特点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是对茶叶风味特征进行描述的专门指征用语,对提高茶叶品质评价准确化程度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现有的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国家标准伴随着中国制茶史的发展,凝聚了自唐朝以来茶书、民间语言的传统智慧,经过几代专家的不断修正与完善,是较为完整的茶叶感官术语库。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的特点:

1、立足专家语言和民间惯用语建立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来源广泛,评茶师、制茶者的专用语言,以及民间惯用语均可被收入其中。专家用语中,部分为审评专家在长期工作中总结归纳所得,部分来自于古代和茶叶感官评价有关的典籍,经数代审评专家不断的修订、补充,形成了完善的体系。民间惯用语来源于茶叶生产过程中茶农自发创造的茶叶品质描述用语,如糙米色、鱼子泡、泥鳅条、粽叶蒂、鳝鱼皮色、象牙色、三节色、铁板色等。在2017版国家标准中,民间惯用语呈增多趋势。

2、具有中国传统语言特色

茶叶作为中国的典型作物和饮品,其术语具有强烈的传统语言特色。大量用语来自于传统典籍和民间惯用语,文化属性强,构词具有美感。《茶经》、《品茶要录》、《大观茶论》、《茶录》等都是茶叶感官术语的来源,《茶录》以武夷茶为例,对茶之色提出评价标准:“茶色贵白…故有青、黄、紫、黑之异…黄白者…青白者,受水鲜明…”,其中各种颜色术语,如“白”、“青”、“黄”、“紫”、“黑”,描述汤色亮度的“鲜明”均被收入了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其次,术语构成遵循中国语法习惯,描述时大量使用程度副词,在其他国家的语言中较难找到对应词汇。

3、采用穷尽法汇总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B/T1448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采用穷尽法收录术语,1993版、2008版和2017版中术语数量逐版增加。三版收入的术语数量分别是341个(含附录39个),432个(含附录36个)和441个(含附录39个)。这些术语涵盖了我国各个茶类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以及常用名词及虚词,基本做到了对传统术语的完整收集。

4、对感官审评术语进行规范化整理与分类

依据茶类和审评内容,GB/T14487对茶叶感官术语进行了细分,对标准主体部分(不包括附录)进行统计,1993版和2008版茶类划分为通用类、绿茶及花茶类、黄茶类、黑茶类、乌龙茶类、白茶类和红茶类,2017版将紧压茶单独划分自成一类。

GB/T14487对各茶类术语根据干茶外形、干茶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进行了进一步整理。从术语数量上看,通用术语数量在三版修订中逐次增加,1993版通用术语为90个,占术语总数的29.8%,2017版通用术语196个,占术语总数的48.8%。单独茶类术语数量呈下降趋势,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单独茶类术语被划分为通用术语。

5、感官术语构词组成多样

术语学研究的对象属于语言范畴。解决术语学问题的方法应该从语言学中去寻找。对于术语规范化而言,制定术语集进行科技名词规范可从基元语素出发。基元语素是术语的最小概念单位,其构成的术语叫做单词(字)型术语,不具有内部结构,基元语素扩展后构成语素组,最终形成组合术语,组合术语具有内部结构。

对于茶叶感官审评术语,英语背景下,其基元语素是单词,例如sweet、bitter,而中文背景下,其基元语素往往是单一汉字,例如甜、苦。采用两个以上基元语素组词表示新的概念的术语被定义为词组型术语,此时术语和组成的基元语素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锋苗、身骨,这类词多由民间惯用语演变而来,数量较少。一个理想的科技术语应当包含该学科具有的基元语素,使得术语的学科性语义表征更为具体,亦不会引起混淆。

对现有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构词组成进行分析,可以分成名词、副词、形容词、动词4种类型的基元语素,大多数术语都是这4种基元语素的组合排列。茶叶感官科学繁复纷杂的术语背后是基元语素组成组合术语的过程。

对茶叶感官术语构成进行分析发现,基元语素组成组合术语存在以下8种情况:

Ⅰ型(平行双形型),两个形容词性基元语素组成不具有修饰关系的组合术语,如弯曲、圆实、粗大、鲜爽、甘醇、肥亮等,多见于干茶外形、香气、滋味和叶底术语中;

Ⅱ型(修饰双形型),两个形容词性基元语素组成具有修饰关系的组合术语,这个类型中第二个形容词名词化,第一个形容词修饰第二个名词化的形容词,多见于干茶色泽和汤色中,如黄绿、绿黄、红褐、褐红等,主色调被辅助色调修饰,黄绿、绿黄、红褐、褐红的主色调分别是绿、黄、褐和红,辅助色调分别是黄、绿、红和褐,但在实际应用时区分这些渐变色难度较大;

Ⅲ型(形名型),一个或一个以上形容词性基元语素和一个名词性基元语素构成的组合术语,如黄头、紧条、金毫、青张等,多见于干茶外形和叶底;

Ⅳ型(动名型),一个动词性基元语素和一个名词性基元语素构成的组合术语,如披毫、脱档、盘花、透素、烧心、落面等;

Ⅴ型(词组型),两个以上基元语素组词形成新的概念,和单个基元语素本身含义无关的术语,包括两个以上汉字构成的名词或两个以上汉字构成的形容词两种类型,如锋苗、身骨、鲜灵等,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使用;

Ⅵ型(参照物型),参照物名称和属性分类词(形、色、香、气、味、韵)构成的组合术语,如松烟香,板栗香、香蕉色、象牙色、桂圆汤味等;

Ⅶ型(多重组合术语型),名词性基元语素或词组型术语与形容词性、动词性基元语素或词组型术语组成的组合术语,如饼面银白、包心外露、纹理清晰、松紧适度、芽叶连枝、老嫩不匀等;

Ⅷ型(不规则型),其他不规则术语,通常较长,如饼面黄褐带细毫尖、冷后浑等。

文章的主要参考资料(来源):

张颖彬,刘栩,鲁成银.中国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的形成与发展现状.茶叶科学,2019.

来源:茶科学,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的特点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是对茶叶风味特征进行描述的专门指征用语,对提高茶叶品质评价准确化程度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现有的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国家标准伴随着中国制茶史的发展,凝聚了自唐朝以来茶书、民间语言的传统智慧,经过几代专家的不断修正与完善,是较为完整的茶叶感官术语库。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的特点:

1、立足专家语言和民间惯用语建立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来源广泛,评茶师、制茶者的专用语言,以及民间惯用语均可被收入其中。专家用语中,部分为审评专家在长期工作中总结归纳所得,部分来自于古代和茶叶感官评价有关的典籍,经数代审评专家不断的修订、补充,形成了完善的体系。民间惯用语来源于茶叶生产过程中茶农自发创造的茶叶品质描述用语,如糙米色、鱼子泡、泥鳅条、粽叶蒂、鳝鱼皮色、象牙色、三节色、铁板色等。在2017版国家标准中,民间惯用语呈增多趋势。

2、具有中国传统语言特色

茶叶作为中国的典型作物和饮品,其术语具有强烈的传统语言特色。大量用语来自于传统典籍和民间惯用语,文化属性强,构词具有美感。《茶经》、《品茶要录》、《大观茶论》、《茶录》等都是茶叶感官术语的来源,《茶录》以武夷茶为例,对茶之色提出评价标准:“茶色贵白…故有青、黄、紫、黑之异…黄白者…青白者,受水鲜明…”,其中各种颜色术语,如“白”、“青”、“黄”、“紫”、“黑”,描述汤色亮度的“鲜明”均被收入了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其次,术语构成遵循中国语法习惯,描述时大量使用程度副词,在其他国家的语言中较难找到对应词汇。

3、采用穷尽法汇总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B/T 1448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采用穷尽法收录术语,1993版、2008版和2017版中术语数量逐版增加。三版收入的术语数量分别是341个(含附录39个),432个(含附录36个)和441个(含附录39个)。这些术语涵盖了我国各个茶类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以及常用名词及虚词,基本做到了对传统术语的完整收集。

4、对感官审评术语进行规范化整理与分类

依据茶类和审评内容,GB/T 14487对茶叶感官术语进行了细分,对标准主体部分(不包括附录)进行统计,1993版和2008版茶类划分为通用类、绿茶及花茶类、黄茶类、黑茶类、乌龙茶类、白茶类和红茶类,2017版将紧压茶单独划分自成一类。

GB/T 14487对各茶类术语根据干茶外形、干茶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进行了进一步整理。从术语数量上看,通用术语数量在三版修订中逐次增加,1993版通用术语为90个,占术语总数的29.8%,2017版通用术语196个,占术语总数的48.8%。单独茶类术语数量呈下降趋势,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单独茶类术语被划分为通用术语。

5、感官术语构词组成多样

术语学研究的对象属于语言范畴。解决术语学问题的方法应该从语言学中去寻找。对于术语规范化而言,制定术语集进行科技名词规范可从基元语素出发。基元语素是术语的最小概念单位,其构成的术语叫做单词(字)型术语,不具有内部结构,基元语素扩展后构成语素组,最终形成组合术语,组合术语具有内部结构。

对于茶叶感官审评术语,英语背景下,其基元语素是单词,例如sweet、bitter,而中文背景下,其基元语素往往是单一汉字,例如甜、苦。采用两个以上基元语素组词表示新的概念的术语被定义为词组型术语,此时术语和组成的基元语素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锋苗、身骨,这类词多由民间惯用语演变而来,数量较少。一个理想的科技术语应当包含该学科具有的基元语素,使得术语的学科性语义表征更为具体,亦不会引起混淆。

对现有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构词组成进行分析,可以分成名词、副词、形容词、动词4种类型的基元语素,大多数术语都是这4种基元语素的组合排列。茶叶感官科学繁复纷杂的术语背后是基元语素组成组合术语的过程。

对茶叶感官术语构成进行分析发现,基元语素组成组合术语存在以下8种情况:

Ⅰ型(平行双形型),两个形容词性基元语素组成不具有修饰关系的组合术语,如弯曲、圆实、粗大、鲜爽、甘醇、肥亮等,多见于干茶外形、香气、滋味和叶底术语中;

Ⅱ型(修饰双形型),两个形容词性基元语素组成具有修饰关系的组合术语,这个类型中第二个形容词名词化,第一个形容词修饰第二个名词化的形容词,多见于干茶色泽和汤色中,如黄绿、绿黄、红褐、褐红等,主色调被辅助色调修饰,黄绿、绿黄、红褐、褐红的主色调分别是绿、黄、褐和红,辅助色调分别是黄、绿、红和褐,但在实际应用时区分这些渐变色难度较大;

Ⅲ型(形名型),一个或一个以上形容词性基元语素和一个名词性基元语素构成的组合术语,如黄头、紧条、金毫、青张等,多见于干茶外形和叶底;

Ⅳ型(动名型),一个动词性基元语素和一个名词性基元语素构成的组合术语,如披毫、脱档、盘花、透素、烧心、落面等;

Ⅴ型(词组型),两个以上基元语素组词形成新的概念,和单个基元语素本身含义无关的术语,包括两个以上汉字构成的名词或两个以上汉字构成的形容词两种类型,如锋苗、身骨、鲜灵等,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使用;

Ⅵ型(参照物型),参照物名称和属性分类词(形、色、香、气、味、韵)构成的组合术语,如松烟香,板栗香、香蕉色、象牙色、桂圆汤味等;

Ⅶ型(多重组合术语型),名词性基元语素或词组型术语与形容词性、动词性基元语素或词组型术语组成的组合术语,如饼面银白、包心外露、纹理清晰、松紧适度、芽叶连枝、老嫩不匀等;

Ⅷ型(不规则型),其他不规则术语,通常较长,如饼面黄褐带细毫尖、冷后浑等。

来源:茶科学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茶叶标准化⑫】新版《黄茶》的内容及主要变化介绍

2018年6月1日GB/T 21726-2018《黄茶》代替GB/T 21726-2008《黄茶》正式实施


与GB/T 21726-2008《黄茶》相比,GB/T 21726-2018《黄茶》有一些主要技术变化,包括调整部分引用标准修改术语和定义理化指标中的部分指标有所修改,等

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划 

 重 

 点 





1.术语和定义




GB/T 21726-2018《黄茶》旧版相比增加引用了GB/T 1448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T 30766《茶叶分类》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GB/T 1448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中规定了我国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术语专用术语定义

GB/T 30766《茶叶分类》中规定了茶叶术语和定义分类原则类别



2.产品分类




GB/T 21726-2018《黄茶》与旧版相比,产品分类改为芽型、芽叶型、多叶型和紧压型(旧版中的分类为芽型、芽叶型和大叶型

新版中产品分类部分的表述为:

根据鲜叶原料和加工工艺的不同,产品分为芽型(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芽叶型(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多叶型(一芽多叶和对夹叶)和紧压型(采用上述原料经蒸压成型)四种。

GB/T 30766《茶叶分类》中规定了茶叶术语和定义分类原则类别


3.要求




GB/T 21726-2018《黄茶》与旧版相比,删去了原大叶型理化指标,增加多叶型和紧压型黄茶感官品质要求理化指标理化指标中删去水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碱度、酸不溶性灰分和粗纤维四项参考指标修改型和芽叶型的水分含量


1.基本要求

应具有黄茶的色、香、味,不含有非茶类物质和添加剂,无异味,无异嗅,无劣变。

旧版中红字部分为“正常”,新版有所修改。

2.感官品质

上图为新版标准中的“感官品质”表,芽型芽叶型两项红色标注的是相比旧版术语改变的项目,多叶型紧压型两项整体为增加的种类。

(注:旧版中芽型、芽叶型的色泽术语分别为“杏黄”、“浅黄”,在新版茶叶感官审评术语中“杏黄”和“浅黄”均为汤色部分的术语。

旧版中芽型的汤色术语为“嫩黄明亮”,在新版茶叶感官审评术语中“嫩黄”为色泽部分的术语。

旧版中芽型的滋味术语为“甘甜醇和”,在新版茶叶感官审评术语中的滋味部分无“甘甜”,“醇和”意为“醇而和淡”;而“鲜醇”和“回甘”分别意为“鲜洁醇爽”和“茶汤饮后,舌根和喉部有甜感,并有滋润的感觉”。)


3.理化指标

上图为新版标准中的“感官品质”表,芽型芽叶型两项中红色标注的是相比旧版修改含量的项目,多叶型紧压型两项整体为增加的种类。

4.卫生指标

(1)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规定。(此标准中规定了食品中污铅、镉、汞、砷、锡、镍、铬、亚硝酸盐、硝酸盐、苯并[a]芘,N-二甲基亚硝胺、多氯联苯及3-氯-1,2-丙二醇的限量指标)

(2)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应符合GB 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规定。(此标准中规定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包括2,4-滴等433种农药4140项最大残留量)


5.净含量

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



4.试验方法




GB/T 21726-2018《黄茶》与旧版相比,调整了检感官品质水分总灰分净含量的执行标准,删去水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碱度酸不溶性灰分粗纤维四项项目检验方法的相关执行规定。


1.感官品质

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规定执行。(此标准中规定了茶叶感官审评的条件方法审评结果与判定

2.理化指标

(1)试样的制备按GB/T 830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的规定执行。(此标准中涉及仪器和用具磨碎试样制备干物质测定结果计算

(2)水分按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的规定执行。(此标准中规定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直接干燥法、减压干燥法和蒸馏法,原先的标准中使用的是恒重法和烘干法

(3)总灰分按GB500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的规定执行。(此标准中第一法规定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方法,第二法规定了食品中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的测定方法,第三法规定了食品中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方法原先的标准仅是恒重法和烘干法

(4)碎茶和粉末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的规定执行。(此标准中规定了对茶叶中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的仪器与用具试样制备操作方法及结果的计算试验报告

(5)水浸出物按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的规定执行。(此标准中规定了茶叶中水浸出物测定的仪器和用具操作方法结果计算方法

3.卫生指标

(1)污染物限量按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规定执行。

(2)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按GB 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规定执行。

4.净含量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规定额方法执行。(此标准中规定了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算检验过程的抽样检验评价等活动的要求和程序)



5.检验规则




GB/T 21726-2018《黄茶》与旧版相比,在检验规则部分基本没有变化。


1.取样

取样以“批”为单位,同一批投料生产、同一条生产线、同一班次生产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独立数量的产品为一个批次,同批产品的品质和规格一致。

GB/T 8302 《茶 取样》的规定执行。(此标准中规定了茶叶取样的基本要求取样条件取样人员取样工具和器具取样方法样品的包装和标签样品运送取样报告单等内容)

2.检验

(1)出厂检验

每批产品均应做出厂检验,径检验合格签发合格证后,方可出厂。出厂检验项目感官品质水分净含量

(2)型式检验

检验项目为上述“要求”中的所有项目,检验周期每年一次。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1)如原料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2)生产地址、生产设备或生产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3)停产半年及以上恢复生产时;

4)国家法定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3.判定规则

按上述“要求”的项目,任一项不符合规定的产品均判为不合格产品。

4.复验

对校验结果有争议时,应对留存样或在同批产品中重新按GB/T 8302 《茶 取样》规定加倍取样进行不合格项目的复验,以复验结果为准。



6.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GB/T 21726-2018《黄茶》与旧版相比,调整包装部分的执行标准增加贮存部分的执行标准


1.标志、标签

产品的标志应符合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的规定(此标准中规定了包装储运图示标志的名称图形符号尺寸颜色及应用方法);

标签应符合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此标准适用于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标签和非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标签,不适用于为预包装食品在储藏运输过程中提供保护的食品储运包装标签、散装食品和现制现售食品的标识)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关于修改的决定》的要求。

2.包装

包装应符合GH/T 1070《茶叶包装通则》的规定。(此标准中规定了我国茶叶包装的基本要求运输包装销售包装试验方法标签、标志

3.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有防雨、防潮、防暴晒措施。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4.贮存

应符合GB/T30375《茶叶贮存》的规定。(此标准中规定我国各类茶叶产品贮存要求管理保值措施试验方法



参考资料:GB/T 21726-2018 《黄茶》及 GB/T 21726-2008 《黄茶

找到约4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