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的二十四功效

找到约1,198条结果 (用时 0.026 秒)

喝茶让人长寿的秘密,终于揭开了!

为什么喝茶可以让人长寿呢?自古以来人们都尝试从各种角度来证明,比如中医就说茶叶有令人健康的二十四功效,现代研究则发现了茶叶里面的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等等成分的作用,对帮助人体延缓衰老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那么让茶行业的科研大咖、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刘仲华教授带我们破解了喝茶让人长寿的科学秘密

首先,刘教授为我们科普了什么是微量元素。都说“微不足道”,但是微量元素是人体里面“微必足道”的一种化学元素,它们含量非常少,但是人体一旦缺少了它们就立即会生病,有的成分更是人体能够长寿的秘密,而喝茶则是补充这些元素的非常好的手段,具体来说喝茶补充了哪些微量元素,帮助我们长寿呢?

1锌

锌是人体多种代谢酶的辅基,一旦缺少了锌会有下面的危害茶叶是很好的锌补充剂!茶叶中的锌含量是其他食物的好几倍,而且锌在水中的溶解度也非常好,也就是说,喝茶可以有效补锌!

2锰

锰有多么重要呢?经调研,长寿老人的头发、指甲中锰的含量非常高,高锰也被誉为“长寿的秘密”。

喝茶能补充人体中需要的锰吗?科研证明,茶叶中的锰含量是其他食品的几十倍到几百倍!而且锰在茶汤中的溶解度超过50%!那么,锰是人体长寿的秘密,而喝茶是补充锰的绝佳途径,所以这也是喝茶可以长寿的科学证明!

3

钙是组成我们骨骼的重要成分,一旦缺钙,骨质疏松、腰酸背痛等骨骼疾病都会随之而来,而社会上也有“喝普洱茶会导致人体钙流失”的说法,这是真的吗?

这是假的!喝茶不会导致钙流失!

那么,哪些茶叶中所含的微量元素更多呢?这个,要从“茯茶”说起。

所谓”茯茶”,就是茶叶上长有金花的茶。何为“金花”?它是一种自然生长在老茶的真菌,是国家认可的人体有益菌。刘仲华教授在分子水平上充分证实,“金花”菌是一种抑制作用极强的强势菌种,只要它生长出来,其它杂菌就被抑制了,因此,金花菌又被称为“霸王菌”。效的提升人体免疫能力,防癌,抗癌,抗氧化,抗衰老,令人延年益寿。

说起金花茯茶,大家都会想到边疆牧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茯砖茶,但是传统茯砖茶茶梗多,粗老,难撬,一不小心就会伤到手指,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想追求更为精细、更方便的茶叶品质。

金花普洱茯茶就解决了以上的难题。

金花普洱茯茶是以普洱茶为原料制作的金花茯茶,普洱茶和茯茶相比堪称精细,和“尖”类茶叶相比可谓成熟以普洱茶为原料可以金花菌提供足够的营养基质,使金花菌生长更加茂盛。其中的营养物质也处于峰值。

所以呢,如果想健康,想长寿,赶快来杯茶补补这些营养物质,让自已喝到100岁!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十四五”专题:我国茶叶科技“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思考

【编者按】“十三五”期间,我国茶叶科技在众多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依靠茶叶科技创新,茶产业得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助力农民增收和多地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分析我国茶叶科技发展趋势,探讨“十四五”茶科技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谋划“十四五”茶叶科技发展蓝图,让茶科技更好地服务于茶产业,使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中国茶叶》特开辟“‘十四五’中国茶科技展望”专栏,邀请全国茶界专家总结、分析我国茶叶科技各领域“十三五”进展,并对“十四五”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进行展望、规划,助推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我国茶叶科技“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思考

姜仁华, 熊兴平, 姚明哲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8

茶产业是富民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十三五”以来,我国茶产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综合产值不断提升,在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茶叶种植面积、生产总量、消费总量、出口额均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茶叶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力地支撑了我国茶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茶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产能出现结构性过剩、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综合效益仍有待提高、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需要进一步提升等挑战。

“十四五”是我国茶产业和茶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因此,总结“十三五”我国茶叶科技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分析未来茶学学科发展趋势以及茶产业对科技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我国茶叶科技发展的建议,对我国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推动茶叶科技进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十三五”我国茶叶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

1. 获得国家科技投入增幅明显

“十三五”期间,国家对科技计划管理进行改革,形成了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茶叶领域在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中,获得的国家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方面,“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等 6 个专项安排了6项茶叶领域项目,合同国家财政经费达到1.32亿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茶叶领域共获得各类别基金项目资助285项,合同金额达到1.2亿元,其中获得了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点国际(地区) 合作研究项目、3项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在项目类别和项目资助数、资助金额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2. 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1)获得奖励成果数量不断增加,质量提升明显

“十三五”期间茶叶领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成果107 项次,其中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14项,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 1 项已完成公示)。与“十二五”相比,在获奖类别方面,2016年首次实现省级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奖励成果数量增加20.2%,高级别(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成果数量增加75%,且首次获得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2)SCI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增加明显

在Web of Science中,以tea或camellia为关键词,结合摘要甄别,对中国大陆各学术机构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进行了检索(图1),发表论文数从2011年的371篇增长到2020年1 684篇,“十三五”期间共发表SCI期刊论文6 119篇, 比“十二五”增加1.26倍。在高质量期刊的发文数量也实现新高。

(3)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在智慧芽PatSnap全球专利数据库中,以茶为关键词,排除茶油和油茶等,对中国大陆2008—2020年申请和授权的发明专利进行了检索(图 2),2016年专利申请和授权数达到最多,“十三五”期间发明专利申请数比“十二五”增加52.1%,但授权发明专利数只增加4.4%。

3.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1)茶树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研究

在国际上率先完成茶树全基因组测序,完成了4个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组装,构建了1个茶树基因组的精细图谱。鉴定出一批重要基因,如分离克隆出苦茶碱合成酶基因,调控花青素、儿茶素等品质成分合成、抗逆等性状的关键基因。

(2)茶树资源与育种

新收集了一批野生近缘种等珍稀特异资源,使国家种质茶树圃保存资源达到3 700余份,资源多样性继续保持世界首位;鉴定发掘出一批叶色变异和功能成分特异的茶树资源,为特异品种的选育和多元化产品开发提供了种源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国登记新选育品种51个,获得授权植物新品种权72个,品种支撑产业发展作用突显,全国茶园良种化率达到68%。

(3)茶树次级代谢研究研究

明确了茶树中茶氨酸等重要次生物质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进一步揭示了茶氨酸在茶树中的生物合成及转运分子机制,发现了咖啡碱新的代谢途径,揭示了茶树芳樟醇和橙花叔醇生物合成调控新机制等。

(4)茶叶绿色生产技术研究

构建了茶园化肥减施增效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集成创新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13套,技术模式推广面积已超过14万 hm²,实现平均化肥减施37%、肥料利用率提升40%以上,节本增效明显。针对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灰茶尺蠖等我国茶园重要害虫,攻克了昆虫视觉信号电生理筛选、性信息素微量组分鉴定等技术难点;集成提出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实现化学农药平均减施7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茶园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水平。

(5)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

研制出一批茶叶加工品质提升新技术和加工关键设备,超微茶粉(抹茶)、茉莉花茶等再加工茶加工技术和装备取得较大进展,基于近红外、机器视觉等茶叶水分、茶叶品质智能感知技术取得了突破,数字化加工技术在部分茶类开始应用,主要茶类基本实现连续化加工,茶叶加工装备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6)茶叶加工化学

初步明确了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代表性茶类特征成分。

(7)茶精深加工

开发出冷溶、高香等高品质专用速溶茶;茶叶功能成分绿色高效提制和合成的新开发产品呈现多样化、功能化、时尚化、方便化的特点。

(8)茶叶质量安全

开发出基于石墨烯和纳米技术的快速茶叶农药残留样品前处理技术,基于微流控纸芯片的茶叶中多酚含量、农药残留速测技术等;研究提出茶园农药选用的评价体系,构建了以茶汤中农药“有效风险量”制定MRL的新原则,修订6项国际茶叶的农药MRL标准,提出蒽醌等茶叶中危险物阻断技术,创制了新烟碱农药的单克隆抗体靶向识别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和产品,研究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使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9)茶与健康

进一步证明绿茶等茶类有益健康的功效;进一步明确茶叶功能性成分的健康功效。明确了普洱茶中茶褐素减轻高胆固醇血症的机制。

(10)茶业经济

建立了国家茶叶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采集与定期编制发布 《中国茶产业 (杭州) 指数报告》,茶产业经济研究从以生产端为主向消费市场研究拓展,产业政策支撑能力明显加强。

二、我国茶产业及茶学科发展趋势

1. 未来我国茶产业发展趋势

(1)茶产品市场需求趋向多元化

(2)茶叶生产方式趋向现代化

(3)茶产业业态趋向多样化

2. 未来茶学科发展趋势

(1)与新兴学科融合加快茶学基础理论发展和技术创新

(2)与生命健康学科的交叉发展催生茶学研究新热点

(3) 综合和集成解决方案成为茶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茶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我国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茶叶科技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说明未来茶叶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

1. 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升高短期内将不可逆转,茶产业急需实现“机器换人”

破解采茶工短缺、生产依赖大量劳动力投入等难题,亟需改变生产作业方式,发展茶叶高效节本田间生产技术、名优茶机采机制技术、茶园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以及茶叶加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促进茶叶生产从依赖过量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向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2. 为确保茶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减轻对环境的存载压力,茶产业急需向绿色高效方向发展

解决茶叶生产过程中肥料、农药等生产投入品的不合理施用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问题,急需选育高抗、高肥效品种,研发茶树绿色高效低碳栽培技术、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茶叶节能清洁化加工关键技术、深加工产品绿色提制技术以及茶产品质量安全快速、低成本、精准检测技术和茶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元素、环境污染物的风险评估技术等,以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减轻对环境的存载压力。

3. 产品结构性过剩将会在未来一定时期存在,茶产业急需向稳面积、调结构、增效益方向发展

近年来茶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茶产品结构性过剩压力不断加大,急需促进茶树品种和茶叶产品品类结构调整;从供给端发力,满足消费者对茶产品趋向优质化、特色化、便利化的需求,推动茶叶从过去单一饮茶向饮茶、吃茶和用茶等多用途方向转变。

4. 茶产业业态趋向多样化,急需多学科交叉和综合集成技术支撑发展

单一学科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发展需求,需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走依靠多学科协同攻关、区域综合集成发展的技术创新路径,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四、“十四五”茶叶科技发展建议

按照“四个面向”要求,以“提升茶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支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实施“五大行动”任务为抓手,力争在茶学基础前沿和茶叶绿色发展、智慧发展、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科学发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产品创新,高效支撑我国茶学一流学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实施学科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一是进一步完善茶学学科体系;二是促进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融合发展建设;三是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研究。

2. 实施种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一是加强茶树种质资源收集、精准鉴定与利用;二是加快茶树高效育种技术创新;三是开展突破性品种选育。

3. 实施茶叶优质安全与营养健康提升行动

围绕绿色发展理念,重点开展茶园省力节本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制;构建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茶产品评价和溯源系统,建立新“三品一标”全程质量控制生产体系;开展茶叶营养健康功效评价及关键成分互作效应研究、多元化营养健康特色茶产品的智造技术、茶叶营养健康成分含量的快速检测技术及评价体系研究。

4. 实施数字茶业建设行动

基于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研究思路,采取专用化、轻量化、电控化和数字化设计理念,结合茶树品种、茶树生理、茶园种植、土壤和加工等农艺特性角度协同突破,系统开展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装备研究,构建茶园、茶叶、加工品质和机械装备的协同智能制造体系,减少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提高我国茶叶生产加工效能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5. 实施茶产业区域协调发展行动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根据区域生态资源特点和产业存在的问题,综合集成应用先进技术,研究提出适宜区域发展的茶叶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建立茶产业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实现区域茶产业提质增效和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的五行及中医功效

苏轼言:“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历史上也相传,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一、茶为中药

在古代,茶即是药,并被医书所载录。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茶的起源应该是作为药用的。在饮茶习俗刚刚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制茶技术却不简陋、幼稚,反映了制茶技术在茶叶成为嗜好饮料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在药用领域里完成的。

从茶叶成为嗜好饮料开始,在保持茶叶生物特征的前提下,把茶加工得更加美味可口成为了这一阶段制茶技术发展的最受瞩目的目标。茶在嗜好饮料的世界里另辟蹊径,尽管在概念上与药物分道扬镳了,但是在技术上却没有根本的变化。

二、茶的中医功效

自汉代以来,很多历史古籍和古医书都记载了不少关于茶叶的药用价值和饮茶的健身的论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6种古医书记载茶保健作用的有20项,219种药效,如提神明目,止渴治痢,去腻醒酒等等。

《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四、少卧、轻身、明目。”

《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新修本草·木部》中说:“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小宿食。”又称“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南宋时虞载《古今合壁事项外集》中记载:“茶有理头痛、饮消食、令不眠”之功效。

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三、茶与五行

古代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五行的属性来归类,如果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现象、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可以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茶经》开篇第一句就说茶是我国“南方”的“嘉木”,理所当然,茶首先属木。陆羽并将“五行”纳入“煎茶”的茶道中,他认为金木水火土相结合才能煮出好茶。煎茶用的风炉,属金;炉立于图纸上,属土;炉中沸水,属水;炉下木炭,属木;用碳生火,属火。这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而达到茶“祛百疾”的养生目的。

现代制茶工艺中,采摘下的茶青(属木),经炙热铁锅(属金)“杀青”、揉捻后慢火(属火)烘焙成干茶。“金”克“木”,又被“火”克,性质大变,从而制成成品茶。冲泡茶叶所需的沸水(属水),茶具(属土),也属五行之列。中医认为一个人的五行平衡停匀,生克得当,即可强身体健,命运亨通。茶叶经过反复生克,攻伐,合化,博取,兼容了阴阳五行的精华灵气,这正是茶叶诸多养生功效的根源所在。


四、中医“茶疗”的发展史

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言“茶为百病之药”。苏敬等撰写《新修本草》将茶列于木部中品,其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其功效有下气,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消宿食,利小便,治瘘疮等。后世医家均秉承其理论,不断开拓出茶的药用功效来。

陆羽则集合前人有关茶的文献之大成,编写出《茶经》书,此书不仅内容丰富能承前启后,而且奠定了茶在整个中华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使人们在对茶叶有药效认识的同时,也认识到茶已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斐汶《茶述》云“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及卢仝的“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则将茶的功效上升至抽象的精神感悟,对于茶的养生意义作出了积极的肯定。更有许多唐诗来讴歌茶的贡献,如李白的“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颜真卿的“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吕岩的“增渌清气入肌肤”说明茶有去油润泽、洁净肌骨之效:又如曹邺云“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齐己诗“味出诗魔乱,香搜睡思清”,说明茶能凝神除眠,使人才思敏捷;诗僧皎然的《饮茶歌》不仅说明茶能排遣孤闷,明心见性,更是让人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之品。

至宋代茶业飞速发展,中医茶疗的使用方法和运用范围逐渐扩大,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列有药茶专篇。其中的槐芽茶方、上萝叶茶方、皂荚芽茶方、石楠芽茶方中不再专注于茶的本草药效研究,而是将重点转向了茶的制作工艺及服饮方法在方剂中的运用,这使得中医茶疗在发展上迈出了新的一步。与此同时,随着唐宋时期社会文明高度发达、各种思维交会融合,以儒释道三家与茶相结合所产生的茶道文化应运而生茶道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又与中医调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构成良性互动,经过岁月沉淀后,确立了以茶为中心的茶道养生方法。

至明清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茶进行了系统性总结,指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在其文中附含茶药方16则,不含茶的“代茶饮”10则,都一一详加考证记载。在这之后不但有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剂问世并且被推广开来,而且临床医家更为注重制艺服饮在临床上的运用。如:茶疗剂型由原先汤剂、丸剂,发展为汤剂、丸剂、散剂、冲剂、代茶饮等多种;应用方法发展成饮服、调服、和服、顿服、噙服、含漱、滴入、调敷、贴敷,擦、涂、熏等。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更有大量的实例记载,可见当时中医茶疗盛行于世。

茶人墨客在著述中谈论养生茶疗者颇多,最具代表性的为《遵生八笺》中“茶泉类”专论一章,集中谈论识茶、采茶、泡茶等茶事活动中能带给人们的一种亲近自然的养生状态。《寿世青编》中所述的“十二时无病法”更是强调了茶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地位。这种以养生为主的中医茶疗侧重文化的表达,贴近日常生活,自然融入到社会当中。

五、中医茶疗的创新史

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西方文化思想全面引入中国,中华传统文化相应遭受强烈冲击,中医也经历了一个由中西汇通渐变到中西结合的理念更新过程。

中医茶疗在这种背景之下,步入到一个全新的开拓创新时期。在药理及生化等新型科学实验方法的 积极推动下,人们对茶叶的药用有效组份及其功效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研究出茶叶中含有的45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又以茶多酚、生物碱、茶多糖、茶色素、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等为主要成分。

这种全新的视角给中医茶疗带来了新的治疗方式,随着中药炼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有效组分制成胶嚢的保健品已成为了时下的流行商品。人们更是设计出袋泡茶、速溶茶、浓缩茶及罐装茶等更为简便的饮茶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乐于接受这种创新型的中医茶疗。

原标题:茶为万病之药,茶的五行及中医功效

注:内容转自崆峒养生汇,仅供茶友参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73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