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灯茶馆

yzwi

老灯,是我们村一个知名人物,因为他开办过茶馆。老灯姓刘,名老灯,村里人习惯地免去其姓氏直呼老灯。早在清朝年间,我们这一带沿袭成规有呼号的习俗,老灯也是长辈通过一定呼号程序给他呼的号,他再没有其他曾用名子。

老灯生于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在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老灯在我们村庄中心最繁华的临街地塅开办了一个茶馆。茶馆位于东西向的兴隆街北侧,正前方是南北向广平街与兴隆街丁字路口上。茶馆无匾额招牌,但人们都知道这里是茶馆。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坐北朝南。纵观茶馆外貌,这是由半米高石头为主体基础,采用砖、土坯混合建筑构成的墙体,属于传统的四梁八柱式的框架结构。这是一栋年久失修的破旧闲置平房,墙皮脱落,房屋整体变形。面阔只有一个两扇木门,西墙有两个小天窗,每天只能等到太阳偏西时,方可斜射进去一点点阳光。

茶馆内那是进深三间低矮破旧的屋子,南北长10米,东西宽3.3米。屋内终年光照不足黑咕隆咚,盛夏“三伏天”空气中弥漫着潮湿气味,墙皮大半早已脱落,凹凸不平。进门左边西南角有个专供烧开水的煤火炉子,旁边配置一个人工推拉的风箱。不远处置放三个棕色陶釉一米多高的大瓮,专门用来储存用辘轳从井里汲上的水,长长的炉火口可同时烧四、五个锡壶开水。在东南角有两张桌子放锡壶及茶具等物品,再往里边还摆放着七八张茶桌,茶桌长2米,宽1.2米。每张茶桌两侧配有长条凳子,茶馆内可容纳20多人同时饮茶。茶馆内的墙壁、木梁、檀条、木柱子、苫子板都被日久缭绕的烟釉包浆一层,难以辨认木头的本色。茶馆内虽十分简陋,但应有尽有,饮茶所需的物品摆放齐全。

茶馆门前兼营瓜子、烧饼、果子、挂面等其他生活日用品。老灯的妻子温氏一边兜售物品,一边搭讪招揽过往行人请进茶馆饮茶,笑纳茶客做的就是这个活气买卖。不过,老灯还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村庄里的乡亲们,远道而来的过客口渴了,喝口白开水或茶水,也不收什么费。就是沿街乞丐要口水喝,老灯也乐意送上一碗,在乡亲们心目中,老灯留下了好口碑。

老灯天生个头不高,身体瘦小,浑身上下无一处不小,而都长得匀称。他黝黑的脸膛爬满了皱纹,额头上皱纹勾勒出一个醒目的“王”字。他干瘦的浑身上下没有多少肉,一年四季手巾搭肩上,后腰上插着旱烟袋,油乎乎的烟荷包搭拉在屁股上,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他衣着简朴,秋冬黑色为主调,春夏白色着身,一年当中总是黑系、白系两色交替的棉粗布。走起路来佝偻着腰,两只手缩进手袖筒里,整天板着脸孔不多吭一声。他发音很低,嘶哑地喉咙头像网着乱丝。人们评头论足起老灯来众口词,是一位老实人,善良瘦骨伶仃、和蔼可亲,为人厚道。他没文化,平常日子靠着养种地为生。

在民国末年,战乱纷繁,多事之秋年代,老灯竟然在村庄里开办茶馆的确难能可贵。饮茶是件清雅的事情、一种清闲的事情,老灯甚至支承着一种在人们现时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事情。老灯一个人,把茶馆经营的不温不火、尽其当然、顺其自然、来去自由、休闲自得。老灯性格内向,他面向登进茶馆门槛的茶客从不握手、不作揖、不鞠躬、不合十,有时只点头、挥挥手、微微笑笑、应声,表示允许、赞成、领会或打招呼。

“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灯每天打理的茶馆井然有序,一个人、一个炉火让生命之歌在茶烟水声中渐渐消磨。前来老灯茶馆茶客大多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们,村里家境生活比较富裕户,外村途经路人过客,村里从事农耕种地的人们,半时不晌地把手里的工具放在茶馆门前,走进茶馆举杯豪饮,大有洗肠冲胃的爽快解渴之感。一碗落肚,倦意尽消,身体里顿时感到暖暖的,三碗饮罢,连后背也有阵阵暖意。

在我们村庄里,一般女人们不进茶馆,家境贫穷的人家更是不着茶馆的面。有时村庄里逢年过节或村里、家里有个什么大喜事等等,家道殷富人家慷慨解囊,邀请因贫穷喝不起茶水的乡亲们进茶馆喝喝茶水。也有的趁农闲时节有功夫,那些经常闲逛的老人们,溜达进茶馆里围坐在一起,漫无边际地唠唠嗑、抬抬杠、拌拌嘴热闹一番!那场面就叫吊起来不打——要得就是这股劲儿!在茶馆内,凡是茶客需要招呼老灯掌柜往茶壶里添加水时,尽管老灯个子低矮,但老灯尽量踮起脚来,抬高壶嘴与茶壶保持半米距离“用二滚三沸”的水高冲,一般冲水八分满为止。冲后加上壶盖,以保茶香。如第一壶茶高冲后,稍焖会儿茶再倒入小茶碗里慢慢喝。

我们这里的人们饮茶,从不喝凉茶、不吃茶叶、不喝半温茶、空腹不喝茶、睡前不喝茶、喝药不喝茶;壶嘴与壶嘴倒水不能相碰着,倒沸水时、不能用嘴吹热气;不称饮茶、不叫品茶、不称用茶、习惯上只称谓三个字“喝茶水”。

老灯茶馆用呈锥形的锡壶烧水,锡壶色泽灰暗,传热快、防潮、保温、耐酸、耐碱,锡不容易氧化。包浆则是慢慢加深的,呈现出亚光的色调,均匀而沉着,泡出来的茶非常清香。

那些年,茶具也无外乎提把式大瓷壶和端把式小瓷壶两种,无盖式的大碗或小茶碗,又称汤碗。经常光顾老灯茶馆的老茶客,自己配有专壶、专碗,并有明显标记,不允许他人使用,也有的茶客自带茶叶。

老灯茶馆一般上午9时开门,晚上9时关门,中午不休息,一天经营12小时。有的茶客一次进茶馆就喝上半天,也有的茶客分上午喝茶半天,下午喝茶半天,也有的茶客晚上来茶馆喝茶。茶水沏的浓淡则由自己掌握,有的茶客一壶茶水喝的泛不出茶颜色为收官标志。主要以花茶(花熏小叶)为主,也有其他三、四个茶叶品种不知其茶叶名称。茶叶来源是从石家庄经销茶叶的店铺和振头大街茶行购进,托人从外地购进、街上游走叫卖的挑担茶商买来等进茶渠道,也有茶客自带茶叶的。那个年头儿就这么几个茶叶品种,这里的人们约定俗成都是用100度的沸水冲泡茶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茶叶冲泡开,茶色透出来了方才喝茶水。

那些因家境不优裕喝不起茶水或喝不惯茶水的普通人家,他们从祖辈上流传下来的经验,在家里自制灵丹妙药的“茶水”方法。一则采取红枣在微火上焙糊,放入壶中几粒,开水冲泡,泛起红色油润后,就当茶水般饮用。虽不是茶水,但有健脾益胃、补气养血、安神之功效。二则采取熬一锅绿豆汤,其颜色呈现绿豆原有的本色,全家人均可享用。对人身体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止渴消暑,营养成分比较丰富。三则采取熬红豆汤喝,其颜色呈现红艳艳,有清热解毒、生津、利小便、消渴、护心之功效。无论是大枣、绿豆、红豆,自然色彩斑斓纷呈,有助于人的饮食欲望大增。

老灯茶馆为了应对晚上茶客喝茶,用棉花籽油、洋油灯(煤油灯)、罩子灯吊在房顶上照明。难忘的1957年,我们村庄里终于迎来了采用电灯照明,也就是这一年,老灯茶馆开办了风风雨雨10年之久,因世事多变缘故,终于寿终正寝。一家老灯茶馆从开张到关闭力挺10年营业不衰,除老灯钟爱茶馆本行外,也源于我们振头村地处太行山山口,井陉、获鹿出山之“孔道”,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村史可追溯至隋开皇三年,振头历史上的“石邑城”繁华390余年,寸土寸金的振头“二七大集”延绵400多年历史,振头村素有“日进斗金、夜出斗银”之说。自从老灯茶馆炉火熄灭之后,至今已有58年历史了,村庄里从未有人再开办过第二家茶馆!

老灯于1984年去世。永远的老灯茶馆将给振头村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北方村庄那些年里,弘扬茶文化具有“标本”意义的一段佳话!

【摘自2016年6月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张聚锋(河北石家庄),系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理事、石家庄市振头文化研究室创办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