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仙陆羽在做什么

找到约63条结果 (用时 0.044 秒)

最早介绍茶文化的《荈赋》中产茶的“灵山”在哪里?

  杜育塑像。

  陆羽《茶经》。

  清嘉庆版《华阳国志》

  文/王克明

  晋代诗人、文学家杜育(?-311年)写的《荈(chuǎn)赋》,是我国重要的茶文化史料,第一次记载了满山满坡的茶园,第一次写到饮茶后神清气爽,困倦顿消,慵懒尽除的感受。后世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多次引用《荈赋》内容。

  赋中描写的灵山,历来受到茶史研究者的重视。那么,灵山究竟在哪里呢?


  杜育与《荈赋》

  《荈赋》从茶的产地、采摘、冲泡至饮用,较为全面地描述了茶的生产过程,其赋曰: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责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荈赋》理解起来有点费劲,翻译过来就是:

  钟灵毓秀的灵山,是奇异特产钟爱的地方。那里生长着茂盛的荈茶,沿着山谷一直弥漫到山岗。承载着丰沃土地的滋润,享受着阳光雨露的孕育。待到初秋,农闲之时,结伴同行,上山采摘,精心制作。煎茶就用岷江水,只取上游流下的活水清流。品茶的器具,要选择陶瓷制品,那是出自东边浙江一带的越窑陶瓷。酌取茶汤的瓢,是用匏瓜做成,样式就如周朝祖先公刘做的那样。茶汤刚煎好时,茶沫下沉,白华上浮。靓丽犹如积雪,灿烂好似春花。有淳厚的茶汤,与色如青霜的浮华相应和,白黄相间。饮后神清气爽,困倦顿消,慵懒尽除。


  《荈赋》的几个第一

  《荈赋》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第一篇介绍茶文化的专题文章,对茶的产地、生长环境、采收、饮用、择器、用水、饮茶功效等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描绘,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饮茶之道与饮茶境界。

  《荈赋》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摘,第一次写到陶瓷最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第一次归纳了茶在情感方面的效用,即调神和内,解倦除慵。

  因为《荈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陆羽在《茶经》的“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3次使用《荈赋》的论述作为茶经的用典,可见《荈赋》对《茶经》写作的影响之深。

  苏东坡在《寄周安孺茶》诗中,不无感慨地写道:“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宋吴淑所作《茶赋》中,也对杜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杜育与陆羽摆在了并肩的位置。

  从《荈赋》与《茶经》的篇章和结构来看,《茶经》是对《荈赋》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昔日灵山今何在?

  《荈赋》中描绘的1700年前就“厥生荈草,弥谷被岗”的灵山在何处?至今未见到确切记载。

  茶史专家朱自振在《茶史初探》中,讲到三国两晋时期产茶史料时,再次提到《荈赋》,肯定了至迟在晋时茶树种植就有一定发展了。

  《茶史初探》中写道:“灵山是指什么地方?现在无从查考。不过,笔者从《宜兴县志》中偶尔发现,这首诗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杜牧的《题茶山》等诗,都作为歌咏宜兴或宜兴人的作品,而收诸该志的‘艺文’部。如果不是《宜兴县志》编纂搞错,那么这一线索也可证明,两晋时在宜兴的某些山岭,其植茶也相当兴盛了。”

  从上述中可知,朱自振对《宜兴县志》的记载是持有疑问的。他赞赏了《荈赋》对晋时产茶盛况的记载,而对灵山是在宜兴的说法并不支持。

  那么,《荈赋》灵山今何在?“水则岷方之注”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煮茶或用岷江水?

  清人严可均辑纂的《全晋书》中记载:“(杜)育,字方叔,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人。初与石崇等为贾谧二十四友,永兴中拜汝南太守。永嘉中进右将军,后为国子祭酒。有《易义》若干卷,集二卷。”

  从杜育的任职经历可见,他到过的地方应该很多。《荈赋》所述的“水则岷方之注”,是说煮茶要用岷江水,可见,杜育是有机会在煮茶时用上岷江水的。

  正因为这样,如果杜育在宜兴品茶也用千里之外的岷江水,是不现实的。所以,杜育品茶和《荈赋》的创作应该在岷江附近,他所见到的“灵山”也应在岷江附近。而在岷江边品茶,用“出自东隅”的陶器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水与茶的关系。有“茶仙”之称的清代陆廷灿,在其《续茶经》“伍·茶之煮”中说,陆羽尝谓:“‘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宜也。’此论诚妙。况旋摘旋瀹,两及其新耶?故《茶谱》亦云‘蒙之中顶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袪宿疾’是也。”

  就《荈赋》中的“灵山”与“岷方之注”而言,结合“水土相宜”的特点,“灵山”只能位于岷江边。


  汉嘉郡地有灵山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汉嘉县郡治。故青衣羌国也……沫水从岷山西来,出灵山下。其山上合下开,水出其间,至县东与青衣水合,东入于江。土地多山,产名茶。灵山下有灵关,在县北六十里。有峡,口阔三丈,长二百步。关外即夷邑。”

  晋时的汉嘉县,在今四川雅安市,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置,属益州。辖境约为今四川雅安、芦山、名山、宝兴、天全、荥经、汉源等市县区。

  从“沫水从岷山西来,出灵山下”,可见灵山可能就是雅安的灵关处,今宝兴县有灵关河、灵关镇。这里地属龙门山区,再从“土地多山,产名茶”可见这里在西晋时期就是蜀茶产地之一。在这里,“灵山”和弥谷被岗的“荈草”都能找到出处。

  今宝兴县青衣江支流灵关河畔有灵关镇,距岷江直线距离有100多公里,在灵关河边品茶,要用二三百里外的岷江水,似无道理。


  灵山揭其右,离堆被其东

  西汉时期的扬雄,在赞美成都的《蜀都赋》中写道:“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皋弥望,郁乎青葱,沃野千里……灵山揭其右,离堆被其东……”

  古人以坐北朝南为正向,古地图以左为东,以右为西,“灵山揭其右”指灵山标示蜀都之右翼,即灵山在蜀都的西面;“离堆被其东”是指蜀都在离堆的东面。

  离堆为都江堰分水入平原之门户,《史记》中“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即是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介绍,“离堆”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代称。

  “离堆被其东”,是指沿着都江堰浇灌的膏腴之地一路向东为蜀都。从“灵山揭其右,离堆被其东”可见“灵山”与“离堆”方位并列。

  《太平环宇记》在“永康军(辖地同于今都江堰市)”条目下有:“通灵山,周地图云上有通灵寺,因名。”《乾隆灌县志》有“(县治)其自西迤北则有灵岩山”。这几条信息,将“灵山”共同指向同一个地方:都江堰市的灵岩山。


  灵岩山上梨儿茶

  灵岩山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北岸,为玉垒山主峰,山上灵窦泉水清冽甘甜。唐初,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不远万里来此山,修建寺庙,名曰灵岩寺。1000多年来,香火不断,传承至今。

  灵岩山及其周边山脉历来是茶叶产地,其地理条件也正合茶树生长所需的“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的良好生态环境。

  灵岩山所在的都江堰市河东地区,在唐代为彭州所辖的导江县,自古产茶,且品质优良,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就有“彭州上”的记载,将灵岩山所在的彭州茶叶列为上品。

  五代时,毛文锡在《茶谱》中记载:“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园名仙崖、石花等(号),其茶饼小,而布嫩芽如六出花者,尤妙。”彭州的灌口,为今都江堰市的灌口街道及龙池镇一带,灵岩山今属灌口街道灵岩社区。

  灵岩山一直是茶叶的重要产地。都江堰市档案馆收藏的1982年《灌县农业区划资料》中,就有关于灵岩山有古老茶树的记载:“灌县大茶树——梨儿茶(这次资源调查中发现,海拔980米以上),这类茶树较为古老。现已发现5株在同一地内,其中最大的一株,离地25厘米处直径56厘米,胸径20厘米,树高6.2米,树冠宽3.3米,叶大(形如梨叶,当地人称梨儿茶),芽头重(未作定量分析),发芽早(在当地要比其他小叶种提早10天采摘),枝条粗壮(发现前当地社员隔年进行了一次边茶采割)。其他尚未详查,有待今后组织人力继续资源调查。”

  这种梨儿茶,特点是叶大笋长。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对《茶经》中“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的阐述时说:“‘笋者’是笋状芽,它的特点是芽叶长,芽头肥壮、重实。生长出这种笋状的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叶茶树;一种是长势旺盛的茶树。这种芽叶,持嫩性强,品质成分含量丰富,成品茶的质量当然居上。”这是否就是《荈赋》中弥谷被岗的“荈草”呢?

  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将西晋杜育《荈赋》与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一并收入《方物记》中,明确了《荈赋》描写的是蜀山景色。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蜀地宝藏

  信息贵在分享,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一个小村庄出了两个“全国冠军” 开化茶,好戏还在后头

一个村庄,出了两个“全国冠军”。这样的“战绩”,让开化县池淮镇星口村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冠军村”。

三年前,开化选手李群勇在首届全国茶叶加工工(精制)职业技能竞赛(红茶类)中,勇夺冠军。

三年后,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赛项(绿茶类)决赛中,开化选手石春生斩获第一名,荣膺“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这是开化选手第二次“称雄”全国茶叶加工的顶级赛事,刷新了开化在全国绿茶加工领域的最佳成绩。

因为冠军,小县城开化备受瞩目。但很少有人知道,李群勇和石春生,是同年同月出生的同门师兄弟,而且都来自同一个村——池淮镇星口村。


初心

开化茶人辈出,1975年3月出生的李群勇和石春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获得过众多制茶、评茶、茶艺方面的奖项。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出生“茶叶之家”,都爱钻研茶艺,都努力学习理论知识,都是开化“茶圈”的名人……

2015年,李群勇和石春生先后拜评茶高级技师、茶艺技师、高级制茶技师、高级农艺师毛京和为师。“他们两个人都非常勤奋好学,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和奋斗精神,就不可能取得这些成绩。”对这两个“爱徒”,毛京和赞不绝口。他说,他们那股“劲儿”,很多人都没有。

池淮镇是开化茶叶大镇,拥有骨干茶园9500余亩。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们对茶文化有着一份特别的情愫。

被称为“茶二代”的他们,尽管也曾外出工作,但最终,他们选择回到家乡,学习种茶、制茶,日日夜夜在茶香中沉淀。

石春生夺冠回乡后,记者第一时间前往位于星口村采访。在他家中的一面墙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种荣誉——浙江省“金蓝领”、茶王争霸赛金奖、钱江源开门红斗茶赛金奖……


对于本次摘得“绿茶王”桂冠,石春生很谦虚,他说“第一名的奖杯属于开化,也属于每一个默默推动开化茶产业的工匠。”

从石春生的家往前走100米,就是师兄李群勇的家,中间仅间隔了一户人家。“有时候晚上很迟了,师兄家里还亮着灯,他还在学习理论知识。大家都这么努力,我有什么理由不拼命?”石春生说,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相互促进的氛围,也是开化拿下冠军的重要因素。

在本次全国茶叶技工从业人员的顶级赛事中,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71位制茶能手、大师工匠,要参与理论、拼配、实操多个环节的比拼。“面对这么多省市的国家级绿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中国制茶大师,开化选手能杀出重围,实属不易。”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厉宝仙说。

听闻开化茶人再夺“全国冠军”,开化“茶圈”也“炸裂”了。“大家都说一个小小的开化县,竟然拿到全国茶叶加工两个顶级奖项,真了不起。”茶人陆杰星难掩心内激动。

同样兴奋的,还有茶博士宋米和。他说:“这么好的成绩,跟开化长期以来的人才队伍培养息息相关。以前我们的工匠只会埋头制茶,缺少强大的茶学理论。现在证明,我们开化工匠是全面发展的态势。”

经历了几代人,开化茶人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信心

一个小县城的茶人工匠,为何能两次获得全国茶叶加工竞赛的冠军?在开化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总农艺师吴水女看来,这属情理之中,更底气十足。“这与县委县政府对茶产业的支持密不可分。”

山水之间,茶香氤氲,开化茶叶种植历史悠久。龙顶茶史,始于晚唐,兴于明清,在明朝列为贡品。茶圣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就提到“浙西”,南宋梅花诗人张道洽盛赞“神奇,真乃形美、色美、香美、味美四美俱全的深山佳茗”。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化就大力实施名茶名牌战略。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把茶叶作为兴农富民的主导产业,强政策扶持、强科技支撑、强品牌培育、强茶旅融合,全县茶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逐步形成了“红绿并进、三茶统筹”的发展路径。

“每年,开化都会举办茶王争霸赛、茶叶品鉴会、技术交流会等各类茶事活动,营造茶文化氛围。同时,依托县茶产业协会和各类培训平台,及中茶所邓余良专家工作室等,邀请县内外专家,强化对茶叶理论知识、加工、审评、拼配等关键技术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开化茶叶工匠过硬的综合技术水平。”开化县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方辉韩说。


石春生在制茶。

去年年底,开化将龙顶振兴列入五大战略跑道之一,聚力打造“中国茶叶强县”的宏伟蓝图,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化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等文件措施,并高规格举办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以推动茶产业提质升级。

“我们围绕茶园质量、加工水平等五大提升工程,出台了22条举措。特别是鼓励开展各类茶叶技艺比拼和茶文化活动,对新获得茶艺师、评茶员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人员予以奖励。”方辉韩介绍,2018年以来,开化共兑现茶产业扶持政策补助资金2365万元。

政府巧搭台,茶香飘四方。如今,开化龙顶已经成为具有辨识度、富有成长性的优势主导产业和践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山区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支柱型产业。2022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2.5万亩,产量3314吨,茶叶年产值13多亿元,开化龙顶品牌价值达31.71亿元,位列全省第5。

生在高山,长于云雾,汲取源头活水的开化龙顶,在新时代依然散发着缕缕清香。

匠心

全国冠军,不仅代表着茶叶行业的最高荣誉,更是茶叶品牌的一种宣传方式。

2020年,开化选手李群勇在首届全国茶叶加工工(精制)职业技能竞赛(红茶类)中夺冠后,将外形细紧、色泽乌润、香气馥郁的钱江源“开门红”红茶带进了全国茶人的视野。

随后,开化联合中国红茶联盟,发布“中国高品质红茶开化共识”,全面打响钱江源“开门红”红茶品牌。同时,深化与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的销售合作,依托其销售网络,宣传钱江源“开门红”红茶,推动品牌扩面发展。2022年,钱江源“开门红”产量达750吨,产值3.6亿元,在茶产业中占比提升至20%以上。

“开化拿下两个全国茶叶加工冠军,极大地提振了开化茶产业发展的信心,证明开化人也是可以做好茶的!”吴水女说。在“冠军效应”的带动下,不仅开化茶人的“朋友圈”越来愈大,共有茶产业技能人才2703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99人;“生态种茶、以茶促产、茶旅融合”之路也越走越宽,开化龙顶这一片“绿叶子”正逐步变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开化将茶产业人才培养列为重要的人才培训工程,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年轻茶人,并积极推荐茶产业高技能人才参加各类评优评先。”开化县人力社保局就业促进与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王月琪说。


李群勇(左一)在制茶。

这几天,“80后”徐琳正在为参加县级茶艺比赛做准备,师傅石春生每周都会对她进行2次以上的面对面辅导教学。“我们每个人,都能做茶文化的传承者。”对于每一个徒弟,石春生都用心传授。就这样,制茶、评茶、茶艺……在一代代师徒之间完成了传承,他的徒弟都已在国家、省、市三级比赛中摘金夺银。

为了带动更多茶农增收致富,石春生与5个茶农大户、2个村庄散户茶农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不但保障了茶叶原材料的品质,更解决了农户的卖茶问题。

“2003年我开始种茶后,所有茶叶都由石老师收购,不仅不愁销路,收入也不错。”余新华是华埠镇毛力坑村的一名茶农,共有50亩茶园。每到采茶季,石春生都会挨家挨户上门收购茶叶,也会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茶叶采摘、茶园管护指导。

在一代代开化茶人的努力下,开化龙顶香飘四海,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开化荣获全国首个“中国生态茶之乡”称号;红色茶乡之旅列入全国20条茶乡旅游精品路线和“世界茶乡看浙江·浙里游好茶”十大茶旅精品线路,每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

来源:潮新w 共享联盟·开化 汪宇露,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是生活中的爱恋

精读笔记第九十七期

《爱茶














作者:

方鹏程

出版日期:

2017年3月



内容梗概


作者结庐而居,远离喧嚣,自己动手种茶、采茶、制茶,追溯了陆游、李白、苏轼等爱茶人的生活方式,阐明了饮茶养生的保健之道,勾勒出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生活情趣和价值取向。






内容亮点


茶缘


湾潭种茶记

好茶探秘

品茶

爱茶诗人

茶的心灵禅味

台湾好茶






精读笔记








茶缘


茶有茶缘,人有情缘。相聚品茗,自是有缘。古来婚姻谈成,纳采以茶为聘,女家以茶待客。新娘端茶奉茶,男方答之以礼。有茶不难,难在好茶难寻。好茶还须好水、好器、好人、好时光来相配。千山独行,看山看水,以天地为侣,路过茶馆,来一客好茶,茶味甘美,留在心头。

好茶之人,可称茶人。三两好友品茶,主人亲手煮茶,殷殷奉茶,也是茶人,谦称事茶人。种茶之人,也是茶人,采茶、制茶之人,也是茶人。文君当炉,相如招呼,不也是文人雅士,优雅茶人?



茶痴有两种,一种是什么茶都喝,只要是茶,张口就喝。另一种是非常注意喝茶的美学,不是好茶不喝,不是好器不用,不是好水不泡茶,不是好友不一起喝茶,甚至不是好地方也不喝。还有人专情于一种茶,别的茶都不喝。

《红楼梦》中妙玉对烹茶的水、点茶的杯子,以及选用的茶叶,都很讲究。茶叶、水、火和茶具,都是品茶美学的重点,但最重要的是人。懂得品茶的人在一起,自然觉得茶香有味。不喜欢喝茶的人,即使给他最好的茶水,也是一种水厄灾难吧。

在下方道人,因为年轻时有志于道,偶得贵人传授《鬼谷子》,读通《鬼谷子》全书之后,爱学鬼谷子采茶喝茶修身,最后自己种茶、采茶、做茶。喝起自己做的茶后,觉得飘飘欲仙,因此自称方道人。 


湾潭种茶记


湾潭位于新店碧潭的旁边,三面有新店溪环绕,群山环抱,东有乌来群峰,南有狮子山,西有湾潭山,北有和美山,堪称山明水秀,人烟稀少,世外桃源。

一九九〇年,我旅菲归来,再度外放已成空,遂想寻找一处农园,作为日后劳动筋骨、优雅度日的地方,湾潭是最好选择。



开山辟地,筚路蓝缕,搭盖小木屋一间以避烈日风雨,整地种菜,东篱种菊,挖塘种荷,挥汗如雨。竹园有绿竹,屋前有草地,四周竹篱有野菊。风吹竹林动,竹声风声相和鸣。新店溪水匆匆,水涛潺潺。晚来海会寺钟声划破湾潭的宁静,虫鸟声悠扬起落。驻足园中,倾听百涛,好似仙乐飘飘。山岚夜雾朦胧,比拟太虚幻境。我从海基会退休后,内人跟着陶艺吕老师学陶。吕老师从云南西双版纳访问茶农归来,带来许多普洱好茶,我也分了几片。烧窑的夜晚,铁壶煮普洱,味道香浓甘甜,何似在人间。

我(方道人)购买了100棵茶苗,立刻种在屋前草皮的边缘,每隔半尺种一棵,排列成一行,一点也不壮观。湾潭没有自来水,只有从地下抽出的井水,我们要到一百米外的土地公庙去取水来浇灌,一个星期才浇一次,居然长得很好。



茶仙陆羽说:“其地,上着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着生黄土。”听涛园邻近新店溪,早年是河川冲击的台地,底下是一堆大大小小的石头,上面是一层冲积土,排水良好,应该就是栎壤吧。采茶季节可分春、夏、秋、冬。春三月,茶树开始长芽,要连采好几天,才能把春茶采完。夏天温度高,茶长得特别快,因此夏天的茶味道比较淡薄。秋天天气转凉,茶叶不会变红,还是绿得那么可爱,让人舍不得摘。冬天,在茶树茶树冬眠之前,还会冒出一些最后的小茶叶,那就是冬茶了,很珍贵。

种茶、采茶,还要会制茶。茶叶要经过萎凋、炒茶、揉茶、烘茶等阶段,每一阶段都要细心处理,才能做出自己满意的好茶。方道人做茶,非常俭朴实用,不需要很多道具,完全遵照古人的做法,纯用双手炒茶、揉茶、发酵,再用烘碗机慢火细烤,自己种、自己采、自己制造,喝起来顺口,回味无穷。每一次做茶,品味都不一样。这是由于气候、当日温度、萎凋多久、发酵度如何、烘茶程度,样样都影响茶叶质量。所以每一次做出新茶,品尝起来,都有不同乐趣。


好茶探秘


西湖产茶,在唐朝陆羽写《茶经》时,就已经提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四次到龙井来品茶,将18棵茶树命名为“御茶”,西湖龙井被列为贡茶。经此震荡,西湖龙井不出名也难。西湖龙井的特色是:“色绿光润,形似碗钉,藏锋不露,匀直扁平,香高隽永,味爽鲜醇,汤澄碧绿,芽叶柔嫩。”西湖龙井,按照产地分为五品:狮:产于狮峰,堪称“极品”;龙:产于龙井村;云:产于云栖;虎:产于虎跑山;梅:产于梅坞。按照采摘的时间也分为八品:莲蕊、雀舌、极品、明前、雨前、头春、二春、长大。

早在北宋神宗年间,著名诗人苏东坡外放到杭州当三年通判,经常到西湖附近品茶,有一次一天之内喝了七碗茶,写下了一首诗,流传千古,让所有爱茶人都为之向往。



云南产茶,以普洱茶最有名。普洱茶特色是:发酵后茶汤浓郁甘甜,香气十足。消油腻、解渴、耐泡。清宣宗道光年间,阮福来到云南,翻阅《云南通志》,没有得到详细的答案。不过,普洱茶产在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曼撒六个茶山,其中倚邦和蛮专两地所产质量最好。普洱茶在清朝雍正年间成为贡茶,民间尚未风行。后来随着乾隆皇帝喜爱普洱茶,还写诗陈赞,普洱茶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福建武夷山的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岩茶因生长在武夷山的岩石中而得名,最著名的是“大红袍”,最古老的是“晚甘侯”。武夷岩茶品目众多,其中以大红袍、肉桂、水仙、乌龙、铁观音最有名,均属乌龙茶系列,浓香持久,味浓甘醇,饮后口齿留香,深受茶人欢迎。武夷岩茶以采摘春茶为主,约占全年产量的90%,夏茶占10%,一般不采秋茶。

乌龙茶讲究晒青、晾青、摇青、作青、杀青、揉捻、初焙、文火烘干等过程,达到发酵适度、香气高、味道醇厚的要求。


品茶


品茶是优雅的生活艺术,可以独酌,可以对饮,也可以举杯邀月成三人。茶圣陆羽在《茶经》第五章《茶之煮》提到煮茶的方法,需要炙茶、碾茶、煮水、煮茶末、分茶等几个步骤。

饮茶之风气,到了唐代,很是兴盛。长安京都、洛阳东都,以及江南、四川等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饮茶。唐代饮茶,有粗茶、散茶、末茶、茶饼。

粗茶是将茶叶蒸熟捣烂后做成茶砖,要煮茶的时候,可敲下一块,碾碎后加入锅中熬煮。

散茶是将茶叶蒸熟烘干收藏,形状散乱,不经加工。

末茶乃是将茶叶蒸熟烤干,磨成茶末收藏。要喝的时候,可将茶末放进烧水壶中冲泡或熬煮。

茶饼,是将茶叶蒸熟捣烂,再放进模子做成大小茶饼,烘干后收藏或运输。



茶有九难: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蔡襄《茶录》上卷轮茶,谈到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茶、熁盏、点茶。辨别色香味,是选茶的标准。藏茶是茶叶的收藏法。炙茶、碾茶、罗茶是煮茶的准备程序,候汤是用瓶罐煮水的功夫,原则上是三沸。熁盏是用火温杯。点茶就是宋代的泡茶法。

煮水器可用金属提梁壶,水初沸,茶叶握在手中,等注水入小茶壶后,再将手中的茶叶放进壶里,三呼吸之后,将茶汤倒在大碗里,然后再倒入茶壶,动荡摇晃,让茶香气溢出,三呼吸间,即可倒茶待客。



当代两岸流行工夫茶,这乃是唐宋以来中国茶道的演化结果。唐代陆羽《茶经》所提到的茶道,是在讲求品味、美学、待客的气氛下进行的。现代两岸茶道也是如此。

现代人不随便取用江、河、湖、瀑、泉之水,煮水可用干净水,水烧开后,茶壶、茶盅先放在茶海或茶盘上,倒一些热水温壶、温盅、温杯,然后用茶则倒出适量的茶,让宾客赏茶,再将茶叶倒进壶中,用热水冲泡。通常一壶茶,可冲泡3巡,滋味浓的好茶,可以冲泡67巡,但会越冲越淡。主人适时更换不同的茶叶,也是一种品茶之道。


爱茶诗人

诗仙李白,一生以诗酒闻名,却留下一首茶诗《赠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让湖北当阳玉泉寺仙人掌茶从此闻名天下。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玉泉仙人掌茶,经李白诗文推介,声名大噪,历代都有文章提到。清代李调元《井蛙杂记》也记载,仙人掌茶品高,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冲泡之后,芽叶舒展,有似朵朵莲花在水中,汤色嫩绿明亮清透。

诗圣杜甫,应何将军之邀,再度去做客,写了《重过何氏五首》,其中三首提到喝茶之事,意境高雅,让人再三回味。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唐代中期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下了2800多首诗,其中写酒的有900多首,写到茶的有50多首,茶酒不离手,写下好诗一首又一首。

白居易常常喝醉了就睡,偶然发现清幽之地,就在绿荫下摆张绳床,旁边放一些茶器,不经思考就烧起火炉,用白瓷瓶盛水,把水煮开来点茶。瓷瓶中加入茶末,茶香扬起,泡沫似花,浮在滚滚鱼眼上。

白居易喝茶时,想起老友杨慕巢,不免写了一首《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今朝餐又饱,烂漫移时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

盛来有佳色,咽罢馀芳气。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宋代诗词文章惊世的苏东坡,一生虽不得意,却能在困境中寻得喝茶种茶的乐趣,写了许许多多和茶有关的好诗词,留给后世一个“逆中求顺”的好榜样。苏轼爱茶,知道茶的好处。他在《仇池笔记》中有一则《论茶》,提到茶能“除烦去腻,不可缺茶”。苏轼曾经将茶比作佳人,至今传为佳话。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的心灵禅味


皎然说:“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

僧侣追寻的是了悟,看透世间的一切,有如镜花水月,都是虚幻无常的。能够看透的,只是自己了悟,心灵坦荡,却还要进一步度化世人,一起得道,进入无忧无虑的境界,这就是皎然说的“何须苦心破烦恼?”



饮茶之风的兴盛,可能是僧院提倡的结果。迎客请吃茶,是一种僧院的待客礼仪,当然不分新来旧识,只要见了面,就请他吃茶去,有话慢慢说。喝茶是唐宋以来僧院的习惯,饭后三碗茶,提神解油腻。

僧院提倡喝茶坐禅,是为了提神醒脑,有助于悟道。僧院种茶,除了实现“农禅合一”之外,也能招来信众,对谈论道,更有助于安抚信众的心灵。心安而后能定,定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定体悟而后能修身,修身而后能齐家,齐家而后能治国,治国而后能定天下。


台湾好茶


台湾茶叶从清世祖顺治十八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算起,历经30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有10种好茶,畅销海内外。这10种台湾好茶是:南投鹿谷冻顶乌龙茶、台北文山包种茶、台北木栅铁观音、台北三峡龙井茶、新竹北埔和台北坪林东方美人茶、南投松柏长青茶、阿里山珠露茶、台湾高山茶、桃园龙潭龙泉茶、南投日月潭红茶。



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台湾茶因产地、制作方法而有不同的特色。台湾高山茶是1970年代以后新兴的好茶,凡是种在1000米以上山区的茶,都称为高山茶。


本文为《爱茶摘选整理后的精读笔记,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和认同的观点,如果对本书感兴趣,可阅读全书,了解更多茶知识。




作者简介



方鹏程台湾商务印书馆原总编辑,台湾地区著名文化人、出版人、事茶人,2016年度“十大茶书奖”获奖作家。 大中华地区“茶文化复兴”的重要推动者之一,现任大学新闻学系副教授。


找到约6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