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婺源仙枝茶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婺源茶何以“香天下”

品一杯婺源香茗,道一段茶中故事。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丰富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造就了众多茶叶产区,也因此衍生出诸多区域茶叶品牌,婺源茶就是久负盛名的区域茶叶品牌。2023年11月,在第108届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东南亚区)上,婺源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旗下产品“婺茗”牌灵岩仙枝茶荣获中国区金奖。更早的202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将包括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1996年婺源绿茶获得首张有机食品证书以来,婺源茶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从“大鄣山茶”的异军突起,到境内茶叶企业纷纷携手婺源有机茶“扬帆出海”,高品质的婺源有机茶连续20多年出口欧盟,常年占据了欧盟有机绿茶市场的“半壁江山”。那么,婺源茶是何以“香天下”的?

婺源采茶女茶叶采摘。卓忠伟/摄

“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婺源是千年茶乡、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拥有“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有机产品(茶叶)认证示范区、婺源绿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等殊荣。

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是“中国名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唐代陆羽《茶经·八之出》称:“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全唐文》载刘津《婺源诸县置新城记》称:“太和中,以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货最多。”

可见,早在唐代,婺源已是著名的产茶区。到了宋代,婺源生产的绿茶,已成为全国绿茶中的精品。

《宋史·食货志》记载:“顾渚之紫笋,毗邻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到了明代,婺源所产的散叶茶,有芽茶也有叶茶,名目众多。

明末清初,被誉为婺源绿茶的“四大名家”,即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和济溪坦源茶,曾当作贡品,每年进贡量约有五千斤。

“茶业是婺源传统优势产业,家家种茶、户户采茶、人人饮茶。”据婺源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查友洪介绍,千百年来,婺源的茶农、茶商、茶客们,在“采、制、贩、品”系列茶事历史习俗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婺源茶俗文化,体现了“敬、和、俭、静”的茶艺文化内涵。

2014年,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朱子故里,婺源人奉行朱子“理而后和”的思想,在传统茶俗文化中讲究以礼待人。婺源百姓讲究行善施德,在行人必经的乡间道路和崇山峻岭间的古道上,邻近的宗族或个人往往会捐建茶亭,为行人供应茶水,以解行人之干渴,“方婆遗风”世代相传。

在众多的茶礼习俗中,婺源茶艺以其独特的道德内涵和儒雅风韵,一直备受推崇,至今盛传不衰。

2023年11月,婺源举行“方婆遗风茶文化传承点”揭牌仪式,不仅让一片茶叶富了一方百姓,也让一片茶叶传播文明新风。

婺源茶园春色。詹欣民/摄

“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婺源多山地丘陵,森林覆盖率达83.67%,最适宜发展生态农业。

“早在1996年,大鄣山茶就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AA级绿色食品证书》,此后连续20多年通过欧盟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名副其实的有机茶。”作为从事茶业工作40余年的“老茶人”,婺源大鄣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洪鹏满脸骄傲地说。

婺源所产“婺源茗眉”“溪头梨园茶”“林生茶”“五龙山茶”等都是品质特优的名品绿茶,在国际市场备受欢迎,经久不衰。

历史上,婺源传统绿茶,无论是土庄茶(即内销茶)还是路庄茶(即外销茶),品质均十分出众。

1935年出版的威廉·乌克斯(Willian H.Ukrs)《茶叶全书》评价婺源茶时称:“婺源茶不独为路庄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汤色澄清而滋润。”

清宣统二年(1910年),婺源祥馨永茶号生产的珠兰细嫩芽茶,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得金牌奖。同年,以珠兰花窖制的婺源龙井茶,也获美国赛会一等奖。1935年,吴觉农、胡浩川在《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中提到:“皖南所产的珍眉绿茶以婺源为最多,故又称婺源茶……其中,婺源绿茶尤以质厚味香著称。”

一片好茶,除了精心培育,还要用心采制。

婺源绿茶每年在春分前后开采。开采首日有“篮底垫红纸、进园放花炮”的习俗。采摘时,按一芽一叶标准;清明后,按一芽二叶标准。采摘时做到“三不采”,即不采雨水叶、红紫叶、虫伤叶。茶叶坚持分期分批采摘,遵循“先发先采,后发后采,不符合标准不采,采下的鲜叶不过夜”等原则。

婺源绿茶传统制作包括采茶、摊青、杀青、清风、揉捻、烘炒、初干、再干等工序。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婺源绿茶具有香高色翠、汤青叶绿、味浓耐泡的特点,有“头泡香,二泡浓,三泡味不减,四泡味亦醇”之称。

在婺源,每逢客到,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贵客到、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还讲究吃果籽茶。恭贺亲朋生日、寿诞时,送的新布鞋内都要放些茶叶,取“茶叶年年发新枝,采(踩)不尽芽还发”之兆意。

如今,婺源正对接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机构,策划开展“公议茶规”立规200周年纪念和“最美茶艺师”“最佳茶楼”等评比活动,以茶事文化、茶事活动为抓手,将地方民俗文化有机融入茶文化,进一步增强婺源茶区域品牌影响力,做大做强茶旅游经济。

婺源茶道表演。婺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灵草出天然,名扬海内外。”近年来,婺源深入挖掘弘扬茶文化,在旅游景观、城乡建设中有机植入茶文化,编写《茶香婺源》《婺源绿茶》《婺源茶人传》等书籍,举办茶文化摄影展等,弘扬千年茶文化。

同时,抓住“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保护传承契机,按照“夯实基础、品牌打造、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思路,推进婺源制茶技艺项目传承和茶产业发展,振兴千年茶乡。

坚持举办茶文化节,组团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广州茶博会等大型活动。2019年,婺源大鄣山有机茶园获“卡洛·斯卡帕国际园艺奖”,这是我国获此殊荣的首例。

为发展壮大茶产业,婺源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等茶叶科研单位,推广有机茶生产新技术、新成果,建立有机茶园绿色防控体系,涌现了一批“一亩园一万元”的有机示范茶园。

其中,婺源林生茶叶公司推广良种种植,建设有机标准茶园1000亩,亩产值达1.2万元;大鄣山乡水岚村181户农民发展有机名优茶,实现名优茶年收入600万元,年户均茶叶收入逾3万元。

如今,婺源绿茶被评为中华文化名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江西农产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首批“中欧100+100”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截至目前,婺源注册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达400余家,其中规上茶叶企业29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2家,全县茶产业年综合产值54.88亿元。

全面推进我国首个茶叶出口“大基地”建设,全力打造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战略合作,谋划建设婺源茶业博士工作站;围绕婺源茶资源综合利用,开展茶饮料、茶保健品、化妆品等深加工技术研发……属于婺源茶的故事仍在持续上演,“千年茶乡”金字招牌将越擦越亮。

来源:当代江西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3年婺源县茶业协会年会圆满举行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

2024年2月2日

婺源县茶业协会

“乘势而上开新局·笃行实干谱新篇”

年会盛典

在婺源宝婺度假酒店圆满举行!

2024年2月2日下午,2023婺源县茶业协会年会成功举办!县委副书记徐艺华、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黄先河、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副院长胡勇、特邀嘉宾及县直有关单位领导应邀出席。领导嘉宾与协会全体会员代表汇聚一堂,用一场年度盛会总结过去,共谋发展,共同迎接2024新春的到来。

【授课篇】

特邀嘉宾戴健飞

鄣公山共大戴健飞老师,现场为大家作《跨境电商知识》授课

特邀嘉宾王文凤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王文凤主任为大家讲解婺源绿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领条件和流程

【致辞篇】

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查友洪

县茶产业发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查友洪介绍婺源县茶产业发展状况。2023年,婺源县入选“全国重点产茶县域”、“一带一路”十周年茶产业典型案例集,获评多彩茶乡,特色魅力茶乡;“婺源绿茶”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获江西农产品“二十大区域公用品牌”、入围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茶叶)品牌声誉百强榜,"婺茗"灵岩仙枝获2023巴拿马金奖,方根民技能大师工作室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县茶业协会会长黄彤

协会会长黄彤作2023年茶业协会工作报告。总结了2023年来协会所做的工作,并围绕2024年工作重点作部署。2024年,协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好婺源县委、县政府关于“三大样板、六大工程”的工作要求,依靠全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依靠协会全体会员、会员企业、全县茶人和行业集体的力量,为我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县茶业协会秘书长汤淞

协会秘书长汤淞作2023年茶业协会财务报告。

【表彰篇】

“名特优新农产品”主要生产经营单位表彰仪式

“2023婺源茶电商达人”颁奖仪式

“2023年度婺源县三茶统筹示范单位”颁奖仪式

【座谈交流篇】

座谈会上茶企代表对提升茶叶品质、推动产业升级、打造茶叶品牌,推动三茶统筹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为婺源茶产业共谋发展。

【领导讲话】

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黄先河

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黄先河讲话:

茶业协会要履行好行业职能,凝聚会员力量,牢固树立行业意识,推进婺源茶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加大对茶企、茶农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守好守住婺源茶品牌良好形象。

县委副书记徐艺华

县委副书记徐艺华总结讲话:

他强调:协会要始终坚持“为政府服务、为会员服务、为行业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协会指导、协调、服务、管理职能,特别是抓住婺源出口茶叶大基地建设重要契机,加快协会机构实体化运作,加强行业自律发展。要积极发挥协会学习交流平台作用,多组织活动,会员企业之间也要多交流多沟通,多为协会发展建言献策,共同营造我县聚力发展茶产业的浓厚氛围。

他要求:茶业相关部门要努力把茶业荣誉转化为生产力,要认真收集和梳理茶企提出的问题建议,围绕企业诉求开展工作,把企业的意见建议纳入2024年婺源县茶产业发展工作计划,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来源:茶乡婺源,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典鉴赏:续茶经 之"茶之具"

第二章 茶之具

《陆龟蒙集·和茶具十咏》


茶坞

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缭绕。向阳就中密,背涧差还少。遥盘云髻慢,乱簇香篝小。何处好幽期,满岩春露晓。

茶人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茶笋

所孕和气深,时抽玉笤短。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寻来青霭曙,欲去红云暖。秀色自难逢,倾筐不曾满。



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制作自野老,携持伴山娃。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争歌调笑曲,日暮方还家。

茶舍

旋取山上材,架为山下屋。门因水势斜,壁任岩隈曲。朝随鸟俱散,暮与云同宿。不惮采掇劳,只忧官未足。

茶灶[经云灶无]

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奇香袭春桂,嫩色凌秋菊。炀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茶焙

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紫花,焙人以花为脯。]茶鼎新泉气味良,古铁形状丑。那堪风雨夜,更值烟霞友。曾过赭石下,又住清溪口。[赭石、清溪,皆江南出茶处。]且共荐皋卢,何劳倾斗酒。

茶瓯

昔人谢,徒为妍词饰。[《刘孝威集》有《谢启》。]岂如璧姿,又有烟岚色。光参筠席上,韵雅金侧。直使于阗君,从来未尝识。

煮茶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倾馀精爽健,忽似氛埃灭。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

《皮日休集·茶中杂咏·茶具》



晓携去,蓦过山桑坞。开时送紫茗,负处沾清露。歇把傍云泉,归将挂烟树。满此是生涯,黄金何足数。

茶灶

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水煮石发气,薪燃杉脂香。青琼蒸后凝,绿髓饮来光。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梁。

茶焙

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九里共杉林[皆焙名],相望在山侧。

茶鼎

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立作菌蠢势,煎为潺声。草堂暮云阴,松窗残月明。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

茶瓯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前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江西志》:余干县冠山有陆羽茶灶。羽尝凿石为灶,取越溪水煎茶于此。

陶谷《清异录》:豹革为囊,风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可以涤滞思而起清风。每引此义,称之为水豹囊。

《曲洧旧闻》:范蜀公与司马温公同游嵩山,各携茶以行。温公取纸为帖,蜀公用小木合子盛之,温公见而惊曰:“景仁乃有茶具也。”蜀公闻其言,留合与寺僧而去。后来士大夫茶具,精丽极世间之工巧,而心犹未厌。晁以道尝以此语客,客曰:“使温公见今日之茶具,又不知云如何也。”《北苑贡茶别录》:茶具有银模、银圈、竹圈、铜圈等。

梅尧臣《宛陵集·茶灶》诗:山寺碧溪头,幽人绿岩畔。夜火竹声干,春瓯茗花乱。兹无雅趣兼,薪桂烦燃爨。又《茶磨》诗云:楚匠斫山骨,折檀为转脐。乾坤人力内,日月蚁行迷。又有《谢晏太祝遗双井茶五品茶具四枚》诗。

《武夷志》:五曲朱文公书院前,溪中有茶灶。文公诗云:“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群芳谱》:黄山谷云:“相茶瓢与相筇竹同法,不欲肥而欲瘦,但须饱风霜耳。”乐纯《雪庵清史》:陆叟溺于茗事,尝为茶论,并煎炙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时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若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秘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辈,皆入吾中矣。

许次纾《茶疏》:凡士人登山临水,必命壶觞,若茗碗薰炉,置而不问,是徒豪举耳。余特置游装,精茗名香,同行异室。茶罂、铫、注、瓯、洗、盆、巾诸具毕备,而附以香奁、小炉、香囊、匙、箸……未曾汲水,先备茶具,必洁,必燥。瀹时壶盖必仰置,磁盂勿覆案上。漆气、食气,皆能败茶。

朱存理《茶具图赞序》:饮之用必先茶,而制茶必有其具。锡具姓而系名,宠以爵,加以号,季宋之弥文;然清逸高远,上通王公,下逮林野,亦雅道也。愿与十二先生周旋,尝山泉极品以终身,此间富贵也,天岂靳乎哉?

审安老人茶具十二先生姓名:韦鸿胪[文鼎,景,四窗闲叟],木待制[利济,忘机,隔竹主人],金法曹[研古,元锴,雍之旧民;铄古,仲鉴,和琴先生],石转运[凿齿,遄行,香屋隐君],胡员外[惟一,宗许,贮月仙翁],罗枢密[若药,传师,思隐察长],宗从事[子弗,不遗,扫云溪友],漆雕秘阁[承之,易持,古台老人],陶宝文[去越,自厚,兔园上客],汤提点[发新,一鸣,温谷遗老],竺副帅[善调,希默,雪涛公子],司职方[成式,如素,洁斋居士]。

高濂《遵生八笺》:茶具十六事,收贮于器局内,供役于苦节君者,故立名管之。盖欲归统于一,以其素有贞心雅操,而自能守之也。商像[古石鼎也,用以煎茶],降红[铜火著也,用以簇火,不用联索为便],递火[铜火斗也,用以搬火],团风[素竹扇也,用以发火],分盈[挹水勺也,用以量水斤两,即《茶经》水则也],执权[准茶秤也,用以衡茶,每勺水二斤,用茶一两],注春[磁瓦壶也,用以注茶],啜香[磁瓦瓯也,用以啜茗],撩云[竹茶匙也,用以取果],纳敬[竹茶橐也,用以放盏],漉尘[洗茶篮也,用以浣茶],归洁[竹筅帚也,用以涤壶],受污[拭抹布也,用以洁瓯],静沸[竹架,即《茶经》支也],运锋[果刀也,用以切果],甘钝[木墩也]。

王友石《谱》:竹炉并分封茶具六事:苦节君[湘付风炉也,用以煎茶,更有行省收藏之],建城[以箬为笼,封茶以贮度阁],云屯[磁瓦瓶,用以勺泉以供煮水],水曹[即磁缸瓦缶,用以贮泉,以供火鼎],乌府[以竹为篮,用以盛炭,为煎茶之资],器局[编竹为方箱,用以总收以上诸茶具者],品司[编竹为圆撞提盒,用以收贮各品茶叶,以待烹品者也]。

屠赤水《茶笺》:茶具:湘筠焙[焙茶箱也],鸣泉[煮茶磁罐],沉垢[古茶洗],合香[藏日支茶瓶,以贮司品],易持[用以纳茶,即漆雕秘阁]。

屠隆《考馀事》: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此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灌园史》:卢廷璧嗜茶成癖,号茶庵。尝蓄元僧讵可庭茶具十事,具衣冠拜之。


王象晋《群芳谱》:闽人以粗磁胆瓶贮茶。近鼓山支提新茗出,一时尽学新安,制为方圆锡具,遂觉神采奕奕不同。

冯可宾《茶笺·论茶具》:茶壶,以窑器为上,锡次之。茶杯,汝、官、哥、定如未可多得,则适意为佳耳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昌化茶,大叶如桃枝柳梗,乃极香。余过逆旅偶得,手摩其焙甑,三日龙麝气不断。

仙云:古之所有茶灶,但闻其名,未尝见其物,想必无如此清气也。予乃陶土粉以为瓦器,不用泥土为之,大能耐火。虽猛焰不裂。径不过尺五,高不过二尺余,上下皆镂铭、颂、箴戒之。又置汤壶于上,其座皆空,下有阳谷之穴,可以藏瓢瓯之具,清气倍常。

《重庆府志》:涪**石,为茶磨极佳。

《南安府志》:崇义县出茶磨,以上犹县石门山石为之,尤佳。苍缜密,镌琢堪施。

闻龙《茶笺》:茶具涤毕,覆于竹架,俟其自干为佳。其拭巾只宜拭外,切忌拭内。盖布虽洁,一经人手,极易作气。纵器不干,亦无大害。

【译文】

《陆龟蒙集·和茶具十咏》(略)

  

《皮日休集·茶中杂咏·茶具》

《江西志》记载:在余干县冠山,有陆羽茶灶。陆羽曾经在这里凿石为灶,取越溪(即余干市湖)水煎茶。

宋初陶谷(字秀实,州新平人)《清异录》记载:用豹子皮做风囊,可以作为风神呼吸也就是鼓风的器具。烹煮茶叶品饮,可以荡涤艰涩不通的思虑,从而生发飘然清风的愉悦。人们常常引申此义,称之为水豹囊。

南宋朱弁(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婺源人)《曲洧旧闻》记载:北宋名臣范镇(字景仁,封蜀郡公)与司马光(字君实,卒赠温国公)一同游览嵩山,各自携带茶叶旅行。司马光取纸为帖包裹茶叶,范镇则用小盒子盛茶,司马光见后惊叹道:“景仁还有茶具呢!”范镇听到他的话,把茶盒子留给寺中的和尚就离去了。后来士大夫所用的茶具精致华丽,可以说极尽世间之工巧,可是心中尚且追求豪华没有止境。晁说之(字以道,号景遇生)曾经对客人说过这番话,客人回答:“假使司马光见到今天的茶具,又不知道会如何说了。”《北苑贡茶别录》(当为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茶具有银模、银圈、竹圈、铜圈等。

北宋梅尧臣《宛陵集》中有《茶灶》诗写道:“山寺碧溪头,幽人绿岩畔。夜火竹声干,春瓯茗花乱。兹无雅趣兼,薪桂烦燃爨。”又有《茶磨》诗写道:“楚匠斫山骨,折檀为转脐。乾坤人力内,日月蚁行迷。”又有《谢晏太祝遗双井茶五品茶具四枚》诗。

《武夷志》记载:武夷山五曲朱文公(朱熹,谥文)书院前,山溪中有茶灶。朱熹《茶灶》诗写道:“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王象晋《群芳谱》记载: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曾说过:“观赏选择茶瓢与观赏选择筇竹方法相同,不要过肥而要偏瘦,但是需要饱经风霜。”乐纯《雪庵清史》记载:陆羽沉湎于茶事,曾经著有《茶论》,兼及煎煮、烘焙的方法,并创制了一套茶具,包括二十四件,以都统笼盛起来贮藏。当时好事者每家收藏一副,于是像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秘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等以古代官爵名称命名的茶具,都进入了我的箱笼之中。

许次纾《茶疏》记载:大凡士大夫外出游历,登山临水,一定要带上酒壶和酒杯,至于茶碗和熏炉却弃置一旁不予理睬,这就只是在豪饮中游玩,而忘记了老朋友茶。我外出游历时,特意置备一套行装,准备好精品茶叶、名贵香料,行旅之中随身携带,住下时则要放在另外一间房中。这些行装包括:茶瓶、茶铫、茶壶、小茶杯、茶洗、瓷盆、手巾等各种茶具,附带着香奁、小炉、香囊、羹匙、筷子……在没有汲取泉水之前,就要预先准备好茶具。茶具一定要清洁而干燥。冲泡时壶盖一定要仰放着,瓷盘不能直接向下扣着放置在桌案上。油漆的气味和食物的味道,都能够败坏茶味。

明代朱存理《茶具图赞序》中说:品饮的功用,以茶为首,而制茶必须具备相应的茶具。赐予茶具姓名,并宠以爵位,加以名号,这是宋朝末年更加崇尚文采的表象;但是这种做法格调清逸,蕴涵高远,上通王公贵族,下达山林隐逸,也是一种雅道。我希望能够常与茶具十二先生周旋往还,品尝山泉极品,并以此终老此生。此间的富贵,上天难道吝惜而不给予吗?

审安老人茶具十二先生的姓、名、字、号如下:韦鸿胪[文鼎,景,四窗贤叟],木待制[利济,忘机,隔竹主人],金法曹[研古,元锴,雍之旧民;铄古,仲鉴,和琴先生],石转运[凿齿,遄行,香屋隐君],胡员外[惟一,宗许,贮月仙翁],罗枢密[若药,传师,思隐寮长],宗从事[子弗,不遗,扫云溪友],漆雕秘阁[承之,易持,古台老人],陶宝文[去越,自厚,兔园上客],汤提点[发新,一鸣,温谷遗老],竺副帅[善调,希默,雪涛公子],司职方[成式,如素,洁斋居士]。

明代高濂(字深甫,钱塘人)《遵生八笺》中说:茶具十六件,都收藏贮存在器局即方箱之内,供役于苦节君即风炉,所以将其一一命名以便于管理。这也是想将其归于一统,由于茶具素有坚贞的心志和高雅的节操,自然能够坚守。商像[就是古石鼎,以商彝周鼎刻纹铸像,用来煎茶],降红[就是铜火箸,用来夹拢火,不用铁链连在一起用时很方便],递火[就是铜火斗,用来搬火],团风[就是素竹扇,用来发火],分盈[就是挹水勺,用来度量水的多少,相当于《茶经》中的水则],执权[就是称量茶的秤,用来计量茶的多少,每勺水二斤,用茶一两],注春[就是瓷瓦壶,用来倒茶],啜香[就是瓷瓦瓯,用来喝茶],撩云[就是竹茶匙,用来取果],纳敬[就是竹茶橐,用来放茶盏],漉尘[就是洗茶篮,用来洗茶],归洁[就是竹筅帚,用来清洗茶壶],受污[就是擦拭的抹布,用来清洁茶瓯],静沸[就是竹架,相当于《茶经》中的支],运锋[就是果刀,用来切水果],甘钝[就是木制的墩]。

明代王绂(字孟端,号友石生、九龙山人,无锡人)《谱》(即钱椿年《茶谱》的附录)记载竹炉并分封茶具六事:苦节君[就是湘竹做的风炉,用来煎茶,更有行省收藏之],建城[用竹叶做成笼子,包裹茶叶以便收藏贮存],云屯[就是瓷瓦瓶,用来舀取泉水,以供应煮水],水曹[就是瓷缸瓦缶,用来贮存泉水,以供应火鼎],乌府[用竹子做篮,以盛木炭,作为煎茶的燃料],器局[用竹子编成方箱,用来把上述茶具收拢起来集中贮存],品司[用竹子编成圆形的提盒,用来收藏贮存各种茶叶,以待烹煮品饮]。

明代屠隆(号赤水)《茶笺》记载的茶具有:湘筠焙[就是烘焙茶叶的箱子],鸣泉[就是煮茶的瓷罐],沉垢[就是古代的茶洗],合香[就是收藏日常用的茶瓶,以贮存茶具],易持[用来盛茶,就是漆雕秘阁]。

屠隆《考馀事》中说:构建一个斗室,与书斋相邻,室内设置茶具,指导一个童子专门从事烹茶,以供应终日清谈,寒夜独坐。这是幽人隐士的首要工作,不可稍有荒废。


明代陈诗教《灌园史》记载:卢廷璧嗜茶成癖,号称茶庵。他曾经收藏元代和尚讵可庭茶具十件,衣冠整齐地进行参拜。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一作周亮工《闽小记》)记载:福建人以粗瓷胆瓶贮存茶叶。近年来鼓山佛教寺院半岩茶下来后,一时风气全都学习新安(即徽州,今安徽黄山),制成方形或圆形锡茶具,就觉得神采奕奕,与众不同。明代冯可宾《茶笺·论茶具》中说:茶壶,以瓷器为上,锡器次之。茶杯,汝窑(在今河南汝州)、官窑(在今河南开封)、哥窑(在今浙江龙泉)、定窑(在今河北曲阳)为佳,如果不可多得,只要适意就好了。

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载:昌化(今浙江杭州)茶大叶好像桃叶和柳梗,味道特别香。我经过当地的旅馆偶然得到昌化茶,用手在制茶的焙甑上摩挲,龙涎、麝香的味道三日不绝。

仙(当为明初宁王朱权,晚年自号仙,然以下文字不见于朱权《茶谱》)说:古代所用的茶灶,只听说过其名声,不曾见过其实物,想必没有如此的清香之气。我于是以陶土做成瓦器,不用泥土烧制,更能耐火,即使处猛烈的高温焰火也不会烧裂。直径不超过一尺五寸,高不过二尺多,上下都雕刻有铭、颂、箴、戒之类的文字。又把汤壶放在上面,底座都是空的,下面还有空穴,可以贮藏瓢、瓯等茶具,清香之气倍于平常。

《重庆府志》记载:涪江的青石做茶磨极好。

《南安府志》记载:崇义县出产茶磨,以上犹县石门山的石头制成的尤其好。色呈青黑,纹理缜密,镌刻雕琢得很好。

明代闻龙《茶笺》记载:茶具洗涤好之后,反扣过来放在竹架上面,等待其自然风干为佳。擦拭的抹布只适宜擦拭茶具表面,切忌擦拭茶具内部。因为布巾虽然清洁,然一旦经过人手,非常容易产生异味。即使茶具不干燥,也没有什么大碍。

文/网络综合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