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仙是谁

找到约228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古茶走廊,与茶一次美丽的相遇

仿佛是一首歌,仿佛是一幅画,仿佛是都市休闲的快活林。午后的一刻,我在云南凤庆的古茶走廊,与茶一次美丽的相遇。

还未走进古茶走廊,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茶韵,沿途绿茶茵茵,树木苍翠,石径幽深,与茶楼浑然一体,互为衬托,相得益彰,尽显古典与现代气质之美。

走进古茶走廊,入雕栏之境,傍小桥之侧,闻流水之声,赏古乐之雅,让人觉得仿佛穿越时空,身处其中,感受到一份快乐与悠闲。一阵风吹过,似乎还有一两枝开放的花儿在轻叩窗门,传递着温馨的气息。伴随着那一阵阵悠然飘来的沉香和缕缕茶香,沁人心脾,以致于让人不急于马上坐下点上一杯茶,而是先要闭目深吸,享受一下心灵的片刻宁静。

走进文鼓楼,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文化气息。“万象随风动,物于心外;一缘伴茶来,妙在其中。”的对联让你细品茶中人生的滋味,寻找内心的感悟。正门上,“长空舞袖云肪动,高山摆案,嘉木当玄圭,神农作序;大地流风寸翰行,远岭横窗,玉壶呈月砚,陆羽成书。”使人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出传统文化与茶文化之间的水乳交融。

茶楼的内部装饰总是别具一格,陆羽、神农的浮雕栩栩如生,古朴的造型设计,古朴的家具摆设,简单的挂画配饰,恰到好处的灯光处理,使这个小空间朴实而又充满着一种回归本色的入世观,茶楼环境装饰设计不在于材料的贵重,不在于装修的豪华,而在于传统文化和现代休闲元素的结合,简约的造型设计,青石板的地面、砖墙,木质的吊顶,点缀透彻的射灯,使环境古朴而不沉重。

“盅中道茶,盅盅道茶,盅盅道茶品茶道;座坐知己,座座知己,座座知己唯己知。”茶道,历来被看作是一种高雅的品味文化,因为可以满足人们审美欣赏、社会交流、养生保健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国际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茶文化更趋于多元化、多样化,所以古茶走廊从茶文化出发,营造富有茶文化的艺术氛围,让人们能在品茗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全身心的放松,体验到心灵的净化与宁静,此处便是休闲又能促进交流的理想场所。

文鼓楼,静静地吐露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茶文化的芬芳。茶艺培训,音乐、舞蹈创作,摄影家文化沙龙。或挥毫泼墨,或吟唱谈心,至情至性。茶楼清静幽雅,茶香四溢,音乐缭绕。在这样的环境中,看窗外花开花落,闻流水声声入耳。听古筝高吟低唱,谈纵横古今传说。回归自然之趣,听茶水与时光觥筹交错。有时邀三五好友在此聚首,或与同道茗友一起品茶,甚至于一个人在这幽然之境,去静静地品读一本清心的书。让身心来一次彻底地放松,让平日的慵懒表露得淋漓尽致。“前生后世路相随,旧事无人梦自痴。半套青衣寒露透,一窗暮色寄相思。秦砖汉瓦今何在,唐风宋韵几人知。化羽成仙邀日月,随风起舞唱茶诗。”、“空灵俊秀地呈书,淡雅清香月画图。悟道何需三界外,休闲不在万缘足。前程路碎石阶印,古道秋深大漠枯。万岁茗柯归故地,千年古韵在茶都。”道出了与茶结缘,茶趣与文化素养的茶人合一境界。

古色古香的桌椅和考究的山水画是文香阁的标准配置,茶楼内拥有独一无二的茶座布局,一张张木漆茶桌被擦得铮亮,一套套饱经沧桑的木纹茶具摆在桌面上。“八百年驿道马驰,乃连系九州为友,四海为邻,一物为缘,若寻根日月精华,图宏业盛,礼齐韵雅,首当数彩云之南,古茶公社;五千里沧江龙动,最贵于六国同宗,三省同祖,七市同益,要溯源天地灵秀,山高水长,儒厚文兴,还请看锦绣凤庆,滇红故乡。”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走进文鼓楼二楼,最先迎候客人的总是幽幽的茶香,刚刚出壶的茶汤冲入一只只精巧的白瓷杯里任人品尝。品茶,啜的是一种意境,品的是一份情怀。几枚盈绿,超凡脱俗,在水中观其上下沉浮,仿佛人生的起起落落。而选择一份如茶般清淡与超然的生活态度,则需一种境界。

擎一盏清茶,任丝丝幽香冲淡了浮尘,沉淀了思绪。憩坐都市宁静清雅一角,柔和的音乐若有似无。其实生活本就如此简单,似是凝聚了太多的愁绪,太多的愁绪是因了心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烦躁时,恬恬然醉心于一盏佳茗,感受着茶之岁月,壶里春秋,云卷云舒;闲来无事时,赏玩手中或精巧别致或古朴大方的茶具,茶香缭绕,云气袅袅,细啜慢饮,悠悠回味,自觉齿颊生香,清幽扑鼻,疲劳顿消。虽说境由心造,但茶品、器具、美食、美景同样重要,它们能烘托品茶的意境。

文香阁除了茶品系列之外,还有根雕等工艺品,悬挂的字画,无一不跟茶有关,茶室内外郁郁葱葱的树木,绿树成荫的花草,每位顾客都会情不自禁的去抚摸一下真假难辨的假树仿花。工作之余,带着周末的闲情,品一口茶,让人偷得半日闲。一杯茶水,似春的信使,沉淀着自然的讯息。

“品茗,就是品人生”。茶道的意思,是否可理解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轻轻的啜一小口,唇齿之间留有淡淡的醇香。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功夫茶,精致的茶韵工具,一流的泡茶功夫,让茶的艺术在古茶走廊展现得淋漓尽致。"喝茶之意不在茶",文香阁茶楼的茶,能怡情悦性,消去烦躁,使人们身心舒展;能清心醒脑,其乐融融,使人们振奋精神。

是的,时光如水,匆匆而过,或许每个人心中都隐藏着太多的快乐或忧伤,浮世的灯火明灭着思想,谁是谁前世的缘分,谁是谁一生的心疼,置身红尘,每个人都需要用一种方式来释放灵魂,而一杯香茗总可以让伤痕累累的心卸下疲惫,尽享一份安宁与通透,正所谓禅茶一味,云淡风轻。“漫履险峰神自定,独居空谷心常明。”能达到此等境界,人生何幸之至。

一杯茶,是一张张美丽的书签;一杯茶,是一首首生活的歌。它的那一丝苦、一丝涩、一丝甜,包含了多少悲喜的激荡,生命的共鸣。在茶韵斋,你可以放下绷紧的心情,尽情地舒展精神,“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茶韵斋楼拥有"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的舒适;拥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热闹景象;拥有“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的清幽;拥有“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的韵味。室内窗明几净,温馨典雅,精美的茶具款款玲珑剔透。各类名茶被主人怜香惜玉般收在吧台的厨柜上,店主和茶女们热情洋溢的笑脸,伴着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令你顿生宾至如归之感。

三五个人走进茶韵斋,茶女款款走出,笑意盈盈,彬彬有礼。然后,你随她轻巧地步入茶屋,听她娴熟地说着茶道,她的脸上含着恬淡的笑意,你悠闲地看她用纤指托起一件件茶具,看她小心翼翼地用沸水拭着小巧的杯盏,看她低着眉将茶水注入茶杯内,静静地等候着。稍许,她绽出一痕浅笑来,用手轻轻打开杯盏,茗烟袅袅升起,茶香四溢,然后缓缓地飘散,融入竹窗之外。我们几个人得半日之闲,散坐在雕花木窗下,静心品茗,或斟酌古今,或品味中外,或侃天南地北,或胡扯人间是非曲折。

此时,落座在厚厚的木质古櫈上,听着美轮美奂的轻音乐,接过茶女恭恭敬敬奉上的小盅香茶,音乐响起,随流淌的古乐流泻出赋予磁性的女中音,点拨着呼吸,一呼一吸间,满心的神圣与庄严,敬茶若神,恭敬心起,禅意弥漫,空灵而飘逸。

端杯,闻香,品味,喝茶,入喉,入心,入肺,入胃,滴滴甘怡,润泽身心。一杯,二杯,三杯……手心微汗,足心微汗,额头微汗,身体微汗……茶的魅力,一一彰显。经历了一场茶的洗礼,茶的浸润,让全身释然轻松,恍若飘飘茶仙般空灵。

心,被荡涤,氤氲在袅袅茶味里入定,纯洁,洁净,无欲无求,超然物外。不觉间,尘世的喧嚣和浮躁竟随着缓缓升起的茗烟一道散落开去。那一刻,也许是受气氛的熏染,也许是受环境的烘托,忽然,你便发现自己仿佛真的就有了一派“隐士”的气度和风范了。这时候,品着功夫茶,再看茶美的茶道表演,茶就变得玄妙而神圣了。于是,唐人那首著名的饮茶诗就会自然地闯进记忆中来:“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全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心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沉吟中,一杯香茶下肚,茶的美妙自然便是心知肚明了。真可谓“铅华洗净处,万类见真容。醉卧云天外,痴游大地中。机缘随世事,造化守中庸。欲念何堪尽,浮名毕竟空。”

身处古茶走廊,把自己置身于陶公的世外桃源,忘却一切的世俗,抛弃一切的痛苦,让心与灵魂静静地对话,尽享最原始,最纯净的时光。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庄文勤(云南凤庆)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书画里的中国》收官沈鹏题字 陈建斌王刚探寻北宋咏茶之道


领略过《早春图》里的无限生机,见识过《千里江山图》中的大美河山,在《张好好诗》中欣赏了女性之美,也在《祭侄文稿》中感受到了至情。由中茶独家冠名播出的大型书画文化类慢综艺《书画里的中国》迎来第一季收官之作,今晚21点北京卫视、北京时间同步播出。作为本季的收官之作,节目最后,九十高龄的书坛泰斗沈鹏先生作为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节目总顾问,亲笔题字“书画里的中国”的视频详细披露,让更多朋友一睹书法大师挥毫泼墨的风采。

 

最后一期节目中,万寿寺“茶画会”主人王刚邀请来自己的好友、和珅的“老上级的爸爸”——“雍正”扮演者陈建斌,和自己再品书画里的茶道。李杰(姝姝)、徐怡恒(嬅嬅)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溪,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力,还有知名评论人石述思,欣赏北宋作品中的茶道文化。

1.jpg

 

从《思咏帖》到《精茶帖》  茶学家蔡襄的咏茶之道

 

饮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历来深受文化学者喜爱,茶文化兴于唐朝盛于宋朝。在宋代,饮茶之风兴于全国,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市井百姓,都把饮茶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由此也有了关于龙凤团茶“前丁后蔡”的说法。作为宋代有名的茶学家,蔡襄留下了很多关于茶文化的作品,如《茶录》、《思咏帖》和《精茶帖》等。在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第四期节目中,王刚和阎维文就品赏了蔡襄《思咏帖》中提到的茶文化,本期节目中,王刚继续携陈建斌,再品蔡襄写给好友李公瑾的《精茶帖》。

 

在《精茶帖》中,蔡襄提到“精茶数片”作为送给好友的礼物,一般人会认为仅数片是否过于寒碜。节目中王刚也解读到,北宋时期随着制茶工艺的精炼,对茶叶的讲究也越来越多,精茶数片在当时已经是非常贵重的礼物了。那么这件墨宝与《思咏帖》有何不同?锁定今晚21点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揭晓答案。

2.jpg

 

陈建斌赏《清明上河图》趣解“天之美禄”  书法泰斗沈鹏题字“书画里的中国”

 

说起雍正,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想起陈建斌的模样,作为普洱最忠实的爱好者,雍正将普洱列入了贡茶的名单。因此在第一季的收官之作中,雍正的扮演者陈建斌就来到节目中,边品尝中茶普洱,边欣赏北宋时期的茶文化。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北宋时期的繁华景象,自然少不了茶馆的画面。但在寻找茶馆之时,最先吸引到众人眼球的,竟是“天之美禄”,陈建斌还趣味调侃是宋朝的抹茶冰淇淋,而实际上这是北宋时期的酒馆。至于当时的茶馆则被称为“脚馆”,用以让过往的行人歇脚喝茶。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描绘了宋朝市井平民的茶文化,那宋徽宗的《文会图》则是贵族文人的茶道聚会,在这幅画中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茶文化细节?此外,谈到诗歌时,我们知道诗圣杜甫、诗仙李白,那茶圣是谁?茶仙又是谁呢?在最后一期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中,王刚将一一为我们揭晓答案。

3.jpg 


往期节目片尾时,各位书法名家会为当期节目主题题字。在第一季的收官之作中,作为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节目总顾问,书法泰斗沈鹏老先生题字“书画里的中国”的视频也在节目中与观众见面,九十岁高龄的沈老先生下笔有神,有力地传达出节目的文化底蕴。沈老墨宝堪称《书画里的中国》全季点睛之笔,在过往十周七十天里陪伴所有观众徜徉于书画之海,探寻古今传奇。此外,书画界诸多名家的参与,让节目更添质感。胡抗美、刘洪彪、陈振濂等书法名家的加盟,是对节目形式的高度认可,甚至有些书法名家因行程等原因无法参与,也以自己的形式对节目表示支持。不知不觉十期节目迎来最后一期,所有参与节目的主创人员和专家学者也对节目表示高度赞美。

 

4.jpg

万寿寺“茶画会”主人王刚坦言,以通俗易懂又有趣的形式,把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现给观众尤其青少年是每个电视工作者的责任。在回想这十期的内容,最让王刚感动的是,观众跟他说自己是带着孩子看的节目。参加过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节目录制的文化学者们,也认为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艺术作品,拉近了观众与名作之间的距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更是直言“《书画里的中国》以书画为线索,用书画勾勒中国历史,讲述中国故事,不仅可以讲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更可以构架出中国人传承至今的民族精神”。今晚21点锁定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第一季收官之作,更加深入地了解北宋兴盛的茶道文化。

 

 


闲来静处,花间有茶

  花间,是一个好词,让人思绪翩跹。

  当年,远距中原的蜀,“为西南之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富庶无比,又无熊熊燃烧的战火,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好去处。乐不思蜀的,是刘阿斗。乐而居蜀的,是那些文人骚客。那一帮吟小令中调的男儿,不知怎的,偏偏沉溺于香软词风,爱上旖旎柔媚的小词,开始旅愁闺苑、合欢离恨的吟唱。他们醉生梦死,信的是“人似鲜花花映人,醉卧花丛君莫笑”,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这是婉约派的风格,绝非关西大汉的秉性,没有血性的刚烈。

  那个叫张泌的中书舍人,身世有些模糊,令人记忆深刻的,是他的那首词:“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拭燕脂,惹教双翅垂。”这首极其清新的词,让晚唐五代的一个词派,有了香艳的名头。

  花间派词人,吟咏的对象,大多是女子。如阿娇,这位陈姓女子,虽然贵为皇后,却被司马迁认为“太骄”。她的故事,人所皆知。这个叫刘彻的人,4岁时,在远远没有成为汉武大帝之前,金屋里想藏的,就是她——他的表姐。

  女人如花,不知是谁先说出的,比喻贴切、形象。这种说法,应该出自于《诗经》时代。《诗经》中,对女子的比喻,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以玉为喻,以草木为喻,甚至以日月星辰、鸟类为喻。更多的,是以花为喻。娇艳鲜花,极富生命力,以此为喻,成为中国传统女性审美经典,所谓秀色可餐。花有百媚千红,女人风情万种。女人花,摇曳在滚滚红尘中,花香浮动,暗香盈袖。乱花渐欲迷人眼,词人的绮情艳思,汩汩流淌。

  茶,也是个好词。这一生长在南方的嘉木,仅凭薄薄的叶子,就风靡世间,不可一世,风光无限。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是高风雅士的做派。难怪,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乃“精行俭德之人”最爱。

  “从来佳茗似佳人。”是独步千古风流的苏东坡说的。女子与茶,也极其有缘。

  传说,某个冬日,茶商陈古秋与人品茶。陈古秋取出一包茶叶冲泡,茶叶是一位姑娘送他的。茶冲泡好后,盖碗刚一揭开,一阵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在缓缓升腾的热气中,一位美丽姑娘的身影,若隐若现,手捧一束茉莉花。渐渐地,姑娘的身影隐去,变成一团热气,唯有茶香,袅袅不散。这茶,名字好听:报恩仙。为报陈古秋出资葬父之恩,这位姑娘,耗费毕生精力,已辞人世。或许是得到点化,陈古秋将茉莉花加到茶中,制出茉莉花茶,为花茶上品,清香宜人。

  夏日,江南多荷,莲叶何田田。荷有晨开夜合的习性,“荷叶初开犹半卷。荷花欲拆犹微绽”,被“宰相词人”晏殊认为“此叶此花真可羡”。水面之上,新荷抽出的枝丫,犹如一支画笔,饱蘸墨彩,在花尖上绽放。月色、星光之下,人们划船到水深处,将新茶搁置在新花之中,为的是,熏染一夜清香气,汲大自然之灵气。翌日清晨,早起的人们,将茶取出,捧得一怀清香,在薄薄的轻雾里,惬意而归。

  如此场景,在《浮生六记》里也有记载:“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味道尤绝。”

  这样的茶,是与花香一起氤氲的,沈复喜欢。更何况,有佳人在侧。他唯一的感觉,只有沉醉,想来也如李易安,沉醉不知归路。

  这个叫芸的陈姓女子,“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她兰心蕙质,心思细腻,“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林语堂语),极懂生活之美。

  “闲来诗酒茶相伴,不负此生不负卿。”这位红袖,既会添香,也会奉茶。与其相处,有绵绵相思,有志得意满,更有琴瑟之欢、鱼水之乐。这样的时光,这样的意境,隽永深远,妙不可言。

  他喜欢的,还有静处。

  在《浮生六记》中,沈复这样描述:“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这样性情的光景,也令人羡煞。

  他喜欢静处,或许是在芸离世之后。欢愉时光,总是短暂。世间总有百般好,终有挥霍殆尽时。少了卿卿我我,少了情投意合,剩下的一人,静处便是回味,更是排遣。这一点,也十分契合诸葛孔明在《诫子书》里的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有时也想,沈复的选择,为什么是“静处”,而不是“清坐”呢?

  “晨兴绝无思,清坐还复佳。夜气不啻存,俗氛殊未来。居然类禅定,正尔悟心斋。明发谢西爽,故山先梦回。”想来,清,这“浊”的对立面,其间大义,一个静字,是不能完全概括的。清,是透明,无杂色,更无杂念。风在动,即是心在动。连静都做不到,又怎能言及清呢?

  “人,一个人时,才是真正的自己。”在静谧之中,携优雅之趣,与另一个自己相遇,可以把盏言欢、欢喜对斟,也可以赏花、品茶、论道。这是我们想要的情趣和风景。《红楼梦》中,林黛玉抚琴时,“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上头,或在林石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崖上”。这是选择环境之静。“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眺望远方落霞,眼中无物;闭目养神静气,心无旁骛。若静影沉璧,此乐何极!

  文益禅师诗云:“幽鸟语如篁,柳摇金线长。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

  好一个“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这位法号无相的五代僧人,是中国禅教法眼宗的创始人。法眼宗僧人参禅时,“一切现成”,是重要“话头”。

  “一切现成”,是活在当下吗?当下众生,终日忙忙碌碌,心间塞满块垒,忙乱无绪,怎会静处?连静的心绪都没有,如何抵达花间有茶的心境?没有幽趣,又如何得享其间乐趣?

  【摘自2018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任崇喜(河南开封)】

找到约214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