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炒青是什么茶

找到约1,227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蒸青和炒青有什么区别?

所谓蒸青,最直白的说法就是利用蒸汽对新鲜茶叶进行杀青的制茶工艺。我国早在唐朝的时候,蒸青工艺便已经非常成熟。在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一书中也有关于蒸青工艺的详细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简单翻译便是将晴日采摘的新鲜茶叶用蒸青的方式杀青后,再去除水汽、揉捻、造型、烘干、最后封装成茶。采用蒸青工艺制成的茶叶有着明显的“三绿”特征,即干茶深绿、汤色浅绿、茶底青绿。这是因为用蒸汽杀青的时间段,叶绿素得以保留更多的缘故。因此,蒸青制成的茶闻起来更加新鲜清爽,味道自然甘醇,草木气息浓郁。

与此同时,在蒸青盛行的唐朝,另外一种制茶方式悄然成型。这种方式就是炒青。我国关于炒青最早的记载也可以追述至唐时,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一诗中曾写到“斯须炒成满室香”。这是很明显的炒青工艺了。但炒青工艺,一直要到明朝时期才真正的成熟、壮大,并且慢慢地取代了蒸青工艺。

所谓炒青,最简单的说法便是用炒制的方式对新鲜茶叶进行杀青的工艺。这种方式可以令新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完成蒸发,手工炒青对温度、茶叶的凋萎程度都能够直观地体会与掌握,令茶叶中的精华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

与蒸青相比,不仅工艺更加简单易上手,而且由于炒青的温度更高,茶叶的发酵程度更重,因此,炒青工艺制成的茶叶相较于蒸青茶,其香气更加清香高扬,香气持久,茶汤滋味更加鲜醇甘美,蒸青茶茶汤涩味较重、香味中蕴含青味的缺点,在炒青茶中得以避免。因此,可以说炒青是制茶工艺中的一次重大进步。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联系删除。

霍山黄大茶是什么茶?制作流程是什么

霍山黄大茶,属黄茶,亦称为皖西黄大茶,自明朝便已有记载。其茶叶大、梗长、黄色黄汤香高耐泡,饮之有消垢腻、去积滞之作用,具有抗辐射,提神清心,消暑等功效。茶诗网将从多方面为茶友深度介绍霍山黄大茶的茶文化知识。

霍山黄大茶是什么茶

霍山黄大茶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等地,自明朝便已有记载,属我国粗老茶中的名优茶品,下面我们通过其茶的制作工艺流程,来看下霍山黄大茶是什么茶。

霍山黄大茶是经采青、杀青、包揉、复炒、复包、三炒、闷黄、四炒及烘培等复杂的制作工艺精致而成,茶叶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轻微的复交,尤其是在闷黄这道工序,整个制作过程发酵程度在20-30%。那霍山黄大茶是什么茶?此茶为微发酵茶,属于六大茶类中的黄茶类。

中国茶叶泰斗陈椽在《安徽茶经》记述:黄茶产地较主阔,浙江的平阳、东阳,霍山、岳西、金寨、六安及湖北英山出产黄大茶,台湾也有黄茶生产,其中以霍山县黄大茶为最著名,产量最多。

霍山黄大茶的工艺制作流程

霍山黄大茶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吉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下面我们通过霍山黄大茶的工艺,来深度了解下此茶的背后故事。

1、杀青

又称炒青,这一步是固定茶叶品质的关键,在炒制的过程中,不仅可锁定营养物质不流失,还能蒸发含水量,杀青过程在130℃时3进行,越炒5分钟,当看到叶色变暗,有茶香冒出时即可出锅。

2、包揉

霍山黄大茶具有黄汤黄叶的特点,包揉和炒青是需要反复三到四次,才可以制作出具有品质特点的霍山黄大茶,将炒好的茶青迅速用草纸包好,静放约一个小时,在此段时间中间需开包翻动一次,令黄变均匀。

3、复炒

当锅的温度达到70-80℃的时候,理直、压扁芽叶进行翻炒。叶温约在50-55℃的时候出锅会有助于复包变黄。

4、复包

炒过之后,可以按照初包的方法,把50℃的炒叶包装好,经过约50-60分钟,当叶色变为黄绿色之后,就可以进行复锅三炒了。

5、三炒

按照复炒的方法进行三次炒青,这一步主要是为了让外形条索定性,提升茶叶整体问题,为漫长的闷黄做好准备。

6、闷黄

为了使叶内的水分分布均匀和化合物能自动氧化,需将三炒霍山黄大茶茶趁热摊放在细篾簸箕上,厚度约为5-7厘米,然后盖上草纸保温,堆放24-36小时,便可进行四炒。

7、四炒

铁锅中的温度控制在60-70℃,进行最后一次梳理外形的炒青,令闷气和水分散发,增进香味。起锅之后如果发现黄变程度不够,可以继续堆积,一直到色变适度,就可烘焙。

8、烘焙

烘焙时温度需保持40-50℃上下,慢慢烘焙,致使形成色香味俱全。霍山黄大茶的含水率5%左右,下烘摊放,充分变凉后,即可包装入库。

来源:茶艺师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深度扒一扒普洱茶到底是什么茶

摄影/黄怡

一直以来,关于普洱茶的定义业界争议颇多,商界、学界、各个理论派系的圈子都在争夺普洱茶定义的话语权,似乎谁掌握了话语权就能操控整个普洱茶江湖。那么普洱茶到底是什么茶,从科学的角度,历史的演变,结合民间约定俗成的范畴去讨论,且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时间轴上的普洱茶标准演变

1979年,安徽农大陈椽教授根据茶叶品质、制法及内含物质变化的系统性,将普洱茶中的方茶、沱茶、饼茶归为蒸压绿茶,而圆茶、紧茶则归为黑茶类。

2003年,云南省普洱茶地方标准中是这样定义普洱茶的:“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湿仓或干仓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定义包括了人工发酵(熟普)和自然发酵(生普)的普洱茶,将普洱茶核心概念确定为“后发酵”,此地方标准随后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予以公布。

图:摄图网

2004年4月,农业部颁布的农业行业标准也将普洱茶定义为“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俗称‘滇青’)经熟成再加工和压制成型”,其中“熟成”是指“人工贮存10年以上或经人工渥堆发酵”,看得出,这个标准更清晰和严格地规定了普洱茶必须经过了后发酵。

之后普洱市场持续发展,到了2008年,新出的国标有了明显的变化,明确了普洱分为生茶和熟茶,也就是完全把普洱生茶纳入到普洱茶体系内了。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111-2008对普洱茶的定义为: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按加工工艺分为普洱茶(生茶)、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其中,普洱茶(生茶)加工工艺流程为: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

从2004到2008年,关于晒青绿茶(生茶)是不是普洱的探讨及争论始终没有停歇过。2007年前,在杭州的一次会议上,许多知名茶学专家们都认定普洱的生茶是晒青绿茶,认为把晒青绿茶压成饼,就号称是普洱茶,是不科学的,是违背科学规律的。认为不应该把生茶(未经发酵)作为可以直接饮用的商品。为什么一定要拿一个不成熟的果实卖给消费者呢?

那么,普洱生茶到底该不该称为晒青绿茶呢,我们不妨疏理一下两方面的观点。

邹家驹先生的观点

论点一:从历史发展看

明代之前没有现今以晒青绿茶后发酵来做属性定义的普洱茶。明代以前,只存在以不同地名不同称谓表述的不发酵绿茶,它们按工艺先后分为晒青绿茶、蒸青绿茶、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发酵茶类是在对绿茶不发酵的否定和反叛中从明代中后期逐步发展出来的品种。

论点二:从普洱茶定义看

普洱茶的定义是云南大叶种,晒青,后发酵,普洱茶是以后发酵作为类别区分定名存在的,生茶没有经过人工发酵或者自然陈化,国际公认属于绿茶的范畴,这就像葡萄干和葡萄酒不是一种物质一样。云南晒青绿茶取名生茶,生茶定性为普洱茶,云南晒青绿茶被消失了。世界上所有的杀青、揉捻、日晒=晒青绿茶,而到了云南,杀青、揉捻、日晒=普洱茶,这不就成了咄咄怪事?

论点三:从规范市场看

云南晒青绿茶的定义是杀青、揉捻、日晒、干燥。云南晒青绿茶经后发酵演化出普洱茶,使晒青绿茶具有一种特殊的二重性:在绿茶市场上是成品,在发酵茶市场上还只是原料,云南营造了一个既可容纳不发酵茶又可容纳发酵茶的同一市场体。生茶冒名顶替普洱茶,淹没了普洱茶的后发酵演化过程和发展历史,更为严重的是,一个概念两种定义,如同用一个规则同时裁判足球和篮球两种比赛,最终导致足球可用手,篮球可用脚的混乱局面。

从专业角度来说,未经过自然陈化的晒青茶不能称为普洱茶,新版《制茶学》也将未发酵和未陈化的生茶清出了普洱茶。

斩不断理还乱

针对邹家驹先生的观点,业界又引发了更多的争论。主要的观点有:如果普洱只是指熟普,那么,云南的普洱熟茶工艺是在1973年成熟的,那么在1973年之前有普洱吗?

其次,云南的晒青绿茶(普洱生茶)和龙井、碧螺春一类的绿茶相比,其根本的特性在于追求后期的转化,而生茶本身确实能转化得更醇和更滑顺,所以它不能简单地与普通绿茶划等号。普洱尤其要注意不能变成烘青绿茶。

当年生普如果不能喝,就要用严谨而客观的实验数据,讲清楚为什么不能喝,喝了会出现什么问题。

普洱的概念为什么会斩不断理还乱呢?

摄影/黄怡 

先从普洱近代的历史看起,清朝时候的普洱是什么样子的呢?

最经典的是清道光五年(1825)阮福在《普洱茶记》中的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这里称的普洱茶味酽是指其味浓厚。

普洱茶进贡清廷的时候,其花色品种有普蕊茶、普芽茶、普茶膏、大普茶、中普茶、小普茶、女儿茶、蕊珠茶等“八色”。其大多属于绿茶类。

在清末民国之际,部分地区的普洱茶有过堆闷发红的工艺。但那时的工艺本来就不规范,云南山高路远,茶农生产亦不讲究,品质良莠不齐,故有记载说,“茶香低微,半生半熟者有之,亦枯亦焦者有之”、“条索粗松,茶味欠浓”、“茶多腐烂”、“茶染烟臭”、“不规则发酵”、“水色不清,非红非绿”等等。

那么,历史上的普洱茶到底是生的还熟的呢?为什么几十年前在香港,人们一直称普洱是红汤呢?

我们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洱茶是通过广东进出口公司销往香港及东南亚各国的。那一段时间,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出口的茶叶还特地经过人工渥堆等后发酵工艺。

在内地,60年来,普洱茶工艺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各茶叶产区特别是勐海茶区,鲜叶经杀青揉捻后曾有过堆积发酵的实践,但到了六十年代后,晒青毛茶制作时,揉捻后多已经不堆积了。今天,由于生产条件更成熟,场地够大,哪怕雨天也可以通过晾棚晾干。

能让茶汤马上变红的堆闷转红的做法为什么不能再次出现?在生产中,如果茶叶本身没有炒熟,捂久很容易出现酸味或者烟味,且香气低粗。炒得够熟,也没有必要再通过堆闷的办法了。

晒青=绿茶?

事实上到了今天,针对普洱茶的生产工艺,仍旧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比如工艺中是称摊晾还是萎凋?揉捻后需不需要做醇还是称闷黄?要炒得熟一些还是轻一些?

普洱是黑茶中的大类,黑茶的关键工艺特点是“后发酵”,或许我们可以把争论聚焦在最关键的这一点上,到底生茶出现了“后发酵”没有?

存放多年(或称10年以上)的生茶肯定经过了后发酵,可以称为“普洱茶”了,这个观点或可成为争论双方的公约数。

如果陈期够了才能称普洱,陈期没到就称晒青绿茶,也令人感觉奇怪,同样的茶,今天是晒青绿茶,到了哪一天就可以摇身变成普洱?

生茶一定要经过多少年才能后发酵吗?有没有可能在制作时就已经有后发酵产生了呢?

也有观点认为,传统晒青毛茶加工过程中,在杀青和揉捻后均采用了比较明显的“闷黄”工艺;哪怕是创新的晒青毛茶,其加工揉捻后,通过夜间长时间摊放,实质上也产生了“闷黄”;且普洱生茶的日晒干燥过程均需要8~12小时以上,“低温长时间干燥”实际上也是利用湿热条件对茶叶进行醇化的过程,所以普洱的茶汤会是金黄或绿黄的。如果晒青毛茶再一次经过蒸软紧压成形,历经5~7天的晾干,又会再一次醇化。

业界如杨中跃先生的观点认为,晒青和绿茶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绿茶,以茶绿、汤绿而得名,需经上百度高温烘炒干燥,干燥后的茶叶细胞水分在7%以下,杀死茶叶中的酶,中止茶叶变化,茶已经死了。绿茶存几十年汤味难以变好。晒青,日晒干燥,干燥后保留10%左右细胞水分,晒青干茶色黑亮,新茶泡三分钟汤金黄而非绿色,与绿茶定义完全不同。晒青因为保留了酶和10%细胞水分,茶叶是活的,有生命的,可以继续变化,存放得当可以越存越香。

普洱生茶的后期转化谁也不会否认。我们也知道,经烘炒干燥而出现的豆香、栗香的绿茶特征明明不是普洱。

摄影/黄怡

中国有那么多的绿茶了,每个地方的绿茶都是他们的地域优势与个性。而之前的滇绿,本来的市场销量也是可以知道的。

生茶放到十年或更多年后能够陈化,这是和其他绿茶最大的不同点,也是其最有魅力的个性。

底质决定未来品质

2017年评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时,普洱茶荣居榜首,没有普洱生茶的存在,是不可想象的。

近十年来,是普洱快速发展的时期。大众对普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概念——普洱就是分生茶和熟茶的。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喝普洱的大多数人群是奔着生普的转化魅力而来的。

更有观点认为,既然弄不清楚,就应该把普洱单列为一种茶类。本身普洱茶也有这样的影响力了。学术上的研究成果及约定并不容易打破,但人人心中都有一把秤。

普洱生茶是不是会随着年份而不断升值,市场自然会给出答案。炒得过高的老茶确实没有必要去喝它。人们对老茶新奇的感觉也会慢慢淡化,成熟的市场条件下,人们更趋于理性。

既称陈化的生茶才是普洱,客观上也变成对陈化茶的一种肯定了。但实际上,陈化只是茶叶的一种特征,年份越老也不一定代表品质越好,老茶需要有好的底质,到位的制作工艺,需要干净的存储,需要往好的方向转化。

另外一个方面,倡导“熟茶才是普洱”,其目的是为了让茶叶更快消耗掉,而不让它成为一种积存的产品,但如果云南那么多茶都拿来生产熟普,就一定能卖得掉消耗得掉吗?普洱的熟茶口感如何,大家爱不爱喝,则是见仁见智了。

或许最后,大家都要根据市场规律来办事,茶产业现在更应该在供给侧提升品质,而不是数量了。

来源:茶道传媒(陈勇光),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76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