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的饮用和服务

找到约561条结果 (用时 0.035 秒)

茶叶行业研究简报——千年风雅,共探一杯“中国茶”背后的产业文章

引言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

2023年1月1日,以“三茶统筹强产业 商贸协同促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茶叶交易会在福州落下帷幕。在3天时间里,共有37个展团197家参展商参加首届中国茶叶交易会;展出各类茶叶和茶器、茶玩等周边产品共计3500多种;产生线上线下订单总额超9.2亿元,其中,线下交易额超1886万元,吸引游客约4.8万人次。

01

茶叶行业概览

1.1 茶叶定义

根据我国2014年发布的GB/T30766-2014《茶叶分类》国家标准,茶叶是“以鲜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加工的、不含任何添加物的、供人们饮用或食用的产品”。

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茶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在全球范围内受众广泛。根据相关统计,全球饮茶人口已超过20亿。

1.2 茶叶分类

1.3 细分品类

1.4 制茶工艺与代表产品

1.5 行业特征

从供给端角度来看,茶叶作为我国典型的农产品之一,其生长受到气候、地形地势、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制约,同时也与培育、种植以及制茶技艺等人文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具有鲜明的季节性与区域性。

从需求端来看,茶叶兼具文化与实用属性,自古以来,在社交送礼、宴饮聚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各个节假日就成为了茶叶消费的旺季,其中尤以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最为明显。

1.6 行业产业链

我国茶叶产业链总体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涵盖了培育、种植、加工、包装、仓储、配送、销售、应用等系列环节,体系相对完备,参与者众多,应用领域丰富。

茶叶行业发展现状

2.1 市场规模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茶叶市场规模已超过300亿元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缓慢增长,预计到2026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08亿元。总体来看,我国茶叶销售仍以线下渠道为主,2016-2026年间线上茶叶销售市场占比呈上升趋势,但线下渠道整体占比仍维持在80%以上的水平。

2.2 细分市场规模

从总量来看,我国六大茶类中,绿茶近五年市场规模均超过1500亿元,占据首位;红茶则处于第二大品类,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548亿元。从增速来看,2016-2022年间,白茶与黄茶复合年增长率分别达28.69%、13.62%,增长迅速。

对比不同原料的茶叶品类发现,原味茶市场规模远远超过调味茶,且需求较调味茶更广,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3223亿元。

2.3 茶叶生产情况

2.4 茶叶进出口情况

2.5 行业竞争与投融资

受益于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与庞大的市场消费基础,我国茶叶行业蓬勃发展,参与者众多,每年新注册企业数以万计。但总体较为分散,集中度较低,行业竞争不充分。通过统计企查查相关数据发现,近十余年间,我国茶叶行业投融资数量较少,以战略融资与天使轮融资为主。

2.6 茶叶消费

近三年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持续增长,预计到2024年平均每人每年可消费茶叶近2kg。休闲放松、习惯、养生位列中国消费者饮茶原因TOP 3。调查显示,超过40%的受访中国消费者在中国奢侈品牌购买的商品是茶叶。

2.7 政策梳理

长期以来我国将“三农”工作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茶产业的核心则在于通过茶产业、茶科技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此外,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供货网络已成为全球各组织机构的共识,因此,从产业链源头提升茶叶价值则是重要切入点。

茶叶行业未来前景

产业趋势:开辟服务型市场,拉动体验型消费

在物质消费多元化以及工作生活的快节奏化趋势下,“给心灵放个假”、“追逐诗和远方”成为消费关键词。茶作为情怀和文化的典型代表,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譬如,自2022年11月,“围炉煮茶”活动在社交媒体掀起了一阵热潮。诸多企业从这一需求出发,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开辟更多与茶叶相关的体验型服务业态,积极推动茶产业从产品型市场向“产品+服务”型市场转变。

产业趋势:推动跨界融合,“茶叶+”时代开启

传统行业转型,新型产品涌现。当下,传统茶产业如何历久弥新?与不同产业融合互通、协同共生的发展趋势已经可见端倪。早期将茶叶与旅游、观光、餐饮进行密切关联的做法更为常见,但随着更多新业态的出现,未来,茶元素与美妆护肤、剧本杀、民宿、汉服、文创潮玩等业态的联动将会为茶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产业趋势:加强与新式茶饮融合发展

从产品端来看,新式茶饮在我国茶产品消费市场中规模占比不断增长,各品牌使用传统茶叶原料愈加频繁;从消费端来看,相较于茶粉,“90后”消费者对原叶茶在茶饮中的使用更为关注。因此,茶叶产业与新式茶饮的融合是适应市场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来源: 洞见研报行业前沿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文化丨向世界讲好中国茶的故事

说到中国茶,大家肯定会联想到她的历史悠久,她的博大精深,她的种类繁多。这是从中国人自己的角度对中国茶的提炼与表达。习近平主席倡导文化复兴,文化自信,要让中国文化重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就是要我们转换角度,去让世界看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并去共享。


习主席身体力行,在很多场合,特别是在与许多外国元首的会见中,我们都见到了中国茶的身姿,闻到了中国茶的飘香。在国际交往的舞台上,中国茶也在用不同的形态与语言和世界进行着对话,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推崇。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出口大国,每年出口茶叶的数量占到全球的10%左右,但我们出口的绝大部分是中低端的原料茶,其中60%还是销往发展中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如何紧跟国家战略,借船出海,改变目前出口的产品结构,实现对重要国家市场的影响和覆盖,是中国茶去重新获得世界市场话语权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许我们会认为中国本土市场已经有三四百亿的产值规模。每年接近250万吨的茶产量,这个市场也完全能消化。但不要忘记,一个英国的立顿每年在全球的销量就能达到我们全国茶叶总产值的三分之二。获得称霸世界的地位,立顿靠什么?靠精细科学层面上对茶的重新定义,靠对茶标准化的种植与制作,靠紧跟时代的营销策略与模式引领。这些方面,立顿能,作为茶的鼻祖,作为茶文化的集大成者,我们为什么不能?


中国已经完成了初次工业化,文化觉醒,资本充足,现在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可以说具备了各方面输出的能力,这是中国茶获得世界话语权的宏观背景。同时,当人类面对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威胁,反思过往的饮品摄入方式的时候,中国茶无糖、无添加、无掺杂的制作与饮用方式必然会成为新的选择。所以,我们中国茶的健康,我们中国茶的天然,我们中国茶的安全,是重新打开世界的钥匙。



但健康、天然和安全,光靠茶农、茶商、茶人或者茶的管理者自己来说是不够的。在中国当代创新与融合的大潮中,中国茶必须擅借擅联他山之石,攻己这块宝玉。说到健康,我们会联想到空气与植被,联想到湿润香甜的土壤和令人惬意的自然风光,这既是中国茶赖以生存的根本,又是越来越庞大的旅游人口精神上的世外桃源。所以,与文旅产业的携手与共同讲述,是中国茶实现跨越升级的快车道。而贯穿其中的“健康”这个特性,无疑是茶和文旅交融合作的核心指向,也是茶和文旅共赢发展的根本依托。



现在的问题是,面对旅游这个相对成熟的产业,中国茶应该勇于打破旧有的封闭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出能和旅游资源和旅游人群诉求契合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其实不妨学习一下农夫山泉的水源地开放策略,这是基于产品认知和深度旅游双向满足的经典案例,中国茶根植的就是健康优质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本身也是价值巨大的旅游资源,与其养在深闺人未知,不如百年修得同船渡。这样的思路同样适用于茶饮,茶艺,茶礼,茶膳等茶文化领域,在依托本地文化,融入本地旅游格局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艺术化、故事化的服务输出,多创造出诸如龙井虾仁这样的国民菜品、国民产品,那么中国茶通往世界的步伐一定会大大加快。



当然,在当今的世界,中国茶要走出去,除了练好内功,还要掌握好恰当的语境和口吻,要学会用世界的语言讲好自己的故事。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协作体打造的“中国茶文化艺术展”,就是在这方面的尝试。作为官方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中国茶文化艺术展”近年来已经走进蒙古、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更关键的是,“中国茶文化艺术展”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展示,而是根据各国人文的不同形态,进行合乎其情,惬乎其意的互动演绎。例如在蒙古,我们为宗教界,为青年,为商业伙伴分别举行了专场活动,用中国茶在蒙古社会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他们进行真诚的对话,我们还和蒙古的青年们一起发布了《中蒙青年倡议》,共同倡议用中国茶去促进两国青年间的人文交流与互动。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今年十一月份,中华文化促进会将在澳大利亚举办“第二届澳大利亚·中国文化节暨中澳茶文化产业博览”。


“中国茶文化艺术展”是走出去,十月下旬在湖南安化举办的第五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市长峰会”是请进来。本届峰会将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包括世界茶叶协会在内的国际权威茶行业组织以及重要茶消费国代表都将在中国茶与世界对话的语境下,共同探讨中国茶的创新之路,复兴之路。



中国茶的复兴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是怎样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推广中国茶的队伍中来,他们,才是中国茶的未来。


习主席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关键在于青年之间的交往。青年是国家的未来,终将接过国家间合作互通的大旗,让青年人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茶放在世界的大格局里去发掘和创新,进行青年间无拘束的对话,我想,这是时代赋予中国茶的使命。


2015年,中国的咖啡消费额已经达到700亿元,并且每年保持着15%左右的增长速度。一份12个内陆城市的调查报告显示,有32%的城市居民喝咖啡,其中青年男女,城市白领和家庭主妇占据了绝大部分。多个调查数据表明,30岁以下调查对象不经常喝茶和极少喝茶的比例都在55%-65%之间。



我们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喝茶?他们开放、创新的思维为什么不能帮助中国茶在这个时代做一个转身?


我们总在说中国茶文化厚重,在各自圈子化的空间里,在味觉驱动下讲程序,讲禅佛,讲养生修行,讲道德境界,仿佛只有把中国茶与众生剥离,才能体现她的文化意蕴。这对于在多元文化中快节奏生活,拥有世界视野的年轻人来说,既无暇又有些无趣。


我曾两次考察澳大利亚最成功的茶叶零售连锁品牌T2,感触很深。T2跳出了狭义茶的概念,立足中高端茶,打造泛茶饮概念,从茶品的多样性上最大化满足年轻人群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同时强调定价的合理、陈列的有趣、视觉的讨喜、服务的贴心、体验的周到,营造出了变化于茶又不离茶,轻快、温暖、时尚的品牌印象。“联合利华”对T2的评价是,它带动了全新的一代人去喝茶,开发了所有茶叶零售商最渴望的群体——年经人。



我以为:喝茶者无外乎三个问题,茶叶怎么区分?如何选茶?喝茶有什么讲究? T2 用实在的价格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用咖啡因含量法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用改良创新又不失时尚的茶具及相关配套解决了第三个问题。基于T2模式的启发,今年9月,我和我的团队在成都安仁打造了一个年轻人视野下的“万里茶道中国茶空间”,借助互联网+ 的概念,自媒体强大的覆盖、集聚能力,让年轻人用他们的理念、他们的方式进入到茶的上中下游去展开创意。他们是这个空间的主人,可以自由地选茶、拼茶和试茶,进行他们喜欢的装饰和故事演绎。有口感和跨界,有阳光和自拍,有朋友和宠物,有网红和正能量……做这个空间,就因为我们相信,这一代年轻人能够用简洁、轻快、有趣和平等诠释中国茶的极简主义,色感主义或者趣味主义。


我们同时也想借助这个项目让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茶行业的从业者们更多关注年轻人这个庞大的群体,关注他们对中国茶的理解与需求,在他们对中国茶进行传承和创新的路上多扶一把,多送一程,让他们做出中国茶的世界口味。



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与社会关联之紧密,都堪称世界之最。从根源上说,中国茶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代表。中国文化是一种温和,包容,讲求和而不同,平等相处的文化,她有着很强的内省、调整和自律的基因,并且善于吸收和溶解外部的文化现象和因素,呈现许多大家都能接受的文化形态。我想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明白,交朋友的内在依据。具体到中国茶,也是这样。中国正在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上,民众对于相适应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扬,这就对中国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着中国茶在物态、感知、规则、行为的文化四维中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这样的状态同时也为中国茶走向世界准备了条件,在人群分布,饮用方式,社交功能,健康理念等方面,中国茶正在大浪淘沙,不断梳理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更好地和这个世界交谈。


我们应该看到许多中国茶人为了种好中国茶,讲好中国茶而做的努力。因为工作的缘故,在武夷山、在临沧、在龙井山、在安化、在六安,乃至在繁华的都市,我接触到很多以茶为业的人,他们除了完善技术,提升品鉴水平,还在密切关注和努力改善中国茶的生态环境和质量标准,还有精准新颖的文化表达,其中也包括了许多年轻人,他们经历了现代的洗礼,尊重规则,充满着创新精神,这些,都是时代的鞭策和赋予。我相信,以他们为代言的中国茶一定会收获世界的掌声。

关于茶的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茶的故事

说到中国茶,大家肯定会联想到她的历史悠久,她的博大精深,她的种类繁多。这是从中国人自己的角度对中国茶的提炼与表达。习近平主席倡导文化复兴,文化自信,要让中国文化重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就是要我们转换角度,去让世界看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并去共享。

习主席身体力行,在很多场合,特别是在与许多外国元首的会见中,我们都见到了中国茶的身姿,闻到了中国茶的飘香。在国际交往的舞台上,中国茶也在用不同的形态与语言和世界进行着对话,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推崇。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出口大国,每年出口茶叶的数量占到全球的10%左右,但我们出口的绝大部分是中低端的原料茶,其中60%还是销往发展中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如何紧跟国家战略,借船出海,改变目前出口的产品结构,实现对重要国家市场的影响和覆盖,是中国茶去重新获得世界市场话语权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许我们会认为中国本土市场已经有三四百亿的产值规模。每年接近250万吨的茶产量,这个市场也完全能消化。但不要忘记,一个英国的立顿每年在全球的销量就能达到我们全国茶叶总产值的三分之二。获得称霸世界的地位,立顿靠什么?靠精细科学层面上对茶的重新定义,靠对茶标准化的种植与制作,靠紧跟时代的营销策略与模式引领。这些方面,立顿能,作为茶的鼻祖,作为茶文化的集大成者,我们为什么不能?

中国已经完成了初次工业化,文化觉醒,资本充足,现在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可以说具备了各方面输出的能力,这是中国茶获得世界话语权的宏观背景。同时,当人类面对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威胁,反思过往的饮品摄入方式的时候,中国茶无糖、无添加、无掺杂的制作与饮用方式必然会成为新的选择。所以,我们中国茶的健康,我们中国茶的天然,我们中国茶的安全,是重新打开世界的钥匙。


但健康、天然和安全,光靠茶农、茶商、茶人或者茶的管理者自己来说是不够的。在中国当代创新与融合的大潮中,中国茶必须擅借擅联他山之石,攻己这块宝玉。说到健康,我们会联想到空气与植被,联想到湿润香甜的土壤和令人惬意的自然风光,这既是中国茶赖以生存的根本,又是越来越庞大的旅游人口精神上的世外桃源。所以,与文旅产业的携手与共同讲述,是中国茶实现跨越升级的快车道。而贯穿其中的“健康”这个特性,无疑是茶和文旅交融合作的核心指向,也是茶和文旅共赢发展的根本依托。

现在的问题是,面对旅游这个相对成熟的产业,中国茶应该勇于打破旧有的封闭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出能和旅游资源和旅游人群诉求契合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其实不妨学习一下农夫山泉的水源地开放策略,这是基于产品认知和深度旅游双向满足的经典案例,中国茶根植的就是健康优质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本身也是价值巨大的旅游资源,与其养在深闺人未知,不如百年修得同船渡。这样的思路同样适用于茶饮,茶艺,茶礼,茶膳等茶文化领域,在依托本地文化,融入本地旅游格局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艺术化、故事化的服务输出,多创造出诸如龙井虾仁这样的国民菜品、国民产品,那么中国茶通往世界的步伐一定会大大加快。

当然,在当今的世界,中国茶要走出去,除了练好内功,还要掌握好恰当的语境和口吻,要学会用世界的语言讲好自己的故事。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协作体打造的“中国茶文化艺术展”,就是在这方面的尝试。作为官方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中国茶文化艺术展”近年来已经走进蒙古、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更关键的是,“中国茶文化艺术展”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展示,而是根据各国人文的不同形态,进行合乎其情,惬乎其意的互动演绎。例如在蒙古,我们为宗教界,为青年,为商业伙伴分别举行了专场活动,用中国茶在蒙古社会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他们进行真诚的对话,我们还和蒙古的青年们一起发布了《中蒙青年倡议》,共同倡议用中国茶去促进两国青年间的人文交流与互动。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今年十一月份,中华文化促进会将在澳大利亚举办“第二届澳大利亚·中国文化节暨中澳茶文化产业博览”。

“中国茶文化艺术展”是走出去,十月下旬在湖南安化举办的第五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市长峰会”是请进来。本届峰会将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包括世界茶叶协会在内的国际权威茶行业组织以及重要茶消费国代表都将在中国茶与世界对话的语境下,共同探讨中国茶的创新之路,复兴之路。

中国茶的复兴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是怎样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推广中国茶的队伍中来,他们,才是中国茶的未来。

习主席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关键在于青年之间的交往。青年是国家的未来,终将接过国家间合作互通的大旗,让青年人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茶放在世界的大格局里去发掘和创新,进行青年间无拘束的对话,我想,这是时代赋予中国茶的使命。

2015年,中国的咖啡消费额已经达到700亿元,并且每年保持着15%左右的增长速度。一份12个内陆城市的调查报告显示,有32%的城市居民喝咖啡,其中青年男女,城市白领和家庭主妇占据了绝大部分。多个调查数据表明,30岁以下调查对象不经常喝茶和极少喝茶的比例都在55%-65%之间。

我们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喝茶?他们开放、创新的思维为什么不能帮助中国茶在这个时代做一个转身?

我们总在说中国茶文化厚重,在各自圈子化的空间里,在味觉驱动下讲程序,讲禅佛,讲养生修行,讲道德境界,仿佛只有把中国茶与众生剥离,才能体现她的文化意蕴。这对于在多元文化中快节奏生活,拥有世界视野的年轻人来说,既无暇又有些无趣。

我曾两次考察澳大利亚最成功的茶叶零售连锁品牌T2,感触很深。T2跳出了狭义茶的概念,立足中高端茶,打造泛茶饮概念,从茶品的多样性上最大化满足年轻人群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同时强调定价的合理、陈列的有趣、视觉的讨喜、服务的贴心、体验的周到,营造出了变化于茶又不离茶,轻快、温暖、时尚的品牌印象。“联合利华”对T2的评价是,它带动了全新的一代人去喝茶,开发了所有茶叶零售商最渴望的群体——年经人。

我以为:喝茶者无外乎三个问题,茶叶怎么区分?如何选茶?喝茶有什么讲究? T2 用实在的价格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用咖啡因含量法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用改良创新又不失时尚的茶具及相关配套解决了第三个问题。基于T2模式的启发,今年9月,我和我的团队在成都安仁打造了一个年轻人视野下的“万里茶道中国茶空间”,借助互联网+ 的概念,自媒体强大的覆盖、集聚能力,让年轻人用他们的理念、他们的方式进入到茶的上中下游去展开创意。他们是这个空间的主人,可以自由地选茶、拼茶和试茶,进行他们喜欢的装饰和故事演绎。有口感和跨界,有阳光和自拍,有朋友和宠物,有网红和正能量……做这个空间,就因为我们相信,这一代年轻人能够用简洁、轻快、有趣和平等诠释中国茶的极简主义,色感主义或者趣味主义。

我们同时也想借助这个项目让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茶行业的从业者们更多关注年轻人这个庞大的群体,关注他们对中国茶的理解与需求,在他们对中国茶进行传承和创新的路上多扶一把,多送一程,让他们做出中国茶的世界口味。

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与社会关联之紧密,都堪称世界之最。从根源上说,中国茶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代表。中国文化是一种温和,包容,讲求和而不同,平等相处的文化,她有着很强的内省、调整和自律的基因,并且善于吸收和溶解外部的文化现象和因素,呈现许多大家都能接受的文化形态。我想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明白,交朋友的内在依据。具体到中国茶,也是这样。中国正在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上,民众对于相适应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扬,这就对中国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着中国茶在物态、感知、规则、行为的文化四维中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这样的状态同时也为中国茶走向世界准备了条件,在人群分布,饮用方式,社交功能,健康理念等方面,中国茶正在大浪淘沙,不断梳理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更好地和这个世界交谈。

我们应该看到许多中国茶人为了种好中国茶,讲好中国茶而做的努力。因为工作的缘故,在武夷山、在临沧、在龙井山、在安化、在六安,乃至在繁华的都市,我接触到很多以茶为业的人,他们除了完善技术,提升品鉴水平,还在密切关注和努力改善中国茶的生态环境和质量标准,还有精准新颖的文化表达,其中也包括了许多年轻人,他们经历了现代的洗礼,尊重规则,充满着创新精神,这些,都是时代的鞭策和赋予。我相信,以他们为代言的中国茶一定会收获世界的掌声。

请喝中国茶。

(编辑:晓林)

来源:中华茶人   北京茶世界

找到约554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