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道中第一道茶喝吗

找到约56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星球测评 | 岩茶小白“避坑锦囊”:如何快速挑选水仙、肉桂、大红袍?


未品其味、先闻其香,说的正是乌龙茶(也叫青茶)。乌龙茶又被称作“香水茶”,心情不好时来杯乌龙香水茶,大自然与手工艺的美妙馈赠,让你心情“好到没脾气”~
而乌龙茶中最“爷们儿”的当属武夷岩茶,身材健壮不说,其独特的“岩骨花香”让它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在六大茶类里面,口感风味和咖啡最接近的,算是最讲究"烘焙/焙火"工艺的武夷岩茶了!如此丰富多彩的事物却令很多朋友“望而却步”:"因为贵!因为喝不懂"! 咖啡你都不怕,为何怕武夷岩茶?嗯,茶人需要反思一分钟。
贵:肉桂?肉“贵”,武夷岩茶的价格小则大几百、动辄上万,试错成本是有点高的!
难懂:难以言传的“口感滋味变化”(树种、山场、工艺等都会对茶叶品质产生“致命”影响)。尤其是复杂的走水、烘焙/焙火工艺,每一道工序都影响着茶叶的呈现:干茶、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所以,岩茶喝不懂真不怪你,咖啡不也是这样吗?但,看完这篇文章还不懂,那就...emmemmmm

数百年不断精进的制茶工艺,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早在2006年,单是武夷岩茶 (大红袍)一项就有多达12位国家级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人,这在六大茶类里面也是罕见的。2006年,武夷岩茶 (大红袍)制作技艺被评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陈德华、叶启桐、王顺明、刘宝顺、刘峰、王国兴、吴宗燕、游玉琼、刘国英、黄圣亮、陈孝文、苏炳溪成为首批国家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为了解决朋友们的痛苦,我们特意邀请了岩茶领域的资深茶人谢燕慈老师,和我们一起为朋友们答疑解惑!

我们今天呈现的就是三款教科书版本的经典岩茶:水仙、肉桂、大红袍


第一步还是看颜值,健美男儿 英雄本色说的就是它了!

还记得红茶那期提到的“看茶泡茶”吗?

喝茶也是要看颜值的~这三款茶身材都好棒呦!条索紧结、粗壮、乌润。有没有感觉到一种力量感?这力量感就是传说中的"岩骨"了。

你可以试试把干茶倒在手心,是不是有点沉甸甸的?武夷山是丹霞地貌,"岩骨"说的不只是丹霞地貌内含丰富的矿物质,喝起来更有一份男子汉内在的刚劲在里面,你品品,细品品?

开泡之前,我们来先了解他们的出身哈:

水仙是小乔木,叶型属中叶种偏大,可以生长成几百年的古树,也就是老枞水仙啦;

肉桂是灌木,叶型属中叶种(因为都是“开面采”,只看干茶并不容易区分)。上个世纪80年代才大面积种植,所以算是小鲜肉

冲泡岩茶,就像和美女帅哥打交道一样,切忌猴急哈:

重点来了(建议截图保存)
1. 每泡茶都要用沸水高冲,以激发茶香;
2. 武夷山环境优美,环保意识强,岩茶的制作工艺干净,全程不落地,多次焙火的同时也“清洁”茶叶,所以第一道茶是可以喝的。强烈建议将第一道茶留下来最后再喝,称之为“回魂汤”。
3. 好品质岩茶的汤色必须透亮,颜色深浅与焙火深浅、存放时间成正比。清香型的水仙、肉桂、大红袍焙火较轻,汤色较淡。岩茶汤色的深浅与发酵程度关系不大,主要与焙火有关。
4. 高品质岩茶十分耐泡,不仅7泡有余香,甚至可泡20余泡。
Ps:有碎茶并非品质不好,多次焙茶、装袋都会有些碎茶;过去拼配茶中还特别要求含碎茶3%-7%,以增强茶叶浓度呢。


水仙、肉桂、大红袍,如何快速挑选出你最喜欢的入手?

很多小伙伴听到“水仙”就会联想到婀娜多姿的少女,听到“肉桂”以为会有老火靓汤的肉香,不可顾名思义哈。

水仙、肉桂其实都很strong!口感风味在口腔里都比较有撞击感,香融于水也颇有层次感,不要大口牛饮哦,试着像喝咖啡一样啜饮,更何况跟咖啡比起来,根本就没有啥苦和酸啊的,做好思想准备,你若爱上岩茶,那也是走上了一条人生不归路啊。


先闻茶香

水仙:柔和,飘进鼻腔;香气以兰花为主,虽有火攻香(焙火的味道),细闻仍能感受到兰花香;

肉桂:霸气,冲进鼻腔;有桂皮香,带有辛辣感,刺激感较强,这与醇类物质丰富有关;

大红袍:混合型、馥郁的花果香。顶级大红袍有“兰桂之香”(兰花、桂花)。

不同部位闻香会呈现不同香气。比如肉桂,闻杯盖中间有很明显的桂皮香,离远有兰花香,所以肉桂堪称“百变香君”。

岩茶7泡有余香,老枞水仙当年新茶甚至可以煮,会呈现出森林原野的木质香。


后尝滋味

高品质的岩茶都会呈现“水含香”的特质;品饮岩茶需要用“啜吸法”(像喝粥一样,发出“吸溜吸溜”的声音,让茶叶快速雾化在口腔中,有滋有味。咖啡品鉴也是用这种方法哦~)

水仙:甜感明显,兰花香。

肉桂:桂皮味明显,甜且稍有刺激的辛辣感。

大红袍:醇厚,口感均衡,香气更加多元。

这三款还是各有特色对吧。

根据你平时喜欢的风格,你能选出自己想要第一入手的了吗?

ps.喝茶,最重要就是要相信自己哦,要勇敢说出:我今天就好这一口,怎么地?!明天喜欢的不一样,那又如何?!对,就酱紫"做自己"!


下面是给学霸看的:为啥都说"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

可见水仙与肉桂,是特点完全不相同的两种茶树。

芳香物质含量丰富,是肉桂茶树品种的特征性之一。从茶叶内部的芳香物质对比上看,氧化芳樟醇、芳樟醇、正丁酸、香叶醇、雪松醇等物质的含量,肉桂的整体积累要优异于水仙。

在丰富的茶香物质加持下,肉桂具有香气高扬,持久多变的品种特征。而水仙,作为乔木,拥有着更粗的纤维。与肉桂的高扬外放,丝毫不含蓄不同,水仙的整体茶味特点,要来得更加沉稳一些。

所以,近年来异军突起的老枞水仙,颇受老饕的追捧也是有原因的,水仙是福建地区的原树种,不怕风霜雨雪,就算在桐木关这样寒冷地带,也能生长茂盛,生命力顽强,而上个世纪80年代才大面积种植的肉桂,比较喜欢优越的地理环境,需要富养,有点小娇贵哈。对了,要是有人跟你说这是百年肉桂,你就给他一嘴巴子,欺辱俺智商。


此时,星球的小伙伴插话了:

肉桂有点像《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赵薇),性格奔放、爽朗,但有一股子正义感;

而水仙则像潘虹,是位辈分高,资历深,喜怒不流于外表的长者,可亲可敬。当然你也可以用张国荣和陈道明等来形容哈,根据是日心情来翻牌子,泡它就是!


为什么水仙、肉桂、大红袍是经典岩茶?它们到底有啥关系?


谢老师:这三款茶是岩茶的当家品种,可以说是三辆马车,是销量最高的三款岩茶。

水仙、肉桂是武夷岩茶里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多的茶,所以消费者熟知、饮用最多的就是这两款茶;


接下来,我们要来重点说说大红袍!!!

当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收了我们"三两"大礼,周总理说你可不要小看这三两,这可是我半壁江山啊,所以纯种大红袍是国宾级茶礼,送人很有寓意且很有面子,可是这半壁江山大红袍的那几棵母树,现在被国家保护起来了,我们是喝不到的啦,现在市面上99.99%的都是拼配大红袍,就是水仙、肉桂领衔主演,外加拼配其他武夷山茶比如半天妖、铁罗汉、矮脚乌龙啊等等,拼配出来的大红袍其实是非常好喝的,就像你看一个球队的比赛一样哈,当然拼配不好,你就当看了一场国脚踢球咯,拼配得好的,就像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世界杯哈。

所以,如今的大红袍有两个含义:

1、品牌/商标——商品型:拼配茶;

2、大红袍母树——品种型:奇丹树种。


拼配茶绝非不好哈,拼配的茶叶可以规避一些缺点,扬长补短,比如将不同茶园、树种、工艺的茶拼配到一起,甚至新茶、老茶拼配到一起。好的拼配工艺可以使产品品质稳定,这需要对茶叶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出口创外汇,保证稳定的口感、滋味、香气,我们很多茶都是拼配的。目前,市面上常见到的是拼配型大红袍,性价比相对较高。

那么,拼配大红袍里面都有一些什么茶呢?

每个厂家、制茶师傅的拼配都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据说最多的用了20多个品种进行拼配。

武夷岩茶不止这三种,还有很多小众品种,比如铁罗汉、白鸡冠、瓜子金等,这些茶产量较少,相较于水仙、肉桂、大红袍而言,市面流通不多,知道的人也不多。


茶叶星球の秒懂百科 又来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茶。

为了荷包,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下,武夷岩茶的产地如何区分:正岩?半岩?外山茶?价格差可是多一个0或少一个0呢。看了视频的同学都知道,武夷岩茶真的不能贪便宜哈,500一斤起步,比较保险,你看看人家咖啡豆的价格哼哼。


正岩区:囊括武夷山三坑两涧地区(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以及名岩区以外的其余山岩与山峰(所以,岩茶不以海拔论英雄);

半岩区:在武夷山境内,除了正岩区以外的岩茶产区;

外山茶:武夷山行政区域以外的区域

受地理条件所影响,三个产茶区的茶叶品质不一。

(曾经以正岩、半岩、洲茶作为划分。

洲地:也称洲茶,是指产于溪流两岸和公路两边的平地产茶区,包括武夷山以外的其他地区。)

我们当然有,迁就懒人的购买指路

全网最平靓正

……


复制淘口令去囤

水仙 zGKCcpDiN7e₰

肉桂 pD91cpDRuf1₰

大红袍 SwMBcpD7I70《


还是没搞懂岩茶?

那我们还是准备了更精彩的进阶内容哒!

就在下期。


写在后面的话

茶为国饮,什么是国饮?老百姓喝得起,可以天天喝、门槛低、味道好、对身体好的才能称为国饮。但很多人不喝茶,为什么?

水太深、不会选、不会泡......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茶叶把年轻人拒之门外。作为不年轻的90后、00后,我们要为茶叶发声!茶,并非玄学!它喝起来真真切切。“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便有了茶。”至于茶艺、茶道等我们老了,自然有所体会。我们想做的是:让你爱上这杯茶。

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评测同类茶叶,以直观的视频、图片分享每款茶的品质特征,帮小伙伴们挑选适合自己的茶,然后,爱上茶!


喝茶第一泡为什么都要倒掉?泡绿茶也需要这样吗?

在工夫茶茶道中,我们常常看到泡茶后的第一泡被倒掉,有些人很疑惑:为什么第一泡要倒掉呢?日常喝茶是不是也要这样?今天就为大家来解释解释这背后的原因。

01.

原因之一:去除杂质

喝茶时把第一泡倒掉,目的之一是洗去茶表面的灰尘和杂质。这一习惯与广东、福建等地流行的工夫茶有关。

在古代,生产条件落后,制茶工艺和环境没有洁净标准,再加上肩挑马驼式的长途运输,少数茶叶的确存在卫生问题。

所以当时的人们为了卫生起见,人们在泡茶时习惯性地洗洗茶,把第一泡茶倒掉不喝,久而久之,这一习惯成了工夫茶道的一道工序。

在泡茶待客时,主人先冲掉一遍,清除掉茶叶表面的杂质,同时也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也有一些人说“洗茶”可以洗掉茶叶滞留的农残物质,从理论上讲,是不现实的。因为允许在茶叶上使用的农药是脂溶性的,不溶于水。我们喝茶时也只是喝到了茶叶中可溶于水的营养物质,并不会喝到农药残留。

值得一说的是,有些茶在冲泡时会产生很多泡沫,并不是杂质多,而是茶皂素引起的,这对人体并没有伤害,反而是有益物质。

02.

原因之二:润茶或醒茶

这个步骤主要是针对一些紧压茶,目的是让茶叶舒展开来,茶汁能够浸出,茶汤滋味在后期可得到充分发挥。

一般乌龙茶洗一遍,可以激发和保留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陈化时间比较久的茶,像以普洱为代表的老茶、陈茶,必须要洗茶,洗去灰尘杂质并通过润茶让茶叶舒展开,这样能够促进香气和内含物质溶出,有年头的茶可醒两次。

所以这些茶的第一泡一般是不喝的,但倒掉之前可以浅尝一下味道,用来分辨品质优劣。

03.

绿茶第一泡需要倒掉吗?

并不是泡所有茶,第一泡都要倒掉。像原料等级高的茶就不需要洗,比如大多数绿茶(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原料比较嫩的红茶(金骏眉)。它们是嫩芽叶制成,原料等级高,第一泡开始就可以喝了。

所以洗茶对于原料较嫩的茶来说其实不太必要,因为这些茶的第一泡富含的价值是最多的,而且一般本来就只能冲泡3-4次,倒掉第一泡实在有点暴殄天物。

名优绿茶、白毫银针、白牡丹等嫩度较高或形状蓬松的茶,滋味偏清淡,喝的就是自然的原汁原味。茶叶最美的香气与鲜爽感全在第一泡茶汤里,如果倒掉实在是可惜了。

像红茶等一些浸出速度快的茶,它们经过了揉捻成条状,浸出速度快,第一道茶已经有一定的浓度了,直接品饮也是很好的。

概括来说,陈化时间较久的茶,比如黑茶、普洱等需要把第一泡倒掉。绿茶、红茶第一泡是精华,内在物质在水中浸出较快,倒掉第一泡反而丧失了本身的鲜爽。

来源: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年茶龄老茶客欺负小白:不懂茶就不配喝茶!

一大早,今年刚入门的小白、茶友小何就委屈巴巴的抱怨:稍微懂点茶,了不起啊!那么拽,把冰岛包下来啊!

仔细一问,原来20年茶龄的老茶客,欺负他了。

今年2月份,小何闲在家喝茶,一天接一天的泡,一个月下来就迷上茶了,今年还特意跑去茶山开开眼界。

回来之后,小何大谈茶叶情怀,逢人就问你喜欢喝茶吗?不料昨晚遇到个老茶鬼,被老茶客教育:“你比我有情怀?瞧你拿杯那样,一看就是个不懂茶的,天天吹茶,说自家懂茶,懂个屁啊!”

一直以来,茶叶江湖上有两个传说:柴米油盐酱醋茶vs琴棋书画诗酒茶。

一个说,茶是用来喝的,好不好喝最重要;另一个说,茶是用来品的,懂不懂茶最重要。

事到如今,这两个争论还是没有结果。没有结果也就罢了,还要互怼,经常会听见这样的话:不懂茶还装模作样,喝个屁的茶啊!

不懂茶,就不配喝茶了?

意想不到,为茶发狂

不得不说,茶行业真有很多几十年茶龄的老茶客,爱茶已经到了癫狂的境界。

普通人的生活: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老茶客的生活:起床一杯茶,工作前一杯茶,天天要喝茶,饭少吃一顿没关系,茶半天不喝,整天都像霜打的瓜藤,气死沉沉。别人有酒瘾、烟瘾,他有茶瘾。

500万一斤的肉桂火的时候,约老伙计喝茶,谈论的是:我天,500万一斤,要是钱再多点,整点尝尝就爽了……

如果有人质疑这茶不值500万,是炒作的。老茶客一定拍案而起:这茶就值这个价,不接受反驳。

五年前买的茶还没喝完,今年春茶刚上市,他们就担心抢不到古树茶了……最近,他们最关心的是,4200万一件的六星孔雀,要是能整一泡来尝尝,或许此生无憾了。

他们,对茶叶近乎虔诚的狂热,茶,无论多高的价格,在他们看来,就值那个价。一个月挣两万块,生活节俭,花不了多少钱,但买茶叶,从来不会手软。冰岛要买,老班章要买,岩茶要买,就算不喝绿茶,也要买点西湖龙井摆着。

茶,是他们活着的精神支柱!

这样的老茶客,真的是茶行业之幸,拉动茶叶GDP,茶行业的中流砥柱,茶商的最爱。

这样的人,容易走上两条路:

第一,异常谦虚:看惯了茶叶江湖里的风风雨雨,看惯了潮起潮落,牛肉喝过了,冰岛老寨的茶王树喝过了,大白菜喝过了,7542也喝过了……茶行业,炒茶的、卖茶的、喝茶的,什么人都见过了。

他们,已经通过一杯茶修炼自己,为人谦虚,达到了人茶合一的境界,茶叶的优秀品质,时时刻在心上,以茶警醒自己。

别人问他懂不懂茶的时候,通常谦逊地说:其实,我也不懂茶,只是发自内心喜欢,真正懂茶的,怕只有水了。

跟这样的茶客相处,真的十分舒服,既能学到茶叶知识,又能了解茶叶的内涵。

第二,唯我独尊:这类人,哪怕自己已经60岁的年龄,对茶依然有初恋的激情,甚至会走上唯我独尊的道路。

他们的技能无可挑剔,他们不仅会泡茶,各大茶类知识几乎精通,追求人与茶的道家境界:

头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少年时期涉世茫然,如同第一道茶,自然要倒掉。用第四道清淡的茶比喻老年生活的清淡,也是智慧十足。

茶只有两种姿态,沉,浮。饮茶人两种姿势,拿起,放下……

人生,因为在乎,所以痛苦;因为怀疑,所以伤害;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如此茶道,很有境界,也毫不客气地站在茶叶鄙视链的顶端,俯看千千万万牛饮的大众。

他们,有经济实力,家里也藏了很多好茶,老班章可以用来接客,冰岛老寨的古树也藏着点,时不时拿出来嘚瑟一把。

凭着手持冰岛老寨,脚踏勐海班章,毅然站在茶叶江湖的巅峰,对一个茶缸一把茶,喝干了又倒的人,总透出无情的心声:那也叫喝茶?

凭着茶圈几十年的江湖地位,看见说自己懂茶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对手驳倒,甚至不惜争个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凭着自己长者经验,看见年轻人在自己面前大谈茶叶,用茶来悟人生,毫不留情来一句:你20岁小伙子,懂个屁的人生。

于是,就有了开头小白的悲剧,貌似每个人进入茶叶这个江湖的时候,都被“前辈”教育过!

在他们的心里,哪怕背上骂名,也要维护茶叶正统思想:茶是高尚的,别的饮料,有什么能和茶相比,只有茶能够和人生联系在一起,对茶,不可轻视。对茶道,容不得胡来。

一杯茶,总喝得太累

这世间的人,总是一个取笑一个,博一个优越感。让人头疼的不是茶,而是喝茶的人。懂不懂茶,牛饮还是品,一条无形的鄙视链,茶圈内,没有人逃得了。

都2020年了,因为自己懂茶就说不懂茶的人不配喝茶,还存在品茶的人看不起牛饮的人,这……

茶圈里,用茶装神弄鬼的人有,用茶装逼炫富的人有,因为太爱茶容不下任何沙子的人也有。

但是,在一泡茶中心静凝神,在一杯茶里看自己,找找生活乐趣的人,更是大有人在。

茶圈不大,但也不小

古往今来,茶叶已经发展几千年了。从唐代茶圣陆羽为茶痴狂,写作茶经,到当代茶圣吴觉农为茶发出无奈的感慨,国家不强,茶叶起源都会被人抢去。再到陈宗懋院士解决茶叶农残,为茶叶出口创收利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当下茶行业,一类人有一类人的担当。有的人看着遍地台地茶冒充古树,恨铁不成钢,批评一二。有的人就行业不合理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有的人爱茶爱的疯狂,生怕消费者被人带偏了,多交了智商税。

有的人为茶豪掷斗金,喝茶专挑名贵,喝杯茶,更喝点优越感;有的人生活本不易,喝茶只图个享受;有的人为生计奔波,喝茶仅仅为了解渴。

一杯茶,看似普普通通,却左右了上千万人的生计,这个行业,谁都在为自己代言,这一点儿错都没有。

而我们千千万万喝茶的人,也应看到:茶是饮品,更具有精神属性,这一点独一无二,但这并不意味着茶能飘忽其飘,玄来玄去。

懂不懂茶不要紧,自己喜欢喝茶最重要。茶叶贵不贵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才是王道。

喝茶,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

喝茶,一为了解渴,二为了健康,最主要的还是自己喜欢,想喝就喝,不想喝就换别的饮料。

口渴了牛饮,一杯下肚,分外舒服,心情好了,炉火慢煮,追求惬意。每一种都是生活方式,根据自己的喜好,根据不同的场景,自己开心就好。

牛饮的人没必要指责:明明就是一个空杯子,偏要左转三圈夸它好,右转三圈还夸他好。研究茶道的人也不用说:牛饮低端,不懂茶。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一杯茶,怎么理解都行

一个人对茶的感悟多么的深刻,那仅代表他的立场与观点。各人的经历,感知、年龄、背景、学识、经验、情感、智力等因素不同,各人的认知体悟自然不同。

所以,我们自己的眼耳鼻舌是别人无法体感的,你不是他,焉知他?他不是你,何来感知?如此,又何必去计较和分辨呢?

茶,有的人为了喝,有的人当成情感的寄托,为了争一个谁更懂茶,弄得面红耳赤,这又何必呢?

如果因为自己捧着一杯茶,悟出了经天纬地的智慧,就俯视千千万万牛饮的人,和我们今天坐在家里,笑100年前,清朝人在茶馆里喝茶,说自己是旗人就高人一等,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相比谁更懂茶,就茶这个字来说,茶生天地间,茶,除了人生如茶,更需要包容。无论牛饮还是慢品,无论精泡还是豪煮,茶如百川,有容乃大。

世间的事,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笑谈,也可以批判,有人愿意演,就有人愿意看。人生一场,来过看过,一笑而过。

一杯茶,别喝得太累!

来源:网茶会习茶社

找到约5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