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道生活

找到约4,32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姚华:茶道雅活南山·蘭

姚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教授、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内容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茶园茶山茶居是其组成部分。茶道雅活研究成就了陕西安康民宿山居茶道雅活模式的典型实体案例:“南山·蘭”。将茶道“四要”(茶艺、茶礼、茶境、茶修)各要素与茶文化产业的内容提升,茶旅有机融合,注重真实体验和文化自信,将美学与日常生活因茶结合,从而使茶艺生活美学化,构成茶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新趋势。即做到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作品与产品相统一而成为新时代的茶文化创意产品。

【关键词】 茶道 雅活 “南山·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茶园茶山将茶科技、茶贸易、茶文化“三足鼎立”在此融合。“茶道雅活”研究成就了陕西安康民宿山居茶道雅活模式的典型实体案例:“南山·蘭”。将茶道“四要”(茶艺、茶礼、茶境、茶修)各要素与茶文化产业的内容提升,茶旅有机融合,注重真实体验和文化自信,将美学与日常生活因茶结合,从而使茶艺生活美学化,构成茶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新趋势。即做到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作品与产品相统一而成为新时代的茶文化创意产品。茶与人类美好生活中关系实质是茶在提升人类生命品质中作用。物质、精神、灵性综合成人类生命纬度。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物质性,琴棋书画诗酒茶的精神性,东南西北天地人的灵性,茶始终全方位贯穿始终。

“南山·蘭”模式的发展将茶文化向创意常态化、民众体验化、生活自然化方向发展形成产业,把民宿、山居、茶修等元素汇成创意产业渗透到人们生活方式之中。成为了旅行路上的茶室,旅行者的家居,旅行人群心灵放牧地。“内容为王”提升人们生命境界,创造出新时代的茶文化。

茶道“四要”生活化

陕南山居的自然优势茶山溪水,林地院坝,错落有致,多元共生因茶而成独特文化魅力

(一)践行茶艺生活艺术

茶艺在陕西安康恒口梅子铺大南沟像一朵山花,四季盛开在人们心灵,淡雅而幽香。去过的人都说茶艺因此而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亲和力的部分。

大南沟小南沟长年不断直接可饮用的山泉水,“择水”就地,“访泉”便利,“听涛”随时,触手可得“真水”;林下“侯汤”安全活火,枯枝可火可花插;鉴茶是精茶;一一列出茶具,大小石头上,高高低低一点不扭捏即成妙搭;潺潺流水,鸟鸣涧涧已是“雅境”。人在苍穹下自然里有品成佳客。茶艺“择水、精茶、活火、妙器、雅境、佳客“六点一一俱全。顺流而下的树叶联络着来者艺茶的技能,品茗的艺术,全体现在操作过程的娴熟与完美。体现实用之美不故弄玄虚,一种行云流水般合乎自然节拍的美韵享受。茶艺生活艺术画面印证着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解读: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好的成果是集体人格。这种体验已是完成着文化的创造。

大南沟陕西安康紫阳群体种

(二)茶礼恭敬自然致敬自己

茶的自然性质,成为其追求真心(本心)说的一个自然媒介。茶入"自然之道"的理论系统中。门前的茶园,屋后的野生茶山,在茶叶生长的自然环抱中,于是中国茶艺此地不仅有主人对客人的礼仪,客人对客人的礼仪,生成出人对器物的礼仪,更有人对自然的真礼。富硒茶叶,匠人茶具均是他人劳动创作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洁净真水,满坡山花,虫鸣静幽那是大自然赐予。礼行对方、礼行器物,礼行自然,腾升了对创造、制作这些人的尊敬的真诚,提升了茶礼天地的无限空间。茶礼仪的渗透与普及,人人提高了茶文化的美学境界,这种境界首先体现在茶生活的每一环节内,没有说教式的虚假礼节,自然让到此的人在青山绿水中保持这份清纯心境,烹茶煎水,点茶击拂随时进入艺术境界。花开捧茶荷,水流置茶入荷,小鱼倏儿回旋润茶,瀑布而下注水高冲,没有行礼礼数全到点位,一丝不苟。自然之礼,礼上自然。纯粹的茶礼。山居居善,礼茶茶人。

“南山·蘭”茶室

(三)山南峻秀茶境化

陕南茶在唐代属山南茶区。“南山·蘭”落座在此。没有专设环境、没有人为场景,全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环境。如北宋范宽的《临流独坐图》“真得山静日长之意”。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峻秀美,茶成为主角时,活的不是时间,是一种感觉。“天人合一”的感觉。我们感到时间流淌也慢了下来。与苏轼“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一同心境。“意象幽闲, 不类人境”(姜白石)。真实的日子诗意般过。

在峻秀的山南,从采茶开始体验唐诗中茶生活。秦韬玉:“洗我胸中幽清思”;“笼暖焙茶烟”。窗前闲坐,阅尽那一片,蓝天白云。山涧清流水,坡上松树林。来到山泉煎水。第一沸“鱼目沸”,如白居易“汤添勺水煎鱼眼”;第二沸“连珠沸”,如皮日休《煮茶):“杏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第三沸曰“鼓浪沸”,属于老水不可食。“听泉静心”之功夫以松声、雨声之喻而“侯汤”,“声闻松带雨,悖恐翠生烟”。贯通传统与现代。

在峻秀的山南,茶中加一味,充分运用陕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既有现实意义又穿越到陆羽的“煎茶道”。“盐损添常诫,姜宜著更夸”;天地间以茶为宴办茶会。“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钱起)。喝茶粥,储光义:“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等。最是惬意野外饮茶。唐刘言史“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触事皆手亲......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等。煮茶。施肩吾:“越碗初盛蜀新,薄云轻处搅来匀”等;刘禹锡的“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等。山泉煎茶有怀”,(白居易)“冷香飞上诗句”的妙趣。人们与茶境同化。空灵而温婉,素淡而简然。在“南山.蘭”,人们于树下悠然小憩,于花间醉然品茗,于石边吟诗作赋,于院坝尽情嬉戏。一抹茶香清透着风骨,把诗意的韵致布满心田。唐.刘长卿“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山水美意,人间茶道,处处住春。此情至纯。于清饮中见厚重。置于荒天迥地,万籁阒寂中蕴含无限生机,枯枝巨石中藏有不绝的生命。以唐代的茶诗内容转化为实际真实生活,在生活中自然提升生命的品质。

南山·蘭

在峻秀的山南,从择水开始体验宋词中用水极其讲究精细的茶生活。“尝尽溪茶与山茗”(苏轼)。程大昌“水递迢迢到日边,清甘夸说与茶便,谁知绝品了非泉”;陈与义“呼儿汲水添茶鼎”,“一瓯清露一炉云”;尹济翁“评水观茶”;颜奎“茶边水经,琴边鹤经,小窗甲子初晴”;抚琴必有鹤舞,美茗得有上好的水烹,二者缺一不可,揽作品入怀与我们,可以和诗人一起讲究茶水。宋.罗大经感受:“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鲜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出步溪边,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诗中识得人生的韵味,体会到独特的生命感觉,他以自己的生命来映证此诗境。这是我们尤为倡导的。进入茶生活,不是表演茶艺生活;真实茶艺生活,也不是对抗和逃避生活。倪云林题钱选《浮玉山居图》跋可证:“......至人不与物俱化,往往超出乎两间。洗心观妙退藏密,阅世千年如一日。”南山.蘭的茶道雅活不再是抽象的道、玄奥的终极之理,就是人们饮茶即道的自己生活。“山自白云日自闲”,绿水自绿水,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山泉自山泉。心不为物所系,就是永恒。永恒就在当下。“得与幽人闲”。在茶境中心灵从躁动归于平和,一切目的性的追求被瓦解,人在无冲突中自由显现自己,种种难以割合的拘迁,处处不忍失去的欲望,都在这种宁静中归于无,化为无限。心灵无迁无住,不沾不滞,不送不迎,时空荡然归去。清.恽南田的“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故静。”就是茶道境界所说的上下与天地同体,浑然与造化为一。喝茶放心与万物一同。

大南沟山泉

(四)“四般闲事”茶修持

宋时,斗茶、插花、挂画与品香并称为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茶季后,五月端午后的陕南有我们用之不尽的纯自然香料可合香。漫山遍野的烂漫山花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插花原料,茶、香、花引来了文化人,也是他们进入修道的最好中介,这成为继承宋时传统文化的一派独特的文化气象。又汲取“茶禅一味”的思想、方法、境界精华,形成了以直觉观、沉思默想为特征的参禅方式。以参话头、顿悟为特征的领悟方式;以自然、凝炼、含蓄为特征的表达方式,养成茶道修持习惯,突出了自悟的知觉观照方式。走进开悟顿悟高境界,在自然中而具行平常心是我们追求更高的境界。关键是平常心的养成。平常自然,全在自家,一缕茶烟、一声鸟鸣、一心向阳,都是此地心花开发,就此便打通一片新天地。慧南师有偈:“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亲疏便与茶。翻忆憧憧往来者,忙忙准辨满瓯花。”养生、体悟、得道这三重境界修持,在真实境中体悟:同时发生的,它悄悄地自然而然地却是真正地使两个分别独立的东西达到了合一。将从谂师“任运随缘,不涉言路”运用在一杯茶中。中国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宋.陈去非《焚香》:明窗延静书, 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道出人类好香为天性。操持“四般闲事”破除执著,一任自心。每一处场景,所有人都是大自然邀请出席“生活美学”的嘉宾,即兴创作作品---香篆、插花、点茶、书画。自成一趣妙不可言。以花的含苞、半开、绽放、落英来展现事物过去、现在、将来的起兴转合,开示人生四季的这样自然循环的姿态。推门即野外,采摘材料;闭门是艺术,创作作品。开合自如生活中。自然的形态一定存在于自然。山居的你在这些花瓣、枯木、落叶、苔藓和藤蔓里,表达自然的美学形式。再搭配拙之器物,比如陶,含蓄地呈现对闲寂境界的联想。比如茶杯饰、杯垫,茶食呈设用到的树叶、植物等。“不言之言”“不闻之闻”的东方美学特征随及诞生。插花并非人为创造,而是“本能地”产生于自然,因此自身就是美的形态。人所能做的,只是去感受、发现花朵植物本身的完美比例,让其在器具中有“人”形,“站”得更有姿态,如人样表现出灵魂,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南的“集体人格”。这些作品传达的自然气息,有体悟生命美好的即视感。恰如尼采关于美的解读:“高贵之美并非瞬间吸睛,而是慢慢渗透,不知不觉间人就随它而走,‘使眼睛饱含泪水,使心灵充满憧憬’”。个体生活美学体系筑成茶修持的落地。来民宿去山居,来去天地间。垒茶台、设香席、铺几案已是“南山·蘭”民宿山居的生活方式……茶道雅活,而方式就是文化。

南山·蘭

“南山.·蘭”民宿美学化

有了践行茶艺的真悟后,茶道美学化顺理成章。茶道能够被广大民众接受并热爱,其中的美学因素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茶道气场中,更容易收敛住人们的世俗凡心,让人回归到一种追求至善至美的念头当中。我们的日常居住与山水对话而成民宿,陕南民居独有的泥巴墙,斜厦房,三间屋,院坝出。在“南山·蘭”,生活美学就是关于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美学,这个美学恰恰是从我们日常生活点滴中去发现、表达与承载美的理想与心灵。以这款大南沟荒野茶为例。单单是茶叶,并不能成为生活美学。一杯茶,离不了茶山哺育,离不了山泉上水,离不了雅致茶人,以及“天地人”三才杯盖碗泡出的茶汤。茶汤更离不了茶境,离不了同道分享者。因此生活美学诞生。这样的生活美学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深奥。它的深奥之处在于,“民宿美学化”形成完整的生活美学体系,需要深厚的学养基础。更重要的得是情怀者心目中的天堂。内容体验为主要内涵,天数短、精致化、追求自然、舒减压力打造独特的闲生活目的地,注入文、修、养、康、研五大新要素。民宿与凤凰山、恒口经济开发区当地的人文、产业、生活、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屋外五千年,屋里五星级”。力推成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茶旅融合的示范点。人们愿意高价体验雅活、乐活、慢活的生活滋味。突出创意茶主题风格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创新力。我们在山林里采摘拾捡绿色的树叶做特色餐饮设计图,捡松果松针开发养生茶品,泡养生茶滋润你我他,每天既能拥抱大自然,又能致富奔小康。以茶艺雅化人的生活,让受众在享受的同时而提高人文素质,提升茶的审美维度。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建立。推进“互联网+民宿”拓展营销渠道。在此做很多体验性较强的项目内容,形成一个个有特色的茶主题园,各要素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的体验---民宿山居茶养。原生态茶园、“氧吧”般空气、陕南特色的民居和富硒茶体验、适己的天然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山南茶区休闲生活。用创新成果新技能“安康和汤”之“三和汤”“调和汤”“和合汤”泡出茶文化产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山居雅活

田园山居自然化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关于环境对个人思想品质修养有影响之论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环境确实对人产生影响。环境对增强茶饮者文化自觉的关系直接。朱权说“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营造优雅、良好及文明环境,阅尽人间美色,觉得“内心的平安”那才是人真正应该追求的永恒环境。当人置身于已设的环境中时,久而化之。如若人长期置身于高雅的环境中,则会被环境所陶化,不雅自雅。

中国人从未中断过田园山居生活。既是住进现代化大都市,中国梦里总是有一份田园山居生活情怀。建构为精神田园。彰显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底蕴里有的农耕文明。从本质上来讲也就是我们自己情感空间里的那一抹绿。现代化社会情感抒发,精神田园可以让我们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达到一个对自己放松的一个状态。它更有其历史发展渊源,也是“茶旅融合,茶道雅活”能走的更远的庞大广阔坚实的基础。仅以文学艺术为例。就有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派---田园诗。起源于东晋陶渊明,至盛唐王维、孟浩然等,描写自然风光、农村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从观赏自然,体悟自己引起人生感悟而影响后世。

“南山·蘭”案例有三个特点:一是拥抱自然以文化为灵魂;二是以茶道雅活体验为价值。三是形成茶旅融合内生发展模式。绿色发展让人们从中感知生命的过程,感受生命的意义,并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分享生命的喜悦,开阔生命境界,由物质到精神到生命“超循环”绿色发展,人民真正过上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程启坤 姚国坤 《喝茶悟养生》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08

2.朱光潜 《厚积落叶听雨声》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03

3.余秋雨 《中国文化必修课》 喜马拉雅 2018-03

4.姚 华 《茶道生活》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06

5.姚 华 《茶道智慧》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7-06

原标题:姚华:茶道雅活“南山·蘭” ……以陕南民宿山居“南山·蘭”为案例

来源: 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备战论茶大赛!大益茶道师都在偷偷读的7本书

目前,“2021大益论茶”初赛已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自3月25日大赛开启至今,不少茶友为了能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已迅速行动起来,钻研茶品,苦练技艺。但光有实操是不够的,学茶需实践与理论并重,边喝茶,边读茶书,学思结合,才是学茶的正确打开方式。

大益论茶参赛方式→“2021大益论茶”3月25日开启|购买宝盒即可参赛,争夺百万大奖!

益信君今天就为大家推荐7本茶书,部分还可以在喜马拉雅「大益FM」上收听,看完听完,定能有所启发,在论茶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同时也能对今后学茶道路有很大帮助。

《中华茶文化概论》

推荐语:极具理论性和学术性的大学读本

推荐星级:★★★★★

《中华茶文化概论》由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刘礼堂教授和大益茶道院院长吴远之先生联合担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沈冬梅研究员,国内茶学核心期刊、江西社会科学院《农业考古》主编施由明研究员,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关剑平教授、武汉大学宋时磊研究员等知名茶文化专家亲撰参编。教材既具理论性和学术性,又具实务性和实践性。

书中每章对中华茶文化的概念内涵、发展历史、思想艺术、礼仪习俗、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内容论述,几乎均曾有相对应的专门著作出版,本书章节极为浓缩概全,极具理论性和学术性。

《精通普洱》

推荐语:习茶入门首选

推荐星级:★★★★★

对于很多学茶的人来说普洱茶是复杂的,有生熟、新老之分等,因此,学透了普洱茶再去学习其它茶类就轻松很多。《精通普洱》针对入门者,对普洱茶的基本知识作出普及性的介绍,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普洱茶、理解普洱茶、爱上普洱茶。

本书主要介绍了普洱茶的定义与特性、冲泡、审评与保健知识等内容,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解析市场热点问题,力求做到专业、实用、权威、可读。同时还解答了诸多热点问题,是一本新手必备的入门图书。

《茶道心理学》

推荐语:揭秘茶人心事

推荐星级:★★★★

《茶道心理学》由大益茶道院院长吴远之先生和心理学博士王雷合著,东方出版社出版,在国内首次运用现代西方心理学剖析法和科学实证,从精神现象的本质——心理学的角度对茶道进行多个维度的描述与解释,填补了茶道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

茶道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充满体验、实证与思考。《茶道心理学》告诉人们:唯有炼就一颗淡定轻盈的心,方能遇见最美的生命。茶道终将给人内在的力量,让每一颗平凡的心,因茶变得柔和而丰盈,每一个人都因茶润化成最美。

《大益八式——中国茶道研修方法》

推荐语:大益茶道基本研修方法

推荐星级:★★★★

《大益八式——中国茶道研修方法》是大益茶道院院长、大益茶道和大益八式创始人吴远之先生著,既是一套科学而优雅的茶叶冲泡方法,又是一套由外观照内心、自省自悟的茶道研修方法。大益八式共有八式:洗尘、坦呈、苏醒、法度、养成、身受、分享、放下,每一式都有特定的含义。

这本书实用和审美并重,充分展现了大益茶道基本研修方法,与传统的茶叶冲泡方式相比,大益八式在冲泡基础上融入了茶道理念,你能学到的不仅仅是茶叶冲泡技巧,更能从书中学习到中国茶道的研修方式,在冲泡里面体验茶道生活。

大益八式开篇

来自大益茶


《茶道九章》

推荐语:从多维度认识茶道

推荐星级:★★★★

《茶道九章》,2015年出版,是吴远之先生带领大益茶人多年研习的体悟和心得。全书九章,看完之后,你一定能够收获一套中国茶道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解和明晰的实践方法。因为,它从历史与现状、内涵与宗旨、宗师与风范、研修与方法、艺术与审美、进阶与规范、教育与传播等多维度进行研究,为中国茶道的漫漫求索之路注入了活力。

《茶道九章》:茶道的礼仪

来自大益茶

《茶业通史》

推荐语:一本系统的茶学书籍

推荐星级:★★★★★

陈椽先生编写的《茶业通史》是一本很系统的学术书,贵在一个“通”字,全面的记录古今中外茶叶历史。陈椽先生在浩瀚的史海中搜寻整理出与茶相关的史料,内容十分的翔实。本书将历史发展脉络贯穿其中,同时采用时间的叙述手法讲明了各茶类的发展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工艺变化。

《茶业通史》运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有关史料,阐明了茶的起源、茶叶生产的演变、制茶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中外茶学、茶与医药、茶与文化、茶叶经济政策、茶叶对外贸易等,共15章48个专题。

《茶经述评》

推荐语:两代茶圣的对话

推荐星级:★★★★

很多人觉得陆羽的《茶经》艰涩难懂,读不懂《茶经》,可以选择《茶经述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被人们誉为二十世纪的新茶经,其中的内容包含了吴觉农先生深厚的茶叶实践经验和理论沉淀。在继承陆羽《茶经》精髓的基础上,阐述茶的起源文化同时,更注重鲜叶品质的鉴别方法、茶的烤煮、茶具的选用等实际学问,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茶。

《美从一杯茶开始》解读中华传统茶美学生活

《美从一杯茶开始》书封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供图

中新网北京2月25日电 (记者 应妮)千百年来,茶是中国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载体。作家、茶道生活家唐公子的作品《美从一杯茶开始》,以散文的笔触书写了茶美学生活:西双版纳普洱茶山、武夷山茶园、下梅古镇、天心永乐禅寺、苏州的人间花事、日本京都的花间小路、韩国首尔的曹溪寺、柏林的雨夜茶室、敦煌的石窟与壁画……

24日在京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唐公子说,茶既古老又年轻,继唐代、宋代、明代之后,如今的中国茶文化即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他说,回看中国茶文化发展史,在每一个阶段,都是文人在引领饮茶文化的发展,如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文徵明等。他们以自己的文字,进一步将饮茶引入到一种中正、平和、雅致的境界,这也是属于中国古人的生活美学。“今天,我们希望同样能够用文字来接引、传承、表现这种生活美学。”

知名作家安意如在读《美从一杯茶开始》时,从细腻笔触中体味到环境的流动与文化的气场。她认为,茶与文字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她在生活中也离不开茶,无论读书还是写作,手边总有茶茗相伴,很多时候,茶都是写作的灵感来源。作为一名写作者,她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写作语言风格,典雅而灵动,这要得益于早些年大量古典文化作品的熏习与影响。“如果单从创作的角度,不管是唐公子解读茶文化,还是我在作品中传递对古典诗词的理解,都离不开阅读、觉知与践行。”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涛评价,“读唐公子的新书《美从一杯茶开始》,最大的体会是,人自身修养、涵养、素养的提升,是可以从认知一杯中国茶开始的,茶中有美学的表达,有文化的积淀,有历史的开阖,有地理的风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金双认为,写茶论道,是唐公子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贡献,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美从一杯茶开始》是出版社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继续发力,近年来,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如国学大师楼宇烈先生的《中国的人文信仰》、讲述流失海外文物回国故事的《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完)

来源:中新网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20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