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道适合点什么香

找到约147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原叶茶"之外 "加工茶"流行!什么是加工茶呢?有哪几种?

你喝的茉莉花茶~柠檬茶~奶茶等,你知道是什么茶吗?它们属于茶叶的范畴吗?和原叶茶又有什么区别?有人喜欢原叶茶的大自然赋予的原有天然滋味,也有人喜欢原叶茶和各种水果.花儿.奶制品等相融合来调成适合自己的口感。

相关阅读: 简明扼要讲通六大茶类(制作工艺的异同而分)

还有最近大火的小青柑,你认为它是什么茶呢?还有坚持原叶茶者,认为“加工茶”是异端,破坏了茶叶的原有珍贵滋味,还有一层就是不健康,比如奶茶.小青柑,你是怎么认为的呢?看完这篇科普欢迎下方讨论哦!

加工茶

除了制茶形成的天然风味外,也可以透过薰花、掺和、焙火和陈放四种加工方式,让茶叶风味更加多样化。

薰花茶:

利用茶叶吸气味的特性,将茶叶与含苞待放的新鲜花朵混合,待茶叶吸足了花香,再行干燥一次。制成的花茶,以所薰的花命名,如茉莉花茶、桂花香片。

花朵要不要筛掉呢?依花干是否仍具效用而定,茉莉花干因为无滋味可言,所以只放少许点缀,但是干燥后的桂花仍有滋味效用,所以是不筛掉的。泡茶时,酌量置放。冲泡时,如果花香逼人,可以酌量减低水温。如果只有花香味却无茶味,可能是水温太低了。

什么茶配什么花呢?并没有一定,经验是茉莉花较年轻,所以用来薰绿茶或清茶,桂花较成熟,用来薫乌龙茶。但毕竟是借花衬托茶味,「七分茶三分花」,目的在喝茶,不可喧宾夺主。

除了以上的茉莉花薰清茶(称为茉莉花茶、香片),桂花薰金萱乌龙(桂花金萱),市面上还有珍珠玫瑰、柚花乌龙茶、莲花乌龙茶、荔枝红茶等,可以尝试看看。


掺和茶:

将相融的食材和茶叶拌在一起,例如:洛神花加红茶成了洛神红茶,薄荷加清茶成了薄荷茶。也有掺入食用香料的,例如:加入苹果香料是苹果茶,加入柠檬香料是柠檬茶,这类茶应该有食品标示法。

相关阅读: 小茶控古树晒红龙珠上市 上班族的便利.好味的茶饮之选

迄今,茶香仍无法以人工合成方式制造,茶的「甘」并不强烈,而是「回甘」,如果一喝就甘味强烈,或是第一道和第二道茶汤浓度落差很大,就要怀疑是否添加人工香料。

相关阅读: 为什么喝茶会带来“回甘”的感觉?到底何为“回甘”?

                  添加香精和甜味剂的茶叶 如何擦亮眼睛很好的分别?

焙火茶:

茶性属寒,如果想让成茶喝起来温暖一点,可以焙火。未经焙火和轻焙火的茶喝来感觉比较清凉,俗称「生茶」,重焙火的茶喝来感觉比较温暖,俗称「熟茶」。一般所谓的「生茶」和「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但是茶青愈熟,发酵愈多,揉捻愈重也是偏熟的因素。

焙火会改变茶叶的品质特性,所以高香茶不要焙重火,因为茶香是「天地人」三才的结晶,好的茶青原料、生态环境及制茶高手才能成就高香高品质茶叶。精确掌握萎凋、发酵和烘焙是重要关键。

焙火后的茶干和茶汤色会由明亮转成深暗,茶汤风味趋向沉稳。焙火愈重,咖啡因和茶单宁挥发愈多,刺激性愈少。所以肠胃敏感、容易失眠的人可以喝焙火重、发酵多的茶。

就制茶技术而言,焙火也是改善茶叶缺点的唯一方法,焙火可以去除发酵不足产生的青味,也可去除杂气,对于香气不足的茶,可以焙火(梅纳反应)提升火香味。尤其是品配茶,焙火可以划一品质且提高品质。

陈放茶茶性属寒,陈放可以使茶香、茶性、茶味转化的醇和、温暖。

相关阅读: 保质期?保鲜期!变质?5种挽救方法!“过期”的茶叶尚可品饮但变质绝不可

短期陈放(约 1 年)可以降低青味和寒性,以不焙火茶为主,陈放时要加强保持干燥。中期陈放(约3~5年)可以使茶叶变得醇和、少刺激,以轻焙火以上的叶茶类为主。长期陈放(10年以上)目的在改变茶叶风格,产生老茶风味,以轻焙火轻发酵以上的叶茶类和后发酵茶为主。

想要陈放成老茶,宁可选择高品质茶叶,因为漫长的时间是高成本的代价,不慎受潮质变或是覆火失败,茶叶可能毁于一旦。此外,一开始茶叶的焙火程度不要太高,否则转化空间不大。

陈放场所宜阴凉、无日晒、干净、无虫害、无杂味;不抽真空,不透光、常温、不冷藏;湿度高时,不开封;受潮要「覆火」。2~3 年覆火一次,每次一小时内为原则,否则会提早炭化。

归结茶的天然特性,正如唐朝茶神陆羽所言:「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历代文人细腻敏锐的观察力,透过观形、察色、闻香、品茶,将茶的特质纵情于诗词、绘画,不仅品茶,还发展出茶道思想。我们透过以上的基本认识,掌握技巧,观察茶干、茶渣外形,分辨茶香、茶汤色特质,品尝滋味,在选购茶叶优劣上,就比较容易入门。

如果想开始寻味之旅,建议还是小厂牌的茶样儿开始哦,会给你完全不同的体验和惊喜: 一次性体验七款不同古树茶 小茶控品鉴包给您味蕾前所未有满足感


林治:以茶道养生创新促进陕茶的发展

《陕茶大家谈》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阖家团聚,欢度春节之际,陕茶网特开设2022《陕茶大家谈》专栏,邀请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部分专家委员就陕西茶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发表观点,使广大茶行业从业者和茶文化爱好者在欢度春节的同时,听取专家意见,了解行业情况,把握发展趋势,设计新年规划。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林治。

林治,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院长,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以茶道养生创新促进陕茶的发展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跟大家在网络上结缘上,我是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的林治,在这里借这个机会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在虎年里头龙腾虎跃,开创伟业,万事如意。

今天受郭会长的委托,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如何通过茶道养生的创新来发展陕西的茶产业。

陕西本来是个产茶的小省,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0年陕西省的茶叶产量0.61万吨,到了2020年那就不一样了,已经达到了11万吨,增长了21.3倍,20年增长20多倍,这是奇迹。但是我们如果跟横向对比,跟全国对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全国2020年茶的产量是298.3万吨,我们只占全国产量的4.4%,就是连1/20都不到。看样子陕西茶产业的发展要做大,要做强还任重道远。

好在现在陕西出现了一大批的了不起的茶人,他们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不求名,不求利,为了陕西茶文化的发展、茶产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取得的这些成就来之不易。但是我们要客观的看到,从原来的零点几万吨到十几万吨,这个相对比较容易,因为是从无到有,起步的基数低,增长得很快。接下来再发展难度很大,为什么说难度很大?因为从整个大的形势来看,中国的茶产业已经供过于求了,我们生产的茶往往都积压在仓库当中,卖不掉。

现在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大家对茶的消费量的增长受到了相当的约束。所以说郭会长说,请我从茶道养生创新方面来讲讲怎么推动茶产业的发展。这个题目出得好,因为茶产业的发展,它的动力在哪里,它的要点在哪里?我们说对他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要想发展茶产业,对茶要有准确、系统、全面的认识。茶究竟是什么?

首先,“茶是健康之液”。摆在第一位的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喝茶能够给人体带来健康,甚至带来长寿。

第二,茶是“快乐之杯”。喝茶能够给人带来身心愉悦,让人欲罢不能。

第三,茶是“灵魂之饮”。在茶中承载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打动人心,能够被外国的朋友们所接受。

第四,茶是“民生大计”。茶行业从小处说关系到8000多万茶工、茶农、茶文化茶科技工作者直接的生活利益。从大处说,茶对于和谐社会,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说茶的重要性表现在这4个方面。

最后我们还要认识到茶是“图腾饮料”。因为茶是我们的祖先神农尝百草才发现的,我们炎黄子孙都把茶当做图腾饮料,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做茶。这样我们就言归正传了,这跟刚才说的题目,跟通过茶道养生创新来推动茶产业的发展有什么直接关系泥?有!关系太大了。我们陕西的茶人千辛万苦做了大量的努力,我觉得恰恰是在这个核心的问题上还缺点火候,还达不到临门一脚解决问题。

因为养生虽然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养生虽然很重要,能够作为喝茶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但是现在恰恰是在养生的问题上,我们研究的不够,甚至误区重重。

今天由时间关系,我就说两点。一点是传统理论上的创新;一点是在养生方法上的创新。

传统理论上的创新,现在见仁见智,自媒体上的各种说法都有,众说纷纭,造成莫衷一是,让老百姓不懂得怎么消费了。比如说最突出的问题是专家教授们所宣传的错误有以下几点。

第一,早上不能空腹喝茶。有没有理论根据?有!说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性是阴中之阴。空腹喝茶能伤脾胃、伤元气,所以说不适合空腹喝茶。

第二,从现代养生学来讲,早餐是“皇帝吃的”,早餐最重要。你早餐空腹喝茶稀释了胃液胃酸,会影响了早餐的消化。所以说不利于身体健康。大家一定对这个观点都非常熟悉,甚至赞同。但是,这样的说法虽然听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实际上错的离谱。为什么错的离谱?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写《茶道养生》用了20多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地采访百岁老人。很多百岁老人都是早上一醒来就喝茶的。这一点你们会相信,因为爱喝茶的人都有茶瘾,到了早上起来肯定要喝茶。茶界泰斗张天福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喝茶,喝到了长寿108岁。一位抗日英雄郑苍松老大爷喝茶活了112岁。我还采访过一位老太太,116岁时徒步登上长城,118岁时下厨房给我煮面条。她叫做刘彩荣,也是早上一起来就喝茶,活到118岁生活还能够自理。国内是这样子,国外也是这样子。大家知道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90多岁了,风采依旧。记者采访她时问:“女皇陛下,您九十多岁了,怎么身体还这么好?看过去还英姿飒爽?”她笑了。说“我爱喝茶,美好的一天是从一杯理想的早茶开始的”。英国的贵族早晨一醒来就要喝茶,他们叫做“醒目茶”。而我们研究来研究去,研究成早晨不能喝茶了。这实际上是错的,早餐喝茶有4大好处。

第一,早餐喝茶,提神醒脑,激活的免疫系统,增强了免疫力。刚睡起来迷迷瞪瞪的,我们拿起茶杯一闻茶香,身心愉悦,免疫系统被激活,得到了增强。再喝这个茶时,茶当中的茶碱、咖啡碱、可可碱提神洗脑,所以说醒来以后就能精神饱满地投入一天的学习、工作、生活。

第二,稀释了血液的粘稠度。因为晚上我们睡觉要呼吸,要出汗,要损失600毫升左右的水分。早晨起来我们血液的浓度最高。现在心脑血管疾病是多发病,很多心脑血管疾病都是早上七八点钟发病的,因为那段时间血液粘稠度最高。我们早上一起床就喝茶,稀释了血液浓度,使我们健康恢复正常。

第三,我们说早餐很重要,早餐重要的营养要平衡,我们北方吃馒头,吃面条,南方吃稀饭都是淀粉类食品,它的营养极不平衡,而喝茶补充了矿物质维生素,使营养达到了平衡,这也是有利健康的。

第四个方面,这是最新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喝茶能刺激下丘脑分泌一种激素叫做多巴胺。多巴胺叫做爱情激素也称为快乐激素,能够让人心情愉悦,身体当然就会好了。

所以说早晨喝茶有四大好处,我们都别把它忽略掉了,而只讲它李时珍说的茶性寒。早上喝茶能够稀释胃液,影响早餐的消化?看起来有根据,实际上也是错的,李时珍是怎么讲的?首先现在学术界对茶性寒不寒有争议,今天我们不介入这个争议。那么为什么说李时珍讲的也不算数,因为李时珍是说过茶性寒没有错。但是他还强调你如果身体虚弱、虚寒,长期大量喝茶,能够伤脾胃伤元气。并没有说你喝适度浓度的茶,喝适量的茶就会造成身体损害嘛!你把李时珍的话断章取义了。

第一,它会不会影响消化?我们现在吃的早餐基本上淀粉类,糖类物质,它是在口腔当中通过唾液中的淀粉酶来消化的,并不是到胃当中由胃液去消化的,所以说这又是错的。

按照我们调查,早上起来喝早茶的人寿命往往很长,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展开说了,你们现在可以查一查百度中的长寿的国家,一般早上都有喝早茶的习惯啊。

第二个说茶不能跟酒一起喝,不能边吃饭,边喝茶。边吃饭边喝茶会影响消化,因为茶当中含有草酸,含有茶多酚,能够跟食物当中的钙络合,影响钙的吸收。中国人缺钙是一个普遍现象。我曾经跟医学大师讨论过这个问题。我问大师:“老师您说早上不能边吃饭边喝茶,我能不能边吃饭边吃菜。这个问题一出大家都笑了,林老师怎么会问这么可笑的问题,当然可以边吃饭边吃菜。我说对!边吃饭边吃菜毫无问题,但是你们知道不知道所有的绿色蔬菜都含草酸,有的含量是茶的几十倍,比如说菠菜、芹菜、笋、西兰花都含有大量草酸,怎么就可以边吃饭边吃菜,却不能边吃饭边喝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日本人不仅边吃饭边喝茶,日本人还爱吃茶泡饭。牧民从来都是边吃饭边边喝茶的,没见过哪个患有骨质疏松。一切东西要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现在我们的一些农业大学如湖南农大、云南农大都做了小白鼠实验,喂同样的饲料,组个加茶,一组不加,喂到一定的程度,加茶的小白鼠骨质密度都高,即食物中掺茶不仅不影响钙的吸收,还有助于钙的吸收。这又是一个错误。

刚才说的绝对不能茶酒调合。酒是一类致癌物质,这话大家一定也非常熟悉。因为几乎所有的医学大师都是这么讲的。讲的时候,他们往往还要强调说:世界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过很多论文来强调这一点。

对!柳叶刀确实是世界四大著名的医学综合杂志之一,有200来年的历史,很有权威性。但是再权威都有可能犯错误。我跟一些大师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林老师,你现在经常到处讲茶酒两生花,要调茶酒来喝,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他讲的很委婉。我问为什么?

他说因为酒是一类致癌物质。这不是我们说的,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一类致癌物质。然后详细讲酒精致癌的机理,从道理上分析的淋漓尽致,每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都对。酒当中的主要成分乙醇(就是酒精)喝到体内,有5%左右通过呼吸道排出来体外,90%以上是通过肝脏分解,那么在分解的过程当中要有酶,叫做乙醇转化酶或者乙醇脱氢酶,把乙醇变成乙醛,乙醛是剧毒物质,极不容易排除。积在肝脏内长此以往,肝肥大,甚至成了脂肪肝、再导致肝硬化,甚至经常诱发肝癌。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酒精列为了一级致癌物质,这是公认的。

我说您说的这些都对,但是你的结论错了。他问为什么?我说凡事有弊有利,中国人的大智慧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那么喝酒有利有弊,是吧?喝酒能增进友谊,渲染气氛,使社交气氛更活跃,还能够安神睡眠,促进血液流通,这些都是它客观存在的优点,你为什么不说?缺点是有,但是讲缺点跟优点离开了量都是耍流氓。

我非常认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结论:人要健康长寿应当戒烟限酒。没有说要戒烟戒酒,为什么说不一刀切说要戒酒呢?而是要限量喝酒。男士每天的限制量30个标准单位。就是30毫升纯酒精,折算成40多度的烈酒,也就是60毫升左右嘛。女士一次饮酒不宜超过15个标准单位,即男士的一半。

那么我这样讨论说的话,医学教授们并不认可。他们说这些都是胡搅蛮缠,讲的这些东西怎么能相信?我说你们都是医学大师,你们都懂的,现在医学判断是非不是谁权威方言说了算,是吧?也不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推理推出来的。更不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现在讲循证医学,遵循的循,就是你要追根溯源。首先要随机取样,不是任由你挑出来的。第二要有足够的样本量。第三要长期的双盲调查,来做检验的医生跟受检测的人,都不知道他喝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这样才能算数。那么咱们看看所有的长寿的国家,比如说日本、法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这些国家都是属于好酒的国家,民众喝酒是普遍现象,但是他们的寿命平均寿命都是八十几岁,名列世界前10位。你们说戒酒就能健康长寿。伊斯兰国家限格戒酒,喝酒是犯罪,但是世界共有57个伊斯兰国家,你们可以查查看,手机都查得到,这57个伊斯兰国家人均寿命有进入世界前50位的吗?没有,一个都没有。那么你的健康必须戒酒的理论是不是经不起检验?适度喝酒的长寿,严格戒酒的短命,大量的事实都有力批驳了专家们的观点。

我研究了茶道养生几十年,我很同意张宏文医生说的话:“过去我们被这些医学理论骗惨了。”今天教鸡血疗法,明天教甩手疗法,后天让你吃生泥鳅,再过几天改吃豆腐、绿豆、茄子等等,没有几个是靠谱的,所以说你们如果有进一步的兴趣,我建议去查一查医生的平均寿命是不是比我们长?医生那么能干,过去历朝历代皇帝的御医都是当时的最著名的医生,但是养了那么多御医皇帝们长寿了吗?历代的皇帝平均寿命只有39.20岁,历代的皇后的平均寿命也只有39.5岁。实在很可怜。所以我们现在要讲茶道养生,首先要把这些错误的认识梳理清楚,正本清源。然后用正确的理论去引导大家扩大茶的消费,多喝茶,这样才能对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不是这样不行,那样不行,这样不能喝,那样不能喝,阻碍了茶叶的流通,限制了茶叶的消费。这是我说的第一个方面。

如果展开的话内容就多了。你们能够讲出来的不正确的喝茶方式至少有100种,纠正过来,我们不但要研究茶应当怎么喝,还研究茶还能怎么喝。

在当今这个时代,更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创新喝茶的方法,既要保持发扬光大精细高雅的清饮,又要鼓励年轻人创造温馨浪漫的调饮。你看喜茶、奈雪的茶、茶颜悦色等等,都是年轻人创出来的,现在很受欢迎。

第二个问题就更重要了。我们天天说茶道养生,始终在养什么?始终在学习茶当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还有哪些功能物质,它对人体有什么好处?这个当然要讲,物质是基础。你如果不了解茶当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和功能物质,你怎么知道它对身体有什么好处?你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生活方式,优化自己的营养结构,你一定对前面这些东西要有所了解,但是这样还远远不够。

要想推进茶道养生,必须打破行业界限,按照工业4.0时代的版本跨界融合,把各方面的先进的理论吸收进来,哪些方面?

我们六如茶文化研究院正在研究这个课题,把我们祖先的大智慧和现代各国科技研究的最新成果相互结合,我把它叫做“高枝嫁接”。这是园林学名词,把优良品种的枝或芽,嫁接到选择的一株优良砧木的根或茎上,培育一段时间,很快就会开花结果。效果非常好。具体操作上,我们把世界卫生组织召集了世界各国专家研究出来的维多利亚宣言,以宣言的形式发表的如何健康长寿有四大基石为砧木:第一、膳食合理;第二、戒烟限酒;第三、适量运动;第四、心态平衡。这四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我们不能只讲茶当中有什么、还有什么、有什么作用。而是要从这4个方面去把它们细化。第一,你能不能健康长寿?遗传基因占15%,医疗条件占10%,社会环境占8%,自然环境占7%,还有60%就是你的心态和你的生活方式。

好,那么这些东西归纳到一起,怎么来影响我们健康长寿?2009年,美国的教授伊丽莎白·布莱克本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她提出来的最新的观点就是,能不能健康长寿,你不管讲了多少因素,最终综合到影响人遗传基因的端粒体,就是染色体的两头跟保护套一样的东西。端粒体强壮,端粒体消耗的慢,人体细胞分裂的代数就多,你的寿命就长。而端粒体不仅受遗传的影响,布雷克本教授讲得很明确,它还受你思想、心态、生活方式的影响,这样大家就找到长寿的根,找到了健康的源。所以说布雷克本教授提出来的划时代的概念,叫做可以建立“逆龄实验室”。什么叫“逆龄”?即年龄倒回去,越活越年轻。

过去给大家推广茶的时候,我是这么说的:“喝茶好,喝茶喝着喝着就剩两种年龄的人。一种叫做忘龄族,他忘了自己岁数有多大,他觉得自己永远年轻。比如说像老汉我这样子。我今年过了年就76岁了,我常说自己是“70后”。另一种就像你们年轻人那样的,永远这么年轻,这叫“冻龄族”。年龄就像结冰冻住了。你年龄现在是几岁永远还是几岁。布雷克本教授为什么能够得到全世界医学界的推崇?是因为这个概念提出来就能返老还童吗?为了把它变成可能,六如茶文化研究院正在用她的《端粒效应》这本书,还有巜营养圣经》,和国内的专家教授,像刘仲华院士、陈宗懋院士等顶尖专家有关养生的书综合到一起,强调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自己的逆龄实验室,制定出自己的作息、运动、工作、饮食等条例,然后还要以道养心。不是健康长寿60%是靠心态平衡和生活方式合理吗?

好,我们就利用茶道的四谛“和、静、怡、真”.;茶道的四大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以及六如提出来的茶道的“新三纲五常”来修心养性。

“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但是我们用“三纲五常”这个旧瓶装新酒。新酒就是茶道养生的新三纲五常。新三纲是以和为纲、以爱为纲、以美为纲。新五常是:常常觉得今是昨非,常常怀着感恩之心处世,常常以茶广结善缘,常常怀着童心探索童趣,常常仰望星空,扣问心灵.。使自己的心态美好.。这样养生60%的问题就能解决了一大半,我们的寿命就可以延长。

所以说朋友们,你们都是茶人,你们会坐到这里听讲座,说明对茶文化以及茶产业的发展都高度关注。我们不仅要学我们祖先的传统的文化,我们一定要敞开胸怀拥抱世界,把世界各国有关方面的先进理论引进来,跟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茶文化有个新的发展,并通过茶文化的发展,推动茶产业的发展。

武夷山星村是我下乡插队,种过茶的地方。习主席提出来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提得好!过去都是茶科技、茶产业、茶文化,科技摆在第一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错。现在为什么习主席要把茶文化排在最前面?我是这样理解的,不是文化比科技重要。而是茶文化落后了,需要特别加强。朋友们,特别是茶产业的领导们和茶企业家们,一定要贯彻这个思想,加强对茶文化的学习和研究,通过茶文化来促进茶产业的发展,促进我们陕茶走向全国,香飘世界。谢谢大家!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道的源与流:道家(上)

强言茶道何须道

最近一段时间要讲一些关于茶道基础的内容,在这之前先要对中国茶道的源流有个大致的了解。

茶道这个词说的人很多,清晰的人不多。严格说,只有由修道而证悟的才能成为“道”;宽泛一点,也可以把这个追求探索的过程称为“道”;最低限度,这件事是修养身心的,为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生命状态提供了一个方便,那也可以算是“道”。

当然,这个最低限度可能在这个时代也并不容易。其实,喝茶就好好喝茶,没必要非要冠以茶道之名,这样至少为自己将来进入茶道保留一点余地。而说到茶道,就要有其内涵,不能盗名欺世。

只要说到“道”的层面,我们首先要清晰一些基本的见地,任何一个体系,见地都是首要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立认知。接下来这几篇文章,就是建立这个认知。

中国茶道大致分为四个传统,道家、佛教、文人、民间。我们分别来说一下。

道家

门径萧萧长绿苔——道家如何思考

在中国,道家涉及到的范围可大可小。往大了说,整个中国上古以来的基本信念和底层逻辑都在这里面,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也是就这个层面来说的。

我们今天谈茶道,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其实并不清楚,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精神传承是什么?要么是为了名利的目的服务,要么只是围着想象的概念打转,摸不着门径。

我们先用一个例子来了解茶道的道家传统。

经常喝茶的人一定听说过“茶气”这个词,我们喝古树或者喝老茶,多数人都会有类似后背发热,头顶渗汗等等经历,早年间台湾茶人将其命名为“茶气”。

后来,“茶气”就成为喝茶人争论的一个大的话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在茶气符合传统的理念,捍卫茶气是在捍卫某种传统文化。

其实“茶气”这个概念的背后是彻头彻尾的现代思维。因为从道家也好,或者我们细分为中医、丹道、内丹、服食、养生等等方面也好,“茶气”这个概念都无法成立。因为你感知到的是你的气,不是茶的气。

如果这个可以命名为茶气,那很多热性的食材或中药,都有“气”了。你喝姜汤就有“姜气”,你加花椒就有“椒气”,当然个人感受最强的大概是“附子气”,那真是热到你怀疑人生。

茶气说到底还是现代营养学的概念,以为茶里面含的某种营养物质,到了人身体里就变成了茶气,所以当时这位茶人开始发挥想象,认为是某种离子云云,当然这些也完全是捕风捉影了。

我们不去评论对错,我们来看,如果真正以道家的思维,应该怎样来看这个问题。

无论食材还是药材,天地生这种东西,有其自身的性质,人和这些药食都遵循某种规律,温凉寒热也好,五行生化和经络运行也好,不同人服用之后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这就是中医药的最基本观念。

喝茶的这种反应,我们可以称之为体感,在十年前我提出应该用这个概念,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用这个说法,当然也不一定是从我这里听到的,不管怎样,这样的说法更客观一些,不容易引起误解。

那从道家的观念,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茶带来的体感呢?

我们首先要看,是什么样的茶会有明显的体感。我们知道经过焙火的茶生热是比较容易的,也是很好理解的。而像普洱生茶这种东西,并没有焙火,杀青还不如绿茶,那在人体产生这种热力就和一般的热力不同,很值得探究。

从表层来说,我们可以从树龄、树种、环境等等方面,来建立对茶性的理解。而工艺其实相当于中药里的炮制,不同的工艺之下,茶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藏养又带来了一层变化,这个相当于中药里面越陈越有效的一些药材。年份给茶的性质又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就这里面的理解框架可以是传统的,比如阴阳转化、五行生克等等,也可以参考现代的一些研究,但是底层的逻辑一定是一以贯之的。

我们对古树普洱的这种性质有了初步了解,我们就会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在人体产生这样的作用。这就涉及到对人体的认知,我们这个人体是如何运转的。这就涉及到中医、养生、修真等不同体系,这些体系有共通的地方,但因为目的不同,角度和侧重也不同。

如果对人体有基本的认知,我们就会明白,并不是茶的气在人体里走来走去,而是饮茶启动了人体的气机,发生了一些内在的运行转化,这些作用的外在表现,就是我们的一些感知。

这个不展开了,有时间我会专门讲。这里面只是借这个例子来说明,很多时候,现代人所理解的传统,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传统。所以茶气论战的两方面,争来争去,其实都和传统没多大关系。

错误的认知就会导致错误的行为,有的人因为古树茶发热,就误认为古树茶所谓“茶气”有“补”的作用,盲目的超量的饮用新茶,反而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你说这和道家和中医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没关系。

如果真正对道家有了解,就会对这种开启气机的天地精华很慎重,喝古树带来的身心的涤荡的确很难得,你要理解并善用,那的确对你的身心都很有益,甚至可以借假修真;如果你以错误的观念来误用,那也可能带来伤害。

这个只是从中医和养生的角度来看,而如果从道家修行的角度来看,其实茶的内涵就更深了,直接和内丹修行的机制相关。这才是从陆羽“坎上巽下离于中”、卢仝“七碗茶诗”,再到白玉蟾“丹田一亩自栽培,金翁姹女採归来。”所探讨话题。这个时候你才明白,茶是多么特别的一种存在。这个要想说明白,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要看有没有缘分。

而当你到了这个层面,反过来再看茶的原料、工艺、藏养,你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了这样一个思路,再经过实践印证,我们就可以主动的运用,做出暗合道妙的茶,或者选择更适合我们的体质,对我们更有益的茶。这就不只是见地,而是真正体悟之后的应用了。

涉及到原料,如何从环境看阴阳的转化;涉及到工艺,五行如何生克转化茶性,从藏养来看,不同地方的藏养下,茶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而不简单是快慢的问题;在品鉴的风味里又蕴藏着哪些秘密,和前面这些又有什么关系。而这一切最终要落实到对我们人体有怎样的作用。

为什么可以这样去分析,因为从天地大环境,到茶园小环境,到茶树,到茶叶,到工艺,到藏养,到品鉴,到我们的养生保健,乃至修行,其实共有一个语言体系,共有一个底层逻辑,整体都是自洽的,互相都是融会贯通的,这个是道家最美妙的地方。

这就是人们常常听到的“天人合一”。在一杯茶汤之中,蕴含了天、地、人、茶的全部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又是和谐统一的。而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这些东西完全是分离的,互不搭嘎的,那茶的魅力就减损太多了,种茶制茶品茶也太盲目了。

这种天人合一体现最明显的还是古树茶,所谓“天地精神相往来”,这也是我这些年特别关注与实践的领域,很多话题我也会未来在书中探讨,这里就不多说了。

以上我们借用“茶气”这个例子,大致对道家的思维方式有了了解,接下来我们来看道家茶道的历史源流。

食药仙丹本一味——饮茶与服食传统

茶史有一个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饮茶究竟起源于食物还是药物。这个问题恐怕再争论也很难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上古时候,药食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古人,尤其是中古之前,中国人对一种饮食的认知其实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食物,可以果腹,提供营养。二是药物,可以养生保健,也可以对症治病。三是仙物,如果你对人生有更高的追求,也可以辅助你修真得道。

中国人形成了饮茶的文化,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件大事。人们能够因为一种饮料的品饮,形成仪式、形成艺术、有一个心平气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和空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就影响力来说,之前只有酒,但茶与酒却如此不同。之后有咖啡,但很多史料说明,咖啡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茶的影响。

之前有文章专门讲过,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不仅对东方文明,对整个西方文明也有深远的影响,饮茶风气流传对公共空间的形成,对现代文明的发展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文明的力量。

那我们要探究一下,从中唐陆羽《茶经》以来,这种优雅的饮茶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其实主要来源于两个传统,一个是后面会讲到的寺院礼法的传统,一个是就是中国本土服食的传统。

什么叫服食呢?和一般的吃东西不一样,因为古人对饮食有前面说的三重认知,所以对一个东西应该怎么做、怎么吃,吃后有什么效果,有一套相应的理解和做法。

大家了解比较多的服食是魏晋对金石药的服食,但其实服食的传统非常古老,几乎伴随我们这个文明的始终,可以上溯到伊尹,在东周就已经有明确的文献记载。这个传统后来也影响了中医和道家的实践。

为什么魏晋人喜欢嗑金石,因为在当时以葛洪为代表的丹家推崇金石,认为服食金石比草木高级,草木大多数只有第二层的养生功效,而金石很多是可以达到第三层功效的,也就是成仙得道。当然这个观念在唐宋经历了一个大的变化,我们后面再说。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茶为什么在唐宋都是以粉末的形态服用的。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从唐宋服用粉末到明清保留完整叶型是社会发展进步。当然没那么简单,保留叶形其实才是最初级的形态。这个从最早期叶子简单晒干到唐宋时期的草茶中的散茶,一直都存在,南诏少数民族老百姓也是“散收,无采造法”,只是唐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这个比较低级一点。

唐煎宋点的服用方法,从根本上还是来自服食的传统。对唐宋人来说,散茶没有经过充分的锻炼转化,达不到服食的要求。我们看制茶的方法,看饮茶的准备工作,几乎每一种制茶的工具,煎点的器物,都有服食的影子。这个要展开,涉及的内容就非常多了,我们另文再续。

之前在一个宋茶群里,大家讨论刘禹锡的“斯须炒成满室香“,说炒青是不是唐代就有了。有的人认为不可能,炒这种烹饪手法在唐很少见,当时没听说谁炒个鸡蛋什么的,宋代才比较常见。

这也是对中国茶道的传统缺乏了解,如果我们知道服食的传统,那这个也不是问题,需要关注的不是当时谁吃炒鸡蛋,而是要关注早期药食的炮制中有没有类似的做法,我们看《雷公炮炙论》之类的古籍就会有大致的了解(早期有些对固体药材“煎”的手法其实就类似于后来的炒)。炒青应该不是很晚的发明,而唐宋以蒸青为主,并非是不知道其他加工方法,主要的考量也还是服食理念的主导。

这个服食的传统由南北朝至唐宋,除了用于中药和丹道之外,逐渐形成了两种日常的品饮习惯:一种是茶,另一种是汤。

这个“汤”不是我们现在喝的菜汤肉汤,也不是热水的意思,而是数种药材食材混合,大多磨成粉末,像茶一样煎(煮),或者直接用开水冲服。这个汤有时也被称为“药”,但是并不是治病用的,而是日常品饮、待客的养生饮料。

关于“汤”的背景资料,大家可以看一本书《中古的佛教与社会》,里面有专门的文章介绍。这里不展开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汤的两种吃法:用水煎的其实就是唐茶的做法,用开水冲服就是宋茶的做法,而这一切毫不突兀,因为茶与汤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服食。

唐宋的茶法断了,饮茶毕竟还延续了下来,而“汤”的传统则彻底中断了。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服食的传统断了,人们对食物的理解被局限了。

人们渐渐只是追逐口腹之欲,无法探寻和感知饮食中更有深度的东西,和我们的身心有着怎样的关系,甚至连身体最基本的感知力都很缺乏,这难道真的是一句时代进步所能概括的?恐怕这方面更多的是退化吧。

今天人们相信所谓的营养学,可营养学是最容易被资本控制的,今天说这个好,过两年又说那个好,这个又变成有害。实际上,以现在分子生物学的水平,完全不足以对一种食物的全部功能影响下定论,更多的只是资本的游戏罢了。

唐宋茶法、服食传统的衰落和中华文化的大转折有关,我们慢慢再说。接下来我们把关注点回到我们自身,看看从道家的角度,饮茶究竟意味着什么?

(未完待续)

来源:生活三昧,作者:明洲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